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打印精排

七年级初中生物的第一课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本节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在教材编排上,文字优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许多精美的图片,并就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提出了很多问题,设置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侧重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80%),体现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目标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时准备:

1.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情况。

2.收集关于生物方面尖端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图片、光盘,如DNA侦破技术,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方面的图片、光盘。

3.磁带(如《校园的早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放一首优美的钢琴曲(或其它如《校园的早晨》磁带)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阅读全文。

二、分组:选定小组长(组织教学: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及评价条例)进行小组讨论,再作记录,小组讨论内容。 1.学校的垃圾问题(特别是食品包装袋、快餐盒等)用哪些方法解

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学校伙食房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4.今年暑期发生的洪涝灾害说明了什么问题?

5.关注自我: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列健壮吗?更聪明吗?

6.你是从什么途径了解克隆和转基因的?你了解哪些。 三、全班分小组交流、讨论

四、教师作补充,修正和总结,并对同学们的表现作出积极性的评价。

因为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和交流,所以无论对和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辨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

五、师生共同朗诵课文《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提高文学修养,讨论:生活离得开生物吗? 六、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知识吗?(最后教师补充)

七、结束语:

同学们,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作为一个21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新时代的学习方式。生命的世界真精彩,生物的世界真奇妙,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破译生命的密码吧!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难点和重点 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 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生:

①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②学生准备生物标本。

③有条件的地方,学生可去观察珊瑚。 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板书设计: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生物: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生物。 三、生物的特征: 1.都需要营养。 2.都能进行呼吸。

3.都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4.都能对外界刺激做反应。 5.都能生长和繁殖.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属教材新增内容,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和训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时准备:

学生: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可带放大镜,照相机)教师:1、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并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要查生物状况。

2、设计调查表

调查 小组 组长 组员 调查地点 校园内 调查 时间 2003年9月 日 天气 状况 生物名称 数量 生活环境 与人类关系 植 物 动 物 组内互评 教师评语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课时:调查

第二课时:整理、交流、表达 教学过程:

一、调查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何进行调查)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例,什么是调查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各自方案通过对比总结,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特别强调安全)

2、引导学生分析人口普查表(或班主任老师分放的新生登记调查表),从而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实地调查:

1.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等)。 2.注意安全,爱护生物资源,遇到不会的问题请教老师。

3.进行校园调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 4.教师一起调查,注意安全第一。 三、整理统计:

各组同学共同整理,归类,书写调查报告。 四、展示、交流调查报告。

1.全班范围内交流,各组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相互交流。

2.老师在交流展示中起引导、帮助作用,力求通过交流相互促进,完善本次调查活动。 3.完成调查表中互评和老师评价部分。 五、拓展、延伸

1.写一份调查后的感想。

2.调查全班同学身高、体重算出平均值,其它班级或学校学生相比。 教学反思: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②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③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④通过本课的学习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加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②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难点:①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②能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调查表格,确定调查路线,(有条件的可带照相机,放大镜等)。

教师: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 生物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 点:

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 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课前准备

教 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多媒体,展示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从而和地球作出对比;没有条件的学校可收集各大星球的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解,另外,还准备一个地球仪。 学 生: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中各大星球的资料。 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二、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3)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在能力方面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破解策略】通过对重难点的确定与分析,本堂课采取的破解策略有:

1. 由学生朗诵唐诗《春夜喜雨》,借用诗中涉及的非生物因素,如“雨”可理解为“水分”,“湿”可理解为“湿度”,另外春季和其它季节相比:阳光明媚、水分充足、气候温暖,这些都为花儿的开放产生了有利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出重点①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哪些?

春 夜 喜 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雨:水分 湿:湿度(仅供参考)]

这是本堂课的板书设计 一、生态因素的定义: 二、生态因素的分类:

1、非生物因素

(1)包括:阳光、空气、

水分、温度、土壤、 湿度等。

(2)探究温度对霉菌生 活的影响 2、生物因素

种内关系:种 内互助、种内 斗争。

种间关系:互 惠互利、捕食 关系。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设计二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目标

①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②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③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⑤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⑦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为下节课——生态系统的学习做好铺垫。 难点和重点

①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③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课前准备

①教师准备一些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的影像资料。

②布置“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要求填好测定数据。 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第四节 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力目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提供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表演及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只有保护生态系统才能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更加美好。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的特点。

难点:食物链的特点,食物网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难点和重点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 师:准备一个水族箱,里面生活着水生生物。 学 生:记录近日所食用的食物名称。 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1、学会识别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2、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难点:理解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重 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 点:学生逐个认识各个生态系统,难以从这个认知过程飞跃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需要教师给适当的指导,因此学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课前准备

教 师:准备一些生态系统景观的影像资料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影像资料。 学 生:课下收集有关各种生态系统的资料。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6.教学反思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教师最好课前培训几位学生作助手,这样

看似麻烦,实际在上课时解决了不少问题,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显微镜,所以在开始就要强调规范操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印有数字的挂历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投影仪;显微镜的使用录像带;课前每班培训两名“小先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组织、器官和系统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细胞的结构与细胞的分裂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组织类型及细胞分化过程,为后面学习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打好基础,本节的内容均为微观结构,很抽象,涉及到动、植物的很多知识,教师不好上,学生不好理解,需要教师多想办法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如借助显微镜、课件、图片,多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技巧,能够较熟练地利用显微镜对某一物体进行观察探究。在观察动、植物细胞的过程中,已经对细胞有了大致的了解,因此,本节组织、器官和系统的观察实验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但是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想向抽象思维的发展时期,绝大多数的学生对组织的课外知识很贫乏,基础薄弱。

教学的指导思想

本节课总的指导思想是打破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让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植物、动物的几种基本组织;描述组织的概念;概述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能力目标

进一步熟练显微镜的使用技巧;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初步培养大胆猜测、推理、想象的能力及类比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中的亲手操作和实践中的亲身经历逐渐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组织的类型及形成。 教学难点:细胞分化、组织的形成

课前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用具、多媒体课件。

八、板书设计:

﹙一﹚、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1、准备;2、制片;3、染色。

﹙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总结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2、细胞膜;3、叶绿体;4、细胞核;5、细胞质。 ﹙三﹚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九、作业布置: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要求标注功能。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了解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教学目标

①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②学生体会“胆大心细”是顺利实验的必备素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尝试改革实验,意识到实验方法是可以发展变化的,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难点: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胆大心细”是成就一切实验的素质)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尊重事实是生物绘图的前提)。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自愿准备感兴趣、可观察的植物材料,如:洋葱、成熟的番茄、黄瓜(西瓜、苹果)等;3H铅笔,绘图纸,尺;

教师:洋葱鳞片叶,番茄(或西瓜等成熟果实)的果肉,新鲜的黄瓜,清水,碘酒溶液,高锰酸钾溶液(质量分数为1%~5%),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透明的细胞立体模型,叶片的永久横切片、人的血液涂片、单层扁平上皮装片各10片。 课前培训几个学生。 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八、板书设计:

﹙一﹚、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1、准备;2、制片;3、染色。

﹙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总结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2、细胞膜;3、叶绿体;4、细胞核;5、细胞质。 ﹙三﹚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第三节 观察动物细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②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③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是较高层次的学习)。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3H铅笔,绘图纸;各种各样的果冻,彩色糖粒,果脯,小塑料食品袋,线等物品;上课前漱口。 教师:生理盐水,稀碘液,高锰酸钾溶液(质量分数为1%~5%),消毒牙签,滴管,纱布,镊子,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清水,琼脂。

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挂图,不同种类的人体、动物体细胞挂图或投影片、投影仪或多媒体设备(若条件许可),提前制作临时装片、摆放示范镜。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②学生能够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③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②学生能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难点: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学生对于微观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难于理解。)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演示实验器材 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够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并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③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制作等活动,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从而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模拟制作的能力等。 ④学生在学习本节的过程中,产生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

学生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课件,有关克隆、DNA、基因的资料,四种颜色的硬卡片。 学生:有关克隆的信息。 教学设计

21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六、板书: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一、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二、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遗传信息的载体是DNA 三、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四、细胞是物质、能量和 叶绿体 能量转换器

遗传信息的统一体 线粒体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②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③说出细胞分裂与细胞生长的关系。④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难点:

①生物体的长大除了靠细胞体积的增大,主要靠细胞数目的增加。 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课前准备 教师:

①不同年龄人体细胞图示; ②细胞分裂各期图示; ③细胞分裂过程课件。

学生:复习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知识。测量乒乓球、篮球的半径,并求出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之比。 教学设计

22

课后作业 1.《同步训练》

2. 进一步探究:细胞永远具有分裂能力吗? 教学反思

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组织的概念,能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3.学生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切片。 4.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学生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23

2.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形成完整认识。

难点:学生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难以理解(因这是一个微观的动态过程,学生由于缺乏感性知识,认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课前准备

教师:大屏幕投影、电脑、显微镜、四种组织永久切片。 学生:教材、笔记本 教学设计

24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25

教学反思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概述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会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2.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3.在说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得到提高。 4.进一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描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2.能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认识植物体,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得到提高。

难点:植物的各种组织均由分生组织分化形成。 课前准备

教师:器官完整的盆栽观赏植物,草本植物实物,根尖模型,导管、筛管模型。 学生:草本植物,小球若干,教材,笔记本 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第三节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1、说出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

2、说明草履虫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

能力目标:1、利用生物体的特征及细胞结构的知识推测草履虫的结构;

2、尝试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草履虫,熟练临时装片的制作及显微镜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草履虫的生活,初步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教学重点: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

教学难点:1、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草履虫。

2、通过了解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学生会应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

3.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和实验,提高自身的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究实验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4.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5.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演示实验体验生命存在的美。

创新点和实践点: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电脑网络等工具自主学习。 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能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难点: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校园网网页、演示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材料、幻灯机、投影仪。

说明:演示实验材料装置为:取一段软胶管作为支架,用50×50×2(mm)的玻璃板将软胶管压紧后用透明胶带将四周黏牢,即为扁平水槽。将草履虫培养液滴入水槽。将水槽插入幻灯机的插片架上进行演示。则草履虫的外形和运动清晰可见。

学生:自编的小品、计算机操作能力。

说明:小品的内容最好是人得了某些由单细胞生物寄生而引起的疾病。他到医院就诊时发生了„„。例如:疟疾。(教师提前布置)。最后提出问题:该病的病因是什么? 教学设计

27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描述病毒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重点难点:

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病毒的结构。 课前准备

学生: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 教师:课件。

28

29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病毒的种类及其结构组成。 2.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际生活经验的总结来认识病毒的种类,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多种病毒的了解来认识病毒结构和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病毒的情感。 2.通过对病毒的了解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增强对病毒预防和治疗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病毒的种类及其构成。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病毒的情感。 2.对病毒的预防和治疗。 教学实录

导入:先请同学们共同欣赏一首歌曲。(多媒体课件导入歌曲《小鸡唱禽流感》) 生:认真聆听,体会歌曲的意境。

师:这首歌给同学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 究竟是谁引发了这场灾难? 生:情绪高涨,畅所欲言,引出禽流感病毒。

师:除了禽流感病毒,你们还知道哪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呢? 生:非典、流感、肝炎、艾滋病、小儿麻痹症、狂犬病„„

30

师:那麽熊猫烧香病毒算不算阿?

生:属于计算机病毒。

师:大家一定要把生物病毒和计算机病毒相区分。计算机病毒是人类编辑的计算机程序。而生物病毒则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微小的生命体。

师:据估计,平均在每个人的一生中,至少遭受200次左右的病毒感染。

生:惊奇?急于了解什么是病毒。

师:那么大家见到过病毒的真实面貌吗?知道为什么病毒可以让我们生病吗?那么从本节课“病毒”的学习中我们将找到答案。

师:刚才大家都说出了很多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因为我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有关病毒的信息。但是在100多年前,人们对病毒却一无所知,而把它引起的疾病称之为天灾、瘟疫。直到19世纪末,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时才开启了病毒学研究的大门。展示:病毒的发现过程

生:认真观看。(了解病毒的特点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

师: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初期,以为烟草花叶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于是他便将得病的烟草花叶榨出汁液,然后用能将细菌滤去的过滤器进行过滤,那剩下的滤液里面还有没有细菌?

