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

附件8

“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

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重点专项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当前林业资源和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需求,通过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有效支撑种苗繁育、营造林、加工利用全产业链技术升级,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于保障国家木材安全、生态安全、绿色发展,支撑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专项以“保障木材供给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速生用材、珍贵用材、工业原料等树种为对象,开展产量和质量形成机理研究、资源培育和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单位蓄积增加15%,资源利用效率提高20%,资源加工劳动生产率提高50%。到2020年,为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年增加木材蓄积量1.42亿m 3,年新增木材供应量9500万m 3,进口依存度降低到45%和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0万亿元提供科技支撑。

— 1 —

专项按照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一体化组织实施的思路,围绕总体目标,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创新与区域技术集成示范三个层次,共设计部署14项重点任务,包括主要用材林树种产量和质量形成的生理生态及遗传学基础、人工林重大灾害的成灾机理和调控机制、木材材质改良的生物学与化学基础3项基础研究任务;主要速生用材树种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主要珍贵用材树种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主要工业原料林高效培育与利用技术研究、竹资源高效培育与产业链增值关键技术研究、人工林资源监测与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木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人工林非木质林产资源高质化利用技术创新等7项共性关键技术任务;珍贵树种定向培育和增值加工技术集成与示范、重点区域速丰林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南方竹产区竹资源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人工林非木质资源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等4项技术集成与示范任务。其中,基础研究重点解决林业资源培育和高效加工的基础理论问题,为关键技术突破提供源头支撑;关键技术创新重点突破制约林业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的重大技术瓶颈;在此基础上,融合已有技术成果,按照区域特色和典型林种进行全产业链集成示范。

上述14项任务共设置26个项目。

专项实施周期五年, 任务内容设置根据国家科技计划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审议通过的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

— 2 —

术创新重点专项实施方案。2016年度拟先期启动其中9个项目。

1. 基础研究

1.1 林木次生生长的分子调控和环境胁迫机制

研究内容:针对主要速生用材、珍贵用材等树种连年次生生长决定木材产量的问题,应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重点研究树木次生分生组织的启动与活性的调控机制,揭示树木次生生长和发育机理;研究环境胁迫下林木生长、发育主要调控途径和代谢途径,鉴定环境适应性关键基因,明确平衡生长与抗逆调控机制;鉴定调控树木木质部分化的主要因子,并解析其功能;揭示不同树木次生生长特征的基因组学基础,为实现人工林高效培育提供理论基础。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鉴定树木分生组织启动、分生活性关键调控因子2—3个,主要次生生长调控因子3—5个,明确其作用机制,提出树木生长发育状态诊断基因2—3个;确定树木生长和响应逆境胁迫的关键调控途径和代谢途径2—3个,揭示其作用机制;确定平衡次生生长与抗逆关键调控因子2—3个,揭示其作用机制。【预期性指标】发表高质量SCI 论文30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10项。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 人工林生产力形成的结构与环境效应

— 3 —

研究内容:围绕主要速生用材林、珍贵用材林等人工林生产力形成与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问题,研究主要林木生产力形成与分配的生理生态及环境控制机制,分析人工林类型与结构对物质循环过程的影响机理,探索不同人工林对环境的响应及适应机制与特征,揭示经营管理措施对典型人工林地力的影响机制,研究人工林木材生产与生态功能平衡的区域结构优化机制并提出调控对策。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系统揭示主要速生用材树种及珍贵用材树种生产力形成与分配的生理生态及环境控制机制,明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主要过程及其对结构与环境的响应与适应规律,阐明经营管理措施对人工林地力维持的影响机制;建立长期固定实验研究样区10—15个。【预期性指标】提出人工林区域发展及经营战略报告1—2份;发表高质量SCI 论文40篇以上。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 关键技术研究

2.1 杉木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速生、丰产、优质杉木高效培育目标,研究不同杉木产区的遗传、立地、密度、混交、林龄效应及模拟系统,构建不同轮伐期杉木速生材高效培育技术;研究杉木人工林材种结构形成的遗传、立地与密度控制技术,提出中心产区杉木大径

