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

暴雨时积水严重,产生洪涝灾害,加剧了城市缺水,水污染以及恶化脆弱的生态环境等问题。建设海绵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城市雨水利用UPE管道给排水系统的多层次工程性措施,还包括城市雨洪利用方面的一些非工程性措施。

理念和方式转变

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采用单一目标的工程措施很难来解决城市中诸如干旱、雨涝、地下水漏斗下降、水体受到污染、生物栖息地消失及城市绿地减少等问题。而应强调人水共生的理念,用UPE管道系统和整合的方法、技术,来解决城市中面临的突出生态问题。建设海绵城市应采用全面的生态系统价值理念,舍弃功利主义狭隘的价值观;就地解决水生态、水安全问题,而不是将其迁移给异地;弹性滞蓄,而非刚性排泄。

对雨水径流的源头实施减控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当前我国各城市的防洪工程还是比较完善,城市的UPE管道排水网络也有一定的基础,对于一般的降雨能够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但是对于超过城市排水设施能力的大规模降雨则是力不从心。因此,需要对雨水径流的源头实施减控。除了基本的防洪工程建设之外,还需要建设包括入渗地下、收集回用和调控排放,包含了通常所说的“渗、蓄、用、滞、调、排”系统。海绵城市建设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产汇流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建设用地量大的地方也是雨水产汇流最集中的地方。场地建设、道路是降雨产汇流的主要源头,需强化源头减排的约束要求。无论公园绿地、住区绿地还是单位庭院在新建、改建过程中均应建设雨洪利用设施即渗透井和渗水边沟等调蓄设施;园路及铺装场地的面积大小要保证有足够的绿地吸收雨水,尽量使用透水材料及透水施工工艺;采用渗透型雨水积蓄池、水旱两宜型雨水花园。

建立滞流量控制设施的调控排放措施

通过流量控制器和调节空间,将来自不同下垫面的降雨径流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从而减轻外部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如建设屋顶滞蓄排放系统,即在具备足够承载能力及防渗漏能力较强的大型建筑的屋面,通过建设UPE管道限流、滞流措施,将降雨暂时滞留在屋面或房顶,或是通过限流的方式让降水较少地排入城市管道。这种方式在我国的南方城市可以较多地使用。还可以通过建设雨养型的屋顶绿化系统,将降雨就地消化在该绿化系统中。换言之,就是在屋顶上建设不需要其他水资源灌溉的、完全依靠降雨的屋顶植物生长绿化系统。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还可以结合行道绿化和道路排水的要求,沿线布局渗、滞、蓄、净、用、排的雨洪控制与利用设施。

因地制宜,形成弹性城市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地质、地貌等条件各异,河流水文的特征、水资源禀赋状况及降雨的规律性不同,内涝防治与水环境保护要求等也不一致,所以应当科学界定海绵

城市建设控制目标与指标,因地制宜的选择低影响开发措施及其系统组合。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入弹性城市的概念。所谓弹性城市(resilientcity),是指城市UPE管道能够及时、准确的影响灾害并能够从灾害中恢复,将自然灾害对公共安全及经济损失的影响降到最低的建设理念。从水资源利用的角度看,弹性城市就是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多次利用,以此解决水危机。一旦建设起来,每利用一次就相当于增加了一倍的水资源,如果通过建设反渗透技术,就可以达到水资源的多次利用,这样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的矛盾就可以得到解决,实现了“水资源的弹性”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对于指导新时期城镇化发展道路,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海绵城市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当前UPE管道合理使用的实践经验上,长时间的积极探索才能日趋完善。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

暴雨时积水严重,产生洪涝灾害,加剧了城市缺水,水污染以及恶化脆弱的生态环境等问题。建设海绵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城市雨水利用UPE管道给排水系统的多层次工程性措施,还包括城市雨洪利用方面的一些非工程性措施。

理念和方式转变

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采用单一目标的工程措施很难来解决城市中诸如干旱、雨涝、地下水漏斗下降、水体受到污染、生物栖息地消失及城市绿地减少等问题。而应强调人水共生的理念,用UPE管道系统和整合的方法、技术,来解决城市中面临的突出生态问题。建设海绵城市应采用全面的生态系统价值理念,舍弃功利主义狭隘的价值观;就地解决水生态、水安全问题,而不是将其迁移给异地;弹性滞蓄,而非刚性排泄。

