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认同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意识调查研究

课题组成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有分歧、有差异,经过千百年的碰撞融合,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民族认同状况,分析其民族认同意识所呈现的特点与问题,为高校和相关管理部门对青年学生进行民族认同教育提供第一手资料,我们课题组利用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在青岛部分高校中针对大学生民族认同意识状况展开调查。

问卷共设臵17题,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意识状况。问卷调查的采访对象是青岛地区高校的学生,包括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的部分学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学生均有参加,男女比例约各占一半,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约为9:1(汉族学生591人,少数民族89人)。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问卷753份,有效问卷680份(在调查回收的问卷中,有没有做完和随意作答的,此类问卷经过课题组分析后作为无效答卷处理)。

一、问卷分析

由此数据可以看出,约占75%的同学对本民族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约占15%的同学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不深。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主要是由于学术素养的缺陷,导致只有少部分人对本民族的文化有着十分深入的了解。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对本民族有着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有关民族文化、民族特点的宣传与教育仍不可懈怠,仍有15%的同学对本民族没有什么了解,遑论对其他民族的了解。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精神支柱,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必须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宣传,让更多的学生加深对本民族的认识,对本民族发展历程的认识。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有大约50%的被调查者对本民族给予极高的评价,约40%的人认为本民族是一个普通的民族,只有极少部分人(约占5%)认为本民族发展滞后,另有5%的人对本民族没有什么认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汉族学生人普遍认为本民族水平先进,而少数民族的被调查者则普遍认为本民族十分普通。由此可得出结论:大部分青年学生都对本民族有相当的自豪感,这是令人欣慰的,但仍有不少汉族大学生潜意识中过分看高自己的民族,轻视少数民族,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优点和特点认识不够,这都说明,在我国当前,对青年学生进行民族平等教育和民族文化宣传的力度仍有待加强。

3.您对本民族语言的掌握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所有同学都能较为熟练地使用汉语,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学生中,绝大多数同学(约占69%)对本民族的语言“不熟练,只会其中某几个词语和习惯用语”,约有20位同学(约占22%)对本民族的语言“完全不会”,只有8位同学(约占9%)对本民族的语言“熟练”。这反映了少数民族学生已经逐渐“汉化”,他们都能较为熟练掌握汉语,但是对本民族的语言,能够熟练掌握的却很少,绝大多数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同学对本民族的语言“不熟练”或者“完全不会”。一方面说明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实则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另一方面又说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仍不够,如果不及时抢救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

这些文化面临灭绝的危险。

4.您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中开设少数民族语言课:

从以上数字来看,将近约48%的人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中“没有必要”或者反对开设少数民族语言课。这个调查数据比较令人吃惊,可能有汉族学生的大汉族传统思想的因素,认为只存在汉语即可,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无需存在;也有学生不了解少数民族语言的存续意义,少数民族语

言的存续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也有学生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交流主要是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因此没有必要开设本民族的语言课。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民族感情、培养民族意识、保持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5.当您听到其他民族的语言会有什么感觉?

本次被调查的同学中,汉族、少数民族的比例与我国的汉族、少数民族的比例大致一致,本题的分析大致可排除民族因素的影响。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对其他民族

语言并不排斥,甚至有些同学非常喜欢其他民族语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汇聚的国家,从人数最多的汉族到人口最少的珞巴族,无一不拥有各自的历史、文化。如此多的民族汇聚在一起,必然会产生相互的排斥。纵观历史长河,无不如此。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有歧视,有排斥,有争斗,有裂痕,但随着时代的改变,各民族之间有了充分的交流,有磨合,更有融合和认同。由本题的调查结果可以证明,至少在语言上,相互间的排斥的情况已经非常低,大多数人已经走出了原来的“本民族意识”,乐于去接受异族的语言。

6.您喜欢本民族的音乐吗?

