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考题第一单元

德州市陵城一中周考题

1.“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即周的宗盟,除了同姓外还有异姓,异姓列在同姓之后。异姓纳入周的宗盟

A .破坏了宗法制的原则 B .加强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C .丰富和发展了分封制 D.有利于周王的集权统治 2.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 “天下为家”开始取代 “天下为公” B. 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C. 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D.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 3.《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鞅

A .主张立法为民 B .强调有法可依 C .关注法律实施 D .重视赏罚并重

4.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这反映了 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 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C .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 D.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 5.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 .秦朝的三公九卿 B .汉朝的“中朝” C .隋唐的三省六部 D .宋朝的枢密院

6.据《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宰相刘祎之得罪了武则天,则天借故下敕惩治他,祎之见敕文未经中书门下附署,遂说:“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对这一故事的阐释,正确的是

A .武则天时期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中处于上风 B .唐代三省六部制有效限制、约束了皇权 C .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权力中枢的运行程序

D .唐代皇帝的诏令、制敕需经中书门下批准

7.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这反映了明朝 A .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 B.皇权专制不断削弱

C .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D.皇帝昏庸懒于朝政 8.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为此,促使了下列哪一制度的实施( )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9. 吕思勉《中国通史》中写道“隋炀帝本好辞华,所设的进士科,或者不过是后汉灵帝的鸿都门学之类。„„这是制度本身的变化,不能执后事以论其初制的。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然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纪念的。”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德主才辅的人才观逐渐形成 B .科举从学术研究转为选才手段 C .选官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 .选官考试内容日趋经世致用化 10.汉朝初年,2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这一变化表明 A .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 B.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 C .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 D.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11.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祎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 A .尚书省与中书省 B .中书省与门下省 C .门下省与尚书省 D.尚书省与吏部

12.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 于齐营丘” B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C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一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13.(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

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材料二 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后出现了疏离。在某种意义上,清政府是毁在废科举上。说得绝对一点,不废科举,何来“辛亥”?没有“(19)05”,何来“(19)11”?科举的废除还造成一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此外,科举废除后,这套比较具有公平性的选官制度没有找到替代品,结果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所以科举的废除在某种程度上比辛亥革命更重要,它倒是一场真正革命,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2005年许纪霖在“科举废除百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利弊。(1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4分)

14.(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历代《地理志》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一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12分)

参考答案:

1--5BDCDB 6---10CABBD 11--12BD 13.(30分)

(1)利处:削弱士族势力;读书风气盛行;选官相对公平;提供底层上升的渠道;扩大统治基础;成为整合民族国家的有力工具。(12分)

弊端:考试内容不切实用;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4分)

(2)影响:国家和精英的关系出现疏离,削弱了清朝统治基础;丧失了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吏治败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

冲击儒家学说,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新型知识分子队伍壮大和社会变革;促进了近代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14分) 14.(22分)

共同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分)

变动表现: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 (8分)

不变表现:中央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12分)

参考答案:

1--5BDCDB 6---10CABBD 11--12BD 13.(30分)

(1)利处:削弱士族势力;读书风气盛行;选官相对公平;提供底层上升的渠道;扩大统治基础;成为整合民族国家的有力工具。(12分)

弊端:考试内容不切实用;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4分)

(2)影响:国家和精英的关系出现疏离,削弱了清朝统治基础;丧失了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吏治败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

冲击儒家学说,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新型知识分子队伍壮大和社会变革;促进了近代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14分) 14.(22分)

共同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分)

变动表现: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 (8分)

不变表现:中央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12分)

德州市陵城一中周考题

1.“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即周的宗盟,除了同姓外还有异姓,异姓列在同姓之后。异姓纳入周的宗盟

A .破坏了宗法制的原则 B .加强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C .丰富和发展了分封制 D.有利于周王的集权统治 2.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 “天下为家”开始取代 “天下为公” B. 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C. 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D.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 3.《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鞅

A .主张立法为民 B .强调有法可依 C .关注法律实施 D .重视赏罚并重

4.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这反映了 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 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C .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 D.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 5.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 .秦朝的三公九卿 B .汉朝的“中朝” C .隋唐的三省六部 D .宋朝的枢密院

6.据《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宰相刘祎之得罪了武则天,则天借故下敕惩治他,祎之见敕文未经中书门下附署,遂说:“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对这一故事的阐释,正确的是

A .武则天时期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中处于上风 B .唐代三省六部制有效限制、约束了皇权 C .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权力中枢的运行程序

D .唐代皇帝的诏令、制敕需经中书门下批准

7.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这反映了明朝 A .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 B.皇权专制不断削弱

C .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D.皇帝昏庸懒于朝政 8.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为此,促使了下列哪一制度的实施( )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9. 吕思勉《中国通史》中写道“隋炀帝本好辞华,所设的进士科,或者不过是后汉灵帝的鸿都门学之类。„„这是制度本身的变化,不能执后事以论其初制的。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然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纪念的。”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德主才辅的人才观逐渐形成 B .科举从学术研究转为选才手段 C .选官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 .选官考试内容日趋经世致用化 10.汉朝初年,2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这一变化表明 A .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 B.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 C .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 D.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11.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祎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 A .尚书省与中书省 B .中书省与门下省 C .门下省与尚书省 D.尚书省与吏部

