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

爱 的 教 育

启东市和睦幼儿园 薛丹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孔子的“仁爱”到墨子的“兼爱” 说明了爱的重要,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思想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然而在我们的教育中,还存在着不少有关“爱”的问题需要解决,如儿童接受了爱,却并未感受到爱,更想不到付出爱。尤其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竞争机制的引入,使一些人对人生的态度、需求发生了变化,对传统的道德、良心、爱产生了困惑、怀疑、甚至唾弃。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要探讨一下爱的结构与作用,弘扬爱的精神,以更好的进行教育。 一、爱的结构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提出爱的要素由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组成。根据我们的演绎和认识,认为爱由理解、尊重、信任、关心、宽容、要求、奉献七个内容组成。 1、爱是理解 大干世界,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与认知水平个不相同,没有理解就不可能进行语言的沟通与思想的交流,更不能达到情感上的融洽。就是说,教师应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分析问题,在心理学上称“移情”或“心理置换”,只有真正理解了孩子的困难、愿望、与要求,爱的关心才能落实到实处。在儿童期,所谓的“问题”是个体发展过程中自然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作为教师,若能经常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相信对理解孩子,关心孩子不无裨益。所以,理解是爱的前提。 2、爱是尊重 爱不是怜悯,爱不是施舍,爱不是并吞,爱是对生命的热爱,是试图用一个人的生命感去唤起另一个人对生命的热爱、激发生命的活力,所以,爱是尊重。只有尊重才会使孩子感到爱,的关怀,如果没有尊重,那爱也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爱,因为爱本身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在教育时,如果孩子尽了最大努力而事与愿违或是不小心造成错误肘,教师真诚的赞美和温和的话语可以极大的弥补他的自尊心,使他感受到爱的力量。尊重是爱的锲机。 3、爱是信任 爱是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一种信任。教师信任孩子,相信他有战胜困难的勇气,相信他有改正缺点,认识错误的需求,相信孩子有积极上进的愿望和决心。相信能用爱感化迷途的羔羊,没有信任,爱的关心将是无力的·、苍白的,而孩子也只有建立了对教师的信任,爱才能被接受。信任是爱的桥梁。 4、爱是关心 关心是爱的切入口,就是了解对方的需要,关怀对方的疾苦,并努力去帮助他,如:父母照料孩子的饮食起居,教师的传道授业,社会捐资贫苦地区……所有的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主动的关心。我们对孩子的爱的关心是细腻的、无微不至的,既关心孩子的物质,又关心孩子的精神,当孩子觉得自己被人注意、重视,而不是被忽略遗忘时,就会产生喜爱之感,乐意接受爱。所以关心是爱的体现。 5、爱是宽容 冲突和错误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如果面对冲突和错误,一味的以恶相对,或是冷嘲热讽就会加剧矛盾,形成恶性循环。如:孩子是好奇的、好动的,在教育中常常具有一定的“破坏性”,这就需要教师以博大宽容的胸怀相待,设身处地的为孩子考虑,以宽容的态度对之,则就显示出教师的善与爱。宽容是爱的润滑剂。 6、爱是要求 爱本身体现出对孩子的要求,真正的爱不是无原财的迁就与无度的娇宠,而是伴随着合理的要求,孩子可以从这些要求中感受到被信任、被期待。教师相信一个撒谎的孩子之所以撒谎是有原因的,也相信他可以改正这就是教师对孩子的的要求,而孩子根据这些要求克服、自身的缺点,不仅接受了爱,而且把爱变成了动力。合理要求是爱的保证。
