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豫边区革命史给我们的启示

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之际,《冀鲁豫边区革命史》在5年搜集整理文献资料和写出《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大事记》的基础上,又经过3年的编写,终于面世了。直接领导边区根据地和边区部队多年的邓小平同志为本书题写了书名,使我们受到极大的鼓励!

冀鲁豫边区,位于太行山以东、泰山以西的冀鲁豫三省结合部,东缘津浦,西临平汉,南跨陇海,北界漳河。它既是华北的门户,又是联结华北、华中的战略枢纽,自古即为兵燹频仍、风云际会的战略要地。

我们党创立后不久即开始在此建立地下党组织,在白色恐怖中领导当地人民进行抗捐抗税斗争和武装暴动,“一二·九”运动中又发起抗日救亡运动,其间虽几经挫折,但仍播撒了革命火种,积蓄了革命力量,为后来的革命斗争打下了基础。全国抗战爆发后,党领导我们在冀鲁豫边区创建了一个巩固的平原抗日根据地,在其后期,更成为敌后较大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冀鲁豫边区又成为一个大战场。刘邓大军和陈粟大军曾先后在这里取得了十大战役的胜利,为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和举行战略决战创造了重要条件,终于迎来了冀鲁豫边区的彻底解放。

冀鲁豫边区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伟大的胜利?这里有些什么经验?《冀鲁豫边区革命史》作了生动的回答。这就是: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冀鲁豫边区的革命斗争始终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毛主席从战争全局出发,及时制定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确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包括冀鲁豫边区在内的敌后各抗日根据地正是遵循上述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对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具体就冀鲁豫边区来说,因为有党中央关于大力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决策和指示,有以八路军三大主力的一部进到本地区,冀鲁豫边区的抗日游击战争才可能顺利地开展起来;广州、武汉失守后,因为坚决执行党中央巩固华北的战略方针,冀鲁豫边区根据地才可能得到发展和巩固;进入极端困难时期后,因为我们全面地贯彻了党的“十大政策”,边区才能够战胜敌人,渡过难关。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作为一个地区、一个部队的负责人,我们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每当边区处在战略性转折或面临重大困难的关头,党中央和中央局及八路军总部及时下达方针、指示,为我们实现战略转变和克服困难提供科学的指导。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罗荣桓、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陈毅、杨尚昆等都对边区的工作做过具体的指导。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决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就能不断取得胜利;反之,就必然遭受挫折甚至失败。

要保证实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争取冀鲁豫边区革命斗争的胜利,就必须加强边区党的建设,使之成为边区革命斗争的坚强核心。边区党把中央一贯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并努力结合边区的实际,使之具体化。抗战时期的整风运动,在边区党的建设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深入批判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大大转变了边区党的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使广大干部、党员进一步掌握了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同边区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样一个基本方向,同时也改造了大量党员和干部的世界观,使边区党政军民实现了巩固的团结和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

应特别指出的是,冀鲁豫边区比较早地接受和宣传了毛泽东思想。从1943年起就明确地反复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在整风运动中大力提倡、认真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并用以指导边区的实际工作,这对于争取边区革命斗争的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对于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党的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冀鲁豫边区革命斗争中,许许多多党的领导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忠于党的事业,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斗争多么残酷,他们都矢志不移,顽强奋斗,表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坚定性和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成为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楷模。这种榜样作用,使党组织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也使党的方针政策得以坚决贯彻。

