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思考

关于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思考

【作者:河北省保定市委党校副校长 耿素德】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石,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党的十五大报告和江泽民同志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七一”讲话,都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更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一)劳动价值理论内涵随生产力的社会化发展而延伸

商品的价值由工人的活劳动创造的原理,是古典经济学在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理论成果。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十九世纪以蒸汽电力为主要内容的技术革命,推动了资本主 义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劳动

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提供了物质基础。为此,马克思提出了资本的剩余价值来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来源于工人为自己生存的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资本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越多。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剥削的锐利武器。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商品价值不仅由工人的体力劳动所创造,生产力的其他因素对劳动生产率提高也起着重要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社会生产力“还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由于大工业的发展,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进一步指出,“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相反地都要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技术的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突破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逻辑限制,涵盖了十九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在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既看到人的体力作用,还看到人的脑力的作用,看到了生产力诸因素的作用。

随着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生产力的现代化社会化发展,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还向知识、人才延伸。生产力的构成再不是过去的所谓劳动者加工具的二因素论,也不是劳动者加工具加劳动对象的三因素论。用形象直观的公式表示,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劳动对象+生产工具+管理+„„)。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乘数倍增的作用。

任何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都离不开价值的研究和判断。价值是如何产生的,是什么劳动创造的,价值实现应当归谁,是经济生活的基本问题。关系到经济的生产分配,关系到经济的发展问题。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的人把劳动价值理论片面理解为“体力劳动创造价值”,把劳动价值理论锁定在十九世纪的理论基础上,忽视脑力劳动、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不利于调动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随着生产的社会化、生产过程分工的细化,生产商品的劳动是一种分工协作的共同劳动即总体劳动。凡是生产商品的直接劳动、间接劳动,包括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劳动都是总体劳动中的构成部分,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都应当在分配中得到补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和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要求

传统的按劳分配,是与计划经济时期生产资料单一公有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生产资料多种所有制。劳动价值理论、按劳分配理论,在新的经济关系条件下,应该有新的研究新的认识。价值的创造不仅取决于活劳动,而且取决于资本、技术设备的投入等生产要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92年以来,中国工业总产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第一次超过了国有经济达56%以上。非公有制所有者投入的货币资本、生产设备、科学知识、技术专利以及经营管理劳动所创造的财富,都应当在收入分配中得到补偿,才能使其扩大再生产。

生产要素进入分配以后,涉及到一个如何认识私营企业主所得收入中,是否存在工人的剩余价值或利润的问题。私营企业主投入的生产要素中的技术专利和经营管理所创造的收入,当然是一种劳动收入,是复杂劳动所得。但是不可忽视,私营企业主投入的生产要素如作为生产流动资金、企业的固定资产、厂房设备等生产要素形成的收入,无疑是资本的产物,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利润。

据第三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当年净利润平均为406762元。在净利润中的22.7%作为生活消费。其余77.3%作为生产资金投入扩大再生产。调查还表明,私营企业规模越大,科技含量越高,企业利润就越多,被企业主作为生活消费基金部分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就越小。材料说明,私营企业主收入中既有劳动收入、知识技术收入、也有工人为之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收入。

研究劳动和劳动价值问题,必然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应该说,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特别是在此基础上进而形成的剩余价值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内在矛盾,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催生了20世纪世界广阔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大变革。这一理论还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些基本特点和运行规律,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毕竟是在150多年以前形成的。150多年来,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都是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所没有遇到甚至不可能预见的。马克思主义需要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当然也要与时俱进。

(三)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制度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但是分配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与生产相适应的分配制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与生产不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则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如何创新企业家的激励机制,使企业经营者如何既讲节约又讲效果,人们总结了三句顺口溜:用公家的钱办公家的事,既不讲节约也不讲效果;用公家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用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也讲效果。过去国有企业不景气,而民营企业发展较快,与自己投入的生产要素联系收入分配有很大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实行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有利于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和生产资源进行经济建设,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

化配置,有利于要素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和发展生产力。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中,对分配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新发展,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创新和政策创举。

