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判断方法

准确判断方法

质量分析法

对思维对象属性的断定及其各种成分的质和量分析方法。质的分析是为了确定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是对事物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分析。量的分析是为了确定客观对象各种成分的数量分析。客观对象的成分不仅具有质的区别,而且具有量的区别。

分析一个判断,首先看这个判断对对象的断定,是肯定还是否定。其次由于判断量的不同,可分为全称判断,单称判断,特称判断三种。按照判断质和量不同结合分析,可分为单称肯定、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否定判断,全称肯定、否定判断。所谓判断要准确或准确判断是指从量与质的统一,进行掌握、分析和运用,做到思维严密、判断准确。在逻辑上把特称误作全称,或应用全称而用了特称,都是判断不准确。所以,不论是学习或是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论证和说明,既要注意质,也要注意量,否则都会产生错误。对一个判断的分析,既要分析它的质,也要分析它的量。这是要判断准确的必要条件之一。

对质和量的分析,要注意两点:①必须将事物分析到构成它的最基本成分,然后分别加以考察。认识这些因素在质上和量上的不同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事物的各种现象才会充分暴露出来。②分析必须是对对象的重新认识,人们总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去分析对象。

判断变形法

通过对原判断换质、换位或换质位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直言推理形式。判断变形就是对性质判断肯定改为否定,否定改为肯定,或改变原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或改变原判断联项又改变主项和谓项的位置的一种思维形式。主要方法有换质法、换位法、换质位法。

换质法,就是改变原判断的质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从肯定判断推出否定判断,或从否定判断推出肯定判断,原判断和推出的新判断仍是等值的。换质的方法是在原判断中加两个否定词,一个加在联项前,一个加在谓项前。否定词在汉语里用“不、非、无”等来表示。换质法必须注意两条:①改变原判断的质,就是把肯定改为否定式,把否定改为肯定;②以原判断谓项的矛盾概念作新判断的谓项,换质法意义在于:它是从肯定式否定的不同角度揭示原判断蕴含的思想,使判断更准确;它提供等值的判断形式,帮助我们更鲜明、更有力地表达思想内容。

换位法,就是改变原判断主、谓项位置的方法,即把判断主项和谓项的位置加以置换。不改变原判断的质,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直接推理。例如:“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换位法必须注意两条:①前提和结论在质上必须一致,前提肯定,结论必须肯定;前提

否定,结论必须否定。②前提中不周延的概念,在结论中仍不得周延。换位法的作用在于:它变换思考的对象,进一步揭示原判断谓项被断定的情况,从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换质位法,是把换质法和换位法结合起来交互运用的判断变形法。根据换质法和换位法所许可的范围,一个判断可以多次换质、换位,交替进行,交互应用。先把原判断换质,然后把换质所得到的判断再行换位,最后推出一个新判断,新判断主项是原判断谓项的矛盾概念。

总之,判断变形,原则上要不违背原判断的含义。

关系揭示法

揭示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的联系和关系的方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与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要认识和把握事物,必须把握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关系。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人们不可能做到对客观事物的具体关系一一加以考察。要掌握关系判断主要在于怎样揭示关系的逻辑特性,就是指关系的对称性和关系的传递性。

⑴对称性。包括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和非对称关系。①对称性关系,为甲对乙有某种关系,而乙对甲也有同样的关系,那么,甲与乙之间就是对称性关系。因为甲与乙在关系判断中前后位置可以互换。现实生活中的“相似”、“相同”、“兄弟”、“邻居”、“对立”、“同盟”关系,均属这一类。②反对称关系,甲对乙有某关系,而乙对甲无此种关系,因为甲与乙在关系判断中前后位置互换后,判断就假了,例如:“胜于、大于、小于、重于、低于“等关系。③非对称关系,,甲对乙有某种关系,乙对甲可能有此此种关系,也可能无此种关系,如:“认识、佩服、喜欢、信任、支援、帮助”等关系。在揭示关系中,弄清一种关系是对称的、或反对称的、或非对称的,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我们在使用关系判断时做到判断正确。

⑵传递性也包括传递性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传递性关系,甲对乙有某种关系,乙对丙也有这种关系可传递为甲对丙也有某种关系,这就是传递性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大于”、“小于”|“在前”、“在后”、“早于”、“晚于”等。如果不可传递,传递结果不正确,就是反传递关系。如果传递后,结果可能真,也可能假,就非传递关系。