根据问卷统计,85%的同学对本民族的音乐是“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有13%的同学选择“不喜欢”,还有3%的同学选择“没有了解,不知道”。调查中,绝大多数汉族同学选择“非常喜欢”、“比较喜欢”,而选择“没有了解,

不知道”的绝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同学”,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不少少数民族同学从小在汉族的文化传统氛围中成长,对本民族的文化没有什么了解,他们已经逐渐汉化,“少数民族”只是存系他们身上的一个符号而已;第二,部分少数民族的某些传统文化,包括音乐,因为长期没有得到传承,已经逐渐消亡,作为年轻的一代,根本不了解这些文化传统。联系第3题的分析结果,表明: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正在逐渐走向消亡,需要进行抢救性的继承;当然,事实也表明,包括汉族在内的国内各民族正在消除彼此的畛域,正在彼此同化、融合,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之中。

7.如果学校举行大型民族活动,要求穿民族服装,您会选择: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可知,只有15%的大学生在民族活动中坚持只穿本民族的服饰,29%的同学首选本民族的服饰,其他的同学或者选择自己认为比较漂亮的服饰,或者表示无所谓穿什么。这反映了现代的大学生具有比较开放的心态,彰显自己自由的个性,相当部分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并不强,他们的民族差异感较小。

8.您通常和哪些民族的同学交往?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可得,7%的同学只喜欢与本民族的同学交往,48%的同学比较倾向与来自同一地区或同一民族的同学交往,

有48%的同学不在乎对方是来自什么民族或地区。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与同学交往时没有民族歧视,更关注彼此是否有共同语言。但是,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家乡观念、民族观念在同学交往过程中还是更容易引起亲近感。在调查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有69位同学明确表示不喜欢和本地区或本民族同学交往,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学想接触更多地区、更多民族的同学,从而更好地感受其文化。这反映了部分同学对异地、异族文化的好奇与憧憬。

9.如果在大学阶段谈恋爱,您对以下择偶标准的排序大学或者说学生时代的爱情是较少掺杂金钱物质利益的,根据此次调查的结果分析,大致可以证实这一论断。同学们最关注的是对方的内在品质,其次是对方的家庭所在地,而对方的民族成分排在第三位。调查结果显示,在婚恋

问题上,同学们对其他民族并没有什么偏见,但是对异族通婚仍有诸多顾虑,主要是不同民族之间的风俗存在差异性,年轻人担心后续影响。但是,总的来说,民族的成分并不影响现代年轻人的恋爱价值观。

10.你介意跟其他民族的人结婚吗?

调查结果显示,有40%的同学 “非常介意” 或“介意”与其他民族的人结婚,有55%的同学表示“无所谓”或“不介意”。综合第9题的结果,能够比较清楚地表明: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民族成分并不影响自己的婚姻。而40%的同学“介意”与他民族的人结婚,主要是出于对他民族的风俗、习惯、饮食、服饰等民族文化的不适应、不接受,害怕引起矛盾,而影响婚姻生活。

从问卷调查所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出,有79%的人对自己生活环境中出现其他民族的人“不介意”、“无所谓”或者“非常喜欢”,而真正“介意”的只有21%。这基本上能反映当代大学生的民族交往观。对于身边的其他民族的同胞,绝大多数的同学并不排斥,他们认为同属华夏子孙的各民族同胞尽管在某些生活观念、生活习惯存在不同,但完全可以相互沟通与交流,各民族同胞均为一家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占主体,少数民族与汉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非

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一方面,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另一方面,国家采取多种政策和措施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中,某些由于历史原因积累的矛盾早已消亡,各民族人民之间实现了互信互助、共同发展,民族融合的洪流已经无可阻挡。

12.您喜欢本民族的传统活动吗?

从调查结果可知,68%的同学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活动抱有较大的兴趣,“不太喜欢”或“不喜欢”的只占11%

。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各民族都有其不同的历史与文化,各民族都或多或少地保存了某些传统的风俗习惯,尽管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但不少民族传统的精华历经千百年而保存下来。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的领军者,对于祖辈们留下的传统文化之精华,应该努力地将祖国的优秀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13.国内大学某些专业不再开设语文课,却把英语作为 调查结果显示,有10%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35%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有没有影响”,50%的学生认为有影响,会冲淡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会降低民族认同感。现在社会上“外语热、汉语冷”的现象比较普遍,当然,这是全球化背景的产物。但是,我们必须正确审视母语与外语的教育