(《理论前沿》2002年第19期)

试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和具体方式

[摘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与市

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具体

体现。结合的具体方式有板块式结合和渗透式结合。按劳分配采取按劳动

力价值分配的形式,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衔接点。在实现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中,必须采取市场化分配机制,坚持按

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关键词]按劳分配;生产要素;劳动力价值

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

目前,理论界在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和具体方式上

仍存在较大分歧。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板块结合。认为不同所有制经济实行不同的分配方式,即公有制企业实行按劳分配,非公有制企业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也可以说是相互结合了。

(2)一般和特殊的结合。“按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共有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特殊分配原则,二者的结合是分配一般与分配特殊的结合。”[1]

(3)统一式结合。“既然生产要素中已经包含了劳动要素,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所以,二者的结合,“实际上是指把按劳动要素的贡献分配与按非劳动要素的贡献分配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按贡献分配‟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统一。”[2]

(4)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与按要素分配具有同一性的按劳分配体现的是生产一般?熏是外在形式。与按要素分配具有差异性的按劳分配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生产特殊,是内在本质。因此,二者的结合,是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3](p.178)

(5)整体和部分的结合。“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更高一个层次,更全面的收入分配原则?熏按劳分配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实质和具体方式,必须把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区别开来。首先,分配制度是一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是由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它反映了该社会的本质关系。按劳分配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并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关系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其次,分配方式是分配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它除了受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基本分配制度制约外,还要受资源配置方式、交换方式、生产结构等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资源配置方式的制约。作为具体的分配方式,主要体现在产品和收入如何分配、分配的具体办法和尺度上。在这个意义上,经典涵义的按劳分配是不能作为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的。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则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主要受价值规律的支配,按要素价格在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所以,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实质就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所决定的分配方式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具体方式

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的层次划分,也为研究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具体方式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也就是说,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可以采取两种具体的结合方式:板块式结合和渗透式结合。 1.板块式结合

板块式结合是指在宏观上,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作为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二者并存发展。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虽然与经典涵义的按劳分配有很大差别,但按劳分配作为一种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并没有改变,它仍然是与公有制经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分配关系。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坚持按劳分配制度,改革其分配方式,是可以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基础上,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从整个社会看,只要坚持公

有制为主体,社会的剩余产品价值将作为非劳动要素的公有产权收益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仍与其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相联系。 由此可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板块式结合是以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对各种非按劳分配方式的概括。

2.渗透式结合

渗透式结合是指

在微观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将采取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实现形式,从而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在分配方式、分配对象、分配数额、分配规律及收入形式上完全是同一的,从而使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而融为一体,形成统一的分配体系。这种结合方式才真正使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结合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板块式结合就会形同两张皮而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按劳分配采取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形式,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衔接点。

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涉及到劳动力商品问题。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仍然存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客观条件,劳动力作为商品只是反映劳动力的市场配置关系,它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并不

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作为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的按劳动力价值5

分配和作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组成部分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同一的。(1)从形式上看,按劳分配和按劳动力要素分配都采取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实现形式,都要通过劳动力市场,通过劳动力价格实现收入分配。(2)从分配对象、分配数额上看,二者都是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即必要产品价值或劳动力价值。(3)从分配规律上看,二者都需要遵循统一的规律,即价值规律或工资决定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公有制经济中的工资还是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工资,都要在统一的规律支配下运行,即工资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并受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历史的、道德的因素的影响。

虽然按劳分配和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在实现形式、分配对象、分配数额、分配规律上是同一的,但这并不能否定按劳分配的性质。首先,按劳分配和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在上述方面的同一,是由市场经济决定的,反映的是劳动力的市场配置关系和分配的数量关系。其次,按劳分配和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在上述方面的同一仅仅是形式上的,二者在所有制基础、所体现的分配关系的性质方面是根本不同的。

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现实结合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现实结合中,不管是板块式结合,还是渗透式结合,都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

1.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不能靠行政命令、计划手段,而必须依靠市场,靠统一的市场化分配机制。这就需要按照建立统一的市