对雨水径流的源头实施减控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当前我国各城市的防洪工程还是比较完善,城市的UPE管道排水网络也有一定的基础,对于一般的降雨能够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但是对于超过城市排水设施能力的大规模降雨则是力不从心。因此,需要对雨水径流的源头实施减控。除了基本的防洪工程建设之外,还需要建设包括入渗地下、收集回用和调控排放,包含了通常所说的“渗、蓄、用、滞、调、排”系统。海绵城市建设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产汇流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建设用地量大的地方也是雨水产汇流最集中的地方。场地建设、道路是降雨产汇流的主要源头,需强化源头减排的约束要求。无论公园绿地、住区绿地还是单位庭院在新建、改建过程中均应建设雨洪利用设施即渗透井和渗水边沟等调蓄设施;园路及铺装场地的面积大小要保证有足够的绿地吸收雨水,尽量使用透水材料及透水施工工艺;采用渗透型雨水积蓄池、水旱两宜型雨水花园。

建立滞流量控制设施的调控排放措施

通过流量控制器和调节空间,将来自不同下垫面的降雨径流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从而减轻外部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如建设屋顶滞蓄排放系统,即在具备足够承载能力及防渗漏能力较强的大型建筑的屋面,通过建设UPE管道限流、滞流措施,将降雨暂时滞留在屋面或房顶,或是通过限流的方式让降水较少地排入城市管道。这种方式在我国的南方城市可以较多地使用。还可以通过建设雨养型的屋顶绿化系统,将降雨就地消化在该绿化系统中。换言之,就是在屋顶上建设不需要其他水资源灌溉的、完全依靠降雨的屋顶植物生长绿化系统。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还可以结合行道绿化和道路排水的要求,沿线布局渗、滞、蓄、净、用、排的雨洪控制与利用设施。

因地制宜,形成弹性城市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地质、地貌等条件各异,河流水文的特征、水资源禀赋状况及降雨的规律性不同,内涝防治与水环境保护要求等也不一致,所以应当科学界定海绵

城市建设控制目标与指标,因地制宜的选择低影响开发措施及其系统组合。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入弹性城市的概念。所谓弹性城市(resilientcity),是指城市UPE管道能够及时、准确的影响灾害并能够从灾害中恢复,将自然灾害对公共安全及经济损失的影响降到最低的建设理念。从水资源利用的角度看,弹性城市就是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多次利用,以此解决水危机。一旦建设起来,每利用一次就相当于增加了一倍的水资源,如果通过建设反渗透技术,就可以达到水资源的多次利用,这样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的矛盾就可以得到解决,实现了“水资源的弹性”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对于指导新时期城镇化发展道路,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海绵城市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当前UPE管道合理使用的实践经验上,长时间的积极探索才能日趋完善。


相关内容

  •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仇保兴
  •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仇保兴博士 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每年有一千多万人进城,新建成的建筑相当于世界建筑总量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引进海绵城市的建设模式,我国的城市地表径流量就会大幅度增加,从而引发洪涝积水.河流水系生态恶化.水 ...

  • 基于低冲击开发理念的"海绵城市"规划策略探究
  • 基于低冲击开发理念的"海绵城市"规划策略探究 何瑾,冯祥源,高莺 摘要:首先综述国内外城市雨水管理理论研究动态,指出国内雨水管理研究多为单一目标管理或技术微观层面的研究,而从城市规划层面提出的生态型雨水管理规划研究尚属空白.进而介绍发达国家低冲击开发的雨水管理理念以及国内最新提出 ...

  • 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
  • <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期末论文 分院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 指导老师 __________ 目录 一. 前言 二. 我国城市年降水量分析 三. 什么是"海绵城市" 四. 雨污合流的现状 ...

  •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几个要点探讨_王英行
  • 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几个要点探讨 □ 珠海市城乡规划编审与信息中心 王英行 摘要 "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面临的问题,探讨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几个要点问题,旨在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要点:建设规划 "海绵城 ...

  • 2016年海绵城市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 (目录)
  • 2016-2022年中国海绵城市行业研究分析及 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936582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 ...

  • 周末闲聊丨住建部研究实施雨水排放收费制度你怎么看?
  • 看海总是很浪漫,去海南,去巴厘岛,去塞班,但是要是在一个市区里看海,可能就是别样心情了吧. 事件回顾 本周,南昌.郑州.昆明等多座城市因降雨出现内涝,开启"看海"模式,"城市看海"再次成为网上热议的话题.根据国家防总的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41座城镇因暴雨内涝 ...

  • 浅谈海绵城市的内涵与发展
  • 浅谈海绵城市的内涵与发展 李雪梅 青海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13给排水系 青海 西宁 810016 摘要:"海绵城市"的概念产生于行业内和学术界习惯用"海绵"来比喻城市的某种吸附功能,最早澳大利亚人口研究学者Budge学者应用海绵来比喻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20 ...

  • (海绵城市)
  • 第九章海绵城市设计 9.1海绵城市理念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被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 ...

  • 水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与海绵城市建设
  • 李迪华-水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与海绵城市建设 9月20日,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之专题会议十六"低碳生态--从理念到实践"在贵阳举行.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教授在会上做了题为<水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学术报告.以下内容根据李教授报告发言整理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