问题。民族认同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情怀,我们不是排斥外来文化,进行外语教育是必要的,但是母语文化是民族的、国家的,民族文化是在与人类文化的互动中发展起来的,我们要强化母语教育,不仅要研究自己母语教育的经验,还要研究和借鉴其他民族和国家加强自己母语教育的经验,从中获得启发。

14.对于当前流行的“哈日”、“哈韩”一族,有人认为应该做出一定的干涉,您的态度是:

“哈”的用法源自台湾,意思是说“非常想要得到,模仿,近乎疯狂程度”。所谓哈日族、哈韩族是指一群狂热追求日本、韩国流行娱乐文化打扮行为的人。调查结果显示,有44%的同学认为要对“哈日”、“哈韩”一族的行为做出一定的干涉,其实反映的是大学生对盲目追从外来流行文化的忧虑。当代部分青年的“哈日”、“哈韩”行为,我们也需要辩证分析。应该说,日韩流行文化的出现与世界范围内伴随着现代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社会而产生的大众文化、实用哲学、享乐主义与消费主义的文化潮流不无关联。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拓展高校思想教育资源,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其日常生活,都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对日韩流行文化过度沉溺,会妨碍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会直接干扰青年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可能会促使青年学生过分追求娱乐,将学生引入虚拟的社会交往之中,混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甚至会诱发道德问题。这必须引起我们教育界的反思。

15.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您对此的感受是:

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是旨在继承和发扬端午节传统文化习俗而举行的庆典活动,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它与中国的端午节并不是一回事。但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还是引发了国人很多的思考。此次问卷调查,90%的同学的感受是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受到刺激,由此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的讨论。可以说,国人已经把传统的东西看作是我们的文化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这一点很可贵。但是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是抢夺了中国的文化遗产,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建立有效机制,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继续发扬光大。

从统计数据看,70%的学生更喜欢西洋音乐,只有15%的同学明确表示喜欢民族音乐。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随着战争接踵而至,越来越多地影响国人的生活。我们在得到外来文化的同时,却逐渐失去了一些我们本该不应失去的东西。为什么青年学生更喜欢西洋音乐?为什么我们的民族音乐在与西洋音乐的比较中处于颓势?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17.近年来,热比娅勾结境外的“东突”恐怖势力,制

造事端,企图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对此,你的态度是: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热比娅勾结“东突”恐怖势力,企图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的行为,99%的同学都表示这是分裂国家的可耻行径,要予以抵制和谴责。这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于“藏独”、“疆独”制造事端,分裂祖国的基本态度,表达了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与信心。

二、基本结论

1.当代大学生总体上民族认同感较高。约有75%的同学对本民族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有大约50%的被调查者对本民族给予极高的评价,有88%的同学能够熟练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有84%的同学对本民族的音乐“喜欢”、“比较喜欢”,有44%的同学在大型民族活动中首选本民族的服饰或者只穿本民族的服饰,有60%的同学表示不反对跟其他民族的人结婚,有79%的人对自己生活环境中出现其他民族的人“不介意”、“无所谓”或者“非常喜欢”, 68%的同学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活动抱有较大的兴趣,有50%的学生认为大学某些专业不再开设语文课,却把英语作为一门必修的公共课,会冲淡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会降低民族认同感。

2.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感外强而内弱。在此次调查中,我们课题组发现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感很高。对于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有90%的同学的感受是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受到刺激。对于热比娅勾结“东突”恐怖势力,企图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的行为,99%的同学都表示这是分裂国家的可耻行径,要予以抵制和谴责。而在“中华民族”

大家庭内部,大学生对各自民族的认同感却不够高。约占15%的同学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不深,约50%的同学对本民族评价不高,约48%的人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中开设少数民族语言课“没有必要”,在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中,70%的学生更喜欢西洋音乐,只有15%的同学明确表示喜欢民族音乐。

3.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界限比较淡薄。调查显示,如果学校举行大型民族活动,要求穿民族服装,有56%的学生表示要么选择自己认为比较漂亮的服饰,要么无所谓穿什么。大约64%的同学在交往过程中不介意对方的民族成分,大学阶段谈恋爱首先考虑的是对方的民族成分的只占20%,有55%的同学表示“不介意”与其他民族的人结婚,有79%的人对自己生活环境中出现其他民族的人“不介意”、“无所谓”或者“非常喜欢”。