场化分配机制的要求,努力创造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市场条件,主要包括:(1)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力市场。当前,一要改革传统的就业制度,建立企业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的市场配置制度;二要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推进保障社会化。(2)明确界定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产权关系,培育产权主体。为此,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个人、企业、国家作为市场主体的产权边界,切实维护他们的财产所有权。二是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企业和居民成为产权主体创造条件。三是为一切要素进入市场交易开辟多样化的渠道和创造多样化的工具。四是为一切要素进入市场交易创造公平、宽松的环境。(3)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要素价格的价格形成机制。必须减少国家干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允许生产要素在全社会的自由合理流动;消除部门和行业垄断,保证要素的公平、自由竞争。

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从目前的状况看,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实现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落实按劳分配为主体还必须采取必要的配套措施。第一,加强公有资产管理,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实现公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公有资产流失,确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落实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产权基础。第二,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搞活国有经济。公有制企业是贯彻按劳分配的主体,但从目前实际看,公有制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中困难企业的面太大,成为制约按劳分配广泛实现的一个突出问题。这是落实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微观基础。第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人力资本进行资本化、规范化,增加人力资本取酬的透明度。这就要根据科学技术、经营管理、

信息的实际贡献对这些具有按劳分配性质的要素进行规范、透明的分配,逐步取消不规范的职务收入。第四,要有效地解决普通劳动力按劳分配收入远远低于劳动力价值的状况。

3.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要体现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按劳分配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体现劳动差异的分配制度,强调的是公平前提下的效率;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则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或生产资料归不同的所有者所有的基础上,体现生产要素所有权差异和要素贡献差异的分配方式,强调的是生产要素初始分配不公平前提下的效率。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就等于承认初始分配的不公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按劳分配体现了初始分

配的公平和分配效率的统一,按生产要素分配只强调了分配效率而忽视了初始分配的公平。这里所说的公平是就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而言的。公平的另一层涵义是分配结果的合理化。无论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还是按劳分配,都会产生事实上的不公平。我国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完全是出于效率优先的考虑,即是要通过按生产要素分配,调动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实现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发展社会生产力。所以,必须重新审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在贯彻效率原则,实行市场化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机制的同时,必然兼顾公平,通过宏观调控,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适时地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为兼顾公平与效率。这就要求政府的宏观调控不应该仅仅是对分配结果的调控,而应该是对收入分配全过程的调控。

[参考文献]

[1] 刘萌芽.简论多种分配方式的分类与结合——兼论按劳分配原则与按要素分配原则的结合[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穴社会科学版?雪,1998,(6).

[2] 蔡继明.按贡献分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J].人民论坛,1988,(4).

[3] 蒋学模.高级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本体论[M].上海?押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 杨明洪.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深层思考[J].福建论坛?穴经济社会版?雪,2000,(4).

[5] 简新华.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J].中国经济问题,1999,(6).

关于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思考

【作者:河北省保定市委党校副校长 耿素德】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石,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党的十五大报告和江泽民同志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七一”讲话,都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更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一)劳动价值理论内涵随生产力的社会化发展而延伸

商品的价值由工人的活劳动创造的原理,是古典经济学在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理论成果。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十九世纪以蒸汽电力为主要内容的技术革命,推动了资本主 义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劳动

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提供了物质基础。为此,马克思提出了资本的剩余价值来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来源于工人为自己生存的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资本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越多。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剥削的锐利武器。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商品价值不仅由工人的体力劳动所创造,生产力的其他因素对劳动生产率提高也起着重要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社会生产力“还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由于大工业的发展,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进一步指出,“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相反地都要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技术的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突破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逻辑限制,涵盖了十九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在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既看到人的体力作用,还看到人的脑力的作用,看到了生产力诸因素的作用。

随着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生产力的现代化社会化发展,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还向知识、人才延伸。生产力的构成再不是过去的所谓劳动者加工具的二因素论,也不是劳动者加工具加劳动对象的三因素论。用形象直观的公式表示,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劳动对象+生产工具+管理+„„)。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乘数倍增的作用。