7、爱是奉献 爱之所以伟大在于爱必须首先想到别人:利人必先克己,达己必先达人。爱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高尚的行动,它是无私、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奉献,如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是无私的奉献,教师对学生的培育是无私的奉献。只有当爱付诸于行动时,才能真正体会爱的快乐,爱的幸福。无私奉献是爱的实质。二、爱的作用1、爱是人的一种动力。爱可以激发一个人去从事最艰难甚至最危险的但却是最有价值的活动。爱可以支持一个人为子实现崇高的理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爱还可以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而不断地调整和组织一个人的行动,正因为心中有了爱,人可以征服一切困难,创造人类的奇迹。 2、爱可以产生爱。教师的爱是给予,给孩子生命的活力,给予他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给予他知识,给子他的欢乐与悲哀,使他在接受爱之后也成为爱的给予者。人们经常将教师比喻为蜡烛,教师用自己的火去点燃另一支来点燃的蜡烛(孩子),孩子又去点亮另一支蜡烛,于是,一支烛光变成两支,四支…最后换来一片光明。在这之中,教师在爱的行动中生产出更多的爱的使者,同时教师在这过程中也发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也体验到爱的幸福感,于是更激励和强化了爱的行动,爱使一个人的人格变得更加完善,精神变得更加崇高。 三、爱的教育 1、教育需要爱 儿童的成长有一条重要的途径,那就是观摩、模仿和认同,而孩子模仿的对象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信任与爱。心理研究已经证明,儿童愿意模仿他喜欢的对象,认同他信任的对象。这就是说要让孩子接受教育,教育者必须先主动建立爱的关系。一旦教育者取得了孩子的信任,孩子会不需要任何论证,就按照你的教导去做。“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陶行知语)。如果教师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与爱,那么即使教育目标对头,教育方法正确,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爱是联结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灵的纽带,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基础,心理学实验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老师对学生的信任、鼓励、期望所带来的孩子的成功。 2、爱需要教育 (1)、创设培养爱的环境 爱需要培养,爱需要教育,爱需要创造爱的教育环境。首先是家庭环境,父母深情的爱抚,家人精心的照料都可以使孩子体验到爱的幸福,感受到爱的力量。其次是学校环境,学校是儿童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师知识上的传授,生活上的关心照顾;同伴间亲密的帮助,是孩子感受小社会的温暖,养成关心他人的积极的情感态度。最后是社会环境,只有当社会充满爱,爱才能发扬光大,只有社会才能创造爱心一片。 (2)、灌输培养爱的知识 明《传习录》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爱的形成有赖于对爱的认识。从家庭来看,父母应让孩子懂得每个人都需要袄,爱给人以幸福也给人以力量;但爱也需要付出,你需要别人的爱,就必须怀有医科爱别人的心,要随时准备向别人献出你的爱。学校作为“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更应该重视通过多种途径,向儿童灌输爱的知识,使他们懂得对他人的关心、同情和爱护,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爱的基本体现。 (3)、设计训练爱的行为 具有了爱的氛围和懂得了爱的知识,更要把爱转化为日常行为,具有了爱的氛围和懂得了爱的知识,更要把爱转化为日常行为,而行为的养成有赖于训练与强化。为此,我们应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实际精心设计出系列奉献爱心的活动,如:“我爱我家”、 “我爱幼儿园”、“心中有他人”等主题活动,让孩子身处教师所创设情景中,通过喜爱的形式,引导他们从细微处做起,学会爱别人。

