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结课论文

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再认识

摘 要: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是统一的,是同

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从空间方面来看,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界即是人的自然化

过程的场所,也是自然界的人化过程的产物,也就是说,人类是自然界存在的特

定状态,演化的特定阶段的产物,然而在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问题上,仅仅强调

“人的自然化”的自然主义的自然哲学或仅仅强调“自然的人化”的人本主义的

自然哲学都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有害的。

关键词:人类、自然界,关系。

一.人的自然化过程

人的自然化过程是我们站在自然界的来看,人类是在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过程

中发生、发展的,表现了人对于自然界的依赖性、衍生性。人类在各个方面体现

了自然的本质,体现了在人类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同化自然力,将自然界

的物质及其自然观规律作为构造人类自身基础的特征。

人的自然化是自然本质丰富和充实人自身的生命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自然界无比丰富的属性和自然力形成了人的主体属性和人的能力。正如马克思所

说:“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

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

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

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19世纪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学说,揭示了物种起源和演化的

原因,指出了生物“有利的个体差异、变异的保持和有害变异的消除”,是由于

“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可以讲原来与物种关系不大的性状积累起来,创

造新的性状。自然选择不断地在生物与环境的联系中改造生物体、使生物体适应

自然环境,通过“自然选择”生物体持续的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20

世纪70年代卡特推广的思想认为宇宙以及决定宇宙的基本参数应容许在宇宙演

化的一定阶段产生作为观察者存在的有机生命。迪克与卡特对人择原理的表述有

所不懂,前者被称为“弱人择原理”;后者被称为“强人择原理”,但他们的基本

观点都认为:宇宙存在方式具有多样性,宇宙不同的存在方式决定于物理参数和

初始条件的不同,但是只有特定的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才能演化出人类。无论是

自然选择学说,还是宇宙人择原理,都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形

成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自然化的过程。

二.自然的人化过程

自然的人化过程是我们站在人类的角度来看,在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建立、发展

中,人类不断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自然界的人化过程的结果是作为“第

二自然”的人化自然、人工自然的出现。马克思说:“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

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

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得自然界”。马克思在这里强调

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另一方面的内容,既指明了自然界是属于人的自然界,是人

本学的自然界,这是由于自然地人化过程所致。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到一定的阶

段出现了人类,人类与自然界其他存在的物质有着本质的不同,认识有意识的能

动的自然存在物。动物只能适应自然而存在。一方面动物是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生

存的环境而生存,另一方面动物也能利用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天然材料增强自己的

生存能力。人类不仅能够根据劳动目的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工具,而且还能够自制

不同劳动目的的特定工具。

可以这么说,人类几百万年的生成、发展史,从从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现代

文明的历史就是自然界不断被人化的历史。“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

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把他类看做自己

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

三. 人类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自然最基本的关系是“对象性”关系。所谓对象性关系,

是一个存在物在其之外,有一个他物作为其对象,并且二者之间能够成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自然界出现了人之后,人就与自然界互为对象,各

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的前提。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人

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对自然界的受动性;

第二,人对自然界的能动性;第三,人对自然界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辨证统一。 人对自然地受动性表现在人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界,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活,人

的一切,包括肉体和意识、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等,全部依赖与自然界,也全都

在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才得以持续下去;自然界制约了人类发展必需的资源,

人要进行物质财富的生产,更离不开大自然提供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的生存不

是直接从自然中提取现成的物质、能量,而是通过社会生产对自然界进行物质、

能量和信息的变换来创造自己所需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这就依赖自然地理条

件、矿藏、气象、自然资源状况等,这些因素制约了人类社会生产的规模、门类、

潜力和结果。人对自然地能动性表现在,人类今天所面对的地球之所以不同于人

类产生时的地球,既有自然变迁方面的原因,更有人类活动的重大影响,除那些

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尚未进入人的认识领域的自然界外,已经成为人的认识和

实践客体的那部分自然界。人对自然界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辨证统一表现在,人

的实践活动不仅具有能动性,同时还具有受动性,马克思说“人作为对象性的感

性的存在物。”人在改造自然地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人的能动和人的受动”。所

谓人的受动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必然要受到客体规律的制约。换句话来说,在

改造自然地实践过程中,人并不能以纯粹自我规定的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主观愿

望,不能对人所具有的能动性滥加发挥。

四.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尤论

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

大气、土、岩石等)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

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

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生态系统所有生命要素因

水而生,依水而存,对水的量变和质变十分敏感。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

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抗争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在治水中处理好人与

