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生平简介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人,祖籍陕西保安(志丹),南宋抗金将领刘光世的后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保持国家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授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正德时追赠太师,谥文成。

早年生涯

刘伯温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六月十五(1311年7月1日),自幼聪颖异常,性情奇迈。泰定元年,刘基遵照父亲的决定,离开了家乡,来到处州府城括城,进入郡庠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研读《春秋经》。

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担任江西行省瑞州府高安县的县丞,获得廉洁正直的名声。行省要提升他,刘基谢绝离去。后来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论御史失职之罪,被台臣所阻,刘基两次上奏弹劾,后弃官还乡。刘基博通经史,无书不读,尤其精于天文。西蜀赵天泽在评论江右人物时,首推刘基,将他比作诸葛亮。

至正十六年(1357年:46岁)时,方国珍起兵海上,抢劫郡县,相关部门无法控制,行省复任刘基为元帅府都事。刘基建议修筑庆元诸城威逼方国珍,方国珍为之气沮。等到左丞帖里帖木儿招降方国珍时,刘基说方氏兄弟首先作乱,不杀他们无以惩后。方国珍心里害怕,重贿刘基,刘基拒不接受。方国珍便派人从海路行船至京,贿赂掌权者。于是朝廷下诏招抚方国珍,授予他官职,而责怪刘基滥用权力,擅作主张,并让刘基离京去管理绍兴,方氏于是更加骄横。不久,山寇蜂拥而起,行省又召刘基前去剿捕,与行院判石抹宜孙一起驻守处州。经略使李国凤将其功劳上奏,主持政事者因方氏之故压制刘基,授他为总管府判,却不让他掌握兵权。

辅佐朱元璋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攻下浙东,刘基前往辅佐。至正十九年(1359年:刘伯温48岁),朱元璋攻下浙东,闻知刘基及宋濂等人的名声,便以钱财招聘,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孙炎两次写信坚决邀请,刘基始出。到了应天,刘基陈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大喜,马上命人建造礼贤馆让刘基等居住,对他们宠信备至。当初,朱元璋因为韩林儿自称宋朝之后,对其遥相尊奉。每年年初中书省设御座行礼时,唯独刘基不拜,并说:“韩林儿只是一个牧童罢了,尊奉他干什么?”因此刘基去拜见朱元璋,陈天命之所在。朱元璋向他询问征取之计,刘基说道:“张士诚只顾保全自己,不值得担心。陈友谅则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又地处上游,其心无日忘我,应当先谋取陈友谅。陈氏灭亡,张氏便势孤力弱,一举即可平定。然后北伐中原,帝王大业便可成功。”朱元璋十分高兴地说:“先生有什么好的计谋,尽管说出来吧。”

当时陈友谅攻陷太平,谋求东下。朱元璋手下有人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往钟山,只有刘基瞪着双眼不说话。朱元璋便将他召入内室,刘基愤然说道:“主张投降或逃走的,应该斩首。”朱元璋便问:“先生有什么计策?”刘基回答:“陈贼已骄,我们可以待其深入,伏兵拦击,将其打败,这很容易。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就在此举了。”朱元璋采用了他的计策,引诱陈友谅军到龙江,然后将其击败。朱元璋以克敌之功赏赐刘基,刘基推辞不受。不久陈友谅军复陷安庆,朱元璋打算亲自率军征讨,以此询问刘基,刘基极力赞成,于是朱元璋率军进攻安庆。从早晨到傍晚,仍未攻下,刘基请求直趋江州,直捣陈友谅的基地,于是全军西上。陈友谅始料不及,只得带领妻子儿女逃往武昌,江州遂降。龙兴路守将胡美派他的儿子前来表示投降,请求朱元璋不要解散他的部队,朱元璋面有难色,刘基从背后踢胡床暗示,朱元璋顿时醒悟,应允了胡美的要求。胡美遂降,江西诸郡全被攻下。