我们把握关系判断,一方面要正确运用关系,准确作出符合客观事物的关系判断,不能把关系项搞颠倒。另一方面,运用关系揭示的逻辑特性,进行逻辑推理科学推理论证,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隐含显示法

把隐含在问题之中的各种条件

,揭示、显露出来,以达到理解、解决问题目的的一种思维方法。要揭示隐含在问题中的各种各样条件,必须运用语义分析、语境分析、关系分析和条件分析等方法。

语义分析:问题是由语言词汇组成的,而解决问题的条件可能在语言词汇中,也可能在语言词汇的背后。词义,有单义词、多义词、反义词,词有本义、引申义、转换义等,都要进行分析。有的语言可作多种解释,这就要分析它所处的语境,通过语境,即可表明它所表达的是哪一个概念。

语境分析:有些概念,在孤立的情况下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一定的语境中才显示其意义,如“如果”、“那么”、“二”这样一些基本概念,A=B,这个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概念,要了解其中一个概念,就必须了解另一个概念。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通过揭示两者的关系,才能将一些含混的自然语言,变为表达意义确定的、单义的命题。

关系分析:见上述的“关系揭示法”。

条件分析:条件分析由两个部分组成,前部分为条件,后部分为结果,所用的关联词有:“如果…,那么…”,“只要…,就…”,“若、倘…,则…”;这些词表示充分条件:“只有…,才…”,“除非…,不…”;这些词表示必要条件:“如果…,则…”,“如果不…,则不…”,“没有…,则…”等,这类表示充分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特征,有了若没有这个条件,结果不一定。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特征,有条件,就有结果,若无条件,就没有结果。

掌握隐含显示的若干方法,对于认识分析问题,认真审题,准确表达之前,充分考虑分析各种条件,判定判断的真假,解决问题,都具重要意义。

排中取真法

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中,必有一个是真的,绝无例外,不存在第三种可能的一种思维方法。它的要求是,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中,必须肯定其中之一是真,不能对两者同时圆心否定。这是客观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反映。因此,一个事物如果不是A,一定是非A,反之亦然,绝不可能既不是A,又不是非A。这就决定了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个是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是非面前,对问题要作出确定的回答。遵守它就能消除思维中的不确定性,否则,就会犯模棱两可的错误。

排中取真的作用在于保持思维的明确性,是人们认识现实,发现真理的一个必要条件。因为优秀作品正确的认识都是同思想上的摇摆不定、含糊其词相排的。当问题被归纳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时,其中必有一真,得到一个确定的认识。

应用排中取真,要注意认识的复杂性。

在人们的思维过程,由于对某一问题尚未深入了解,对某件事的是与非还看不清楚,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才能作出决定,在这种情况下,要在两个相互矛盾的思维中取一真,是难以办到的。还要注意复杂词语问题。对隐含着某种错误假定的词语,不能简单地采取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如“你的谭备好了吗?”排中取真要求在两个矛盾判断中作非此及彼的选择,并不否认事物经过中间环节想到过渡,相互转化,不涉及两类事物间的中间形态的问题。如“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转化为好事”。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不同条件下,对同一事物情况作出两个相反的或相矛盾的判断,如“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也有两重性,它们是真考虑又是纸老虎”。这并不违反排中取真。如果客观事物确实存在第三种可能性,两个判断不是相互矛盾的判断,那么,就不能用排中取真为依据,要求必取一真。

矛盾弃假法

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于具有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的判断,必须弃掉一假的一种思维方法。对一个对象既肯定,又否定,就会犯出尔反尔、前言不搭后语、自己打自己嘴巴的错误。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保持思想的前后一贯,尤其是讲话、讲课或安下心来文章时,更要严密思考,对所论述的论点要通盘老虎。

