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刘策)

听到许多人这样议论,说中国园林的特色是赋有“诗情画意”,或说是寓有深刻的“意境”。

实际上,每一类形式的建筑艺术,甚至再广义地说,每一种形象艺术,都赋有“诗情画意”,寓有深刻的“意境”。因此,说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是“诗情画意”或“意境”,只是指出了中国园林作为一种形象艺术所表露的共性,而没有指出它们的实质。

世界历史上较主要的园林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国古典园林,一类是西欧的古典主义园林。它们的形式不同,风格迥异,然而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诗情画意”,各自寓有自己的“意境”。

西欧的古典主义园林,是以十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造园艺术思潮为基础,于十七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形成的。这种园林在形式上有强烈的中轴线,对称的布局,规则的建筑图案,修剪整齐的树草花圃,人造的水池喷泉,笔直的道路,宽阔的广场和娇柔的石雕像„„以比拟神圣的君主集权和森严的等级制度。这些艺术形式的出现,除了有长期的、民族的、传统的历史渊源外,也是当时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在造园艺术上的反映。这种古典主义的园林,曾得到当时社会的推崇,其中更多的是诗人、画家们的赞许和歌颂,也就赋有了在当时社会上风行的“诗情画意”和特有的“意境”。

因此,“诗情画意”“意境”,应该是每一种形象艺术所共有的内容,只有揭示“诗情画意”和“意境”所特有的内容,才能真正地揭示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园林的特点。

那么,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什么呢?一般说,我国的古典园林是一种“创作自然,借景寓情”的艺术。它们决不是机械地模仿自然,被动地顺应自然,而是记录了自然的美好的“形”,表现出自然的气势的“神”,寄寓着园主的“情”,浑然一体,宛如天开。 对于大自然的爱好,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的共同之点。所不同的,在于人类能够改造自然,创作自然,欣赏并享受自然的美。这也是我国古代造园艺术所经历的漫长不息的道路。

“创作自然,借景寓情”也概括了创作这种园林形式时所遵循的章法。笔者曾经将它归纳为“五要”和“五避”。即:

在地域有限的空间里,要能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寓意曲折含蓄,

引人探求和回味;避免全盘托出,一览无余。

人工斧凿的山石水池,要做到“宛自天开”“巧夺天工”;避免牵强附会,矫揉造作。

各类建筑物的设置,要同周围景色环境有机地结合;避免夸奇斗胜,或画蛇添足。

画面的安排,要有构图层次,突出重点;避免独花无叶,或喧宾夺主。

景色的组织,要有统一的连续性;避免杂乱无章,断径绝路。 这个“五要”“五避”,即是创作园林必须遵循的章法,也是我们平时欣赏、评价园林时参照的依据。

这个“五要”“五避”,贯彻在创作园林的各个具体环节。这些环节主要是座基选地,总体布局、院落组合、单体建筑、山水、花木、道路和造景的一些技巧等等。

座基选地,通俗一点讲,就是造园的建造位置选在什么地方,划分多大的范围。一般的说,只有:“相地合宜”,才能“构园得体”。因此,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家们都希望将园址选在天然的山水形胜之处,或者至少在有山连脉,有水通源的地方,这样比较容易取得融汇于“天然”的效果。当然,有时候客观条件并不那么理想,有些园址不得不座基在地域环境和造园条件较差,甚至是被认为很不适宜造园的地方。这时候就需要通过造园家的努力,摈弃丑陋之弊,借取精美之景,并根据具体的座基情况,因势利导,“得景随形”地进行其创作。

总体布局,是造园家进行园林创作的首要一环。要摸清园主需要在园中表现的主题思想,园林的功能以及所处的环境后,才能“立意”,才能做到“胸中自有丘壑”。具体的步骤是,先根据功能内容,划分区域,分割出各种不同活动内容的区域空间,组织各种环境气氛的观赏路线,把园林组织得有条不紊;然后通过各种园林要素的精心配置,突出某一个主题景色,统一全园的气氛,使各个区域空间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在较大的园林中,还布置了许多“园中之园”,如苏州网师园中的“殿春簃”一院,北京北海中的:“静心斋”一院,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等等。在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里,则几乎到处都布置了各类“园中之园”了。大量地布置“园中之园”,不仅是我国古代造园家经常采用的一种总体布局的手法,而且也值得在我们今天的造园活动中作为借鉴。在大范围园林的总体布局中进行划分区域空

间的有效途径,可以增加园林内部环境气氛的曲折变化,同时还可使园林内部取得“小中见大”“大中见小”的对比效果,在各园之间相互呼应,相互因借,创造出更美的景色画面和更多的游览情趣来。 院落组合,是每个园林创作中必然遇到的一个空间组织阶段。因为院落是划分区域后的最小的空间单位,不管这座园林以什么为主体,或是怎样进行围合,院落是始终存在的。一般园林院落的主体是由单体建筑充任的,也就是《园治》中立下的“凡园圃之基,定厅堂为主”的“规矩”了。我国古典园林中的院落布置形式有规则式和自由式两种。规则式的院落组合中,又以半封闭的三合院和封闭的四合院为其最基本的形式,并以它们为基础,衍生出各种复杂的其他组合形式来。由于它们包含着庄重严肃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呆板的气氛,所以这类组合形式,在园林中,尤其是气候条件比较优越的南方园林中,采用得比较少,而较多地采用后一类——自由式的院落组合。所谓“自由式”,当然不是随意地乱摆,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进行布置。它仍然需要突出重点,确定主要建筑的位置,然后对其他景物随宜布置,高低错落、曲折参差、主次分明地组织各个画面,创造“天然”的气氛,保持着各种景物之间的有机联系。

