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安徽建筑大学

毕 业 论 文

专 业 会计学

班 级 10会计(2)班

学生姓名 孔东

学 号 [1**********]

课 题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指导教师 林先云

2014年6月12日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摘要】盈余管理是指在法律、法规及会计原则所允许的范围内,企业管理当局利用各种会计或非会计手段,利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漏洞或未涉及的领域以及会计原则的可选择性,运用一定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披露或与其相关的辅助信息进行管理,最终导致财务报告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行为,其目的是误导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以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审计监督

Study on earnings management of listing

Corporation

【Abstract】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n the base of it, the author elaborates his own understanding of earnings management, namely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is one kind of cheating behavior through which, in the scope of the accountant criterion and the correla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regulatory authority realize their expectation earnings by choosing accounting policy,changing accountant estimation or arranging transactions and items on purpose,influence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user’s decision-making through the financial report, and finally maximize their own benefit(or effectiveness).This paper still analyzes the theory origin of earnings management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theory and the information economies. Secondl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thods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mplemented by listed companies in our country. Thirdly,this paper analyzes why listed companies in our country carry out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wo aspects of the intrinsic motives and outside reasons, and think that the intrinsic motives is the intrinsic power of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external cause is the realization condition of earnings management. Finally, after briefly introducing several kinds of the method store cognize earnings management, this paper separately proposes a series of governing countermeasures in view of the internal causes and the external factor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mplemented by listed companies in our country to reduce the intrinsic power of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eliminate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at last in order to put earnings management under control.

【Keywords】Listed companies; Earnings management; Audit surveillance

目录

1盈余管理概述 .............................................................................................................................. 1

1.1盈余管理的含义 ................................................................................................................ 1

1.1.1 盈余管理的含义 ..................................................................................................... 1

1.1.2盈余管理的特质 ...................................................................................................... 1

1.2盈余管理的目的 ................................................................................................................ 2

1.3盈余管理的表现形式 ........................................................................................................ 4

1.4盈余管理的现状 ................................................................................................................ 4

2.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和手段及存在问题 ...................................................................... 5

2.1盈余管理的动机 ................................................................................................................ 5

2.1.1报酬契约动机 .......................................................................................................... 5

2.1.2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动机 ...................................................................................... 5

2.1.3配股动机 .................................................................................................................. 6

2.1.4避税动机 .................................................................................................................. 6

2.2盈余管理的手段 ................................................................................................................ 6

2.2.1盈余管理手段之一——变更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 .............................................. 6

2.2.2盈余管理手段之二——利用收入与费用的确认 .................................................. 7

2.2.3盈余管理手段之三——利用非经常性收益 .......................................................... 8

2.3盈余管理的问题 ................................................................................................................ 8

2.3.1盈余管理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 8

2.3.2盈余管理阻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 9

2.3.3影响了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 9

2.3.4盈余管理会对公司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 9

3.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措施 .................................................................................................. 9

3.1针对盈余管理内在动机的对策 ........................................................................................ 9

3.1.1完善报酬契约的报酬结构 ...................................................................................... 9

3.1.2完善股票发行制度,弱化企业盈余管理的IPO、配股动机 ............................ 10

3.2针对盈余管理外在原因的对策 ...................................................................................... 10

3.2.1完善会计理论方法和会计准则等会计规范 ........................................................ 10

3.2.2改革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 11

3.2.3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 ................................................................................ 11

参考文献 ....................................................................................................................................... 13

致谢 ............................................................................................................................................... 14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1盈余管理概述

1.1盈余管理的含义

1.1.1 盈余管理的含义

对公司盈余管理进行研究,首先先来理解盈余管理的涵义。在会计理论界,不同的研究者对盈余管理的涵义有着不同的理解。

首先,国外研究者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由于经营者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营者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中选择时,会选择那些使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同时这些会计政策不会超出会计准则规定的范围之内。第二种观点是在信息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披露管理”的概念,即公司管理层(包括董事会、经理、部门负责人)为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在对外进行披露时,有目的地对财务报告进行控制的过程。第三种观点,是从与会计准则制定者相关的目的研究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其次,在国内方面。孙铮,王跃堂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刘峰认为,盈余管理是在符合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的大前提下,对现行制度所存在的漏洞最大限度地利用。秦荣生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公司有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的自由时,选择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是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有人说盈余管理就是盈余做假,或者说盈余管理就是盈余操纵。其实,盈余管理是应该有别于盈余操纵和盈余做假。盈余操纵是指管理层使用会计手段(如在会计选择中使用个人的判断和观点)或通过采取实际行动努力将公司的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的水平。盈余操纵并不一定是否定的、消极的、贬义的。如为了实现更高的盈利水平,公司通过多种手段扩大销售数量,增加销售额,以赚得更多的利润,这也是盈余管理。当然,盈余操纵也包含消极的方面东西,那就是盈余做假。盈余做假则是指管理层违背会计法准则和公司法进行盈余操纵,或采取损害公司价值的实际行动操纵盈余。

通过以上分析,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所允许的范围内灵活运用会计选择将公司的账面盈余调整到所期望的水平,或是通过无损于公司价值的实际经营活动和交易来实现所期望的盈余水平,其本质是与盈余操纵一致的。

1.1.2盈余管理的特质

盈余管理定义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允许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的运用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或安排交易和事项等方式来实现其期望盈余,并通过财务报告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欺诈行为。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①盈余管理的主体是公司的管理当局。这里的所说的管理当局主要是指董事会、经理

层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因为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交易或事项的安排等的最终决定权都归属于高层管理机构或高级管理人员,因此,公司的管理当局是盈余管理的主体。当然,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也会有非管理人员参与,如一般会计人员等,但他们只是盈余管理的执行者,不属于盈余管理的主体。

②盈余管理的客体是披露的会计盈余。从长期(可能是几年或几个营业周期,也可能是公司的整个存续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公司的实际盈余,但是会改变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也就是说,盈余管理只是影响披露会计盈余,而不影响公司的实际盈余。

③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假定即人是经济人,也就是说,人是自私的,在交易过程中总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在盈余管理领域,可以认为,作为经济人的公司管理层在机会主义的驱动下,总是谋求自身的利益(效用)的最大化。当然,公司管理当局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多数情况下,其动机并不直接表现为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而是表现为债务契约、股权融资、避免摘牌、避税等中间目的。而管理当局的最终目的与这些中间目的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相关关系,通过这些间接目的实现其最终目的。

④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合规但不合理的欺诈行为。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盈余进行控制和调整,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会计估计的变更、会计方法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手段。虽然它是在会计准则等会计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但是它是通过财务报告欺诈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最终实现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所以,它具有不合理性。

1.2盈余管理的目的

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毫无疑问,企业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即获取私人利益。一般认为,通过盈余管理获取私人利益的主体是掌握企业管理权的高级雇员,包括总经理、部门经理和其他高级主管。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制企业是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基础的,公司的大股东可能并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真正掌握管理权的往往是公司的高级雇员。由于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他们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因此,委托——代理关系一经建立,“道德风险”、“信任危机”等问题也将随之产生。为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委托方(股东)通常采用业绩——报酬激励的方式来促使管理者尽最大努力工作。

管理激励机制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它使管理者的管理活动迅速向股东的目标靠拢;另一方面,它又使管理者更积极地谋求任期内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包括报酬最大化、更多晋升机会等。为此,管理者就有动因采用盈余管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净利润低于奖金方案的下限,管理者就有可能进一步降低净利润。这样,下一年度得到奖金的概率就会增加。相反,如果净利润高于奖金方案的上限,管理者在计算报告利润时就会尽量去

除超过上限的部分,因为这部分利润得不到奖金。只有当净利润在奖金方案的上限和下限之间时,管理这才会有增加报告利润的动机。此外,管理者在卸任之前通常会选择有利的会计政策调增报告利润,以获取最后一次高额奖金。同样,业绩较差的企业管理者在任期将到时,为防止或推迟被解雇,也会利用盈余管理来粉饰真实业绩。但是,一旦管理者的变动得到确定,管理者便可能降低当期利润,以增加未来盈利的可能性。在实行承包制的企业中,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获取个人利益的目的的可能性更大。

管理者报酬与会计利润挂钩的制度原本是用来消除股东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信任危机”,但实施的结果却是事与愿违,非但没有消除危机,反而加深了危机。最终的结果是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获取了巨大的私人利益,而股东、底层雇员却成了名副其实的受害者。