矛盾弃假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证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中,当证明一结论正确时,则可以把与之相矛盾的另一结论弃掉。《哥达纲领》里有这么一句话:“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就应用矛盾序幕假有力地批驳了这个观点:“属于社会一切成员?也属于不劳动的成员吗?只属于社会中劳动的成员吗?那么社会一切的平等的权利又在哪里呢?”可见,矛盾弃假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于同一对象作出的判决而言的。但客观事物在变化发展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所论述的对象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时,人们应根据客观实际发展原来的认识,作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判断。还有一种情况,同一对象在同一时期内,本身具有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性质,人的思维要用一个判断去同时揭示这一对象的矛盾两重性,这是对事物进行辩证分析,不违背矛盾弃假的思维规律。矛盾弃假与辩证法所讲的客观事物的矛盾是两回事,矛盾序幕假只要求思维保持前后一贯,它不解决也不可能解决辩证思维的矛盾运动。

准确判断方法

质量分析法

对思维对象属性的断定及其各种成分的质和量分析方法。质的分析是为了确定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是对事物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分析。量的分析是为了确定客观对象各种成分的数量分析。客观对象的成分不仅具有质的区别,而且具有量的区别。

分析一个判断,首先看这个判断对对象的断定,是肯定还是否定。其次由于判断量的不同,可分为全称判断,单称判断,特称判断三种。按照判断质和量不同结合分析,可分为单称肯定、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否定判断,全称肯定、否定判断。所谓判断要准确或准确判断是指从量与质的统一,进行掌握、分析和运用,做到思维严密、判断准确。在逻辑上把特称误作全称,或应用全称而用了特称,都是判断不准确。所以,不论是学习或是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论证和说明,既要注意质,也要注意量,否则都会产生错误。对一个判断的分析,既要分析它的质,也要分析它的量。这是要判断准确的必要条件之一。

对质和量的分析,要注意两点:①必须将事物分析到构成它的最基本成分,然后分别加以考察。认识这些因素在质上和量上的不同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事物的各种现象才会充分暴露出来。②分析必须是对对象的重新认识,人们总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去分析对象。

判断变形法

通过对原判断换质、换位或换质位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直言推理形式。判断变形就是对性质判断肯定改为否定,否定改为肯定,或改变原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或改变原判断联项又改变主项和谓项的位置的一种思维形式。主要方法有换质法、换位法、换质位法。

换质法,就是改变原判断的质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从肯定判断推出否定判断,或从否定判断推出肯定判断,原判断和推出的新判断仍是等值的。换质的方法是在原判断中加两个否定词,一个加在联项前,一个加在谓项前。否定词在汉语里用“不、非、无”等来表示。换质法必须注意两条:①改变原判断的质,就是把肯定改为否定式,把否定改为肯定;②以原判断谓项的矛盾概念作新判断的谓项,换质法意义在于:它是从肯定式否定的不同角度揭示原判断蕴含的思想,使判断更准确;它提供等值的判断形式,帮助我们更鲜明、更有力地表达思想内容。

换位法,就是改变原判断主、谓项位置的方法,即把判断主项和谓项的位置加以置换。不改变原判断的质,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直接推理。例如:“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换位法必须注意两条:①前提和结论在质上必须一致,前提肯定,结论必须肯定;前提

否定,结论必须否定。②前提中不周延的概念,在结论中仍不得周延。换位法的作用在于:它变换思考的对象,进一步揭示原判断谓项被断定的情况,从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换质位法,是把换质法和换位法结合起来交互运用的判断变形法。根据换质法和换位法所许可的范围,一个判断可以多次换质、换位,交替进行,交互应用。先把原判断换质,然后把换质所得到的判断再行换位,最后推出一个新判断,新判断主项是原判断谓项的矛盾概念。

总之,判断变形,原则上要不违背原判断的含义。

关系揭示法

揭示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的联系和关系的方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与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要认识和把握事物,必须把握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关系。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人们不可能做到对客观事物的具体关系一一加以考察。要掌握关系判断主要在于怎样揭示关系的逻辑特性,就是指关系的对称性和关系的传递性。

⑴对称性。包括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和非对称关系。①对称性关系,为甲对乙有某种关系,而乙对甲也有同样的关系,那么,甲与乙之间就是对称性关系。因为甲与乙在关系判断中前后位置可以互换。现实生活中的“相似”、“相同”、“兄弟”、“邻居”、“对立”、“同盟”关系,均属这一类。②反对称关系,甲对乙有某关系,而乙对甲无此种关系,因为甲与乙在关系判断中前后位置互换后,判断就假了,例如:“胜于、大于、小于、重于、低于“等关系。③非对称关系,,甲对乙有某种关系,乙对甲可能有此此种关系,也可能无此种关系,如:“认识、佩服、喜欢、信任、支援、帮助”等关系。在揭示关系中,弄清一种关系是对称的、或反对称的、或非对称的,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我们在使用关系判断时做到判断正确。