生:没有。

师:那按照伊万诺夫斯基最初的设想,剩下的滤液里面没有细菌了,然后他用这个滤液再去感染正常的烟叶?那大家想一下,如果这种花叶病是由于细菌引起的,那么这个滤液还能不能使正常的烟叶得病?

生:不能。

师:但是事实上不是这样,当他用滤液去感染正常的叶片时,正常的烟叶又被感染上这种病了?那这是为什么? 生:证明烟草花叶病不是由细菌引起的。

师:那这种使烟草得病的物质比细菌大还是小呢?

生:同学们小组讨论,对实验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说明病毒比细菌还小。

师:你们的结论跟科学家的结论不谋而合,这是人类第一次感知病毒的存在。因为他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所以科学家把它称为“滤过性病毒”。但人们还是没有看到病毒的真实面目,为什么呢?

生:病毒太小了。

师:那病毒到底有多小呢?为了一睹病毒的相貌,人们足足等了半个世纪!直到二十世纪初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它实现了人类观察病毒零的突破。我们现在就来看看病毒到底有多小。

病毒的单位是nm,通过换算得出(1nm=1/十亿米)。如果将1 nm的物体放到乒乓球上,就像一个乒乓球放在地球上一般。而病毒的大小在10~300 nm之间。

生:在从宏观比较中进一步认识病毒“微小”的特征。

师:有了电子显微镜这一有力武器,人类逐渐认识了长期危害人和其他生物的病毒。(出示多种病毒图片)。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是什么样子的。

生:(观察、小组讨论)识别病毒的形状:有砖块状的、子弹状的、球状的、杆状的等等。

师:同学们,那么我们就可以按照形状把他们大致的分开,请观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各种病毒图片)。你还会用另一种方法将它们分类吗?依据是什么?

生:(小组细心观察,认真比较)根据寄生细胞的不同: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

师:看来小小的病毒,同样是个大千世界,不仅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还有细菌病毒(噬菌体)。

师:病毒的形状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它们的结构是否有相同之处呢?(为学生提供烟草花叶病毒、腺病毒、大肠杆菌病毒的结构模式图,)

生:由学生总结出病毒一般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的。

师: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病毒里面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那现在大家还能将病毒怎麽分类,你的依据是什麽?

生:DNA病毒和RNA病毒,依据的是他们内部遗传物质的不同。

师:大家再回忆一下我们所学的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生: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还有细胞壁。

师:(进一步设疑)病毒有没有细胞的这种结构?

生:小组讨论,比较得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师:那我们可以看出病毒没有细胞的结构,细胞膜可以吸收吸收和排除物质,细胞质里的各种器还能进行能量的

转换。那病毒没有这些结构如何生活呢?如果你是病毒,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生存下去?

生:(推测)寄生。

师:你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让我们在动画里寻找答案。

[播放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的模拟动画过程,]。

生:情绪高涨,认真观看,仔细思考。

师:通过动画我们可以看出噬菌体是在大肠杆菌内寄生存在的。寄生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自己生长、繁殖。必须通过细胞的帮助完成繁殖后代的任务。

师:抗日战争时候的游击队员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钱,那病毒没有吃、没有穿,这些东西谁给他呀? 生:细胞。生物体养活了病毒,它复制的原料都是细胞提供的。

师:那么病毒又是如何对待它的恩人的?

生:讨论并回答。

师:进一步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危害。

生:讨论。

师:看来老师的这些问题都没能难住同学们!的确像大家分析的那样,病毒是个地地道道的寄生者,虽然它不能单独繁殖,却能巧妙地“借腹怀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又去危害其他细胞。人类感染病毒以后,细胞、组织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从而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可能很多同学都染上过流感,患流感后会有哪些症状呢?

生:异常活跃,纷纷交流自己的亲身体验。

师:得了流感以后,人就会觉得很不舒服,有什么办法可以预防呢?

生:各出各的点子:打流感疫苗,注意保暖,多锻炼,少去人多的地方„„

师: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只要我们增强体质,增强抵抗力,病毒就没那么容易趁虚而入了。

生:原来如此,千万别让流感病毒寄生在自己的身体里,不然它复制的新病毒就会从一个细胞里蜂拥而出,去进攻我的下一个细胞了。(头脑中再次浮现流感病毒侵害人体细胞的动画过程)

师:病毒在生物体中有着如此威力,如果它离开活细胞会怎样?

生:多种设想,各抒己见。

师:研究病毒的科学家也可能像大家这样猜想过。早在1935年,美国科学家斯坦利从烟草提取的汁液中获得了病毒的结晶。

生:明确病毒在生物体外就会变成结晶。质疑:什么是结晶?

师:结晶就是平时我们看到的像“食盐”那样的化学药品。纯净的病毒是一些形状漂亮的结晶,可以在瓶子里长期保存,它对生物体来说是否安全呢?

生:分组讨论,争论不休。问题的焦点集中在“病毒结晶是否有生命力”?

师:是的!病毒结晶虽然躺在瓶子里,毫无动静,但它始终得保持着生命力,非常顽强。

师:在生态系统中,病毒是非常活跃的一员,它在自然界的分布极其广泛,几乎可以感染到所有生物,那么病毒会对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造成那些危害呢?下面我们就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播放狂犬病、艾滋病、非典、禽流感、图片。

利用猜谜语的形式让学生猜出所对应的疾病。

例如:狂犬病:这种疾病是由一种动物通过唾液传播到人体内的,这四种疾病中唯一一种被研究出疫苗的,被感染后症状有怕水,抽搐等。

师:播放多媒体课件,补充病毒引起的植物疾病的相关资料。(利用两幅对比明显的番茄和茄子感染前和感染后作对比。)

生:经讨论,分析,达成共识,进而关注病毒给动植物带来的危害。

师:地球上有许多动植物遭受病毒的折磨,全球化也带来了疾病的全球化。禽流感就是一场不管国家和疆界的传染病。

师:无论是艾滋病病毒还是SARS,都会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这种状况给了人类哪些警示?我们该怎么去做呢?

生: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深入思考和讨论,自省并规范人类自身行为。

(如科学防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善待动物,保护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师:由于天花、鼠疫、艾滋病、SARS、禽流感等等这些骇人听闻的病症都是病毒侵入人体的结果,所以人们一提起病毒往往不寒而栗。如果自然界中没有病毒,同学们想一想,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生:学生讨论发言。

师:总结。[提供文字资料──《如果没有病毒》]

教师讲述:如果没有病毒,花儿不会如此绚丽,如植物病毒对植物生长的危害作用是使植物的叶或花改变颜色。正是病毒的侵染,使花瓣上的原有颜色产生了花癍或条纹,使花色更加奇异、绚丽;如果没有病毒,害虫不会如此惊恐„„昆虫病毒是以昆虫作为宿主,并在宿主种群中流行传播的一类病毒。利用昆虫病毒制成的杀虫剂,是一种高效无毒的新型生物农药。;如果没有病毒,生态不会如此平衡„„19世纪末,欧洲的兔子随着英帝国的殖民者来到了澳大利亚。因为当地牧草丰富,又无高等食肉动物,致使兔子急剧繁殖,仅百年时间,当地野兔已多达70亿只。兔子与羊争牧草,并打洞破坏草原,严重危害草原生态平衡和畜牧业发展。于是,澳大利亚政府在1950年蓄意引入了一种粘液瘤病毒,这种病毒一旦感染到欧洲兔,死亡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而它的天然传媒是蚊子。开头是很成功的,在澳大利亚东南部有蚊子肆虐的地区,兔瘟疫像野火般蔓延,3年内就沿着南部海岸到达了澳大利亚西部,杀死各地99%的兔子。但好景不长,不久后,杀死率逐渐降低,兔子种群渐渐回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研究者的实验表明,野兔身上病毒的毒性减弱了,而且它们抵抗病毒的能力也大大地提高了。

实际上,澳洲人在不经意间做了一项大规模的天择实验:病毒选兔子,使兔子抵抗力在十年内大增,而病毒毒性渐减,似乎向和平相处的方向演化。为什么呢?原来蚊子只叮咬活兔子,若病毒让兔子死得太快,反倒绝了自己的繁殖之路,反而是毒性减弱的突变品种能让兔子活得久些,让自己有机会代代繁衍下去。

如果没有病毒,科研不会如此便捷。分子生物学家认为如果没有病毒,当代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将无法想象。一个正常的动物细胞可以制造出数以千计的蛋白质,而有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只能制造出不超过六种病毒蛋白质。对于需要深入了解细胞如何产生蛋白质的科学家来说,病毒无疑是一种最简化的材料。基因研究也是如此,很多病毒的基因都不多于六种,而且,只要是同一品种的病毒,都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科学家可以从病毒身上得到很纯的基因材料。这些都使分子生物研究极为便捷。 )

生:对病毒有新的认识,病毒也是一种与人类长期共存的生物,人要与病毒和谐共处。

师:如果你是科学家,你能找出哪些病毒为人类造福的途径?

生:(分组表达交流,共享信息资源)展望病毒的应用前景,引发对病毒的研究兴趣和关注。

师:播放抗击非典动画,让学生思考非典带给我们的除了恐惧、还有什麽?如果现在是非典时期,你应该怎麽做? 生:学生观看并思考。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病毒的相关知识以及病毒怎样导致疾病,和病毒有益的一些方面。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只有充分认识和了解病毒,我们才能把由它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才能利用病毒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两道习题巩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开展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将观察和比较,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学

习方法应用于本节课,使学生们更进一步认识生物圈中与人类生活乃至一切生命息息相关的绿色植物,能够对它们进行简单分类,为今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参与水循环等内容奠定基础。因此,我确定本节教学目标为:

1.通过观察和比较,概述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它们的生存状况。

4.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自主探究、比较总结、合作与交流等能力。

重点和难点

1.对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不同绿色植物的理解。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 自制CAI课件,实物标本,铁线蕨,肾蕨,海带,裙带菜等。

学生 白纸(设计表格),课前收集的绿色植物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不全面,有的地方甚至可能没有接触。对于绿色植物

分为四大类群这样的知识点学生们也许不知道,那么象这样的地方可以直接引出。不过老师把“树干”画了出来,要尽可能得让学生去添“枝叶”和“果实”。为了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导课堂和延续队本节课所包含的科学知识的兴趣,我认为以“爱”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很重要。那就是学生对绿色植物的“爱”,对与自己交流合作的同学的“爱”,对生命的“爱”,对科学的“爱”等。教师始终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直观的实物资料,让学生不局限于一个小小的教室,而是让他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一样,在体验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进而更加热爱生物学科,也更加积极向上。

师:大家知道最近我们的家乡沈阳有什么喜事发生吗?

生1:学校附近出现了绿色网吧。

师:嗯,这是一件喜事,但是,老师说的不是这个。

生2:沈阳市被评为了森林城市。

师:答对了。这是我们整个城市共同的骄傲,要知道全国只有两个森林城市,一个是贵阳,另一

个就是我们沈阳了。那么,提到森林大家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呢?

生:鸟语花香、树木。

生:野生动物,各种奇珍异兽,荆棘。

生:一片绿色,生机勃勃。

师:大家说得真好,那一片绿色是什么呢?

生:大部分是植物。

师:嗯,说到绿色植物啊,相信在座的同学们很多家中都养了不少,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生:我家养了君子兰、吊兰、蝴蝶兰、仙人掌、石榴。

师:哇,可真不少啊。还有吗?

