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矛盾的文本_论张爱玲_倾城之恋_的人物塑造_刘人锋

一个矛盾的文本

———论张爱玲《倾城之恋》的人物塑造

刘人锋

(湖南女子大学,长沙 湖南 410004)

摘 要:《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重要作品之一,但是其中的两个主人公白流苏、范柳原在出身、教养、个性等方面存在一些矛盾的地方,是两个失败的人物形象。张爱玲之所以在这篇小说的人物塑造上并不成功,原因之一在于她亲身经历了战争,在战争中的所见所闻予她终身难以磨灭的印象,自己的感觉不知不觉过量地移注在人物身上,影响了她对人物的塑造。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与作者当时的高产有关。她当时正被许多报章杂志所吹捧,许多刊物向她索稿;而她又十分渴望成名;加上她主要依靠写作谋生。关键词:《倾城之恋》;张爱玲;白流苏;范柳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98(2009)06-0081-05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在1943年写的一篇小

度。但是,如果一个作家把人物写好了,那就等于

给自己竖起了一块不朽的招牌;如果一篇小说中塑造了一两个予人不可磨灭印象的人物,那么这篇小

说,作品问世之后广受欢迎,我们从张爱玲于1944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综

年在《倾城之恋》改编成为话剧的时候所写的《关于观中外文学史,真正的文学大师大多塑造了不朽的〈倾城之恋〉的老实话》里,大致可以了解当时它受欢迎的程度:“《倾城之恋》似乎很普遍的被喜欢,主要的原因大概是报仇罢。旧式家庭里地位低的,年轻人,寄人篱下的亲族,都觉得流苏的`得意缘',间接给他们出了一口气。年纪大一点的女人也高兴,因为向来中国故事里的美女总是二八佳人,二九年华,而流苏已经近三十了。同时,一班少女在范柳原那里找到她们的理想丈夫,豪富,聪明,漂亮,外国派。而普通的读者最感兴趣的恐怕是这一点,书中人还是先奸后娶呢?还是始乱终弃?”张爱玲的这段话同时也道出了《倾城之恋》之所以受欢迎的种种原因,不过,我们很容易地可以发现在她列举的原因中,没有一条是因为她在小说中所塑造的两个主要人物。

当然,是否写好人物并不是评判一个作家优劣的唯一标准,也不是评价一篇小说优劣的唯一尺

收稿日期:2009-10-09

作者简介:刘人锋,女,湖南女子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1](P121)

人物形象;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也大多有着鲜活的人物形象。例如,林黛玉、王熙凤、阿Q、孔乙己、安娜·卡列尼娜、聂赫留朵夫、哈姆雷特、包法利夫

人……他们对人们的影响甚至比作家本人对人们的影响更为深远。曾经有人误把约翰·克利斯朵夫当成了一个作家,这个错误可以说是对罗曼·罗兰的最高奖赏。

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之所以在当时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张爱玲热”在大陆掀起以来广受欢迎,并不是因为其中的两个主人公白流苏和范柳原在读者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是张爱玲讲述了一个引发人们兴趣的爱情故事:一个破落家庭的离了婚的女子在参加妹妹相亲的时候,出人意料地被那个放浪油滑富有的男子看中了,于是两人开始谈恋爱,后来一场战争提前促成了他们的婚姻。整个故事可以用这一两行字来概括。至于这个故事为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9年82

什么引起人们的兴趣、引起哪些人的兴趣、人们感兴趣在什么方面,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张爱玲自己总结《倾城之恋》受欢迎的种种原因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为什么《倾城之恋》不是因为人物予人以深刻印象?为什么一说起《倾城之恋》我们首先想到的

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只能够借助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同时她又根本就不相信白流苏和范柳原之间可以有真正的爱情,所以故意为他们两人设计了许多的恋爱机巧,以此来表现和夸大他们的自私和精敏,由此就造成了白流苏在接受的教育与实际的由教育带来的表现之间的矛盾。

白流苏不但机智聪明,很有语言才能,而且还上,她散步回来之后就想:

  原来范柳原是讲究精神恋爱的。她倒也赞成,因为精神恋爱的结果永远是结婚,而肉体之爱往往就停顿在某一阶段,很少结婚的希望。精神恋爱只有一个毛病:在恋爱过程中,女人往往听不懂男人的话。然而那倒也没有多大关系。后来总还是结婚、找房子、置家具、雇佣人———那些事上,女人可比男人在行得

[2](P67)多。

是它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而不是人物?为什么

故事讲完了,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却没有立起来?很有思想。例如他们第一次在香港独处的那个晚这是一个个值得思索的问题。当然,中外文学史上也有许多作家写了许多小说,他们作品中的人物也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非每个作家的每一个这样的作品都值得探究其原因。但是《倾城之恋》不一样,它是作为张爱玲的经典作品而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甚至常常与她真正的经典作品《金锁记》相提并论。

仔细阅读《倾城之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两个主人公在出身、环境、教养、个性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经不起推敲的地方,也就是说在《倾城之恋》两个最主要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矛盾之处。

首先我们看女主人公白流苏,小说对她的介绍是“没念过两年书”

[2](P51)

这不像是白流苏这个没念过两年书,又长期被关闭在封建大家庭里的旧女性所能够产生的想法,而是张爱玲本人的想法,她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了白流苏身上。

