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研究

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研究

作者:周琰培 李海晶

来源:《科教导刊》2014年第17期

摘 要 红色文化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创新形式和有效载体,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红色文化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又存在一些问题。为提升红色文化教育成效,试图从长效机制、创新机制、传播机制、引入机制、结合机制五个方面来提出对策。

关键词 红色文化教育 大学生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College Red Culture Education

ZHOU Yanpei[1], LI Haijing[2]

([1]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00;

[2] Ji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38) Abstract Red culture education is an innovative form and effective carrier of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education and it has an important role and significance to the growth and suc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Red cultur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whil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d culture education from long-term mechanism, innovative mechanisms, communication mechanisms, introduction mechanisms, combination mechanism five aspects.

Key words red culture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countermeasures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观念意识形式。它是在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方式以及文化观念,它是以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特色文化。①

红色文化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创新形式和有效载体。它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再现红色历史,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了解红色文化,感悟红色经典,接受红色革命熏陶,在重温革命传统中催生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牺牲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情怀,具有感染力强、形式多样化、与时俱进、价值高等优势,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

1 红色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作用和意义

近年来,高校开展的红色文化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它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和增进爱国主义感情。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潮涌入中国,大学生思想易受影响和波动,甚至有个别学生出现偏离社会主义的情况,对国家和社会情感淡漠,通过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励他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增进其爱国主义感情。

(2)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通过利用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如“穿红军服、唱红军歌、吃红军饭、走红军路”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体会革命先烈在战场上的纵横驰骋和英勇不屈,紧紧把个人的人生目标同祖国和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的伟大情怀,通过这些教育资源的利用,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红色文化中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无处不在。战争时期“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路线”的创新和艰苦奋斗,引领中国人民摆脱困境,取得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时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创新和艰苦奋斗,引领中国人民走出了生活的困境。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红色文化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创新和艰苦奋斗的特点。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创新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玉汝于成的精神境界。

2 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现状

2.1 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取得的效果

红色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新途径和有效形式,它具有真实生动、形式多样、感染力强、与时俱进、资源丰富、价值永恒等比较优势。红色文化教育在高校的展开,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1)红色文化进课堂教学,教育效果好。在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通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教育与政策专题讲座、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就业指导等选修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法律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及职业规划指导等。高校把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的党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巧妙融合,通过红色文化进课堂教学,增强了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全面促进了大学生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2)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参与愿望强。近年来,高校积极发掘红色教育资源,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强化环境育人的功能,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同时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自觉成为新时期红色文化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红色文化活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参与兴趣。学校通过举办“红色文化艺术节”、播放红色影视、开展红色歌曲大赛、红色故事会大赛、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图片展等活动,寓教于乐,摆脱了过去传统单向灌输的方式,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参与愿望比较强烈。

(3)红色文化进社会实践,自发参与积极性高。社会实践是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检验自我、锻炼自我的最佳途径,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提高社交能力并积累社会经验的有效形式。红色文化进社会实践,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心、陶冶个人情操、提升个人实践能力、扩大视野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高校近年来也在不断地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并大力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三下乡和进社区实践活动,积极调动了广大师生接受红色历史文化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现在高校师生组织的红色文化进社会实践活动,自发参与意识表现得比较强烈。

(4)红色文化进互联网络,影响普及面广。网络及其信息正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全面的冲击,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经济观念和政治行为产生深远影响。为此,高校德育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而建立红色网站、把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网络无疑是高校德育创新与改进的必然选择。1998年,以“宗马列之说,承毛邓之学;怀寰宇之心,励报国之志”为宗旨的全国第一家“红色网站”在清华大学诞生。至2004年7月的统计数字显示,加盟者达到了938家,其中高校“红色网站”381家。②它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一支充满生机的新生力量。红色教育的载体“红色网站”如星星之火,呈现燎原之势。红色网站在高校发展之迅速,广泛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影响普及面广。

(5)红色文化进科学研究,科研氛围趋浓。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具有系统理论价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总结,不仅囊括政治、军事、哲学、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近年来,红色文化进高校科研的热潮也逐渐形成。赣南师范学院中央苏区研究中心,湖北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研究中心,贵州师范大学红军文化及红色旅游研究所,西安培华学院的红色研究会等等,还有很多高校正在或者将要建立红色文化研究机构进行红色文化研究。红色文化研究的科研氛围日益浓厚。