生:我家有肾蕨。

生:我家没养植物,但是我课前上网查了一些绿色植物的资料,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下。生物圈中

一共有三十多万种绿色植物,其中大多数是有种子的,也就是俗称结籽的。由于生活环境不同,不同地方的植物种类也不一样,比如说沙漠中就有我们学过的耐旱的骆驼刺,仙人掌等。

师:嗯,说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现在不但会收集资料,还会筛选资料了,真棒。那么老师也不

甘落后,请看大屏幕,这是老师找到的一些绿色植物的彩色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都有哪些职务是你见过的或认识的,再比较比较它们的形态和生活环境,你又发现了哪些问题?(大屏幕上:紫菜、裙带菜、墙藓、葫芦藓、肾蕨、胎生狗脊、满江红、樱桃、小麦、柳树)

生:我发现它们的形态结构差别很大,没有规律,有的长长的,有的非常短,有的还奇形怪状的。

师:正如刚才同学们查到的,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有三十多万种,,它们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

有差别,那么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四大类: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正是这些绿色植物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植物界,也正是它们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你愿意成为它们的好朋友吗?那就让我们走进它们吧。既然最后一种叫做种子植物,也就是说区别于前三种没有种子的植物的,我们把藻类、苔藓和蕨类就称为非种子植物。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这三种绿色植物。

讲授

一、藻类

师:首先我们来看藻类,老师刚才让大家看了一些藻类,现在我给大家看看老师带来的实物,(海

带、裙带菜)(分发给同学们,让大家观察)(大屏幕上显示植物照片,淡水藻类:硅藻、绿藻、红藻、衣藻、水绵。海洋藻类:石花菜、鹿角菜、马尾藻、紫菜、石莼)关于藻类植物你想知道什么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记下来。

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交流

师:好,现在,同学们先不着急回答老师的问题,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介绍的藻类植物的生活,

加深对藻类植物生活环境的感性认识。(学生观察)

师:好了,看来大家正在脑中处理资料呢,把你们小组想知道的问题说说吧。

生:我们小组提出的问题是大多数藻类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具体是怎样生活的呢?藻类植物的

形态与陆生植物有什么区别呢?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起什么作用呢?她的作用是植物中最大的吗?

生:我来解释他们小组的疑问。首先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阴湿处。他

们整个身体都没在水中,全身没有很明显的象陆生植物那样的根茎叶,全身每个地方都能从水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它的作用也很明显,就是给生物提供氧气。

二、苔藓植物

师:很好,这位同学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多,相信大家也知道了藻类植物的生活,但是啊,

对于藻类植物的作用,我看说的还不够全面,有没有同学知道的?(没有学生举手)好,请看老师的解释(大屏幕课件四个方面展示:释放氧,可做鱼类饵料,可供食用,可供药用。海洋藻类是海洋植物的主体,是人类的一大自然财富,目前可作食用的海洋藻类有100多种。藻类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其中衍生出来的一些相关问题我们课上就不讨论了,比如说赤潮现象常引起鱼体大量死亡,这又是为什么呢?请大家下课后探究。那第二种苔藓植物大家更好理解了。根据平时的观察,说说大家都能在什么地方发现苔藓?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相比形态结构有什么不同?生活环境又有什么区别呢?

生:我经常在墙壁上和老树根上发现苔藓。

生:我也在墙壁和树根上发现过苔藓,但是我补充一点是那墙壁和树根都是潮湿的。还有树干上

也有苔藓,有的湿漉漉的岩石上苔藓也很多。

师:大家说得真好,看来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得非常仔细。那么有的同学可能接触的少,那

么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请看大屏幕。(大屏幕上展示裸露岩石上的苔藓,树干上和树根上的苔藓,墙藓,苔藓植株彩图。语音介绍:苔藓植株分布极广,它们广泛分布在森林,沼泽和其他阴湿地方,在适宜的环境中可以大片地生长。拓宽学生知识面,也为学生更好地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做了良好的铺垫。)

师:通过刚才老师和几位同学们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了,谁能给大家

说说?

生:我的结论是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师:非常好。那么关于苔藓植物的第一个疑问已经让我们解开了。接下来啊我们结合刚才的藻类

植物的学习,再观察老师为大家带来的墙藓植株,比较藻类植物,看看他们两个在形态结构上有区别么?有哪些主要区别呢?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不同有关么?(激发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探究苔藓植物形态结构的兴趣。学生观察过程中大屏幕上有提示:苔藓有无根、茎、叶的分化,茎的质地,茎上有没有筋络,也就是疏导组织。叶的薄厚和大小,有无叶脉,假根形态。)

生:我们组通过观察讨论一致认为苔藓植物有根茎叶,但它的叶很薄,是绿色的,没有叶脉,所

以我们推断它没有疏导组织。它的根也很细弱简单,所以它吸水和无机盐能力不强,就长的矮小。

师:很好,它们观察得很认真,还有没有小组要补充或有不同意见?

生:我们小组和他们小组的意见基本一样,但是他们没发现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功能不全,而

且我们推断苔藓植物不是靠根吸水和无机盐,而是靠它的叶。

师:补充得非常好。请看大屏幕,看看是否和大家说的一样。(苔藓植物的第二个问题解决了。)

师:(课件展示苔藓植物大面积生长的生态图片)“在什么样的地方能看到这种景象?成片生长

的苔藓植物对生物圈有什么意义?如果在这样的地方修建一座燃煤火力发电厂,几年以后,这里还会有苔藓吗?为什么?

学生归纳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自然界拓荒者、指示作用、保持水土。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师:好了,我们已经了解了两种非种子植物──藻类和苔藓,那么现在请大家设计一种方式,可

以是表格等形式来罗列出这两种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作用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时间四分钟。(学生在课前准备的白纸上设计,老师巡视指导,最后在投影仪上展示。)

三、蕨类植物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分析问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那么我们接下来的

学习就更加轻松了。最后一种今天接触的植物就是蕨类植物。(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大屏幕,通过和苔藓植物的对比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学生观察后得出蕨类和苔藓生活环境有相似之处,都生活在潮湿环境中,但是蕨类植物比苔藓类植株高大得多。)

生:为什么它们的生活环境相似,但是形态结构却差别这么大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自

行得出结论。观察凤尾蕨、铁线蕨、笔筒树、肾蕨等实物或图片)

师:好,那么请大家把蕨类植物的各种特点谈如刚才设计的表格中,这三种植物的生活环境,形

态结构就清楚了。最后大家归纳一下蕨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吧。

生:食用、肥料、饲料,药用:可解热利尿等,银粉背蕨可止血。

课堂小结

播放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生活录像,通过观看和回顾,使学生对这三种植物的生活环境,基

本特征和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更深刻全面地认识。同时加深学生们对绿色植物的热爱。

案例评析

因为这节课包含的生物学科学知识很多,如果学生用心去观察、研究、推理,那么,课后学生一

定会觉得意犹未尽,会把这节课拓宽到自主去探究,这是我想要达到的理想目标。从上课开始我就说过,要让同学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毕竟很难,所以,我多么希望有为我们生物课堂教学提供的特殊的真实的生物园啊!到那时我会把学生们带出去,直接感受大自然,这会使我的课堂更直观。在这里真诚地希望广大生物学教师们和研究者们开发出更多的,更新颖的生物学教法来,给广大学生以受益。

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兴趣的培养和产生才最重要。这节课之后,我做了一个调查问卷,上面只

有两个问题:“就你所上过的生物课,哪节课你最喜欢上,哪节课认为还想知道更多?”学生们的答案很分散,但这节课排名不错,在第四位,第一位是观察动植物细胞的两节有关联的课,第二位是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第三位是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让我很欣慰。希望我的工作会让学生们更加热爱生物学科,热爱科学知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

这节课的知识内容属于了解的范畴,学生的生活经历缺乏感性认识。教师课前准备了大量的教学

实物和有关的幻灯片,创设问题情景,通过学生细致的观察、比较、分析、区别、归纳和总结,掌握知识。通过了解这类植物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深刻理解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德育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拓展探究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课标在

这一主题下设置了四个二级主题,就是希望学生能通过体验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了解有关植物一生的简要过程和必备知识、技能等。所以,教师可以有意识的整合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

教师可以尝试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1.持续使用一种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体验“被子植物一生”

例:菜豆种子在“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这一主题教学中的应用。

①菜豆种子是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实验材料,在学习“种子的结构”一节时,利用菜豆种子作

为实验材料,由于种子的个体比较大,便于学生进行观察。②然后,利用菜豆种子和学生共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并引导学生将实验中萌发的种子栽种到土壤中,使其生根、长叶。③菜豆的种子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生长的很快,至少能保证每个班级的教室里都有一株正在生长的菜豆植株,让它在学生的视野里不断的长大。教师还可以继续利用这株植物,在学习叶片的结构时,选取菜豆的叶片作为实验材料。④进行花的结构的教学时可以选择这株菜豆的花作为实验对象,而学习“开花和结果”这一节内容时,正值北方的秋冬季节,鲜花很难获得,这样即解决了实验材料选择的难题,同时连贯性的使用一种植物作为教具也让学生真正的体验到了“被子植物一生”的生长历程,

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主编写植物成长小册子,作为教学资源

例:制作“如何种植苔藓”的小册子,与同学交流

实验目的:制作一本题为“如何种植苔藓”的小册子,并与他人一起分享。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实验,你必须:

1.苔藓种在一个容量为2 L的玻璃容器中;

2.每天观察这株苔藓,并记录你所提供的光量、水量和其他条件;

3.列出种植苔藓所需的条件。

实验准备:与同学组成一个实验小组,列出你们所知道的藓类植物生长地。将你们这一组的结果

与其他组进行比较。大多数人指出的生长地有哪些?苔藓生长的环境怎样?为了在玻璃容器中营造出一个类似的环境,请列出所需的条件。写一份关于制作具备这些条件的玻璃容器的计划。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重点和难点

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

1.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标本,增加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方面的资料。

教师:

各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模型(如衣藻模型、有孢子囊的铁线蕨或其他有孢子囊的蕨类植物标本等)、实物投影仪、显微镜。

教学过程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第二节 种子植物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4.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

重点和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前准备

教师: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

学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

教学过程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第二节 种子植物 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4.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

重点和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前准备

教师: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藻类、苔藓、蕨类、种子四类植物的CAI课件(扫描或下载);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其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扫描或下载);动态展示桃的果实和种子的CAI课件[动画:桃的果实(完整)纵向剖开(展示种子)]

学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5.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

重点难点:

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玻璃瓶或烧杯、玻璃水杯、罐头瓶等;通过咨询和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了解种子萌发的一般规律;试做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实验;收集各种不同类型的种子;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做好测定种子发芽率的演示实验。

教师:培养皿、滤纸或纱布等实验用具;课前一周分发给每位同学30粒菜豆种子,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用Flash

动画制作的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过程的CAI课件及用Flash制作的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图片;被部分切除的种子发育情况的CAI课件;设计实验讨论提纲。 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生物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对此部分内容的要求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对此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开展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希望以此活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为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能够描述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能力目标为运用实验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而学生在对探究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与他人交流,取别人之长的品质和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定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是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七年级教材中的第三个学生探究活动,是在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已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又一次尝试在小组内合作完成的探究活动。根据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探究活动中涉及到的对照实验的设置和控制单一变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还没有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因此,确定本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重点: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难点:怎样设置对照实验;怎样探究空气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课前准备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得到教师及时地帮助和解决,也为了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探究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设计了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的环节,这样做也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课前准备为:

教师准备:提前做好探究空气、水分等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学生探究实验报告、实验材料器具(绿豆、红豆、玉米、黄豆、培养皿、塑料口杯、带盖容器、锡箔纸、吸水纸、标签、土壤、铁屑、清水、蜡烛、烧杯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准备植物的种子等实验材料

师导入:我猜想大家平时一定愿看动画片。 生:对,愿意看!(生齐声说)

师:那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动画片„„(播放农民播种的flash课件)

生:聚精会神地看大屏幕。(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准备) 师:从画面上,大家能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农民在播种,画面上还有树、太阳、土地„„ 师:同学们能从画面中看出是什么季节吗? 生:应该是春季。

师: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看出是春季的?

生1:农民穿的棉衣,暖暖的太阳,土地也比较干燥„„ 生2:农民一般都在春季播种。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老师还想问问大家,农民为什么要在春季播种呢? 生1: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适合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生2:我觉得春天的雨水也比较多,适合植物的生长。

师:同学们的回答也提醒了老师,我国唐代的大诗人杜甫曾经有首诗,就是描写这个季节的雨水的,谁记得这首诗?