— 4 —

材定向培育技术;研究红心材、无节材等杉木林分质量提升经营措施效应,建立杉木高值化装饰材培育技术;研究杉木清林方式、连栽、密度控制措施对林地土壤肥力、林分碳储量的影响,提出杉木健康可持续经营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开发杉木速生材、大径材、装饰材培育技术模式2—3项,提出优质苗木繁育技术2—3个,模式应用实现单位面积蓄积量提升15%以上,林分大径材出材率提高15%;在江西、湖南、福建、广西、贵州等省区建立苗木繁育基地1000亩以上,试验示范林6000亩以上。【预期性指标】发表论文30篇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件以上,研制标准5项以上。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2 杨树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杨树良种壮苗率低及大径材缺乏问题,研究杨树节水节肥苗木培育措施,提出杨树良种壮苗繁育技术;研究不同产区杨树品种选配与立地、密度及干形调控技术,构建杨树大径材定向培育技术体系;研究杨树高密度栽培、短轮伐、水肥耦合等关键技术,建立杨树纤维材定向培育技术体系;研究杨树冠型控制、空间结构调控等技术,揭示林农互作机制,提出杨树农林复合经营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杨树大径材、纤维材培育技 — 5 —

术模式2—3项,提出优质苗木繁育技术2—3个,模式应用实现单位面积蓄积量提升15%以上;在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等区域建立苗木繁育基地1000亩以上,试验示范林6000亩以上。【预期性指标】发表论文30篇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件以上;研制标准5项以上。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3 桉树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桉树中小径材价值低廉、经营低效及地力退化问题,研究桉树大径材优良品系栽培的立地评价与选择、密度调控及轮伐期优化等技术,构建桉树大径材定向培育技术体系;研究桉树高纤维纸浆材高效培育技术、抚育经营模式及最佳轮伐期的确定,建立桉树高纤维纸浆材定向培育技术体系;研究桉树平衡施肥、植被管理及多代经营技术,提出桉树高效可持续经营技术,实现桉树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桉树大径材、高纤维纸浆材等培育技术模式6种以上,提出桉树平衡施肥和地力维护组合模式2种以上,集成技术模式应用提升桉树单位面积蓄积量15%以上;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川等省区建立苗木繁育基地1000亩以上,试验示范林5000亩以上。【预期性指标】发表论文30篇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件以上,制修订技术标准5项以

— 6 —

上。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4 南方主要珍贵用材树种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南方地区珍贵用材树种高效培育技术难题,重点研究柚木、楠木、西南桦、椿木以及降香黄檀等其它珍贵树种高效培育技术研究,解决体胚发生、组培快繁、轻基质容器育苗、无性系与立地匹配、密度控制与无节材培育、营养诊断与精准施肥、可持续经营等高效培育关键技术,研究营养、水分和生长调节物质促进心材形成和心材质量调控技术,提出南方珍贵用材树种精细化栽培技术与管理模式,为实现南方珍贵用材树种地域化、品系化、繁育产业化和经营可持续化的大径级无节良材的高效培育提供支撑。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构建南方珍贵树种大径材、心材形成等高效培育技术体系和模式10个,技术与模式应用实现单位面积蓄积量提高20%,林分质量提高20%以上,综合效益提高30%以上;建立繁育基地3000亩以上,培育良种苗木500万株以上;建立8个南方珍贵树种培育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营建试验示范林5000亩以上。【预期性指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项;研制高效培育和良种快繁技术标准10项。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 7 —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5 木材工业节能降耗与生产安全控制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木制品生产过程中能耗高、加工效率低、材料损耗高等技术难题,以及人造板生产中存在爆燃和产品生产与使用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等风险控制,以杉、松、杨、桉等主要速生用材树种木材,以及柚木、樟木等珍贵树种木材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木材节能备料与质量控制、木制品节材加工技术与装备、木质材料表面绿色装饰、人造板生产安全与污染减控、无甲醛绿色木材胶黏剂制造、木质家居材料健康安全性能检测与评价等关键技术,提高木材产品的生产效率、环保性能和产品价值,提高工业生产安全等级,为传统木材工业实现节能、节材、环保、安全的技术升级目标,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木质部件异形拼接节材加工、木材表面化学调色、VOCs 减量化和粉尘防爆等关键技术,创制新型快干水性漆、无甲醛绿色木材胶黏剂、含污废水净化和木质粉尘防爆装置等8项新产品,形成木质基材及中间产品质量控制等5条示范生产线;提高木质基材干燥效率15%以上,降低产品生产能耗8%以上,实现节材15%以上。【预期性指标】从木质原料到制造到产品使用的各个环节,构建资源节约、能耗降低、产品环保、生产安全、人居健康的技术创新链;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件以上,研制标准10项以上。