那些在作品中塑造出不朽人物形象的作家,几乎无一不是从表面上看他们对所刻画的人物不置一词,而事实上人物的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他们对人物的分析、判断和评价,通过切合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塑造每一个独特的人物。孔乙己一句“读书人窃书不是偷书”,毕现无余地表现出这个落魄的旧时代的读书人自命清高而又迂腐虚伪的形象。阿Q拿着偷来的萝卜跟尼姑狡辩:“这是你的?你能叫得它答你么?”就这一句足以表现阿Q耍赖的性格。紧紧贴着人物写,是成功刻画人物形象的关键,脱离人物,将作家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人物身上

,但是,没有念过几年书的

她却可以在与接受西方文化教育长大的范柳原交往时完全针锋相对。比如范柳原和白流苏在说做好女人和坏女人的时候有一段对话,这一段话实际是两个人在小心翼翼地表白自己的内心。范柳原假装不懂白流苏说的“你要我在旁人面前做一个好女人,在你面前做一个坏女人”这句话,白流苏就解释道:“你要我对别人坏,独独对你好。”范柳原继续

装糊涂,接着又否定白流苏说得不对,结果马上就被必然创造出矛盾的人物。她抓住了,说:“哦,你懂了。”这就逼得范柳原不得不其实从白流苏这个人物身上我们还可以发现表白自己的内心:“你好也罢,坏也罢,我不要你改许多矛盾的地方,例如,白流苏既然敢于冲破重重变。难得碰见像你这样的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2](P63)   还有他们在墙边的对话,当范柳原说“流苏,

阻碍离婚,敢于走出婆家,怎么不敢于走出娘家?

难道她在娘家呆得很舒服吗?既然母亲对她冷漠,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嫂嫂们对她刻薄,哥哥们骗取她的钱财,就连侄儿心”时,白流苏马上反应“你自己承认你爱装假,可别侄女也不把她放在眼里,她在这个家庭没有一点地拉扯上我!你几时捉出我说谎来着?”   白流苏如此反应机敏,富于口才,恐怕不是一般的自私和精敏的女人可以达到的。

[2](P65-66)

位,那么她怎么能够在这样的家庭过这样的生活长

达八年之久?仅仅是因为钱绊住了她吗?这个原因似乎很牵强。以白流苏在听到三哥、四嫂对她的,

第6期                  刘人锋:一个矛盾的文本                 83

很盛、不容易被别人欺侮的人,不会忍受这样的生活这么长久。在那样的环境里白流苏既没有想到再婚也没有想到工作,这不是一个闹死闹活敢于离婚而又有着凡心的女子所该持有的生活态度。就连年长于她的徐太太都说:“离了婚七八年了,你早点儿拿定了主意,远走高飞,少受多少气”

[2](P51)

他对白流苏说“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

[1](P73)

,这很清楚地表明他是想娶

一个妻子的。又如,白流苏第一次在香港与范柳原相处,由于他们总是同进同出,别人误会她是范柳

原的夫人,叫她范太太,她感到很尴尬,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范柳原却微笑道:“你别枉担了这个虚名!”

[1](P74)

,年

轻的白流苏却从来没有为自己的未来做过任何打

算。作品所写的是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事情,那个时候妇女解放运动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何况白流苏是一个生活在大城市上海的读过书的人,不会对妇女解放思潮毫无所闻。

从白流苏可以在言语上与范柳原针锋相对来看,她是一个很精明很老到又有些文化的人,但是这样的人为什么钱会被哥哥们骗光?如果没有读过几句书,又性格十分软弱的话,那么白流苏在娘家呆上七八年也从不为自己的将来着想是有可能的,钱被骗光也是有可能的。可是从她与范柳原的交往来看,她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不是一个软弱者,不是一个听从命运摆布的人。

范柳原多次说到白流苏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究竟什么女人才是真正的“中国女人”?难道仅仅是善于低头吗?范柳原说自己“渐渐地中国化起来”,“中国化的外国人,顽固起来,比任何老秀才都顽固。”  那么按照通常老秀才的观点,真正的“中国女人”应该是勤劳、朴素、温柔、贤惠、柔弱,当然最主要的是保守传统,但是白流苏符合这些特点吗?她那么伶牙俐齿,那么会跳舞,一点也不像老秀才眼中的中国女人!

其实就算是当时在《倾城之恋》很火爆的时候,就算是当时的读者,对白流苏这个人物也是很模糊的,以至于张爱玲不得不自己解释“流苏实在是一

[2](P63)

这实际是范柳原向白流苏提出结婚的暗

示,怎么能够说范柳原是一个只想找情人而不想结婚的人呢?而且从整篇小说写他们的交往来看,他

们之间是存在着真正的爱情的,范柳原是以找一个合适的妻子的态度来对待白流苏的。否则,他用不着那么费神地一次两次将白流苏请到香港去,不会在无数次有着适当的环境,适当的情调的时候连白流苏的手都难得碰一下,如果仅仅是找一个情人,他是用不着这么克制自己的。

张爱玲一方面将范柳原描写成为一个对未来有着特别敏锐感觉的人,早在战争爆发之前就预感到了战争即将到来:

  从浅水湾饭店过去一截子路,空中飞跨着一座桥梁,桥那边是山,桥这边是一堵灰砖砌成的墙壁,拦住了这边的山。柳原靠在墙上,流苏也就靠在墙上,一眼看上去,那堵墙极高极高,望不见边。墙是冷而粗糙、死的颜色。她的脸,托在墙上,反衬着,也变了样———红嘴唇、水眼睛、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一张脸。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再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1](P65)

