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矩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泰来县江桥镇中心学校 潘艳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矩形的定义,能根据定义探究矩形的性质。

2、了解矩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能根据矩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重要性质。

二、 数学思考:

1、经历运用矩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2、根据矩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归纳、证明,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

由矩形的定义,能从数学角度去探究矩形的其他性质,并能运用矩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与计算,发展应用意识。

四、情感态度:

在应用矩形的性质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矩形的性质的探究及应用

教学难点:

矩形的性质的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自己做的平行四边形模型,请学生观察这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这是平行四边形。

师:我们都学过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呢?

学生从边、角、对角线的角度进行分类回答。

师:由于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当将平行四边形转到有一个角为直角时,此时平行四边形就转化为我们非常熟悉的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当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为直角时,这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在初中数学里把它叫做矩形。本节课我们一同学习矩形的有关知识----矩形的性质(师板书课题)

(二)新课探究:

1、矩形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强调:两个条件—— 平行四边形;一个直角

1

2、合作探究矩形的性质:

(1)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应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学生回答:矩形的一般性质

(2)矩形是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除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外,还有哪些特殊性质呢?你发现了吗?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猜想:

(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我们能否给出证明呢?(学生先根据命题写出已知,求证,尝试自己证明)

求证: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

求证:∠A=∠B=∠C=∠D=90°

证明: ∵四边形ABCD是矩形

∴ ∠A=90°

又 矩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A=∠C ∠B = ∠D

∠A +∠B = 180°

∴ ∠A=∠B=∠C=∠D=90°即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求证: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

求证:AC = BD

证明:在矩形ABCD中

∵∠ABC = ∠DCB = 90°

又∵AB = DC , BC = CB

∴△ABC≌△DCB

∴AC = BD 即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 矩形的特殊性质及数学语言: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四边形ABCD是矩形∴∠A=∠B=∠C=∠D=90°

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C=BD

议一议:矩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学生思考后回答)

3、平行四边形性质与矩形性质的对比:

2 A D B

(三)慧眼识别: 如图,在矩形ABCD中,(1)找出相等的线段与相等的角; (2)图中还有哪些特殊的三角形? A B

(3)在Rt△ABC中,你能发现CO与AB的数量关系吗?

点拨:根据矩形对角线的性质。(学生独立完成)从而归纳直角三角形的另一重要性质。 ※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1在Rt△ABC中,∵O是AD的中点,∴2

回忆:在直角三角形中我们还曾学过哪一性质可证明线段的倍分关系?

强调直角三角形中两个证明线段倍分关系的重要性质。

(四)例题解析:

例1: 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B=60°,AB=4㎝,求矩形对角线的长? 解:∵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C与BD相等且互相平分

∴ OA=OB

∵ ∠AOB=60°

∴ △AOB是等边三角形

∴ OA=AB=4(㎝)

∴ 矩形的对角线长 AC=BD=2OA=8(㎝)

方法小结: 如果矩形两对角线的夹角是60°或120°, 则其中必有等边三角形。

(五)成长快乐训练营:

3

1. 矩形具有而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

A、对角线相等 B、对边相等

C、对角相等 D、对角线互相平分

2、 矩形的一组邻边长分别是3cm和4cm,

则它的对角线长是 cm.

3.已知:四边形ABCD是矩形

(1).若已知AB=8㎝,AD=6㎝,

则AC=_______ ㎝ , OB=_______ ㎝

(2).若已知 ∠DOC=120°,AC=8㎝,则AD= _____cm , AB= _____cm

4.已知△ABC是Rt△ABC,∠ABC=90°,BD是斜边AC上的中线

(1)若BD=3㎝ 则AC= ㎝

(2) 若∠C=30°,AB=5㎝,则AC= ㎝

BD= ㎝.

(六)说说你的收获:

(七)综合演练:

1、已知如图,O是矩形ABCD对角线的交点,AE平分∠BAD,∠AOD=120°,求∠EAO的度数和∠OEA的度数 。

2、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BC=∠ADC=90°,M是AC的中点,N是BD的中点

(1)试判断MD与MB的大小关系。

(2)试判断MN与BD的位置关系。

(八)布置作业:

1题图

4

《矩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泰来县江桥镇中心学校 潘艳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矩形的定义,能根据定义探究矩形的性质。

2、了解矩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能根据矩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重要性质。

二、 数学思考:

1、经历运用矩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2、根据矩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归纳、证明,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

由矩形的定义,能从数学角度去探究矩形的其他性质,并能运用矩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与计算,发展应用意识。

四、情感态度:

在应用矩形的性质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矩形的性质的探究及应用

教学难点:

矩形的性质的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自己做的平行四边形模型,请学生观察这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这是平行四边形。

师:我们都学过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呢?

