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一、读准字音

河干(gān  ) 圮(  pǐ )   棹(zhào )     曳(yè   )   铁钯(pá )  木杮(fèi  )

湮 (  yān )   啮(niè )    坎穴(  xué )溯流(  sù )  臆(  yì )断   欤(  yú  )

二、原文与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杮(fèi),

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译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译文: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了;在河底寻找,不更加荒唐吗?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真么说来,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其中第二点的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三、重点字词解释:

沧州南一寺临(靠近)河干(河边  ),山门圮(  倒塌 )。于河,二石兽并(一起     )沉焉。阅(经过,过了 )十岁,僧募金重修,求(寻找  )二石兽于水中,竟(  终于,到底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划船 )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 讲学,教书  )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你们  )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  这 )非木柿(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 埋没 )于 沙上,渐沉渐深耳(  语气词,表示“罢了” )。沿河求之,不亦颠(  通“癫”,疯狂 )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丢失的石兽 ),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这样)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  于是     )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天下之事,但(   只   )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主观地判断    )欤?

四、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寻找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根据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

2、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答案:“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4、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4分)

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5、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6、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8、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 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 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 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9、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答:.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人教版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一、读准字音

河干(gān  ) 圮(  pǐ )   棹(zhào )     曳(yè   )   铁钯(pá )  木杮(fèi  )

湮 (  yān )   啮(niè )    坎穴(  xué )溯流(  sù )  臆(  yì )断   欤(  yú  )

二、原文与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杮(fèi),

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译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译文: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了;在河底寻找,不更加荒唐吗?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真么说来,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其中第二点的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三、重点字词解释:

沧州南一寺临(靠近)河干(河边  ),山门圮(  倒塌 )。于河,二石兽并(一起     )沉焉。阅(经过,过了 )十岁,僧募金重修,求(寻找  )二石兽于水中,竟(  终于,到底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划船 )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 讲学,教书  )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你们  )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  这 )非木柿(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 埋没 )于 沙上,渐沉渐深耳(  语气词,表示“罢了” )。沿河求之,不亦颠(  通“癫”,疯狂 )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丢失的石兽 ),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这样)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  于是     )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天下之事,但(   只   )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主观地判断    )欤?

四、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寻找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根据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

2、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答案:“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4、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4分)

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5、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6、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8、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 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 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 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9、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答:.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相关内容

  • 河中石兽说课稿
  • <河中石兽>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河中石兽>,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河 ...

  • 2013七年级上期人教版语文课程纲要
  • 2013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纲要 (一)课程元素: • 科目名称:语文 •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 总课时: 70课时 • 日期:2013年9月------2014年1月 • (二)学科价值: 尊重.欣赏.求真.尚美 一.工具性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 ...

  • 人教版语文教材大调整:送走鲁迅 迎来史铁生
  • 2013年09月04日 03:59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分享到: 4人参与 1条评论 原标题:送走鲁迅迎来史铁生 在一线教学者看来,新教材更接地气 河南商报记者 李亚沛 郭清媛 开学了,郑州市中小学生逐步进入正常的学习轨道. 不过,拿到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的老师们发现,课本出现了不小的变化:30篇 ...

  • 人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复习资料
  • 2015年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二.古今异义词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古义:对子侄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 期: 行:古义:约定,动词. 今义:日期, ...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计划
  •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备课---教学计划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 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24篇课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 ...

  • 2015--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3) 班语文的教学工作,为了使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有效地的完成教学任务,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起始年级摸底考试成绩来看,两班学生的基础不是很好,尤其是七(3)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和 ...

  • 人教版语文教材删掉鲁迅文章
  • 人教版语文教材删掉鲁迅文章 人民网 2013.9.4. [导读]"<伤逝>.<祥林嫂>等文章,不是孩子们能感知的."赵瑜认为,鲁迅是以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来评价世事,鲁迅的种种好,应该是成年后才能体味. 开学了,郑州市中小学生逐步进入正常的学习轨道. 不过, ...

  • 2016年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七至九年级目录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备课资料 2016-09-01 手机版 七年级上册 1.春/朱自清 2.济南的冬天/老舍 3.雨的四季/刘湛秋 4.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5.秋天的怀念/史 ...

  • 文学常识和文言文
  • 2013年秋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 一.<散步>的体裁是散文,作者 莫怀戚.笔名周平安,章大明.中篇小说<诗礼人家>获"四川文学"奖. 二.<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