另一方面,有着这样敏锐感觉的人,等到预感的毁灭真正来临,却只有疲倦,早已忘记了先前的觉醒,在香港沦陷以后范柳原没有任何思索,倒是

个相当厉害的人,有决断,有口才,柔弱的部分只是白流苏这个没有读过多少书,被作者说成是一个只

[1](P122)

关心自己后半生着落的人产生了一些感想:她的教养与阅历。这仿佛需要说明似的。”如果小说所写的人物不能让读者感到这个人物是鲜活的、真实的,那么表明作家在刻画这个人物方

面是失败的。

张爱玲是这样介绍范柳原这个人物的:“他年纪轻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地就往放浪的一条路上走,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

[1](P54)

  流苏拥被坐着,听着那悲凉的风。她确实知道浅水湾附近,灰砖砌的那一面墙,一定还屹然站在那里。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她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她终于遇见了柳原……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

[1](P83-84)

人。

这又是一个不可能是白流苏这个没念过几年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9年84

苏勾搭上了范柳原,无非是图他的钱”

[1](P75)

吗?为倒是强调人生的飞扬的作品多,但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

的。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许多强有力的作品只予人以兴奋,不能予人以启示,就是失败在不知道把握这底子。

所以世俗的现世取向是张爱玲的人生信念,也是她的人生态度,在她的小说和散文中都是世俗的人、世俗的事、世俗的情、世俗的景。因为她本人特别喜欢《诗经》中这几句与她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相一致的诗句,所以她迫不及待地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又一次强加在她的人物身上,正如王安忆说

[5](P389)

这是张爱玲“没藏好,显现出了真身。”

一年以后,当《倾城之恋》改编成为话剧即将上演之时,张爱玲发表了《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

[4](P72)

什么此时觉得“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

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如果战争使白流苏产生了这样的心理变化,那只能说明她更爱范柳原,战争加固了他们的感情,而不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白流苏,终于达到了她结婚的目的。

范柳原是在英国长大的,回到中国的时候已经24岁了,但是这个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人居然随口就可以念出《诗经》中的诗:“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与子相悦”应为“与子成悦”。笔者注)接着范柳原解释道:“那是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

[1](P72)

小!”这也不像是范柳原在说话,而是张爱玲在说话,难怪海外华人学者李欧梵产生这样的疑

问:“柳原的突然引用《诗经》确实谜一样难于解释。话》,她承认“男女主角的个性表现得不够”,实际就一个在国外出生在国外受教育的人,`中文根本不是讲人物是充满矛盾的,经不起推敲的。对于范柳行',如何可能突然记起一句中国古典诗,那还是用原这个人物,张爱玲说“我从她的观点写这故事,而文言写的,而不是小说叙述和对话所用的现代白

[3](P313-314)

话?”

她始终没有彻底懂得柳原的为人,因此我也用不着

十分懂得他。现在想起来,他是因为思想上没有传

为什么在无数的古典诗行中单挑了这几句?统的背景,所以年轻时候的理想经不起一点摧毁就

[1](P122)

这是因为张爱玲本人特别喜欢这几句诗,她认为完结了,终身躲在浪荡油滑的空壳里。”这个“`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她”指的是白流苏。如果说张爱玲对白流苏这个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

[4](P72)

定。”张爱玲是世俗的。在《童言无忌》里她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是一个拜金主义者。在她的散文中我们看到了张爱玲对于日常生活的细节怀着热切的喜爱:开电梯的工人,在后天井生个小风炉烧东西吃;听壁脚的仆人将别人家电话内容翻译成为西文讲给小东家听;街道上煮南瓜的气味和明亮的橘红;寒冷的早晨有人在人行道上生小火炉产生的呛人的烟雾……张爱玲喜欢的是与她有着贴肤之感的世俗的生活细节,因为越是世俗的人生才是稳妥的人生。张爱玲把人生分为飞扬与安稳两个方面:

人物的模糊作出的还只是解释说明的话,那么对范柳原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造成枯涸的印象则是强词夺理了。对于这个在小说中应该与白流苏占有同等地位的人物,张爱玲写得比白流苏更模糊,更不可解,对于这一更深的缺陷,张爱玲说她是从白流苏的观点来写这个故事的,既然白流苏不能够理解范柳原的为人,那么作为作者的她也就没有必要懂得自己笔下的人物。

作者果真没有必要懂得自己所创作出来的人物吗?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据说有一次他突然走到在他家作客的朋友面前,激动地痛斥:“你,你,使这个不幸的少女自杀了!”那位朋友

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惊惶失措,莫名其妙地望着他。原来巴尔扎克所说

超人是生在一个时代里的。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的少女,是他正在创作中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完全的,而中的人物欧也妮。福楼拜对自己创作的人物也是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如此投入。一次福楼拜的朋友去看望他,只见福楼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拜坐在地板上痛哭,泪如雨下,悲痛欲绝。朋友问人性。他为什么这样伤心?福楼拜悲痛地回答:“包法利

,

第6期                  刘人锋:一个矛盾的文本                 85

楼拜痛苦地指着桌上一大卷稿纸说:“那就是我的包法利夫人呀!”朋友这才明白原来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死了,就对他说:“何必伤心呢?你不愿她死,把她写活嘛!”福楼拜哀伤地说:“写到这里,她非死不可,她没法再活了!”

