卫生毒理学教学大纲

卫生毒理学教学大纲

(供预防医学及营养专业使用)

天 津 医 科 大 学

2000.6

前 言

本大纲为本学科教学的指导性纲要。本大纲供五年制预防医学系预防医学专业及营养专业使用。本大纲既供教师备课使用,也供学生预习复习使用,以明确学习 的基本要求及重点内容。按照本校五年制教学计划,本学科为60学时,理论课与实习课学时之比约为2.0:1。教学内容分三级要求。第一级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教师一般应于理论课讲授,亦为实习课与考试的重点;第二级是熟悉内容,教师应选择性讲授,未讲授部分由学生自学;第三级为了解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教师亦可选择性讲授,但不在考试范围内。

本学科主要教学目的是为学习专业学科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预防医学的其它专业课程中有关毒理学内容的学习和运用打下基础,并可为将来学生在卫生防疫工作中运用毒理学理论和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基础知识和技能。卫生毒理学基础教学通过讲课和实习两种方式进行。讲课要启发为主,着重 阐明基本概念、基本研究方法、毒作用机理及评价、对其它部分可适当联系或指导学生自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补充介绍一些本学科的新进展,甚至修正教材 内容。在实习课中要通过实验、课堂讨论,达到既验证理论,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目的,大纲后所附书目以供教学参考,学时分配亦可 酌情变更。

第一章 绪论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卫生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2、了解学习卫生毒理学的目的和研究方法。

3、熟悉卫生毒理学的历史、现状、发展方向和趋势

二、教学内容

1、本学科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其在医学预防医学中的位置。

2、卫生毒理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

3、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外来化合物、毒性、危险度、剂量各种剂量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效应和反应、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损害作用、非损害作用、正常值。

4、卫生毒理学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 外来化合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一、目的和要求

1、熟悉生物膜构造和生物转运机理。

2、掌握三种吸收途径的不同特点和机理及影响因素。掌握分布、蓄积、沉积和屏障等概念及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掌握排泄的主要途径的不同特点和机理及影响因素,熟悉排泄的次要途径的特殊毒理学意义。

3、掌握生物转运的概念、反应类型和影响因素。

4、掌握毒物动力学的基

本概念、主要参数的意义、熟悉线性开放房室模型的拟合和计算方法。了解非线性动力学和代谢试验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1、生物膜的构造 生物转运机理即生物转运的形式、定义、原理、特点和影响因素。

2、经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的机理、特点和影响因素。

3、分布、蓄积和沉积的概念、过程和影响因素,外来化合物与组织成份结合的可逆性、竞争性和专一性,各种生理屏障对分布的影响及其毒理学意义。补充血—睾丸屏障的概念和意义。

4、经肾—尿、肝—胆汁和肺排泄的特点、机理和影响因素及毒理学意义。汗液、唾液和乳汁排泄的特殊毒理学意义。

5、生物转化的概念、发生生物转化的组织部位、生物转化结果和毒理学意义。

6、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Ⅰ相反应和Ⅱ相反应

① 氧化反应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催化反应的部位和原理及各种类型氧化反应的典型底物和产物,非微粒体酶催化的氧化反应。

② 还原反应 典型的底物、产物和催化酶类。

③ 水解反应 典型底物、产物和催化酶类。

④ 结合反应及其毒理学意义、各种类型结合反应的供体、受体(底物)、催化酶类及酶定位。

7、影响生物转化因素。物种差异和个体差异、代谢酶的抑制和诱导、代谢饱和状态、年龄、性别和营养状况等。

8、毒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参数,线性开放一室模型和二室模型的拟合步骤和主要参数的计算。

9、非线性动力学和代谢试验的基本概念、内容和方法。

三、实验内容

1、实验动物一般操作技术。

第三章 外来化合物毒作用影响因素及机理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外来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与毒效应之间的关系及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对毒效应的影响。了解结构与效应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的研究方法及应用量子化学原理研究毒效应的机制。