任何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都离不开价值的研究和判断。价值是如何产生的,是什么劳动创造的,价值实现应当归谁,是经济生活的基本问题。关系到经济的生产分配,关系到经济的发展问题。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的人把劳动价值理论片面理解为“体力劳动创造价值”,把劳动价值理论锁定在十九世纪的理论基础上,忽视脑力劳动、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不利于调动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随着生产的社会化、生产过程分工的细化,生产商品的劳动是一种分工协作的共同劳动即总体劳动。凡是生产商品的直接劳动、间接劳动,包括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劳动都是总体劳动中的构成部分,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都应当在分配中得到补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和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要求

传统的按劳分配,是与计划经济时期生产资料单一公有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生产资料多种所有制。劳动价值理论、按劳分配理论,在新的经济关系条件下,应该有新的研究新的认识。价值的创造不仅取决于活劳动,而且取决于资本、技术设备的投入等生产要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92年以来,中国工业总产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第一次超过了国有经济达56%以上。非公有制所有者投入的货币资本、生产设备、科学知识、技术专利以及经营管理劳动所创造的财富,都应当在收入分配中得到补偿,才能使其扩大再生产。

生产要素进入分配以后,涉及到一个如何认识私营企业主所得收入中,是否存在工人的剩余价值或利润的问题。私营企业主投入的生产要素中的技术专利和经营管理所创造的收入,当然是一种劳动收入,是复杂劳动所得。但是不可忽视,私营企业主投入的生产要素如作为生产流动资金、企业的固定资产、厂房设备等生产要素形成的收入,无疑是资本的产物,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利润。

据第三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当年净利润平均为406762元。在净利润中的22.7%作为生活消费。其余77.3%作为生产资金投入扩大再生产。调查还表明,私营企业规模越大,科技含量越高,企业利润就越多,被企业主作为生活消费基金部分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就越小。材料说明,私营企业主收入中既有劳动收入、知识技术收入、也有工人为之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收入。

研究劳动和劳动价值问题,必然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应该说,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特别是在此基础上进而形成的剩余价值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内在矛盾,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催生了20世纪世界广阔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大变革。这一理论还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些基本特点和运行规律,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毕竟是在150多年以前形成的。150多年来,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都是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所没有遇到甚至不可能预见的。马克思主义需要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当然也要与时俱进。

(三)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制度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但是分配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与生产相适应的分配制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与生产不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则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如何创新企业家的激励机制,使企业经营者如何既讲节约又讲效果,人们总结了三句顺口溜:用公家的钱办公家的事,既不讲节约也不讲效果;用公家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用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也讲效果。过去国有企业不景气,而民营企业发展较快,与自己投入的生产要素联系收入分配有很大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实行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有利于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和生产资源进行经济建设,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

化配置,有利于要素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和发展生产力。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中,对分配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新发展,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创新和政策创举。

(《理论前沿》2002年第19期)

试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和具体方式

[摘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与市

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具体

体现。结合的具体方式有板块式结合和渗透式结合。按劳分配采取按劳动

力价值分配的形式,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衔接点。在实现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中,必须采取市场化分配机制,坚持按

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关键词]按劳分配;生产要素;劳动力价值

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

目前,理论界在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和具体方式上

仍存在较大分歧。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板块结合。认为不同所有制经济实行不同的分配方式,即公有制企业实行按劳分配,非公有制企业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也可以说是相互结合了。

(2)一般和特殊的结合。“按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共有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特殊分配原则,二者的结合是分配一般与分配特殊的结合。”[1]

(3)统一式结合。“既然生产要素中已经包含了劳动要素,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所以,二者的结合,“实际上是指把按劳动要素的贡献分配与按非劳动要素的贡献分配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按贡献分配‟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统一。”[2]

(4)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与按要素分配具有同一性的按劳分配体现的是生产一般?熏是外在形式。与按要素分配具有差异性的按劳分配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生产特殊,是内在本质。因此,二者的结合,是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3](p.178)