巴尔扎克和福楼拜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有着执著追求,一拿起笔写作就像着了魔似的,常常对他们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达到产生幻觉的地步,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能够跟着自己创造的人物同时演化,能够创作出生动的、感人的、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如果一个作家不彻底懂得自己笔下的人物,怎么能够创造出不朽的人物形象呢?张爱玲的说明完全是一种站不住脚的托词。

那么张爱玲为什么没有跟着自己创造的人物走,为什么塑造出来的人物充满矛盾呢?首先一个原因可能与作者在战争中的经历有关。张爱玲于1939年入香港大学,1941年底珍珠港事变,香港沦陷,张爱玲亲身经历了战争,战争以及在战争中的所见所闻给她终身难以磨灭的印象,影响到了她的创作,影响了她对人物的塑造。如同傅雷所说:“也许因为作者身经危城劫难的印象太强烈了。自己的感觉不知不觉过量的移注在人物身上,减少客观探索的机会。”在小说中张爱玲几次将自己的想法、意见、态度,强加在白流苏、范柳原身上,大概

[6](P68)

的,种种原因使她急着编故事,哪还有闲工夫琢磨人物?张爱玲自己也承认高产带来了恶果,1974年她

在给夏志清的信中写道:“那两篇旧作小说`连环套'、`创世纪'未完,是因为写得太坏写不下去,自动腰斩的,与另一篇`殷宝滟送花楼会'都是在`红白玫

[9](P170)

瑰'之后,是前一个时期多产的后果。”多产使张爱玲没有时间去思索该如何刻画人物。

一个作家真要创作出不朽的人物形象不是那么容易的。傅雷说:“小说家最大的秘密,在能跟着创造的人物同时演化。”怎样才能做到与自己创造的人物同时演化呢?小说家必须对所掌握到的材料“用心理学家的眼光,科学家的耐心,宗教家的热忱,依照严密的逻辑推索下去,忘记了自我,化身为故事中的角色(还要走多少回头路,白花多少心力),陪着他们身心的探险,陪他们笑,陪他们哭,才

[6](P65)

能获得作者实际未曾有的经历。”小说家真要写好几个人物必须需要细心体会,感同身受,要舍得花时间,要耐得住寂寞,要静得下心,这样才能跟着人物走,否则免不了肤浅和矛盾之病。

《倾城之恋》讲述的故事是很引人兴趣的,但是它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正如傅雷所说,“两个主角

[6](P65)

的缺陷,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缺陷。”

[参考文献]

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话[A].张爱玲典藏全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实际上小说中的人物是由[1]张爱玲.集(第5册)[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着他 她自身个性、命运的完整性、必然性,正如欧

倾城之恋[A].张爱玲典藏全集(第7册)[M].

也妮、包法利夫人不得不死一样,并不因为她们是[2]张爱玲.

巴尔扎克、福楼拜创作出来的,巴尔扎克、福楼拜就

[3]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

可以随便安排人物的一切。194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也许与作者当时的高产[4]张爱玲.自己的文章[A].子通,亦清.张爱玲评说六十有关。从1943年4月到9月,在短短的5个月之年[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内张爱玲就先后发表了六个作品:小说《沉香屑:第[5]王安忆.世俗的张爱玲[A].子通,亦清.张爱玲评说六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散十年[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论张爱玲的小说[A].子通,亦清.张爱玲评说六文《到底是上海人》,小说《倾城之恋》。年轻的张爱[6]傅雷.

十年[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玲生活的积累是不够她写作的支出的,但是当时她

私语张爱玲[A].子通,亦清.张爱玲评说六十年

正被许多报章杂志所吹捧,许多刊物向她索稿,张[7]宋淇.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爱玲的好友宋淇后来回忆:“当年她在上海红极一

[8]张爱玲.再版自序[A].张爱玲典藏全集(第6册)[M].

时,以坚强的个性,都难却别人的盛情,硬着头皮在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杂志上一期期地赶稿。无怪日后看到自己这些旧[9]张爱玲给夏志清的信(七)[A].子通,亦清.张爱玲评说

[7](P132)

作,不由得大叫:`咦,这是我写的吗?'”张爱六十年[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玲又十分渴望成名,她说:“呵,出名要趁早呀!来

[8](P142)

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而且在经[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一个矛盾的文本

———论张爱玲《倾城之恋》的人物塑造

刘人锋

(湖南女子大学,长沙 湖南 410004)

摘 要:《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重要作品之一,但是其中的两个主人公白流苏、范柳原在出身、教养、个性等方面存在一些矛盾的地方,是两个失败的人物形象。张爱玲之所以在这篇小说的人物塑造上并不成功,原因之一在于她亲身经历了战争,在战争中的所见所闻予她终身难以磨灭的印象,自己的感觉不知不觉过量地移注在人物身上,影响了她对人物的塑造。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与作者当时的高产有关。她当时正被许多报章杂志所吹捧,许多刊物向她索稿;而她又十分渴望成名;加上她主要依靠写作谋生。关键词:《倾城之恋》;张爱玲;白流苏;范柳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98(2009)06-0081-05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在1943年写的一篇小