至正二十二年,刘基还乡为母亲举行奠礼。刘基丧母时,正值战事紧张,故未敢说,直到这时才请求还乡。恰好又逢苗军反叛,杀金华、处州守将胡大海、耿再成等,浙东形势动摇。刘基赶到衢州,首先为守将夏毅安抚诸属城,再与平章邵荣等谋划恢复处州,于是平定叛乱。方国珍一向害怕刘基,便致信刘基,对其母去世表示悼唁。刘基给方国珍回信,向他表明朱元璋的威德,方国珍于是向朱元璋进贡。朱元璋多次写信到刘基家询问军国大事,刘基都逐条地详细作答,都能切中要害。次年,刘基返回应天府,朱元璋正要亲自率军支援驻扎在安丰的小明王韩林儿,刘基劝说道:“汉(陈友谅)、吴(张士诚)都在伺机进攻,我们现在不可轻举妄动。”朱元璋不听劝告。而陈友谅知道这个情况后,乘机率军围攻洪都,朱元璋这才说道:“我没听你的意见,险些误失大计。”然后亲自带兵援救洪都,与陈友谅展开鄱阳湖之战,一天交战数十次。朱元璋坐在胡床上督战,刘基随侍身旁,忽然跃起大呼,催促朱元璋赶快转移到别的船上去。朱元璋仓促转移到另一小船上,还未坐定,飞炮便将他原来所乘御船击得粉碎,站在高处的陈友谅见御船被毁,大喜。而朱元璋所乘之船只进不退,汉军都大惊失色。当时湖中战斗相持了三日,未决胜负,刘基请求移军湖口以扼住汉军出口,在金木相克的这一天与陈友谅军决战。结果,陈友谅战败,在逃跑途中毙命。其后,朱元璋按照刘基的谋划打败张士诚,北伐中原。

吴元年,朱元璋以刘基为太史令,刘基呈上《戊申大统历》。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预示有兵灾祸乱,刘基请求朱元璋下诏罪己。天大旱,刘基请求处理久积冤案,朱元璋便当即命令刘基予以平反,大雨也就从天而降。刘基趁机请求建立法制,防止滥杀现象。朱元璋这时正要处决囚犯,刘基便问是什么原因,朱元璋将自己所做的梦告诉他。刘基说:“这是获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应当停刑等待。”三日之后,海宁归降,朱元璋很高兴,就将囚犯全部交给刘基释放。不久,又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洪武年间

刘基与时任中书左丞相李善长有隙,在李善长攻击下,刘基被迫告老还乡。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刘基上奏制定军卫法。当初确定处州税粮时,仿照宋制每亩加五合,唯独青田县除外,明太祖说:“要让刘伯温家乡世代把此事传为美谈。”明太祖巡幸汴梁时,刘基与左丞相李善长一起留守京城。刘基认为宋、元两朝都因为过于宽纵而失天下,所以现在应该整肃纲纪,于是便下令御史检举弹劾,不要有任何顾忌,宿卫、宦官、侍从中,凡犯有过错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惩治,因此人人都畏惧刘基的威严。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而被治罪,李善长一向私宠李彬,故请求从宽发落,刘基不听,并派人骑马速报太祖,得到批准,刘基便在祈雨时,将李彬斩首。因为这件事,刘基与李善长开始不和。

明太祖返京后,李善长便向明太祖诬告说刘基在坛壝下杀人,是不敬之举。那些平时怨恨刘基的人也纷纷诬陷刘基。当时正逢天旱,明太祖要求诸臣发表意见,刘基上奏说:“士卒亡故者,他们的妻子全部迁往他营居住,共有数万人,致使阴气郁结。工匠死后,腐尸骨骸暴露在外,将投降的吴军将吏都编入军户,便足以协调阴阳之气。”明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但十天过后仍不见雨,故而发怒。而李善长曾与刘基争论法令,以至于辱骂刘基,刘基内心更加不安。此时恰好刘基的妻子死了,所以刘基请求告辞还乡。明太祖正在营造中都凤阳府,又积极准备消灭扩廓帖木儿。刘基临走上奏说:“凤阳虽是皇上的故乡,但不宜作为建都之地。王保保不可轻视。”不久,元军在定西之战中失利,扩廓帖木儿逃往漠北,从此成为边患。这年冬天,明太祖亲自下诏,记叙刘基征伐的功勋,召他赴京,赏赐甚厚,追赠刘基的祖父、父亲为永嘉郡公,并多次要给刘基进爵,刘基都固辞不受。