2、掌握实验动物物种和个体因素对化合物毒作用的影响。掌握环境因素、接触途径和媒介对化合物毒作用的影响。

3、掌握联合作用的类型和评定方法。

4、掌握外来化合物的常见中毒机理。

二、教学内容

1、 外来化合物结构、 理化性质对毒效应的影响及结构与毒效应关系的研究方法, QSAR和分子轨道法。

2、实验动物的物种、品系、个体因素与毒效应的关系,重点突出生物节律,环境因素,接触途径和媒介的影响。

3、联合作用的类型。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独立作用及评定方法。

4、中毒机理。细胞膜的损伤和细胞内钙稳态的失调、脂质过氧化、

共价结合。

三、实验内容

1、实验动物的解剖

第四章 急性毒作用及其试验方法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急性毒作用及急性毒性试验的概念, 实验动物的各种染毒方法, 急性毒性试验设计和程序以及LD50计算方法,掌握改进寇氏法, 熟悉霍恩氏法和概率单位法,了解LD50的其他计算方法。

2、熟悉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经皮接触的局部作用试验,急性毒性评价标准。

二、教学内容

1、急性毒性试验概述及染毒方法,急性毒性概念,急性毒性试验及目的。

2、实验动物和染毒方法,选择动物的原则及急性毒性实验对动物的要求和实验动物的喂养条件,实验动物的四种染毒方法(结合实验课的实际操作和示教进行)。

3、急性毒性的主要参数LD50,急性毒作用带,LD84/LD16比值和剂量死亡曲线的斜率的概念、表示方法和毒理学意义。

4、急性毒性试验程序,即急性毒性试验的设计及实施步骤。

5、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6、LD50计算。寇氏法、霍恩氏法和概率单位法。

三、 实习内容

1、DDVP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第五章 亚慢性和慢性毒作用及其试验方法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亚慢性、慢性毒作用及其试验方法概念、目的和试验期限。

2、熟悉选择实验动物、染毒途径和了解实验动物饲养管理的原则。

3、掌握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实验设计、试验方法和结果评价。

4、掌握蓄积作用的概念及蓄积作用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1、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

2、工业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和环境毒理学中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的不同期限。

3、试验动物染毒途径和动物饲养管理。

4、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设计及实验方法,选择剂量,动物分组和确定观察指标,补充实验结果的评价方法。

5、蓄积作用概念、功能蓄积、物质蓄积、蓄积系数及评价标准。

6、蓄积作用的研究方法。蓄积系数法、固定剂量法、定期递增剂量法、生物半减期法。

第六章 外来化合物致突变作用及其评价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诱发突变的基本类型及相应基本概念。

2、掌握化学诱变的分子机理。

3、掌握DNA损伤修复主要类型及过程及其与突变的关系。

4、熟悉不同靶细胞发生突变的后果。

5、掌握重要的致突变试验及其方法学原理,熟悉试验结果的评定,了解化学致突变试验配套及遗传危害评价。

二、教学内容

1、变异、突变

、诱发突变、遗传毒物及致突变作用的概念。

2、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的概念及分类。

3、化学诱变作用分子机理。直接以DNA为靶的诱变:碱基类似物取代、 烷化剂的影响、致突变物改变或破坏碱基的化学结构、平面大分子嵌入DNA链;不以DNA为靶的间接诱变:纺锤体抑制、对酶促过程的作用。

4、DNA损伤修复。复制前修复过程:光复活、适应性反应、切除修复; 与复制有关的修复;SOS修复。DNA损伤、修复与诱发突变的关系。

5、突变的结果。体细胞突变的结果、生殖细胞突变的后果。

6、化学致突变物的检测。遗传学终点和试验配套;重要的致突变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细胞正向突变试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小鼠特异基因座试验、染色体分析、微核试验、SCE试验、显性致死试验、小鼠可遗传易位试验、细菌DNA修复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精子畸形试验。

7、体外试验中受试物的活化、试验结果的评定,遗传危害的概念及其评价

三、实验内容

1、教学录象 (急性毒性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微核试验、大鼠致畸实验)。

第七章 外来化合物致癌作用及其评价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体细胞突变学说的证据,掌握癌基因致癌的概念,原癌基因激活的方式、肿瘤抑制基因、化学致癌的两阶段论。

2、掌握化学致癌物的定义及其分类。

3、掌握致癌作用的影响因素。

4、掌握化学致癌物危险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步骤,熟悉其各自的特点、局限性。了解致癌危险的定量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化学致癌机理。体细胞突变学说的证据,直接致癌物、前致癌物、终致癌物、近致癌物、原癌基因、C-onc 激活机理、抑癌基因、化学致癌的多阶段论;非突变学说简介。

2、化学致癌物及其分类。化学致癌物,化学致癌物的分类:遗传毒性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致癌物、暂未确定遗传毒性的致癌物。