度。但是,如果一个作家把人物写好了,那就等于

给自己竖起了一块不朽的招牌;如果一篇小说中塑造了一两个予人不可磨灭印象的人物,那么这篇小

说,作品问世之后广受欢迎,我们从张爱玲于1944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综

年在《倾城之恋》改编成为话剧的时候所写的《关于观中外文学史,真正的文学大师大多塑造了不朽的〈倾城之恋〉的老实话》里,大致可以了解当时它受欢迎的程度:“《倾城之恋》似乎很普遍的被喜欢,主要的原因大概是报仇罢。旧式家庭里地位低的,年轻人,寄人篱下的亲族,都觉得流苏的`得意缘',间接给他们出了一口气。年纪大一点的女人也高兴,因为向来中国故事里的美女总是二八佳人,二九年华,而流苏已经近三十了。同时,一班少女在范柳原那里找到她们的理想丈夫,豪富,聪明,漂亮,外国派。而普通的读者最感兴趣的恐怕是这一点,书中人还是先奸后娶呢?还是始乱终弃?”张爱玲的这段话同时也道出了《倾城之恋》之所以受欢迎的种种原因,不过,我们很容易地可以发现在她列举的原因中,没有一条是因为她在小说中所塑造的两个主要人物。

当然,是否写好人物并不是评判一个作家优劣的唯一标准,也不是评价一篇小说优劣的唯一尺

收稿日期:2009-10-09

作者简介:刘人锋,女,湖南女子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1](P121)

人物形象;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也大多有着鲜活的人物形象。例如,林黛玉、王熙凤、阿Q、孔乙己、安娜·卡列尼娜、聂赫留朵夫、哈姆雷特、包法利夫

人……他们对人们的影响甚至比作家本人对人们的影响更为深远。曾经有人误把约翰·克利斯朵夫当成了一个作家,这个错误可以说是对罗曼·罗兰的最高奖赏。

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之所以在当时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张爱玲热”在大陆掀起以来广受欢迎,并不是因为其中的两个主人公白流苏和范柳原在读者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是张爱玲讲述了一个引发人们兴趣的爱情故事:一个破落家庭的离了婚的女子在参加妹妹相亲的时候,出人意料地被那个放浪油滑富有的男子看中了,于是两人开始谈恋爱,后来一场战争提前促成了他们的婚姻。整个故事可以用这一两行字来概括。至于这个故事为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9年82

什么引起人们的兴趣、引起哪些人的兴趣、人们感兴趣在什么方面,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张爱玲自己总结《倾城之恋》受欢迎的种种原因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为什么《倾城之恋》不是因为人物予人以深刻印象?为什么一说起《倾城之恋》我们首先想到的

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只能够借助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同时她又根本就不相信白流苏和范柳原之间可以有真正的爱情,所以故意为他们两人设计了许多的恋爱机巧,以此来表现和夸大他们的自私和精敏,由此就造成了白流苏在接受的教育与实际的由教育带来的表现之间的矛盾。

白流苏不但机智聪明,很有语言才能,而且还上,她散步回来之后就想:

  原来范柳原是讲究精神恋爱的。她倒也赞成,因为精神恋爱的结果永远是结婚,而肉体之爱往往就停顿在某一阶段,很少结婚的希望。精神恋爱只有一个毛病:在恋爱过程中,女人往往听不懂男人的话。然而那倒也没有多大关系。后来总还是结婚、找房子、置家具、雇佣人———那些事上,女人可比男人在行得

[2](P67)多。

是它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而不是人物?为什么

故事讲完了,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却没有立起来?很有思想。例如他们第一次在香港独处的那个晚这是一个个值得思索的问题。当然,中外文学史上也有许多作家写了许多小说,他们作品中的人物也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非每个作家的每一个这样的作品都值得探究其原因。但是《倾城之恋》不一样,它是作为张爱玲的经典作品而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甚至常常与她真正的经典作品《金锁记》相提并论。

仔细阅读《倾城之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两个主人公在出身、环境、教养、个性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经不起推敲的地方,也就是说在《倾城之恋》两个最主要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矛盾之处。

首先我们看女主人公白流苏,小说对她的介绍是“没念过两年书”

[2](P51)

这不像是白流苏这个没念过两年书,又长期被关闭在封建大家庭里的旧女性所能够产生的想法,而是张爱玲本人的想法,她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了白流苏身上。

那些在作品中塑造出不朽人物形象的作家,几乎无一不是从表面上看他们对所刻画的人物不置一词,而事实上人物的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他们对人物的分析、判断和评价,通过切合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塑造每一个独特的人物。孔乙己一句“读书人窃书不是偷书”,毕现无余地表现出这个落魄的旧时代的读书人自命清高而又迂腐虚伪的形象。阿Q拿着偷来的萝卜跟尼姑狡辩:“这是你的?你能叫得它答你么?”就这一句足以表现阿Q耍赖的性格。紧紧贴着人物写,是成功刻画人物形象的关键,脱离人物,将作家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人物身上

,但是,没有念过几年书的

她却可以在与接受西方文化教育长大的范柳原交往时完全针锋相对。比如范柳原和白流苏在说做好女人和坏女人的时候有一段对话,这一段话实际是两个人在小心翼翼地表白自己的内心。范柳原假装不懂白流苏说的“你要我在旁人面前做一个好女人,在你面前做一个坏女人”这句话,白流苏就解释道:“你要我对别人坏,独独对你好。”范柳原继续

装糊涂,接着又否定白流苏说得不对,结果马上就被必然创造出矛盾的人物。她抓住了,说:“哦,你懂了。”这就逼得范柳原不得不其实从白流苏这个人物身上我们还可以发现表白自己的内心:“你好也罢,坏也罢,我不要你改许多矛盾的地方,例如,白流苏既然敢于冲破重重变。难得碰见像你这样的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2](P63)   还有他们在墙边的对话,当范柳原说“流苏,

阻碍离婚,敢于走出婆家,怎么不敢于走出娘家?

