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一个聪明的家长

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聪明的家长

这个话题看上去很大,也不是绝对,但确是我切实的体会。

因为经常泡E 度的原因,我有幸结识了很多牛家长。他们可能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有着不一样的教育背景,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拥有一个优秀的孩子。这些孩子不但有好的学习成绩,还都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阳光的性格,甚至是多才多艺、爱好广泛。正因为这些,在小升初的较量中,孩子们都取得了胜利,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牛孩。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好、脾气大、顶嘴……,似乎孩子们拥有了太多的问题。孩子,你怎么会长成这样?你是不是也会这样想?如果这样,那你就错了!

在问责孩子的时候,作为家长的你,有没有问责自己呢?

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好,作为家长有没有要求过孩子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会说:“我要求了!”也许你真的要求了,但是你有没认真的执行呢?有没有只是嘴上说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手上确帮孩子削着铅笔,收拾着书包呢?也许,削铅笔收书包都是小事情,但是就是这些小事无形中让孩子的学习依赖情绪产生,并滋长。

孩子的成绩不理想时,你是一味的发火责难,还是帮助孩子分析试卷找出问题?孩子学习时,你是创造安静的环境,还是在一旁看电视嗑瓜子?孩子取得成绩时,你是盲目的物质奖励了事,还是适度的赞扬?孩子不听你的意见,大发脾气的时候,你又没有想到你也曾经没有用心的倾听孩子的意见,你也用发脾气来解决问题?

学习,不应该是孩子一个人独立去面对的事情。在我看来,学习是一个综合事件,它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成绩。而学习成绩的好坏是这几个方面的表面现象。作为家长,应该协助孩子去完成这个综合而复杂的事情。

我儿子今年上小学二年级,在学校是班长,同学关系不错、性格不错、学习成绩不错。很多家长都对我说过,你家儿子省心!是的,从结果看我家儿子的确是省心。但是在这省心的背后,就是我费心。在学习态度上,我希望孩子明白学习是一生持续的,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学习任务。而学习,也不只限制在语文数学英语上,学习的内涵很大。正所谓胸怀宽广、放眼世界。在学习习惯上,我更是严格要求。一直以来我们都有学习计划表,起初是由我定制,孩子执行。随着孩子的长大,这个任务现在已经由他自己完成了。每月的学习任务,要明确的分配到每周,每日又要有计划的执行。同时,根据每个月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调整。这样一份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表,不但让孩子无形中学会了时间管理,也让孩子有更多游戏的时间。学习不再是一件压在身上的大山!除了学习计划表,孩子在学习时,我和孩子爸爸,看看书,看看报,做些工作上的事情。既能保持一个安静的环境,也能有助于孩子理解“学习是一生的事情”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首先家长应该清楚的知道自己孩子的

优点和缺点,不能盲目的护短。很多家长都把孩子学习上的错误归结为“马虎”。出现错题的时候,要分析是假“马虎”还是真不会。比如计算,有的时候表现出来是孩子看错了符号或者结果错了,但是实际上可能就是孩子掌握的不够熟练。真的熟练了不会算错也不会看错。对于不会的题目,家长要帮助孩子进行学习,不要一下子告诉孩子解题的思路和答案,要引导着孩子去考虑题目。如果实在给孩子讲不明白,一定及早向老师求助。不要担心面子问题。有了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自然优秀。

老话总是说,孩子是小树,要灌溉要修枝。而我们做家长的就是那辛勤的园艺工。这棵小树长得是否茁壮,是否能够成为栋梁之才,全靠您的培育方法啦!

教育的实质是为了大人,而不是孩子

2013-04-17

一切为了孩子!

这句很流行的口号,看上去好像是,这是我们教育的实质。

不过,我的一位在教育部门的朋友说,学校教育体系的实质是,某个官员想有政绩,而目前政绩的主要评判标准是升学率。

这个政绩的压力先传递到校长那里,而后传递到各级组长那里,而后传递到班主任和各科老师那里,最后传递到学生那里。

可见,绝非是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更要命的是,你要政绩,我也要政绩,而升学率的蛋糕是固定的,于是压力不断升级,而最后承受这些压力的,还是孩子。 并且,校长和老师们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他们的业绩,也是由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所决定的,他们实现业绩的梦想,也一样是由学生们的努力所实现。