— 8 —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6 人工林非木质林产资源高质化利用技术创新

研究内容:围绕人工林非木质资源利用率低、深加工程度不高等问题,以人工林树叶、树皮、分泌物、提取物等为对象,研究非木质资源预处理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林源活性物高效提取与修饰新技术,研发工业木本油脂利用、松脂绿色加工及资源高值化利用、植物多酚及植物多糖资源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制系列新产品,加强非木质林产品标准体系研究,实现非木质林产资源增值增效利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非木质林产资源高效利用关键共性技术10项,开发形成收集、分类和储存技术与装备2—3项(套),突破非木质林产资源高效提取技术,林源活性成分提取率提高20%;攻克非木质林产资源功能化修饰技术,非木质林业资源产品增值200%,非木质林产品深加工率提高20%;创制深加工产品5种以上。【预期性指标】研制标准8项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件;构建非木质资源多元化、高值化利用技术和标准体系。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 技术集成与示范

— 9 —

3.1 竹资源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在福建、安徽、浙江、江苏、四川等竹资源分布区,针对毛竹、慈竹、硬头黄等材用竹种,集成竹林结构调控、水肥管理、机械采收等竹林培育关键技术,构建竹林可持续高效培育技术体系;针对毛竹、雷竹、绿竹、麻竹等笋用竹林,集成竹林养分精准管理、功能性竹笋培育、地力维护、病虫害生物防治、机械化探测与采收等笋用竹林培育技术,构建笋用竹林的高质培育技术体系;集成竹子容器苗培育及机械化生产技术,构建竹苗规模化扩繁技术体系;集成竹笋保鲜、安全控制、有效成分分离和提取等关键技术,构建竹笋规模化环保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集成竹材单元自动化生产、分级,自动组坯和连续压制等技术,构建重组竹、竹复合管、竹集成材等竹质工程材料连续化生产技术体系;集成竹子机械采伐、柔性竹单元加工、低能耗环保层积复合、成套设备开发、产品性能检测及互联网低碳营销等关键技术,构建特色竹产品节能低耗环保型全产业链创新驱动模式。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设竹子种苗繁育基地8—10个,年产优质竹苗2000万株;建设材用竹林高效培育示范林10万亩,单位面积综合效益提升15%以上;研发材用竹林高效培育技术模式3—5个,辐射面积500万亩;建设笋用竹林高质培育示范林5万亩,单位面积综合效益提升20%以上;建立竹笋分级高效利用标准化评价体系和安全生产控制技术体系,形成竹笋食品规模化

— 10 —

生产线3—4条,年生产能力5000吨;建立竹材不同单元加工推广基地5个,创建年产2—5万立方米生产能力的竹质工程材料中试生产线10条。【预期性指标】发表论文30篇以上,申请专利30件,研制标准15项。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1 —

申报要求

1. 项目申请书须经过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科技主管机构推荐,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推荐。

2. 项目须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3. 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和集成示范类项目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4. 同一申报材料不得多头重复推荐,同一推荐主体对同一项目只能推荐1项。

5. 项目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项目参加人员,对同一项目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与参与。

6. 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每个课题承担单位不超过5家。

— 12 —

“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重点专项

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专家名单

— 13 —

“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重点专项形式审查

条件要求

申报项目须符合以下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1. 推荐程序和填写要求

(1)由指南规定的推荐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推荐函。 (2)申报单位同一项目须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3)项目申报书(包括预申报书和正式申报书,下同)内容与申报的指南方向基本相符。

(4)项目申报书及附件按格式要求填写完整。 2. 申报人应具备的资格条件

(1)项目及下设任务(课题)负责人申报项目当年不超过60周岁(1956年1月1日以后出生)。

(2)项目及下设任务(课题)负责人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

(3)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重点专项的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提供全职受聘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受聘的有效证明,并随纸