难道她在娘家呆得很舒服吗?既然母亲对她冷漠,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嫂嫂们对她刻薄,哥哥们骗取她的钱财,就连侄儿心”时,白流苏马上反应“你自己承认你爱装假,可别侄女也不把她放在眼里,她在这个家庭没有一点地拉扯上我!你几时捉出我说谎来着?”   白流苏如此反应机敏,富于口才,恐怕不是一般的自私和精敏的女人可以达到的。

[2](P65-66)

位,那么她怎么能够在这样的家庭过这样的生活长

达八年之久?仅仅是因为钱绊住了她吗?这个原因似乎很牵强。以白流苏在听到三哥、四嫂对她的,

第6期                  刘人锋:一个矛盾的文本                 83

很盛、不容易被别人欺侮的人,不会忍受这样的生活这么长久。在那样的环境里白流苏既没有想到再婚也没有想到工作,这不是一个闹死闹活敢于离婚而又有着凡心的女子所该持有的生活态度。就连年长于她的徐太太都说:“离了婚七八年了,你早点儿拿定了主意,远走高飞,少受多少气”

[2](P51)

他对白流苏说“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

[1](P73)

,这很清楚地表明他是想娶

一个妻子的。又如,白流苏第一次在香港与范柳原相处,由于他们总是同进同出,别人误会她是范柳

原的夫人,叫她范太太,她感到很尴尬,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范柳原却微笑道:“你别枉担了这个虚名!”

[1](P74)

,年

轻的白流苏却从来没有为自己的未来做过任何打

算。作品所写的是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事情,那个时候妇女解放运动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何况白流苏是一个生活在大城市上海的读过书的人,不会对妇女解放思潮毫无所闻。

从白流苏可以在言语上与范柳原针锋相对来看,她是一个很精明很老到又有些文化的人,但是这样的人为什么钱会被哥哥们骗光?如果没有读过几句书,又性格十分软弱的话,那么白流苏在娘家呆上七八年也从不为自己的将来着想是有可能的,钱被骗光也是有可能的。可是从她与范柳原的交往来看,她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不是一个软弱者,不是一个听从命运摆布的人。

范柳原多次说到白流苏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究竟什么女人才是真正的“中国女人”?难道仅仅是善于低头吗?范柳原说自己“渐渐地中国化起来”,“中国化的外国人,顽固起来,比任何老秀才都顽固。”  那么按照通常老秀才的观点,真正的“中国女人”应该是勤劳、朴素、温柔、贤惠、柔弱,当然最主要的是保守传统,但是白流苏符合这些特点吗?她那么伶牙俐齿,那么会跳舞,一点也不像老秀才眼中的中国女人!

其实就算是当时在《倾城之恋》很火爆的时候,就算是当时的读者,对白流苏这个人物也是很模糊的,以至于张爱玲不得不自己解释“流苏实在是一

[2](P63)

这实际是范柳原向白流苏提出结婚的暗

示,怎么能够说范柳原是一个只想找情人而不想结婚的人呢?而且从整篇小说写他们的交往来看,他

们之间是存在着真正的爱情的,范柳原是以找一个合适的妻子的态度来对待白流苏的。否则,他用不着那么费神地一次两次将白流苏请到香港去,不会在无数次有着适当的环境,适当的情调的时候连白流苏的手都难得碰一下,如果仅仅是找一个情人,他是用不着这么克制自己的。

张爱玲一方面将范柳原描写成为一个对未来有着特别敏锐感觉的人,早在战争爆发之前就预感到了战争即将到来:

  从浅水湾饭店过去一截子路,空中飞跨着一座桥梁,桥那边是山,桥这边是一堵灰砖砌成的墙壁,拦住了这边的山。柳原靠在墙上,流苏也就靠在墙上,一眼看上去,那堵墙极高极高,望不见边。墙是冷而粗糙、死的颜色。她的脸,托在墙上,反衬着,也变了样———红嘴唇、水眼睛、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一张脸。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再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1](P65)

另一方面,有着这样敏锐感觉的人,等到预感的毁灭真正来临,却只有疲倦,早已忘记了先前的觉醒,在香港沦陷以后范柳原没有任何思索,倒是

个相当厉害的人,有决断,有口才,柔弱的部分只是白流苏这个没有读过多少书,被作者说成是一个只

[1](P122)

关心自己后半生着落的人产生了一些感想:她的教养与阅历。这仿佛需要说明似的。”如果小说所写的人物不能让读者感到这个人物是鲜活的、真实的,那么表明作家在刻画这个人物方

面是失败的。

张爱玲是这样介绍范柳原这个人物的:“他年纪轻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地就往放浪的一条路上走,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

[1](P54)

  流苏拥被坐着,听着那悲凉的风。她确实知道浅水湾附近,灰砖砌的那一面墙,一定还屹然站在那里。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她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她终于遇见了柳原……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

[1](P83-84)

人。

这又是一个不可能是白流苏这个没念过几年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9年84

苏勾搭上了范柳原,无非是图他的钱”

[1](P75)

吗?为倒是强调人生的飞扬的作品多,但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

的。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许多强有力的作品只予人以兴奋,不能予人以启示,就是失败在不知道把握这底子。

所以世俗的现世取向是张爱玲的人生信念,也是她的人生态度,在她的小说和散文中都是世俗的人、世俗的事、世俗的情、世俗的景。因为她本人特别喜欢《诗经》中这几句与她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相一致的诗句,所以她迫不及待地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又一次强加在她的人物身上,正如王安忆说

[5](P389)

这是张爱玲“没藏好,显现出了真身。”