同样要命的是,校长和老师们对业绩的追求,也是不断升级的,于是孩子们的压力也随之不断升级。

如此说,那句著名的口号其实是,一切为了老师。

这样说,听上去有些偏执,那么,讲讲故事吧,故事能说明一切。

我一个朋友,在某省会城市,儿子该读小学了,神通广大的他细致地调查了该省会城市的所有著名小学,结果雷人地发现,在这些著名的小学,老师鼓励孩子在考试中抄袭是一个普遍现象。

让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学习抄袭,而且让他们意识到,这是一种主流做法,无论如

何,这不能说是为了孩子吧。

这是为了追求考试成绩的大跃进,而能从考试成绩中获益的,自然是各个级别的老师们。 现在的几乎所有中小学学校,学生们已没有了真正的自习课,因为自习课已经被各科老师霸占,无比焦虑的老师们像打仗一样抢夺自习课的控制权。这可以理解,毕竟自己的业绩是和成绩严重挂钩的。

前不久,和几个朋友吃饭,其中三个朋友的孩子都是刚读小学一二年级,他们的一个共同感受是,孩子上学这件事让整个家庭濒临崩溃,所有人的情绪都因为要跟孩子“一起上学”而程度不同地陷入了歇斯底里状态。除非家长能从其中醒悟,这三个朋友中有两个有一天突然明白,这样下去不行,于是才多少从这个状态中脱离了出来。

譬如,他们三个都有同样的遭遇。他们每天都收到孩子各个老师的短信,短信不仅告知你的孩子表现如何,也告知班里的其他孩子表现如何。读到这样的短信,他们的心立即揪了起来,尤其是看不得别人家孩子比自己家孩子表现出色,看到后就忍不住想教训自己的孩子。 一个朋友说,一次收到短信,看到女儿一课考了92分,她想,嗯,还不错啊,但随即看到,全班的平均分是98.5分,她一下子觉得被打击了,回到家后好好教育了一下女儿。 因为不断这样教育女儿,女儿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坏,动不动就发脾气,最后女儿的奶奶终于受不了了,她教育我这位朋友说,她实在看不出92分和98分有什么分别,小孩子很容易马虎,马虎一下几分就没有了,马虎是小孩子的天性,要是孩子每次都考98分100分,这才是问题,那时你得担心孩子的天性到底到哪儿去了。她一再叮嘱,其实有点下通牒式地对儿媳说,以后绝不能因为92分98分这样的事来教训孩子

婆婆的话很给力,我这位朋友也反思了一下,觉得自己也的确是敏感了,从此后对女儿的教训少了很多,而女儿的坏脾气立即有了好转。

虽然经常和朋友们聊到现在学校的事情,但几乎每一次聊这样的话题都会让我觉得崩溃,因为总能看到令我震惊的做法。

有时候,我给一些企业讲课,说到工作压力的话题,我会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们该觉得庆幸,因为你们的工作压力很难比得上现在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你最多起得比他们早睡得比他们晚,但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要远胜于你,而且他们一天根本没有松弛与娱乐的时间。

譬如这三位朋友,他们的孩子不过是读小学一年级,但每天回到家里至少要做两个小时的作业。并且,做两个小时还是最快的,据他们了解,孩子的不少同学要四个小时甚至更多。 监督孩子做作业,则成了家庭的噩梦。一个朋友说,孩子没上小学前,他和妻子的感情很好,极少吵架,下班回家后很能享受家庭生活。但孩子上小学后,他们夫妻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多,有一天他们幡然醒悟,发现吵架的原因多数都与监督孩子做作业有关,于是决定将监督孩子做作业的事情交给专业机构。其他两个朋友也说,他们也做过这个打算,现在很流

行这样的机构,有的是老师办的,有的是家长办的,也有很商业性的,就是把几个或十几个孩子弄到一起做作业,每个月交几百乃至上千元就可以。

把孩子弄到这样的机构,夫妻之间就不必因此而吵架了。并且,父母也不会因此而与孩子发生冲突了,围绕着做作业产生的张力,主要放到了这种专业机构里,孩子可以憎恨这个机构,而不必憎恨父母了。

这样的机构估计也可以打“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

然而,如上的每个环节中,到底有哪一个环节真的是为了孩子呢?这些不过是大人的游戏,而孩子不幸成为实现大人政绩、业绩或物质利益的工具,但大人从孩子身上榨取了利益并给孩子制造了难以承受的痛苦后,还强调一句说一切为了孩子!这是何等的卑鄙。 他们不是孩子利益的代表,孩子只是被代表而已。

一切为了孩子!