2.2 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红色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宣传重视不够、途径形式单调、现实操作性不强、社会支持缺乏等等,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优势的发挥。

(1)未形成长期机制,缺乏宏观系统规划与指导。虽然很多高校在努力推进红色文化进高校这一举措,但大多缺乏相应的明确指导思想、目标原则、计划方案、实施细则、效果评价等内容,而且没有制定长期的发展计划,无宏观系统规划与指导。

(2)活动方面存在“五有五少”现象。经过调查了解,发现活动方面存在“五有五少”现象。指有组织少活动(或开展活动较少)、有形式少内容(注重形式,并没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有过程少成果(或注重过程不注重成果)、有娱乐少效果(活动娱乐味道浓,教育效果弱)、有学习少体会(或学习后无总结体会,也没有要求交心得体会总结材料)。

(3)红色网站建设和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高校网站内容过分强调“政治教育”功能,缺乏吸引力;网站建设流于形式,内容空乏;内容建设追求大而全,达不到红色教育的预期效果;信息更新速度慢,信息价值不高;网络的双向互动功能未能得到很好利用;管理队伍综合水平有待提高;多媒体技术未能得到充分运用,网站技术含量较低。

(4)利用社会红色文化资源不够,引入渠道不够畅通。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及全社会都应关心支持这项工作。然而在现实中,一些人却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事情,导致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缺乏社会层面的关心支持,致使红色文化资源引入高校的渠道不畅,学校利用社会红色资源不够。另外,很多“红色”研究成果、“红色”专家等宝贵资源,由于缺乏畅通的交流沟通渠道,也不能被很好地应用到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中来。

(5)面临深挖、凝练并升华红色文化难题。不可否认,在学校的日常教育中,红色文化教育也不乏带有灌输性教育的印迹,很多高校在红色文化的运用上常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其形式相对来说仍显单调,红色文化精神外化程度浅,延伸空间小,将其内化为学生信仰力量的程度相对不足,吸引力相对缺乏。除此以外,高校在红色文化研究方面大多以注重研究本省红色文化,对区域的、全国的红色文化的研究较少,与其他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缺乏沟通和合作,最新研究成果没能得到及时共享。这也是怎样继续深挖、凝练并升华红色文化的又一难点。

3 提升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成效的对策研究

红色文化教育特色鲜明,方式多种多样,这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作者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对策,探讨提升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成效的方式途径。

(1)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规划和指导,提出相应的发展规划,制定发展目标和方向,提出实施计划的方案,并做好评估,进行量化的考核。同时,可由校领导,院领导负责实施该项文化建设,形成上下齐抓共管合力,保障红色文化教育的稳步展开。这样才能建立长效机制,提升红色文化教育成效。

(2)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机制。在高校,“红色文化热”的兴起已有一段时间,其红色文化教育形式和内容大多开始趋向雷同,甚至有些产生了疲劳感,“五有五少”的现象在高校中也日趋多见。针对此,高校应要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机制,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活力和实效性,比如:借鉴社会活动形式创新校园活动形式;借鉴外校经验创新本校活动内容;充分发挥师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开发红色文化精品。变“五少”为“五多”:多活动、多学习、多成果、多体会、多总结,大力提升红色文化教育成效。

(3)加强红色文化传播机制建设。文化传播,是人们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体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是传承、推广和发展文化体系的重要途径,它是人类社会交往活动所产生的文化互动现象随着现代传播技术和媒介的飞速发展,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战略因素。因而,加强高校“红色文化”传播机制建设,使红色文化深入人心,是占领文化主阵地,抵御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威胁,营造大学生成长的健康文化氛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③从传播媒介角度来看,电脑、手机和电视是大学生接收外界信息的主要工具,因此,加强红色网络建设,占领手机红色信息传递高地,开通校园红色影视频道等方式都可以使大学生迅速快捷地接收外部信息,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4)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引入机制建设。针对红色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渠道不畅这一问题,高校应充分发挥作用,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引入机制建设,充分利用社会红色文化资源。第一,倡议实行弹性或免费收费制度。在红色资源管理体制方面,高校应向政府机构有关部门发出倡议,尽快对学生实行红色景点免费制度或弹性价格制度,降低把社会红色资源引入高校教育的成本,充分释放红色资源的辐射作用,促进高校红色教育社会实践的有序开展。第二,坚持就近原则。高校应坚持就近原则,在当地红色经景点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接受红色教育的机会,而且相对来说使得学校引入红色资源变得比较便利。第三,坚持“走出去、引进来”。 高校应主动畅通与社会红色资源的沟通渠道,将红色资源引进高校。所谓“走出去,引进来”指的是高校应主动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寻求红色资源,畅通沟通渠道,将红色资源顺利地引进高校,并加大对这些红色资源的宣传力度,避免师生出现不知道红色资源在哪里的盲区。例如:高校可开设“红色讲坛”,主动寻找并联系革命战争英雄、社会建设先进工作者、研究红色文化的专家、红色资源基地的工作者等,将其请到学校内进行讲座,让学生在聆听故事的同时,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了解红色资源,扩展视野。