生:是《春夜喜雨》吧。

师:你能为大家朗诵一下这首诗吗?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从诗人对春雨的描述之中,也能感受到诗人流露出的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师:春天还有什么条件适于播种?

生:春天的温度适宜,土地变松软了,不像冬天那么硬„„

师:从同学们的描述中,我们知道春天为播种提供了这么多条件,所以农民要抓住这个时机进行播种,才会有一年的好收成。现在假设你是这位农民,在种子播种下去后,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生:种子是否能发芽或萌发。

师:说得真好,跟农民想到一块儿去了。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农民播种前要先选选种,也就是说种子本身应该具有萌发的条件,除此之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使种子萌发呢?

生1:我认为种子萌发需要阳光和空气。

师:请你到前面来,把这两个条件写到黑板上。

生2:种子的萌发还需要温度,(师提示:是什么样的温度?)适宜的温度。

生3:种子萌发还需要土壤、肥料、水分„„(学生一一将这些条件写在黑板上)

师:如果我们把种子本身的条件称为内部条件,那么这些条件就是种子萌发需要的外部条件,也就是环境条件。假设某个同学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分,他怎样让人相信呢?

生:做实验,看结果。

师:对,俗话说“眼见为实”,这节课就给大家一个机会,同学们可以验证一下种子萌发是否需要你所假设的环境条件。

老师为了方便大家课上实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老师准备的材料有:绿豆、红豆、玉米、黄豆、培养皿(装种子)、塑料口杯(可用来盛装种子)、带盖的容器、锡箔纸(遮光的作用)、吸水纸、标签、土壤、铁屑(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清水、量筒、烧杯、蜡烛(可以在空气中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火柴„„

(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可随时提问学生材料的作用,为学生进行实验做好准备。)

师:前面这些材料大家一会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需要来选取。我看大家都着急了,但老师现在还不能把材料发给大家,因为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还要先做一件事,同学们知道是什么事情吗?

生:想一想该怎么做,制定方案,有一个实验计划。 师:对,这样才能不盲目,提高效率。

那好,现在大家就以我们课前分好的小组为单位,每组选一个你们想探究的条件,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或者是你们自己准备的材料,简要写出你们组的实验计划,我们来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根据教师提供的探究报告,学生课上完成探究计划的制定,探究报告内容见附录)

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本组探究计划„„(教师可针对水分、空气等条件,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如果学生探究的条件较为集中,教师可适当进行分散)

师:大家都在很认真地进行计划的撰写,但是很遗憾,时间到了,没有完成的小组先停一下,一会儿,你们可以口头汇报。

哪一组愿意把你们组的实验计划说一说,给大家一个参考?(提示学生应先告诉大家所选择的条件)

生:我代表我们组进行汇报。我们小组假设种子萌发需要水,为了探究这个条件,我们选择的实验材料是:黄豆,因为黄豆的萌发时间较短;容器是培养皿,培养皿用来观察实验过程很清楚;其他材料有标签、土壤和清水。我们的实验步骤是:首先选择实验的样本数为10粒黄豆种子,因为种子数太少没有说服力,偶然性较强,而数目太多又不便于观察。我们组需要2个培养皿来进行实验,因为要设置对照实验,才能保证结果的科学性。我们组设计的实验步骤是首先将10粒黄豆种子分成两组,每组5粒;将两个培养皿分别贴上标签1和标签2,再放入等量的土壤;将5粒种

子分别放入培养皿中,一个培养皿中倒入适量的水,另一个培养皿不放水,把它们都放在有阳光的窗台上,第二天开始观察记录,这是我们小组的实验计划。

师:我发现大家听的也很认真,同组同学有没有补充?„„(同组补充)

这个小组的同学真是出乎老师的意料,计划制定得非常详细,给大家开了个好头,他们为了做的更好,一定还想听一听大家的意见,大家来说说这个计划怎么样?(同伴互助)

生1:我觉得他们的计划制定很完善。在计划中考虑了样本的大小,设置对照实验,在实验中变量只有一个,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这样能保证实验的结果是由这一个变量引起的。

生2:我觉得他们的计划制定得很好,但我想提醒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有水的培养皿中水分可能蒸发掉,所以要及时补充水分,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老师也想提醒你们,实验中考虑了样本的数量大小,这很好,但样本是否同一批号对实验效果有无影响呢?这些都是实验中要考虑进去的因素,考虑越全面,实验结果越准确。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如何探究水分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有没有小组探究的是空气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老师想听听你们是怎么做的?

生:我们小组想验证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我们选择的是10粒绿豆种子、2个带盖容器、吸水纸、清水、标签和一些铁屑。首先在两个容器内放入等量的吸水纸,倒入等量的水后各放入5粒绿豆种子,贴上标签;在一个容器内放入一些铁屑,另一个容器内不放铁屑,两个容器都盖上盖子,放在温暖的地方观察就可以了。

师:嗯,这个小组是这样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同组有没有补充?„„ 其他同学对这个实验方案怎么看?„„(同伴互助)

生1:倒入容器内的水应该适量,不应没过种子,否则种子就会烂掉。

生2:还可以用别的方法进行实验。比如说:用水将几粒种子完全浸没,另几粒种子暴露在空气中,由于水中的气体较少,也可以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生3:我也有一个办法,只是实验起来需要小心。可以用老师提供的蜡烛,将蜡烛燃烧后放在装有种子的容器内,蜡烛燃烧后会消耗氧气,这样也可以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师:这几位同学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方法,从他们刚才的描述中,我们能知道他们想探究的是种子萌发是否需要什么气体啊?

生:氧气。(齐声说)

师:对了,是空气中的氧气。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同学们用了很多方法,比如让铁屑生锈的方法、蜡烛燃烧的方法和用水浸没种子的方法来减少容器中的氧气。这些方法中有物理方法,也有化学方法。蜡烛燃烧是化学反应,铁屑生锈也是化学反应,能看出大家的思维非常活跃。同学们也不要忘记,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对照实验的设置和单一变量的控制。这是我们实验结果科学、准确的保证。

师:好,现在给大家时间,快速修改、完善你们组的实验计划。 生:组内修改计划„„(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时间到了。你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就会使我们的实验过程更加严谨。同学们在平时做事情时也应该多交流看法,这样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是不是?

生:对!

师:好,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实验了。咱们每组派一名同学到前面取你们组需要的实验材料,其他同学在下面做好分工准备,大家可以开始了。

生:取本组需要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师:对学生选取材料、分组实验进行指导。(十分钟后)

师: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完成的小组先停一下,大家课后继续做。已经完成的小组,哪个小组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组的实验装置?

生:学生展示过程略。(教师可事先观察学生的实验情况,找出共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评价。如果学生在实验设置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找出不同,对本组的实验装置进行修改。

师:老师也提前作了一组探究空气、水分等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让我们在课余时间一起来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好不好?

生:好。

师:大家想不想提前欣赏一下种子萌发的过程? 生:想!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播放种子萌发过程录像片段,画面最后定格在萌发出的幼苗上) 师:同学们在课下观察我们的实验时,能不能看到这个过程? 生:不能。 师:为什么啊?

生:它是经过技术处理过的。

师:对,它是科学工作者们用特殊的手段拍摄下来的,是一个被放大的过程。当我们看到这个过程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由衷地感谢他们,正是由于他们,我们才能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欣赏到这生命的瞬间。

其实,每次看到这个画面,都会让老师想起你们,在座的同学们,在老师眼里,你们也是一粒粒的种子,是父母的一粒种子。在家里,父母会批评你,在学校,老师也会教育你,同学们会帮助你,目的只有一个,希望你们快点萌发,茁壮成长。

案例评析

本节课是一节基于实验基础上的科学探究课。为了让学生较好地完成探究活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对教学环节作了精心的设计。比如让学生看动画片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探究实验的过程放在课堂上进行而不是课后让学生独自完成,从而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示范;以让学生观察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片段结束教学等环节,都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目的。但本节课也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对照实验的设置和单一变量的控制原则问题;当学生的实验过程不太理想,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教师有急躁的情绪;激励,亲切的鼓励性的评价语太少等,这些都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韩夙老师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基本实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即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既有教学中所用的材料用具方面的准备,又考虑到教学对象(即学生)的心理特征;课堂上能始终关注学生的兴奋点,韩老师注意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和“导”的作用,没有“越俎代庖”,给予学生分析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在课堂与课后学习任务的分配和布置上也是比较合理的,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体现出教者在经过前一轮的教学反思后已进行了新的教学设计并采用了新的教学策略。虽说中学阶段的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实验得到的结论一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科学发现,但学生能经历探究过程,获得较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正是探究性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吗!

大连教育学院 刘 霞

拓展探究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班级 姓名 日期 提示:

1.实验时要注意安全。

2.小组成员一定要分工合作呀!其中有人负责取材料,有人负责作记录;实验时也需要大家集体的力量! 植物学家给种子开始发芽这一时刻起了一个名字,叫做萌发。 探究过程:

1.我们组想探究的环境条件是(打√选择,也可写出没有列出的条件): □阳光 □空气 □水分 □温度 □土壤 □

2.根据要探究的条件,我们选择的实验材料有(打√选择): 种 子:□绿豆 □红豆 □玉米 □黄豆 容 器:□培养皿 □塑料口杯 □带盖容器

其它材料:□锡箔纸 □吸水纸 □标签 □土壤 □铁屑 □清水 □蜡烛 □烧杯 3.我们组选择的实验样本数为(打√选择): □2~4粒种子 □10~20粒种子

理由是 。 4.我们需要几个容器来进行探究实验: □1个 □2个

理由是 。 5.以下是我们小组的实验步骤: ①

③ ④

6.我们组观察到的现象是 。 得出的结论是 。

我们组探究的环境条件对种子的萌发 (填“有”或“没有”)影响,因此我们小组一致认为:种子的萌发 (填“需要”或“不需要”) 条件。

总结:

1.这次探究活动中,我们小组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 ⑴ ⑵ ⑶

2.哪些方面我们还应该做得更好? ⑴ ⑵ ⑶

3.我们怎样才能把它做得更好?

⑴ ⑵ ⑶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5.通过学生亲手培育根尖和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重点和难点

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3.通过合理施肥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一周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本自己设计方案观察根尖伸长最快的部位,做好观察记录以备交流;通过调查、访谈的形式与他人交流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做好调查记录;课外小组的同学完成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并于课前3~4周分别在甲、乙、丙、丁4个瓶内培育菜豆的幼苗(甲瓶盛不缺肥料的营养液、乙瓶盛缺氮的营养液、丙瓶盛缺磷的营养液、丁瓶盛缺钾的营养液),每天观察,做好记录。

教师:用Flash制作展示芽发育成枝条的动态过程和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的CAI课件或抽拉活动教具;叶芽的结构和枝条的图、根尖的结构图;培养皿;坐标纸。 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 教学设计一

七年级初中生物的第一课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本节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在教材编排上,文字优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许多精美的图片,并就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提出了很多问题,设置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侧重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80%),体现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目标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时准备:

1.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情况。

2.收集关于生物方面尖端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图片、光盘,如DNA侦破技术,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方面的图片、光盘。

3.磁带(如《校园的早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放一首优美的钢琴曲(或其它如《校园的早晨》磁带)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阅读全文。

二、分组:选定小组长(组织教学: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及评价条例)进行小组讨论,再作记录,小组讨论内容。 1.学校的垃圾问题(特别是食品包装袋、快餐盒等)用哪些方法解

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学校伙食房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4.今年暑期发生的洪涝灾害说明了什么问题?

5.关注自我: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列健壮吗?更聪明吗?