家长们也喜欢使用这个口号,好像这也是教育的一个实质。

对此,我一个朋友有很经典的说法。她说:

怀孕时,只希望孩子正常就好了,别是怪胎就行;

生下来,只希望孩子健康就好了,别总生病;

孩子逐渐长大,看着小小的他,只希望他开心就好了,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进入幼儿园,比较心开始升起,希望自己家孩子比别人家孩子出色;

从此以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希望孩子在人生每一步都比别人家孩子更出色一些。 正在看美国人写的朝鲜战争的以本书,作者讲朝鲜战争前期的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说他是母亲一个“杰作”,母亲那么努力地教育儿子继承父业成为既杰出又超自恋的五星上将,不仅是要儿子证明自己是最强的,更要证明,她这个母亲也是世界上最出色的。

如果一切顺利还好,像麦克阿瑟,他虽然因自大犯了挺多错误,但他同时也有许多辉煌的战绩,他算是证明了自己也证明了母亲的价值。假若突然间,孩子生了重病,无论身体上还是精神上,父母的意愿一下子又跌回原处——希望他健康快乐就好。

这个朋友的一个朋友,富有而优秀,她也希望自己的儿子比自己更争气,于是给了孩子蛮多压力。但前不久突然查出,二十多岁的孩子竟然已患有癌症,她很崩溃,一下子觉得富有和优秀没有了任何意义,怪自己这么多年给了孩子太多压力,并想,要是一开始没给孩子压力多好,那样他就不会过得那么压抑了,或许也就不会得癌症了。要是能再次选择,孩子哪怕只是平庸但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多好。

其实,这个想法也是伪命题,并非是,世界的这一边是优秀而高压力,另一边是平庸而轻松。实际上,真正的轻松总是伴随着能力的解放,那会带来真正的优秀。

我们社会的大人们,好像普遍都不明白这一点,和家长与老师们探讨所谓的教育时,他们普遍抱有一个成见:要么是孩子在巨大压力下成为卓越人才,要么是孩子终日无所事事而

成为庸才。

这个成见很值得探讨一下。最近,我正在看荷兰心理学家罗伊-马丁纳的一本好书《改变,从心开始》。在书中,马丁纳讲到,快乐有三个层次:竞争式的快乐、条件式的快乐和无条件的快乐。

我们社会的教育体系,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其实都停留在了竞争式的快乐这一层面。 所谓竞争式的快乐,即,一定得我比你强,这样才快乐,否则就痛苦。比方说自己孩子考上中山大学,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很值得开心,但你一听说别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学,你的快乐一下子消散了,转而恨自己的孩子为啥就不如人家孩子争气。

我第一次深刻领会到竞争式的快乐,是因一个朋友。她对我说,她实在没法明白,人与人交往时,除了比较还能做什么。

马丁纳引用了一个寓言故事来说明竞争式的快乐。

两个商人紧挨着开了商店,经营范围类似,他们唯一的快乐就是比对方强一点。一天,一个天使来到一个商人面前说,对我许愿吧,你的任何愿望都可以实现。不过,你的对手会比你多一倍。这个商人最初很沮丧,但突然间开心起来,他对天使说,请弄瞎我一只眼睛吧。这个故事说明了竞争式快乐的可怕之处。陷在竞争式快乐中的人,势必会被这魔鬼的一面所折磨。

譬如多名高中生对我说,他应该能考上一所不错的重点大学,但一想到他的同学中有人能考上清华北大,他就快乐不起来。持有这种观念,意味着这些高中生也被我们社会的教育给异化了。所谓条件式的快乐,马丁纳说,这里面去除掉了竞争的成分,这是很客观的快乐,你要一个条件,只要这个条件得以满足,你就会很快乐。譬如你的愿望是挣到多少钱以获得经济上的自由,当这个愿望实现后,你很快乐,而不会沉浸在比尔-盖茨比我有钱多了的痛苦中,这就是条件式的快乐。

第三个层面无条件的快乐,马丁纳称为“至乐”,处于这一层面的人,不需要外界的任何条件,就能感觉到快乐与祥和。这是很美的状态,他写道:

毫无条件地生活,就是接受自己是个可能犯错的血肉凡躯,并欢迎改变、死亡和受苦。处在至乐中,无论不舒服或愉悦,我们都欣然接受;我们不执著于结果,而能享受和体验充实的人生,我们对于沿途的幸福安适与种种经验充满了感恩之心,而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第三个层面的快乐,并不容易活出。尽管有些父母能够给予孩子一些无条件的爱,但整体上,几乎没有谁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如此丰厚的馈赠,从小就彻底沉浸在无条件的至乐中。想获得这种快乐,我们都需要自己去学习。