在定了造园的大局——座基选地、总体布局和院落组合之后,接着就需要对各种园林要素进行更加细腻的处理了。

所谓“园林要素”,就是指我们在造园时必须采用的各种景物实体,包括单体建筑、山水、花木和道路等。有人还建议包括动物,笔者认为这也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动物也是增加园林气氛和游赏情趣的一种实体。游在池水中,飞在花草上,跑在树林中,以至围栏在建筑里,都可以引进在景色画面之中,甚至还可以作为某一地域的主要景色。如“花港观鱼”“鱼跃鸢飞”“石矶观鱼”„„不都是以动物为主要观赏景面吗?何况苑囿的起源也是从狩猎开始的,它还是二千多年来苑囿的传统习惯呢!直到现在的公园里仍然附设有动物园,只是如今大多数园林不再有意识地引进动物罢了。

单体建筑,是指园林中各种各样的单体建筑物和构筑物。我国古代的建筑师,已经根据不同的功能用途和内容要求,创造了许多建筑类型,如宫、殿、楼、阁、厅、堂、斋、轩、馆、亭、台、舫、榭、廊、桥、壁、墙、洞、门、牌坊、塔和其他一些建筑小品,并通过房屋的立面(形式和体量)和平面(形式和组合)的变化,再辅以富有民族风格的工艺装饰和色彩,使得各种建筑类型更是千变万化,完全

适应于各种环境气氛的需要。协调在古典园林之中。

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就是不仅要注意单体建筑的形象,更要着重于这些建筑如何同园林中的功能要求及园林气氛相适应,而不能单纯地从这些建筑的构造、立面、平面类型去模仿,更不能随意地、生硬地把它们抄袭在现代的园林建筑活动中。

山水,原是由不同的地形地貌而形成的自然景物,在我国“创作自然”的古典园林里是至关重要的。山是骨骼,水是血液。山,按其质料构成分类,不外乎有石山、土山和土石相间的山;按其大小和位置,则又可分为园山、院山和单峰三类。园林中的山,是经过细心挑选的,要求它们姿态入画,气势雄伟,轮廓曲折,构成美丽的天际线。尤其对石山、石峰要求更严,除了选取石种外,还得用“挑、飘、透、跨、连、悬、垂、斗、卡、剑„„”等一系列叠石技法,叠成造型奇特和构图优美,各面成景的假山,供人们欣赏。水,在园林中有动、静之分,如河流、涧溪、飞瀑、涌泉、滴水、细注„„都是动的例子,但园林水景却以给人平静的印象为主。水要根据水源和园内地势的具体情况,顺乎自然地进行安排。水体要活,分聚处理要得当,小则聚,大则分,岸曲水洄,似分似连。这样可增加借景机会和画面层次,密切水面同其他园林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映衬,使整个园林脉络相通,气氛协调。

山和水的处理是否“天然”,是整个园林成败的关键。在当前人们对《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发出的一片赞扬声中,笔者想乘这里议论山水的机会,对曹雪芹描绘大观园的“立意”谈一些粗浅看法。在作者笔下,是把大观园和当时的社会风貌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他把大观园描绘成一个藻饰豪华、欲尽人间之大观的园林。然而,恰恰在这里,作者有意在造园章法方面埋下了同“天然”相违的要害,以此来隐喻当时趋向没落的而且已经“病入膏盲”的“太平盛世”。然后,又通过贾宝玉的嘴,来指责大观园“背山无脉,临水无源”“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即显示了贾宝玉的才华,突出了书中人物的性格,又给这个家族的没落事先留下了伏笔,真可谓是“一箭多雕”了。大观园中存在着的造园根本章法的弊病,绝不是大观园描绘者的偶然失着,却正说明曹雪芹在造园学方面的造诣是很深的。

花木,经过人工的莳栽、培植和组织,使它们成为园林造景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要素。应当指出,我国古典园林中的花木,虽然也是经过人工莳栽、培植和组织的,但与西欧古典主义园林不一样,绝大多

数仍然保持了它们自然生长的姿态。花木在园林中的意义,可以用“润肤嫩肉”或“盛装”来进行比喻,它本身不仅可以独立构成景色画面,而且还能以它来围合空间,组织道路,对比尺度,配衬主景,丰富层次,和谐色调。同时由于花木的存在,引进了许多走兽、飞禽,鸟语花香,生气勃勃,使景色画面更为活泼生动,给人以色、香、味俱全的美好享受。花木还同古代人们的比拟联系在一起,如松的永恒、苍劲,竹的潇洒、挺拔,海棠的娇嫩,杨柳的多姿,芭蕉的长青,腊梅的傲雪,芍药的尊贵,牡丹的富华,莲荷的如意,兰草的典雅„„联想丰富,感染力极强。我国古代的园艺家,为了使花木满足四时观赏的要求,对花木的移栽、修剪、繁殖、保护及其适应的气候、土壤条件,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无数的宝贵经验。这在我们今天特别强调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时候,赋予了花木以更重要的意义。

道路,和山水花木等同样列为园林要素。并不完全是因为它覆盖了一部分园林面积。而是因为它在园林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道路理解为只是园林里的通道,而应看作是画面上组织景色观赏点的连线。它不仅把园林中数量多分布广的各个景物连贯起来,而且还把人们引导到恰当的位置和适宜的角度,得以欣赏这些景物的最佳画面。道路还向人们展开了一个有头有尾的连续画面,把各种园林景色组织到统一协调的气氛中去引导观者从头至尾有条不紊地进行观赏。同时,由于道路本身的各种处理和别致的安排,会使游人感到妙趣横生。如前行时或疑已无路,豁然开朗;或穿山过穴,别有洞天;或临池岸,轻拂杨柳;或登峻峰,畅胸舒怀„„抓住人们的心情,抑扬顿挫,随之起伏。使处于静态的秀丽景色,给人一个动态的欣赏意境。一般的说,园林中的道路设计,都是“因景设路”,但亦有“因路设景”的情况。有曲廊幽径,也有通街大道,有石板道、砖墁道,也有“花街铺石”,各有特点和意趣,使得道路各处景随步移,把园林联系成为完整的优美的有机统一体。