— 14 —

质项目申报书一并报送。

(4)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限申报一个项目,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项目主要参加人员的申报项目和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研项目总数不得超过两个;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因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而退出目前承担的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计划任务书执行期到2016年12月底之前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不在限项范围内。

(5)特邀咨评委委员及参与重点专项咨询评议的专家,不能申报本人参与咨询和论证过的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

(6)在承担(或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严重不良信用记录或被记入“黑名单”。

(7)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项目。

— 15 —

3. 申报单位应具备的资格条件

(1)是在中国境内登记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法人单位,政府机关不得作为申报单位进行申报;

(2)注册时间在2015年3月31日前;

(3)在承担(或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严重不良信用记录或被记入“黑名单”。

4. 本重点专项指南规定的其他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1)项目申请书需经过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科技主管机构推荐,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推荐。

(2)项目申报内容需涵盖该项目全部研究内容与考核指标。 (3)同一申报材料不得多头重复推荐,同一推荐主体对同一项目只能推荐1项。

(4)项目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项目参加人员,对同一项目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与参与。

(5)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每个课题承担及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

本专项形式审查责任人:卢兵友,董文

— 16 —

— 17 —

附件8

“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

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重点专项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当前林业资源和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需求,通过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有效支撑种苗繁育、营造林、加工利用全产业链技术升级,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于保障国家木材安全、生态安全、绿色发展,支撑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专项以“保障木材供给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速生用材、珍贵用材、工业原料等树种为对象,开展产量和质量形成机理研究、资源培育和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单位蓄积增加15%,资源利用效率提高20%,资源加工劳动生产率提高50%。到2020年,为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年增加木材蓄积量1.42亿m 3,年新增木材供应量9500万m 3,进口依存度降低到45%和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0万亿元提供科技支撑。

— 1 —

专项按照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一体化组织实施的思路,围绕总体目标,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创新与区域技术集成示范三个层次,共设计部署14项重点任务,包括主要用材林树种产量和质量形成的生理生态及遗传学基础、人工林重大灾害的成灾机理和调控机制、木材材质改良的生物学与化学基础3项基础研究任务;主要速生用材树种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主要珍贵用材树种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主要工业原料林高效培育与利用技术研究、竹资源高效培育与产业链增值关键技术研究、人工林资源监测与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木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人工林非木质林产资源高质化利用技术创新等7项共性关键技术任务;珍贵树种定向培育和增值加工技术集成与示范、重点区域速丰林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南方竹产区竹资源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人工林非木质资源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等4项技术集成与示范任务。其中,基础研究重点解决林业资源培育和高效加工的基础理论问题,为关键技术突破提供源头支撑;关键技术创新重点突破制约林业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的重大技术瓶颈;在此基础上,融合已有技术成果,按照区域特色和典型林种进行全产业链集成示范。

上述14项任务共设置26个项目。

专项实施周期五年, 任务内容设置根据国家科技计划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审议通过的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

— 2 —

术创新重点专项实施方案。2016年度拟先期启动其中9个项目。

1. 基础研究

1.1 林木次生生长的分子调控和环境胁迫机制

研究内容:针对主要速生用材、珍贵用材等树种连年次生生长决定木材产量的问题,应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重点研究树木次生分生组织的启动与活性的调控机制,揭示树木次生生长和发育机理;研究环境胁迫下林木生长、发育主要调控途径和代谢途径,鉴定环境适应性关键基因,明确平衡生长与抗逆调控机制;鉴定调控树木木质部分化的主要因子,并解析其功能;揭示不同树木次生生长特征的基因组学基础,为实现人工林高效培育提供理论基础。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鉴定树木分生组织启动、分生活性关键调控因子2—3个,主要次生生长调控因子3—5个,明确其作用机制,提出树木生长发育状态诊断基因2—3个;确定树木生长和响应逆境胁迫的关键调控途径和代谢途径2—3个,揭示其作用机制;确定平衡次生生长与抗逆关键调控因子2—3个,揭示其作用机制。【预期性指标】发表高质量SCI 论文30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10项。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 人工林生产力形成的结构与环境效应