不过,至少我们可以意识到,快乐有这三个层次,比“别人家的孩子”强只是最低层次的快乐,而我们的应试教育的核心逻辑,就是在追求竞争式的快乐,不仅教育系统的官员和老

师如此,家长们也如此,而这些大人们也试图让孩子相信,这就是一切。

其实,我们反过来可以从孩子的身上学习到,快乐其实是很简单的。孩子想吃糖,吃到了就很快乐。他要玩游戏,玩时就很快乐。他们有竞争式的快乐,但这绝非就是一切,假若大人不强烈地参与其中,制造“别的孩子”比你更值得爱这种信息,那么孩子对竞争式的快乐不会太痴迷,他们只要得到自己想要的,那就很快乐了。

可以说,孩子可以因为一切事情而快乐,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抱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心,如果没有受到干扰,孩子能够专注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这种专注本身就是一种至乐。

但长大了,我们好像都忘记了那些简单的快乐,我们最后只剩下了一种快乐——人群中的快乐。尤其是,在人群中我要成为最被赞许的,否则我就不快乐。

条件式的快乐和至乐能点燃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觉得不虚此生,但假若只剩下竞争式的快乐时,那么你会时时感觉身处地狱中。

更要命的是,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是大人们在享受竞争式的快乐,而孩子是他们实现自己这一最低层次快乐的工具,他们美好的生命,就消耗在如此没有意义的事情中。

最近,多个高中生都对我说,武老师,我非常地排斥高考,我讨厌高考中藏着的那种味道,好像这是天底下唯一重要的事情,好像我生命的意义就唯一体现在这里。他们的生命当然远不止此。假若自己生命的意义就是给别人提供竞争式的快乐,那就会产生巨大的无意义感。

我有一个可怕的预言——假若我们教育体系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而是压力继续升级,那么被当作工具的孩子们会以他们的生命抗争。最后孩子们的自杀率会高到让整个社会恐惧,那时大人们才不得不改变自己的逻辑。

那个富有而优秀的家长,她宁愿在健康和优秀之间为孩子选择健康。但我想说,如果家长一开始就选择保护孩子,免于目前教育体系的伤害,那么他们最终会发现,他们收获的并非是平庸,而是孩子的才能得以巨大解放,并且孩子的生命一直处于快乐之中。

家长不能指望老师或教育体系先发生改变,家长若真爱自己的孩子,需要发挥自己的勇气与智慧,与“一切为了大人”的变态做法抗衡。

家长是最容易打破这个绞杀孩子的链条的,你可以对孩子说,孩子,请享受生命,从现在开始,而不必非得等考上北大清华开始。(作者武志红系心理咨询师)

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聪明的家长

这个话题看上去很大,也不是绝对,但确是我切实的体会。

因为经常泡E 度的原因,我有幸结识了很多牛家长。他们可能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有着不一样的教育背景,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拥有一个优秀的孩子。这些孩子不但有好的学习成绩,还都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阳光的性格,甚至是多才多艺、爱好广泛。正因为这些,在小升初的较量中,孩子们都取得了胜利,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牛孩。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好、脾气大、顶嘴……,似乎孩子们拥有了太多的问题。孩子,你怎么会长成这样?你是不是也会这样想?如果这样,那你就错了!

在问责孩子的时候,作为家长的你,有没有问责自己呢?

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好,作为家长有没有要求过孩子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会说:“我要求了!”也许你真的要求了,但是你有没认真的执行呢?有没有只是嘴上说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手上确帮孩子削着铅笔,收拾着书包呢?也许,削铅笔收书包都是小事情,但是就是这些小事无形中让孩子的学习依赖情绪产生,并滋长。

孩子的成绩不理想时,你是一味的发火责难,还是帮助孩子分析试卷找出问题?孩子学习时,你是创造安静的环境,还是在一旁看电视嗑瓜子?孩子取得成绩时,你是盲目的物质奖励了事,还是适度的赞扬?孩子不听你的意见,大发脾气的时候,你又没有想到你也曾经没有用心的倾听孩子的意见,你也用发脾气来解决问题?

