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权处分的法律效力

第25卷第3期2011年6月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ofJilinProvinceEconomicManagementCadreCollegeVo.l25No.3

June2011

论无权处分的法律效力

王素娟,杨彦浩

[摘[关

1

2

(1.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新郑451150;2.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河南郑州450000)

要]无权处分的法律效力一直就有争论,相关论文也非常多。在主张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区分对词]无权处分;物权行为;债权行为;有因性;无因性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657(2011)03-0073-04

待和坚持物权行为有因性的前提下,对无权处分的法律效力加以区分控制。[中图分类号]D913

一、无权处分的内涵

无权处分行为就是处分人在对被处分的物或者权利没有处分权时所实施的行为。无权处分中存在以下三类的法律关系:首先无权处分人与原权利人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侵权、违约、不当得利;其次原权利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主要是关于被处分权利的归属问题,如果被处分的权利没有发生变动,原权利人依然保有权利,而第三人占有被无权处分的物,原权利人可以对其主张原物返还请求权;最后无权处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在转让合同无效时,如果无权处分人有过失则可能是缔约过失责任,在合同有效时主要是违约责任。这些法律关系中,无权处分人可谓是罪魁祸首,整个法律关系的发生完全是由他的擅自处分所导致的。无权处分人的擅自处分也许并非出于恶意,如将原权利人之物误当成自己之物出卖,但从法律关系上讲,无权处分人的恶意与否并不影响对他在法律上的定位。第三人在这一法律关系中处于交易相对方的地位,根据其是否明知或应知处分人无处分权的事实,分为

[收稿日期]2010

04

04

恶意与善意。法律对善意第三人与恶意第三人实行区别对待原则。原权利人在无权处分中可以说是受害者,他的受害不仅表现为对自己的物不能通过自己的意思进行控制,还有可能引起所有权的丧失或相应的经济损失。

二、分析无权处分法律效力的理论前提(一)应以利益平衡为原则处理因无权处分而引起的法律关系

利益平衡的准则应当依据法律所要求的公正和秩序目标。在民法上,公正是对作为权利核心的私人之特定利益的确认和保护,秩序是民事生活自身进程的和平、稳定与安全。民事活动中,当事人就利益享有的预期包括两种:一种为利益享有的稳定之预期,即静的安全;一为利益取得确定之预期,即动的安全。在相互对抗的两种利益中,一种为公正的载体,一为秩序的载体。当公正与秩序发生冲突,法律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有所侧重,但总体是利益平衡原则在整个民法体系中的运用。

[作者简介]王素娟(1980),女,河南省新乡市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法学院助理教师,法学硕士。

73

(二)依据第三人的善意与恶意,分别确定无权处分的效力

当第三人为善意时无权处分合同应当有效,权利人的追认与否不影响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善意第三人如果与无权处分人订立合同并已经占有标的物,可基于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标的物所有权,原权利人不得请求返还。若标的物为可替代物且对原权利人有特殊价值,如定情物,则应允许原权利人用替代物置换,第三人不得拒绝。善意第三人与无权处分人订立合同但尚未占有标的物的情况下,无权处分合同亦有效,但善意取得制度之构成要件未得到满处分权。对于债权行为即使行为人没有处分权他所订立的债权合同在符合其他要件的前提下是可以生效的。而对于处分行为,法律应该要求处分人有处分权,有处分权时,其他法律要件都具备则处分行为生效,无处分权时法律也不要武断地宣布处分行为无效,应让原权利人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来决定,这样的法律调控方法才是最符合民法精神的。从合同法的角度来分析,处分权是对既有权利进行处分的权利,在合同成立、生效和合同履行时都不必须要求出卖人具有处分权,出卖人是否有处分权均不影响买卖合同的效力。因为买卖合同是负担行为,仅仅足,原权利人可要求返还原物,善意第三人得要求无权处分人承担违约责任。第三人为恶意时无权处分合同为效力待定合同。原权利人可能因无权处分而遭受损失,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无权处分也可能符合原权利人的意思和利益。法律赋予原权利人追认权,原权利人追认和无权处分人取得处分权皆可补正合同的效力。我国立法不足在于没有确定追认权的行使期限。法律同时赋予第三人撤销权。该撤销权在原权利人追认和无权处分人取得处分权之前适用。无权处分合同被确认无效后,支付对价的第三人得要求无权处分人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原权利人有权要求第三人或无权处分人返还标的物。