(5)建立红色文化研用结合机制。针对怎样继续深入挖掘、凝练并升华红色文化,提升其吸引力这一问题。作者认为可以采取“研用结合”机制来进行,一方面加快对红色文化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将研究成果运用在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继续在高校推进红色文化研究基地建设。在高校推进红色文化研究基地建设,能够加快科研水平的提升。还没有开设研究中心的高校应加快步伐,已经开设的高校仍要坚持不懈,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争取多出科研成果,并且各个研究中心之间要相互加强联系和沟通,共享最新研究成果,形成红色文化研究成果在全国百花齐放的状态,共同深入挖掘、凝练并升华红色文化,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将科研与教学、活动相结合。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红色文化学习和实践的行动中。例如赣南师范学院利用中央苏区研究中心的成果,

依托专门史硕士点和省级重点学科培养中央苏区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研究生和本科生中开设了中央苏区史方向的系列选修课程,如中央苏区史研究、中央苏区史、中央苏区社会变革史等。并启动了大学生红色教育工程,成立“大学生红色文化研究协会”,此外,该校还充分利用中央苏区研究中心的学术优势、资料信息优势,积极开展咨询服务,主持或参与红色旅游、红色产品规划设计工作20余项(人)次,开展学术咨询活动20余项,不仅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而且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红色文化的学习和实践的行动中来。④这项举措,较好地发挥了科研与教学、活动相结合的优势,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除上述对策外,提升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成效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但各个高校的特点不一,开展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各高校可具体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来进行实施。路漫漫其修远兮,唯有坚持,红色文化教育才能更加深入人心,催人奋进,并激发和增强师生为实现国家独立自主、繁荣昌盛而奋斗的勇气和力量!

基金项目: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级课题《红色文化进高校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负责人:周琰培

注释

① 赖宏,刘浩林.论红色文化建设[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10):68.

② 刘党英.红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4):16-18.

③ 程东旺.红色文化与心灵洗礼[J].继续教育研究,2006(3):165-168.

④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赣南师范学院中央苏区研究中心简介

[EB/OL].http://www.gnnu.cn/zysq/Webs/about/index.asp,2009-08-19.

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研究

作者:周琰培 李海晶

来源:《科教导刊》2014年第17期

摘 要 红色文化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创新形式和有效载体,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红色文化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又存在一些问题。为提升红色文化教育成效,试图从长效机制、创新机制、传播机制、引入机制、结合机制五个方面来提出对策。

关键词 红色文化教育 大学生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College Red Culture Education

ZHOU Yanpei[1], LI Haijing[2]

([1]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00;

[2] Ji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38) Abstract Red culture education is an innovative form and effective carrier of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education and it has an important role and significance to the growth and suc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Red cultur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whil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d culture education from long-term mechanism, innovative mechanisms, communication mechanisms, introduction mechanisms, combination mechanism five aspects.

Key words red culture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countermeasures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观念意识形式。它是在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方式以及文化观念,它是以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特色文化。①

红色文化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创新形式和有效载体。它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再现红色历史,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了解红色文化,感悟红色经典,接受红色革命熏陶,在重温革命传统中催生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牺牲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情怀,具有感染力强、形式多样化、与时俱进、价值高等优势,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

1 红色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作用和意义

近年来,高校开展的红色文化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它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和增进爱国主义感情。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潮涌入中国,大学生思想易受影响和波动,甚至有个别学生出现偏离社会主义的情况,对国家和社会情感淡漠,通过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励他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增进其爱国主义感情。