学习,不应该是孩子一个人独立去面对的事情。在我看来,学习是一个综合事件,它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成绩。而学习成绩的好坏是这几个方面的表面现象。作为家长,应该协助孩子去完成这个综合而复杂的事情。

我儿子今年上小学二年级,在学校是班长,同学关系不错、性格不错、学习成绩不错。很多家长都对我说过,你家儿子省心!是的,从结果看我家儿子的确是省心。但是在这省心的背后,就是我费心。在学习态度上,我希望孩子明白学习是一生持续的,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学习任务。而学习,也不只限制在语文数学英语上,学习的内涵很大。正所谓胸怀宽广、放眼世界。在学习习惯上,我更是严格要求。一直以来我们都有学习计划表,起初是由我定制,孩子执行。随着孩子的长大,这个任务现在已经由他自己完成了。每月的学习任务,要明确的分配到每周,每日又要有计划的执行。同时,根据每个月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调整。这样一份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表,不但让孩子无形中学会了时间管理,也让孩子有更多游戏的时间。学习不再是一件压在身上的大山!除了学习计划表,孩子在学习时,我和孩子爸爸,看看书,看看报,做些工作上的事情。既能保持一个安静的环境,也能有助于孩子理解“学习是一生的事情”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首先家长应该清楚的知道自己孩子的

优点和缺点,不能盲目的护短。很多家长都把孩子学习上的错误归结为“马虎”。出现错题的时候,要分析是假“马虎”还是真不会。比如计算,有的时候表现出来是孩子看错了符号或者结果错了,但是实际上可能就是孩子掌握的不够熟练。真的熟练了不会算错也不会看错。对于不会的题目,家长要帮助孩子进行学习,不要一下子告诉孩子解题的思路和答案,要引导着孩子去考虑题目。如果实在给孩子讲不明白,一定及早向老师求助。不要担心面子问题。有了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自然优秀。

老话总是说,孩子是小树,要灌溉要修枝。而我们做家长的就是那辛勤的园艺工。这棵小树长得是否茁壮,是否能够成为栋梁之才,全靠您的培育方法啦!

教育的实质是为了大人,而不是孩子

2013-04-17

一切为了孩子!

这句很流行的口号,看上去好像是,这是我们教育的实质。

不过,我的一位在教育部门的朋友说,学校教育体系的实质是,某个官员想有政绩,而目前政绩的主要评判标准是升学率。

这个政绩的压力先传递到校长那里,而后传递到各级组长那里,而后传递到班主任和各科老师那里,最后传递到学生那里。

可见,绝非是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更要命的是,你要政绩,我也要政绩,而升学率的蛋糕是固定的,于是压力不断升级,而最后承受这些压力的,还是孩子。 并且,校长和老师们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他们的业绩,也是由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所决定的,他们实现业绩的梦想,也一样是由学生们的努力所实现。

同样要命的是,校长和老师们对业绩的追求,也是不断升级的,于是孩子们的压力也随之不断升级。

如此说,那句著名的口号其实是,一切为了老师。

这样说,听上去有些偏执,那么,讲讲故事吧,故事能说明一切。

我一个朋友,在某省会城市,儿子该读小学了,神通广大的他细致地调查了该省会城市的所有著名小学,结果雷人地发现,在这些著名的小学,老师鼓励孩子在考试中抄袭是一个普遍现象。

让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学习抄袭,而且让他们意识到,这是一种主流做法,无论如

何,这不能说是为了孩子吧。

这是为了追求考试成绩的大跃进,而能从考试成绩中获益的,自然是各个级别的老师们。 现在的几乎所有中小学学校,学生们已没有了真正的自习课,因为自习课已经被各科老师霸占,无比焦虑的老师们像打仗一样抢夺自习课的控制权。这可以理解,毕竟自己的业绩是和成绩严重挂钩的。

前不久,和几个朋友吃饭,其中三个朋友的孩子都是刚读小学一二年级,他们的一个共同感受是,孩子上学这件事让整个家庭濒临崩溃,所有人的情绪都因为要跟孩子“一起上学”而程度不同地陷入了歇斯底里状态。除非家长能从其中醒悟,这三个朋友中有两个有一天突然明白,这样下去不行,于是才多少从这个状态中脱离了出来。