第二、放手发动群众,充分依靠群众

冀鲁豫边区革命斗争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只有动员群众,依靠群众,组织人民战争,才能发展和巩固根据地,才能获得足以战胜敌人的力量源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在于把广大人民群众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统治下解放出来,这是我们赖以发动群众的政治基础。而在武装斗争过程中,无论在兵力上和装备上,敌优我劣的力量对比又使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重要性变得分外突出。群众,当时当地主要是指农民群众。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深刻的农村社会改造运动,并且它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夺取最终胜利的,所以中国革命无论如何离不开广大农民的支持。从冀鲁豫边区的地理特点看,大部分位于一望无际的黄河冲积平原。这种缺少山岭沟壑掩护的自然条件更要求我们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在平原上建造“人山”,以取得这种“人山”的掩护和支援。并依靠群众,改造地形,把根据地内的主要道路挖成道沟,使敌人的汽车、坦克无法横冲直撞。但是,发动农民,动员他们投入持久的抗日战争并非垂手之功,轻而易举。它要求我们必须在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的同时,千方百计地实行民主,改善民生,给农民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改造旧政权。正是由于充分发动群众,并改造平原地形,加上客观的有利条件,冀鲁豫边区在抗战期间成功地保持了濮县、范县和观城三个县城,形成了连成一片的中心区。这在华北敌后是少有的情况。进入解放战争时期,边区又及时贯彻党的土地改革政策,从而在广大地区消灭了几千年来封建的土地关系,使广大农民群众从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下解放出来,满足了他们获得土地的愿望,进一步焕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支援战争,这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获得了无穷的力量源泉。邓小平同志曾说:“冀鲁豫是个好战场,到哪里都有饭吃,都有翻身农民的支援。”这是对冀鲁豫边区的高度赞扬。

第三、从实际出发,结合边区特点贯彻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

冀鲁豫边区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大部地处平原。抗战爆发后,党中央虽然提出了要开展平原抗日游击战争,但究竟能否成功地建立巩固的平原抗日根据地,还需要实践来作出回答。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都建立在山区,作为八路军的基础的红军相应地也比较缺乏平原作战的经验。抗战爆发后,我党最早建立的几块根据地也都分布于山区。但实践是最好的教科书。它使我们逐步认识到,平原地区尽管有种种不利因素,但也有其有利的方面,而且许多不利条件可以找到弥补的方法。在艰苦的斗争实践中,我们逐步摸索出一些适合平原

抗日游击战争的经验:首先,要大力发动群众,充分依靠群众,大打人民战争,形成抵御敌人的“人山”和淹没敌人的“人海”。其次,改造地形,使敌人的机械化部队难以施展,采取适合平原特点的作战方法,如利用村庄进行村落战,利用青纱帐同敌人周旋;勤于侦察,严密警戒,封锁消息,采取灵活的集中与分散,声东击西,声南走北,经常转移位置;多进行夜战,出敌不意,攻其不备,等等。再次,根据边区地处冀鲁豫等几个省的结合部,日、伪、顽、会、匪交错杂处的特点,灵活掌握斗争策略,利用矛盾,因势利导,拆散他们之间的联合,从而变不利为有利,加强了对敌斗争的力量。

总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当地具体实践相结合,是我党我军也是冀鲁豫边区革命斗争的一条根本经验,这条经验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以武装斗争为中心,对根据地进行全面建设

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开展武装斗争和建立农村根据地是这条革命道路的两大要素。要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把武装斗争与根据地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内无民主,外丧主权,这种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是一场在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指引下,以武装斗争为中心,以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为三大法宝的革命斗争。为了抓住武装斗争这一主要矛盾,边区着重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一切为了前线胜利”。大力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制定符合作战需要的各项人力、物力征集使用制度,建立适合游击战、运动战特点的兵站、粮站组织,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军队的人员补充和军需供应。其次,建立主力军、地方军、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主力军是骨干,主力军多相对集中地使用,地方军与民兵多分散活动,三者相互配合、支援,并可根据形势需要而灵活转化。再次,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毛主席制定的军事战略方针和作战指导原则,并结合冀鲁豫平原地区的特点,使之具体化。这三条,保证了军事斗争的核心地位,对于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另一方面,还需要明确,仅仅进行军事斗争,根据地不可能建立,更不可能巩固。如果只看到武装斗争,把战争孤立起来看,而忽视政治、经济、文化斗争的配合作用,势必使革命军队处于孤立状态。因此,在开展军事斗争的同时,应特别重视政权建设,建立统一的保证基本群众优势的人民政权,改造基层政权尤其是村政权,巩固农村阵地,并使劳动人民真正享受当家作主的权利;以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调动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战争的物资供应,努力改善人民生活;积极开展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事业和及时有效的政治思想工作,团结人民,组织人民,教育干部,瓦解敌军,动员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投入民族革命战争。只有这样,才能使党政军民各方面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机地配合起来,充分发挥整体力量和人民战争的威力,形成全面的对敌斗争;同时,通过对根据地的全面建设,将落后的农村改造为新民主主义的新农村,培养农民成为具有民族气节和阶级觉悟的新农民。这也为新中国的建设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干部,奠定了基础。