6.你是从什么途径了解克隆和转基因的?你了解哪些。 三、全班分小组交流、讨论

四、教师作补充,修正和总结,并对同学们的表现作出积极性的评价。

因为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和交流,所以无论对和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辨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

五、师生共同朗诵课文《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提高文学修养,讨论:生活离得开生物吗? 六、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知识吗?(最后教师补充)

七、结束语:

同学们,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作为一个21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新时代的学习方式。生命的世界真精彩,生物的世界真奇妙,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破译生命的密码吧!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难点和重点 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 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生:

①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②学生准备生物标本。

③有条件的地方,学生可去观察珊瑚。 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板书设计: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生物: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生物。 三、生物的特征: 1.都需要营养。 2.都能进行呼吸。

3.都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4.都能对外界刺激做反应。 5.都能生长和繁殖.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属教材新增内容,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和训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时准备:

学生: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可带放大镜,照相机)教师:1、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并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要查生物状况。

2、设计调查表

调查 小组 组长 组员 调查地点 校园内 调查 时间 2003年9月 日 天气 状况 生物名称 数量 生活环境 与人类关系 植 物 动 物 组内互评 教师评语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课时:调查

第二课时:整理、交流、表达 教学过程:

一、调查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何进行调查)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例,什么是调查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各自方案通过对比总结,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特别强调安全)

2、引导学生分析人口普查表(或班主任老师分放的新生登记调查表),从而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实地调查:

1.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等)。 2.注意安全,爱护生物资源,遇到不会的问题请教老师。

3.进行校园调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 4.教师一起调查,注意安全第一。 三、整理统计:

各组同学共同整理,归类,书写调查报告。 四、展示、交流调查报告。

1.全班范围内交流,各组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相互交流。

2.老师在交流展示中起引导、帮助作用,力求通过交流相互促进,完善本次调查活动。 3.完成调查表中互评和老师评价部分。 五、拓展、延伸

1.写一份调查后的感想。

2.调查全班同学身高、体重算出平均值,其它班级或学校学生相比。 教学反思: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②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③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④通过本课的学习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加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②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难点:①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②能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调查表格,确定调查路线,(有条件的可带照相机,放大镜等)。

教师: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 生物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 点:

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 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课前准备

教 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多媒体,展示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从而和地球作出对比;没有条件的学校可收集各大星球的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解,另外,还准备一个地球仪。 学 生: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中各大星球的资料。 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二、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3)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在能力方面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破解策略】通过对重难点的确定与分析,本堂课采取的破解策略有:

1. 由学生朗诵唐诗《春夜喜雨》,借用诗中涉及的非生物因素,如“雨”可理解为“水分”,“湿”可理解为“湿度”,另外春季和其它季节相比:阳光明媚、水分充足、气候温暖,这些都为花儿的开放产生了有利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出重点①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哪些?

春 夜 喜 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雨:水分 湿:湿度(仅供参考)]

这是本堂课的板书设计 一、生态因素的定义: 二、生态因素的分类:

1、非生物因素

(1)包括:阳光、空气、

水分、温度、土壤、 湿度等。

(2)探究温度对霉菌生 活的影响 2、生物因素

种内关系:种 内互助、种内 斗争。

种间关系:互 惠互利、捕食 关系。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设计二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目标

①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②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③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⑤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⑦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为下节课——生态系统的学习做好铺垫。 难点和重点

①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③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课前准备

①教师准备一些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的影像资料。

②布置“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要求填好测定数据。 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第四节 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力目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提供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表演及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只有保护生态系统才能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更加美好。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的特点。

难点:食物链的特点,食物网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难点和重点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 师:准备一个水族箱,里面生活着水生生物。 学 生:记录近日所食用的食物名称。 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1、学会识别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2、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难点:理解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重 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 点:学生逐个认识各个生态系统,难以从这个认知过程飞跃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需要教师给适当的指导,因此学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课前准备

教 师:准备一些生态系统景观的影像资料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影像资料。 学 生:课下收集有关各种生态系统的资料。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6.教学反思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教师最好课前培训几位学生作助手,这样

看似麻烦,实际在上课时解决了不少问题,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显微镜,所以在开始就要强调规范操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印有数字的挂历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投影仪;显微镜的使用录像带;课前每班培训两名“小先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组织、器官和系统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细胞的结构与细胞的分裂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组织类型及细胞分化过程,为后面学习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打好基础,本节的内容均为微观结构,很抽象,涉及到动、植物的很多知识,教师不好上,学生不好理解,需要教师多想办法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如借助显微镜、课件、图片,多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技巧,能够较熟练地利用显微镜对某一物体进行观察探究。在观察动、植物细胞的过程中,已经对细胞有了大致的了解,因此,本节组织、器官和系统的观察实验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但是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想向抽象思维的发展时期,绝大多数的学生对组织的课外知识很贫乏,基础薄弱。

教学的指导思想

本节课总的指导思想是打破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让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植物、动物的几种基本组织;描述组织的概念;概述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能力目标

进一步熟练显微镜的使用技巧;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初步培养大胆猜测、推理、想象的能力及类比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中的亲手操作和实践中的亲身经历逐渐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组织的类型及形成。 教学难点:细胞分化、组织的形成

课前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用具、多媒体课件。

八、板书设计:

﹙一﹚、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1、准备;2、制片;3、染色。

﹙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总结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2、细胞膜;3、叶绿体;4、细胞核;5、细胞质。 ﹙三﹚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九、作业布置: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要求标注功能。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了解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教学目标

①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②学生体会“胆大心细”是顺利实验的必备素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尝试改革实验,意识到实验方法是可以发展变化的,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难点: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胆大心细”是成就一切实验的素质)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尊重事实是生物绘图的前提)。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自愿准备感兴趣、可观察的植物材料,如:洋葱、成熟的番茄、黄瓜(西瓜、苹果)等;3H铅笔,绘图纸,尺;

教师:洋葱鳞片叶,番茄(或西瓜等成熟果实)的果肉,新鲜的黄瓜,清水,碘酒溶液,高锰酸钾溶液(质量分数为1%~5%),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透明的细胞立体模型,叶片的永久横切片、人的血液涂片、单层扁平上皮装片各10片。 课前培训几个学生。 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八、板书设计:

﹙一﹚、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1、准备;2、制片;3、染色。

﹙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总结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2、细胞膜;3、叶绿体;4、细胞核;5、细胞质。 ﹙三﹚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第三节 观察动物细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②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③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是较高层次的学习)。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3H铅笔,绘图纸;各种各样的果冻,彩色糖粒,果脯,小塑料食品袋,线等物品;上课前漱口。 教师:生理盐水,稀碘液,高锰酸钾溶液(质量分数为1%~5%),消毒牙签,滴管,纱布,镊子,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清水,琼脂。

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挂图,不同种类的人体、动物体细胞挂图或投影片、投影仪或多媒体设备(若条件许可),提前制作临时装片、摆放示范镜。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②学生能够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③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②学生能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难点: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学生对于微观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难于理解。)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演示实验器材 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够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并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③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制作等活动,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从而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模拟制作的能力等。 ④学生在学习本节的过程中,产生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

学生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课件,有关克隆、DNA、基因的资料,四种颜色的硬卡片。 学生:有关克隆的信息。 教学设计

21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六、板书: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一、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二、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遗传信息的载体是DNA 三、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四、细胞是物质、能量和 叶绿体 能量转换器

遗传信息的统一体 线粒体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②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③说出细胞分裂与细胞生长的关系。④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难点:

①生物体的长大除了靠细胞体积的增大,主要靠细胞数目的增加。 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课前准备 教师:

①不同年龄人体细胞图示; ②细胞分裂各期图示; ③细胞分裂过程课件。

学生:复习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知识。测量乒乓球、篮球的半径,并求出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之比。 教学设计

22

课后作业 1.《同步训练》

2. 进一步探究:细胞永远具有分裂能力吗? 教学反思

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组织的概念,能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3.学生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切片。 4.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学生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23

2.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形成完整认识。

难点:学生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难以理解(因这是一个微观的动态过程,学生由于缺乏感性知识,认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课前准备

教师:大屏幕投影、电脑、显微镜、四种组织永久切片。 学生:教材、笔记本 教学设计

24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25

教学反思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概述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会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2.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3.在说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得到提高。 4.进一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描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2.能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认识植物体,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得到提高。

难点:植物的各种组织均由分生组织分化形成。 课前准备

教师:器官完整的盆栽观赏植物,草本植物实物,根尖模型,导管、筛管模型。 学生:草本植物,小球若干,教材,笔记本 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第三节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1、说出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

2、说明草履虫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

能力目标:1、利用生物体的特征及细胞结构的知识推测草履虫的结构;

2、尝试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草履虫,熟练临时装片的制作及显微镜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草履虫的生活,初步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教学重点: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

教学难点:1、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草履虫。

2、通过了解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学生会应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

3.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和实验,提高自身的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究实验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4.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5.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演示实验体验生命存在的美。

创新点和实践点: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电脑网络等工具自主学习。 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能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难点: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校园网网页、演示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材料、幻灯机、投影仪。

说明:演示实验材料装置为:取一段软胶管作为支架,用50×50×2(mm)的玻璃板将软胶管压紧后用透明胶带将四周黏牢,即为扁平水槽。将草履虫培养液滴入水槽。将水槽插入幻灯机的插片架上进行演示。则草履虫的外形和运动清晰可见。

学生:自编的小品、计算机操作能力。

说明:小品的内容最好是人得了某些由单细胞生物寄生而引起的疾病。他到医院就诊时发生了„„。例如:疟疾。(教师提前布置)。最后提出问题:该病的病因是什么? 教学设计

27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描述病毒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重点难点:

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病毒的结构。 课前准备

学生: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 教师:课件。

28

29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病毒的种类及其结构组成。 2.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际生活经验的总结来认识病毒的种类,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多种病毒的了解来认识病毒结构和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病毒的情感。 2.通过对病毒的了解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增强对病毒预防和治疗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病毒的种类及其构成。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病毒的情感。 2.对病毒的预防和治疗。 教学实录

导入:先请同学们共同欣赏一首歌曲。(多媒体课件导入歌曲《小鸡唱禽流感》) 生:认真聆听,体会歌曲的意境。

师:这首歌给同学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 究竟是谁引发了这场灾难? 生:情绪高涨,畅所欲言,引出禽流感病毒。

师:除了禽流感病毒,你们还知道哪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呢? 生:非典、流感、肝炎、艾滋病、小儿麻痹症、狂犬病„„

30

师:那麽熊猫烧香病毒算不算阿?

生:属于计算机病毒。

师:大家一定要把生物病毒和计算机病毒相区分。计算机病毒是人类编辑的计算机程序。而生物病毒则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微小的生命体。

师:据估计,平均在每个人的一生中,至少遭受200次左右的病毒感染。

生:惊奇?急于了解什么是病毒。

师:那么大家见到过病毒的真实面貌吗?知道为什么病毒可以让我们生病吗?那么从本节课“病毒”的学习中我们将找到答案。

师:刚才大家都说出了很多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因为我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有关病毒的信息。但是在100多年前,人们对病毒却一无所知,而把它引起的疾病称之为天灾、瘟疫。直到19世纪末,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时才开启了病毒学研究的大门。展示:病毒的发现过程

生:认真观看。(了解病毒的特点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

师: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初期,以为烟草花叶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于是他便将得病的烟草花叶榨出汁液,然后用能将细菌滤去的过滤器进行过滤,那剩下的滤液里面还有没有细菌?

生:没有。

师:那按照伊万诺夫斯基最初的设想,剩下的滤液里面没有细菌了,然后他用这个滤液再去感染正常的烟叶?那大家想一下,如果这种花叶病是由于细菌引起的,那么这个滤液还能不能使正常的烟叶得病?

生:不能。

师:但是事实上不是这样,当他用滤液去感染正常的叶片时,正常的烟叶又被感染上这种病了?那这是为什么? 生:证明烟草花叶病不是由细菌引起的。

师:那这种使烟草得病的物质比细菌大还是小呢?

生:同学们小组讨论,对实验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说明病毒比细菌还小。

师:你们的结论跟科学家的结论不谋而合,这是人类第一次感知病毒的存在。因为他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所以科学家把它称为“滤过性病毒”。但人们还是没有看到病毒的真实面目,为什么呢?