爱 的 教 育

启东市和睦幼儿园 薛丹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孔子的“仁爱”到墨子的“兼爱” 说明了爱的重要,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思想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然而在我们的教育中,还存在着不少有关“爱”的问题需要解决,如儿童接受了爱,却并未感受到爱,更想不到付出爱。尤其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竞争机制的引入,使一些人对人生的态度、需求发生了变化,对传统的道德、良心、爱产生了困惑、怀疑、甚至唾弃。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要探讨一下爱的结构与作用,弘扬爱的精神,以更好的进行教育。 一、爱的结构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提出爱的要素由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组成。根据我们的演绎和认识,认为爱由理解、尊重、信任、关心、宽容、要求、奉献七个内容组成。 1、爱是理解 大干世界,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与认知水平个不相同,没有理解就不可能进行语言的沟通与思想的交流,更不能达到情感上的融洽。就是说,教师应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分析问题,在心理学上称“移情”或“心理置换”,只有真正理解了孩子的困难、愿望、与要求,爱的关心才能落实到实处。在儿童期,所谓的“问题”是个体发展过程中自然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作为教师,若能经常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相信对理解孩子,关心孩子不无裨益。所以,理解是爱的前提。 2、爱是尊重 爱不是怜悯,爱不是施舍,爱不是并吞,爱是对生命的热爱,是试图用一个人的生命感去唤起另一个人对生命的热爱、激发生命的活力,所以,爱是尊重。只有尊重才会使孩子感到爱,的关怀,如果没有尊重,那爱也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爱,因为爱本身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在教育时,如果孩子尽了最大努力而事与愿违或是不小心造成错误肘,教师真诚的赞美和温和的话语可以极大的弥补他的自尊心,使他感受到爱的力量。尊重是爱的锲机。 3、爱是信任 爱是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一种信任。教师信任孩子,相信他有战胜困难的勇气,相信他有改正缺点,认识错误的需求,相信孩子有积极上进的愿望和决心。相信能用爱感化迷途的羔羊,没有信任,爱的关心将是无力的·、苍白的,而孩子也只有建立了对教师的信任,爱才能被接受。信任是爱的桥梁。 4、爱是关心 关心是爱的切入口,就是了解对方的需要,关怀对方的疾苦,并努力去帮助他,如:父母照料孩子的饮食起居,教师的传道授业,社会捐资贫苦地区……所有的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主动的关心。我们对孩子的爱的关心是细腻的、无微不至的,既关心孩子的物质,又关心孩子的精神,当孩子觉得自己被人注意、重视,而不是被忽略遗忘时,就会产生喜爱之感,乐意接受爱。所以关心是爱的体现。 5、爱是宽容 冲突和错误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如果面对冲突和错误,一味的以恶相对,或是冷嘲热讽就会加剧矛盾,形成恶性循环。如:孩子是好奇的、好动的,在教育中常常具有一定的“破坏性”,这就需要教师以博大宽容的胸怀相待,设身处地的为孩子考虑,以宽容的态度对之,则就显示出教师的善与爱。宽容是爱的润滑剂。 6、爱是要求 爱本身体现出对孩子的要求,真正的爱不是无原财的迁就与无度的娇宠,而是伴随着合理的要求,孩子可以从这些要求中感受到被信任、被期待。教师相信一个撒谎的孩子之所以撒谎是有原因的,也相信他可以改正这就是教师对孩子的的要求,而孩子根据这些要求克服、自身的缺点,不仅接受了爱,而且把爱变成了动力。合理要求是爱的保证。
7、爱是奉献 爱之所以伟大在于爱必须首先想到别人:利人必先克己,达己必先达人。爱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高尚的行动,它是无私、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奉献,如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是无私的奉献,教师对学生的培育是无私的奉献。只有当爱付诸于行动时,才能真正体会爱的快乐,爱的幸福。无私奉献是爱的实质。二、爱的作用1、爱是人的一种动力。爱可以激发一个人去从事最艰难甚至最危险的但却是最有价值的活动。爱可以支持一个人为子实现崇高的理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爱还可以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而不断地调整和组织一个人的行动,正因为心中有了爱,人可以征服一切困难,创造人类的奇迹。 2、爱可以产生爱。教师的爱是给予,给孩子生命的活力,给予他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给予他知识,给子他的欢乐与悲哀,使他在接受爱之后也成为爱的给予者。人们经常将教师比喻为蜡烛,教师用自己的火去点燃另一支来点燃的蜡烛(孩子),孩子又去点亮另一支蜡烛,于是,一支烛光变成两支,四支…最后换来一片光明。在这之中,教师在爱的行动中生产出更多的爱的使者,同时教师在这过程中也发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也体验到爱的幸福感,于是更激励和强化了爱的行动,爱使一个人的人格变得更加完善,精神变得更加崇高。 三、爱的教育 1、教育需要爱 儿童的成长有一条重要的途径,那就是观摩、模仿和认同,而孩子模仿的对象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信任与爱。心理研究已经证明,儿童愿意模仿他喜欢的对象,认同他信任的对象。这就是说要让孩子接受教育,教育者必须先主动建立爱的关系。一旦教育者取得了孩子的信任,孩子会不需要任何论证,就按照你的教导去做。“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陶行知语)。如果教师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与爱,那么即使教育目标对头,教育方法正确,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爱是联结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灵的纽带,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基础,心理学实验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老师对学生的信任、鼓励、期望所带来的孩子的成功。 2、爱需要教育 (1)、创设培养爱的环境 爱需要培养,爱需要教育,爱需要创造爱的教育环境。首先是家庭环境,父母深情的爱抚,家人精心的照料都可以使孩子体验到爱的幸福,感受到爱的力量。其次是学校环境,学校是儿童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师知识上的传授,生活上的关心照顾;同伴间亲密的帮助,是孩子感受小社会的温暖,养成关心他人的积极的情感态度。最后是社会环境,只有当社会充满爱,爱才能发扬光大,只有社会才能创造爱心一片。 (2)、灌输培养爱的知识 明《传习录》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爱的形成有赖于对爱的认识。从家庭来看,父母应让孩子懂得每个人都需要袄,爱给人以幸福也给人以力量;但爱也需要付出,你需要别人的爱,就必须怀有医科爱别人的心,要随时准备向别人献出你的爱。学校作为“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更应该重视通过多种途径,向儿童灌输爱的知识,使他们懂得对他人的关心、同情和爱护,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爱的基本体现。 (3)、设计训练爱的行为 具有了爱的氛围和懂得了爱的知识,更要把爱转化为日常行为,具有了爱的氛围和懂得了爱的知识,更要把爱转化为日常行为,而行为的养成有赖于训练与强化。为此,我们应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实际精心设计出系列奉献爱心的活动,如:“我爱我家”、 “我爱幼儿园”、“心中有他人”等主题活动,让孩子身处教师所创设情景中,通过喜爱的形式,引导他们从细微处做起,学会爱别人。