(5)整体和部分的结合。“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更高一个层次,更全面的收入分配原则?熏按劳分配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实质和具体方式,必须把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区别开来。首先,分配制度是一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是由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它反映了该社会的本质关系。按劳分配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并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关系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其次,分配方式是分配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它除了受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基本分配制度制约外,还要受资源配置方式、交换方式、生产结构等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资源配置方式的制约。作为具体的分配方式,主要体现在产品和收入如何分配、分配的具体办法和尺度上。在这个意义上,经典涵义的按劳分配是不能作为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的。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则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主要受价值规律的支配,按要素价格在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所以,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实质就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所决定的分配方式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具体方式

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的层次划分,也为研究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具体方式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也就是说,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可以采取两种具体的结合方式:板块式结合和渗透式结合。 1.板块式结合

板块式结合是指在宏观上,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作为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二者并存发展。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虽然与经典涵义的按劳分配有很大差别,但按劳分配作为一种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并没有改变,它仍然是与公有制经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分配关系。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坚持按劳分配制度,改革其分配方式,是可以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基础上,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从整个社会看,只要坚持公

有制为主体,社会的剩余产品价值将作为非劳动要素的公有产权收益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仍与其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相联系。 由此可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板块式结合是以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对各种非按劳分配方式的概括。

2.渗透式结合

渗透式结合是指

在微观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将采取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实现形式,从而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在分配方式、分配对象、分配数额、分配规律及收入形式上完全是同一的,从而使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而融为一体,形成统一的分配体系。这种结合方式才真正使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结合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板块式结合就会形同两张皮而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按劳分配采取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形式,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衔接点。

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涉及到劳动力商品问题。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仍然存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客观条件,劳动力作为商品只是反映劳动力的市场配置关系,它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并不

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作为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的按劳动力价值5

分配和作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组成部分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同一的。(1)从形式上看,按劳分配和按劳动力要素分配都采取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实现形式,都要通过劳动力市场,通过劳动力价格实现收入分配。(2)从分配对象、分配数额上看,二者都是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即必要产品价值或劳动力价值。(3)从分配规律上看,二者都需要遵循统一的规律,即价值规律或工资决定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公有制经济中的工资还是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工资,都要在统一的规律支配下运行,即工资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并受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历史的、道德的因素的影响。

虽然按劳分配和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在实现形式、分配对象、分配数额、分配规律上是同一的,但这并不能否定按劳分配的性质。首先,按劳分配和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在上述方面的同一,是由市场经济决定的,反映的是劳动力的市场配置关系和分配的数量关系。其次,按劳分配和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在上述方面的同一仅仅是形式上的,二者在所有制基础、所体现的分配关系的性质方面是根本不同的。

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现实结合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现实结合中,不管是板块式结合,还是渗透式结合,都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

1.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不能靠行政命令、计划手段,而必须依靠市场,靠统一的市场化分配机制。这就需要按照建立统一的市

场化分配机制的要求,努力创造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市场条件,主要包括:(1)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力市场。当前,一要改革传统的就业制度,建立企业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的市场配置制度;二要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推进保障社会化。(2)明确界定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产权关系,培育产权主体。为此,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个人、企业、国家作为市场主体的产权边界,切实维护他们的财产所有权。二是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企业和居民成为产权主体创造条件。三是为一切要素进入市场交易开辟多样化的渠道和创造多样化的工具。四是为一切要素进入市场交易创造公平、宽松的环境。(3)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要素价格的价格形成机制。必须减少国家干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允许生产要素在全社会的自由合理流动;消除部门和行业垄断,保证要素的公平、自由竞争。

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从目前的状况看,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实现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落实按劳分配为主体还必须采取必要的配套措施。第一,加强公有资产管理,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实现公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公有资产流失,确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落实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产权基础。第二,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搞活国有经济。公有制企业是贯彻按劳分配的主体,但从目前实际看,公有制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中困难企业的面太大,成为制约按劳分配广泛实现的一个突出问题。这是落实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微观基础。第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人力资本进行资本化、规范化,增加人力资本取酬的透明度。这就要根据科学技术、经营管理、