4.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亟需加强。调查结果显示,约占15%的同学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了解不深,有5%的同学对于自己的民族“没有什么认识”, 在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学生中,约占69%同学对本民族的语言“不熟练,只会其中某几个词语和习惯用语”,约占22%的同学对本民族的语言“完全不会”,只有约占9%的同学对本民族的语言“熟练”。调查中,约有48%的同学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中开设少数民族语言课“没有必要”或者根本就持反对态度,有13%的同学对本民族的音乐“不喜欢”。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与建议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着力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这既是时代

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当前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前国际形势十分严峻,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多发,很多大学生容易迷失人生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驭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关注和提高来自不同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民族成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民族认同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办学方向,还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稳定、学校是否稳定;而学校是否稳定又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大局,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作为民族认同感教育的实施者,应当大力倡导团结教育,公民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母语教育。调查结果显示,50%的学生认为国内大学某些专业不再开设语文课,却把英语作为一门必修的公共课,会冲淡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约48%的人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中开设少数民族语言课“没有必要”。近三十年来,国内的“外语热”一浪高过一浪,而对母语的学习热情却远比不上外语。日本著名文化学家岸根卓郎在《文明论——文明兴衰的法则》中说:“放弃母语,就是通向亡国(毁灭文明)的捷径。”母语是民族文化之源,不仅仅是属于民族和国家的,也是属于人类的。只有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母语教育,才能更好地继承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正确处理少数民族汉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国内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渐融合,不少少数民族逐渐汉化,民族界限逐渐淡薄。少数民族汉化是把双刃剑,汉化政策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形成中华民族的统一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不会因为“民族问题”出现内乱。汉化后全国上下在文化上、思想上趋于统一,人们会认识到大家是“中华民族”一家人,这有利于国家的大一统。但是,少数民族汉化后,其文化被遗弃了,其文字消失了、语言消失了、

风俗习惯消失了,还有的干脆整个民族都消失了。文化统一的另一面是文化多样性的消失,人类文化多样性与自然环境多样性是一样重要的,多种文化就意味着多种智慧。所以,在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理智对待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

4.建立传统民俗文化的弘扬与保护机制。民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具有增强民族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民俗的传承、变迁以及被取代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传统民俗生存、发展的空间逐渐缩小。民俗变迁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对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以及民俗文化心理,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自然传承的方式已无法实现优秀传统民俗的保护与发展,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保护物质民俗及精神民俗。调查中,对于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有90%的同学的感受是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受到刺激,中国人这种反应是正常的。但我们更应该理智地吸取教训,要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保护。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是抢夺了中国的文化遗产,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建立有效机制,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更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的延续,要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加大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意识调查研究

课题组成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有分歧、有差异,经过千百年的碰撞融合,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民族认同状况,分析其民族认同意识所呈现的特点与问题,为高校和相关管理部门对青年学生进行民族认同教育提供第一手资料,我们课题组利用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在青岛部分高校中针对大学生民族认同意识状况展开调查。

问卷共设臵17题,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意识状况。问卷调查的采访对象是青岛地区高校的学生,包括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的部分学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学生均有参加,男女比例约各占一半,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约为9:1(汉族学生591人,少数民族89人)。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问卷753份,有效问卷680份(在调查回收的问卷中,有没有做完和随意作答的,此类问卷经过课题组分析后作为无效答卷处理)。

一、问卷分析

由此数据可以看出,约占75%的同学对本民族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约占15%的同学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不深。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主要是由于学术素养的缺陷,导致只有少部分人对本民族的文化有着十分深入的了解。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对本民族有着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有关民族文化、民族特点的宣传与教育仍不可懈怠,仍有15%的同学对本民族没有什么了解,遑论对其他民族的了解。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精神支柱,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必须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宣传,让更多的学生加深对本民族的认识,对本民族发展历程的认识。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有大约50%的被调查者对本民族给予极高的评价,约40%的人认为本民族是一个普通的民族,只有极少部分人(约占5%)认为本民族发展滞后,另有5%的人对本民族没有什么认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汉族学生人普遍认为本民族水平先进,而少数民族的被调查者则普遍认为本民族十分普通。由此可得出结论:大部分青年学生都对本民族有相当的自豪感,这是令人欣慰的,但仍有不少汉族大学生潜意识中过分看高自己的民族,轻视少数民族,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优点和特点认识不够,这都说明,在我国当前,对青年学生进行民族平等教育和民族文化宣传的力度仍有待加强。