生:病毒太小了。

师:那病毒到底有多小呢?为了一睹病毒的相貌,人们足足等了半个世纪!直到二十世纪初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它实现了人类观察病毒零的突破。我们现在就来看看病毒到底有多小。

病毒的单位是nm,通过换算得出(1nm=1/十亿米)。如果将1 nm的物体放到乒乓球上,就像一个乒乓球放在地球上一般。而病毒的大小在10~300 nm之间。

生:在从宏观比较中进一步认识病毒“微小”的特征。

师:有了电子显微镜这一有力武器,人类逐渐认识了长期危害人和其他生物的病毒。(出示多种病毒图片)。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是什么样子的。

生:(观察、小组讨论)识别病毒的形状:有砖块状的、子弹状的、球状的、杆状的等等。

师:同学们,那么我们就可以按照形状把他们大致的分开,请观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各种病毒图片)。你还会用另一种方法将它们分类吗?依据是什么?

生:(小组细心观察,认真比较)根据寄生细胞的不同: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

师:看来小小的病毒,同样是个大千世界,不仅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还有细菌病毒(噬菌体)。

师:病毒的形状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它们的结构是否有相同之处呢?(为学生提供烟草花叶病毒、腺病毒、大肠杆菌病毒的结构模式图,)

生:由学生总结出病毒一般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的。

师: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病毒里面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那现在大家还能将病毒怎麽分类,你的依据是什麽?

生:DNA病毒和RNA病毒,依据的是他们内部遗传物质的不同。

师:大家再回忆一下我们所学的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生: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还有细胞壁。

师:(进一步设疑)病毒有没有细胞的这种结构?

生:小组讨论,比较得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师:那我们可以看出病毒没有细胞的结构,细胞膜可以吸收吸收和排除物质,细胞质里的各种器还能进行能量的

转换。那病毒没有这些结构如何生活呢?如果你是病毒,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生存下去?

生:(推测)寄生。

师:你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让我们在动画里寻找答案。

[播放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的模拟动画过程,]。

生:情绪高涨,认真观看,仔细思考。

师:通过动画我们可以看出噬菌体是在大肠杆菌内寄生存在的。寄生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自己生长、繁殖。必须通过细胞的帮助完成繁殖后代的任务。

师:抗日战争时候的游击队员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钱,那病毒没有吃、没有穿,这些东西谁给他呀? 生:细胞。生物体养活了病毒,它复制的原料都是细胞提供的。

师:那么病毒又是如何对待它的恩人的?

生:讨论并回答。

师:进一步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危害。

生:讨论。

师:看来老师的这些问题都没能难住同学们!的确像大家分析的那样,病毒是个地地道道的寄生者,虽然它不能单独繁殖,却能巧妙地“借腹怀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又去危害其他细胞。人类感染病毒以后,细胞、组织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从而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可能很多同学都染上过流感,患流感后会有哪些症状呢?

生:异常活跃,纷纷交流自己的亲身体验。

师:得了流感以后,人就会觉得很不舒服,有什么办法可以预防呢?

生:各出各的点子:打流感疫苗,注意保暖,多锻炼,少去人多的地方„„

师: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只要我们增强体质,增强抵抗力,病毒就没那么容易趁虚而入了。

生:原来如此,千万别让流感病毒寄生在自己的身体里,不然它复制的新病毒就会从一个细胞里蜂拥而出,去进攻我的下一个细胞了。(头脑中再次浮现流感病毒侵害人体细胞的动画过程)

师:病毒在生物体中有着如此威力,如果它离开活细胞会怎样?

生:多种设想,各抒己见。

师:研究病毒的科学家也可能像大家这样猜想过。早在1935年,美国科学家斯坦利从烟草提取的汁液中获得了病毒的结晶。

生:明确病毒在生物体外就会变成结晶。质疑:什么是结晶?

师:结晶就是平时我们看到的像“食盐”那样的化学药品。纯净的病毒是一些形状漂亮的结晶,可以在瓶子里长期保存,它对生物体来说是否安全呢?

生:分组讨论,争论不休。问题的焦点集中在“病毒结晶是否有生命力”?

师:是的!病毒结晶虽然躺在瓶子里,毫无动静,但它始终得保持着生命力,非常顽强。

师:在生态系统中,病毒是非常活跃的一员,它在自然界的分布极其广泛,几乎可以感染到所有生物,那么病毒会对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造成那些危害呢?下面我们就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播放狂犬病、艾滋病、非典、禽流感、图片。

利用猜谜语的形式让学生猜出所对应的疾病。

例如:狂犬病:这种疾病是由一种动物通过唾液传播到人体内的,这四种疾病中唯一一种被研究出疫苗的,被感染后症状有怕水,抽搐等。

师:播放多媒体课件,补充病毒引起的植物疾病的相关资料。(利用两幅对比明显的番茄和茄子感染前和感染后作对比。)

生:经讨论,分析,达成共识,进而关注病毒给动植物带来的危害。

师:地球上有许多动植物遭受病毒的折磨,全球化也带来了疾病的全球化。禽流感就是一场不管国家和疆界的传染病。

师:无论是艾滋病病毒还是SARS,都会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这种状况给了人类哪些警示?我们该怎么去做呢?

生: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深入思考和讨论,自省并规范人类自身行为。

(如科学防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善待动物,保护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师:由于天花、鼠疫、艾滋病、SARS、禽流感等等这些骇人听闻的病症都是病毒侵入人体的结果,所以人们一提起病毒往往不寒而栗。如果自然界中没有病毒,同学们想一想,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生:学生讨论发言。

师:总结。[提供文字资料──《如果没有病毒》]

教师讲述:如果没有病毒,花儿不会如此绚丽,如植物病毒对植物生长的危害作用是使植物的叶或花改变颜色。正是病毒的侵染,使花瓣上的原有颜色产生了花癍或条纹,使花色更加奇异、绚丽;如果没有病毒,害虫不会如此惊恐„„昆虫病毒是以昆虫作为宿主,并在宿主种群中流行传播的一类病毒。利用昆虫病毒制成的杀虫剂,是一种高效无毒的新型生物农药。;如果没有病毒,生态不会如此平衡„„19世纪末,欧洲的兔子随着英帝国的殖民者来到了澳大利亚。因为当地牧草丰富,又无高等食肉动物,致使兔子急剧繁殖,仅百年时间,当地野兔已多达70亿只。兔子与羊争牧草,并打洞破坏草原,严重危害草原生态平衡和畜牧业发展。于是,澳大利亚政府在1950年蓄意引入了一种粘液瘤病毒,这种病毒一旦感染到欧洲兔,死亡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而它的天然传媒是蚊子。开头是很成功的,在澳大利亚东南部有蚊子肆虐的地区,兔瘟疫像野火般蔓延,3年内就沿着南部海岸到达了澳大利亚西部,杀死各地99%的兔子。但好景不长,不久后,杀死率逐渐降低,兔子种群渐渐回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研究者的实验表明,野兔身上病毒的毒性减弱了,而且它们抵抗病毒的能力也大大地提高了。

实际上,澳洲人在不经意间做了一项大规模的天择实验:病毒选兔子,使兔子抵抗力在十年内大增,而病毒毒性渐减,似乎向和平相处的方向演化。为什么呢?原来蚊子只叮咬活兔子,若病毒让兔子死得太快,反倒绝了自己的繁殖之路,反而是毒性减弱的突变品种能让兔子活得久些,让自己有机会代代繁衍下去。

如果没有病毒,科研不会如此便捷。分子生物学家认为如果没有病毒,当代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将无法想象。一个正常的动物细胞可以制造出数以千计的蛋白质,而有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只能制造出不超过六种病毒蛋白质。对于需要深入了解细胞如何产生蛋白质的科学家来说,病毒无疑是一种最简化的材料。基因研究也是如此,很多病毒的基因都不多于六种,而且,只要是同一品种的病毒,都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科学家可以从病毒身上得到很纯的基因材料。这些都使分子生物研究极为便捷。 )

生:对病毒有新的认识,病毒也是一种与人类长期共存的生物,人要与病毒和谐共处。

师:如果你是科学家,你能找出哪些病毒为人类造福的途径?

生:(分组表达交流,共享信息资源)展望病毒的应用前景,引发对病毒的研究兴趣和关注。

师:播放抗击非典动画,让学生思考非典带给我们的除了恐惧、还有什麽?如果现在是非典时期,你应该怎麽做? 生:学生观看并思考。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病毒的相关知识以及病毒怎样导致疾病,和病毒有益的一些方面。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只有充分认识和了解病毒,我们才能把由它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才能利用病毒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两道习题巩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开展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将观察和比较,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学

习方法应用于本节课,使学生们更进一步认识生物圈中与人类生活乃至一切生命息息相关的绿色植物,能够对它们进行简单分类,为今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参与水循环等内容奠定基础。因此,我确定本节教学目标为:

1.通过观察和比较,概述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它们的生存状况。

4.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自主探究、比较总结、合作与交流等能力。

重点和难点

1.对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不同绿色植物的理解。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 自制CAI课件,实物标本,铁线蕨,肾蕨,海带,裙带菜等。

学生 白纸(设计表格),课前收集的绿色植物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不全面,有的地方甚至可能没有接触。对于绿色植物

分为四大类群这样的知识点学生们也许不知道,那么象这样的地方可以直接引出。不过老师把“树干”画了出来,要尽可能得让学生去添“枝叶”和“果实”。为了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导课堂和延续队本节课所包含的科学知识的兴趣,我认为以“爱”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很重要。那就是学生对绿色植物的“爱”,对与自己交流合作的同学的“爱”,对生命的“爱”,对科学的“爱”等。教师始终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直观的实物资料,让学生不局限于一个小小的教室,而是让他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一样,在体验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进而更加热爱生物学科,也更加积极向上。

师:大家知道最近我们的家乡沈阳有什么喜事发生吗?

生1:学校附近出现了绿色网吧。

师:嗯,这是一件喜事,但是,老师说的不是这个。

生2:沈阳市被评为了森林城市。

师:答对了。这是我们整个城市共同的骄傲,要知道全国只有两个森林城市,一个是贵阳,另一

个就是我们沈阳了。那么,提到森林大家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呢?

生:鸟语花香、树木。

生:野生动物,各种奇珍异兽,荆棘。

生:一片绿色,生机勃勃。

师:大家说得真好,那一片绿色是什么呢?

生:大部分是植物。

师:嗯,说到绿色植物啊,相信在座的同学们很多家中都养了不少,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生:我家养了君子兰、吊兰、蝴蝶兰、仙人掌、石榴。

师:哇,可真不少啊。还有吗?

生:我家有肾蕨。

生:我家没养植物,但是我课前上网查了一些绿色植物的资料,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下。生物圈中

一共有三十多万种绿色植物,其中大多数是有种子的,也就是俗称结籽的。由于生活环境不同,不同地方的植物种类也不一样,比如说沙漠中就有我们学过的耐旱的骆驼刺,仙人掌等。

师:嗯,说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现在不但会收集资料,还会筛选资料了,真棒。那么老师也不

甘落后,请看大屏幕,这是老师找到的一些绿色植物的彩色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都有哪些职务是你见过的或认识的,再比较比较它们的形态和生活环境,你又发现了哪些问题?(大屏幕上:紫菜、裙带菜、墙藓、葫芦藓、肾蕨、胎生狗脊、满江红、樱桃、小麦、柳树)

生:我发现它们的形态结构差别很大,没有规律,有的长长的,有的非常短,有的还奇形怪状的。

师:正如刚才同学们查到的,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有三十多万种,,它们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

有差别,那么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四大类: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正是这些绿色植物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植物界,也正是它们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你愿意成为它们的好朋友吗?那就让我们走进它们吧。既然最后一种叫做种子植物,也就是说区别于前三种没有种子的植物的,我们把藻类、苔藓和蕨类就称为非种子植物。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这三种绿色植物。

讲授

一、藻类

师:首先我们来看藻类,老师刚才让大家看了一些藻类,现在我给大家看看老师带来的实物,(海

带、裙带菜)(分发给同学们,让大家观察)(大屏幕上显示植物照片,淡水藻类:硅藻、绿藻、红藻、衣藻、水绵。海洋藻类:石花菜、鹿角菜、马尾藻、紫菜、石莼)关于藻类植物你想知道什么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记下来。

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交流

师:好,现在,同学们先不着急回答老师的问题,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介绍的藻类植物的生活,

加深对藻类植物生活环境的感性认识。(学生观察)

师:好了,看来大家正在脑中处理资料呢,把你们小组想知道的问题说说吧。

生:我们小组提出的问题是大多数藻类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具体是怎样生活的呢?藻类植物的

形态与陆生植物有什么区别呢?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起什么作用呢?她的作用是植物中最大的吗?

