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痴儒"周汝昌,一卷[红楼]梦一生

  人物名片  周汝昌(1918.4.14-2012.5.31),中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书法家和诗人。历任四川大学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中国曹雪芹研究会荣誉会长等。从事曹雪芹及《红楼梦》研究60余载,是继胡适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他一生红学著作多种,《红楼梦新证》、《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献芹集》等,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  “一介书生总性呆,也缘奇事见微怀。” 一个人,一卷书,一辈子,其情也深,其人也真。周老一生淡泊名利,潜心学术,生活清贫,为人天真,就像老人对自己的评价那样:一个书生,一个孩子气的书生。  1.结缘胡适,步入“研红”  就读燕京大学时,周汝昌选择的是西语系。他的毕业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如果没有遇见胡适,或许他就会成为颇有建树的翻译家。  1947年,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来的信,言及他看到胡适之新近的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提到敦诚、敦敏系曹雪芹生前挚友,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兴奋之下,他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很快,周汝昌去拜访胡适先生。让他意外的是,胡适居然慷慨地将珍贵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借与他拿走细看。  在胡适的指导和影响下,1953年,周汝昌出版了自己历时5年的第一本红学专著《红楼梦新证》。这部40万言的著作,以丰富详备的内容及开创性,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三个月内再版三次,一时洛阳纸贵,周汝昌也由此奠定了在红学史上的地位。为此,胡适也倍感高兴与欣慰,1954年在给吴组缃的信中说道:“你在信里称赞周汝昌的书,我完全同意。此君乃是我的《红楼梦》考证的最后一个、而最努力最有成绩的徒弟。”  ◇编辑提点:如果不是亲自尝试,或许我们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里,自然也不会遇见之后的种种成功与惊喜。周老在红学上的建树,固然离不开他终其一生的努力,但如若没有兄长的那封信,没有胡适的指导与鼓励,或许也就没有了今天的“红学第一人”。所以,勇于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吧,因为或许就在尝试中,你会找到一生的目标与乐趣。  ◇适用话题:把握机遇;勇于尝试;遇见美丽……  2. 痴迷红学,孤独求索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曾发出如此的感慨,只是他不知道,对《红楼梦》痴迷的不仅他一人,了解“其中味”的也不止他一个。  因痴迷《红楼梦》,老人的书斋就叫脂雪轩,那自然是脂砚斋和曹雪芹的合称。曹雪芹著红用了10年时间,周汝昌研红则用了近70年。他痴迷到什么程度?痴到不记得自己家人的生日,却对曹雪芹的生日、忌日记得一清二楚。几十年下来,老人著述等身,尤其是晚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的态势。继《周汝昌红学精品集》之后,《红楼夺目红》5个月内连续7次印刷,创下学术书畅销的纪录。2004年出版的十卷本、500万字的《石头记会真》,是他和四哥周祜昌字字校订、56年才得以酬愿的心血结晶。  成就的光环易被人记住,可光环背后的辛苦却鲜有人知。要知道,老人继1954年双耳失聪之后,1974年又因用眼过度导致左眼失明,右眼只有0.01的视力,只能靠两个高倍放大镜重叠一起方能看书写字。