(三)关于无权处分行为理论在我国是否确立,我国应该对物权行为理论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我国反对物权行为理论者多出于对其无因性导致的弊端考虑,但我国实际上接受了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的概念,在立法上也接受了区分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结果的原则。负担行为应尽可能地满足当事人的意思不应附加额外的生效条件,否则就有干涉自由、违背司法自治的嫌疑。物权行为虽然是可以独立存在,但物权变动效果的发生又需要与债权行为结合。若债权行为无效,则无论物权行为是否生效都不能引起物权变动效果。这样就克服了无因理论的弊端,还能妥善协调三方之间的法律关系。所以我国合同法51条中的处分与合同仅仅指的是处分行为。债权合同不以处分人有处分权为生效要件,应将处分权作为物权变动的要件。

(四)出卖人是否必须具有处分权

合同法132条第1款规定出卖人应当具有处分权,但是没有明确出卖人应当在何种情况必须具有

74

是当事人表示愿意将来为或者不为一定的行为,不是对现在权利状态的改变,这不同与处分行为。处分行为是针对的既有权利现在状态的一种改变。

三、坚持有因物权行为理论,用效力区分控制原则分析三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要分析无权处分行为所引起的法律关系的效力,不能不提到叶金强在其博士论文中所提到的效力区分控制原则。认为德国采用的是对债权行为的效力和物权行为的效力区分控制,使物权行为的效力摆脱债权行为的效力的约束,这就是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认为瑞士事实上也采取了区分控制原则,但使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结合成为有因行为。认为日本虽然采取债权意思主义,但经判例及司法解释的纠正,实际也采取了区分控制原则。法国的意思主义没有采用区分控制原则,仍然一体化控制物权行为的效力与债权行为的效力,甚至根本就未曾区分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不采取区分控制的法国意思主义使得物权变动意思过于自由,不采取区分控制的债权合同效力说使得债权发生之意思过于不自由,都没有实现有分寸的司法自治。此外法律效力的区分控制还可以通过当事人之间的约定来实现,比如:所有权保留的买卖,反映的就是当事人对物权变动效力与债权效力的区分控制。本文在坚持有因物权行为理论的前提下,用效力区分控制原则主张的方法分析三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一)原权利人与无权处分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无权处分人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处分行为直接侵害了原权利人的财产权益。保护权利人的财产权益是物权法的核心,不论该财产权利是作为交易行为

的前提还是作为交易行为的结果。权利人可以凭借其享有的权利自由支配该标的物,并排除他人的干涉,当然包括无权处分人。这一个法律关系就是当事人之间的物权关系。原权利人与无权处分人之间还可以成立债权关系,不管在什么物权变动模式下都有可能成立侵权,不当得利、违约的关系。具体来说,在二者之前有合同关系(例如出租)并且无权处分人基于这种合同关系而占有被无权处分的物时,无权处分人处分其占有的物对于原权利人构成违约;在原权利人保有权利时,无权处分人的处分行为对于权利人来说就构成侵权。原权利人在保有权利有违约的行为,无权处分人是否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违约责任呢?如果在债权合同无效说的前提下,显然以上所有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那么就会很不利于保护无权处分人的正当利益。但是在处分行为效力待定、债权合同有效的情况下,所有的问题的答案就是肯定的。这样在对原权利人、第三人没有任何损害的情况下,在使第三人得其应当所得、不得其不应得的前提下,考虑到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无权处分人的利益,何乐而不为呢?

(三)原权利人与第三人(受让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的前提下可以行使物权请求权,包括:返还请求权、妨害除去请求权、妨害预防请求权。在善意取得制度成立时,第三人获得权利,原权利人因为无权处分人的处分行为丧失权利时,无权处分人又因为无权处分行为而获得利益,就构成不当得利的关系。在债权意思主义模式下,物权的变动自合意达成之时起,这样很不利于对原权利人利益的保护,而在处分行为效力待定的情况下,处分行为的效力处于待定的状态,需要真正权利人追认或者无权处分人事后取得处分权才能发生效力。这样对于维护权利人的利益是非常周到的。