生:我来解释他们小组的疑问。首先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阴湿处。他

们整个身体都没在水中,全身没有很明显的象陆生植物那样的根茎叶,全身每个地方都能从水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它的作用也很明显,就是给生物提供氧气。

二、苔藓植物

师:很好,这位同学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多,相信大家也知道了藻类植物的生活,但是啊,

对于藻类植物的作用,我看说的还不够全面,有没有同学知道的?(没有学生举手)好,请看老师的解释(大屏幕课件四个方面展示:释放氧,可做鱼类饵料,可供食用,可供药用。海洋藻类是海洋植物的主体,是人类的一大自然财富,目前可作食用的海洋藻类有100多种。藻类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其中衍生出来的一些相关问题我们课上就不讨论了,比如说赤潮现象常引起鱼体大量死亡,这又是为什么呢?请大家下课后探究。那第二种苔藓植物大家更好理解了。根据平时的观察,说说大家都能在什么地方发现苔藓?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相比形态结构有什么不同?生活环境又有什么区别呢?

生:我经常在墙壁上和老树根上发现苔藓。

生:我也在墙壁和树根上发现过苔藓,但是我补充一点是那墙壁和树根都是潮湿的。还有树干上

也有苔藓,有的湿漉漉的岩石上苔藓也很多。

师:大家说得真好,看来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得非常仔细。那么有的同学可能接触的少,那

么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请看大屏幕。(大屏幕上展示裸露岩石上的苔藓,树干上和树根上的苔藓,墙藓,苔藓植株彩图。语音介绍:苔藓植株分布极广,它们广泛分布在森林,沼泽和其他阴湿地方,在适宜的环境中可以大片地生长。拓宽学生知识面,也为学生更好地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做了良好的铺垫。)

师:通过刚才老师和几位同学们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了,谁能给大家

说说?

生:我的结论是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师:非常好。那么关于苔藓植物的第一个疑问已经让我们解开了。接下来啊我们结合刚才的藻类

植物的学习,再观察老师为大家带来的墙藓植株,比较藻类植物,看看他们两个在形态结构上有区别么?有哪些主要区别呢?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不同有关么?(激发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探究苔藓植物形态结构的兴趣。学生观察过程中大屏幕上有提示:苔藓有无根、茎、叶的分化,茎的质地,茎上有没有筋络,也就是疏导组织。叶的薄厚和大小,有无叶脉,假根形态。)

生:我们组通过观察讨论一致认为苔藓植物有根茎叶,但它的叶很薄,是绿色的,没有叶脉,所

以我们推断它没有疏导组织。它的根也很细弱简单,所以它吸水和无机盐能力不强,就长的矮小。

师:很好,它们观察得很认真,还有没有小组要补充或有不同意见?

生:我们小组和他们小组的意见基本一样,但是他们没发现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功能不全,而

且我们推断苔藓植物不是靠根吸水和无机盐,而是靠它的叶。

师:补充得非常好。请看大屏幕,看看是否和大家说的一样。(苔藓植物的第二个问题解决了。)

师:(课件展示苔藓植物大面积生长的生态图片)“在什么样的地方能看到这种景象?成片生长

的苔藓植物对生物圈有什么意义?如果在这样的地方修建一座燃煤火力发电厂,几年以后,这里还会有苔藓吗?为什么?

学生归纳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自然界拓荒者、指示作用、保持水土。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师:好了,我们已经了解了两种非种子植物──藻类和苔藓,那么现在请大家设计一种方式,可

以是表格等形式来罗列出这两种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作用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时间四分钟。(学生在课前准备的白纸上设计,老师巡视指导,最后在投影仪上展示。)

三、蕨类植物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分析问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那么我们接下来的

学习就更加轻松了。最后一种今天接触的植物就是蕨类植物。(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大屏幕,通过和苔藓植物的对比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学生观察后得出蕨类和苔藓生活环境有相似之处,都生活在潮湿环境中,但是蕨类植物比苔藓类植株高大得多。)

生:为什么它们的生活环境相似,但是形态结构却差别这么大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自

行得出结论。观察凤尾蕨、铁线蕨、笔筒树、肾蕨等实物或图片)

师:好,那么请大家把蕨类植物的各种特点谈如刚才设计的表格中,这三种植物的生活环境,形

态结构就清楚了。最后大家归纳一下蕨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吧。

生:食用、肥料、饲料,药用:可解热利尿等,银粉背蕨可止血。

课堂小结

播放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生活录像,通过观看和回顾,使学生对这三种植物的生活环境,基

本特征和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更深刻全面地认识。同时加深学生们对绿色植物的热爱。

案例评析

因为这节课包含的生物学科学知识很多,如果学生用心去观察、研究、推理,那么,课后学生一

定会觉得意犹未尽,会把这节课拓宽到自主去探究,这是我想要达到的理想目标。从上课开始我就说过,要让同学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毕竟很难,所以,我多么希望有为我们生物课堂教学提供的特殊的真实的生物园啊!到那时我会把学生们带出去,直接感受大自然,这会使我的课堂更直观。在这里真诚地希望广大生物学教师们和研究者们开发出更多的,更新颖的生物学教法来,给广大学生以受益。

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兴趣的培养和产生才最重要。这节课之后,我做了一个调查问卷,上面只

有两个问题:“就你所上过的生物课,哪节课你最喜欢上,哪节课认为还想知道更多?”学生们的答案很分散,但这节课排名不错,在第四位,第一位是观察动植物细胞的两节有关联的课,第二位是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第三位是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让我很欣慰。希望我的工作会让学生们更加热爱生物学科,热爱科学知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

这节课的知识内容属于了解的范畴,学生的生活经历缺乏感性认识。教师课前准备了大量的教学

实物和有关的幻灯片,创设问题情景,通过学生细致的观察、比较、分析、区别、归纳和总结,掌握知识。通过了解这类植物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深刻理解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德育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拓展探究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课标在

这一主题下设置了四个二级主题,就是希望学生能通过体验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了解有关植物一生的简要过程和必备知识、技能等。所以,教师可以有意识的整合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

教师可以尝试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1.持续使用一种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体验“被子植物一生”

例:菜豆种子在“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这一主题教学中的应用。

①菜豆种子是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实验材料,在学习“种子的结构”一节时,利用菜豆种子作

为实验材料,由于种子的个体比较大,便于学生进行观察。②然后,利用菜豆种子和学生共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并引导学生将实验中萌发的种子栽种到土壤中,使其生根、长叶。③菜豆的种子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生长的很快,至少能保证每个班级的教室里都有一株正在生长的菜豆植株,让它在学生的视野里不断的长大。教师还可以继续利用这株植物,在学习叶片的结构时,选取菜豆的叶片作为实验材料。④进行花的结构的教学时可以选择这株菜豆的花作为实验对象,而学习“开花和结果”这一节内容时,正值北方的秋冬季节,鲜花很难获得,这样即解决了实验材料选择的难题,同时连贯性的使用一种植物作为教具也让学生真正的体验到了“被子植物一生”的生长历程,

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主编写植物成长小册子,作为教学资源

例:制作“如何种植苔藓”的小册子,与同学交流

实验目的:制作一本题为“如何种植苔藓”的小册子,并与他人一起分享。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实验,你必须:

1.苔藓种在一个容量为2 L的玻璃容器中;

2.每天观察这株苔藓,并记录你所提供的光量、水量和其他条件;

3.列出种植苔藓所需的条件。

实验准备:与同学组成一个实验小组,列出你们所知道的藓类植物生长地。将你们这一组的结果

与其他组进行比较。大多数人指出的生长地有哪些?苔藓生长的环境怎样?为了在玻璃容器中营造出一个类似的环境,请列出所需的条件。写一份关于制作具备这些条件的玻璃容器的计划。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重点和难点

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

1.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标本,增加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方面的资料。

教师:

各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模型(如衣藻模型、有孢子囊的铁线蕨或其他有孢子囊的蕨类植物标本等)、实物投影仪、显微镜。

教学过程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第二节 种子植物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4.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

重点和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前准备

教师: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

学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

教学过程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第二节 种子植物 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4.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

重点和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前准备

教师: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藻类、苔藓、蕨类、种子四类植物的CAI课件(扫描或下载);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其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扫描或下载);动态展示桃的果实和种子的CAI课件[动画:桃的果实(完整)纵向剖开(展示种子)]

学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5.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

重点难点:

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玻璃瓶或烧杯、玻璃水杯、罐头瓶等;通过咨询和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了解种子萌发的一般规律;试做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实验;收集各种不同类型的种子;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做好测定种子发芽率的演示实验。

教师:培养皿、滤纸或纱布等实验用具;课前一周分发给每位同学30粒菜豆种子,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用Flash

动画制作的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过程的CAI课件及用Flash制作的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图片;被部分切除的种子发育情况的CAI课件;设计实验讨论提纲。 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生物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对此部分内容的要求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对此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开展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希望以此活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为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能够描述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能力目标为运用实验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而学生在对探究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与他人交流,取别人之长的品质和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定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是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七年级教材中的第三个学生探究活动,是在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已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又一次尝试在小组内合作完成的探究活动。根据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探究活动中涉及到的对照实验的设置和控制单一变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还没有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因此,确定本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重点: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难点:怎样设置对照实验;怎样探究空气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课前准备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得到教师及时地帮助和解决,也为了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探究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设计了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的环节,这样做也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课前准备为:

教师准备:提前做好探究空气、水分等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学生探究实验报告、实验材料器具(绿豆、红豆、玉米、黄豆、培养皿、塑料口杯、带盖容器、锡箔纸、吸水纸、标签、土壤、铁屑、清水、蜡烛、烧杯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准备植物的种子等实验材料

师导入:我猜想大家平时一定愿看动画片。 生:对,愿意看!(生齐声说)

师:那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动画片„„(播放农民播种的flash课件)

生:聚精会神地看大屏幕。(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准备) 师:从画面上,大家能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农民在播种,画面上还有树、太阳、土地„„ 师:同学们能从画面中看出是什么季节吗? 生:应该是春季。

师: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看出是春季的?

生1:农民穿的棉衣,暖暖的太阳,土地也比较干燥„„ 生2:农民一般都在春季播种。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老师还想问问大家,农民为什么要在春季播种呢? 生1: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适合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生2:我觉得春天的雨水也比较多,适合植物的生长。

师:同学们的回答也提醒了老师,我国唐代的大诗人杜甫曾经有首诗,就是描写这个季节的雨水的,谁记得这首诗?

生:是《春夜喜雨》吧。

师:你能为大家朗诵一下这首诗吗?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从诗人对春雨的描述之中,也能感受到诗人流露出的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师:春天还有什么条件适于播种?

生:春天的温度适宜,土地变松软了,不像冬天那么硬„„

师:从同学们的描述中,我们知道春天为播种提供了这么多条件,所以农民要抓住这个时机进行播种,才会有一年的好收成。现在假设你是这位农民,在种子播种下去后,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生:种子是否能发芽或萌发。

师:说得真好,跟农民想到一块儿去了。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农民播种前要先选选种,也就是说种子本身应该具有萌发的条件,除此之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使种子萌发呢?

生1:我认为种子萌发需要阳光和空气。

师:请你到前面来,把这两个条件写到黑板上。

生2:种子的萌发还需要温度,(师提示:是什么样的温度?)适宜的温度。

生3:种子萌发还需要土壤、肥料、水分„„(学生一一将这些条件写在黑板上)

师:如果我们把种子本身的条件称为内部条件,那么这些条件就是种子萌发需要的外部条件,也就是环境条件。假设某个同学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分,他怎样让人相信呢?