3.您对本民族语言的掌握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所有同学都能较为熟练地使用汉语,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学生中,绝大多数同学(约占69%)对本民族的语言“不熟练,只会其中某几个词语和习惯用语”,约有20位同学(约占22%)对本民族的语言“完全不会”,只有8位同学(约占9%)对本民族的语言“熟练”。这反映了少数民族学生已经逐渐“汉化”,他们都能较为熟练掌握汉语,但是对本民族的语言,能够熟练掌握的却很少,绝大多数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同学对本民族的语言“不熟练”或者“完全不会”。一方面说明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实则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另一方面又说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仍不够,如果不及时抢救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

这些文化面临灭绝的危险。

4.您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中开设少数民族语言课:

从以上数字来看,将近约48%的人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中“没有必要”或者反对开设少数民族语言课。这个调查数据比较令人吃惊,可能有汉族学生的大汉族传统思想的因素,认为只存在汉语即可,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无需存在;也有学生不了解少数民族语言的存续意义,少数民族语

言的存续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也有学生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交流主要是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因此没有必要开设本民族的语言课。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民族感情、培养民族意识、保持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5.当您听到其他民族的语言会有什么感觉?

本次被调查的同学中,汉族、少数民族的比例与我国的汉族、少数民族的比例大致一致,本题的分析大致可排除民族因素的影响。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对其他民族

语言并不排斥,甚至有些同学非常喜欢其他民族语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汇聚的国家,从人数最多的汉族到人口最少的珞巴族,无一不拥有各自的历史、文化。如此多的民族汇聚在一起,必然会产生相互的排斥。纵观历史长河,无不如此。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有歧视,有排斥,有争斗,有裂痕,但随着时代的改变,各民族之间有了充分的交流,有磨合,更有融合和认同。由本题的调查结果可以证明,至少在语言上,相互间的排斥的情况已经非常低,大多数人已经走出了原来的“本民族意识”,乐于去接受异族的语言。

6.您喜欢本民族的音乐吗?

根据问卷统计,85%的同学对本民族的音乐是“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有13%的同学选择“不喜欢”,还有3%的同学选择“没有了解,不知道”。调查中,绝大多数汉族同学选择“非常喜欢”、“比较喜欢”,而选择“没有了解,

不知道”的绝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同学”,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不少少数民族同学从小在汉族的文化传统氛围中成长,对本民族的文化没有什么了解,他们已经逐渐汉化,“少数民族”只是存系他们身上的一个符号而已;第二,部分少数民族的某些传统文化,包括音乐,因为长期没有得到传承,已经逐渐消亡,作为年轻的一代,根本不了解这些文化传统。联系第3题的分析结果,表明: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正在逐渐走向消亡,需要进行抢救性的继承;当然,事实也表明,包括汉族在内的国内各民族正在消除彼此的畛域,正在彼此同化、融合,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之中。

7.如果学校举行大型民族活动,要求穿民族服装,您会选择: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可知,只有15%的大学生在民族活动中坚持只穿本民族的服饰,29%的同学首选本民族的服饰,其他的同学或者选择自己认为比较漂亮的服饰,或者表示无所谓穿什么。这反映了现代的大学生具有比较开放的心态,彰显自己自由的个性,相当部分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并不强,他们的民族差异感较小。

8.您通常和哪些民族的同学交往?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可得,7%的同学只喜欢与本民族的同学交往,48%的同学比较倾向与来自同一地区或同一民族的同学交往,

有48%的同学不在乎对方是来自什么民族或地区。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与同学交往时没有民族歧视,更关注彼此是否有共同语言。但是,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家乡观念、民族观念在同学交往过程中还是更容易引起亲近感。在调查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有69位同学明确表示不喜欢和本地区或本民族同学交往,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学想接触更多地区、更多民族的同学,从而更好地感受其文化。这反映了部分同学对异地、异族文化的好奇与憧憬。