譬如,他们三个都有同样的遭遇。他们每天都收到孩子各个老师的短信,短信不仅告知你的孩子表现如何,也告知班里的其他孩子表现如何。读到这样的短信,他们的心立即揪了起来,尤其是看不得别人家孩子比自己家孩子表现出色,看到后就忍不住想教训自己的孩子。 一个朋友说,一次收到短信,看到女儿一课考了92分,她想,嗯,还不错啊,但随即看到,全班的平均分是98.5分,她一下子觉得被打击了,回到家后好好教育了一下女儿。 因为不断这样教育女儿,女儿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坏,动不动就发脾气,最后女儿的奶奶终于受不了了,她教育我这位朋友说,她实在看不出92分和98分有什么分别,小孩子很容易马虎,马虎一下几分就没有了,马虎是小孩子的天性,要是孩子每次都考98分100分,这才是问题,那时你得担心孩子的天性到底到哪儿去了。她一再叮嘱,其实有点下通牒式地对儿媳说,以后绝不能因为92分98分这样的事来教训孩子

婆婆的话很给力,我这位朋友也反思了一下,觉得自己也的确是敏感了,从此后对女儿的教训少了很多,而女儿的坏脾气立即有了好转。

虽然经常和朋友们聊到现在学校的事情,但几乎每一次聊这样的话题都会让我觉得崩溃,因为总能看到令我震惊的做法。

有时候,我给一些企业讲课,说到工作压力的话题,我会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们该觉得庆幸,因为你们的工作压力很难比得上现在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你最多起得比他们早睡得比他们晚,但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要远胜于你,而且他们一天根本没有松弛与娱乐的时间。

譬如这三位朋友,他们的孩子不过是读小学一年级,但每天回到家里至少要做两个小时的作业。并且,做两个小时还是最快的,据他们了解,孩子的不少同学要四个小时甚至更多。 监督孩子做作业,则成了家庭的噩梦。一个朋友说,孩子没上小学前,他和妻子的感情很好,极少吵架,下班回家后很能享受家庭生活。但孩子上小学后,他们夫妻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多,有一天他们幡然醒悟,发现吵架的原因多数都与监督孩子做作业有关,于是决定将监督孩子做作业的事情交给专业机构。其他两个朋友也说,他们也做过这个打算,现在很流

行这样的机构,有的是老师办的,有的是家长办的,也有很商业性的,就是把几个或十几个孩子弄到一起做作业,每个月交几百乃至上千元就可以。

把孩子弄到这样的机构,夫妻之间就不必因此而吵架了。并且,父母也不会因此而与孩子发生冲突了,围绕着做作业产生的张力,主要放到了这种专业机构里,孩子可以憎恨这个机构,而不必憎恨父母了。

这样的机构估计也可以打“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

然而,如上的每个环节中,到底有哪一个环节真的是为了孩子呢?这些不过是大人的游戏,而孩子不幸成为实现大人政绩、业绩或物质利益的工具,但大人从孩子身上榨取了利益并给孩子制造了难以承受的痛苦后,还强调一句说一切为了孩子!这是何等的卑鄙。 他们不是孩子利益的代表,孩子只是被代表而已。

一切为了孩子!

家长们也喜欢使用这个口号,好像这也是教育的一个实质。

对此,我一个朋友有很经典的说法。她说:

怀孕时,只希望孩子正常就好了,别是怪胎就行;

生下来,只希望孩子健康就好了,别总生病;

孩子逐渐长大,看着小小的他,只希望他开心就好了,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进入幼儿园,比较心开始升起,希望自己家孩子比别人家孩子出色;

从此以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希望孩子在人生每一步都比别人家孩子更出色一些。 正在看美国人写的朝鲜战争的以本书,作者讲朝鲜战争前期的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说他是母亲一个“杰作”,母亲那么努力地教育儿子继承父业成为既杰出又超自恋的五星上将,不仅是要儿子证明自己是最强的,更要证明,她这个母亲也是世界上最出色的。

如果一切顺利还好,像麦克阿瑟,他虽然因自大犯了挺多错误,但他同时也有许多辉煌的战绩,他算是证明了自己也证明了母亲的价值。假若突然间,孩子生了重病,无论身体上还是精神上,父母的意愿一下子又跌回原处——希望他健康快乐就好。

这个朋友的一个朋友,富有而优秀,她也希望自己的儿子比自己更争气,于是给了孩子蛮多压力。但前不久突然查出,二十多岁的孩子竟然已患有癌症,她很崩溃,一下子觉得富有和优秀没有了任何意义,怪自己这么多年给了孩子太多压力,并想,要是一开始没给孩子压力多好,那样他就不会过得那么压抑了,或许也就不会得癌症了。要是能再次选择,孩子哪怕只是平庸但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多好。