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管理当局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最终目的,在实施盈余管理过程中又会有一些具体目的。与其终极目的不同的是,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一般是以促进企业发展为中介,以达到公司规模扩张之后管理者报酬的增加、在职消费层次的提高以及政治前途的发展等终极目的的实现。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一般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筹资目的。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筹资,当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时。《公司法》对企业有严格的规定,如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为达到目的,企业便采用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合规合法地“骗”得上市资格。同时,经过盈余粉饰的报表还有助于企业获得较高的股票定价。再如上市公司准备配股的时候。中国证监会的有关文件规定,公司“最近三年内净资产收益率每年都必须在10%以上,属于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的公司可略低于9%”。为了达到配股及格线,上司公司便会积极利用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以达到配股的目的。

二是避税目的。公司盈余管理的避税目的是十分明显的。“合理避税”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颇多;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管理者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比如我国企业所得税实行33%的比例税率,同时又规定了两档照顾性税率,对企业管理者而言,税法的规定便为其开展盈余管理提供了弹性空间。管理者会通过选用适当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调减应纳税所得额,从而有资格按照顾性税率缴纳所得税。

三是获取政治成本的目的。政治成本是指某些企业面临着与会计数据明显正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一旦财务成果高于或低于一定的界限,企业就会招致严厉的政策限制,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为了避免发生政治成本,管理者通常会设法降低报告盈余,以非垄断等形象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如微软公司就曾通过递延确认实际所得收入来下调盈利,以逃避美国反垄断机构的指控。

四是规避债务契约约束的目的。债权人与企业签订债务契约是为了限制管理者用债权人的资产为企业获利但却有损于债权人利益的行为。通常包含一些保证条款以保护债权人利益,如不能过度发放股利、不进行超额贷款、计提一定比例的偿债准备金等等。有些商业银行甚至规定不得向亏损企业贷款。这些都使得企业不敢轻易违反有关条款,否则会招

致很高的违约成本。如果企业的财务状况接近于违反债务契约,管理者就有可能调增报告利润,以减少违约风险。盈余管理就成为企业减少违约风险的一个工具。

1.3盈余管理的表现形式

一是多种形式的“利润储存器”。有些企业用不切实际的假设去估计诸如退货、贷款损失、保修费用等或有事项的准备,这样,企业就可在业绩良好时多计提准备,在业绩不佳时少计提准备,以调节利润。

二是操纵收入的确认时间。如为了虚增利润,在销售完成之前、货物起运之前,或在客户还有权取消定货或推迟购货之前,就确认收入。当为了少计利润时就做相反的操作。

三是滥用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认为,对微不足道的项目则不值得对其进行精确计量和报告。有些企业以会计上的重要性原则为借口,编造会计数据,从而达到粉饰财务业绩的目的。

四是巨额冲销。有些企业为了保证未来盈利水平,采取巨额冲销的手法。例如,在企业重组过程中夸大重组费用,以隐瞒利润。而当重组企业未来盈利不足时,这些虚列的费用,即隐瞒的利润,就会变成重组企业的收入。有些兼并公司,尤其是那些通过发行股票实施兼并的公司,在兼并时确认一大笔研究开发费用,或预提大量经营费用,形成巨额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就可以调节利润。

1.4盈余管理的现状

在我国,会计还十分年轻,缺乏一些具体交易的会计处理准则,证券市场的监管功能还不完善,这就决定了我国企业的盈余管理和发达市场国家在动机上有一些区别。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取得银行的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包装上市以及后来的配股等等。然而,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不发达,监管能力不到位,有些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已经到了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程度。

对比国外的盈余管理方法,可以发现只要我国公司的盈余管理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对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程都是有益的。

透视我国盈余管理现象,对我国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动因分析如下:

①为企业融资不断粉饰财务报表

会计信息的披露是企业经理人员向外部传递内部信息的工具之一,而财务报表又是会计信息的有力载体,加之资本市场本身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在这两点的驱动下,企业的盈余管理空间就很大。前几年我们发现银广夏、东方电子式的财务舞弊风行就是个典型代表,如今我们发现一家上市公司造假基本不用5分钟,有的甚至只要1分钟,根本就不用进行战略分析、行业分析、企业分析或者风险评估。我们估计在5分钟之内能够发现财务舞弊征兆的上市公司有100家左右,占上市公司总数的7%左右。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我们估计国内72家证券所很少有能幸免不被质疑的,这种现象使我们非常困惑,财务报表还需要吗?

②领导阶层片面追求业绩

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限定了我们考察领导阶层的手段还是利润,企业利润增加的多少和幅度直接影响着领导的业绩和职位升迁奖金表彰等,从而领导们只是追求短期效益,因此,管理者难免操作利润。

③企业不堪承受税负

企业为了减少现金的流出,节约税负,尽可能的降低利润。虽然税法上对此也有种种的规定,但是依然会有一些会计政策可供企业自由选择,比如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加速和直线的选择。此外,我国税收制度尚不完善,这就给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盈余管理的空间。2010年7月3日《中国会计报》获得了一份关于审计署对华东某大城市税收征管的专项审计报告,这份报告显示,该市部分电子商务企业同时享受软件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而其实际经营业务却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软件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标准。根据审计署公布的审计报告中不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占比例推测,目前至少有50%以上高新企业可能是虚假的或者说不符合高新企业条件,如果将其套入全国15000多家已通过认定的高新企业,涉及的应缴税款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④上市公司为追求面子和良好形象

由于市场资源的有限性,我国证券市场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才导致上市公司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香饽饽”。上市公司为维护自身良好的企业形象,一些经营业绩差,财务状况欠佳的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例子时有发生。2005年金山不顾盛大的威胁和外界对其上市预期融资在2-3亿美金表示的怀疑,宁可拆分游戏上市的举动无疑是为了企业面子问题,虽然金山极力否认这一点,但是面子问题仍不能解决问题。什么都想做的公司最后都做不好,所以金山上市后并没有创造出多少百万富翁,反而上市后的一段时间,金山却遭遇了员工尤其是老员工离职的一个高峰。

2.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和手段及存在问题

2.1盈余管理的动机

2.1.1报酬契约动机

西方国家企业由于以契约形式规定了管理人员的报酬与公司的经营业绩(以会计盈余衡量)相关,管理层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而中国,计划经济下的工资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经济转轨时,工资开始浮动。不论是薪酬与业绩挂钩,还是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相联系,还是由控股股东发薪(这也涉及到业绩的评价)用来反映经营业绩的会计盈余信息是重要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另外,报酬有显性报酬与隐性报酬之分,前者即为公开的年薪,后者则多指非金钱的好处,如声望、政治前途、公款消费的机会等,尤其当上市公司是国有股占控股地位的时候,薪酬制度与人事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而言,声望和政治前途也许是他们更为看重的报酬。当然,这些隐性报酬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而评价管理人员业绩的重要依据是会计盈余,故在隐性报酬的驱动下,上市公司管理层也有动力进行盈余管理。

2.1.2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动机

在中国特有的制度下,仅有少数企业可以获准发行股票,而且《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发行新股和股票上市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公司必须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余”,“公司预期利润率可达到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等。另外,股份有限公司在发行股票时也可以获得较高的差价。故为了取得上市资格,尤其是经营业绩不佳的公司,更需要通过盈余管理来获得良好的经营业绩,他们往往进行“修正”发股前的历史数据,调整影响每股收益的所有变量,如有意高估盈余预测数,进行所谓“资产剥离重组”,并按剥离后的结果对前三年“虚拟”一个会计主体进行模拟经营等,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对关于资产剥离的规范性操作程序的研究明显滞后,对资产重组中涉及到的资产计价、固定资产减损、长期投资明显减值等有关损失的确认尚无明确规定,因此,许多上市公司便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来达到上市和提高发行溢价的目的。

2.1.3配股动机

股份公司上市后便获得了利用“壳”资源继续进行股权融资的可能。但是在我国,并不是任何上市公司都能获得配股的资格,证监会为了保证在证券市场上再融资的上市公司质量,使有限的资源流向绩优的上市公司,对配股条件(主要是ROE指标)作了严格的规定,而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这些规定也不断地进行修正。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配股资格线,存在着随配股政策的变化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2.1.4避税动机