我国园林之所以引人入胜,除了总体布局和园林要素的设置等等以外,主要还有“安排主景”和“巧于借景”两个方面的因素。 如何安排主景,实际上是一个在众多的园林要素中组织各个景面,集中体现自然美的过程。园林,作为一种空间的、组合的形象艺术,也同其他形式的艺术一样,必须是主题明确,情节丰富,构图完整,气氛统一;并要使“人作”的景物变得“宛自天开”,给人以自然美的艺术享受。因此,主景的安排在造园中是第一位的。主景在总

体布局、院落组合中,通过组织轴线、安排景物位置等办法,往往占有突出的位置,也就是游赏视线集中、地位显要的地方,成为一个空间的重点,并在周围景物的对比中被烘托出来。现举颐和园里的佛香阁一组主景为例,加以说明。佛香阁一组建筑,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南坡,昆明湖前湖一区,占据了万寿山南坡的中段。它本身是一座三四十米高的重檐带回廊的楼阁,矗立在山坡之上,周围的建筑无论从造型、大小,高低等各方面,都无法同其相比。端庄的排云殿在它的脚下垫着,神圣的智慧海在它的后面围着,使它显得巍巍雄伟。在佛香阁的上下,中轴线十分明确,多组院落分列两边,簇拥着这组建筑,甚至连东西长达七百多米的湖边长廊(连同它的廊亭和突出湖岸的对鸥舫、鱼藻轩。)也对称于这条中轴线。在昆明湖前湖各处的堤岸桥岛上,都可以望见佛香阁这组建筑,而且始终成为人们观赏的中心。这就是安排好主景而取得的艺术效果。当然,主景同配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在同一空间范围中,在许多位置和角度都可以欣赏主景,而当人们站在主景处时,一切配景则又成为欣赏的主要景物了。主景还常常在欣赏一般景色的画面中,成为借景、背景。主景和次要景物的相互因借,融汇贯通,就能组织出生动活泼的自然景象。

如何巧于借景,是我国古代国林造景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可以根据造景的需要,有选择地将本空间以外的景色组织进来,突然区域空间范围甚至整个园林的界墙的限制,扩大了园林的空间,使景色画面构图生动,层次丰富,园里园外,相互呼应,浑然一体。《园冶》中说:“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睛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通过取舍,有所选择地达到所借之景既“精”又“巧”的要求。借景的分类,按《园冶》所述较为全面,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在借景过程中,要选择一定的观赏点,组织人们的视线,使人们在观赏这些景物时有良好的位置、角度和环境,这就需要采取对景的手法。对景的情况很多:有时当你漫步林荫道上,林木两边相衬,托出一组景物;有时当你在廊中停留,廊外又是一派风光;有时让你透过门洞、窗口、花墙,或隐或现地望见一幅幅构图优美的景色画面;等等。借景可以在专设的各处观赏点,将四周的景色组织得更为集中,这种造景的匠心、技巧和艺术鉴赏力是极为高深的,使人们在游赏园林的时候,随时有许多构图精美、层

次丰富的景色呈现在眼前,给人以置身于仙境胜地的感受。这正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巧、高明的特色之一。

谈了“创作自然”各个环节上的“五要”和“五避”之后,还要谈一下“借景寓情”。

“借景寓情”同“创作自然”一样,都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之一,是与我国古代人民对美的认识和发展过程紧密相联系的。 借景寓情,简单的解释,就是要借那些经过创作的自然之景,寓进园主的设计思想,即《园冶》中的“三分匠七分主人”。这里的主人,计成也有解释,为“能主之人也”,就是所谓的“造园家”吧。实际上,这些“能主之人”,在那些社会里,还是必须按照园主的功能需要和思想要求而“主”的。由于社会发展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我国古代拥有园林的社会阶层是有限的,基本上集中在帝王、官宦、地主、商贾、士大夫等豪门富户手里,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他们的思想烙印。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大自然的美的欣赏是一致的,而且不断地改造和创作自然,从中提高美的认识,提炼美的因素,寓于园林之中。在悠久的历史长流中,无一不融汇着他们的智慧和心血。这也是我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讲,“寓情”首先寓的是对大自然的美的欣赏的感情,然后才是园主所抒发的政治、社会思想方面的感情。

“借景寓情”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利用“景的题名”。人们常闻“诗言志”一说,而“景的题名”将比诗更为集中,更为隐喻。我们从许多名园中的一些建筑和景区的题名,以至整个园子的款名上,就不难看出这一点了.

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想比较,它所具有的个性是鲜明的。而它的各个类型之间,又有着许多相同的共性。这些个性和共性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本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蕴涵。或者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主要特点,或者说,四个主要的风格特征。

其具体主要体现在: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等;而在艺术特色上主要体现在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分隔空间,融于自然、园林建筑,顺应自然、树木花卉,表现自然等

一、筑山

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

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从而开拓了从对神仙世界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们,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一步。唐宋以后,由于山水诗、山水画的发展,玩赏艺术的发展,对叠山艺术更为讲究。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爱石成癖的宋徽宗,他所筑的良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巧、以石为主的假山。明代造山艺术,更为成熟和普及。明人计成在《园冶》的“掇山”一节中,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7种形式,总结了明代的造山技术。清代造山技术更为发展和普及。清代造园家,创造了穹形洞壑的叠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酷似天然峭壑,乃至于可估喀斯特溶洞,叠山倒垂的钟乳石,比明代以条石封合收顶的叠法合理得多、高明得多。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造山的佳作。

二、理池

为表现自然,理池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园林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正因为如此,园林一定要省池引水。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一)掩。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临水建筑,除主要厅堂前的平台,为突出建筑的地位,不论亭、廊、阁、榭,皆前部架空挑出水上,水犹似自其下流出,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或临水布蒲苇岸、杂木迷离,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角印象。(二)隔。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隔水净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如此则可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三)破。水面很小时,如曲溪绝涧、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怪石纵横、犬牙交错,并植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是一洼水池,也令人似有深邃山野风致的审美感觉。