(二)无权处分人与第三人(受让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在无权处分人和财产受让人之间基于合意形成合同法律关系。具体分析,二人之间在合同有效、无权处分人不能获得承认或者处分权时形成违约关系。在合同不生效立时,对于第三人利益的保护和对无权处分人正当利益的保护都有不利之处。比如,对于第三人而言,合同不能成立生效,如果无权处分人有过失可以主张缔约过失责任,如果无权处分人没有过失,对第三人的利益如何保护?并且缔约过失责任远远没有违约责任有利于第三人。对于往往很容易被忽视的无权处分人其他利益的保护,合同无效说有很大的不足,在善意取得制度成立时,第三人如果没有把价金支付给无权处分人时,无权处分人是否可以向第三人请求支付价金呢?当债权合同具有其他的可撤消原因时,无权处分人是否可以行使合同撤消权呢?如果无权处分发生在互易合同中,第三人的交付有瑕疵时,无权处分人是否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瑕疵担保责任呢?还有如果第三人

原有权利人与受让人之间主要是关于被处分权利或者被处分物的归属问题。在债权意思主义模式下,由于出卖他人的买卖合同被确认为无效,买受人自然难以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但是如果买受人的交易地位符合法国民法典第2279条第1款的规定:对于动产,占有有相当于权利根源的效力。而该动产又非第2279条第2款被作出排除规定的遗失物或盗窃物,善意的买受人才可能取得动产的所有权。一般情况下无权处分并不必然导致原权利人丧失被无权处分的权利。日本民法虽然是效仿法国的债权意思主义,但是并不完全一样,日本民法典第560条规定:以他人权利为买卖标的物时,出卖人负有取得该权利并移转于买受人的义务。第561条又规定于前条情形,出卖人不能取得其卖掉的权利并移转于买受人时,买受人可以解除契约。但是如果买受人于契约当时,已知该权利不属于出卖人,则不得请求损害赔偿。可见在日本法上出卖他人之物的买卖合同属于生效合同,但是并不必然在当事人之间发生被处分权利转移的效果。在德国,德

国民法典将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认定为效力待

定。依据德国学者迪特尔

梅迪库斯的解释:非权

利人所为的处分并非自始无效,而是效力待定,其效力是可以补正的。补正的方法包括权利人的追认、处分人取得标的物以及处分人被权利人所继承并且权利人对遗产债务负无限责任。可见在德国由于法律赋予原权利人追认的权利,被处分的权利是否转移,最终还取决于原权利人对自己利益的考虑。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在哪种物权变动模式下,原权利人的权利都可以得到较为周到的保护,静态的安全并没有那么容易被破坏。不同模式影响的主要

75

是债权合同的效力,因此债权模式的变动改变的主要是原权利人与无权处分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和无权处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各个物权变动模式的分析也主要是考虑的这两种法律关系的效力问题。

四、结

能主张缔约过失责任,如果无权处分人没有过失,那么对于第三人利益的保护是极为不利的),而在债权合同有效的情况下,一旦无权处分人取得处分权或者获得原权利人的追认,无权处分人也可以依据有效的债权合同向第三人主张相应的权利以保护处分人的正当利益。这样不同的效果意思可以发生不同的法律效力,在无权处分中使发生债权的效果意思生效,对原权利人没有任何的不利影响,因为原权利人的利益可以通过对物权变动之效果意思的控制(效力待定)就可以得到充分的保护,而债权合同的有效为无权处分人与第三人之间利益的协调与平衡提供了比较妥当又现实的框架,并且这种解决方式在价值选择上与现代法律的趋向是一致的,就是鼓励社会交易活动,加强对社会动态安全的保护,与此同时又不忽视对保护静态安全的考虑,可谓一举多得。

[责任编辑:马

莉]

总之,无权处分问题其实就是三方当事人利益的平衡与定位,这样原本看似复杂的无权处分问题其实很简单: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待定,赋予原权利人以追认权,在追认以前原权利人始终保有被处分的权利,原权利人并可以依据这个保有的权利向无权处分人主张违约、侵权、不当得利,还可以向第三人主张原物返还请求权;无权处分过程中签定的合同的效力为有效。这样,第三人在善意取得不能适用的情况下可以对无权处分人主张违约责任(在债权合同无效的情况下,善意取得不能适用,第三人只

[参考文献]

[1][德]曼弗雷德[2]何

沃尔夫.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志.买卖合同案件判定解说[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3]洪学军.不当得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检查出版社,2004.[4][法]雅克

盖斯旦吉勒

古博.法国民法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5]陈卫佐.德国民法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6]郑玉波.民法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7]葛云松.论无权处分[M].北京:金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

[8]田士永.出卖人处分权问题研究[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3,(6).[9]梁彗星,陈华彬.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OntheLegalEffectivenessofNoRighttoDispose

WangSu-juan,YangYan-hao

12

(1.ZhengzhouUniversity,Xinzheng,Henan451150;2.ZhengzhouCityJunoirCourt,Zhengzhou,Henan,450000)

Abstract:Therehasbeenargumentonthelegaleffectivenessofnorighttodispose.distinguishedcontroltothelegaleffectofnorighttodispose.