⑵传递性也包括传递性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传递性关系,甲对乙有某种关系,乙对丙也有这种关系可传递为甲对丙也有某种关系,这就是传递性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大于”、“小于”|“在前”、“在后”、“早于”、“晚于”等。如果不可传递,传递结果不正确,就是反传递关系。如果传递后,结果可能真,也可能假,就非传递关系。

我们把握关系判断,一方面要正确运用关系,准确作出符合客观事物的关系判断,不能把关系项搞颠倒。另一方面,运用关系揭示的逻辑特性,进行逻辑推理科学推理论证,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隐含显示法

把隐含在问题之中的各种条件

,揭示、显露出来,以达到理解、解决问题目的的一种思维方法。要揭示隐含在问题中的各种各样条件,必须运用语义分析、语境分析、关系分析和条件分析等方法。

语义分析:问题是由语言词汇组成的,而解决问题的条件可能在语言词汇中,也可能在语言词汇的背后。词义,有单义词、多义词、反义词,词有本义、引申义、转换义等,都要进行分析。有的语言可作多种解释,这就要分析它所处的语境,通过语境,即可表明它所表达的是哪一个概念。

语境分析:有些概念,在孤立的情况下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一定的语境中才显示其意义,如“如果”、“那么”、“二”这样一些基本概念,A=B,这个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概念,要了解其中一个概念,就必须了解另一个概念。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通过揭示两者的关系,才能将一些含混的自然语言,变为表达意义确定的、单义的命题。

关系分析:见上述的“关系揭示法”。

条件分析:条件分析由两个部分组成,前部分为条件,后部分为结果,所用的关联词有:“如果…,那么…”,“只要…,就…”,“若、倘…,则…”;这些词表示充分条件:“只有…,才…”,“除非…,不…”;这些词表示必要条件:“如果…,则…”,“如果不…,则不…”,“没有…,则…”等,这类表示充分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特征,有了若没有这个条件,结果不一定。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特征,有条件,就有结果,若无条件,就没有结果。

掌握隐含显示的若干方法,对于认识分析问题,认真审题,准确表达之前,充分考虑分析各种条件,判定判断的真假,解决问题,都具重要意义。

排中取真法

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中,必有一个是真的,绝无例外,不存在第三种可能的一种思维方法。它的要求是,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中,必须肯定其中之一是真,不能对两者同时圆心否定。这是客观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反映。因此,一个事物如果不是A,一定是非A,反之亦然,绝不可能既不是A,又不是非A。这就决定了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个是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是非面前,对问题要作出确定的回答。遵守它就能消除思维中的不确定性,否则,就会犯模棱两可的错误。

排中取真的作用在于保持思维的明确性,是人们认识现实,发现真理的一个必要条件。因为优秀作品正确的认识都是同思想上的摇摆不定、含糊其词相排的。当问题被归纳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时,其中必有一真,得到一个确定的认识。

应用排中取真,要注意认识的复杂性。

在人们的思维过程,由于对某一问题尚未深入了解,对某件事的是与非还看不清楚,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才能作出决定,在这种情况下,要在两个相互矛盾的思维中取一真,是难以办到的。还要注意复杂词语问题。对隐含着某种错误假定的词语,不能简单地采取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如“你的谭备好了吗?”排中取真要求在两个矛盾判断中作非此及彼的选择,并不否认事物经过中间环节想到过渡,相互转化,不涉及两类事物间的中间形态的问题。如“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转化为好事”。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不同条件下,对同一事物情况作出两个相反的或相矛盾的判断,如“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也有两重性,它们是真考虑又是纸老虎”。这并不违反排中取真。如果客观事物确实存在第三种可能性,两个判断不是相互矛盾的判断,那么,就不能用排中取真为依据,要求必取一真。