在我国,不同地区的税率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些上市公司有许多控股子公司,这些子公司分属于不同地区,由于不同地区的税负不同,使得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把利润从税负高的子公司转移到税负低的子公司,从而导致国家税收流失。另外,笔者还发现生产应税消费品的上市公司,都有自己控股或全资的销售公司,其生产的应税消费品都全部销售给销售公司,其交易的真正目的值得怀疑,因为我国税法规定消费税属于价内税,征税环节主要在生产环节,因而销售价格(出厂价格)的高低对消费税税额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影响,而通过设立销售公司(或供销公司),先低价销售给销售公司,然后再由销售公司高价销售,这样就可以达到少交消费税的目的。

2.2盈余管理的手段

2.2.1盈余管理手段之一——变更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

①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改变

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变更主要包括折旧方法和使用年限的变更,折旧政策的变更直接影响公司的利润。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从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在固定资产使用早期),从年限平均法改为产量法或工作量法(在年产量或工作量降低的情况下)以及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延长,都会导致当期和以后各期固定资产折旧率的下降以及利润的相应上升。一般而言,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对提升以后各期利润的影响较为持久,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变更对当期利润的影响较为显著。尤其是对制造业的上市公司而言,固定资产折旧政

策的改变对公司利润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②利用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的变动

根据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的规定,凡是能够为母公司所控制的被投资企业都属于其合并范围。一个公司是否是另一公司的子公司,事实上存在着一个时点的问题。只有在12月31日这一编制合并报表的时点仍受控制的公司才是子公司。然而,子公司的变动超过一定程度会导致母公司这一会计主体的变动,而不同会计主体的财务信息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基于这两点上市公司则通过年度之间收够或出售等手段,增加新的子公司或减少原有的子公司,从而改变合并会计报表年报编报的合并范围,操纵公司当年或以后年度的合并利润表,为实现盈余管理打开方便之门。

2.2.2盈余管理手段之二——利用收入与费用的确认

①利用收入确认进行盈余调节

a提前确认收入。按会计惯例,收入应在收入的赚取过程已经完成和交易已经发生以后才可以确认和记录,但企业管理当局纷纷在过程完成之前即确认和记录收入。如有提前开具销售发票;在未来存在巨大不确定性时仍确认为收入;仍需提供进一步服务时确认收入等手段。这些手段的共同点就是提前确认了收入,虚增会计盈。

b递延确认收入。与提前确认收入正好相反,它是将应在本期确认的收入推迟到未来期间确认。企业一般会在当前收益较为充裕而未来收益预计可能下降时才会使用此种盈余管理手段。递延收入可以平滑企业的收益,使企业收益呈现一种稳定上升的趋势。但推迟确认收入会误导投资者,使投资者高估本期收益。

c创造收入事项。是企业为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而人为制造经济业务以增加收入行为。例如:有上市公司在年度时做一笔销售,再于第二年度退货,从而达到虚增当年利润,实现扭亏保盈目的。还有一些上市公司利用一家子公司按市价销售给第三方,确认该子公司销售收入,再由另一家子公司从第三方手中购回的做法,使合并会计报表收入和利润同时增加,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一些上市公司还会为达到盈利目标还可能放弃一贯采用的信用政策,突然放宽信用标准、延长信用期限,把风险教大的客户也作为赊销对象,把以后年份的销售提前到当年,不顾一切地创造没有现金收入的盈利。

②利用费用的确认与计量进行盈余调节

a费用资本化。主要是借款费用和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借款费用资本化表现为利息资本化,上市公司通过利息费用资本化的方法有三种:(1)在新制度颁布前,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为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而支付的利息费用,在这些长期资产投入使用之前,可予以资本化。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上市公司就滥用利息资本化规定终止时间的弹性进行盈余管理。如在资产先支付使用,后办理竣工决算的情况下,为了增加利润,就以某项资产还处于试生产阶段为借口,把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时间作为资本化终止的时间,有些上市公司甚至拿出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对“在建工程”的定性,利息费用年年资本化,同时固定资产帐户也暂不提折旧,以此达到虚增资产和利润的目的。利用自有资金和借入

资金在实际运用中无法分清其界线的事实,通过人为划定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利息资本化。

对于研究开发费,我国至今还没有正式颁布有关的具体会计准则,一些上市公司就可以根据当地政府鼓励企业研究开发的优惠税务规定,从销售收入中预提研发费用,自由度颇大。而无形资产准则中,对于企业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只能以中介费为准入帐,而这相对于研发费用微不足道,结果造成了要么公司研发费用过低,后继发展无力,要么采用盈余管理方法以将研发费用资本化,一些上市公司会将研发部门单独分离成其子公司,使研发费用资本化。

b费用的递延和提前确认。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规定要求当期的收入与其相关费用应相互配比,然而现实中费用的受益期很难确定。如很难确定广告费到底能使哪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增加及增加了多少。对这种费用如何在各个会计期间分配及分配多少需要一定的主观判断,上市公司管理层正是利用这一点,随意确定推销时期进行盈余管理。

c潜亏挂帐。是指不确认可能发生的损失,导致帐面资本价值的虚计和本期利润的虚增,从而达到管理盈余的目的。这种方式,盈余管理手法多样,归纳起来有:低转产品成本、高估存货、投资损失不冲销、不良债权长期挂帐、财产盘亏与损失挂帐、少提不提折旧、少计负债等手段,以此导致企业虚增资产和利润。

2.2.3盈余管理手段之三——利用非经常性收益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手段主要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出售资产,转让股权,资产置换,债务重组,税收减免,利息减免,政府补贴等。企业利用非经常性批准进行盈余管理时,往往以关联方或当地政府有关,并从时间上看,一般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时突击确认大额的非经常性损益。

①利用计提减值准备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表现形式有:(1)坏帐准备计提比例确定存在随意性,上市公司可根据自己需要高估或低估坏帐准备计提比例;(2)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和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可收回金额难以确定,使上市公司计提这四项资产减值准备时存在一定的投机行为;(3)对企业的某些滥用会计估计以多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行为难以规避。2001年以来,资产减值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上市公司操纵经营业绩,粉饰财务状况,规避上市监管的工具。在少数上市公司中,特别是面临着被“特别处理”或“退市”的上市公司,滥用资减值准备现象已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另外,一些上市公司凭借财政补贴,投资收益及出售、转让与置换资产等方式取得的非经常性损益达到扭亏目的。特别是对于主营业务陷入困境的上市公司,重组成了其摆脱困境快速而有效的方法。靠一次性收益装点门面或躲过退市,戴帽的公司也常利用这些方法进行盈余管理。

2.3盈余管理的问题

2.3.1盈余管理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会计信息的目标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各种信息,以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决策,会计信息本身就应该是可靠的和相关的,离开了可靠性,会计便失去了生命力。在盈余管理行为下,会严重损害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无法保证其可靠性。投资者、债权人、国家等外部信息使用者无法根据财务报告作出最优决策,所以财务信息不仅对这些信息使用者没有帮助,甚至还会误导他们,使其做出错误决策。

2.3.2盈余管理阻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经营管理者掌握了企业未来收益和投资风险的大量内部信息,而投资者只能通过一些公开的渠道了解到企业的信息,只能通过管理者传递的信息来评价企业价值。当管理者运用盈余管理时,投资者将依据不准确的会计信息来做出投资决策,从而可能导致决策错误。这会使投资者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失去信心,甚至对整个资本市场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产生了质疑,从而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2.3.3影响了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管理当局通过盈余管理向投资者和债权人传递不真实的盈余信息,将误导他们的决策,使他们投资发生偏差,使得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大量资源被微利企业、亏损企业占用,社会有限的资源被不合理地分散化,从而损害了整个社会的资源的有效配置。

2.3.4盈余管理会对公司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由于企业的盈余管理是一种短期化行为,其存在不会增加公司的盈利。而持续的盈余管理会使投资者对公司不再信任,公司的市场信誉难以维系。从长期来看,企业甚至还会被股东诉讼或赔偿,加剧公司融资的困境,甚至被市场所淘汰。

3.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措施

盈余管理行为之所以能发生,首先是因为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有了进行盈余管理的内在动机,但是仅仅有了内在动机,盈余管理行为还不一定能发生;其次,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外在条件,当二者结合在一起时,即既有动机,又具备相应的条件时,盈余管理行为就会发生。因此,要将盈余管理行为有效的规范在一定的范围内,就应该从盈余管理的内在动机和外在条件两个方面入手。