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所谓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框架下,处理好人类活动与水利水害的关系,合理地趋利避害,正确对待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降低水污染等人为灾害,在将水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人类活动对水体循环的干扰,减少人对水的侵害;处理好人类取用水与自然界其他用水的关系,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能够保持水体基本功能、水资源可以持续利用的状态,使水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能够为整个自然界造福。

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反映出价值取向的变化。由“以人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价值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变化。由孤立的、单目标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系统的、全面的、辩证的思维模式,由以往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统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从思路、对策、措施,到规划、设计、管理,都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 “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的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

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 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人人心的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的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的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

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人类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必须抛弃“人类中心主义”这一类有害的观念。人类对大自然决没有“予取予夺”的绝对自由支配权。我们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维护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要把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尊重的理念和原则纳入到政治、法律和道德体系之中,坚决遏制人类“暴殄天物”的纵欲无度行为。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努力实现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要一改传统经济由“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方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构建经济系统,并使之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之中。为此,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培养节约资源的良好风尚,并通过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加以限制、引导和规范,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大力倡导科学精神,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恩格斯说过:“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改造永远也不会停止,问题在于如何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这就必须认识自然,尤其是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橘生淮南而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自然规律不可违背。过分强调“人定胜天”,虽不乏豪情与英雄气概,但事实证明终归是弄巧成拙。只有在科学认识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按自然规律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只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清楚,使两者之间能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他我们人类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文明,所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相信在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和谐社会的美好时代就在不久的将来,让我们一起奔向美好的世界。

结束语:

建立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以物质系统为理论基础,树立现代意义上的生态自然观、大自然观,把人类与自然界看成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要采用多种学科,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探讨自然事物的方方面面,把握自然事物的有机联系,形成对自然事物的整体、全面、系统化的知识(即规律),并以此作为改造自然地认识基础。实际上科学的最大成就或许就是突破了盛行于我们人类中的无意识的人类中心论。尽管这类

认识给予人们以强烈的震撼,但他们使我们对自身真实状况的认识极大地清晰起来。此外,它们可能也是其他领域中任何进一步重大成就的必要条件。从真、善、美全方位探讨自然界的价值,是协调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重要内容。科学从真的角度评价自然的价值,艺术从美的角度欣赏自然的价值,我们缺少的是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善意对待自然地意义。有效的控制人口的发展,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协调发展所必须采取的行动。

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再认识

摘 要: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是统一的,是同

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从空间方面来看,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界即是人的自然化

过程的场所,也是自然界的人化过程的产物,也就是说,人类是自然界存在的特

定状态,演化的特定阶段的产物,然而在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问题上,仅仅强调

“人的自然化”的自然主义的自然哲学或仅仅强调“自然的人化”的人本主义的

自然哲学都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有害的。

关键词:人类、自然界,关系。

一.人的自然化过程

人的自然化过程是我们站在自然界的来看,人类是在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过程

中发生、发展的,表现了人对于自然界的依赖性、衍生性。人类在各个方面体现

了自然的本质,体现了在人类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同化自然力,将自然界

的物质及其自然观规律作为构造人类自身基础的特征。

人的自然化是自然本质丰富和充实人自身的生命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自然界无比丰富的属性和自然力形成了人的主体属性和人的能力。正如马克思所

说:“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

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

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

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19世纪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学说,揭示了物种起源和演化的