一年以后,当《倾城之恋》改编成为话剧即将上演之时,张爱玲发表了《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

[4](P72)

什么此时觉得“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

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如果战争使白流苏产生了这样的心理变化,那只能说明她更爱范柳原,战争加固了他们的感情,而不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白流苏,终于达到了她结婚的目的。

范柳原是在英国长大的,回到中国的时候已经24岁了,但是这个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人居然随口就可以念出《诗经》中的诗:“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与子相悦”应为“与子成悦”。笔者注)接着范柳原解释道:“那是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

[1](P72)

小!”这也不像是范柳原在说话,而是张爱玲在说话,难怪海外华人学者李欧梵产生这样的疑

问:“柳原的突然引用《诗经》确实谜一样难于解释。话》,她承认“男女主角的个性表现得不够”,实际就一个在国外出生在国外受教育的人,`中文根本不是讲人物是充满矛盾的,经不起推敲的。对于范柳行',如何可能突然记起一句中国古典诗,那还是用原这个人物,张爱玲说“我从她的观点写这故事,而文言写的,而不是小说叙述和对话所用的现代白

[3](P313-314)

话?”

她始终没有彻底懂得柳原的为人,因此我也用不着

十分懂得他。现在想起来,他是因为思想上没有传

为什么在无数的古典诗行中单挑了这几句?统的背景,所以年轻时候的理想经不起一点摧毁就

[1](P122)

这是因为张爱玲本人特别喜欢这几句诗,她认为完结了,终身躲在浪荡油滑的空壳里。”这个“`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她”指的是白流苏。如果说张爱玲对白流苏这个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

[4](P72)

定。”张爱玲是世俗的。在《童言无忌》里她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是一个拜金主义者。在她的散文中我们看到了张爱玲对于日常生活的细节怀着热切的喜爱:开电梯的工人,在后天井生个小风炉烧东西吃;听壁脚的仆人将别人家电话内容翻译成为西文讲给小东家听;街道上煮南瓜的气味和明亮的橘红;寒冷的早晨有人在人行道上生小火炉产生的呛人的烟雾……张爱玲喜欢的是与她有着贴肤之感的世俗的生活细节,因为越是世俗的人生才是稳妥的人生。张爱玲把人生分为飞扬与安稳两个方面:

人物的模糊作出的还只是解释说明的话,那么对范柳原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造成枯涸的印象则是强词夺理了。对于这个在小说中应该与白流苏占有同等地位的人物,张爱玲写得比白流苏更模糊,更不可解,对于这一更深的缺陷,张爱玲说她是从白流苏的观点来写这个故事的,既然白流苏不能够理解范柳原的为人,那么作为作者的她也就没有必要懂得自己笔下的人物。

作者果真没有必要懂得自己所创作出来的人物吗?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据说有一次他突然走到在他家作客的朋友面前,激动地痛斥:“你,你,使这个不幸的少女自杀了!”那位朋友

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惊惶失措,莫名其妙地望着他。原来巴尔扎克所说

超人是生在一个时代里的。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的少女,是他正在创作中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完全的,而中的人物欧也妮。福楼拜对自己创作的人物也是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如此投入。一次福楼拜的朋友去看望他,只见福楼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拜坐在地板上痛哭,泪如雨下,悲痛欲绝。朋友问人性。他为什么这样伤心?福楼拜悲痛地回答:“包法利

,

第6期                  刘人锋:一个矛盾的文本                 85

楼拜痛苦地指着桌上一大卷稿纸说:“那就是我的包法利夫人呀!”朋友这才明白原来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死了,就对他说:“何必伤心呢?你不愿她死,把她写活嘛!”福楼拜哀伤地说:“写到这里,她非死不可,她没法再活了!”

巴尔扎克和福楼拜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有着执著追求,一拿起笔写作就像着了魔似的,常常对他们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达到产生幻觉的地步,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能够跟着自己创造的人物同时演化,能够创作出生动的、感人的、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如果一个作家不彻底懂得自己笔下的人物,怎么能够创造出不朽的人物形象呢?张爱玲的说明完全是一种站不住脚的托词。

那么张爱玲为什么没有跟着自己创造的人物走,为什么塑造出来的人物充满矛盾呢?首先一个原因可能与作者在战争中的经历有关。张爱玲于1939年入香港大学,1941年底珍珠港事变,香港沦陷,张爱玲亲身经历了战争,战争以及在战争中的所见所闻给她终身难以磨灭的印象,影响到了她的创作,影响了她对人物的塑造。如同傅雷所说:“也许因为作者身经危城劫难的印象太强烈了。自己的感觉不知不觉过量的移注在人物身上,减少客观探索的机会。”在小说中张爱玲几次将自己的想法、意见、态度,强加在白流苏、范柳原身上,大概

[6](P68)

的,种种原因使她急着编故事,哪还有闲工夫琢磨人物?张爱玲自己也承认高产带来了恶果,1974年她

在给夏志清的信中写道:“那两篇旧作小说`连环套'、`创世纪'未完,是因为写得太坏写不下去,自动腰斩的,与另一篇`殷宝滟送花楼会'都是在`红白玫

[9](P170)

瑰'之后,是前一个时期多产的后果。”多产使张爱玲没有时间去思索该如何刻画人物。

一个作家真要创作出不朽的人物形象不是那么容易的。傅雷说:“小说家最大的秘密,在能跟着创造的人物同时演化。”怎样才能做到与自己创造的人物同时演化呢?小说家必须对所掌握到的材料“用心理学家的眼光,科学家的耐心,宗教家的热忱,依照严密的逻辑推索下去,忘记了自我,化身为故事中的角色(还要走多少回头路,白花多少心力),陪着他们身心的探险,陪他们笑,陪他们哭,才