第五、团结是争取胜利的基本保证

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因内讧、分裂而招致失败的事例可谓俯拾即是。在中国革命史上,

我们的敌人是武装到了牙齿的强大暴力集团。在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的形势下,要生存、发展并最终战胜敌人,团结对于革命队伍来说就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冀鲁豫边区是三个省以上的结合部地区,干部来自四面八方。针对这一情况,边区党十分强调党的团结和统一,强调增强党性观念,对广大党员进行执行党的路线、维护党的统一、遵守党的纪律的教育,进行正确对待党内分歧、正确进行党内斗争的教育;在干部使用上,既注意使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老干部,让他们起骨干带头作用,又放手使用抗战后参加革命的工农干部和知识分子干部,加以培养和锻炼,既依靠本地干部,又不排斥外来干部,使各方面的干部都能各得其所,从而正确处理了党政军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外来干部与本地干部之间、新干部与老干部之间、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干部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团结一心、共同对敌的局面。

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搞好党外团结,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付最凶恶的敌人,这是壮大革命力量的重要途径。这个问题在抗战时期表现得更为突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地位,引起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动,这使得我们争取、团结党外各方面力量,形成以我党为核心的联合抗战局面成为可能。抗战初期,在冀鲁豫边区的鲁西北地区,我们相当成功地运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著名抗日英雄范筑先将军合作建立抗日武装,打开了鲁西北地区抗战的局面,成为统一战线的一面旗帜,在全国也产生了较大影响。边区其他地区也都积极开展了统战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积极因素,孤立、打击了少数顽固派,始终维护了边区团结抗战的局面。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边区革命队伍的团结又进一步发展为跨地区的协作和支援。几年里,冀鲁豫边区军民除主要支援、配合刘邓大军的作战外,还曾配合中原突围部队挫败了敌人的围攻;曾大力支援陈粟野战军作战,博得陈毅同志好评;曾东援济南、南援淮海、北援平津,为战略决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后来又全力支援渡江作战,并先后抽调上万名中高级干部支援东北、西南等新解放区,迎接全国的解放。同样,冀鲁豫边区也得到了兄弟解放区的大力支援,如1947年的黄河抢险复堤工程中,冀南解放区3万民工从数百里外赶来支援,太行、太岳、东北各解放区则纷纷捐款相助,形成了齐心协力保卫黄河的壮观场面。这种团结与协作是增强革命力量争取斗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之际,《冀鲁豫边区革命史》在5年搜集整理文献资料和写出《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大事记》的基础上,又经过3年的编写,终于面世了。直接领导边区根据地和边区部队多年的邓小平同志为本书题写了书名,使我们受到极大的鼓励!

冀鲁豫边区,位于太行山以东、泰山以西的冀鲁豫三省结合部,东缘津浦,西临平汉,南跨陇海,北界漳河。它既是华北的门户,又是联结华北、华中的战略枢纽,自古即为兵燹频仍、风云际会的战略要地。

我们党创立后不久即开始在此建立地下党组织,在白色恐怖中领导当地人民进行抗捐抗税斗争和武装暴动,“一二·九”运动中又发起抗日救亡运动,其间虽几经挫折,但仍播撒了革命火种,积蓄了革命力量,为后来的革命斗争打下了基础。全国抗战爆发后,党领导我们在冀鲁豫边区创建了一个巩固的平原抗日根据地,在其后期,更成为敌后较大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冀鲁豫边区又成为一个大战场。刘邓大军和陈粟大军曾先后在这里取得了十大战役的胜利,为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和举行战略决战创造了重要条件,终于迎来了冀鲁豫边区的彻底解放。