信息的实际贡献对这些具有按劳分配性质的要素进行规范、透明的分配,逐步取消不规范的职务收入。第四,要有效地解决普通劳动力按劳分配收入远远低于劳动力价值的状况。

3.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要体现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按劳分配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体现劳动差异的分配制度,强调的是公平前提下的效率;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则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或生产资料归不同的所有者所有的基础上,体现生产要素所有权差异和要素贡献差异的分配方式,强调的是生产要素初始分配不公平前提下的效率。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就等于承认初始分配的不公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按劳分配体现了初始分

配的公平和分配效率的统一,按生产要素分配只强调了分配效率而忽视了初始分配的公平。这里所说的公平是就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而言的。公平的另一层涵义是分配结果的合理化。无论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还是按劳分配,都会产生事实上的不公平。我国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完全是出于效率优先的考虑,即是要通过按生产要素分配,调动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实现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发展社会生产力。所以,必须重新审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在贯彻效率原则,实行市场化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机制的同时,必然兼顾公平,通过宏观调控,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适时地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为兼顾公平与效率。这就要求政府的宏观调控不应该仅仅是对分配结果的调控,而应该是对收入分配全过程的调控。

[参考文献]

[1] 刘萌芽.简论多种分配方式的分类与结合——兼论按劳分配原则与按要素分配原则的结合[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穴社会科学版?雪,1998,(6).

[2] 蔡继明.按贡献分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J].人民论坛,1988,(4).

[3] 蒋学模.高级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本体论[M].上海?押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 杨明洪.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深层思考[J].福建论坛?穴经济社会版?雪,2000,(4).

[5] 简新华.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J].中国经济问题,1999,(6).


相关内容

  • S0401014研究现状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区别
  • 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区别的研究 1.黄国平 <对生产要素及其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再认识> <岭南学刊>2006年第1 期 2.陶菁.张敬陶 <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依据的思考> <企业经济>2005年第2期 3.何奥龙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 ...

  • 劳动价值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
  • 作者:黄萍张存刚 经济评论 2002年03期 活劳动决定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但是 ,自从党的十五大提出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以后,理论界对劳 动价值论的怀疑甚至否定多了起来.他们认为以前我们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形式是相信了马 克思的劳动 ...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专题研究论文
  •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考试科目: 论文题目: 院 .所.中心 : 专业或专业领域 研究方向 级 别 学 年 学 期 姓 名 学 号 类 别 (①全日制博士 ②全日制硕士 ③教育硕士 ④高师硕士 ⑤工程硕士 ⑥农推硕士 ⑦兽医硕士 ⑧进修) 2015年12月30日 研究生院(筹)制 备注:成绩评定以 ...

  • 2013版本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教学目的和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与继续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明确了努力目标,规划了 ...

  • 关于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考释
  • 关于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考释一一马克 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按要素分配的兼容性分析 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按要素分配兼容性 论文接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说明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 生产和财富生产有本质的区别,按要素分配并不构成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分 配由所有制决定,而不由价值创造决定,劳 ...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再思考
  • 作者:赵玉华 理论探索 2008年09期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quo ...

  • 第五课财富之源
  • 第五课:财富之源 结构:四个内容,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框:财富基于勤劳 第二框:财富源自智慧与开拓 第二课时:第三框:科技创造财富 第四框: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第一课时:第一框:财富基于勤劳 第二框:财富源自智慧与开拓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财富的源泉,懂得创造财富需要艰苦的劳动,需 ...

  • 对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 [摘要]时代发展到今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因传统教科书和社会实践有许多不契合,甚至脱节,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面临许多困惑.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本文以企业改制过程中出现的争论为切入点,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谈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中国文化传播和指导实践过程中 ...

  • 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 作者:何天云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高等教育研究专版 1997年01期 提要 本文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概括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的有关内容,探讨分析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本质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人类文明发展共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