原因,指出了生物“有利的个体差异、变异的保持和有害变异的消除”,是由于

“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可以讲原来与物种关系不大的性状积累起来,创

造新的性状。自然选择不断地在生物与环境的联系中改造生物体、使生物体适应

自然环境,通过“自然选择”生物体持续的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20

世纪70年代卡特推广的思想认为宇宙以及决定宇宙的基本参数应容许在宇宙演

化的一定阶段产生作为观察者存在的有机生命。迪克与卡特对人择原理的表述有

所不懂,前者被称为“弱人择原理”;后者被称为“强人择原理”,但他们的基本

观点都认为:宇宙存在方式具有多样性,宇宙不同的存在方式决定于物理参数和

初始条件的不同,但是只有特定的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才能演化出人类。无论是

自然选择学说,还是宇宙人择原理,都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形

成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自然化的过程。

二.自然的人化过程

自然的人化过程是我们站在人类的角度来看,在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建立、发展

中,人类不断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自然界的人化过程的结果是作为“第

二自然”的人化自然、人工自然的出现。马克思说:“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

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

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得自然界”。马克思在这里强调

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另一方面的内容,既指明了自然界是属于人的自然界,是人

本学的自然界,这是由于自然地人化过程所致。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到一定的阶

段出现了人类,人类与自然界其他存在的物质有着本质的不同,认识有意识的能

动的自然存在物。动物只能适应自然而存在。一方面动物是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生

存的环境而生存,另一方面动物也能利用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天然材料增强自己的

生存能力。人类不仅能够根据劳动目的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工具,而且还能够自制

不同劳动目的的特定工具。

可以这么说,人类几百万年的生成、发展史,从从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现代

文明的历史就是自然界不断被人化的历史。“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

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把他类看做自己

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

三. 人类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自然最基本的关系是“对象性”关系。所谓对象性关系,

是一个存在物在其之外,有一个他物作为其对象,并且二者之间能够成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自然界出现了人之后,人就与自然界互为对象,各

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的前提。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人

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对自然界的受动性;

第二,人对自然界的能动性;第三,人对自然界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辨证统一。 人对自然地受动性表现在人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界,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活,人

的一切,包括肉体和意识、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等,全部依赖与自然界,也全都

在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才得以持续下去;自然界制约了人类发展必需的资源,

人要进行物质财富的生产,更离不开大自然提供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的生存不

是直接从自然中提取现成的物质、能量,而是通过社会生产对自然界进行物质、

能量和信息的变换来创造自己所需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这就依赖自然地理条

件、矿藏、气象、自然资源状况等,这些因素制约了人类社会生产的规模、门类、

潜力和结果。人对自然地能动性表现在,人类今天所面对的地球之所以不同于人

类产生时的地球,既有自然变迁方面的原因,更有人类活动的重大影响,除那些

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尚未进入人的认识领域的自然界外,已经成为人的认识和

实践客体的那部分自然界。人对自然界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辨证统一表现在,人

的实践活动不仅具有能动性,同时还具有受动性,马克思说“人作为对象性的感

性的存在物。”人在改造自然地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人的能动和人的受动”。所

谓人的受动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必然要受到客体规律的制约。换句话来说,在

改造自然地实践过程中,人并不能以纯粹自我规定的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主观愿

望,不能对人所具有的能动性滥加发挥。

四.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尤论

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

大气、土、岩石等)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

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

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生态系统所有生命要素因

水而生,依水而存,对水的量变和质变十分敏感。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

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抗争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在治水中处理好人与

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所谓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框架下,处理好人类活动与水利水害的关系,合理地趋利避害,正确对待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降低水污染等人为灾害,在将水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人类活动对水体循环的干扰,减少人对水的侵害;处理好人类取用水与自然界其他用水的关系,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能够保持水体基本功能、水资源可以持续利用的状态,使水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能够为整个自然界造福。

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反映出价值取向的变化。由“以人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价值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变化。由孤立的、单目标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系统的、全面的、辩证的思维模式,由以往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统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从思路、对策、措施,到规划、设计、管理,都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 “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的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

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 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人人心的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的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的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