可以想见,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要付出怎样的艰辛!  老人是孤独的,没有一个专职的助手,只能靠儿女帮他记录、整理。为了帮助父亲,儿子周建临提前退休加入专事录音。每天上午听儿女读书报后,老人便开始以口述的方式延续自己的红学研究,九年前从中国艺术研究院退休后,中国红学会仅为他保留一个“顾问”的头衔,老人说:我一直都是单干。周汝昌谈及此倒是颇为大度。只是,偶尔仍是会流露出一丝的期待,“我需要助手啊。”  ◇编辑提点:正如老人所言,痴方能执著,方能锲而不舍。周老先生对红学的这份痴迷和付出、敬业和专注实在令我们感到钦佩和感动。当下的我们拥有比周老便利和丰富千万倍的学习、学术条件与资源,却早已不再拥有周老那样的做稳冷板凳的踏实与坚持。  ◇适用话题:拥有的和不再拥有的;坚持到底;痴的力量……  3. 钟情传统,传播文化  周汝昌不仅是个红学家,还是中华文化学家。他治学始以诗词理论、赏析和中外文翻译为主,后从事曹雪芹及《红楼梦》研究。他曾在著作中写道:“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老人酷爱曲艺、尤爱京剧,喜欢书法和作诗。就在今年的雅琴诗社的聚会上,他还当场吟诵诗歌,不知老之将至。  为了将包括《红楼梦》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老人年逾90还被请上百家讲坛,他分析唐诗宋词的讲座至今还反复在央视播出。而在国外,老先生也曾讲学宣传,尤其是在美国的那次名为“罕见的文化小说——《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的演讲,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汇聚一堂,在他讲演结束时,主席多次提议他续讲,与会人士纷纷表示:太精彩了!  老人就这样默默地为传统文化忙碌着,贡献着,2002年,他曾对采访的记者说:“我虽然84岁了,经历了大悲、大喜,但我很留恋人间事。我现在靠半只眼睛拼命干,就是因为我还有没做完的工作,我积累了几十年,不就是要把成果留给后人吗?”  ◇编辑提点:在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热爱,什么才是真正的大爱。因为热爱,老人丝毫不求回报地做着别人不屑做的事情,自觉地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贡献着一己之力;因为大爱,老人在遭受文革、言论攻击等“百般挫辱、诬陷、排挤”后仍无怨尤和悔意,这份赤子情怀,这种宽广胸怀,除了老人,还有谁能做到?  ◇适用话题:赤子情深;爱的奉献;敬仰……  4. 淡泊纯真,扶持后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五十多年来,老人就一直居住在北京的一套60平的小房子里。学者刘心武至今还记得他第一次去周老家的情形:“家里只有一些旧家具,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他的学术环境非常艰难。不像有的红学家,住着大宅院,他完全没有那些。”老人一生淡泊名利,虽然清贫,却乐在红楼梦的研究中。女儿周伦玲回忆说,周汝昌视红楼如生命,平时与人交谈,吟出红楼诗句,虽捻熟于心久矣,却仍会如孩子般,情不自禁鼓掌赞好,情真意切,令人动容。难怪刘心武这样评价:他是一个很天真的人,不接触社会,不善于经营人际关系,处事就像孩子。  最令刘心武感动的还是老人对于他研究《红楼梦》的支持,“他对于所谓‘外行’、‘业余研究者’的包容和支持最让我难忘,是他用肩膀扛着,让我进入了红学研究领域。”这一点上,邓遂夫也十分敬佩和尊敬周老的为人,“先生对年轻人十分扶持、爱护。”  在《红楼梦》里,周汝昌最喜欢史湘云,最佩服刘姥姥,他觉得湘云可爱,刘姥姥质朴,而他亦是这样一个单纯、朴实的人。据女儿周伦玲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编辑提点:周老之所以被人们尊称为“大师”和“泰斗”,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学术上造诣的深厚,更在于他性情的纯真和品质的高贵。人们常说,只有灵魂安放在高处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心底无限纯净,才能做到淡泊和低调。之于周老,我想是这样的。  ◇适用话题:大师的魅力;有种品质叫高贵;洗涤心灵……