Keywords:Norighttodispose;PropertyAct;Claimsact;Cause;withoutcause

76

Inthepremiseofadvocating

thedistinctivetreatmentbetweenpropertyactandclaimsactandthereasonofpropertybehavior,weshouldhave

第25卷第3期2011年6月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ofJilinProvinceEconomicManagementCadreCollegeVo.l25No.3

June2011

论无权处分的法律效力

王素娟,杨彦浩

[摘[关

1

2

(1.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新郑451150;2.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河南郑州450000)

要]无权处分的法律效力一直就有争论,相关论文也非常多。在主张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区分对词]无权处分;物权行为;债权行为;有因性;无因性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657(2011)03-0073-04

待和坚持物权行为有因性的前提下,对无权处分的法律效力加以区分控制。[中图分类号]D913

一、无权处分的内涵

无权处分行为就是处分人在对被处分的物或者权利没有处分权时所实施的行为。无权处分中存在以下三类的法律关系:首先无权处分人与原权利人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侵权、违约、不当得利;其次原权利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主要是关于被处分权利的归属问题,如果被处分的权利没有发生变动,原权利人依然保有权利,而第三人占有被无权处分的物,原权利人可以对其主张原物返还请求权;最后无权处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在转让合同无效时,如果无权处分人有过失则可能是缔约过失责任,在合同有效时主要是违约责任。这些法律关系中,无权处分人可谓是罪魁祸首,整个法律关系的发生完全是由他的擅自处分所导致的。无权处分人的擅自处分也许并非出于恶意,如将原权利人之物误当成自己之物出卖,但从法律关系上讲,无权处分人的恶意与否并不影响对他在法律上的定位。第三人在这一法律关系中处于交易相对方的地位,根据其是否明知或应知处分人无处分权的事实,分为

[收稿日期]2010

04

04

恶意与善意。法律对善意第三人与恶意第三人实行区别对待原则。原权利人在无权处分中可以说是受害者,他的受害不仅表现为对自己的物不能通过自己的意思进行控制,还有可能引起所有权的丧失或相应的经济损失。

二、分析无权处分法律效力的理论前提(一)应以利益平衡为原则处理因无权处分而引起的法律关系

利益平衡的准则应当依据法律所要求的公正和秩序目标。在民法上,公正是对作为权利核心的私人之特定利益的确认和保护,秩序是民事生活自身进程的和平、稳定与安全。民事活动中,当事人就利益享有的预期包括两种:一种为利益享有的稳定之预期,即静的安全;一为利益取得确定之预期,即动的安全。在相互对抗的两种利益中,一种为公正的载体,一为秩序的载体。当公正与秩序发生冲突,法律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有所侧重,但总体是利益平衡原则在整个民法体系中的运用。

[作者简介]王素娟(1980),女,河南省新乡市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法学院助理教师,法学硕士。