冀鲁豫边区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伟大的胜利?这里有些什么经验?《冀鲁豫边区革命史》作了生动的回答。这就是: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冀鲁豫边区的革命斗争始终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毛主席从战争全局出发,及时制定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确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包括冀鲁豫边区在内的敌后各抗日根据地正是遵循上述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对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具体就冀鲁豫边区来说,因为有党中央关于大力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决策和指示,有以八路军三大主力的一部进到本地区,冀鲁豫边区的抗日游击战争才可能顺利地开展起来;广州、武汉失守后,因为坚决执行党中央巩固华北的战略方针,冀鲁豫边区根据地才可能得到发展和巩固;进入极端困难时期后,因为我们全面地贯彻了党的“十大政策”,边区才能够战胜敌人,渡过难关。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作为一个地区、一个部队的负责人,我们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每当边区处在战略性转折或面临重大困难的关头,党中央和中央局及八路军总部及时下达方针、指示,为我们实现战略转变和克服困难提供科学的指导。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罗荣桓、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陈毅、杨尚昆等都对边区的工作做过具体的指导。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决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就能不断取得胜利;反之,就必然遭受挫折甚至失败。

要保证实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争取冀鲁豫边区革命斗争的胜利,就必须加强边区党的建设,使之成为边区革命斗争的坚强核心。边区党把中央一贯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并努力结合边区的实际,使之具体化。抗战时期的整风运动,在边区党的建设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深入批判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大大转变了边区党的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使广大干部、党员进一步掌握了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同边区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样一个基本方向,同时也改造了大量党员和干部的世界观,使边区党政军民实现了巩固的团结和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

应特别指出的是,冀鲁豫边区比较早地接受和宣传了毛泽东思想。从1943年起就明确地反复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在整风运动中大力提倡、认真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并用以指导边区的实际工作,这对于争取边区革命斗争的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对于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党的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冀鲁豫边区革命斗争中,许许多多党的领导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忠于党的事业,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斗争多么残酷,他们都矢志不移,顽强奋斗,表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坚定性和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成为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楷模。这种榜样作用,使党组织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也使党的方针政策得以坚决贯彻。

第二、放手发动群众,充分依靠群众

冀鲁豫边区革命斗争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只有动员群众,依靠群众,组织人民战争,才能发展和巩固根据地,才能获得足以战胜敌人的力量源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在于把广大人民群众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统治下解放出来,这是我们赖以发动群众的政治基础。而在武装斗争过程中,无论在兵力上和装备上,敌优我劣的力量对比又使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重要性变得分外突出。群众,当时当地主要是指农民群众。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深刻的农村社会改造运动,并且它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夺取最终胜利的,所以中国革命无论如何离不开广大农民的支持。从冀鲁豫边区的地理特点看,大部分位于一望无际的黄河冲积平原。这种缺少山岭沟壑掩护的自然条件更要求我们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在平原上建造“人山”,以取得这种“人山”的掩护和支援。并依靠群众,改造地形,把根据地内的主要道路挖成道沟,使敌人的汽车、坦克无法横冲直撞。但是,发动农民,动员他们投入持久的抗日战争并非垂手之功,轻而易举。它要求我们必须在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的同时,千方百计地实行民主,改善民生,给农民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改造旧政权。正是由于充分发动群众,并改造平原地形,加上客观的有利条件,冀鲁豫边区在抗战期间成功地保持了濮县、范县和观城三个县城,形成了连成一片的中心区。这在华北敌后是少有的情况。进入解放战争时期,边区又及时贯彻党的土地改革政策,从而在广大地区消灭了几千年来封建的土地关系,使广大农民群众从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下解放出来,满足了他们获得土地的愿望,进一步焕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支援战争,这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获得了无穷的力量源泉。邓小平同志曾说:“冀鲁豫是个好战场,到哪里都有饭吃,都有翻身农民的支援。”这是对冀鲁豫边区的高度赞扬。

第三、从实际出发,结合边区特点贯彻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

冀鲁豫边区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大部地处平原。抗战爆发后,党中央虽然提出了要开展平原抗日游击战争,但究竟能否成功地建立巩固的平原抗日根据地,还需要实践来作出回答。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都建立在山区,作为八路军的基础的红军相应地也比较缺乏平原作战的经验。抗战爆发后,我党最早建立的几块根据地也都分布于山区。但实践是最好的教科书。它使我们逐步认识到,平原地区尽管有种种不利因素,但也有其有利的方面,而且许多不利条件可以找到弥补的方法。在艰苦的斗争实践中,我们逐步摸索出一些适合平原