— 3 —

研究内容:围绕主要速生用材林、珍贵用材林等人工林生产力形成与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问题,研究主要林木生产力形成与分配的生理生态及环境控制机制,分析人工林类型与结构对物质循环过程的影响机理,探索不同人工林对环境的响应及适应机制与特征,揭示经营管理措施对典型人工林地力的影响机制,研究人工林木材生产与生态功能平衡的区域结构优化机制并提出调控对策。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系统揭示主要速生用材树种及珍贵用材树种生产力形成与分配的生理生态及环境控制机制,明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主要过程及其对结构与环境的响应与适应规律,阐明经营管理措施对人工林地力维持的影响机制;建立长期固定实验研究样区10—15个。【预期性指标】提出人工林区域发展及经营战略报告1—2份;发表高质量SCI 论文40篇以上。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 关键技术研究

2.1 杉木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速生、丰产、优质杉木高效培育目标,研究不同杉木产区的遗传、立地、密度、混交、林龄效应及模拟系统,构建不同轮伐期杉木速生材高效培育技术;研究杉木人工林材种结构形成的遗传、立地与密度控制技术,提出中心产区杉木大径

— 4 —

材定向培育技术;研究红心材、无节材等杉木林分质量提升经营措施效应,建立杉木高值化装饰材培育技术;研究杉木清林方式、连栽、密度控制措施对林地土壤肥力、林分碳储量的影响,提出杉木健康可持续经营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开发杉木速生材、大径材、装饰材培育技术模式2—3项,提出优质苗木繁育技术2—3个,模式应用实现单位面积蓄积量提升15%以上,林分大径材出材率提高15%;在江西、湖南、福建、广西、贵州等省区建立苗木繁育基地1000亩以上,试验示范林6000亩以上。【预期性指标】发表论文30篇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件以上,研制标准5项以上。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2 杨树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杨树良种壮苗率低及大径材缺乏问题,研究杨树节水节肥苗木培育措施,提出杨树良种壮苗繁育技术;研究不同产区杨树品种选配与立地、密度及干形调控技术,构建杨树大径材定向培育技术体系;研究杨树高密度栽培、短轮伐、水肥耦合等关键技术,建立杨树纤维材定向培育技术体系;研究杨树冠型控制、空间结构调控等技术,揭示林农互作机制,提出杨树农林复合经营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杨树大径材、纤维材培育技 — 5 —

术模式2—3项,提出优质苗木繁育技术2—3个,模式应用实现单位面积蓄积量提升15%以上;在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等区域建立苗木繁育基地1000亩以上,试验示范林6000亩以上。【预期性指标】发表论文30篇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件以上;研制标准5项以上。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3 桉树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桉树中小径材价值低廉、经营低效及地力退化问题,研究桉树大径材优良品系栽培的立地评价与选择、密度调控及轮伐期优化等技术,构建桉树大径材定向培育技术体系;研究桉树高纤维纸浆材高效培育技术、抚育经营模式及最佳轮伐期的确定,建立桉树高纤维纸浆材定向培育技术体系;研究桉树平衡施肥、植被管理及多代经营技术,提出桉树高效可持续经营技术,实现桉树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桉树大径材、高纤维纸浆材等培育技术模式6种以上,提出桉树平衡施肥和地力维护组合模式2种以上,集成技术模式应用提升桉树单位面积蓄积量15%以上;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川等省区建立苗木繁育基地1000亩以上,试验示范林5000亩以上。【预期性指标】发表论文30篇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件以上,制修订技术标准5项以