三、植物

植物是造山理池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犹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花木也没有美感。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二讲色美,树叶、树干、花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皮松,斑驳的粮榆,白色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三讲味香,要求自然淡雅和清幽。最好四季常有绿,月月有花香,其中尤以腊梅最为淡雅、兰花最为清幽。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起衬托作用,又往往和园主追求的精神境界有关。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和气节高尚,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暇,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玉兰、牡丹、桂花象征荣华富贵,石

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

古树名木对创造园林气氛非常重要。古木繁花,可形成古朴幽深的意境。所以如果建筑物与古树名木矛盾时,宁可挪动建筑以保住大树。计成在《园冶》中说:“多年树木,碍箭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研数桠不妨封顶。”构建房屋容易,百年成树艰难。除花木外,草皮也十分重要,平坦或起伏或曲折的草皮,也令人陶醉于向往中的自然。

四、建筑

古典园林都采用古典式建筑。古典建筑斗拱梭柱,飞檐起翘,具有庄严雄伟、舒展大方的特色。它不只以形体美为游人所欣赏,还与山水林木相配合,共同形成古典园林风格。

园林建筑物常作景点处理,既是景观,又可以用来观景。因此,除去使用功能,还有美学方面的要求。楼台亭阁,轩馆斋榭,经过建筑师巧妙的构思,运用设计手法和技术处理,把功能、结构、艺术统一于一体,成为古朴典雅的建筑艺术品。它的魅力,来自体量、外型、色彩、质感等因素,加之室内布置陈设的古色古香,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更加强了建筑美的艺术效果,美的建筑,美的陈设,美的环境,彼此依托而构成佳景。正如明人文震亨所说:“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又当种佳木怪箨,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

园林建筑不像宫殿庙宇那般庄严肃穆,而是采用小体量分散布景。特别是私家庭园里的建筑,更是形式活泼,装饰性强,因地而置,因景而成。在总体布局上,皇家园林为了体现封建帝王的威严,和美学上的对称、匀衡艺术效果,都是采用中轴线布局,主次分明,高低错落,疏朗有致。私家园林往往是突破严格的中轴线格局,比较灵活,富有变化。通过对、呼应、映衬、虚实等一系列艺术手法,造成充满节奏和韵律的园林空间,居中可观景,观之能入画。当然,所谓自由布局,并非不讲章法,只是与严谨的中轴线格局比较而言。主厅常是园主人宴聚宾客的地方,是全园的活动中心,也是全园的主要建筑,都是建在地位突出,景色秀丽,足以能影响全园的紧要处所。厅前凿池,隔池堆山作为对观景,左右曲廊回环,大小院落穿插渗透,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空间。苏州拙政园中园部分,就是这样一个格局,以“远香堂”为主体建筑,布置了一个明媚、幽雅的江南水乡景色。

古典园林里通常都是一个主体建筑,附以一个或几个副体建筑,中间用廊连接,形成一个建筑组合体。这种手法,能够突出主体建筑,强化主建筑的艺术感染力,还有助于造成景观,其使用功能和欣赏价值兼而有之。

常见的建筑物有殿、阁、楼、厅、堂、馆、轩、斋,它们都可以作为主体建筑布置。宫殿建在皇家园林里,供帝王园居时使用。它气势巍峨,金碧辉煌,在古典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为了适应园苑的宁静、幽雅气氛,园苑里的建筑结构要比皇城宫廷简洁,平面布置也比较灵活。但是,仍不失其豪华气势。

五、书画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在幽静典雅当中显出物华文茂。“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书画墨迹在造园中有润饰景色,揭示意境的作用。园中必须有书画墨迹并对书画墨迹作出恰到好处的运用,才能“寸山多致,片石生情”,

从而把以山水、建筑、树木花草构成的景物形象,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墨迹在园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题景、匾额、楹联、题刻、碑记、字画。匾额是指悬置于门振之上的题字牌,楹联是指门两侧柱上的竖牌,刻石指山石上的题诗刻字。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及刻石的内容,多数是直接引用前人已有的现成诗句,或略作变通。如苏州拙政园的浮翠阁引自苏东坡诗中的“三峰已过天浮翠”。还有一些是即兴创作的。另外还有一些园景题名出自名家之手。不论是匾额楹联还是刻石,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抒发胸臆,也能够起到点景的作用,为园中景点增加诗意,拓宽意境。

书画,主要是用在厅馆布置。厅堂里张挂几张书画,自有一股清逸高雅、书郁墨香的气氛。而且笔情墨趣与园中景色浑然交融,

完美。 使造园艺术更加典雅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刘策)

听到许多人这样议论,说中国园林的特色是赋有“诗情画意”,或说是寓有深刻的“意境”。

实际上,每一类形式的建筑艺术,甚至再广义地说,每一种形象艺术,都赋有“诗情画意”,寓有深刻的“意境”。因此,说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是“诗情画意”或“意境”,只是指出了中国园林作为一种形象艺术所表露的共性,而没有指出它们的实质。

世界历史上较主要的园林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国古典园林,一类是西欧的古典主义园林。它们的形式不同,风格迥异,然而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诗情画意”,各自寓有自己的“意境”。

西欧的古典主义园林,是以十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造园艺术思潮为基础,于十七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形成的。这种园林在形式上有强烈的中轴线,对称的布局,规则的建筑图案,修剪整齐的树草花圃,人造的水池喷泉,笔直的道路,宽阔的广场和娇柔的石雕像„„以比拟神圣的君主集权和森严的等级制度。这些艺术形式的出现,除了有长期的、民族的、传统的历史渊源外,也是当时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在造园艺术上的反映。这种古典主义的园林,曾得到当时社会的推崇,其中更多的是诗人、画家们的赞许和歌颂,也就赋有了在当时社会上风行的“诗情画意”和特有的“意境”。

因此,“诗情画意”“意境”,应该是每一种形象艺术所共有的内容,只有揭示“诗情画意”和“意境”所特有的内容,才能真正地揭示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园林的特点。