3.1针对盈余管理内在动机的对策

3.1.1完善报酬契约的报酬结构

改变管理报酬契约的报酬结构,建立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短期激励与以市场价值信息为基础的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报酬结构。由于会计盈余的可操作性,单纯以会计信息作为管理报酬依据,经理就有着较大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若在管理报酬契约中恰当地引用股票价格信号,这可驱动经理人员偏好于以提高企业总价值为目的来采取相应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一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主要由工资和奖金构成,很少涉及利用股票价格作为报酬依据的长期激励措施,西方极其普遍的股权激励报酬形式更是少见,不可避免造就了高层管理人员经营短期化现象。利用股票价格信息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根据股票的回报率作为确定奖金的依据;二是直接以股票或股票认

购权作为对经理的激励。改革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持股制度,逐步推广股票期权计划。在管理报酬契约中引入股票价格这一信息变量,有助于将经理人员的利益与股东利益捆绑在一起,以达到长期激励的目的,从而减少高层管理人员盈余管理的倾向。我国上市公司现存的高管人员持股制度无法达到预期的激励结果,其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低,不能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第二,持股制度僵硬(我国有关法规规定,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在任期间不能通过二级市场买卖本公司的股票)。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人员持股数量与公司的经营绩效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魏刚,2000)。因此,改革现有的高管人员持股制度,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激励效果,减少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倾向已势在必行。

3.1.2完善股票发行制度,弱化企业盈余管理的IPO、配股动机

当前股票发行制度正处于由核准制向进一步市场化方向改革时期,其中仍存在导致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诱因。例如,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近三年连续盈余的一些硬性规定;再例如配股条件中规定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等。因此,应继续推进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与科学化,推行主承销商保举制度,在满足充分披露的要求的条件下,均可以公开发行股票;将配股条件由单变量固定控制改为多变量动态控制。

3.2针对盈余管理外在原因的对策

3.2.1完善会计理论方法和会计准则等会计规范

①完善现行会计理论方法

葛家澎教授(1999)结合其他学者的观点,将高质量会计准则特征归纳如下:

a高质量会计准则在理论上应当运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在全世界范围内基本达成共识的那些概念,主要包括:财务报告以决策有用性兼顾受托责任为目标;以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等一系列既有层次又相互联系的信息质量为达到目标的必要保证与中介;以财务报表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为主要手段;同时再配合必不可少的,保证企业经营具有透明度的,提高决策有用性的表外信息披露为补充。

b高质量会计准则原则上应当符合所有的质量要求。而最重要的质量是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公允性和充分披露。

c可靠性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最重要的属性,公允性和充分披露是可靠性的组成部分。 d高质量会计准则还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能够提供新的信息;便于理解,具有可操作性;要正确处理表内确认和表外披露的关系;良好的会计准则不仅在确认方面,而且在计量方面要作出实事求是的规定;力求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

e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严格实行专家与群众相结合、力求准则制定过程公开化、民生化、增加透明度,应该吸收各种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代表的参与。最后又要通过协商、选择进行集中。

②完善会计准则等会计规范

a完善会计准则体系,针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为了减少企业在会计选择上的随意性,应尽快制定和出台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会计准则,力争在其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避免会计处理中的真空地带,防止“无法可依”现象,形成比较完备的会计准则体系,把财务与会计真正结合起来,真正跨越行业界限,把会计准则深入各项具体业务中去。

b增强会计准则制定的科学性。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应选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群体,如引入实务界和银行界人士;对于准则中的某些定义和解释尽量做出详细地阐述,避免所造成多种理解;最终确定的会计准则应该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进行一定超前性的分析和预测,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变化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

c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我国之所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除了体制上的原因外,缺乏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建立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对于抑制盈余管理有着重大意义。

3.2.2改革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加强股东等会计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促使公司管理层重视真实会计信息的披露。

①完善公司产权制度。只有完善的产权制度,才能使股东成为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的行为主体,进而形成为真实财务报告的需求主体。

②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监控机制,提高董事会、监事会等非经理人员信息收集、评判能力,以加强对公司管理行为的了解,减少信息不对称。

3.2.3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

注册会计师高质量的审计必须有能力辨析企业的盈余管理现象,并根据其程度提请投资者及相关利益者关注。应从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两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增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强化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关键在于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更换机制。要严格区分上市公司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严禁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充当委托人,应由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或监事会负责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更换。对上市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情况,法律要明确规定予以更为详细的披露,不仅要披露更换的理由,还要就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之间在会计准则应用、会计信息揭示、审计范围、审计收费等重要事项上存在的意见分歧进行揭示。二是完善的审计执业规范体系。包括修改己出台多年的((注册会计师法)),尽快制定《注册会计师法实施条例》,以增加《注册会计师法》的可操作性。鉴于审计执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财政部和中注协对会计师事务所加大了监管力度,使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不断提高和风险意识不断增强,行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说明审计监督仍是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进行外部监管的主要力量。

4结论

盈余管理治理不仅对于公司是一个难题,在我国市场经济日益活跃的今天它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它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盈余管理的治理不仅需要通过完善会计准则,加强注

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能力,完善报酬契约的报酬结构,完善股票发行制度,弱化企业盈余管理的IPO、配股动机,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制衡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只有使公司的治理结构达到制衡,才能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使得公私合盈。过度的盈余管理,必然造成会计信息缺失,影响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政策诱导型的。

因此,应继续推进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与科学化,推行主承销商保举制度,在满足充分披露的要求的条件下,均可以公开发行股票;将配股条件由单变量固定控制改为多变量动态控制,这样不仅能够稳定我国的证券市场,也使得股票购买者得到了信息保障。完善报酬契约的报酬结构,引入债权人“相机性控制”机制,这样才可以使公司的治理层与管理层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证,从而使得治理结构达到制衡,使得公私达到合盈。

但由于我国经济市场以及上市公司公司的现状,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是治理盈余管理问题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陈汉文.证券市场与会计监督[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3]陈小悦,肖星,过晓艳.配股权与利润操纵[J].经济研究,2010

[4]陈致平.企业盈余管理动因分析仁[N].中国财经报,2011

[5]戴娜.ST公司的资产重组和盈余管理[J].上海证券市场报,2012,

[6]储一昀,王安武.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J].会计研究,2010

[7]邓春华.基于博弈分析的盈余管理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13

[8]段文清.管理报酬契约与会计政策选择仁[J].会计研究,2011

[9]葛家澎.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10]何问陶,倪全宏.中国上市公司MBO前一年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0

[11]黄世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会计研究,2011,

[12]惠小兵,陈方正.关于转轨经济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

[13]蒋义宏.配股资格线的变迁与ROE分布的变化[J].经济管理•新管理,2013,

[14]段志新.企业盈余管理动因及防范[J].财会通讯.2010:34-35

[15] Pelham Gore,Peter F.Pope,Ashni K.Singh.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Earnings Relative to Targets:U.K.Evidence.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eh[J].2012:89

[16] Leuz,Nanda,Wysocki.Investor Protec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Working paper).Pennsylvania:The Wharto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J].2013

致谢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在此我要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饮水思源,恩师难忘。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林老师。在林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完成了这篇论文的整体构架,并且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林老师在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对整个论文的写作给予了很多的建议和帮助。在此,我要向她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我要对帮助我的同学们表示感谢!在论文的写作阶段和修改阶段,他们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谢谢大家。

安徽建筑大学

毕 业 论 文

专 业 会计学

班 级 10会计(2)班

学生姓名 孔东

学 号 [1**********]

课 题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指导教师 林先云

2014年6月12日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摘要】盈余管理是指在法律、法规及会计原则所允许的范围内,企业管理当局利用各种会计或非会计手段,利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漏洞或未涉及的领域以及会计原则的可选择性,运用一定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披露或与其相关的辅助信息进行管理,最终导致财务报告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行为,其目的是误导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以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审计监督

Study on earnings management of listing

Corporation

【Abstract】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n the base of it, the author elaborates his own understanding of earnings management, namely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is one kind of cheating behavior through which, in the scope of the accountant criterion and the correla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regulatory authority realize their expectation earnings by choosing accounting policy,changing accountant estimation or arranging transactions and items on purpose,influence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user’s decision-making through the financial report, and finally maximize their own benefit(or effectiveness).This paper still analyzes the theory origin of earnings management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theory and the information economies. Secondl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thods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mplemented by listed companies in our country. Thirdly,this paper analyzes why listed companies in our country carry out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wo aspects of the intrinsic motives and outside reasons, and think that the intrinsic motives is the intrinsic power of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external cause is the realization condition of earnings management. Finally, after briefly introducing several kinds of the method store cognize earnings management, this paper separately proposes a series of governing countermeasures in view of the internal causes and the external factor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mplemented by listed companies in our country to reduce the intrinsic power of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eliminate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at last in order to put earnings management under control.