3、致癌作用的影响因素。联合作用:致癌性的增强、致癌性的抑制;营养因素;宿主因素

4、化学致癌物危险评价。构效关系评价;通过致突变试验进行致癌物筛检;恶性转化试验;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促癌剂的检测;肿瘤流行病学调查;致癌物的最终确定;致癌危险的定量评价。

第八章 外来化合物的生殖发育毒性及其评价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有关化学物生殖、发育毒性的基本概念。

2、掌握生殖毒性作用评定试验方法原则及观察指标,熟悉试验方案,了解生殖毒性试验的发

展趋势。

3、掌握发育毒性有关基本概念.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

4、熟悉致畸作用的机理,了解其研究动态。

5、掌握外来化合物发育毒性评定的标准方法(传统常规致畸试验),熟悉致畸物体内筛检试验法、体外试验法及三阶段一代试验法,了解人群调查有关指标。

二、教学内容

1、有关基本概念。生殖毒性、发育毒性、生殖毒理学、发育毒理学。

2、生殖毒性及其评定。生殖毒性试验方法原则;试验方案;观察指标;发展中的生殖毒性试验。

3、发育毒性及其评定。基本概念:发育毒性、畸形畸胎和致畸物、胚胎毒性作用、母体毒性作用、畸形与变异;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致畸作用的机理;发育毒性评定:传统常规致畸试验、体内筛检试验、体外试验、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三阶段一代试验法、人群调查。

三、实习内容

1、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第九章 外来化合物的免疫毒性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外来化合物的对免疫功能影响的主要表现及其作用特点,了解具有免疫毒性的外来化合物种类。

2、熟悉免疫毒性检测方法,了解国外推荐的检测方案。

3、了解免疫毒理学实验设计中应注意考虑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

1、外来化合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影响免疫功能的外来化合物;外来化合物对免疫系统作用的特点;外来化合物对免疫功能影响的表现;具有免疫毒性的外来化合物。

2、免疫毒理试验中常用的方法。国外推荐的免疫毒理检测方案;免疫毒性检测方法。

3、免疫毒理学实验设计。实验动物选择、接触途径和剂量、作用时间及抗原量、实验模型、质量控制。

第十章 行为毒理学及其试验方法

一、目的和要求

1、熟悉行为毒理学概念,目的、了解其主要研究内容。

2、熟悉实验动物行为毒理试验实验设计的内容,了解实验动物行为畸胎学试验方法。

3、熟悉行为毒理人体测试方法的种类,了解其测试内容。

二、教学内容

1、概述。行为毒理学的概念、目的及内容。

2、行为毒理学试验方法。实验动物行为毒理试验;实验动物行为畸胎学及试验方法。

3、人体测试方法。情绪状态检测试验、反射时间测试试验、数字广度测试试验、手提转速度测试试验、数字译码测试试验、视觉保留记忆检测试验、目标瞄准追击检测试验。

第十一章 外来化合物的危险度评定及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外来化合物危险度评定的基本概念及评定内容,了解危险度评定在管理毒理学中的应

用。

2、掌握外来化合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基本概念、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基本内容、步骤和结果评定。

3、了解我国农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二、教学内容

1、外来化合物危险度评定。危害性和危险度、可接受危险度水平、危险度评定;危险度评定的四个基本内容;危险度评定在管理毒理学中的应用。

2、外来化合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外来化合物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外来化合物的安全性的概念;安全性评价的意义;安全性评价程序的原则、内容、步骤和结果测定;农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试行)。

卫生毒理学教学大纲

(供预防医学及营养专业使用)

天 津 医 科 大 学

2000.6

前 言

本大纲为本学科教学的指导性纲要。本大纲供五年制预防医学系预防医学专业及营养专业使用。本大纲既供教师备课使用,也供学生预习复习使用,以明确学习 的基本要求及重点内容。按照本校五年制教学计划,本学科为60学时,理论课与实习课学时之比约为2.0:1。教学内容分三级要求。第一级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教师一般应于理论课讲授,亦为实习课与考试的重点;第二级是熟悉内容,教师应选择性讲授,未讲授部分由学生自学;第三级为了解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教师亦可选择性讲授,但不在考试范围内。

本学科主要教学目的是为学习专业学科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预防医学的其它专业课程中有关毒理学内容的学习和运用打下基础,并可为将来学生在卫生防疫工作中运用毒理学理论和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基础知识和技能。卫生毒理学基础教学通过讲课和实习两种方式进行。讲课要启发为主,着重 阐明基本概念、基本研究方法、毒作用机理及评价、对其它部分可适当联系或指导学生自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补充介绍一些本学科的新进展,甚至修正教材 内容。在实习课中要通过实验、课堂讨论,达到既验证理论,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目的,大纲后所附书目以供教学参考,学时分配亦可 酌情变更。