那么,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什么呢?一般说,我国的古典园林是一种“创作自然,借景寓情”的艺术。它们决不是机械地模仿自然,被动地顺应自然,而是记录了自然的美好的“形”,表现出自然的气势的“神”,寄寓着园主的“情”,浑然一体,宛如天开。 对于大自然的爱好,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的共同之点。所不同的,在于人类能够改造自然,创作自然,欣赏并享受自然的美。这也是我国古代造园艺术所经历的漫长不息的道路。

“创作自然,借景寓情”也概括了创作这种园林形式时所遵循的章法。笔者曾经将它归纳为“五要”和“五避”。即:

在地域有限的空间里,要能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寓意曲折含蓄,

引人探求和回味;避免全盘托出,一览无余。

人工斧凿的山石水池,要做到“宛自天开”“巧夺天工”;避免牵强附会,矫揉造作。

各类建筑物的设置,要同周围景色环境有机地结合;避免夸奇斗胜,或画蛇添足。

画面的安排,要有构图层次,突出重点;避免独花无叶,或喧宾夺主。

景色的组织,要有统一的连续性;避免杂乱无章,断径绝路。 这个“五要”“五避”,即是创作园林必须遵循的章法,也是我们平时欣赏、评价园林时参照的依据。

这个“五要”“五避”,贯彻在创作园林的各个具体环节。这些环节主要是座基选地,总体布局、院落组合、单体建筑、山水、花木、道路和造景的一些技巧等等。

座基选地,通俗一点讲,就是造园的建造位置选在什么地方,划分多大的范围。一般的说,只有:“相地合宜”,才能“构园得体”。因此,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家们都希望将园址选在天然的山水形胜之处,或者至少在有山连脉,有水通源的地方,这样比较容易取得融汇于“天然”的效果。当然,有时候客观条件并不那么理想,有些园址不得不座基在地域环境和造园条件较差,甚至是被认为很不适宜造园的地方。这时候就需要通过造园家的努力,摈弃丑陋之弊,借取精美之景,并根据具体的座基情况,因势利导,“得景随形”地进行其创作。

总体布局,是造园家进行园林创作的首要一环。要摸清园主需要在园中表现的主题思想,园林的功能以及所处的环境后,才能“立意”,才能做到“胸中自有丘壑”。具体的步骤是,先根据功能内容,划分区域,分割出各种不同活动内容的区域空间,组织各种环境气氛的观赏路线,把园林组织得有条不紊;然后通过各种园林要素的精心配置,突出某一个主题景色,统一全园的气氛,使各个区域空间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在较大的园林中,还布置了许多“园中之园”,如苏州网师园中的“殿春簃”一院,北京北海中的:“静心斋”一院,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等等。在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里,则几乎到处都布置了各类“园中之园”了。大量地布置“园中之园”,不仅是我国古代造园家经常采用的一种总体布局的手法,而且也值得在我们今天的造园活动中作为借鉴。在大范围园林的总体布局中进行划分区域空

间的有效途径,可以增加园林内部环境气氛的曲折变化,同时还可使园林内部取得“小中见大”“大中见小”的对比效果,在各园之间相互呼应,相互因借,创造出更美的景色画面和更多的游览情趣来。 院落组合,是每个园林创作中必然遇到的一个空间组织阶段。因为院落是划分区域后的最小的空间单位,不管这座园林以什么为主体,或是怎样进行围合,院落是始终存在的。一般园林院落的主体是由单体建筑充任的,也就是《园治》中立下的“凡园圃之基,定厅堂为主”的“规矩”了。我国古典园林中的院落布置形式有规则式和自由式两种。规则式的院落组合中,又以半封闭的三合院和封闭的四合院为其最基本的形式,并以它们为基础,衍生出各种复杂的其他组合形式来。由于它们包含着庄重严肃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呆板的气氛,所以这类组合形式,在园林中,尤其是气候条件比较优越的南方园林中,采用得比较少,而较多地采用后一类——自由式的院落组合。所谓“自由式”,当然不是随意地乱摆,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进行布置。它仍然需要突出重点,确定主要建筑的位置,然后对其他景物随宜布置,高低错落、曲折参差、主次分明地组织各个画面,创造“天然”的气氛,保持着各种景物之间的有机联系。

在定了造园的大局——座基选地、总体布局和院落组合之后,接着就需要对各种园林要素进行更加细腻的处理了。

所谓“园林要素”,就是指我们在造园时必须采用的各种景物实体,包括单体建筑、山水、花木和道路等。有人还建议包括动物,笔者认为这也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动物也是增加园林气氛和游赏情趣的一种实体。游在池水中,飞在花草上,跑在树林中,以至围栏在建筑里,都可以引进在景色画面之中,甚至还可以作为某一地域的主要景色。如“花港观鱼”“鱼跃鸢飞”“石矶观鱼”„„不都是以动物为主要观赏景面吗?何况苑囿的起源也是从狩猎开始的,它还是二千多年来苑囿的传统习惯呢!直到现在的公园里仍然附设有动物园,只是如今大多数园林不再有意识地引进动物罢了。

单体建筑,是指园林中各种各样的单体建筑物和构筑物。我国古代的建筑师,已经根据不同的功能用途和内容要求,创造了许多建筑类型,如宫、殿、楼、阁、厅、堂、斋、轩、馆、亭、台、舫、榭、廊、桥、壁、墙、洞、门、牌坊、塔和其他一些建筑小品,并通过房屋的立面(形式和体量)和平面(形式和组合)的变化,再辅以富有民族风格的工艺装饰和色彩,使得各种建筑类型更是千变万化,完全

适应于各种环境气氛的需要。协调在古典园林之中。

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就是不仅要注意单体建筑的形象,更要着重于这些建筑如何同园林中的功能要求及园林气氛相适应,而不能单纯地从这些建筑的构造、立面、平面类型去模仿,更不能随意地、生硬地把它们抄袭在现代的园林建筑活动中。