其实,这个想法也是伪命题,并非是,世界的这一边是优秀而高压力,另一边是平庸而轻松。实际上,真正的轻松总是伴随着能力的解放,那会带来真正的优秀。

我们社会的大人们,好像普遍都不明白这一点,和家长与老师们探讨所谓的教育时,他们普遍抱有一个成见:要么是孩子在巨大压力下成为卓越人才,要么是孩子终日无所事事而

成为庸才。

这个成见很值得探讨一下。最近,我正在看荷兰心理学家罗伊-马丁纳的一本好书《改变,从心开始》。在书中,马丁纳讲到,快乐有三个层次:竞争式的快乐、条件式的快乐和无条件的快乐。

我们社会的教育体系,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其实都停留在了竞争式的快乐这一层面。 所谓竞争式的快乐,即,一定得我比你强,这样才快乐,否则就痛苦。比方说自己孩子考上中山大学,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很值得开心,但你一听说别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学,你的快乐一下子消散了,转而恨自己的孩子为啥就不如人家孩子争气。

我第一次深刻领会到竞争式的快乐,是因一个朋友。她对我说,她实在没法明白,人与人交往时,除了比较还能做什么。

马丁纳引用了一个寓言故事来说明竞争式的快乐。

两个商人紧挨着开了商店,经营范围类似,他们唯一的快乐就是比对方强一点。一天,一个天使来到一个商人面前说,对我许愿吧,你的任何愿望都可以实现。不过,你的对手会比你多一倍。这个商人最初很沮丧,但突然间开心起来,他对天使说,请弄瞎我一只眼睛吧。这个故事说明了竞争式快乐的可怕之处。陷在竞争式快乐中的人,势必会被这魔鬼的一面所折磨。

譬如多名高中生对我说,他应该能考上一所不错的重点大学,但一想到他的同学中有人能考上清华北大,他就快乐不起来。持有这种观念,意味着这些高中生也被我们社会的教育给异化了。所谓条件式的快乐,马丁纳说,这里面去除掉了竞争的成分,这是很客观的快乐,你要一个条件,只要这个条件得以满足,你就会很快乐。譬如你的愿望是挣到多少钱以获得经济上的自由,当这个愿望实现后,你很快乐,而不会沉浸在比尔-盖茨比我有钱多了的痛苦中,这就是条件式的快乐。

第三个层面无条件的快乐,马丁纳称为“至乐”,处于这一层面的人,不需要外界的任何条件,就能感觉到快乐与祥和。这是很美的状态,他写道:

毫无条件地生活,就是接受自己是个可能犯错的血肉凡躯,并欢迎改变、死亡和受苦。处在至乐中,无论不舒服或愉悦,我们都欣然接受;我们不执著于结果,而能享受和体验充实的人生,我们对于沿途的幸福安适与种种经验充满了感恩之心,而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第三个层面的快乐,并不容易活出。尽管有些父母能够给予孩子一些无条件的爱,但整体上,几乎没有谁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如此丰厚的馈赠,从小就彻底沉浸在无条件的至乐中。想获得这种快乐,我们都需要自己去学习。

不过,至少我们可以意识到,快乐有这三个层次,比“别人家的孩子”强只是最低层次的快乐,而我们的应试教育的核心逻辑,就是在追求竞争式的快乐,不仅教育系统的官员和老

师如此,家长们也如此,而这些大人们也试图让孩子相信,这就是一切。

其实,我们反过来可以从孩子的身上学习到,快乐其实是很简单的。孩子想吃糖,吃到了就很快乐。他要玩游戏,玩时就很快乐。他们有竞争式的快乐,但这绝非就是一切,假若大人不强烈地参与其中,制造“别的孩子”比你更值得爱这种信息,那么孩子对竞争式的快乐不会太痴迷,他们只要得到自己想要的,那就很快乐了。

可以说,孩子可以因为一切事情而快乐,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抱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心,如果没有受到干扰,孩子能够专注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这种专注本身就是一种至乐。

但长大了,我们好像都忘记了那些简单的快乐,我们最后只剩下了一种快乐——人群中的快乐。尤其是,在人群中我要成为最被赞许的,否则我就不快乐。

条件式的快乐和至乐能点燃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觉得不虚此生,但假若只剩下竞争式的快乐时,那么你会时时感觉身处地狱中。

更要命的是,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是大人们在享受竞争式的快乐,而孩子是他们实现自己这一最低层次快乐的工具,他们美好的生命,就消耗在如此没有意义的事情中。

最近,多个高中生都对我说,武老师,我非常地排斥高考,我讨厌高考中藏着的那种味道,好像这是天底下唯一重要的事情,好像我生命的意义就唯一体现在这里。他们的生命当然远不止此。假若自己生命的意义就是给别人提供竞争式的快乐,那就会产生巨大的无意义感。