12.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 于齐营丘” B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C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一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13.(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

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材料二 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后出现了疏离。在某种意义上,清政府是毁在废科举上。说得绝对一点,不废科举,何来“辛亥”?没有“(19)05”,何来“(19)11”?科举的废除还造成一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此外,科举废除后,这套比较具有公平性的选官制度没有找到替代品,结果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所以科举的废除在某种程度上比辛亥革命更重要,它倒是一场真正革命,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2005年许纪霖在“科举废除百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利弊。(1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4分)

14.(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历代《地理志》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一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12分)

参考答案:

1--5BDCDB 6---10CABBD 11--12BD 13.(30分)

(1)利处:削弱士族势力;读书风气盛行;选官相对公平;提供底层上升的渠道;扩大统治基础;成为整合民族国家的有力工具。(12分)

弊端:考试内容不切实用;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4分)

(2)影响:国家和精英的关系出现疏离,削弱了清朝统治基础;丧失了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吏治败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

冲击儒家学说,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新型知识分子队伍壮大和社会变革;促进了近代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14分) 14.(22分)

共同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分)

变动表现: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 (8分)

不变表现:中央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12分)

参考答案:

1--5BDCDB 6---10CABBD 11--12BD 13.(30分)

(1)利处:削弱士族势力;读书风气盛行;选官相对公平;提供底层上升的渠道;扩大统治基础;成为整合民族国家的有力工具。(12分)

弊端:考试内容不切实用;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4分)

(2)影响:国家和精英的关系出现疏离,削弱了清朝统治基础;丧失了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吏治败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

冲击儒家学说,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新型知识分子队伍壮大和社会变革;促进了近代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14分) 14.(22分)

共同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分)

变动表现: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 (8分)

不变表现:中央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12分)


相关内容

  • 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暑假的一次外出
  • 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暑假的一次外出 过关试题 1. 答案:行人 解析:为保障交通的安全,交通法规定:行人要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这是法律的规定,行人都应该遵守. 题型:填空题 难易程度:容易 掌握程度:理解 考查类型:常考题 试题类型:精品类型 试题级别:二年级 试题地 ...

  • 微积分第三版赵树源主编
  • ____ 授课类型_理论课___ 授课时间 2节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一章 函数 §1.1集合: §1.2实数集:§1.3函数关系:§1.4函数表示法:§1.5建立函数关系的例题 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 理解集合概念,掌握集合的运算性质,了解实数集的特征.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 ...

  • 计算机考试关于电子表格题库
  • 单选题: 1.在Excel 2010中,若需要利用折线图创建图表,则在Y 轴上______. A. 只能反映一个数值系列 B. 只能反映两个数值系列 C. 不能反映任何数值系列 D. 可反映任何数值系列 答案:D 2.若在一个工作表的D3和E3单元格中输入了五月和六月,则选择它们并向后拖拽填充柄经过 ...

  •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验指导
  •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实 验 指 导 书 自动控制技术教研室 编者:张春芳 王海荣 实验一 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半臂.全桥性能实验 一. 实验目的: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单臂.半臂.全电桥工作 原理和性能. 二. 基本原理:电阻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发生变 ...

  •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
  • <传感器原理及实验> 实验报告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 专 业 测控技术及仪器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王慧锋 电子与信息实验教学中心 2011年9月 实验一 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电桥性能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单臂电桥工作原理和性能. 二. ...

  • 高级汉语精读4第十课教案讲稿
  • 课程单元教案(第十课第一单元) 本单元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朗读与书写课文中的生字,能区别部分形近字: 2.学习生词,理解词义,掌握用法,并能结合情景正确运用: 3.学习辨析部分近义词,区别其用法,能准确使用. 教学内容 1.学习95个词语: 2.正音,书写: 3.讲解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

  • 化工总控工技能鉴定
  • 化工总控工职业技能竞赛方案(职工组) 竞赛项目分为化工理论知识、化工生产仿真操作和精馏操作三个部分,其中前两项为个人项目,精馏操作为集体项目。总分计算方法:化工理论知识30%、化工生产仿真操作35%和精馏操作35%。 一、化工理论知识 化工理论知识考核试题按化工总控工国家职业标准,以高级工要求组卷, ...

  • 二年级语文教材介绍
  • 二年级语文教材介绍 一.教材整体介绍 教材主要内容 二年级下册共15个单元,其中有2个集中识字单元(第3.9单元)和一个开放单元 (第8单元<体育世界>).共27篇主体课文(集中识字单元另有3篇),读背古诗7首,自读课文15篇,听故事3篇. 四册自读古诗: <渔歌子> (唐) ...

  • 古代汉语(第三种)大纲
  •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002.010003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学分:7 总学时:119课时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年级(下).二年级(上) 一.课程概述 (一) 类课程.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 ...

  • 手绘表现技法教案
  • <手绘表现技法>教案 适用专业: 年级: 学年.学期: 任课教师: 前言 一.主要了解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程序及方法等. 二.主要学习内容 主要了解室内设计表现图技法该课程主要学习的内容:概述.基本技能.基础技法.分类技法.综合技法等. 三.该课程的相关注意事项 1.课时有限,教师主要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