73

(二)依据第三人的善意与恶意,分别确定无权处分的效力

当第三人为善意时无权处分合同应当有效,权利人的追认与否不影响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善意第三人如果与无权处分人订立合同并已经占有标的物,可基于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标的物所有权,原权利人不得请求返还。若标的物为可替代物且对原权利人有特殊价值,如定情物,则应允许原权利人用替代物置换,第三人不得拒绝。善意第三人与无权处分人订立合同但尚未占有标的物的情况下,无权处分合同亦有效,但善意取得制度之构成要件未得到满处分权。对于债权行为即使行为人没有处分权他所订立的债权合同在符合其他要件的前提下是可以生效的。而对于处分行为,法律应该要求处分人有处分权,有处分权时,其他法律要件都具备则处分行为生效,无处分权时法律也不要武断地宣布处分行为无效,应让原权利人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来决定,这样的法律调控方法才是最符合民法精神的。从合同法的角度来分析,处分权是对既有权利进行处分的权利,在合同成立、生效和合同履行时都不必须要求出卖人具有处分权,出卖人是否有处分权均不影响买卖合同的效力。因为买卖合同是负担行为,仅仅足,原权利人可要求返还原物,善意第三人得要求无权处分人承担违约责任。第三人为恶意时无权处分合同为效力待定合同。原权利人可能因无权处分而遭受损失,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无权处分也可能符合原权利人的意思和利益。法律赋予原权利人追认权,原权利人追认和无权处分人取得处分权皆可补正合同的效力。我国立法不足在于没有确定追认权的行使期限。法律同时赋予第三人撤销权。该撤销权在原权利人追认和无权处分人取得处分权之前适用。无权处分合同被确认无效后,支付对价的第三人得要求无权处分人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原权利人有权要求第三人或无权处分人返还标的物。

(三)关于无权处分行为理论在我国是否确立,我国应该对物权行为理论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我国反对物权行为理论者多出于对其无因性导致的弊端考虑,但我国实际上接受了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的概念,在立法上也接受了区分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结果的原则。负担行为应尽可能地满足当事人的意思不应附加额外的生效条件,否则就有干涉自由、违背司法自治的嫌疑。物权行为虽然是可以独立存在,但物权变动效果的发生又需要与债权行为结合。若债权行为无效,则无论物权行为是否生效都不能引起物权变动效果。这样就克服了无因理论的弊端,还能妥善协调三方之间的法律关系。所以我国合同法51条中的处分与合同仅仅指的是处分行为。债权合同不以处分人有处分权为生效要件,应将处分权作为物权变动的要件。

(四)出卖人是否必须具有处分权

合同法132条第1款规定出卖人应当具有处分权,但是没有明确出卖人应当在何种情况必须具有

74

是当事人表示愿意将来为或者不为一定的行为,不是对现在权利状态的改变,这不同与处分行为。处分行为是针对的既有权利现在状态的一种改变。

三、坚持有因物权行为理论,用效力区分控制原则分析三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要分析无权处分行为所引起的法律关系的效力,不能不提到叶金强在其博士论文中所提到的效力区分控制原则。认为德国采用的是对债权行为的效力和物权行为的效力区分控制,使物权行为的效力摆脱债权行为的效力的约束,这就是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认为瑞士事实上也采取了区分控制原则,但使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结合成为有因行为。认为日本虽然采取债权意思主义,但经判例及司法解释的纠正,实际也采取了区分控制原则。法国的意思主义没有采用区分控制原则,仍然一体化控制物权行为的效力与债权行为的效力,甚至根本就未曾区分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不采取区分控制的法国意思主义使得物权变动意思过于自由,不采取区分控制的债权合同效力说使得债权发生之意思过于不自由,都没有实现有分寸的司法自治。此外法律效力的区分控制还可以通过当事人之间的约定来实现,比如:所有权保留的买卖,反映的就是当事人对物权变动效力与债权效力的区分控制。本文在坚持有因物权行为理论的前提下,用效力区分控制原则主张的方法分析三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一)原权利人与无权处分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无权处分人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处分行为直接侵害了原权利人的财产权益。保护权利人的财产权益是物权法的核心,不论该财产权利是作为交易行为

的前提还是作为交易行为的结果。权利人可以凭借其享有的权利自由支配该标的物,并排除他人的干涉,当然包括无权处分人。这一个法律关系就是当事人之间的物权关系。原权利人与无权处分人之间还可以成立债权关系,不管在什么物权变动模式下都有可能成立侵权,不当得利、违约的关系。具体来说,在二者之前有合同关系(例如出租)并且无权处分人基于这种合同关系而占有被无权处分的物时,无权处分人处分其占有的物对于原权利人构成违约;在原权利人保有权利时,无权处分人的处分行为对于权利人来说就构成侵权。原权利人在保有权利有违约的行为,无权处分人是否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违约责任呢?如果在债权合同无效说的前提下,显然以上所有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那么就会很不利于保护无权处分人的正当利益。但是在处分行为效力待定、债权合同有效的情况下,所有的问题的答案就是肯定的。这样在对原权利人、第三人没有任何损害的情况下,在使第三人得其应当所得、不得其不应得的前提下,考虑到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无权处分人的利益,何乐而不为呢?