  人物名片  周汝昌(1918.4.14-2012.5.31),中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书法家和诗人。历任四川大学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中国曹雪芹研究会荣誉会长等。从事曹雪芹及《红楼梦》研究60余载,是继胡适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他一生红学著作多种,《红楼梦新证》、《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献芹集》等,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  “一介书生总性呆,也缘奇事见微怀。” 一个人,一卷书,一辈子,其情也深,其人也真。周老一生淡泊名利,潜心学术,生活清贫,为人天真,就像老人对自己的评价那样:一个书生,一个孩子气的书生。  1.结缘胡适,步入“研红”  就读燕京大学时,周汝昌选择的是西语系。他的毕业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如果没有遇见胡适,或许他就会成为颇有建树的翻译家。  1947年,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来的信,言及他看到胡适之新近的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提到敦诚、敦敏系曹雪芹生前挚友,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兴奋之下,他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很快,周汝昌去拜访胡适先生。让他意外的是,胡适居然慷慨地将珍贵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借与他拿走细看。  在胡适的指导和影响下,1953年,周汝昌出版了自己历时5年的第一本红学专著《红楼梦新证》。这部40万言的著作,以丰富详备的内容及开创性,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三个月内再版三次,一时洛阳纸贵,周汝昌也由此奠定了在红学史上的地位。为此,胡适也倍感高兴与欣慰,1954年在给吴组缃的信中说道:“你在信里称赞周汝昌的书,我完全同意。此君乃是我的《红楼梦》考证的最后一个、而最努力最有成绩的徒弟。”  ◇编辑提点:如果不是亲自尝试,或许我们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里,自然也不会遇见之后的种种成功与惊喜。周老在红学上的建树,固然离不开他终其一生的努力,但如若没有兄长的那封信,没有胡适的指导与鼓励,或许也就没有了今天的“红学第一人”。所以,勇于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吧,因为或许就在尝试中,你会找到一生的目标与乐趣。  ◇适用话题:把握机遇;勇于尝试;遇见美丽……  2. 痴迷红学,孤独求索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曾发出如此的感慨,只是他不知道,对《红楼梦》痴迷的不仅他一人,了解“其中味”的也不止他一个。  因痴迷《红楼梦》,老人的书斋就叫脂雪轩,那自然是脂砚斋和曹雪芹的合称。曹雪芹著红用了10年时间,周汝昌研红则用了近70年。他痴迷到什么程度?痴到不记得自己家人的生日,却对曹雪芹的生日、忌日记得一清二楚。几十年下来,老人著述等身,尤其是晚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的态势。继《周汝昌红学精品集》之后,《红楼夺目红》5个月内连续7次印刷,创下学术书畅销的纪录。2004年出版的十卷本、500万字的《石头记会真》,是他和四哥周祜昌字字校订、56年才得以酬愿的心血结晶。  成就的光环易被人记住,可光环背后的辛苦却鲜有人知。要知道,老人继1954年双耳失聪之后,1974年又因用眼过度导致左眼失明,右眼只有0.01的视力,只能靠两个高倍放大镜重叠一起方能看书写字。可以想见,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要付出怎样的艰辛!  老人是孤独的,没有一个专职的助手,只能靠儿女帮他记录、整理。为了帮助父亲,儿子周建临提前退休加入专事录音。每天上午听儿女读书报后,老人便开始以口述的方式延续自己的红学研究,九年前从中国艺术研究院退休后,中国红学会仅为他保留一个“顾问”的头衔,老人说:我一直都是单干。周汝昌谈及此倒是颇为大度。只是,偶尔仍是会流露出一丝的期待,“我需要助手啊。”  ◇编辑提点:正如老人所言,痴方能执著,方能锲而不舍。周老先生对红学的这份痴迷和付出、敬业和专注实在令我们感到钦佩和感动。当下的我们拥有比周老便利和丰富千万倍的学习、学术条件与资源,却早已不再拥有周老那样的做稳冷板凳的踏实与坚持。  ◇适用话题:拥有的和不再拥有的;坚持到底;痴的力量……  3. 钟情传统,传播文化  周汝昌不仅是个红学家,还是中华文化学家。他治学始以诗词理论、赏析和中外文翻译为主,后从事曹雪芹及《红楼梦》研究。他曾在著作中写道:“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老人酷爱曲艺、尤爱京剧,喜欢书法和作诗。就在今年的雅琴诗社的聚会上,他还当场吟诵诗歌,不知老之将至。  为了将包括《红楼梦》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老人年逾90还被请上百家讲坛,他分析唐诗宋词的讲座至今还反复在央视播出。而在国外,老先生也曾讲学宣传,尤其是在美国的那次名为“罕见的文化小说——《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的演讲,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汇聚一堂,在他讲演结束时,主席多次提议他续讲,与会人士纷纷表示:太精彩了!  老人就这样默默地为传统文化忙碌着,贡献着,2002年,他曾对采访的记者说:“我虽然84岁了,经历了大悲、大喜,但我很留恋人间事。我现在靠半只眼睛拼命干,就是因为我还有没做完的工作,我积累了几十年,不就是要把成果留给后人吗?”  ◇编辑提点:在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热爱,什么才是真正的大爱。因为热爱,老人丝毫不求回报地做着别人不屑做的事情,自觉地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贡献着一己之力;因为大爱,老人在遭受文革、言论攻击等“百般挫辱、诬陷、排挤”后仍无怨尤和悔意,这份赤子情怀,这种宽广胸怀,除了老人,还有谁能做到?  ◇适用话题:赤子情深;爱的奉献;敬仰……  4. 淡泊纯真,扶持后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五十多年来,老人就一直居住在北京的一套60平的小房子里。学者刘心武至今还记得他第一次去周老家的情形:“家里只有一些旧家具,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他的学术环境非常艰难。不像有的红学家,住着大宅院,他完全没有那些。”老人一生淡泊名利,虽然清贫,却乐在红楼梦的研究中。女儿周伦玲回忆说,周汝昌视红楼如生命,平时与人交谈,吟出红楼诗句,虽捻熟于心久矣,却仍会如孩子般,情不自禁鼓掌赞好,情真意切,令人动容。难怪刘心武这样评价:他是一个很天真的人,不接触社会,不善于经营人际关系,处事就像孩子。  最令刘心武感动的还是老人对于他研究《红楼梦》的支持,“他对于所谓‘外行’、‘业余研究者’的包容和支持最让我难忘,是他用肩膀扛着,让我进入了红学研究领域。”这一点上,邓遂夫也十分敬佩和尊敬周老的为人,“先生对年轻人十分扶持、爱护。”  在《红楼梦》里,周汝昌最喜欢史湘云,最佩服刘姥姥,他觉得湘云可爱,刘姥姥质朴,而他亦是这样一个单纯、朴实的人。据女儿周伦玲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编辑提点:周老之所以被人们尊称为“大师”和“泰斗”,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学术上造诣的深厚,更在于他性情的纯真和品质的高贵。人们常说,只有灵魂安放在高处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心底无限纯净,才能做到淡泊和低调。之于周老,我想是这样的。  ◇适用话题:大师的魅力;有种品质叫高贵;洗涤心灵……