[6](P65)

能获得作者实际未曾有的经历。”小说家真要写好几个人物必须需要细心体会,感同身受,要舍得花时间,要耐得住寂寞,要静得下心,这样才能跟着人物走,否则免不了肤浅和矛盾之病。

《倾城之恋》讲述的故事是很引人兴趣的,但是它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正如傅雷所说,“两个主角

[6](P65)

的缺陷,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缺陷。”

[参考文献]

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话[A].张爱玲典藏全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实际上小说中的人物是由[1]张爱玲.集(第5册)[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着他 她自身个性、命运的完整性、必然性,正如欧

倾城之恋[A].张爱玲典藏全集(第7册)[M].

也妮、包法利夫人不得不死一样,并不因为她们是[2]张爱玲.

巴尔扎克、福楼拜创作出来的,巴尔扎克、福楼拜就

[3]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

可以随便安排人物的一切。194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也许与作者当时的高产[4]张爱玲.自己的文章[A].子通,亦清.张爱玲评说六十有关。从1943年4月到9月,在短短的5个月之年[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内张爱玲就先后发表了六个作品:小说《沉香屑:第[5]王安忆.世俗的张爱玲[A].子通,亦清.张爱玲评说六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散十年[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论张爱玲的小说[A].子通,亦清.张爱玲评说六文《到底是上海人》,小说《倾城之恋》。年轻的张爱[6]傅雷.

十年[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玲生活的积累是不够她写作的支出的,但是当时她

私语张爱玲[A].子通,亦清.张爱玲评说六十年

正被许多报章杂志所吹捧,许多刊物向她索稿,张[7]宋淇.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爱玲的好友宋淇后来回忆:“当年她在上海红极一

[8]张爱玲.再版自序[A].张爱玲典藏全集(第6册)[M].

时,以坚强的个性,都难却别人的盛情,硬着头皮在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杂志上一期期地赶稿。无怪日后看到自己这些旧[9]张爱玲给夏志清的信(七)[A].子通,亦清.张爱玲评说

[7](P132)

作,不由得大叫:`咦,这是我写的吗?'”张爱六十年[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玲又十分渴望成名,她说:“呵,出名要趁早呀!来

[8](P142)

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而且在经[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相关内容

  • 文学经典选读
  • 一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1.以<木瓜>为例认识中国早期诗歌的复沓之美. 答:该诗歌中的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 ...

  • 霸王别姬还是姬别霸王--张爱玲笔下的_男性形象_透析
  • 霸王别姬还是姬别霸王①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透析 郭继宁1郑丽丽2 (1.唐山师范学院,河北唐山063000:2.南开大学,天津300071) 摘要:"五四"以来的许多女作家自觉地采取模拟男性的形式来对抗男权社会,张爱玲却丝毫没有维护父亲权威和男性传统 ...

  • 张爱玲与香港
  • 张爱玲与香港 摘要:艺术源于生活.对于张爱玲这么一位一直生活在与社会保持相当距离的封闭环境中的人,一个人生经验几乎都来自于家庭生活而社会经历明显不足的作家,却在港战爆发爆发,离沪返港后,写出了一部有一部传世佳作.可见香港的生活对作家张爱玲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香港打造出了张爱玲,而张爱玲的小说反映 ...

  • 论张爱玲_苏青与上海城市之间的相互塑造
  • /论张爱玲.苏青与上海城市之间的相互塑造 ⊙何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丽绍兴312000] 上海,无论是它繁华的历史遗迹,还是它时尚奢侈的现代城市精神,其本身就是一个言说不尽的传奇.中国摘要: 苏青为例来阐述上海城市对大上海的繁华与传奇,是无数上海女性作家生活的背景和书写题材.本文仅以张爱玲.上海女性 ...

  • 浅析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
  • 终身安所在  何处有滩头 ----浅析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 鲍静珍 摘要:本文试图以张爱玲在各个时期创作的小说中的男性为研究对象,在这些小说文本中寻找出别具特色的东西,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文本中的男性群像的书写模式发现,我们找不到正直.可靠.有责任心的男人,也找不到拥有幸福的女人,当很明显地可以看出, ...

  •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特点
  • 目 录 一.分析张爱玲小说有哪些艺术风格特点:------------------2 二.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3 三.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7 四.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得极为准确:--------11 ...

  • 白流苏与王琦瑶对比
  •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长恨歌>中王琦瑶的对比 <倾城之恋>和<长恨歌>的作者张爱玲和王安忆,她们虽然身处不同年代,却都生活在上海的现代都市,对都市民间文化和市民生活的关注与热情,显示了接受中国五四新文化传统.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对大时代中小 ...

  • 语用学视角下对倾城之恋的对话分析
  • 第11卷第6期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LuoheVocationalTechnologyCollege Vol.11No.6 2012年11月Nov.2012 doi:10.3969/j.issn.1671-7864.2012.06.063 语用学视角下对<倾城之恋>的对 ...

  • 时代造就的文艺女青年
  • 时代造就的文艺女青年 张爱玲的小说,表现出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她通过对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的描写,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享受,同时又带来了出人意料的"痛感".她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成功,人物的一举一动,甚至当时的场景,都表现了心理的变化,可谓透彻准确.同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