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学复习纲要

1、现代化的三次浪潮(时间、国家、物质基础、影响);

2、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清朝、共和国的现代化进程:为什么清朝错失良机,何时偏离再走上进程轨道);

一、 晚清时期现代化的准备阶段

1、 汤因比的“挑战——回应”模式,指出“挑战”指先进入现代化国家(发达)“回应”是被迫进入(发展中)

①当一个挑战太微弱时,则不会掀起什么回应。

②当一个挑战太强烈时,则被挑战者不会有成功的回应,从而趋于解体(晚清中国对西方的回应,是失败的)

③当一个挑战既不强烈也不微弱时,则会导致富有创造性的回应(是中国应对印度佛学的回应,是成功的)

2、 鸦片战争(历史的转折点)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沙俄、美国联合发动,签订了《北京条约》 ③“双重后果”:鲁迅:“略一震动,复又昏睡”

清政府耽误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大约20年时间,延误了中国发展工业化的时间。

3、 洋务运动——器具技能层面现代化的发端

19C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一部分带有买卖性官僚,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保障封建土地的自救运动,主要代表官僚是:恭亲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先镇压了太平天国,再以“自强求富”为标榜,开办了“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和各省的“机械局”,并派留学生到西方学习,采用了“官督商办”的官民勾结的方式发展工业化部门。1885年,洋务派官员控制了海军衙门,并购买了军舰,成立了“北洋水师”,由于封建性与垄断性纠结在一起,阻碍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之后,中国甲午战争1894年,中国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并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澎湖列岛给日本。

4、 戊戌变法——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尝试

洋务运动的失败震惊了朝野,发现不仅是技术需要改进,还有制度层面也需要改进。 日本明治维新和甲午战争是戊戌变法的21年之前,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103天。 光绪皇帝4岁继位,1898年光绪27岁,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采纳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主张,“下诏定位”接连发出了数十道改革令,其中包括废八股、改设学堂、开设报馆、出版社„„它抓住了现代化变革的主要三项:君主立宪、兴商、办学,但还是失败了,关键原因有两点,分别是:慈禧太后和袁世凯,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幽禁了光绪,杀死了“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失去了依靠既有政治权威进行自上而下改革,走上现代化发展的自强之路、奋起直追世界潮流的机会,同时,也使清王朝失去了由被动转向主动的中兴机会。

5、 清政府回光返照——清末新政及“立宪维新”(伪现代化)

鲁迅:“学外国的新本领,保中国的旧事物”。称此次改革为“伪现代化”

1901年,慈禧和光绪在西安预约变法,下令京城内外所有大小官吏提出全面维新的建

议,“整顿中法,以行西法”,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的维新。1905年,清廷又派出了五位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又令政务处重令宪法大纲。1906年8月,五位大臣回国向慈禧太后密陈“立宪有皇位永葆、外患渐轻、内乱可消三大好处”,当年9月11日,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此纲为1916年为限,此段时间为预备时期,在立宪派的努力下在1913年提前实现。

二、 中华民国(1912~1949)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就任总统,终结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的体系,中华民国的成立使现代化进入第二个阶段,即启动阶段。

1、 辛亥革命与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国现代化发展制度性转换的初步尝试

1912年3月11日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全体人民一律平等,有人身、财产、营业出版、迁移、居住、结社、言论、信仰等权利自由、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民主权利,并确定了行政、理发、司法三权分立远在,表明了制度化转换是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制度,并将现代化推进到了制度、意识层面。

2、 北洋军阀统治纷争——1912年~1928年制度性转换的挫折

孙中山就任总统后,南北议和继续进行,与袁世凯达成协议,1912年2月12日,逼清帝退位,孙中山让位,并且袁世凯在临时参议院上做了承诺赞成共和。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布就任总统,标志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开始,4月南京的临时政府和参议院迁至北平,被北洋军阀取代。1916年袁世凯死去,其班底分为三个拍戏:一派是日本支持的、由段祺瑞领导的皖系(安徽);第二派是英美帝国主义支持的直系军阀(河北);第三派是由张作霖为头子的奉系,在日本支持下长期统治中国东北,三派各据一方,互相争斗,形成了中国最黑暗的军阀混战时期。

3、 五四运动(1919)——伟大的思想改革

唯一的思想运动,提出了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孕育了一批拥有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 南京国民政府(1928~1936)——资产阶级现代化的模式建立

北洋军阀混战时以北伐战争结束了,将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经历了联共、排共到反共的过程,国共合作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中国大部分的统一,开始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使中国28~36年间年平均国民经济增长为8.4%.

5、 抗日战争(1937~1945)——现代化的断裂

6、 解放战争(1945~1949)——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抉择时期

国民党胜出,则中国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一种依附性发展道路。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化的历程——自主发展的前提条件

1、国民经济衰退时期(1949年10月到1952年)

成立中央政府,国民安定,这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五反运动”——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

济情报,整顿了国家的经济秩序。(城市)

“土地改革”——改变了土地地主私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农村)

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历史的最高纪录,国外贸易也得到了恢复,中国的工业总产值从1949~1952年间的30%上升到43%,工农业总产值从18%上升到27%

2、新中国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奠基时期(1953年~1956年底)

中国从53年开始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改革和建设,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且提前完成,中国建立了以苏联模式为蓝本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即中央集权,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

“一化三改”:工业化,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他们都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角度下进行改革,工农业总产值的年增长率为11.9%,其中,工业18%,农业