【Keywords】Listed companies; Earnings management; Audit surveillance

目录

1盈余管理概述 .............................................................................................................................. 1

1.1盈余管理的含义 ................................................................................................................ 1

1.1.1 盈余管理的含义 ..................................................................................................... 1

1.1.2盈余管理的特质 ...................................................................................................... 1

1.2盈余管理的目的 ................................................................................................................ 2

1.3盈余管理的表现形式 ........................................................................................................ 4

1.4盈余管理的现状 ................................................................................................................ 4

2.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和手段及存在问题 ...................................................................... 5

2.1盈余管理的动机 ................................................................................................................ 5

2.1.1报酬契约动机 .......................................................................................................... 5

2.1.2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动机 ...................................................................................... 5

2.1.3配股动机 .................................................................................................................. 6

2.1.4避税动机 .................................................................................................................. 6

2.2盈余管理的手段 ................................................................................................................ 6

2.2.1盈余管理手段之一——变更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 .............................................. 6

2.2.2盈余管理手段之二——利用收入与费用的确认 .................................................. 7

2.2.3盈余管理手段之三——利用非经常性收益 .......................................................... 8

2.3盈余管理的问题 ................................................................................................................ 8

2.3.1盈余管理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 8

2.3.2盈余管理阻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 9

2.3.3影响了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 9

2.3.4盈余管理会对公司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 9

3.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措施 .................................................................................................. 9

3.1针对盈余管理内在动机的对策 ........................................................................................ 9

3.1.1完善报酬契约的报酬结构 ...................................................................................... 9

3.1.2完善股票发行制度,弱化企业盈余管理的IPO、配股动机 ............................ 10

3.2针对盈余管理外在原因的对策 ...................................................................................... 10

3.2.1完善会计理论方法和会计准则等会计规范 ........................................................ 10

3.2.2改革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 11

3.2.3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 ................................................................................ 11

参考文献 ....................................................................................................................................... 13

致谢 ............................................................................................................................................... 14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1盈余管理概述

1.1盈余管理的含义

1.1.1 盈余管理的含义

对公司盈余管理进行研究,首先先来理解盈余管理的涵义。在会计理论界,不同的研究者对盈余管理的涵义有着不同的理解。

首先,国外研究者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由于经营者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营者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中选择时,会选择那些使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同时这些会计政策不会超出会计准则规定的范围之内。第二种观点是在信息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披露管理”的概念,即公司管理层(包括董事会、经理、部门负责人)为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在对外进行披露时,有目的地对财务报告进行控制的过程。第三种观点,是从与会计准则制定者相关的目的研究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其次,在国内方面。孙铮,王跃堂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刘峰认为,盈余管理是在符合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的大前提下,对现行制度所存在的漏洞最大限度地利用。秦荣生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公司有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的自由时,选择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是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有人说盈余管理就是盈余做假,或者说盈余管理就是盈余操纵。其实,盈余管理是应该有别于盈余操纵和盈余做假。盈余操纵是指管理层使用会计手段(如在会计选择中使用个人的判断和观点)或通过采取实际行动努力将公司的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的水平。盈余操纵并不一定是否定的、消极的、贬义的。如为了实现更高的盈利水平,公司通过多种手段扩大销售数量,增加销售额,以赚得更多的利润,这也是盈余管理。当然,盈余操纵也包含消极的方面东西,那就是盈余做假。盈余做假则是指管理层违背会计法准则和公司法进行盈余操纵,或采取损害公司价值的实际行动操纵盈余。

通过以上分析,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所允许的范围内灵活运用会计选择将公司的账面盈余调整到所期望的水平,或是通过无损于公司价值的实际经营活动和交易来实现所期望的盈余水平,其本质是与盈余操纵一致的。

1.1.2盈余管理的特质

盈余管理定义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允许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的运用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或安排交易和事项等方式来实现其期望盈余,并通过财务报告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欺诈行为。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①盈余管理的主体是公司的管理当局。这里的所说的管理当局主要是指董事会、经理

层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因为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交易或事项的安排等的最终决定权都归属于高层管理机构或高级管理人员,因此,公司的管理当局是盈余管理的主体。当然,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也会有非管理人员参与,如一般会计人员等,但他们只是盈余管理的执行者,不属于盈余管理的主体。

②盈余管理的客体是披露的会计盈余。从长期(可能是几年或几个营业周期,也可能是公司的整个存续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公司的实际盈余,但是会改变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也就是说,盈余管理只是影响披露会计盈余,而不影响公司的实际盈余。

③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假定即人是经济人,也就是说,人是自私的,在交易过程中总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在盈余管理领域,可以认为,作为经济人的公司管理层在机会主义的驱动下,总是谋求自身的利益(效用)的最大化。当然,公司管理当局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多数情况下,其动机并不直接表现为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而是表现为债务契约、股权融资、避免摘牌、避税等中间目的。而管理当局的最终目的与这些中间目的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相关关系,通过这些间接目的实现其最终目的。

④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合规但不合理的欺诈行为。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盈余进行控制和调整,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会计估计的变更、会计方法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手段。虽然它是在会计准则等会计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但是它是通过财务报告欺诈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最终实现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所以,它具有不合理性。

1.2盈余管理的目的

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毫无疑问,企业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即获取私人利益。一般认为,通过盈余管理获取私人利益的主体是掌握企业管理权的高级雇员,包括总经理、部门经理和其他高级主管。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制企业是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基础的,公司的大股东可能并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真正掌握管理权的往往是公司的高级雇员。由于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他们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因此,委托——代理关系一经建立,“道德风险”、“信任危机”等问题也将随之产生。为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委托方(股东)通常采用业绩——报酬激励的方式来促使管理者尽最大努力工作。

管理激励机制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它使管理者的管理活动迅速向股东的目标靠拢;另一方面,它又使管理者更积极地谋求任期内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包括报酬最大化、更多晋升机会等。为此,管理者就有动因采用盈余管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净利润低于奖金方案的下限,管理者就有可能进一步降低净利润。这样,下一年度得到奖金的概率就会增加。相反,如果净利润高于奖金方案的上限,管理者在计算报告利润时就会尽量去

除超过上限的部分,因为这部分利润得不到奖金。只有当净利润在奖金方案的上限和下限之间时,管理这才会有增加报告利润的动机。此外,管理者在卸任之前通常会选择有利的会计政策调增报告利润,以获取最后一次高额奖金。同样,业绩较差的企业管理者在任期将到时,为防止或推迟被解雇,也会利用盈余管理来粉饰真实业绩。但是,一旦管理者的变动得到确定,管理者便可能降低当期利润,以增加未来盈利的可能性。在实行承包制的企业中,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获取个人利益的目的的可能性更大。

管理者报酬与会计利润挂钩的制度原本是用来消除股东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信任危机”,但实施的结果却是事与愿违,非但没有消除危机,反而加深了危机。最终的结果是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获取了巨大的私人利益,而股东、底层雇员却成了名副其实的受害者。

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管理当局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最终目的,在实施盈余管理过程中又会有一些具体目的。与其终极目的不同的是,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一般是以促进企业发展为中介,以达到公司规模扩张之后管理者报酬的增加、在职消费层次的提高以及政治前途的发展等终极目的的实现。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一般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筹资目的。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筹资,当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时。《公司法》对企业有严格的规定,如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为达到目的,企业便采用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合规合法地“骗”得上市资格。同时,经过盈余粉饰的报表还有助于企业获得较高的股票定价。再如上市公司准备配股的时候。中国证监会的有关文件规定,公司“最近三年内净资产收益率每年都必须在10%以上,属于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的公司可略低于9%”。为了达到配股及格线,上司公司便会积极利用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以达到配股的目的。

二是避税目的。公司盈余管理的避税目的是十分明显的。“合理避税”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颇多;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管理者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比如我国企业所得税实行33%的比例税率,同时又规定了两档照顾性税率,对企业管理者而言,税法的规定便为其开展盈余管理提供了弹性空间。管理者会通过选用适当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调减应纳税所得额,从而有资格按照顾性税率缴纳所得税。