先前,明太祖因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劝说道:“他虽有过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明太祖说:“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刘基叩首说道:“这怎么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后来,李善长辞官归居,明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日待刘基很好,可刘基仍极力反对,说:“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为相之人,须保持像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而不能搀杂自己的主观意见,杨宪就做不到。”明太祖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回答:“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太明祖接着问胡惟庸,刘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明太祖于是说道:“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刘基谢绝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目前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又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第二年,赐刘基还归家乡。

晚年生活

明太祖经常写信给刘基,询问天象,刘基都非常详细地逐条回答,然后将其草稿烧掉。刘基大致说,霜雪之后,必有阳春,现国威已立,应当稍微采用宽大政策来治理天下。刘基隐居后,只是饮酒下棋,从不提起自己的功劳。青田县令求见,被刘基拒绝,于是便穿着便服,装成乡野之人去见刘基,刘基当时正在洗脚,便让堂侄将他引入茅舍,以黄米饭招待。县令这时才告诉刘基:“我是青田知县。”刘基大惊起身称民,然后谢罪离去,终不相见。

最初,刘基说瓯、括之间有一块空地叫谈洋,南抵闽界,是盐盗的巢穴,方国珍由此叛乱,故请求设巡检司守卫,民众叛乱便不那么方便了。时逢茗洋逃兵反叛,官吏都匿而不报,刘基便令长子刘琏将此事上奏,但未先通报中书省。胡惟庸当时正以左丞相的身份主管中书省,对以前与刘基的过节怀恨在心,于是便派手下官员攻击刘基,说谈洋这个地方有帝王之气,刘基想将它作为自己的墓地,因为当地百姓不答应,刘基便请求设巡检司将百姓赶走。明太祖虽然没有加罪于刘基,但颇为这些言论所打动,因而剥夺了刘基的俸禄。刘基心中害怕,入朝谢罪,然后呆在京城,不敢返乡。不久,胡惟庸当了丞相,刘基悲叹道:“若是我的话不应验的话,那便是苍生之福了。”遂因忧愤交加而发病。

洪武八年(1375年:刘伯温64岁),刘基不良于行,但仍和京官参加元旦的早朝,随后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这虽属于歌功颁德的应酬文字,但诗中仍可以看见刘基的心情。正月中旬,宋濂的门人刘刚来到刘基的住处,商请刘伯温将宋濂的百余卷作品,摘选并编辑成书,又请刘基为之序。正月下旬,刘基偶感风寒,朱元璋让胡惟庸派医生来给他治病,刘基吃了药后,腹中便出现了像拳头大的石头一般的异物。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地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只是讲些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病情恶化,明太祖亲自撰文赐给刘基,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到家后,病情加重,便将《天文书》授给长子刘琏,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陛下,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祈求上天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陛下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陛下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陛下密奏吧!”最后于四月十六日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更多历史,敬请关注王昆明细说历史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人,祖籍陕西保安(志丹),南宋抗金将领刘光世的后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保持国家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授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正德时追赠太师,谥文成。

早年生涯

刘伯温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六月十五(1311年7月1日),自幼聪颖异常,性情奇迈。泰定元年,刘基遵照父亲的决定,离开了家乡,来到处州府城括城,进入郡庠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研读《春秋经》。

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担任江西行省瑞州府高安县的县丞,获得廉洁正直的名声。行省要提升他,刘基谢绝离去。后来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论御史失职之罪,被台臣所阻,刘基两次上奏弹劾,后弃官还乡。刘基博通经史,无书不读,尤其精于天文。西蜀赵天泽在评论江右人物时,首推刘基,将他比作诸葛亮。

至正十六年(1357年:46岁)时,方国珍起兵海上,抢劫郡县,相关部门无法控制,行省复任刘基为元帅府都事。刘基建议修筑庆元诸城威逼方国珍,方国珍为之气沮。等到左丞帖里帖木儿招降方国珍时,刘基说方氏兄弟首先作乱,不杀他们无以惩后。方国珍心里害怕,重贿刘基,刘基拒不接受。方国珍便派人从海路行船至京,贿赂掌权者。于是朝廷下诏招抚方国珍,授予他官职,而责怪刘基滥用权力,擅作主张,并让刘基离京去管理绍兴,方氏于是更加骄横。不久,山寇蜂拥而起,行省又召刘基前去剿捕,与行院判石抹宜孙一起驻守处州。经略使李国凤将其功劳上奏,主持政事者因方氏之故压制刘基,授他为总管府判,却不让他掌握兵权。