相关内容

  • 中国教育学会关于表彰本系统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
  •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中国教育学会走过了30年不平凡的历程.30年来,中国教育学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教育学术活动,努力为决策的科学化服务,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 ...

  • 教育学讲义(考研专用)
  • 专题一:教育学原理的性质.对象和范畴 阅读书目: 胡德海:<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叶 澜:<教育概论> <中国教育科学年度发展报告>(2001)-教育学原理篇与教育哲学篇 <中国教育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 周浩波:<教育 ...

  • 论教育学的性质 刘庆昌
  • 论教育学的性质 刘庆昌 刊于<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人大教育学[复印期号]200209 [内容提要]教育学的性质是指教育学这种知识所具有的内在特征,它主要是由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决定的.尤其是研究方法对教育学性质的影响:体悟.总结赋予教育学经验性质:反思.批判赋予 ...

  • 教育投入与产出
  • 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 第一章 教育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 早期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 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 古典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配第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能创造更多的价值的思想.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 ...

  • "教育精神"的理论与实践
  • "教育精神"的理论与实践 www.chinaqking.com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5-20来源:<教育前沿与探索>2009年第2期供稿文/龙海潮 [导读]教育精神是近年来国内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的话题,文章从教育精神的概念.生产.特点.功能以及目前教育精 ...

  • 社会教育的历史考察
  • 摘 要:社会教育作为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日趋凸显,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普遍重视.纵观我国教育的历史,社会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社会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因此,对社会教育加以历史考察,不仅可以丰富教育史学科的研究内容,拓宽教育史学科的领域,而且可为今天我们发展教育提供参考 ...

  • 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 第12期2006年12月 NO.12Dec.2006 中国教育学刊 JoumaIoftheChinese SocietyofEducation 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褚宏启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摘 要]教育公平不同于教育平等,教育公平包含教育资源配置的三种合理性原则,即平等 ...

  • 学前教育思想史
  • 南京师范大学 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学前教育思想史>是江苏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中的必修课.必考课,也是该专业自学考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本课程是以历代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为主线,研究古今中外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变的学科.其特点是:具有教育学科和历史学科 ...

  • 关于我国现代教育发展阶段问题的探讨
  • 作者:王本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09期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11)03-0026-08 明确我国教育发展所处的具体历史阶段,是当前迫切需要探讨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教育理论上,关于教育发展阶段问题有诸多研究,提出过各种不 ...

  •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
  •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本文从教育信息化的起源.教育信息化的定义.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教育信息化的范围.教育信息化的层次.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及规划.教育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