山水,原是由不同的地形地貌而形成的自然景物,在我国“创作自然”的古典园林里是至关重要的。山是骨骼,水是血液。山,按其质料构成分类,不外乎有石山、土山和土石相间的山;按其大小和位置,则又可分为园山、院山和单峰三类。园林中的山,是经过细心挑选的,要求它们姿态入画,气势雄伟,轮廓曲折,构成美丽的天际线。尤其对石山、石峰要求更严,除了选取石种外,还得用“挑、飘、透、跨、连、悬、垂、斗、卡、剑„„”等一系列叠石技法,叠成造型奇特和构图优美,各面成景的假山,供人们欣赏。水,在园林中有动、静之分,如河流、涧溪、飞瀑、涌泉、滴水、细注„„都是动的例子,但园林水景却以给人平静的印象为主。水要根据水源和园内地势的具体情况,顺乎自然地进行安排。水体要活,分聚处理要得当,小则聚,大则分,岸曲水洄,似分似连。这样可增加借景机会和画面层次,密切水面同其他园林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映衬,使整个园林脉络相通,气氛协调。

山和水的处理是否“天然”,是整个园林成败的关键。在当前人们对《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发出的一片赞扬声中,笔者想乘这里议论山水的机会,对曹雪芹描绘大观园的“立意”谈一些粗浅看法。在作者笔下,是把大观园和当时的社会风貌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他把大观园描绘成一个藻饰豪华、欲尽人间之大观的园林。然而,恰恰在这里,作者有意在造园章法方面埋下了同“天然”相违的要害,以此来隐喻当时趋向没落的而且已经“病入膏盲”的“太平盛世”。然后,又通过贾宝玉的嘴,来指责大观园“背山无脉,临水无源”“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即显示了贾宝玉的才华,突出了书中人物的性格,又给这个家族的没落事先留下了伏笔,真可谓是“一箭多雕”了。大观园中存在着的造园根本章法的弊病,绝不是大观园描绘者的偶然失着,却正说明曹雪芹在造园学方面的造诣是很深的。

花木,经过人工的莳栽、培植和组织,使它们成为园林造景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要素。应当指出,我国古典园林中的花木,虽然也是经过人工莳栽、培植和组织的,但与西欧古典主义园林不一样,绝大多

数仍然保持了它们自然生长的姿态。花木在园林中的意义,可以用“润肤嫩肉”或“盛装”来进行比喻,它本身不仅可以独立构成景色画面,而且还能以它来围合空间,组织道路,对比尺度,配衬主景,丰富层次,和谐色调。同时由于花木的存在,引进了许多走兽、飞禽,鸟语花香,生气勃勃,使景色画面更为活泼生动,给人以色、香、味俱全的美好享受。花木还同古代人们的比拟联系在一起,如松的永恒、苍劲,竹的潇洒、挺拔,海棠的娇嫩,杨柳的多姿,芭蕉的长青,腊梅的傲雪,芍药的尊贵,牡丹的富华,莲荷的如意,兰草的典雅„„联想丰富,感染力极强。我国古代的园艺家,为了使花木满足四时观赏的要求,对花木的移栽、修剪、繁殖、保护及其适应的气候、土壤条件,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无数的宝贵经验。这在我们今天特别强调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时候,赋予了花木以更重要的意义。

道路,和山水花木等同样列为园林要素。并不完全是因为它覆盖了一部分园林面积。而是因为它在园林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道路理解为只是园林里的通道,而应看作是画面上组织景色观赏点的连线。它不仅把园林中数量多分布广的各个景物连贯起来,而且还把人们引导到恰当的位置和适宜的角度,得以欣赏这些景物的最佳画面。道路还向人们展开了一个有头有尾的连续画面,把各种园林景色组织到统一协调的气氛中去引导观者从头至尾有条不紊地进行观赏。同时,由于道路本身的各种处理和别致的安排,会使游人感到妙趣横生。如前行时或疑已无路,豁然开朗;或穿山过穴,别有洞天;或临池岸,轻拂杨柳;或登峻峰,畅胸舒怀„„抓住人们的心情,抑扬顿挫,随之起伏。使处于静态的秀丽景色,给人一个动态的欣赏意境。一般的说,园林中的道路设计,都是“因景设路”,但亦有“因路设景”的情况。有曲廊幽径,也有通街大道,有石板道、砖墁道,也有“花街铺石”,各有特点和意趣,使得道路各处景随步移,把园林联系成为完整的优美的有机统一体。

我国园林之所以引人入胜,除了总体布局和园林要素的设置等等以外,主要还有“安排主景”和“巧于借景”两个方面的因素。 如何安排主景,实际上是一个在众多的园林要素中组织各个景面,集中体现自然美的过程。园林,作为一种空间的、组合的形象艺术,也同其他形式的艺术一样,必须是主题明确,情节丰富,构图完整,气氛统一;并要使“人作”的景物变得“宛自天开”,给人以自然美的艺术享受。因此,主景的安排在造园中是第一位的。主景在总

体布局、院落组合中,通过组织轴线、安排景物位置等办法,往往占有突出的位置,也就是游赏视线集中、地位显要的地方,成为一个空间的重点,并在周围景物的对比中被烘托出来。现举颐和园里的佛香阁一组主景为例,加以说明。佛香阁一组建筑,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南坡,昆明湖前湖一区,占据了万寿山南坡的中段。它本身是一座三四十米高的重檐带回廊的楼阁,矗立在山坡之上,周围的建筑无论从造型、大小,高低等各方面,都无法同其相比。端庄的排云殿在它的脚下垫着,神圣的智慧海在它的后面围着,使它显得巍巍雄伟。在佛香阁的上下,中轴线十分明确,多组院落分列两边,簇拥着这组建筑,甚至连东西长达七百多米的湖边长廊(连同它的廊亭和突出湖岸的对鸥舫、鱼藻轩。)也对称于这条中轴线。在昆明湖前湖各处的堤岸桥岛上,都可以望见佛香阁这组建筑,而且始终成为人们观赏的中心。这就是安排好主景而取得的艺术效果。当然,主景同配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在同一空间范围中,在许多位置和角度都可以欣赏主景,而当人们站在主景处时,一切配景则又成为欣赏的主要景物了。主景还常常在欣赏一般景色的画面中,成为借景、背景。主景和次要景物的相互因借,融汇贯通,就能组织出生动活泼的自然景象。