辅佐朱元璋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攻下浙东,刘基前往辅佐。至正十九年(1359年:刘伯温48岁),朱元璋攻下浙东,闻知刘基及宋濂等人的名声,便以钱财招聘,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孙炎两次写信坚决邀请,刘基始出。到了应天,刘基陈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大喜,马上命人建造礼贤馆让刘基等居住,对他们宠信备至。当初,朱元璋因为韩林儿自称宋朝之后,对其遥相尊奉。每年年初中书省设御座行礼时,唯独刘基不拜,并说:“韩林儿只是一个牧童罢了,尊奉他干什么?”因此刘基去拜见朱元璋,陈天命之所在。朱元璋向他询问征取之计,刘基说道:“张士诚只顾保全自己,不值得担心。陈友谅则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又地处上游,其心无日忘我,应当先谋取陈友谅。陈氏灭亡,张氏便势孤力弱,一举即可平定。然后北伐中原,帝王大业便可成功。”朱元璋十分高兴地说:“先生有什么好的计谋,尽管说出来吧。”

当时陈友谅攻陷太平,谋求东下。朱元璋手下有人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往钟山,只有刘基瞪着双眼不说话。朱元璋便将他召入内室,刘基愤然说道:“主张投降或逃走的,应该斩首。”朱元璋便问:“先生有什么计策?”刘基回答:“陈贼已骄,我们可以待其深入,伏兵拦击,将其打败,这很容易。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就在此举了。”朱元璋采用了他的计策,引诱陈友谅军到龙江,然后将其击败。朱元璋以克敌之功赏赐刘基,刘基推辞不受。不久陈友谅军复陷安庆,朱元璋打算亲自率军征讨,以此询问刘基,刘基极力赞成,于是朱元璋率军进攻安庆。从早晨到傍晚,仍未攻下,刘基请求直趋江州,直捣陈友谅的基地,于是全军西上。陈友谅始料不及,只得带领妻子儿女逃往武昌,江州遂降。龙兴路守将胡美派他的儿子前来表示投降,请求朱元璋不要解散他的部队,朱元璋面有难色,刘基从背后踢胡床暗示,朱元璋顿时醒悟,应允了胡美的要求。胡美遂降,江西诸郡全被攻下。

至正二十二年,刘基还乡为母亲举行奠礼。刘基丧母时,正值战事紧张,故未敢说,直到这时才请求还乡。恰好又逢苗军反叛,杀金华、处州守将胡大海、耿再成等,浙东形势动摇。刘基赶到衢州,首先为守将夏毅安抚诸属城,再与平章邵荣等谋划恢复处州,于是平定叛乱。方国珍一向害怕刘基,便致信刘基,对其母去世表示悼唁。刘基给方国珍回信,向他表明朱元璋的威德,方国珍于是向朱元璋进贡。朱元璋多次写信到刘基家询问军国大事,刘基都逐条地详细作答,都能切中要害。次年,刘基返回应天府,朱元璋正要亲自率军支援驻扎在安丰的小明王韩林儿,刘基劝说道:“汉(陈友谅)、吴(张士诚)都在伺机进攻,我们现在不可轻举妄动。”朱元璋不听劝告。而陈友谅知道这个情况后,乘机率军围攻洪都,朱元璋这才说道:“我没听你的意见,险些误失大计。”然后亲自带兵援救洪都,与陈友谅展开鄱阳湖之战,一天交战数十次。朱元璋坐在胡床上督战,刘基随侍身旁,忽然跃起大呼,催促朱元璋赶快转移到别的船上去。朱元璋仓促转移到另一小船上,还未坐定,飞炮便将他原来所乘御船击得粉碎,站在高处的陈友谅见御船被毁,大喜。而朱元璋所乘之船只进不退,汉军都大惊失色。当时湖中战斗相持了三日,未决胜负,刘基请求移军湖口以扼住汉军出口,在金木相克的这一天与陈友谅军决战。结果,陈友谅战败,在逃跑途中毙命。其后,朱元璋按照刘基的谋划打败张士诚,北伐中原。