(三)原权利人与第三人(受让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的前提下可以行使物权请求权,包括:返还请求权、妨害除去请求权、妨害预防请求权。在善意取得制度成立时,第三人获得权利,原权利人因为无权处分人的处分行为丧失权利时,无权处分人又因为无权处分行为而获得利益,就构成不当得利的关系。在债权意思主义模式下,物权的变动自合意达成之时起,这样很不利于对原权利人利益的保护,而在处分行为效力待定的情况下,处分行为的效力处于待定的状态,需要真正权利人追认或者无权处分人事后取得处分权才能发生效力。这样对于维护权利人的利益是非常周到的。

(二)无权处分人与第三人(受让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在无权处分人和财产受让人之间基于合意形成合同法律关系。具体分析,二人之间在合同有效、无权处分人不能获得承认或者处分权时形成违约关系。在合同不生效立时,对于第三人利益的保护和对无权处分人正当利益的保护都有不利之处。比如,对于第三人而言,合同不能成立生效,如果无权处分人有过失可以主张缔约过失责任,如果无权处分人没有过失,对第三人的利益如何保护?并且缔约过失责任远远没有违约责任有利于第三人。对于往往很容易被忽视的无权处分人其他利益的保护,合同无效说有很大的不足,在善意取得制度成立时,第三人如果没有把价金支付给无权处分人时,无权处分人是否可以向第三人请求支付价金呢?当债权合同具有其他的可撤消原因时,无权处分人是否可以行使合同撤消权呢?如果无权处分发生在互易合同中,第三人的交付有瑕疵时,无权处分人是否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瑕疵担保责任呢?还有如果第三人

原有权利人与受让人之间主要是关于被处分权利或者被处分物的归属问题。在债权意思主义模式下,由于出卖他人的买卖合同被确认为无效,买受人自然难以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但是如果买受人的交易地位符合法国民法典第2279条第1款的规定:对于动产,占有有相当于权利根源的效力。而该动产又非第2279条第2款被作出排除规定的遗失物或盗窃物,善意的买受人才可能取得动产的所有权。一般情况下无权处分并不必然导致原权利人丧失被无权处分的权利。日本民法虽然是效仿法国的债权意思主义,但是并不完全一样,日本民法典第560条规定:以他人权利为买卖标的物时,出卖人负有取得该权利并移转于买受人的义务。第561条又规定于前条情形,出卖人不能取得其卖掉的权利并移转于买受人时,买受人可以解除契约。但是如果买受人于契约当时,已知该权利不属于出卖人,则不得请求损害赔偿。可见在日本法上出卖他人之物的买卖合同属于生效合同,但是并不必然在当事人之间发生被处分权利转移的效果。在德国,德

国民法典将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认定为效力待

定。依据德国学者迪特尔

梅迪库斯的解释:非权

利人所为的处分并非自始无效,而是效力待定,其效力是可以补正的。补正的方法包括权利人的追认、处分人取得标的物以及处分人被权利人所继承并且权利人对遗产债务负无限责任。可见在德国由于法律赋予原权利人追认的权利,被处分的权利是否转移,最终还取决于原权利人对自己利益的考虑。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在哪种物权变动模式下,原权利人的权利都可以得到较为周到的保护,静态的安全并没有那么容易被破坏。不同模式影响的主要

75

是债权合同的效力,因此债权模式的变动改变的主要是原权利人与无权处分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和无权处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各个物权变动模式的分析也主要是考虑的这两种法律关系的效力问题。

四、结

能主张缔约过失责任,如果无权处分人没有过失,那么对于第三人利益的保护是极为不利的),而在债权合同有效的情况下,一旦无权处分人取得处分权或者获得原权利人的追认,无权处分人也可以依据有效的债权合同向第三人主张相应的权利以保护处分人的正当利益。这样不同的效果意思可以发生不同的法律效力,在无权处分中使发生债权的效果意思生效,对原权利人没有任何的不利影响,因为原权利人的利益可以通过对物权变动之效果意思的控制(效力待定)就可以得到充分的保护,而债权合同的有效为无权处分人与第三人之间利益的协调与平衡提供了比较妥当又现实的框架,并且这种解决方式在价值选择上与现代法律的趋向是一致的,就是鼓励社会交易活动,加强对社会动态安全的保护,与此同时又不忽视对保护静态安全的考虑,可谓一举多得。

[责任编辑:马

莉]