(2)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通过利用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如“穿红军服、唱红军歌、吃红军饭、走红军路”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体会革命先烈在战场上的纵横驰骋和英勇不屈,紧紧把个人的人生目标同祖国和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的伟大情怀,通过这些教育资源的利用,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红色文化中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无处不在。战争时期“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路线”的创新和艰苦奋斗,引领中国人民摆脱困境,取得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时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创新和艰苦奋斗,引领中国人民走出了生活的困境。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红色文化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创新和艰苦奋斗的特点。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创新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玉汝于成的精神境界。

2 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现状

2.1 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取得的效果

红色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新途径和有效形式,它具有真实生动、形式多样、感染力强、与时俱进、资源丰富、价值永恒等比较优势。红色文化教育在高校的展开,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1)红色文化进课堂教学,教育效果好。在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通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教育与政策专题讲座、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就业指导等选修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法律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及职业规划指导等。高校把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的党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巧妙融合,通过红色文化进课堂教学,增强了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全面促进了大学生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2)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参与愿望强。近年来,高校积极发掘红色教育资源,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强化环境育人的功能,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同时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自觉成为新时期红色文化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红色文化活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参与兴趣。学校通过举办“红色文化艺术节”、播放红色影视、开展红色歌曲大赛、红色故事会大赛、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图片展等活动,寓教于乐,摆脱了过去传统单向灌输的方式,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参与愿望比较强烈。

(3)红色文化进社会实践,自发参与积极性高。社会实践是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检验自我、锻炼自我的最佳途径,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提高社交能力并积累社会经验的有效形式。红色文化进社会实践,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心、陶冶个人情操、提升个人实践能力、扩大视野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高校近年来也在不断地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并大力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三下乡和进社区实践活动,积极调动了广大师生接受红色历史文化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现在高校师生组织的红色文化进社会实践活动,自发参与意识表现得比较强烈。

(4)红色文化进互联网络,影响普及面广。网络及其信息正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全面的冲击,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经济观念和政治行为产生深远影响。为此,高校德育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而建立红色网站、把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网络无疑是高校德育创新与改进的必然选择。1998年,以“宗马列之说,承毛邓之学;怀寰宇之心,励报国之志”为宗旨的全国第一家“红色网站”在清华大学诞生。至2004年7月的统计数字显示,加盟者达到了938家,其中高校“红色网站”381家。②它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一支充满生机的新生力量。红色教育的载体“红色网站”如星星之火,呈现燎原之势。红色网站在高校发展之迅速,广泛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影响普及面广。

(5)红色文化进科学研究,科研氛围趋浓。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具有系统理论价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总结,不仅囊括政治、军事、哲学、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近年来,红色文化进高校科研的热潮也逐渐形成。赣南师范学院中央苏区研究中心,湖北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研究中心,贵州师范大学红军文化及红色旅游研究所,西安培华学院的红色研究会等等,还有很多高校正在或者将要建立红色文化研究机构进行红色文化研究。红色文化研究的科研氛围日益浓厚。

2.2 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红色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宣传重视不够、途径形式单调、现实操作性不强、社会支持缺乏等等,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优势的发挥。

(1)未形成长期机制,缺乏宏观系统规划与指导。虽然很多高校在努力推进红色文化进高校这一举措,但大多缺乏相应的明确指导思想、目标原则、计划方案、实施细则、效果评价等内容,而且没有制定长期的发展计划,无宏观系统规划与指导。

(2)活动方面存在“五有五少”现象。经过调查了解,发现活动方面存在“五有五少”现象。指有组织少活动(或开展活动较少)、有形式少内容(注重形式,并没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有过程少成果(或注重过程不注重成果)、有娱乐少效果(活动娱乐味道浓,教育效果弱)、有学习少体会(或学习后无总结体会,也没有要求交心得体会总结材料)。

(3)红色网站建设和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高校网站内容过分强调“政治教育”功能,缺乏吸引力;网站建设流于形式,内容空乏;内容建设追求大而全,达不到红色教育的预期效果;信息更新速度慢,信息价值不高;网络的双向互动功能未能得到很好利用;管理队伍综合水平有待提高;多媒体技术未能得到充分运用,网站技术含量较低。

(4)利用社会红色文化资源不够,引入渠道不够畅通。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及全社会都应关心支持这项工作。然而在现实中,一些人却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事情,导致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缺乏社会层面的关心支持,致使红色文化资源引入高校的渠道不畅,学校利用社会红色资源不够。另外,很多“红色”研究成果、“红色”专家等宝贵资源,由于缺乏畅通的交流沟通渠道,也不能被很好地应用到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中来。