相关内容

  • 论周汝昌的"痴"与"才"
  • □张颐武 6月7日,95岁的周汝昌逝世.他是继胡适等人之后,尤其是1949年之后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周汝昌的不平凡意义 周汝昌先生故去,老一代的学人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凋零了.这是时间不可挽回的力量.周先生已经很长寿,他一生所经历的正是一个二十世纪 ...

  • 绝密冲刺卷--语文
  • 绝密冲刺卷--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II 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 ...

  • 周汝昌解红楼梦
  • ◆<红楼梦>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 ◆红楼梦的创作思想: 第一.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文化小说,实际上它记载了中华民族文化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读懂了<红楼梦>, 就能了解认识中国文化. 第二.以写妇女人材的屈辱.不幸.悲惨,来写中国人材的悲剧,甚至人类人材的大悲剧.可惜这样一部 ...

  • 兴趣广泛的红学家周汝昌
  • 姓名 周汝昌. 简历 周汝昌生于1918年,2012年逝世,在这个世界上度过了94个春秋.从8岁进入小学直到大学毕业,正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时期,他经历了记不清的失学.停课.逃难.沦陷,虚耗了他宝贵的光阴达11年之多.从1939年考入燕京大学西语系到研究生毕业,历经近10年.毕业后先后担任燕京大学. ...

  • 红学家周汝昌答疑[红楼梦]
  • 讲 演 者: 周汝昌 讲演时间: 2003年10月1日 在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四周年的10月1日,几百位文学爱好者走进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就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有关问题面对面请周汝昌先生释疑.上午9时20分,当86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傅光明研究员陪同下进入演讲大厅时,听众 ...

  •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在线阅读
  • 2012-11-30 11:03:29|  分类: 藏书楼 |字号 订阅 目录 序 引子 百年谁覆烂柯棋 百年顿尽追怀里(1) 百年顿尽追怀里(2) 一夜难为怨别人 <红楼梦>与红学 已成为显学的当代红学 一书以名学的缘由(1) 一书以名学的缘由(2) 一书以名学的缘由(3) 一书以名学 ...

  • 2017最新版的智慧树伟大的红楼梦答案|超星尔雅答案
  • 智慧树知到伟大的<红楼梦>答案单元测试答案 第一章 1 [多选题](2分) 王蒙先生认为<红楼梦>小说内涵的丰富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ABCDE A. 人物 B. 美学理想 C. 创作手法 D. 情节 E. 主题 2 [单选题](2分) 提出<红楼梦>是" ...

  • 奇评曹雪芹与红楼梦 节选
  • 奇评曹雪芹与红楼梦 节选 作者:马熙骅 收录时间:2004.2.7 (转自红楼品茗) 俗话说,"树从根脚起,水自源头流" .世界万物都有其根.有其源.受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人们总是对所感兴趣的问题爱刨根问底,喜追根溯源,一定要探出个水落石出,弄明白来龙去脉为之而快!这是作学问人 ...

  • 曹雪芹和高鹗都是骗子吗?
  •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播放的时候,把后四十回的作者,从高鹗改为无名氏,这被认为是一个进步,因为根据现有的资料,无法断定后四十回的作者是高鹗其人.一直认为后四十回是高鹗作品的红学家俞平伯临终前就认为:"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修正了自己的观点. 说高鹗是&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