学生从边、角、对角线的角度进行分类回答。

师:由于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当将平行四边形转到有一个角为直角时,此时平行四边形就转化为我们非常熟悉的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当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为直角时,这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在初中数学里把它叫做矩形。本节课我们一同学习矩形的有关知识----矩形的性质(师板书课题)

(二)新课探究:

1、矩形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强调:两个条件—— 平行四边形;一个直角

1

2、合作探究矩形的性质:

(1)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应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学生回答:矩形的一般性质

(2)矩形是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除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外,还有哪些特殊性质呢?你发现了吗?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猜想:

(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我们能否给出证明呢?(学生先根据命题写出已知,求证,尝试自己证明)

求证: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

求证:∠A=∠B=∠C=∠D=90°

证明: ∵四边形ABCD是矩形

∴ ∠A=90°

又 矩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A=∠C ∠B = ∠D

∠A +∠B = 180°

∴ ∠A=∠B=∠C=∠D=90°即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求证: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

求证:AC = BD

证明:在矩形ABCD中

∵∠ABC = ∠DCB = 90°

又∵AB = DC , BC = CB

∴△ABC≌△DCB

∴AC = BD 即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 矩形的特殊性质及数学语言: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四边形ABCD是矩形∴∠A=∠B=∠C=∠D=90°

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C=BD

议一议:矩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学生思考后回答)

3、平行四边形性质与矩形性质的对比:

2 A D B

(三)慧眼识别: 如图,在矩形ABCD中,(1)找出相等的线段与相等的角; (2)图中还有哪些特殊的三角形? A B

(3)在Rt△ABC中,你能发现CO与AB的数量关系吗?

点拨:根据矩形对角线的性质。(学生独立完成)从而归纳直角三角形的另一重要性质。 ※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1在Rt△ABC中,∵O是AD的中点,∴2

回忆:在直角三角形中我们还曾学过哪一性质可证明线段的倍分关系?

强调直角三角形中两个证明线段倍分关系的重要性质。

(四)例题解析:

例1: 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B=60°,AB=4㎝,求矩形对角线的长? 解:∵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C与BD相等且互相平分

∴ OA=OB

∵ ∠AOB=60°

∴ △AOB是等边三角形

∴ OA=AB=4(㎝)

∴ 矩形的对角线长 AC=BD=2OA=8(㎝)

方法小结: 如果矩形两对角线的夹角是60°或120°, 则其中必有等边三角形。

(五)成长快乐训练营:

3

1. 矩形具有而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

A、对角线相等 B、对边相等

C、对角相等 D、对角线互相平分

2、 矩形的一组邻边长分别是3cm和4cm,

则它的对角线长是 cm.

3.已知:四边形ABCD是矩形

(1).若已知AB=8㎝,AD=6㎝,

则AC=_______ ㎝ , OB=_______ ㎝

(2).若已知 ∠DOC=120°,AC=8㎝,则AD= _____cm , AB= _____cm

4.已知△ABC是Rt△ABC,∠ABC=90°,BD是斜边AC上的中线

(1)若BD=3㎝ 则AC= ㎝

(2) 若∠C=30°,AB=5㎝,则AC= ㎝

BD= ㎝.

(六)说说你的收获:

(七)综合演练:

1、已知如图,O是矩形ABCD对角线的交点,AE平分∠BAD,∠AOD=120°,求∠EAO的度数和∠OEA的度数 。

2、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BC=∠ADC=90°,M是AC的中点,N是BD的中点

(1)试判断MD与MB的大小关系。

(2)试判断MN与BD的位置关系。

(八)布置作业:

1题图

4


相关内容

  • 罗德敏矩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 修文二中 罗德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学习矩形的性质,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菱形 ...

  • 八年级上册"矩形的概念和性质"教学设计
  • 八年级上册"矩形的概念和性质"教学设计 淮安市城东乡初级中学 袁 祥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一)"3.5矩形.菱形.正方形"第一课时,这是一节新授课.本节课内容主要是经历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探究过程,理解矩形的概念,掌握 ...

  • 19.3.1矩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 19.3.1 矩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胡佩能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要研究的是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9.3.1矩形的概念及性质,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因为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后继课要学的正方形又是特殊的矩形,所以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的基础 ...

  • 教案矩形的性质
  •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数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课本内容并收集生活中矩形的的图片或实例.并用小棍自制一个可以活动的平行四 ...

  • 1.2.1矩形的性质与判定教案
  • 1.2.1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教学目标 (1)掌握矩形的的定义,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会用矩形的性质定理进行推导证明; (3)会初步运用矩形的定义.性质来解决有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矩形性质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教学难点 "直角三角 ...

  • 矩形的性质教学设计周口店中学
  • <矩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周口店中学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矩形的的定义,理解矩形与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3.初步运用矩形的定义.性质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 ...

  • 矩形的定义和性质
  • 矩形的定义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把握矩形的定义,知道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把握矩形的性质定理. 3.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性质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实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通过性质的学习,体会矩形的应用美. 二.教法设计 观察.启发.总结.提高,类比探讨,讨论分析,启 ...

  • 平行四边形教学案
  • §19.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二) 教学目标: 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中,理解并掌握用边.对角线来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会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来解决问题. 培养用类比.逆向联想及运动的思维方法来研究问题. 重点.难点 1.重点:平行四边形各种判定方法及其应用,尤其是根据不同条 ...

  •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教案
  •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 2.提高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