— 6 —

上。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4 南方主要珍贵用材树种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南方地区珍贵用材树种高效培育技术难题,重点研究柚木、楠木、西南桦、椿木以及降香黄檀等其它珍贵树种高效培育技术研究,解决体胚发生、组培快繁、轻基质容器育苗、无性系与立地匹配、密度控制与无节材培育、营养诊断与精准施肥、可持续经营等高效培育关键技术,研究营养、水分和生长调节物质促进心材形成和心材质量调控技术,提出南方珍贵用材树种精细化栽培技术与管理模式,为实现南方珍贵用材树种地域化、品系化、繁育产业化和经营可持续化的大径级无节良材的高效培育提供支撑。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构建南方珍贵树种大径材、心材形成等高效培育技术体系和模式10个,技术与模式应用实现单位面积蓄积量提高20%,林分质量提高20%以上,综合效益提高30%以上;建立繁育基地3000亩以上,培育良种苗木500万株以上;建立8个南方珍贵树种培育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营建试验示范林5000亩以上。【预期性指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项;研制高效培育和良种快繁技术标准10项。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 7 —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5 木材工业节能降耗与生产安全控制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木制品生产过程中能耗高、加工效率低、材料损耗高等技术难题,以及人造板生产中存在爆燃和产品生产与使用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等风险控制,以杉、松、杨、桉等主要速生用材树种木材,以及柚木、樟木等珍贵树种木材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木材节能备料与质量控制、木制品节材加工技术与装备、木质材料表面绿色装饰、人造板生产安全与污染减控、无甲醛绿色木材胶黏剂制造、木质家居材料健康安全性能检测与评价等关键技术,提高木材产品的生产效率、环保性能和产品价值,提高工业生产安全等级,为传统木材工业实现节能、节材、环保、安全的技术升级目标,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木质部件异形拼接节材加工、木材表面化学调色、VOCs 减量化和粉尘防爆等关键技术,创制新型快干水性漆、无甲醛绿色木材胶黏剂、含污废水净化和木质粉尘防爆装置等8项新产品,形成木质基材及中间产品质量控制等5条示范生产线;提高木质基材干燥效率15%以上,降低产品生产能耗8%以上,实现节材15%以上。【预期性指标】从木质原料到制造到产品使用的各个环节,构建资源节约、能耗降低、产品环保、生产安全、人居健康的技术创新链;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件以上,研制标准10项以上。

— 8 —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6 人工林非木质林产资源高质化利用技术创新

研究内容:围绕人工林非木质资源利用率低、深加工程度不高等问题,以人工林树叶、树皮、分泌物、提取物等为对象,研究非木质资源预处理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林源活性物高效提取与修饰新技术,研发工业木本油脂利用、松脂绿色加工及资源高值化利用、植物多酚及植物多糖资源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制系列新产品,加强非木质林产品标准体系研究,实现非木质林产资源增值增效利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非木质林产资源高效利用关键共性技术10项,开发形成收集、分类和储存技术与装备2—3项(套),突破非木质林产资源高效提取技术,林源活性成分提取率提高20%;攻克非木质林产资源功能化修饰技术,非木质林业资源产品增值200%,非木质林产品深加工率提高20%;创制深加工产品5种以上。【预期性指标】研制标准8项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件;构建非木质资源多元化、高值化利用技术和标准体系。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 技术集成与示范

— 9 —

3.1 竹资源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在福建、安徽、浙江、江苏、四川等竹资源分布区,针对毛竹、慈竹、硬头黄等材用竹种,集成竹林结构调控、水肥管理、机械采收等竹林培育关键技术,构建竹林可持续高效培育技术体系;针对毛竹、雷竹、绿竹、麻竹等笋用竹林,集成竹林养分精准管理、功能性竹笋培育、地力维护、病虫害生物防治、机械化探测与采收等笋用竹林培育技术,构建笋用竹林的高质培育技术体系;集成竹子容器苗培育及机械化生产技术,构建竹苗规模化扩繁技术体系;集成竹笋保鲜、安全控制、有效成分分离和提取等关键技术,构建竹笋规模化环保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集成竹材单元自动化生产、分级,自动组坯和连续压制等技术,构建重组竹、竹复合管、竹集成材等竹质工程材料连续化生产技术体系;集成竹子机械采伐、柔性竹单元加工、低能耗环保层积复合、成套设备开发、产品性能检测及互联网低碳营销等关键技术,构建特色竹产品节能低耗环保型全产业链创新驱动模式。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设竹子种苗繁育基地8—10个,年产优质竹苗2000万株;建设材用竹林高效培育示范林10万亩,单位面积综合效益提升15%以上;研发材用竹林高效培育技术模式3—5个,辐射面积500万亩;建设笋用竹林高质培育示范林5万亩,单位面积综合效益提升20%以上;建立竹笋分级高效利用标准化评价体系和安全生产控制技术体系,形成竹笋食品规模化

— 10 —

生产线3—4条,年生产能力5000吨;建立竹材不同单元加工推广基地5个,创建年产2—5万立方米生产能力的竹质工程材料中试生产线10条。【预期性指标】发表论文30篇以上,申请专利30件,研制标准15项。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1 —