9.如果在大学阶段谈恋爱,您对以下择偶标准的排序大学或者说学生时代的爱情是较少掺杂金钱物质利益的,根据此次调查的结果分析,大致可以证实这一论断。同学们最关注的是对方的内在品质,其次是对方的家庭所在地,而对方的民族成分排在第三位。调查结果显示,在婚恋

问题上,同学们对其他民族并没有什么偏见,但是对异族通婚仍有诸多顾虑,主要是不同民族之间的风俗存在差异性,年轻人担心后续影响。但是,总的来说,民族的成分并不影响现代年轻人的恋爱价值观。

10.你介意跟其他民族的人结婚吗?

调查结果显示,有40%的同学 “非常介意” 或“介意”与其他民族的人结婚,有55%的同学表示“无所谓”或“不介意”。综合第9题的结果,能够比较清楚地表明: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民族成分并不影响自己的婚姻。而40%的同学“介意”与他民族的人结婚,主要是出于对他民族的风俗、习惯、饮食、服饰等民族文化的不适应、不接受,害怕引起矛盾,而影响婚姻生活。

从问卷调查所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出,有79%的人对自己生活环境中出现其他民族的人“不介意”、“无所谓”或者“非常喜欢”,而真正“介意”的只有21%。这基本上能反映当代大学生的民族交往观。对于身边的其他民族的同胞,绝大多数的同学并不排斥,他们认为同属华夏子孙的各民族同胞尽管在某些生活观念、生活习惯存在不同,但完全可以相互沟通与交流,各民族同胞均为一家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占主体,少数民族与汉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非

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一方面,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另一方面,国家采取多种政策和措施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中,某些由于历史原因积累的矛盾早已消亡,各民族人民之间实现了互信互助、共同发展,民族融合的洪流已经无可阻挡。

12.您喜欢本民族的传统活动吗?

从调查结果可知,68%的同学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活动抱有较大的兴趣,“不太喜欢”或“不喜欢”的只占11%

。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各民族都有其不同的历史与文化,各民族都或多或少地保存了某些传统的风俗习惯,尽管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但不少民族传统的精华历经千百年而保存下来。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的领军者,对于祖辈们留下的传统文化之精华,应该努力地将祖国的优秀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13.国内大学某些专业不再开设语文课,却把英语作为 调查结果显示,有10%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35%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有没有影响”,50%的学生认为有影响,会冲淡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会降低民族认同感。现在社会上“外语热、汉语冷”的现象比较普遍,当然,这是全球化背景的产物。但是,我们必须正确审视母语与外语的教育

问题。民族认同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情怀,我们不是排斥外来文化,进行外语教育是必要的,但是母语文化是民族的、国家的,民族文化是在与人类文化的互动中发展起来的,我们要强化母语教育,不仅要研究自己母语教育的经验,还要研究和借鉴其他民族和国家加强自己母语教育的经验,从中获得启发。

14.对于当前流行的“哈日”、“哈韩”一族,有人认为应该做出一定的干涉,您的态度是:

“哈”的用法源自台湾,意思是说“非常想要得到,模仿,近乎疯狂程度”。所谓哈日族、哈韩族是指一群狂热追求日本、韩国流行娱乐文化打扮行为的人。调查结果显示,有44%的同学认为要对“哈日”、“哈韩”一族的行为做出一定的干涉,其实反映的是大学生对盲目追从外来流行文化的忧虑。当代部分青年的“哈日”、“哈韩”行为,我们也需要辩证分析。应该说,日韩流行文化的出现与世界范围内伴随着现代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社会而产生的大众文化、实用哲学、享乐主义与消费主义的文化潮流不无关联。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拓展高校思想教育资源,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其日常生活,都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对日韩流行文化过度沉溺,会妨碍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会直接干扰青年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可能会促使青年学生过分追求娱乐,将学生引入虚拟的社会交往之中,混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甚至会诱发道德问题。这必须引起我们教育界的反思。

15.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您对此的感受是:

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是旨在继承和发扬端午节传统文化习俗而举行的庆典活动,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它与中国的端午节并不是一回事。但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还是引发了国人很多的思考。此次问卷调查,90%的同学的感受是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受到刺激,由此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的讨论。可以说,国人已经把传统的东西看作是我们的文化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这一点很可贵。但是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是抢夺了中国的文化遗产,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建立有效机制,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继续发扬光大。