第一章 绪论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卫生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2、了解学习卫生毒理学的目的和研究方法。

3、熟悉卫生毒理学的历史、现状、发展方向和趋势

二、教学内容

1、本学科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其在医学预防医学中的位置。

2、卫生毒理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

3、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外来化合物、毒性、危险度、剂量各种剂量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效应和反应、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损害作用、非损害作用、正常值。

4、卫生毒理学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 外来化合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一、目的和要求

1、熟悉生物膜构造和生物转运机理。

2、掌握三种吸收途径的不同特点和机理及影响因素。掌握分布、蓄积、沉积和屏障等概念及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掌握排泄的主要途径的不同特点和机理及影响因素,熟悉排泄的次要途径的特殊毒理学意义。

3、掌握生物转运的概念、反应类型和影响因素。

4、掌握毒物动力学的基

本概念、主要参数的意义、熟悉线性开放房室模型的拟合和计算方法。了解非线性动力学和代谢试验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1、生物膜的构造 生物转运机理即生物转运的形式、定义、原理、特点和影响因素。

2、经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的机理、特点和影响因素。

3、分布、蓄积和沉积的概念、过程和影响因素,外来化合物与组织成份结合的可逆性、竞争性和专一性,各种生理屏障对分布的影响及其毒理学意义。补充血—睾丸屏障的概念和意义。

4、经肾—尿、肝—胆汁和肺排泄的特点、机理和影响因素及毒理学意义。汗液、唾液和乳汁排泄的特殊毒理学意义。

5、生物转化的概念、发生生物转化的组织部位、生物转化结果和毒理学意义。

6、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Ⅰ相反应和Ⅱ相反应

① 氧化反应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催化反应的部位和原理及各种类型氧化反应的典型底物和产物,非微粒体酶催化的氧化反应。

② 还原反应 典型的底物、产物和催化酶类。

③ 水解反应 典型底物、产物和催化酶类。

④ 结合反应及其毒理学意义、各种类型结合反应的供体、受体(底物)、催化酶类及酶定位。

7、影响生物转化因素。物种差异和个体差异、代谢酶的抑制和诱导、代谢饱和状态、年龄、性别和营养状况等。

8、毒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参数,线性开放一室模型和二室模型的拟合步骤和主要参数的计算。

9、非线性动力学和代谢试验的基本概念、内容和方法。

三、实验内容

1、实验动物一般操作技术。

第三章 外来化合物毒作用影响因素及机理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外来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与毒效应之间的关系及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对毒效应的影响。了解结构与效应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的研究方法及应用量子化学原理研究毒效应的机制。

2、掌握实验动物物种和个体因素对化合物毒作用的影响。掌握环境因素、接触途径和媒介对化合物毒作用的影响。

3、掌握联合作用的类型和评定方法。

4、掌握外来化合物的常见中毒机理。

二、教学内容

1、 外来化合物结构、 理化性质对毒效应的影响及结构与毒效应关系的研究方法, QSAR和分子轨道法。

2、实验动物的物种、品系、个体因素与毒效应的关系,重点突出生物节律,环境因素,接触途径和媒介的影响。

3、联合作用的类型。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独立作用及评定方法。

4、中毒机理。细胞膜的损伤和细胞内钙稳态的失调、脂质过氧化、

共价结合。

三、实验内容

1、实验动物的解剖

第四章 急性毒作用及其试验方法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急性毒作用及急性毒性试验的概念, 实验动物的各种染毒方法, 急性毒性试验设计和程序以及LD50计算方法,掌握改进寇氏法, 熟悉霍恩氏法和概率单位法,了解LD50的其他计算方法。

2、熟悉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经皮接触的局部作用试验,急性毒性评价标准。

二、教学内容

1、急性毒性试验概述及染毒方法,急性毒性概念,急性毒性试验及目的。

2、实验动物和染毒方法,选择动物的原则及急性毒性实验对动物的要求和实验动物的喂养条件,实验动物的四种染毒方法(结合实验课的实际操作和示教进行)。

3、急性毒性的主要参数LD50,急性毒作用带,LD84/LD16比值和剂量死亡曲线的斜率的概念、表示方法和毒理学意义。

4、急性毒性试验程序,即急性毒性试验的设计及实施步骤。

5、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6、LD50计算。寇氏法、霍恩氏法和概率单位法。

三、 实习内容

1、DDVP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第五章 亚慢性和慢性毒作用及其试验方法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亚慢性、慢性毒作用及其试验方法概念、目的和试验期限。