吴元年,朱元璋以刘基为太史令,刘基呈上《戊申大统历》。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预示有兵灾祸乱,刘基请求朱元璋下诏罪己。天大旱,刘基请求处理久积冤案,朱元璋便当即命令刘基予以平反,大雨也就从天而降。刘基趁机请求建立法制,防止滥杀现象。朱元璋这时正要处决囚犯,刘基便问是什么原因,朱元璋将自己所做的梦告诉他。刘基说:“这是获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应当停刑等待。”三日之后,海宁归降,朱元璋很高兴,就将囚犯全部交给刘基释放。不久,又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洪武年间

刘基与时任中书左丞相李善长有隙,在李善长攻击下,刘基被迫告老还乡。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刘基上奏制定军卫法。当初确定处州税粮时,仿照宋制每亩加五合,唯独青田县除外,明太祖说:“要让刘伯温家乡世代把此事传为美谈。”明太祖巡幸汴梁时,刘基与左丞相李善长一起留守京城。刘基认为宋、元两朝都因为过于宽纵而失天下,所以现在应该整肃纲纪,于是便下令御史检举弹劾,不要有任何顾忌,宿卫、宦官、侍从中,凡犯有过错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惩治,因此人人都畏惧刘基的威严。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而被治罪,李善长一向私宠李彬,故请求从宽发落,刘基不听,并派人骑马速报太祖,得到批准,刘基便在祈雨时,将李彬斩首。因为这件事,刘基与李善长开始不和。

明太祖返京后,李善长便向明太祖诬告说刘基在坛壝下杀人,是不敬之举。那些平时怨恨刘基的人也纷纷诬陷刘基。当时正逢天旱,明太祖要求诸臣发表意见,刘基上奏说:“士卒亡故者,他们的妻子全部迁往他营居住,共有数万人,致使阴气郁结。工匠死后,腐尸骨骸暴露在外,将投降的吴军将吏都编入军户,便足以协调阴阳之气。”明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但十天过后仍不见雨,故而发怒。而李善长曾与刘基争论法令,以至于辱骂刘基,刘基内心更加不安。此时恰好刘基的妻子死了,所以刘基请求告辞还乡。明太祖正在营造中都凤阳府,又积极准备消灭扩廓帖木儿。刘基临走上奏说:“凤阳虽是皇上的故乡,但不宜作为建都之地。王保保不可轻视。”不久,元军在定西之战中失利,扩廓帖木儿逃往漠北,从此成为边患。这年冬天,明太祖亲自下诏,记叙刘基征伐的功勋,召他赴京,赏赐甚厚,追赠刘基的祖父、父亲为永嘉郡公,并多次要给刘基进爵,刘基都固辞不受。

先前,明太祖因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劝说道:“他虽有过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明太祖说:“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刘基叩首说道:“这怎么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后来,李善长辞官归居,明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日待刘基很好,可刘基仍极力反对,说:“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为相之人,须保持像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而不能搀杂自己的主观意见,杨宪就做不到。”明太祖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回答:“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太明祖接着问胡惟庸,刘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明太祖于是说道:“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刘基谢绝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目前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又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第二年,赐刘基还归家乡。

晚年生活

明太祖经常写信给刘基,询问天象,刘基都非常详细地逐条回答,然后将其草稿烧掉。刘基大致说,霜雪之后,必有阳春,现国威已立,应当稍微采用宽大政策来治理天下。刘基隐居后,只是饮酒下棋,从不提起自己的功劳。青田县令求见,被刘基拒绝,于是便穿着便服,装成乡野之人去见刘基,刘基当时正在洗脚,便让堂侄将他引入茅舍,以黄米饭招待。县令这时才告诉刘基:“我是青田知县。”刘基大惊起身称民,然后谢罪离去,终不相见。

最初,刘基说瓯、括之间有一块空地叫谈洋,南抵闽界,是盐盗的巢穴,方国珍由此叛乱,故请求设巡检司守卫,民众叛乱便不那么方便了。时逢茗洋逃兵反叛,官吏都匿而不报,刘基便令长子刘琏将此事上奏,但未先通报中书省。胡惟庸当时正以左丞相的身份主管中书省,对以前与刘基的过节怀恨在心,于是便派手下官员攻击刘基,说谈洋这个地方有帝王之气,刘基想将它作为自己的墓地,因为当地百姓不答应,刘基便请求设巡检司将百姓赶走。明太祖虽然没有加罪于刘基,但颇为这些言论所打动,因而剥夺了刘基的俸禄。刘基心中害怕,入朝谢罪,然后呆在京城,不敢返乡。不久,胡惟庸当了丞相,刘基悲叹道:“若是我的话不应验的话,那便是苍生之福了。”遂因忧愤交加而发病。