(5)面临深挖、凝练并升华红色文化难题。不可否认,在学校的日常教育中,红色文化教育也不乏带有灌输性教育的印迹,很多高校在红色文化的运用上常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其形式相对来说仍显单调,红色文化精神外化程度浅,延伸空间小,将其内化为学生信仰力量的程度相对不足,吸引力相对缺乏。除此以外,高校在红色文化研究方面大多以注重研究本省红色文化,对区域的、全国的红色文化的研究较少,与其他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缺乏沟通和合作,最新研究成果没能得到及时共享。这也是怎样继续深挖、凝练并升华红色文化的又一难点。

3 提升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成效的对策研究

红色文化教育特色鲜明,方式多种多样,这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作者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对策,探讨提升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成效的方式途径。

(1)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规划和指导,提出相应的发展规划,制定发展目标和方向,提出实施计划的方案,并做好评估,进行量化的考核。同时,可由校领导,院领导负责实施该项文化建设,形成上下齐抓共管合力,保障红色文化教育的稳步展开。这样才能建立长效机制,提升红色文化教育成效。

(2)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机制。在高校,“红色文化热”的兴起已有一段时间,其红色文化教育形式和内容大多开始趋向雷同,甚至有些产生了疲劳感,“五有五少”的现象在高校中也日趋多见。针对此,高校应要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机制,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活力和实效性,比如:借鉴社会活动形式创新校园活动形式;借鉴外校经验创新本校活动内容;充分发挥师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开发红色文化精品。变“五少”为“五多”:多活动、多学习、多成果、多体会、多总结,大力提升红色文化教育成效。

(3)加强红色文化传播机制建设。文化传播,是人们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体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是传承、推广和发展文化体系的重要途径,它是人类社会交往活动所产生的文化互动现象随着现代传播技术和媒介的飞速发展,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战略因素。因而,加强高校“红色文化”传播机制建设,使红色文化深入人心,是占领文化主阵地,抵御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威胁,营造大学生成长的健康文化氛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③从传播媒介角度来看,电脑、手机和电视是大学生接收外界信息的主要工具,因此,加强红色网络建设,占领手机红色信息传递高地,开通校园红色影视频道等方式都可以使大学生迅速快捷地接收外部信息,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4)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引入机制建设。针对红色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渠道不畅这一问题,高校应充分发挥作用,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引入机制建设,充分利用社会红色文化资源。第一,倡议实行弹性或免费收费制度。在红色资源管理体制方面,高校应向政府机构有关部门发出倡议,尽快对学生实行红色景点免费制度或弹性价格制度,降低把社会红色资源引入高校教育的成本,充分释放红色资源的辐射作用,促进高校红色教育社会实践的有序开展。第二,坚持就近原则。高校应坚持就近原则,在当地红色经景点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接受红色教育的机会,而且相对来说使得学校引入红色资源变得比较便利。第三,坚持“走出去、引进来”。 高校应主动畅通与社会红色资源的沟通渠道,将红色资源引进高校。所谓“走出去,引进来”指的是高校应主动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寻求红色资源,畅通沟通渠道,将红色资源顺利地引进高校,并加大对这些红色资源的宣传力度,避免师生出现不知道红色资源在哪里的盲区。例如:高校可开设“红色讲坛”,主动寻找并联系革命战争英雄、社会建设先进工作者、研究红色文化的专家、红色资源基地的工作者等,将其请到学校内进行讲座,让学生在聆听故事的同时,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了解红色资源,扩展视野。

(5)建立红色文化研用结合机制。针对怎样继续深入挖掘、凝练并升华红色文化,提升其吸引力这一问题。作者认为可以采取“研用结合”机制来进行,一方面加快对红色文化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将研究成果运用在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继续在高校推进红色文化研究基地建设。在高校推进红色文化研究基地建设,能够加快科研水平的提升。还没有开设研究中心的高校应加快步伐,已经开设的高校仍要坚持不懈,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争取多出科研成果,并且各个研究中心之间要相互加强联系和沟通,共享最新研究成果,形成红色文化研究成果在全国百花齐放的状态,共同深入挖掘、凝练并升华红色文化,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将科研与教学、活动相结合。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红色文化学习和实践的行动中。例如赣南师范学院利用中央苏区研究中心的成果,