2、熟悉选择实验动物、染毒途径和了解实验动物饲养管理的原则。

3、掌握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实验设计、试验方法和结果评价。

4、掌握蓄积作用的概念及蓄积作用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1、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

2、工业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和环境毒理学中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的不同期限。

3、试验动物染毒途径和动物饲养管理。

4、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设计及实验方法,选择剂量,动物分组和确定观察指标,补充实验结果的评价方法。

5、蓄积作用概念、功能蓄积、物质蓄积、蓄积系数及评价标准。

6、蓄积作用的研究方法。蓄积系数法、固定剂量法、定期递增剂量法、生物半减期法。

第六章 外来化合物致突变作用及其评价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诱发突变的基本类型及相应基本概念。

2、掌握化学诱变的分子机理。

3、掌握DNA损伤修复主要类型及过程及其与突变的关系。

4、熟悉不同靶细胞发生突变的后果。

5、掌握重要的致突变试验及其方法学原理,熟悉试验结果的评定,了解化学致突变试验配套及遗传危害评价。

二、教学内容

1、变异、突变

、诱发突变、遗传毒物及致突变作用的概念。

2、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的概念及分类。

3、化学诱变作用分子机理。直接以DNA为靶的诱变:碱基类似物取代、 烷化剂的影响、致突变物改变或破坏碱基的化学结构、平面大分子嵌入DNA链;不以DNA为靶的间接诱变:纺锤体抑制、对酶促过程的作用。

4、DNA损伤修复。复制前修复过程:光复活、适应性反应、切除修复; 与复制有关的修复;SOS修复。DNA损伤、修复与诱发突变的关系。

5、突变的结果。体细胞突变的结果、生殖细胞突变的后果。

6、化学致突变物的检测。遗传学终点和试验配套;重要的致突变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细胞正向突变试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小鼠特异基因座试验、染色体分析、微核试验、SCE试验、显性致死试验、小鼠可遗传易位试验、细菌DNA修复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精子畸形试验。

7、体外试验中受试物的活化、试验结果的评定,遗传危害的概念及其评价

三、实验内容

1、教学录象 (急性毒性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微核试验、大鼠致畸实验)。

第七章 外来化合物致癌作用及其评价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体细胞突变学说的证据,掌握癌基因致癌的概念,原癌基因激活的方式、肿瘤抑制基因、化学致癌的两阶段论。

2、掌握化学致癌物的定义及其分类。

3、掌握致癌作用的影响因素。

4、掌握化学致癌物危险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步骤,熟悉其各自的特点、局限性。了解致癌危险的定量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化学致癌机理。体细胞突变学说的证据,直接致癌物、前致癌物、终致癌物、近致癌物、原癌基因、C-onc 激活机理、抑癌基因、化学致癌的多阶段论;非突变学说简介。

2、化学致癌物及其分类。化学致癌物,化学致癌物的分类:遗传毒性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致癌物、暂未确定遗传毒性的致癌物。

3、致癌作用的影响因素。联合作用:致癌性的增强、致癌性的抑制;营养因素;宿主因素

4、化学致癌物危险评价。构效关系评价;通过致突变试验进行致癌物筛检;恶性转化试验;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促癌剂的检测;肿瘤流行病学调查;致癌物的最终确定;致癌危险的定量评价。

第八章 外来化合物的生殖发育毒性及其评价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有关化学物生殖、发育毒性的基本概念。

2、掌握生殖毒性作用评定试验方法原则及观察指标,熟悉试验方案,了解生殖毒性试验的发

展趋势。

3、掌握发育毒性有关基本概念.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

4、熟悉致畸作用的机理,了解其研究动态。

5、掌握外来化合物发育毒性评定的标准方法(传统常规致畸试验),熟悉致畸物体内筛检试验法、体外试验法及三阶段一代试验法,了解人群调查有关指标。

二、教学内容

1、有关基本概念。生殖毒性、发育毒性、生殖毒理学、发育毒理学。

2、生殖毒性及其评定。生殖毒性试验方法原则;试验方案;观察指标;发展中的生殖毒性试验。

3、发育毒性及其评定。基本概念:发育毒性、畸形畸胎和致畸物、胚胎毒性作用、母体毒性作用、畸形与变异;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致畸作用的机理;发育毒性评定:传统常规致畸试验、体内筛检试验、体外试验、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三阶段一代试验法、人群调查。