洪武八年(1375年:刘伯温64岁),刘基不良于行,但仍和京官参加元旦的早朝,随后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这虽属于歌功颁德的应酬文字,但诗中仍可以看见刘基的心情。正月中旬,宋濂的门人刘刚来到刘基的住处,商请刘伯温将宋濂的百余卷作品,摘选并编辑成书,又请刘基为之序。正月下旬,刘基偶感风寒,朱元璋让胡惟庸派医生来给他治病,刘基吃了药后,腹中便出现了像拳头大的石头一般的异物。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地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只是讲些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病情恶化,明太祖亲自撰文赐给刘基,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到家后,病情加重,便将《天文书》授给长子刘琏,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陛下,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祈求上天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陛下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陛下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陛下密奏吧!”最后于四月十六日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更多历史,敬请关注王昆明细说历史


相关内容

  • 中国古代隐士生平简介大全
  • 中国古代隐士众多,有的是真的归隐,有的却是沽名钓誉,其中,最有名的主要以下这些人:1 许由.巢父时间:三皇五帝之尧管理时期: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据说曾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他逃到了箕山隐居起来,帝尧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种话.以自己淡泊名 ...

  • 施耐庵生平简介
  • 施耐庵(1296-1370),本名施子安,一说施耳,又名施肇瑞,学名施惠,字彦端,一字君承,号耐庵(以号行),原籍江苏省苏州阊门外施家巷人,后迁居海陵县白驹场(今大丰市白驹镇).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的施之常的后裔,唐末施之常后人在苏州为家.其父名为元德,操舟为业,母亲卞氏(卞 ...

  • 芳草碧萋萋,思君漓水西 盈盈叶上露,似欲向人啼(关于兰花的诗句)
  • 芳草碧萋萋,思君漓水西 盈盈叶上露,似欲向人啼 (关于兰花的诗句) 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东风时拂之,香芬远弥馥.<兰花>明 孙克弘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题画兰>清 郑燮 春晖开禁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日丽参差 ...

  • 从水浒传的写作目的看金翠莲命运的态度
  • 从施耐庵的写作目的看<水浒传>中女性角色命运的态度 张洪嘉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摘要]:施耐庵以他大师的手法将"天下民为本"的道理融入了书 中,给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敲响了一记有力的警钟!同时对于世间的诸多不平等也予以抨击,当然也包括了对女性收到的不平等.以金 ...

  • 中国民间艺术
  • 中国民间艺术 一.中国剪纸 1.简介 剪纸艺术是汉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那质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空间观念的二维性,刀味纸感,线条与装饰,写意与寓意等许多方面.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 ...

  • 作家作品简介
  • 中国文学 一,先秦 1,神话 盘古开天,女娲(wa)补天,后羿(yi)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鲧禹治 水,夸父追日,愚公移山,黄帝战蚩(chi)尤等. 2,散文 四书五经:<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和<诗经> <尚书&g ...

  • 虞集著述考
  • 虞集是元代著名的诗文大家,据<元史>之<虞集传>所言,其平生为文万篇,可惜所存者仅为十之二三.虞集文集之编定,自其在世时已始,如李本等所编之<道园学古录>即应为经虞集审定之本.现知存元代刻本者,即有<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道园 ...

  • 三国杀刘伯温说的话
  • 刘伯温 阵营:臣 血量:3血 占卜:主动技 到你回合时,可以先摸再观看最多5张牌(当人数少于5人时,为相应人数的牌),然后可以自由调整这5张牌的摆放顺序,再放回牌堆。可以将一部分放在牌堆顶,其余的放在牌堆底。然后进入判定-摸牌-出牌阶段。 归隐:被动技 当你手里没牌的时候,其他人不可以主动出杀或者决 ...

  • 诸葛亮与刘伯温之间的纠葛
  • 首页 / 历史 诸葛亮与刘伯温之间的纠葛 世语 2017-05-08 12:50 民间常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人们喜欢将诸葛亮与刘伯温,放在一块进行比较.众所周知,诸葛亮是汉朝末年的历史人物,而刘伯温则是明朝初年的历史.这两个本来不会有任何交集的人,在众人口中却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