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人类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必须抛弃“人类中心主义”这一类有害的观念。人类对大自然决没有“予取予夺”的绝对自由支配权。我们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维护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要把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尊重的理念和原则纳入到政治、法律和道德体系之中,坚决遏制人类“暴殄天物”的纵欲无度行为。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努力实现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要一改传统经济由“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方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构建经济系统,并使之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之中。为此,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培养节约资源的良好风尚,并通过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加以限制、引导和规范,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大力倡导科学精神,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恩格斯说过:“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改造永远也不会停止,问题在于如何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这就必须认识自然,尤其是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橘生淮南而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自然规律不可违背。过分强调“人定胜天”,虽不乏豪情与英雄气概,但事实证明终归是弄巧成拙。只有在科学认识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按自然规律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只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清楚,使两者之间能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他我们人类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文明,所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相信在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和谐社会的美好时代就在不久的将来,让我们一起奔向美好的世界。

结束语:

建立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以物质系统为理论基础,树立现代意义上的生态自然观、大自然观,把人类与自然界看成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要采用多种学科,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探讨自然事物的方方面面,把握自然事物的有机联系,形成对自然事物的整体、全面、系统化的知识(即规律),并以此作为改造自然地认识基础。实际上科学的最大成就或许就是突破了盛行于我们人类中的无意识的人类中心论。尽管这类

认识给予人们以强烈的震撼,但他们使我们对自身真实状况的认识极大地清晰起来。此外,它们可能也是其他领域中任何进一步重大成就的必要条件。从真、善、美全方位探讨自然界的价值,是协调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重要内容。科学从真的角度评价自然的价值,艺术从美的角度欣赏自然的价值,我们缺少的是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善意对待自然地意义。有效的控制人口的发展,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协调发展所必须采取的行动。


相关内容

  • 从中药的毒副作用谈中医中药的关系
  • 从中药的毒副作用谈中医中药的关系 中国传统医学自古以来就是医药不分家,中医药讲究即医即药,以医带药,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医中药关系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摘要:大凡药物都有一定的偏性,古人亦称"毒性".中药由原来大众认为是"天然无毒的",至现在 ...

  •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1论文
  •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辨证法的发展和传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恩格斯和马克思对自然辨证法的诞生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一是自然科学观.本文通过整理和搜集资料不断对其发展历史和内容做了详细的分 ...

  • 自然辩证法在电器智能化中的应用
  •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论文题目: 作 者: 作者学号: 作者所在学院.专业: 论文评语: [优秀]论文选题符合本课程要求,作者能够很好地结合专业实际对论题展开分析论述,逻辑结构严谨,论证充分,参考文献规范,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 教师签字: [良好]论文选 ...

  • 领导论文:科学精神与科学发展
  • 科学精神与科学发展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都在发展,有发展就有"发展观".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同,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观的内涵和特征是不同的.就是说,"发展观"本身也是在变化和发展的.我们可以把过去的发展观统称为&quo ...

  •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的几个认识误区
  • 卫生职业教育 V01.322014No.20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的几个认识误区 庞红威,尚雅珍,闫捷 (陇东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关键词: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认识误区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l一1246(2014)20一0150-02 近年来,本着切实推动中医药事 ...

  • 议论文写作与探究
  • 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研究 石家庄一中 一. 议论文论点的针对性及提出方法探索 (1)通过对举出的两种相反的观点比较,揭示论点.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就是这样来揭示论点的:"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

  • 小儿咳嗽的辨病辨证论治
  • 中国医药学报 2004年第19卷第5期 ・临证经验・ sl,JL咳嗽的辨病辨证论治 孙娟边宁 (指导孟宪兰) . (济南市中医医院儿科,济南250012) 詹B6 8 关键词:小儿咳嗽:中医药疗法:辨病辨证论治:临证经验 咳嗽是tl,,JL肺系疾患中最常见的一种病证,好发于冬春二季,多因感受外邪或脏 ...

  • 名中医简介
  • 唐汉钧,男,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龙华医院主任医师.终身教授. 唐汉钧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内科功底深厚,外科诸法精通,崇尚"治病必求其本"."治外必本诸内"的学术思想, ...

  • 论如何发展中医体质学(上)
  • 论如何发展中医体质学 摘要:文章在从现代科学角度揭示中医证候实质的基础上,深人阐释了基于中医学的体质分型与中医证候的关系.中医体质学说与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关系.中医体质医学在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以及对现代医学发展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和沦i,笔者指出了目前<中医体质分型与判定>标准中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