三是获取政治成本的目的。政治成本是指某些企业面临着与会计数据明显正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一旦财务成果高于或低于一定的界限,企业就会招致严厉的政策限制,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为了避免发生政治成本,管理者通常会设法降低报告盈余,以非垄断等形象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如微软公司就曾通过递延确认实际所得收入来下调盈利,以逃避美国反垄断机构的指控。

四是规避债务契约约束的目的。债权人与企业签订债务契约是为了限制管理者用债权人的资产为企业获利但却有损于债权人利益的行为。通常包含一些保证条款以保护债权人利益,如不能过度发放股利、不进行超额贷款、计提一定比例的偿债准备金等等。有些商业银行甚至规定不得向亏损企业贷款。这些都使得企业不敢轻易违反有关条款,否则会招

致很高的违约成本。如果企业的财务状况接近于违反债务契约,管理者就有可能调增报告利润,以减少违约风险。盈余管理就成为企业减少违约风险的一个工具。

1.3盈余管理的表现形式

一是多种形式的“利润储存器”。有些企业用不切实际的假设去估计诸如退货、贷款损失、保修费用等或有事项的准备,这样,企业就可在业绩良好时多计提准备,在业绩不佳时少计提准备,以调节利润。

二是操纵收入的确认时间。如为了虚增利润,在销售完成之前、货物起运之前,或在客户还有权取消定货或推迟购货之前,就确认收入。当为了少计利润时就做相反的操作。

三是滥用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认为,对微不足道的项目则不值得对其进行精确计量和报告。有些企业以会计上的重要性原则为借口,编造会计数据,从而达到粉饰财务业绩的目的。

四是巨额冲销。有些企业为了保证未来盈利水平,采取巨额冲销的手法。例如,在企业重组过程中夸大重组费用,以隐瞒利润。而当重组企业未来盈利不足时,这些虚列的费用,即隐瞒的利润,就会变成重组企业的收入。有些兼并公司,尤其是那些通过发行股票实施兼并的公司,在兼并时确认一大笔研究开发费用,或预提大量经营费用,形成巨额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就可以调节利润。

1.4盈余管理的现状

在我国,会计还十分年轻,缺乏一些具体交易的会计处理准则,证券市场的监管功能还不完善,这就决定了我国企业的盈余管理和发达市场国家在动机上有一些区别。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取得银行的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包装上市以及后来的配股等等。然而,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不发达,监管能力不到位,有些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已经到了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程度。

对比国外的盈余管理方法,可以发现只要我国公司的盈余管理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对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程都是有益的。

透视我国盈余管理现象,对我国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动因分析如下:

①为企业融资不断粉饰财务报表

会计信息的披露是企业经理人员向外部传递内部信息的工具之一,而财务报表又是会计信息的有力载体,加之资本市场本身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在这两点的驱动下,企业的盈余管理空间就很大。前几年我们发现银广夏、东方电子式的财务舞弊风行就是个典型代表,如今我们发现一家上市公司造假基本不用5分钟,有的甚至只要1分钟,根本就不用进行战略分析、行业分析、企业分析或者风险评估。我们估计在5分钟之内能够发现财务舞弊征兆的上市公司有100家左右,占上市公司总数的7%左右。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我们估计国内72家证券所很少有能幸免不被质疑的,这种现象使我们非常困惑,财务报表还需要吗?

②领导阶层片面追求业绩

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限定了我们考察领导阶层的手段还是利润,企业利润增加的多少和幅度直接影响着领导的业绩和职位升迁奖金表彰等,从而领导们只是追求短期效益,因此,管理者难免操作利润。

③企业不堪承受税负

企业为了减少现金的流出,节约税负,尽可能的降低利润。虽然税法上对此也有种种的规定,但是依然会有一些会计政策可供企业自由选择,比如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加速和直线的选择。此外,我国税收制度尚不完善,这就给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盈余管理的空间。2010年7月3日《中国会计报》获得了一份关于审计署对华东某大城市税收征管的专项审计报告,这份报告显示,该市部分电子商务企业同时享受软件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而其实际经营业务却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软件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标准。根据审计署公布的审计报告中不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占比例推测,目前至少有50%以上高新企业可能是虚假的或者说不符合高新企业条件,如果将其套入全国15000多家已通过认定的高新企业,涉及的应缴税款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④上市公司为追求面子和良好形象

由于市场资源的有限性,我国证券市场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才导致上市公司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香饽饽”。上市公司为维护自身良好的企业形象,一些经营业绩差,财务状况欠佳的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例子时有发生。2005年金山不顾盛大的威胁和外界对其上市预期融资在2-3亿美金表示的怀疑,宁可拆分游戏上市的举动无疑是为了企业面子问题,虽然金山极力否认这一点,但是面子问题仍不能解决问题。什么都想做的公司最后都做不好,所以金山上市后并没有创造出多少百万富翁,反而上市后的一段时间,金山却遭遇了员工尤其是老员工离职的一个高峰。

2.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和手段及存在问题

2.1盈余管理的动机

2.1.1报酬契约动机

西方国家企业由于以契约形式规定了管理人员的报酬与公司的经营业绩(以会计盈余衡量)相关,管理层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而中国,计划经济下的工资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经济转轨时,工资开始浮动。不论是薪酬与业绩挂钩,还是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相联系,还是由控股股东发薪(这也涉及到业绩的评价)用来反映经营业绩的会计盈余信息是重要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另外,报酬有显性报酬与隐性报酬之分,前者即为公开的年薪,后者则多指非金钱的好处,如声望、政治前途、公款消费的机会等,尤其当上市公司是国有股占控股地位的时候,薪酬制度与人事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而言,声望和政治前途也许是他们更为看重的报酬。当然,这些隐性报酬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而评价管理人员业绩的重要依据是会计盈余,故在隐性报酬的驱动下,上市公司管理层也有动力进行盈余管理。

2.1.2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动机

在中国特有的制度下,仅有少数企业可以获准发行股票,而且《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发行新股和股票上市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公司必须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余”,“公司预期利润率可达到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等。另外,股份有限公司在发行股票时也可以获得较高的差价。故为了取得上市资格,尤其是经营业绩不佳的公司,更需要通过盈余管理来获得良好的经营业绩,他们往往进行“修正”发股前的历史数据,调整影响每股收益的所有变量,如有意高估盈余预测数,进行所谓“资产剥离重组”,并按剥离后的结果对前三年“虚拟”一个会计主体进行模拟经营等,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对关于资产剥离的规范性操作程序的研究明显滞后,对资产重组中涉及到的资产计价、固定资产减损、长期投资明显减值等有关损失的确认尚无明确规定,因此,许多上市公司便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来达到上市和提高发行溢价的目的。

2.1.3配股动机

股份公司上市后便获得了利用“壳”资源继续进行股权融资的可能。但是在我国,并不是任何上市公司都能获得配股的资格,证监会为了保证在证券市场上再融资的上市公司质量,使有限的资源流向绩优的上市公司,对配股条件(主要是ROE指标)作了严格的规定,而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这些规定也不断地进行修正。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配股资格线,存在着随配股政策的变化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2.1.4避税动机

在我国,不同地区的税率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些上市公司有许多控股子公司,这些子公司分属于不同地区,由于不同地区的税负不同,使得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把利润从税负高的子公司转移到税负低的子公司,从而导致国家税收流失。另外,笔者还发现生产应税消费品的上市公司,都有自己控股或全资的销售公司,其生产的应税消费品都全部销售给销售公司,其交易的真正目的值得怀疑,因为我国税法规定消费税属于价内税,征税环节主要在生产环节,因而销售价格(出厂价格)的高低对消费税税额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影响,而通过设立销售公司(或供销公司),先低价销售给销售公司,然后再由销售公司高价销售,这样就可以达到少交消费税的目的。

2.2盈余管理的手段

2.2.1盈余管理手段之一——变更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

①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改变

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变更主要包括折旧方法和使用年限的变更,折旧政策的变更直接影响公司的利润。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从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在固定资产使用早期),从年限平均法改为产量法或工作量法(在年产量或工作量降低的情况下)以及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延长,都会导致当期和以后各期固定资产折旧率的下降以及利润的相应上升。一般而言,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对提升以后各期利润的影响较为持久,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变更对当期利润的影响较为显著。尤其是对制造业的上市公司而言,固定资产折旧政

策的改变对公司利润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②利用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的变动