申报要求

1. 项目申请书须经过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科技主管机构推荐,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推荐。

2. 项目须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3. 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和集成示范类项目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4. 同一申报材料不得多头重复推荐,同一推荐主体对同一项目只能推荐1项。

5. 项目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项目参加人员,对同一项目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与参与。

6. 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每个课题承担单位不超过5家。

— 12 —

“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重点专项

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专家名单

— 13 —

“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重点专项形式审查

条件要求

申报项目须符合以下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1. 推荐程序和填写要求

(1)由指南规定的推荐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推荐函。 (2)申报单位同一项目须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3)项目申报书(包括预申报书和正式申报书,下同)内容与申报的指南方向基本相符。

(4)项目申报书及附件按格式要求填写完整。 2. 申报人应具备的资格条件

(1)项目及下设任务(课题)负责人申报项目当年不超过60周岁(1956年1月1日以后出生)。

(2)项目及下设任务(课题)负责人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

(3)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重点专项的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提供全职受聘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受聘的有效证明,并随纸

— 14 —

质项目申报书一并报送。

(4)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限申报一个项目,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项目主要参加人员的申报项目和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研项目总数不得超过两个;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因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而退出目前承担的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计划任务书执行期到2016年12月底之前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不在限项范围内。

(5)特邀咨评委委员及参与重点专项咨询评议的专家,不能申报本人参与咨询和论证过的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

(6)在承担(或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严重不良信用记录或被记入“黑名单”。

(7)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项目。

— 15 —

3. 申报单位应具备的资格条件

(1)是在中国境内登记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法人单位,政府机关不得作为申报单位进行申报;

(2)注册时间在2015年3月31日前;

(3)在承担(或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严重不良信用记录或被记入“黑名单”。

4. 本重点专项指南规定的其他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1)项目申请书需经过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科技主管机构推荐,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推荐。

(2)项目申报内容需涵盖该项目全部研究内容与考核指标。 (3)同一申报材料不得多头重复推荐,同一推荐主体对同一项目只能推荐1项。

(4)项目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项目参加人员,对同一项目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与参与。

(5)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每个课题承担及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

本专项形式审查责任人:卢兵友,董文

— 16 —

— 17 —


相关内容

  •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摘 要]林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的"双增长",森林覆盖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各项林业工作不断深入.林业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既有 ...

  • 全国林业科学技术大会
  • 一. 回良玉在全国林业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加快现代林业建设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9月24日,全国林业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绿化委员会主任回良玉在会上强调,近些年我国林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新的历史阶段推进林业发展,必须更加重视发挥 ...

  • 天然林保护工程概述
  • 天然林保护工程概述 一.指导思想 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对天然林的重新分类和区划,调整森林资源经营方向,促进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和发展为措施,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满足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为根本目的.对划入生态公益 ...

  • 加强林业森林资源林政管理
  • 加强林业森林资源林政管理 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人类面临的紧要而艰巨的任务.人类对自然的生态经历了物我敌对.物我所用.物我可亲时期,从而走上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所强调的是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威胁自然的整体性和其他物种的生存, ...

  • 中国林业产业发展指南
  • 中国林业产业发展指南(一) 林业产业是一个涉及国民经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多个门类,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的复合产业群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农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和十分特殊的作用. 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林业产业造成的严重 ...

  • 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摘要)
  • 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摘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 ...

  • 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 < 人民日报 >( 2015年03月18日 01 版)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 ...

  • 吉林森工企业的改革
  • 吉林森工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 --以三岔子林业局为例 洪亚军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哈尔滨 150040) 摘要:本文通过对吉林国有森工企业体制改革的研究,以吉林三岔子林业局为例,分析了三岔子林业局改革前后的状况.做法.成效,提出了三林在体制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的森林资源危机日益严峻.仍然还承 ...

  • 万源市推进林业产业化工作情况汇报
  • 万源市推进林业产业化工作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万源市作为全省林业重点山区县之一,万源市现有林业用地288351.3hm2,占幅员面积的71.28%,森林覆盖率达到62.46%,人均林业用地面积近0.67 hm2.长期以来,我市的林业工作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