三、实习内容

1、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第九章 外来化合物的免疫毒性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外来化合物的对免疫功能影响的主要表现及其作用特点,了解具有免疫毒性的外来化合物种类。

2、熟悉免疫毒性检测方法,了解国外推荐的检测方案。

3、了解免疫毒理学实验设计中应注意考虑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

1、外来化合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影响免疫功能的外来化合物;外来化合物对免疫系统作用的特点;外来化合物对免疫功能影响的表现;具有免疫毒性的外来化合物。

2、免疫毒理试验中常用的方法。国外推荐的免疫毒理检测方案;免疫毒性检测方法。

3、免疫毒理学实验设计。实验动物选择、接触途径和剂量、作用时间及抗原量、实验模型、质量控制。

第十章 行为毒理学及其试验方法

一、目的和要求

1、熟悉行为毒理学概念,目的、了解其主要研究内容。

2、熟悉实验动物行为毒理试验实验设计的内容,了解实验动物行为畸胎学试验方法。

3、熟悉行为毒理人体测试方法的种类,了解其测试内容。

二、教学内容

1、概述。行为毒理学的概念、目的及内容。

2、行为毒理学试验方法。实验动物行为毒理试验;实验动物行为畸胎学及试验方法。

3、人体测试方法。情绪状态检测试验、反射时间测试试验、数字广度测试试验、手提转速度测试试验、数字译码测试试验、视觉保留记忆检测试验、目标瞄准追击检测试验。

第十一章 外来化合物的危险度评定及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外来化合物危险度评定的基本概念及评定内容,了解危险度评定在管理毒理学中的应

用。

2、掌握外来化合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基本概念、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基本内容、步骤和结果评定。

3、了解我国农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二、教学内容

1、外来化合物危险度评定。危害性和危险度、可接受危险度水平、危险度评定;危险度评定的四个基本内容;危险度评定在管理毒理学中的应用。

2、外来化合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外来化合物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外来化合物的安全性的概念;安全性评价的意义;安全性评价程序的原则、内容、步骤和结果测定;农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试行)。


相关内容

  • 毒理学教学大纲
  •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动物源食品毒理学 学时:64_课程所属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 一.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食品类专业的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它为后期食品卫生检验学.食品营养学.食品贮存与加工.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绿色食品加工等学科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 ...

  • 护理专业课程设置
  • 江苏联合学院: 本科院校 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苏州大学.南通大学.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扬州大学.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无锡太湖学院.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江苏大学.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徐州医学院.常州大学 专科院校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苏 ...

  • 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编写单位: 医学院 编写人: 马占山 审核人: 编写时间: 2013年9月 山东英才学院教务处编制 二O一三年九月 <外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五.考核方式与要求 1.考试方式和时间 ...

  • 教学大纲(护理伦理学)
  • <护理伦理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一贯制大专学生使用) 一.课程编码 00106110 二.课程名称 护理伦理学 三.课程类型 必修课 四.课程性质 护理伦理学是一门研究护理道德的学科,它用伦理学的原则.理论和规范等来指导护理实践.协调护理领域中的人际关系,对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 ...

  • 扬州大学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 五.扬州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学科.领域主要参考书目 (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001社会发展学院 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肖前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问题研究>陈晓明等著,江苏人民出版社:<西方 ...

  • 医院管理学见习教学重要性浅析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医院管理学见习教学重要性浅析 作者:吴野等 来源:<管理观察>2015年第17期 摘要:医院管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目前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理论与实践因此脱节,存在教师的实践教学案例匮乏.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等问题,本 ...

  • [妇产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 <妇产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Teaching syllabus for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Nursing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妇产科护理学为护理学专业课,是一门诊断并处理女性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为女性健康提供服务的科学,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 社区护理学教学大纲@温医
  • 社 区 护 理 学 教 学 大 纲 (供四年制本科护理专业用) 温州医学院护理学院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 社区护理学教学大纲 前 言 社区护理学是由护理学与公共卫生学结合而成的新兴学科,用于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社区的健康.其任务是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社区护理的状况及服务内容,为培养高素质的社 ...

  • 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方案
  •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100401K 专业名称:预防医学(PublicHealth)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态度,掌握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督.卫生保健.健康促进和社区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