依托专门史硕士点和省级重点学科培养中央苏区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研究生和本科生中开设了中央苏区史方向的系列选修课程,如中央苏区史研究、中央苏区史、中央苏区社会变革史等。并启动了大学生红色教育工程,成立“大学生红色文化研究协会”,此外,该校还充分利用中央苏区研究中心的学术优势、资料信息优势,积极开展咨询服务,主持或参与红色旅游、红色产品规划设计工作20余项(人)次,开展学术咨询活动20余项,不仅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而且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红色文化的学习和实践的行动中来。④这项举措,较好地发挥了科研与教学、活动相结合的优势,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除上述对策外,提升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成效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但各个高校的特点不一,开展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各高校可具体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来进行实施。路漫漫其修远兮,唯有坚持,红色文化教育才能更加深入人心,催人奋进,并激发和增强师生为实现国家独立自主、繁荣昌盛而奋斗的勇气和力量!

基金项目: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级课题《红色文化进高校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负责人:周琰培

注释

① 赖宏,刘浩林.论红色文化建设[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10):68.

② 刘党英.红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4):16-18.

③ 程东旺.红色文化与心灵洗礼[J].继续教育研究,2006(3):165-168.

④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赣南师范学院中央苏区研究中心简介

[EB/OL].http://www.gnnu.cn/zysq/Webs/about/index.asp,2009-08-19.


相关内容

  •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探析
  • [摘 要]红色文化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又存在一些问题.为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成效,试图从长效机制.创新机制.传播机制.引入机制.结合机制五个方面来提出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对策 红色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新途径和有效形式,它具有真实生动.形式多样 ...

  • 井冈山精神系列文章
  • 井冈魂·红土情·中国梦 南昌航空大学辅导员 谢大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谢大进,是南昌航空大学一名普通辅导员.井冈山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今天,就弘扬井冈山精神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从一名辅导员的视角,做一个简要汇报: 一.出生在大山,井冈山精神伴我成长 我家保存着一个箩筐 ...

  • 井冈情·中国梦策划书
  • "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在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中的应 用研究" --青海大学赴井冈山暑期实践 策 划 书 青海大学红媒体实践小分队 人员组成: 由青海大学共青团新媒体中心及全校选拔的22名同学及老师 目录 一.背景介绍 .................................. ...

  • 浅谈高校基层党组织扎实推进"两学一做"路径研究*
  • [摘 要] "两学一做"是党内党性教育的重大创新,"两学一做"学在日常.严在经常,党员学习教育进入新常态.本文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必要性入手,在分析目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困境的基础上,探讨如何以"理论课堂" ...

  • 加强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路径研究
  • 教 育 理论 加强 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路径研究 周立 (. 1上海市华 东师范大学社科部 20 6 :2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3 10 ) 003 . 400 摘 要 :加 强大 学生红 色文化 教育 具有重要 意义 ,但 目前 高校的 践 体验 中去 陶冶情 操 ,升华 思想 ,启迪 心 ...

  • "红流计划"活动策划书
  • 项目名称(预赛)红流计划项目信息 学校 预计团队大小广东商学院> 20人 创意类别 文化实施地区广东(学校所在地)创意亮点 (创意亮点是由参赛团队提供给评审人员的参考信息或需要在决赛阶段前保密的核心创意,不予公开.) 创意 红流计划是旨在实现小学生和大学生之间知识和红色文化的交流和沟通的双向互 ...

  • 关于举办重庆高校后勤文化艺术节的通知
  •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举办重庆高校后勤系统 "经典红色歌曲演唱会"的通知 各高校: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歌颂党的丰功伟绩和改革开放30年来的伟大成就,展现我市高校后勤职工队伍的精神风貌和团队精神,推进重庆高校后勤文化建设,丰富后勤职工文化生活,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积极构建和谐 ...

  • 以文化育人
  •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化的基本功能.应该充分发挥军营文化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的功能作用,为持续推进部队建设科学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 发挥军营文化的"铸魂"功能.当今社会的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都可能对官兵产生侵蚀影响,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中国特色 ...

  • 红色廉政文化资源在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
  • 资 共E 源口 长江师范学院思政部 项库 福摘要 何丽 红 廉色政文化源资既为可大学生 反腐廉教 育提倡供鲜生活动案例的素 材.广阔的 实教践 基地育 ,又可 为学大生腐反 倡 廉拓 展 育载 体及教 教 育 式形. 关键 红色廉词文化政源 资大生学腐倡廉教反育 中共十八大指: "出 对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