总之,无权处分问题其实就是三方当事人利益的平衡与定位,这样原本看似复杂的无权处分问题其实很简单: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待定,赋予原权利人以追认权,在追认以前原权利人始终保有被处分的权利,原权利人并可以依据这个保有的权利向无权处分人主张违约、侵权、不当得利,还可以向第三人主张原物返还请求权;无权处分过程中签定的合同的效力为有效。这样,第三人在善意取得不能适用的情况下可以对无权处分人主张违约责任(在债权合同无效的情况下,善意取得不能适用,第三人只

[参考文献]

[1][德]曼弗雷德[2]何

沃尔夫.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志.买卖合同案件判定解说[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3]洪学军.不当得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检查出版社,2004.[4][法]雅克

盖斯旦吉勒

古博.法国民法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5]陈卫佐.德国民法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6]郑玉波.民法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7]葛云松.论无权处分[M].北京:金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

[8]田士永.出卖人处分权问题研究[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3,(6).[9]梁彗星,陈华彬.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OntheLegalEffectivenessofNoRighttoDispose

WangSu-juan,YangYan-hao

12

(1.ZhengzhouUniversity,Xinzheng,Henan451150;2.ZhengzhouCityJunoirCourt,Zhengzhou,Henan,450000)

Abstract:Therehasbeenargumentonthelegaleffectivenessofnorighttodispose.distinguishedcontroltothelegaleffectofnorighttodispose.

Keywords:Norighttodispose;PropertyAct;Claimsact;Cause;withoutcause

76

Inthepremiseofadvocating

thedistinctivetreatmentbetweenpropertyactandclaimsactandthereasonofpropertybehavior,weshouldhave


相关内容

  • 论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研究生课程考试答题本 考生姓名 梅伟 考生学号 M200974115 系.年级 民商法专业0901班 类 别 法学硕士 考试科目 合同法专题 考试日期 2010年5月31日 评 分 注:1.无评卷人签名试卷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阅卷,使用红色.用铅笔阅卷无效. 论无权 ...

  • 无权处分合同效力认定及当事人权利保护论文
  • 无权处分合同效力认定及当事人权利保护 摘 要:<合同法>新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买卖合同司法解释")出台后,其第三条对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判定,对于一直广受关注和评论的<合同法>第51条- ...

  • 韩世远:无权处分与合同效力
  • 无权处分与合同效力韩世远[学科分类]合同法[出处]1999/11/23人民法院报[关键词]无权处分,合同效力[写作年份]1999年[正文]我国民法通则未就无权处分行为设立规定,这是法律漏洞.合同法第51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 ...

  • 无权处分合同之法经济学分析
  • 摘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出台掀起了一股讨论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小浪潮,本文试图通过法经济学方法分析该解释第三条之规定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将无权处分的买卖合同效力认定为有效是具有经济学意义的,它符合我国经济转型期市场交易的特点,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运营效 ...

  • 不动产交易中的善意取得与无权处分
  • 不动产交易中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研究 一.善意取得与无权处分的一般描述 作为物权法上一项重要制度,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财产占有人,在不法将其占有的财产转让给第三人以后,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该财产时系出于善意,即依法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原财产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让人返还财产的制度" ...

  • 再论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
  • 作者:翟云岭 来源:中国私法网 如果说,学界对2009年5月13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合同法解释(二)>)第15条"已经修改了<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的说法尚有疑虑,那么,基于 ...

  • 买卖合同特别效力解释规则之创设
  • 买卖合同特别效力解释规则之创设 一.引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12]7号),已于2012年3月3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45次会议通过,于2012年5月10日公布,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此项解释文件(以下简称"解 ...

  • 论效力未定民事行为的法律属性
  • 董学立  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  教授 上传时间:2013-1-21 浏览次数:185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关键词: 民事行为 效力未定 可撤销 附条件 法律属性 内容提要: 民法著述关于民事行为的理论多有效力未定民事行为的内容,其意为"已经成立但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的民事行为", ...

  • 无权处分权辩
  • 崔健远 : 无处分权辩 一.引 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为合同法)第51条关于无权处分的规定一出,论者蜂起,见仁见智,不断深入,诚为民商法学界少有的盛事.同时也应看到,严重的分歧意见会影响合同法的统一适用.有鉴于此,需要澄清若干问题,发展某些理论,发扬光大民法解释学,也不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