抗日游击战争的经验:首先,要大力发动群众,充分依靠群众,大打人民战争,形成抵御敌人的“人山”和淹没敌人的“人海”。其次,改造地形,使敌人的机械化部队难以施展,采取适合平原特点的作战方法,如利用村庄进行村落战,利用青纱帐同敌人周旋;勤于侦察,严密警戒,封锁消息,采取灵活的集中与分散,声东击西,声南走北,经常转移位置;多进行夜战,出敌不意,攻其不备,等等。再次,根据边区地处冀鲁豫等几个省的结合部,日、伪、顽、会、匪交错杂处的特点,灵活掌握斗争策略,利用矛盾,因势利导,拆散他们之间的联合,从而变不利为有利,加强了对敌斗争的力量。

总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当地具体实践相结合,是我党我军也是冀鲁豫边区革命斗争的一条根本经验,这条经验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以武装斗争为中心,对根据地进行全面建设

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开展武装斗争和建立农村根据地是这条革命道路的两大要素。要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把武装斗争与根据地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内无民主,外丧主权,这种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是一场在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指引下,以武装斗争为中心,以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为三大法宝的革命斗争。为了抓住武装斗争这一主要矛盾,边区着重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一切为了前线胜利”。大力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制定符合作战需要的各项人力、物力征集使用制度,建立适合游击战、运动战特点的兵站、粮站组织,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军队的人员补充和军需供应。其次,建立主力军、地方军、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主力军是骨干,主力军多相对集中地使用,地方军与民兵多分散活动,三者相互配合、支援,并可根据形势需要而灵活转化。再次,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毛主席制定的军事战略方针和作战指导原则,并结合冀鲁豫平原地区的特点,使之具体化。这三条,保证了军事斗争的核心地位,对于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另一方面,还需要明确,仅仅进行军事斗争,根据地不可能建立,更不可能巩固。如果只看到武装斗争,把战争孤立起来看,而忽视政治、经济、文化斗争的配合作用,势必使革命军队处于孤立状态。因此,在开展军事斗争的同时,应特别重视政权建设,建立统一的保证基本群众优势的人民政权,改造基层政权尤其是村政权,巩固农村阵地,并使劳动人民真正享受当家作主的权利;以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调动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战争的物资供应,努力改善人民生活;积极开展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事业和及时有效的政治思想工作,团结人民,组织人民,教育干部,瓦解敌军,动员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投入民族革命战争。只有这样,才能使党政军民各方面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机地配合起来,充分发挥整体力量和人民战争的威力,形成全面的对敌斗争;同时,通过对根据地的全面建设,将落后的农村改造为新民主主义的新农村,培养农民成为具有民族气节和阶级觉悟的新农民。这也为新中国的建设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干部,奠定了基础。

第五、团结是争取胜利的基本保证

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因内讧、分裂而招致失败的事例可谓俯拾即是。在中国革命史上,

我们的敌人是武装到了牙齿的强大暴力集团。在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的形势下,要生存、发展并最终战胜敌人,团结对于革命队伍来说就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冀鲁豫边区是三个省以上的结合部地区,干部来自四面八方。针对这一情况,边区党十分强调党的团结和统一,强调增强党性观念,对广大党员进行执行党的路线、维护党的统一、遵守党的纪律的教育,进行正确对待党内分歧、正确进行党内斗争的教育;在干部使用上,既注意使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老干部,让他们起骨干带头作用,又放手使用抗战后参加革命的工农干部和知识分子干部,加以培养和锻炼,既依靠本地干部,又不排斥外来干部,使各方面的干部都能各得其所,从而正确处理了党政军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外来干部与本地干部之间、新干部与老干部之间、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干部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团结一心、共同对敌的局面。