根据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的规定,凡是能够为母公司所控制的被投资企业都属于其合并范围。一个公司是否是另一公司的子公司,事实上存在着一个时点的问题。只有在12月31日这一编制合并报表的时点仍受控制的公司才是子公司。然而,子公司的变动超过一定程度会导致母公司这一会计主体的变动,而不同会计主体的财务信息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基于这两点上市公司则通过年度之间收够或出售等手段,增加新的子公司或减少原有的子公司,从而改变合并会计报表年报编报的合并范围,操纵公司当年或以后年度的合并利润表,为实现盈余管理打开方便之门。

2.2.2盈余管理手段之二——利用收入与费用的确认

①利用收入确认进行盈余调节

a提前确认收入。按会计惯例,收入应在收入的赚取过程已经完成和交易已经发生以后才可以确认和记录,但企业管理当局纷纷在过程完成之前即确认和记录收入。如有提前开具销售发票;在未来存在巨大不确定性时仍确认为收入;仍需提供进一步服务时确认收入等手段。这些手段的共同点就是提前确认了收入,虚增会计盈。

b递延确认收入。与提前确认收入正好相反,它是将应在本期确认的收入推迟到未来期间确认。企业一般会在当前收益较为充裕而未来收益预计可能下降时才会使用此种盈余管理手段。递延收入可以平滑企业的收益,使企业收益呈现一种稳定上升的趋势。但推迟确认收入会误导投资者,使投资者高估本期收益。

c创造收入事项。是企业为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而人为制造经济业务以增加收入行为。例如:有上市公司在年度时做一笔销售,再于第二年度退货,从而达到虚增当年利润,实现扭亏保盈目的。还有一些上市公司利用一家子公司按市价销售给第三方,确认该子公司销售收入,再由另一家子公司从第三方手中购回的做法,使合并会计报表收入和利润同时增加,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一些上市公司还会为达到盈利目标还可能放弃一贯采用的信用政策,突然放宽信用标准、延长信用期限,把风险教大的客户也作为赊销对象,把以后年份的销售提前到当年,不顾一切地创造没有现金收入的盈利。

②利用费用的确认与计量进行盈余调节

a费用资本化。主要是借款费用和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借款费用资本化表现为利息资本化,上市公司通过利息费用资本化的方法有三种:(1)在新制度颁布前,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为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而支付的利息费用,在这些长期资产投入使用之前,可予以资本化。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上市公司就滥用利息资本化规定终止时间的弹性进行盈余管理。如在资产先支付使用,后办理竣工决算的情况下,为了增加利润,就以某项资产还处于试生产阶段为借口,把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时间作为资本化终止的时间,有些上市公司甚至拿出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对“在建工程”的定性,利息费用年年资本化,同时固定资产帐户也暂不提折旧,以此达到虚增资产和利润的目的。利用自有资金和借入

资金在实际运用中无法分清其界线的事实,通过人为划定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利息资本化。

对于研究开发费,我国至今还没有正式颁布有关的具体会计准则,一些上市公司就可以根据当地政府鼓励企业研究开发的优惠税务规定,从销售收入中预提研发费用,自由度颇大。而无形资产准则中,对于企业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只能以中介费为准入帐,而这相对于研发费用微不足道,结果造成了要么公司研发费用过低,后继发展无力,要么采用盈余管理方法以将研发费用资本化,一些上市公司会将研发部门单独分离成其子公司,使研发费用资本化。

b费用的递延和提前确认。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规定要求当期的收入与其相关费用应相互配比,然而现实中费用的受益期很难确定。如很难确定广告费到底能使哪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增加及增加了多少。对这种费用如何在各个会计期间分配及分配多少需要一定的主观判断,上市公司管理层正是利用这一点,随意确定推销时期进行盈余管理。

c潜亏挂帐。是指不确认可能发生的损失,导致帐面资本价值的虚计和本期利润的虚增,从而达到管理盈余的目的。这种方式,盈余管理手法多样,归纳起来有:低转产品成本、高估存货、投资损失不冲销、不良债权长期挂帐、财产盘亏与损失挂帐、少提不提折旧、少计负债等手段,以此导致企业虚增资产和利润。

2.2.3盈余管理手段之三——利用非经常性收益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手段主要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出售资产,转让股权,资产置换,债务重组,税收减免,利息减免,政府补贴等。企业利用非经常性批准进行盈余管理时,往往以关联方或当地政府有关,并从时间上看,一般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时突击确认大额的非经常性损益。

①利用计提减值准备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表现形式有:(1)坏帐准备计提比例确定存在随意性,上市公司可根据自己需要高估或低估坏帐准备计提比例;(2)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和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可收回金额难以确定,使上市公司计提这四项资产减值准备时存在一定的投机行为;(3)对企业的某些滥用会计估计以多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行为难以规避。2001年以来,资产减值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上市公司操纵经营业绩,粉饰财务状况,规避上市监管的工具。在少数上市公司中,特别是面临着被“特别处理”或“退市”的上市公司,滥用资减值准备现象已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另外,一些上市公司凭借财政补贴,投资收益及出售、转让与置换资产等方式取得的非经常性损益达到扭亏目的。特别是对于主营业务陷入困境的上市公司,重组成了其摆脱困境快速而有效的方法。靠一次性收益装点门面或躲过退市,戴帽的公司也常利用这些方法进行盈余管理。

2.3盈余管理的问题

2.3.1盈余管理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会计信息的目标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各种信息,以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决策,会计信息本身就应该是可靠的和相关的,离开了可靠性,会计便失去了生命力。在盈余管理行为下,会严重损害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无法保证其可靠性。投资者、债权人、国家等外部信息使用者无法根据财务报告作出最优决策,所以财务信息不仅对这些信息使用者没有帮助,甚至还会误导他们,使其做出错误决策。

2.3.2盈余管理阻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经营管理者掌握了企业未来收益和投资风险的大量内部信息,而投资者只能通过一些公开的渠道了解到企业的信息,只能通过管理者传递的信息来评价企业价值。当管理者运用盈余管理时,投资者将依据不准确的会计信息来做出投资决策,从而可能导致决策错误。这会使投资者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失去信心,甚至对整个资本市场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产生了质疑,从而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2.3.3影响了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管理当局通过盈余管理向投资者和债权人传递不真实的盈余信息,将误导他们的决策,使他们投资发生偏差,使得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大量资源被微利企业、亏损企业占用,社会有限的资源被不合理地分散化,从而损害了整个社会的资源的有效配置。

2.3.4盈余管理会对公司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由于企业的盈余管理是一种短期化行为,其存在不会增加公司的盈利。而持续的盈余管理会使投资者对公司不再信任,公司的市场信誉难以维系。从长期来看,企业甚至还会被股东诉讼或赔偿,加剧公司融资的困境,甚至被市场所淘汰。

3.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措施

盈余管理行为之所以能发生,首先是因为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有了进行盈余管理的内在动机,但是仅仅有了内在动机,盈余管理行为还不一定能发生;其次,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外在条件,当二者结合在一起时,即既有动机,又具备相应的条件时,盈余管理行为就会发生。因此,要将盈余管理行为有效的规范在一定的范围内,就应该从盈余管理的内在动机和外在条件两个方面入手。

3.1针对盈余管理内在动机的对策

3.1.1完善报酬契约的报酬结构

改变管理报酬契约的报酬结构,建立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短期激励与以市场价值信息为基础的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报酬结构。由于会计盈余的可操作性,单纯以会计信息作为管理报酬依据,经理就有着较大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若在管理报酬契约中恰当地引用股票价格信号,这可驱动经理人员偏好于以提高企业总价值为目的来采取相应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一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主要由工资和奖金构成,很少涉及利用股票价格作为报酬依据的长期激励措施,西方极其普遍的股权激励报酬形式更是少见,不可避免造就了高层管理人员经营短期化现象。利用股票价格信息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根据股票的回报率作为确定奖金的依据;二是直接以股票或股票认

购权作为对经理的激励。改革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持股制度,逐步推广股票期权计划。在管理报酬契约中引入股票价格这一信息变量,有助于将经理人员的利益与股东利益捆绑在一起,以达到长期激励的目的,从而减少高层管理人员盈余管理的倾向。我国上市公司现存的高管人员持股制度无法达到预期的激励结果,其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低,不能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第二,持股制度僵硬(我国有关法规规定,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在任期间不能通过二级市场买卖本公司的股票)。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人员持股数量与公司的经营绩效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魏刚,2000)。因此,改革现有的高管人员持股制度,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激励效果,减少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倾向已势在必行。