从统计数据看,70%的学生更喜欢西洋音乐,只有15%的同学明确表示喜欢民族音乐。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随着战争接踵而至,越来越多地影响国人的生活。我们在得到外来文化的同时,却逐渐失去了一些我们本该不应失去的东西。为什么青年学生更喜欢西洋音乐?为什么我们的民族音乐在与西洋音乐的比较中处于颓势?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17.近年来,热比娅勾结境外的“东突”恐怖势力,制

造事端,企图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对此,你的态度是: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热比娅勾结“东突”恐怖势力,企图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的行为,99%的同学都表示这是分裂国家的可耻行径,要予以抵制和谴责。这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于“藏独”、“疆独”制造事端,分裂祖国的基本态度,表达了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与信心。

二、基本结论

1.当代大学生总体上民族认同感较高。约有75%的同学对本民族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有大约50%的被调查者对本民族给予极高的评价,有88%的同学能够熟练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有84%的同学对本民族的音乐“喜欢”、“比较喜欢”,有44%的同学在大型民族活动中首选本民族的服饰或者只穿本民族的服饰,有60%的同学表示不反对跟其他民族的人结婚,有79%的人对自己生活环境中出现其他民族的人“不介意”、“无所谓”或者“非常喜欢”, 68%的同学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活动抱有较大的兴趣,有50%的学生认为大学某些专业不再开设语文课,却把英语作为一门必修的公共课,会冲淡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会降低民族认同感。

2.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感外强而内弱。在此次调查中,我们课题组发现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感很高。对于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有90%的同学的感受是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受到刺激。对于热比娅勾结“东突”恐怖势力,企图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的行为,99%的同学都表示这是分裂国家的可耻行径,要予以抵制和谴责。而在“中华民族”

大家庭内部,大学生对各自民族的认同感却不够高。约占15%的同学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不深,约50%的同学对本民族评价不高,约48%的人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中开设少数民族语言课“没有必要”,在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中,70%的学生更喜欢西洋音乐,只有15%的同学明确表示喜欢民族音乐。

3.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界限比较淡薄。调查显示,如果学校举行大型民族活动,要求穿民族服装,有56%的学生表示要么选择自己认为比较漂亮的服饰,要么无所谓穿什么。大约64%的同学在交往过程中不介意对方的民族成分,大学阶段谈恋爱首先考虑的是对方的民族成分的只占20%,有55%的同学表示“不介意”与其他民族的人结婚,有79%的人对自己生活环境中出现其他民族的人“不介意”、“无所谓”或者“非常喜欢”。

4.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亟需加强。调查结果显示,约占15%的同学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了解不深,有5%的同学对于自己的民族“没有什么认识”, 在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学生中,约占69%同学对本民族的语言“不熟练,只会其中某几个词语和习惯用语”,约占22%的同学对本民族的语言“完全不会”,只有约占9%的同学对本民族的语言“熟练”。调查中,约有48%的同学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中开设少数民族语言课“没有必要”或者根本就持反对态度,有13%的同学对本民族的音乐“不喜欢”。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与建议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着力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这既是时代

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当前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前国际形势十分严峻,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多发,很多大学生容易迷失人生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驭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关注和提高来自不同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民族成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民族认同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办学方向,还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稳定、学校是否稳定;而学校是否稳定又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大局,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作为民族认同感教育的实施者,应当大力倡导团结教育,公民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母语教育。调查结果显示,50%的学生认为国内大学某些专业不再开设语文课,却把英语作为一门必修的公共课,会冲淡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约48%的人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中开设少数民族语言课“没有必要”。近三十年来,国内的“外语热”一浪高过一浪,而对母语的学习热情却远比不上外语。日本著名文化学家岸根卓郎在《文明论——文明兴衰的法则》中说:“放弃母语,就是通向亡国(毁灭文明)的捷径。”母语是民族文化之源,不仅仅是属于民族和国家的,也是属于人类的。只有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母语教育,才能更好地继承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正确处理少数民族汉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国内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渐融合,不少少数民族逐渐汉化,民族界限逐渐淡薄。少数民族汉化是把双刃剑,汉化政策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形成中华民族的统一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不会因为“民族问题”出现内乱。汉化后全国上下在文化上、思想上趋于统一,人们会认识到大家是“中华民族”一家人,这有利于国家的大一统。但是,少数民族汉化后,其文化被遗弃了,其文字消失了、语言消失了、