如何巧于借景,是我国古代国林造景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可以根据造景的需要,有选择地将本空间以外的景色组织进来,突然区域空间范围甚至整个园林的界墙的限制,扩大了园林的空间,使景色画面构图生动,层次丰富,园里园外,相互呼应,浑然一体。《园冶》中说:“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睛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通过取舍,有所选择地达到所借之景既“精”又“巧”的要求。借景的分类,按《园冶》所述较为全面,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在借景过程中,要选择一定的观赏点,组织人们的视线,使人们在观赏这些景物时有良好的位置、角度和环境,这就需要采取对景的手法。对景的情况很多:有时当你漫步林荫道上,林木两边相衬,托出一组景物;有时当你在廊中停留,廊外又是一派风光;有时让你透过门洞、窗口、花墙,或隐或现地望见一幅幅构图优美的景色画面;等等。借景可以在专设的各处观赏点,将四周的景色组织得更为集中,这种造景的匠心、技巧和艺术鉴赏力是极为高深的,使人们在游赏园林的时候,随时有许多构图精美、层

次丰富的景色呈现在眼前,给人以置身于仙境胜地的感受。这正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巧、高明的特色之一。

谈了“创作自然”各个环节上的“五要”和“五避”之后,还要谈一下“借景寓情”。

“借景寓情”同“创作自然”一样,都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之一,是与我国古代人民对美的认识和发展过程紧密相联系的。 借景寓情,简单的解释,就是要借那些经过创作的自然之景,寓进园主的设计思想,即《园冶》中的“三分匠七分主人”。这里的主人,计成也有解释,为“能主之人也”,就是所谓的“造园家”吧。实际上,这些“能主之人”,在那些社会里,还是必须按照园主的功能需要和思想要求而“主”的。由于社会发展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我国古代拥有园林的社会阶层是有限的,基本上集中在帝王、官宦、地主、商贾、士大夫等豪门富户手里,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他们的思想烙印。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大自然的美的欣赏是一致的,而且不断地改造和创作自然,从中提高美的认识,提炼美的因素,寓于园林之中。在悠久的历史长流中,无一不融汇着他们的智慧和心血。这也是我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讲,“寓情”首先寓的是对大自然的美的欣赏的感情,然后才是园主所抒发的政治、社会思想方面的感情。

“借景寓情”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利用“景的题名”。人们常闻“诗言志”一说,而“景的题名”将比诗更为集中,更为隐喻。我们从许多名园中的一些建筑和景区的题名,以至整个园子的款名上,就不难看出这一点了.

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想比较,它所具有的个性是鲜明的。而它的各个类型之间,又有着许多相同的共性。这些个性和共性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本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蕴涵。或者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主要特点,或者说,四个主要的风格特征。

其具体主要体现在: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等;而在艺术特色上主要体现在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分隔空间,融于自然、园林建筑,顺应自然、树木花卉,表现自然等

一、筑山

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

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从而开拓了从对神仙世界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们,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一步。唐宋以后,由于山水诗、山水画的发展,玩赏艺术的发展,对叠山艺术更为讲究。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爱石成癖的宋徽宗,他所筑的良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巧、以石为主的假山。明代造山艺术,更为成熟和普及。明人计成在《园冶》的“掇山”一节中,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7种形式,总结了明代的造山技术。清代造山技术更为发展和普及。清代造园家,创造了穹形洞壑的叠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酷似天然峭壑,乃至于可估喀斯特溶洞,叠山倒垂的钟乳石,比明代以条石封合收顶的叠法合理得多、高明得多。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造山的佳作。

二、理池

为表现自然,理池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园林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正因为如此,园林一定要省池引水。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一)掩。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临水建筑,除主要厅堂前的平台,为突出建筑的地位,不论亭、廊、阁、榭,皆前部架空挑出水上,水犹似自其下流出,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或临水布蒲苇岸、杂木迷离,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角印象。(二)隔。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隔水净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如此则可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三)破。水面很小时,如曲溪绝涧、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怪石纵横、犬牙交错,并植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是一洼水池,也令人似有深邃山野风致的审美感觉。

三、植物

植物是造山理池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犹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花木也没有美感。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二讲色美,树叶、树干、花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皮松,斑驳的粮榆,白色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三讲味香,要求自然淡雅和清幽。最好四季常有绿,月月有花香,其中尤以腊梅最为淡雅、兰花最为清幽。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起衬托作用,又往往和园主追求的精神境界有关。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和气节高尚,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暇,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玉兰、牡丹、桂花象征荣华富贵,石

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

古树名木对创造园林气氛非常重要。古木繁花,可形成古朴幽深的意境。所以如果建筑物与古树名木矛盾时,宁可挪动建筑以保住大树。计成在《园冶》中说:“多年树木,碍箭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研数桠不妨封顶。”构建房屋容易,百年成树艰难。除花木外,草皮也十分重要,平坦或起伏或曲折的草皮,也令人陶醉于向往中的自然。

四、建筑

古典园林都采用古典式建筑。古典建筑斗拱梭柱,飞檐起翘,具有庄严雄伟、舒展大方的特色。它不只以形体美为游人所欣赏,还与山水林木相配合,共同形成古典园林风格。

园林建筑物常作景点处理,既是景观,又可以用来观景。因此,除去使用功能,还有美学方面的要求。楼台亭阁,轩馆斋榭,经过建筑师巧妙的构思,运用设计手法和技术处理,把功能、结构、艺术统一于一体,成为古朴典雅的建筑艺术品。它的魅力,来自体量、外型、色彩、质感等因素,加之室内布置陈设的古色古香,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更加强了建筑美的艺术效果,美的建筑,美的陈设,美的环境,彼此依托而构成佳景。正如明人文震亨所说:“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又当种佳木怪箨,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