生:做实验,看结果。

师:对,俗话说“眼见为实”,这节课就给大家一个机会,同学们可以验证一下种子萌发是否需要你所假设的环境条件。

老师为了方便大家课上实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老师准备的材料有:绿豆、红豆、玉米、黄豆、培养皿(装种子)、塑料口杯(可用来盛装种子)、带盖的容器、锡箔纸(遮光的作用)、吸水纸、标签、土壤、铁屑(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清水、量筒、烧杯、蜡烛(可以在空气中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火柴„„

(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可随时提问学生材料的作用,为学生进行实验做好准备。)

师:前面这些材料大家一会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需要来选取。我看大家都着急了,但老师现在还不能把材料发给大家,因为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还要先做一件事,同学们知道是什么事情吗?

生:想一想该怎么做,制定方案,有一个实验计划。 师:对,这样才能不盲目,提高效率。

那好,现在大家就以我们课前分好的小组为单位,每组选一个你们想探究的条件,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或者是你们自己准备的材料,简要写出你们组的实验计划,我们来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根据教师提供的探究报告,学生课上完成探究计划的制定,探究报告内容见附录)

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本组探究计划„„(教师可针对水分、空气等条件,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如果学生探究的条件较为集中,教师可适当进行分散)

师:大家都在很认真地进行计划的撰写,但是很遗憾,时间到了,没有完成的小组先停一下,一会儿,你们可以口头汇报。

哪一组愿意把你们组的实验计划说一说,给大家一个参考?(提示学生应先告诉大家所选择的条件)

生:我代表我们组进行汇报。我们小组假设种子萌发需要水,为了探究这个条件,我们选择的实验材料是:黄豆,因为黄豆的萌发时间较短;容器是培养皿,培养皿用来观察实验过程很清楚;其他材料有标签、土壤和清水。我们的实验步骤是:首先选择实验的样本数为10粒黄豆种子,因为种子数太少没有说服力,偶然性较强,而数目太多又不便于观察。我们组需要2个培养皿来进行实验,因为要设置对照实验,才能保证结果的科学性。我们组设计的实验步骤是首先将10粒黄豆种子分成两组,每组5粒;将两个培养皿分别贴上标签1和标签2,再放入等量的土壤;将5粒种

子分别放入培养皿中,一个培养皿中倒入适量的水,另一个培养皿不放水,把它们都放在有阳光的窗台上,第二天开始观察记录,这是我们小组的实验计划。

师:我发现大家听的也很认真,同组同学有没有补充?„„(同组补充)

这个小组的同学真是出乎老师的意料,计划制定得非常详细,给大家开了个好头,他们为了做的更好,一定还想听一听大家的意见,大家来说说这个计划怎么样?(同伴互助)

生1:我觉得他们的计划制定很完善。在计划中考虑了样本的大小,设置对照实验,在实验中变量只有一个,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这样能保证实验的结果是由这一个变量引起的。

生2:我觉得他们的计划制定得很好,但我想提醒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有水的培养皿中水分可能蒸发掉,所以要及时补充水分,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老师也想提醒你们,实验中考虑了样本的数量大小,这很好,但样本是否同一批号对实验效果有无影响呢?这些都是实验中要考虑进去的因素,考虑越全面,实验结果越准确。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如何探究水分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有没有小组探究的是空气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老师想听听你们是怎么做的?

生:我们小组想验证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我们选择的是10粒绿豆种子、2个带盖容器、吸水纸、清水、标签和一些铁屑。首先在两个容器内放入等量的吸水纸,倒入等量的水后各放入5粒绿豆种子,贴上标签;在一个容器内放入一些铁屑,另一个容器内不放铁屑,两个容器都盖上盖子,放在温暖的地方观察就可以了。

师:嗯,这个小组是这样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同组有没有补充?„„ 其他同学对这个实验方案怎么看?„„(同伴互助)

生1:倒入容器内的水应该适量,不应没过种子,否则种子就会烂掉。

生2:还可以用别的方法进行实验。比如说:用水将几粒种子完全浸没,另几粒种子暴露在空气中,由于水中的气体较少,也可以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生3:我也有一个办法,只是实验起来需要小心。可以用老师提供的蜡烛,将蜡烛燃烧后放在装有种子的容器内,蜡烛燃烧后会消耗氧气,这样也可以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师:这几位同学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方法,从他们刚才的描述中,我们能知道他们想探究的是种子萌发是否需要什么气体啊?

生:氧气。(齐声说)

师:对了,是空气中的氧气。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同学们用了很多方法,比如让铁屑生锈的方法、蜡烛燃烧的方法和用水浸没种子的方法来减少容器中的氧气。这些方法中有物理方法,也有化学方法。蜡烛燃烧是化学反应,铁屑生锈也是化学反应,能看出大家的思维非常活跃。同学们也不要忘记,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对照实验的设置和单一变量的控制。这是我们实验结果科学、准确的保证。

师:好,现在给大家时间,快速修改、完善你们组的实验计划。 生:组内修改计划„„(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时间到了。你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就会使我们的实验过程更加严谨。同学们在平时做事情时也应该多交流看法,这样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是不是?

生:对!

师:好,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实验了。咱们每组派一名同学到前面取你们组需要的实验材料,其他同学在下面做好分工准备,大家可以开始了。

生:取本组需要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师:对学生选取材料、分组实验进行指导。(十分钟后)

师: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完成的小组先停一下,大家课后继续做。已经完成的小组,哪个小组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组的实验装置?

生:学生展示过程略。(教师可事先观察学生的实验情况,找出共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评价。如果学生在实验设置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找出不同,对本组的实验装置进行修改。

师:老师也提前作了一组探究空气、水分等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让我们在课余时间一起来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好不好?

生:好。

师:大家想不想提前欣赏一下种子萌发的过程? 生:想!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播放种子萌发过程录像片段,画面最后定格在萌发出的幼苗上) 师:同学们在课下观察我们的实验时,能不能看到这个过程? 生:不能。 师:为什么啊?

生:它是经过技术处理过的。

师:对,它是科学工作者们用特殊的手段拍摄下来的,是一个被放大的过程。当我们看到这个过程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由衷地感谢他们,正是由于他们,我们才能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欣赏到这生命的瞬间。

其实,每次看到这个画面,都会让老师想起你们,在座的同学们,在老师眼里,你们也是一粒粒的种子,是父母的一粒种子。在家里,父母会批评你,在学校,老师也会教育你,同学们会帮助你,目的只有一个,希望你们快点萌发,茁壮成长。

案例评析

本节课是一节基于实验基础上的科学探究课。为了让学生较好地完成探究活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对教学环节作了精心的设计。比如让学生看动画片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探究实验的过程放在课堂上进行而不是课后让学生独自完成,从而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示范;以让学生观察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片段结束教学等环节,都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目的。但本节课也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对照实验的设置和单一变量的控制原则问题;当学生的实验过程不太理想,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教师有急躁的情绪;激励,亲切的鼓励性的评价语太少等,这些都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韩夙老师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基本实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即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既有教学中所用的材料用具方面的准备,又考虑到教学对象(即学生)的心理特征;课堂上能始终关注学生的兴奋点,韩老师注意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和“导”的作用,没有“越俎代庖”,给予学生分析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在课堂与课后学习任务的分配和布置上也是比较合理的,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体现出教者在经过前一轮的教学反思后已进行了新的教学设计并采用了新的教学策略。虽说中学阶段的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实验得到的结论一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科学发现,但学生能经历探究过程,获得较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正是探究性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吗!

大连教育学院 刘 霞

拓展探究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班级 姓名 日期 提示:

1.实验时要注意安全。

2.小组成员一定要分工合作呀!其中有人负责取材料,有人负责作记录;实验时也需要大家集体的力量! 植物学家给种子开始发芽这一时刻起了一个名字,叫做萌发。 探究过程:

1.我们组想探究的环境条件是(打√选择,也可写出没有列出的条件): □阳光 □空气 □水分 □温度 □土壤 □

2.根据要探究的条件,我们选择的实验材料有(打√选择): 种 子:□绿豆 □红豆 □玉米 □黄豆 容 器:□培养皿 □塑料口杯 □带盖容器

其它材料:□锡箔纸 □吸水纸 □标签 □土壤 □铁屑 □清水 □蜡烛 □烧杯 3.我们组选择的实验样本数为(打√选择): □2~4粒种子 □10~20粒种子

理由是 。 4.我们需要几个容器来进行探究实验: □1个 □2个

理由是 。 5.以下是我们小组的实验步骤: ①

③ ④

6.我们组观察到的现象是 。 得出的结论是 。

我们组探究的环境条件对种子的萌发 (填“有”或“没有”)影响,因此我们小组一致认为:种子的萌发 (填“需要”或“不需要”) 条件。

总结:

1.这次探究活动中,我们小组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 ⑴ ⑵ ⑶

2.哪些方面我们还应该做得更好? ⑴ ⑵ ⑶

3.我们怎样才能把它做得更好?

⑴ ⑵ ⑶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5.通过学生亲手培育根尖和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重点和难点

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3.通过合理施肥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一周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本自己设计方案观察根尖伸长最快的部位,做好观察记录以备交流;通过调查、访谈的形式与他人交流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做好调查记录;课外小组的同学完成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并于课前3~4周分别在甲、乙、丙、丁4个瓶内培育菜豆的幼苗(甲瓶盛不缺肥料的营养液、乙瓶盛缺氮的营养液、丙瓶盛缺磷的营养液、丁瓶盛缺钾的营养液),每天观察,做好记录。

教师:用Flash制作展示芽发育成枝条的动态过程和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的CAI课件或抽拉活动教具;叶芽的结构和枝条的图、根尖的结构图;培养皿;坐标纸。 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 教学设计一


相关内容

  • [视频课件]初中各学科教案课件大全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
  • 课题:致同学们课时: 1课时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 讲课人:孟大平 教学目标: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教师应按照课标内在的要求,通过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及初步了解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和社会的习惯. 设计思路 : 一.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其重点是通过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由于 ...

  • [强烈推荐]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
  • 南京家教 沈阳家教 长沙家教 重庆家教 成都家教 更多家教学习资料下载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 讲课人: 讲课人:孟大平 南京家教 沈阳家教 长沙家教 重庆家教 成都家教 更多家教学习资料下载 课题: 课题:致同学们 课时: 课时: 1 课时 教学目标: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教师应按照课标内在的要求 ...

  • 历届初中生物重点资料汇总
  • 历届 学期 下学期 月考/期中/期末 开学/2月月考 期末 第四次月考 推荐专题 2016年中考生物小题精做系列 2016年中考生物大题狂做系列(更新中) 2016年中考生物考点总动员系列(更新中) 2015-2016学年八年级生物同步精品课堂 2015-2016学年七年级生物同步精品课堂(更新中) ...

  • 八年级上册生物病毒教案
  •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病毒教案 第五章 病毒 [教学过程] 篇二: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病毒教案 第五章 病毒 文昌初中 赵大利 [教学过程] 篇三:八年级生物上册病毒教案 课题:病毒年级:八年级上主讲人:钱燕 [教学过程] 篇四: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章病毒 人教版 教案 第五章 病毒 一.学习目标 ...

  •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全集
  •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全集 附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rar (61.56 KB) 人教版七年级下教案合集.rar (277.75 KB)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教案全集.rar (293.41 KB)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rar (221.12 KB)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

  • 2013秋期末工作安排
  •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工作安排 各教研组.各年级组: 本学期即将结束,为了有条不紊地做好本学期后期阶段的各项工作,现将期末工作安排如下,望遵照执行. 一.新课结束.期考备考要求: 1.各学科结束新课时间为18周(1月1日前):18周周四至19周进行复习(每科至少应该有一周课的时间进行 ...

  •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 丰收中学 李明志 一. 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在继承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学生综合成绩为重点,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以促进学生转 ...

  • 初中生物教学计划
  • 初中生物教学计划 油田学校 吴慧娟 一.指导思想: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 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 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 多的 ...

  •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苏树云 张守玲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开展好实验教学是学好生物的前提条件.生物实验具备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的功能,更有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的作用,为使今后实验教学顺利有效开展,七年级.八年级生物实验教学开展率按计划全部完成.现将本学年初中生物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