矛盾弃假法

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于具有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的判断,必须弃掉一假的一种思维方法。对一个对象既肯定,又否定,就会犯出尔反尔、前言不搭后语、自己打自己嘴巴的错误。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保持思想的前后一贯,尤其是讲话、讲课或安下心来文章时,更要严密思考,对所论述的论点要通盘老虎。

矛盾弃假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证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中,当证明一结论正确时,则可以把与之相矛盾的另一结论弃掉。《哥达纲领》里有这么一句话:“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就应用矛盾序幕假有力地批驳了这个观点:“属于社会一切成员?也属于不劳动的成员吗?只属于社会中劳动的成员吗?那么社会一切的平等的权利又在哪里呢?”可见,矛盾弃假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于同一对象作出的判决而言的。但客观事物在变化发展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所论述的对象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时,人们应根据客观实际发展原来的认识,作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判断。还有一种情况,同一对象在同一时期内,本身具有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性质,人的思维要用一个判断去同时揭示这一对象的矛盾两重性,这是对事物进行辩证分析,不违背矛盾弃假的思维规律。矛盾弃假与辩证法所讲的客观事物的矛盾是两回事,矛盾序幕假只要求思维保持前后一贯,它不解决也不可能解决辩证思维的矛盾运动。


相关内容

  • 信息价值的判断
  • 信息价值的判断 一. 课标要求 本节是第二章第4节,课标要求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和评价信息.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认识到准确地判断信息价值的重要性,具备根据需要去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 教材与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准确地判断信息的价值的重要性,能归纳出信息价值判断的标准,并能应 ...

  • 如何提高你的分析判断能力
  • 如何提高你的分析判断能力 江乐义 当今社会,要在政界.商界等领域的生存与发展,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你是否具备了各方面的能力,其中包括分析判断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是衡量我们能否把握事物本质着重事物要害的重要标准,也是考察人才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下面就分 ...

  • 经传软件指标详解
  • 软件指标详解 一.智能辅助 智能辅助线是经传软件的一个主力短期成本线,当股价在主力短期成本线之上代表主力有意愿积极拉升股价,因此我们操作股票都做股价在主力短期成本线上的趋势好的强势个股.但股价跌至主力成本线之下,意味着主力拉升意愿不强,或者主力想要选择出货,此时风险加大. 用法: (1)股价每次跌至 ...

  • 本科循证医学作业设计
  • 年级: 专业:姓名:Tel:西南医科大学 <循证医学> 课 程 考 核 成 绩 册 班 学号 公共卫生学院循证医学中心 2016年9月 作业名称:系统评价计划书 第一部分选题及论证 总分:30分,得分: 分 一. 系统评价题目: 提出问题:事件相关电位(ERPs)能否全面准确地判断PD患 ...

  • 信息价值判断
  • <信息价值的判断>教学设计 浮梁县蛟潭中学 计建和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信息技术(必修)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四节.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信息的概念.信息的获取方法之后进行的,着重对信息的特点和信息价值的判断进行系统阐述,用于指导 ...

  • 刑事诉讼证据的审查判断
  •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6-06-17 16:00:00 ]    作者:吴彦东    编辑:凌月仙仙 - 目 录 摘要-----------------------------01 前言-----------------------------03 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

  • 判断推理之定义判断答题技巧
  • 判断推理之定义判断答题技巧 资料来源:中政行测在线备考平台 (一)定义判断是什么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对于定义判断是这样描述的:每道题先给出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分别列出四种情况,要求报考者严格依据定义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答案.如: 职业枯竭是指人们在自己长期从事的工作重压之下,产 ...

  • 论金融机构如何有效履行可疑交易报告义务
  • 摘要:本文对可疑交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金融机构的可疑交易报告义务进行了分类,同时对各类可疑交易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有效履行可疑交易报告义务的具体措施,以期对指导金融机构有效地履行可疑交易报告义务有所裨益. 关键词:可疑交易:分析方法:报告义务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8 ...

  • 电工仪表与测量题库
  • 题目类型题目难度 单选题容易 多选题一般 判断题困难 填空题一般 交互题一般 交互题一般 交互题一般 填空题一般 填空题一般 填空题一般 填空题一般 填空题一般 填空题一般 填空题一般 填空题一般 填空题一般 填空题一般 填空题一般 填空题一般 填空题一般 填空题一般 填空题一般 填空题一般 填空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