园林建筑不像宫殿庙宇那般庄严肃穆,而是采用小体量分散布景。特别是私家庭园里的建筑,更是形式活泼,装饰性强,因地而置,因景而成。在总体布局上,皇家园林为了体现封建帝王的威严,和美学上的对称、匀衡艺术效果,都是采用中轴线布局,主次分明,高低错落,疏朗有致。私家园林往往是突破严格的中轴线格局,比较灵活,富有变化。通过对、呼应、映衬、虚实等一系列艺术手法,造成充满节奏和韵律的园林空间,居中可观景,观之能入画。当然,所谓自由布局,并非不讲章法,只是与严谨的中轴线格局比较而言。主厅常是园主人宴聚宾客的地方,是全园的活动中心,也是全园的主要建筑,都是建在地位突出,景色秀丽,足以能影响全园的紧要处所。厅前凿池,隔池堆山作为对观景,左右曲廊回环,大小院落穿插渗透,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空间。苏州拙政园中园部分,就是这样一个格局,以“远香堂”为主体建筑,布置了一个明媚、幽雅的江南水乡景色。

古典园林里通常都是一个主体建筑,附以一个或几个副体建筑,中间用廊连接,形成一个建筑组合体。这种手法,能够突出主体建筑,强化主建筑的艺术感染力,还有助于造成景观,其使用功能和欣赏价值兼而有之。

常见的建筑物有殿、阁、楼、厅、堂、馆、轩、斋,它们都可以作为主体建筑布置。宫殿建在皇家园林里,供帝王园居时使用。它气势巍峨,金碧辉煌,在古典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为了适应园苑的宁静、幽雅气氛,园苑里的建筑结构要比皇城宫廷简洁,平面布置也比较灵活。但是,仍不失其豪华气势。

五、书画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在幽静典雅当中显出物华文茂。“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书画墨迹在造园中有润饰景色,揭示意境的作用。园中必须有书画墨迹并对书画墨迹作出恰到好处的运用,才能“寸山多致,片石生情”,

从而把以山水、建筑、树木花草构成的景物形象,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墨迹在园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题景、匾额、楹联、题刻、碑记、字画。匾额是指悬置于门振之上的题字牌,楹联是指门两侧柱上的竖牌,刻石指山石上的题诗刻字。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及刻石的内容,多数是直接引用前人已有的现成诗句,或略作变通。如苏州拙政园的浮翠阁引自苏东坡诗中的“三峰已过天浮翠”。还有一些是即兴创作的。另外还有一些园景题名出自名家之手。不论是匾额楹联还是刻石,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抒发胸臆,也能够起到点景的作用,为园中景点增加诗意,拓宽意境。

书画,主要是用在厅馆布置。厅堂里张挂几张书画,自有一股清逸高雅、书郁墨香的气氛。而且笔情墨趣与园中景色浑然交融,

完美。 使造园艺术更加典雅


相关内容

  • 从颐和园看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 从颐和园看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摘要:中国的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源远 流长的文化底蕴,让中国的园林别具一格,充满诗情画意.园林的内涵恰是一座宝库,挖掘它,你将领略到另一番风采.颐和园即是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由它可看出我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关键词:颐和 ...

  • 风景园林赏析的知识点
  • 1.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的五个时期:生成期 .转折期 .全盛期.成熟时期 .成熟后期 2. 台.囿.圃的本身已经包含着园林的物质因素,可以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形 ,中国古典园林的三个源头. 3. 秦汉时期园林的特点 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产生而逐渐成长的,持续了近1200年.虽然持续的时 ...

  • 探索极简主义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融合之路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探索极简主义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融合之路 作者:曹君平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29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渐深入,我国在信息.科技等方方面面都在同世界接轨,我国一些传统的事物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本文对 ...

  • 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风格比较
  • 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风格比较 摘要: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城市的现代化规划建设步伐也在不断的加快并推动着城市园林现代化工程的深入广泛的开展.人们在满足生活水平和物质水平后开始对生活环境提出更高要求,现代园林建筑不仅传承了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也具有其特别之处.本研究主要从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指 ...

  • 中西方园林
  • 中西方园林艺术特点对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华清学院,陕西 西安710055) 摘 要:本文的重点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渊源和独有的特色,用了很多笔墨在此处,意在让现代人从文中感受历史园林的韵味.手法上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表现西方园林与中国园林的不同之处,突出中国园林独有的魅力和不可取代的地位. 关键词 ...

  • 苏州古典园林山石造景的风格(发表)
  • 苏州古典园林山石造景的风格 摘要: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山石造景则是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山石造景讲究结构简单,以少胜多.以简胜繁.有真有假.做假成真.山水结合.虚实相生.最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山石造景的艺术风格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园林整体风 ...

  • 中国古典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分析与比较
  • 中国古典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分析与比较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和创造常常以"自然"为其最高的建造标准和境界.与中国园林相比较,英国园林则有很大不同,直到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才冲破传统的束缚,以其高度的革命性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近.现代西方园林艺术的主流. 1 中国古典园林的 ...

  •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
  • 学号:0805180079 商丘科技职业学院 2011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 学生姓名: 母智芳 属系部所: 建筑工程系 专业班级: 园林工程技术二班 指导老师: 宿茜倩 定稿时间: 2011年4月 商丘科技职业学院2011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目 录 前 言 . ...

  •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功能-形式及风格
  •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功能\形式及风格 [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自成一体,有其独特的风格.封建的儒家与宗教思想在中国园林中的深远影响.其中,园林建筑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组成部分,形式复杂多样,不拘一格,对园林景观的创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园林建筑:功能:形式:风格:文化 1 前言 园林,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