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搞好党外团结,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付最凶恶的敌人,这是壮大革命力量的重要途径。这个问题在抗战时期表现得更为突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地位,引起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动,这使得我们争取、团结党外各方面力量,形成以我党为核心的联合抗战局面成为可能。抗战初期,在冀鲁豫边区的鲁西北地区,我们相当成功地运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著名抗日英雄范筑先将军合作建立抗日武装,打开了鲁西北地区抗战的局面,成为统一战线的一面旗帜,在全国也产生了较大影响。边区其他地区也都积极开展了统战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积极因素,孤立、打击了少数顽固派,始终维护了边区团结抗战的局面。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边区革命队伍的团结又进一步发展为跨地区的协作和支援。几年里,冀鲁豫边区军民除主要支援、配合刘邓大军的作战外,还曾配合中原突围部队挫败了敌人的围攻;曾大力支援陈粟野战军作战,博得陈毅同志好评;曾东援济南、南援淮海、北援平津,为战略决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后来又全力支援渡江作战,并先后抽调上万名中高级干部支援东北、西南等新解放区,迎接全国的解放。同样,冀鲁豫边区也得到了兄弟解放区的大力支援,如1947年的黄河抢险复堤工程中,冀南解放区3万民工从数百里外赶来支援,太行、太岳、东北各解放区则纷纷捐款相助,形成了齐心协力保卫黄河的壮观场面。这种团结与协作是增强革命力量争取斗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相关内容

  •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导游词
  • 邯郸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内涵很深的文明古城.它地处河北省最南端,西临太行山,南靠清漳河,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其城市为何取名"邯郸",在<汉书>中还有过专门的记载:邯:山名,郸:尽也.邯山至此而尽,故名邯郸.悠久的历史,蕴育了丰厚的文化,使邯郸成为我国著名的 ...

  • 永远的冀鲁豫
  • <永远的冀鲁豫> 纪录片<永远的冀鲁豫>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凭借150多位讲述者的回忆.70万字的采访素材及长达120小时的影像资料,真实反映了1938年至今,冀鲁豫边区的共产党人.人民群众及冀鲁豫南下干部与贵州人民紧密联系.共同开创历史新篇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冀鲁豫老共产党人的 ...

  • 中国用人名命名的地名有哪些,县级及以上的?
  • 太多了.下面是我找到的资料(从网上搜出来的): 河北省黄骅县:1937年6月析沧县,盐山县置新海设治局,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山东军区渤海分区司令员黄骅牺牲于县境内的南赵村,1945年遂命名黄骅县. 河北省宏毅县:1942年10月,中共冀南区党委和冀南行署决定,将临清县.企之县各一个及清河县的一部分划出 ...

  • 乡土历史教学实践
  • 乡土历史教学实践 --------历史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作者单位:濮阳市华龙区第二中学 姓名: 刘申 出生年月:1969年3月29日 学历:本科 职称:中教一级 电话:[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乡土历史教学实践 --------历史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

  • 西柏坡之行
  • 西柏坡之行 西柏坡,众所周知,是一个伟大的革命根据地,这次我们的实践地点.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部,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全中国,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

  • 山东省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 ◎第一类 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月-1928年4月) 一.民国元年(1912年)的行政区划 民国元年(1912年),地方行政区划沿袭清末旧制,实行省.道.府.县四级(道为省所派出的道员(俗所谓道台)的监察区域,严格地说不是一级独立的政区.鉴于道的主官特别是分守道具有相当的独立行政职能,故可视为一 ...

  •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 晋冀鲁豫根据地位于潼关.徐州.德州.太原之间,控制着津浦.平汉.同蒲.正太.德石.陇海等铁路,处于战略枢纽的重要地位.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军民,在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边区政府和军区的领导下,同敌人进行了长期而英勇的斗争,与其他根据地一起,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晋冀鲁豫战略根据地,由太行.太岳 ...

  • 山西抗战遗址的价值
  • 八年抗战,山西留下数千处抗战遗址.这些遗址见证了山西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也形成了独特的抗战文化资源.这些抗战文化遗址折射出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山西独有的抗战遗址.战场.故居.纪念馆.博物馆等,现在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物和课堂,革命 ...

  • 晋冀鲁豫边区土改中的"魏殿花事件"
  • 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后,解放区立即掀起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的各种报刊展开了有关土改运动的宣传报道活动.这些报道,一方面集中宣传中共党的土改路线.方针与政策,一方面大力揭发地主阶级剥削罪恶,反映农民的呼声,为农民伸张正义,激发农民参与土改的积极性.1948年初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