3.1.2完善股票发行制度,弱化企业盈余管理的IPO、配股动机

当前股票发行制度正处于由核准制向进一步市场化方向改革时期,其中仍存在导致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诱因。例如,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近三年连续盈余的一些硬性规定;再例如配股条件中规定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等。因此,应继续推进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与科学化,推行主承销商保举制度,在满足充分披露的要求的条件下,均可以公开发行股票;将配股条件由单变量固定控制改为多变量动态控制。

3.2针对盈余管理外在原因的对策

3.2.1完善会计理论方法和会计准则等会计规范

①完善现行会计理论方法

葛家澎教授(1999)结合其他学者的观点,将高质量会计准则特征归纳如下:

a高质量会计准则在理论上应当运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在全世界范围内基本达成共识的那些概念,主要包括:财务报告以决策有用性兼顾受托责任为目标;以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等一系列既有层次又相互联系的信息质量为达到目标的必要保证与中介;以财务报表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为主要手段;同时再配合必不可少的,保证企业经营具有透明度的,提高决策有用性的表外信息披露为补充。

b高质量会计准则原则上应当符合所有的质量要求。而最重要的质量是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公允性和充分披露。

c可靠性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最重要的属性,公允性和充分披露是可靠性的组成部分。 d高质量会计准则还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能够提供新的信息;便于理解,具有可操作性;要正确处理表内确认和表外披露的关系;良好的会计准则不仅在确认方面,而且在计量方面要作出实事求是的规定;力求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

e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严格实行专家与群众相结合、力求准则制定过程公开化、民生化、增加透明度,应该吸收各种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代表的参与。最后又要通过协商、选择进行集中。

②完善会计准则等会计规范

a完善会计准则体系,针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为了减少企业在会计选择上的随意性,应尽快制定和出台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会计准则,力争在其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避免会计处理中的真空地带,防止“无法可依”现象,形成比较完备的会计准则体系,把财务与会计真正结合起来,真正跨越行业界限,把会计准则深入各项具体业务中去。

b增强会计准则制定的科学性。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应选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群体,如引入实务界和银行界人士;对于准则中的某些定义和解释尽量做出详细地阐述,避免所造成多种理解;最终确定的会计准则应该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进行一定超前性的分析和预测,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变化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

c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我国之所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除了体制上的原因外,缺乏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建立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对于抑制盈余管理有着重大意义。

3.2.2改革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加强股东等会计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促使公司管理层重视真实会计信息的披露。

①完善公司产权制度。只有完善的产权制度,才能使股东成为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的行为主体,进而形成为真实财务报告的需求主体。

②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监控机制,提高董事会、监事会等非经理人员信息收集、评判能力,以加强对公司管理行为的了解,减少信息不对称。

3.2.3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

注册会计师高质量的审计必须有能力辨析企业的盈余管理现象,并根据其程度提请投资者及相关利益者关注。应从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两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增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强化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关键在于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更换机制。要严格区分上市公司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严禁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充当委托人,应由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或监事会负责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更换。对上市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情况,法律要明确规定予以更为详细的披露,不仅要披露更换的理由,还要就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之间在会计准则应用、会计信息揭示、审计范围、审计收费等重要事项上存在的意见分歧进行揭示。二是完善的审计执业规范体系。包括修改己出台多年的((注册会计师法)),尽快制定《注册会计师法实施条例》,以增加《注册会计师法》的可操作性。鉴于审计执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财政部和中注协对会计师事务所加大了监管力度,使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不断提高和风险意识不断增强,行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说明审计监督仍是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进行外部监管的主要力量。

4结论

盈余管理治理不仅对于公司是一个难题,在我国市场经济日益活跃的今天它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它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盈余管理的治理不仅需要通过完善会计准则,加强注

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能力,完善报酬契约的报酬结构,完善股票发行制度,弱化企业盈余管理的IPO、配股动机,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制衡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只有使公司的治理结构达到制衡,才能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使得公私合盈。过度的盈余管理,必然造成会计信息缺失,影响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政策诱导型的。

因此,应继续推进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与科学化,推行主承销商保举制度,在满足充分披露的要求的条件下,均可以公开发行股票;将配股条件由单变量固定控制改为多变量动态控制,这样不仅能够稳定我国的证券市场,也使得股票购买者得到了信息保障。完善报酬契约的报酬结构,引入债权人“相机性控制”机制,这样才可以使公司的治理层与管理层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证,从而使得治理结构达到制衡,使得公私达到合盈。

但由于我国经济市场以及上市公司公司的现状,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是治理盈余管理问题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陈汉文.证券市场与会计监督[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3]陈小悦,肖星,过晓艳.配股权与利润操纵[J].经济研究,2010

[4]陈致平.企业盈余管理动因分析仁[N].中国财经报,2011

[5]戴娜.ST公司的资产重组和盈余管理[J].上海证券市场报,2012,

[6]储一昀,王安武.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J].会计研究,2010

[7]邓春华.基于博弈分析的盈余管理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13

[8]段文清.管理报酬契约与会计政策选择仁[J].会计研究,2011

[9]葛家澎.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10]何问陶,倪全宏.中国上市公司MBO前一年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0

[11]黄世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会计研究,2011,

[12]惠小兵,陈方正.关于转轨经济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

[13]蒋义宏.配股资格线的变迁与ROE分布的变化[J].经济管理•新管理,2013,

[14]段志新.企业盈余管理动因及防范[J].财会通讯.2010:34-35

[15] Pelham Gore,Peter F.Pope,Ashni K.Singh.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Earnings Relative to Targets:U.K.Evidence.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eh[J].2012:89

[16] Leuz,Nanda,Wysocki.Investor Protec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Working paper).Pennsylvania:The Wharto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J].2013

致谢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在此我要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饮水思源,恩师难忘。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林老师。在林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完成了这篇论文的整体构架,并且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林老师在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对整个论文的写作给予了很多的建议和帮助。在此,我要向她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我要对帮助我的同学们表示感谢!在论文的写作阶段和修改阶段,他们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谢谢大家。


相关内容

  • 对一元线性拟合的显著性检验的进一步分析
  • 第!5卷第%期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G7 文章编号:(( 对一元线性拟合的显著性检验的进一步分析 颜士新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连云港((( 摘 ! 讨论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除线性关系外是要:在常用的*统计量检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础上, 否存在其它关系的判定方法. 关键词:线性回归:显著性检验 ...

  • 盈余管理论文
  • 关于盈余管理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3-296-01 摘 要 实践中盈余管理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应该加强关于盈余管理动机.方法对利益各方的影响的研究,并提出提出控制盈余管理机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盈余管理 ...

  • 小论文--格式参考
  • 第13卷 第1辑,2014年 Vol.13, No.1, 2013 会 计 论 坛 Accounting Forum 市场化进程.政企关系和盈余管理 --基于中国市场的实证检验 余某某 史某某 [摘 要] 本文使用2003-2005年中国上市公司和地方财政收入构成等数据,通过应用基本和修正Jones ...

  • 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指 导 老 师 :张卓 学 生 姓 名 :黄智斌 学 号 :[1**********]001 院 系 :网络教育学院 专 业 :会计 写 作 批 次 :2016秋 原 创 承 诺 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 ...

  • 论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法律规制
  • <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10期 论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法律规制 期海明1,堵婧2 (1.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昆明650000:2.星耀集团集团办公室,昆明650224) 摘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大量存在.由于其"蜀t,y/剑"的作用,导 ...

  • 会计学毕业论文 关于新债务重组准则被用于盈余管理的分析研究
  •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关于新债务重组准则被用于盈余管理的分析研究 姓 名 学 号 学 院 专 业 会计学 年 级 指导教师 2012年 5 月 3 日 目录 摘要 .................................................................... ...

  • 中国会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综述
  • 中国会计学会 2010年学术年会综述 房巧玲刘秀丽李 雪 266100)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由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主办.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承办的中国会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于6月28-29日在青岛隆重召开.本次会议得到了海内外会计学术界.实务界和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 共收到来自包 ...

  • 馆陶县职称论文发表-控制检验质量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馆陶县职称论文发表-控制|检验|质量论文选题题目 馆陶县职称论文发表-以下是控制|检验|质量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均采用云论文发表选题题目软件,经过大数据 ...

  • 国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研究综述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国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研究综述 作者:于强强 来源:<商情>2013年第22期 [摘要] 对国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进行研究,有助于管理层灵活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盈余管理,同时也为相关监管部门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