风俗习惯消失了,还有的干脆整个民族都消失了。文化统一的另一面是文化多样性的消失,人类文化多样性与自然环境多样性是一样重要的,多种文化就意味着多种智慧。所以,在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理智对待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

4.建立传统民俗文化的弘扬与保护机制。民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具有增强民族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民俗的传承、变迁以及被取代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传统民俗生存、发展的空间逐渐缩小。民俗变迁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对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以及民俗文化心理,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自然传承的方式已无法实现优秀传统民俗的保护与发展,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保护物质民俗及精神民俗。调查中,对于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有90%的同学的感受是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受到刺激,中国人这种反应是正常的。但我们更应该理智地吸取教训,要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保护。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是抢夺了中国的文化遗产,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建立有效机制,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更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的延续,要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加大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相关内容

  • 两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开题:献策"一带一路",繁荣民族艺术
  • 原标题:献策"一带一路",繁荣民族艺术,增强国家认同 编者按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是受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委托,由文化部管理的3个单列学科之一,也是现阶段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项目类别之一,主要资助我国文化艺术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以及对艺术科学 ...

  • 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目标
  • [摘要]从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内在构成来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以定位为"民族认同文化",其建设目标在于弘扬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因的建设过程中,要把培养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作为导向和目标,要注意确认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应有地位,要注意消除影响中华民族认同 ...

  •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的实践调查报告
  • 关于中华文化的认同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 *** ** 调查时间:2011年3月-5月 调查地点:***学院(***校区) 调查对象:部分在校大学生(大一.大二.大三) 巍巍大国,有着悠久长远的历史,在这漫漫的五千年,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了一种反映民族物质和民族文化,它,便是--中华文化,然而, ...

  • 民间传说与甘肃文县白马人族群认同
  • 第16卷第3期(2011)Vol.16No.3(2011) 民间传说与甘肃文县白马人族群认同 杨 垚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甘肃成县742500) 认同是指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中所发现的差异.特征及其归属感.它既是一个社会群体借摘要: 以证明自身合法性的依据,又是一个群体借以团结其成员 ...

  • 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调查报告
  • 摘要: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希望. 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采用总体描述和抽样调查的方法, 展示了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情况的现状, 分析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情况. 同时对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情况问题提出一些新的建议, 希望能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实现自身 ...

  • 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认同_刘新利
  • 探索与争鸣 NEWS RESEARCH 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认同 □ 刘新利 [摘 要]现代性和全球化导致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认同危机,而大众传媒是现代化的催化剂,所以,大众传媒使少数民族传统被解构.断裂和碎片化,是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危机的诱因之一.但是,大众传媒也可以修补.重构少数民 ...

  • 青少年国家认同及其教育_困境与对策_郑航
  • 2015年7月 总第 337 期 第4期当 代 青 年 研 究Contemporary Youth ResearchJuly ,2015 Serial No.337 No.4 青少年国家认同及其教育:困境与对策 郑 航 颜小芳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代青少年的国家认同程度高,但在国家认同及各 ...

  • 交流与表征:民族性.民族主义与本土化
  • 作者:张春梅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0年11期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10)04-0026-08 每种文化中的成员都与其社会有连带关系,一如这旅行者与他的火车.--人一出生,甚至很可能在出生之前,我们周围的人情.物事就已经对我们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参照系 ...

  • 从早茶文化看新一代广州人文化身份的演变
  • 摘 要 盛极一时的广州传统早茶市场近年已出现萎缩迹象,经营早茶的酒楼与鼎盛时期相比已减少约三成,早茶的"味道"和价钱有脱离大众化的趋势,早起喝茶的市民特别是年轻人也日渐减少.面对这些现象,本文将对新生代广州人进行调查,并且试图对他们意识中早茶文化进行窥探.对窥探结果做出解释,并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