我有一个可怕的预言——假若我们教育体系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而是压力继续升级,那么被当作工具的孩子们会以他们的生命抗争。最后孩子们的自杀率会高到让整个社会恐惧,那时大人们才不得不改变自己的逻辑。

那个富有而优秀的家长,她宁愿在健康和优秀之间为孩子选择健康。但我想说,如果家长一开始就选择保护孩子,免于目前教育体系的伤害,那么他们最终会发现,他们收获的并非是平庸,而是孩子的才能得以巨大解放,并且孩子的生命一直处于快乐之中。

家长不能指望老师或教育体系先发生改变,家长若真爱自己的孩子,需要发挥自己的勇气与智慧,与“一切为了大人”的变态做法抗衡。

家长是最容易打破这个绞杀孩子的链条的,你可以对孩子说,孩子,请享受生命,从现在开始,而不必非得等考上北大清华开始。(作者武志红系心理咨询师)


相关内容

  • 乐多多:养孩子必知的"三多,三少"原则
  • 乐多多儿童文学作家 2015-09-28 10:11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乐多多/总结 教育孩子真的很难吗? 教育孩子真的很简单吗? 这是我在创作<胡小闹日记>之后,经常在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反复思量,最终,我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教育之所以很难,那是因为我们做家长的都容易犯一个错误:对孩子要 ...

  • 六年级数学老师发言稿
  • 有不少同学进步很大.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学习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学生.希望在九星以下的学生要引起重视. 我们不能单纯地以分数评价学生.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真实水平,不光通过考试的成绩,还是要看他平时的作业做的怎样,对的比率有多大.会不会做较难的题. 但是,分数毕竟反映了学生某一个阶段某学科的学习情况.所以 ...

  • 初中优秀学生家长评语
  • 下在是小编为您提供的初中优秀生家长评语,欢迎各位浏览参考! 你是一个品行兼优的好孩子,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能协助老师管理班级,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在同学中有很高的威信,爱劳动,讲卫生,爱护环境,学习认真主动,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课堂练习独立迅速完成,思维开阔,老师很喜欢你.但同时你身上也存在着很 ...

  • "交锋"背后的共同愿望
  • "交锋"背后的共同愿望 杨支柱http://wtyzy.com <东方早报>10月30日刊登了童大焕先生的<长子长女何以更出类拔萃>,10月31日又刊出何亚福先生的<长子长女未必更出类拔萃>,于是不少习惯于望文生义的网友为老大优秀还是老二优秀的 ...

  •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
  •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 去年,我帮同事在亚马逊网站买了这本<别让孩子伤在小学>,网上销量很不错,一开始我以为这是本老师们看的书,直到看了之后,才知道这是国内第一本小学老师写给家长的沟通秘籍,并且书中的内容很写实也更为实用,简单来说这本书要传达的就是家长如何与老师打交道.作者饶雪莉有着15年小学 ...

  • 幼儿园教师获奖感言
  • 篇一:幼儿教师获奖感言 幼儿 教师获奖感言 幼儿教师获奖感言 在秋高气爽的美丽季节里,我有幸参加了浦东新区中青年教师评优活动,与四百多位来自新 区各个幼儿园的幼教同行们进行角逐.能取得好的成绩固然让人欣慰,但我认为参与的过程 更为重要,让我得到了一次锻炼的机会,对我专业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

  • 家庭教育观念--父母课堂
  • 教育方式 每天只问孩子四句话 有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 ...

  • 优秀是什么
  • 优秀是什么?作者: 植竣妈妈 今天上午,我和群里的朋友们一起分享了一下我个人对优秀的认识.其实这方面的话题我早就反复说过,平日里也零散地蕴含在对孩子的价值观引导中,输入给了小竣,没有像今天这样当成专题来集中讲. 我们群里好孩子比较多.也因为孩子聪明出色,家长都希望孩子优秀.大家对优秀的定义,往往直接 ...

  • 35本关于幼儿教育的书籍介绍-家长必读
  • 三十五本关于幼儿教育的书籍介绍 ------家长必读 关于幼儿教育书籍,幼儿教育书籍目录,幼儿书籍分类,幼儿早期教育书籍 D1 书名:<让孩子自己做主>---- 培养具有思考力的孩子 作者: [美] 默纳舒尔(Myrna B.Shure) 出版社: 中国海关出版社 开本: 32开 18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