4.5%,轻工业12.9%,重工业25.4%,1956年底,工业达到了51%,工业超过了农业,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这段时期不长,但成就辉煌,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石。

3、中国现代化工业化的探索、受挫、调整时期(1957——1966文革前)

随着苏联社会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中苏关系破裂,毛泽东认为其原因在于:管理制度上的官僚主义、计划经济中如何看待商品经济。

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想通过建立中苏联合舰队等一系列手段在中国驻军,从而控制中国的军事;意识形态分裂。

探索:三大改造过早过快完成,超越了当时中国生成力发展水平,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受挫:1957年的“反右”斗争,1958年的大跃进,1960年开始了三年自然灾害,朝鲜战争——“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调整:1963年~1966年文革前期,人民基本生活用品基本上能够满足。

4、文革时期(1965年5月~1976年10月),前三个阶段是现代化的中国模式在艰难探索中曲折发展的时期,这近十年的现代化建设既取得伟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

1965年5月16日,中央发布“5.16”通知,宣布文革开始。

文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逆转”,无论是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哪一个方面来看,文革都是反现代化的,它使得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中断,文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反修正主义”,远离现代化,使人民饱受斗争之乱、贫困之苦,直到把国民经济拖到崩溃的边缘。

当中国“天下大乱”之时,外部世界正经历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时期,其中日本抓住时机,在70年代进入发展国家行列,南朝、太晚、新加坡、香港成为亚洲四小龙,经历了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的转变,进入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行列,而文革使中国本来已经缩小的与工业化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

6、 改革开放与发展时期(1978年12月到今天)

十一届三种全会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1)发展与代价的同步运动,代价包括自然环境的恶化以及人文环境的恶化(贫富差距拉大,官与民心的距离拉大)

2)反思:通过反思文革以后中国发展的代价,从而提出科学发展观。

3、现代化理论或依附论评述(积极和消极作用);

第一节 现代化理论

一、 现代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1、 什么是现代化理论?

它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它并非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基于某一基本观点一致的理论流派,它是西方学者对欧美现代化的发展进行概括、抽象的基础上提出的,并试图将欧美的发展经验推广到发展中国家。

现代化理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涵盖了所有的现代化问题为研究对象,立场不同,视角有别,观点不一的理论,而发展社会学中所讲的都是狭义的现代化理论。

2、 现代化理论兴起、发展的背景

(1) 二战后的世界秩序——“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

西方的三巨头会议:德黑兰会议(1943.11.28~12.1)雅尔塔会议(1945.2.4~2.11)波茨坦会议(1945.7.8~8.2)以公报、宣言、协议等形式确定了战后的世界秩序,形成了以雅尔塔协议为主的体系。

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在旧金山召开成立大会,它是维护战后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机构,当时的常任理事国的五国分别是美英苏法中,都是超级大国。

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两超级大国为核心,在欧洲和亚洲建立各自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立的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体系的中心在欧洲,美苏的冷战使得欧洲与亚洲奋力。 欧洲被分为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欧,以苏联为中心的东欧,德国也是如此。

1949.4根据《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十二国军事联盟。

1955.5苏联在东欧签订了《华沙条约》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东欧巨变,1991年苏联解体,使得雅尔塔体系不复存在,形成了“一超多级”的世界格局,一超是美国,多级是欧盟、中国、俄罗斯、日本。

(2)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高速增长

二战后,除美国外,其它国家都重新现代化,但出现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移,不仅很快医治了资本主义战争的创伤,而且促进了经济发展,并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3) 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确立了它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

P28《马歇尔计划》1947~1951,马歇尔全称乔治马歇尔,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计划》:美国出战帮助战后损伤重大的欧洲国家的建立,然后共同建立欧洲格局,美国鼓励科学社会工作者研究第三世界的现代化道路。通过援助和研究,使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经济顺利发展,以防止他们投向社会主义阵营,并将落后国家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满足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经济扩张的要求,形成一套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经济链,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4) 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获得民主独立,如何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

成为头等大事

二、 现代化的理论渊源

现代化理论直接来源于社会学的经典理论,具体而言包括:

1、 社会进化论(经济功能主义是新进化论)

(1) 斯宾塞的进化论思想

①他认为社会进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条最基本规律,社会跟生命体一样,存在从简单到复杂,由分散到凝聚,由同质到异质的进化发展之中;

②他认为,进化是从相对不明确的相对松散和同质的状况向相对明确的密切的异质状态的转化过程,从而提出了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划分,前者具有强制性,分化程度低,后者具有自愿合作性,分化程度高,因此军事社会是同质的,工业社会是异质的;

③社会进化的根本动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即主张社会应自主发展,自然选择,反对政府对社会生活的干预,一个好的社会是基于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间的契约。

(2) 迪尔凯姆的“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

法国,1858~1917年,为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被世界承认做了贡献,他认为人类社会的不同结合方式可概括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其划分标准为社会分工。

“机械团结”是指传统社会中同质性较强的个体结合方式,维持机械团结的纽带是强烈的集体意识;“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成员一致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联结纽带,其前提是社会分工、职业道德规范是维持有机团结的纽带。

(3) 韦伯的“理性化”

1864~1920,德国人,科层制、理性化、关于权威的思想、社会分层

(4) 腾尼斯的关于“社区”与“社会”的划分

1855~1936 德国

社区、社会史社会的两种不同的基本生活形式或社会关联形式,社区是建立在情感、依恋、内心倾向等自然情感基础上有关联的群体,“社会”在外在契约关系基础上的机械关联整体。 两者的区别表现在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一致。

社区是建立在本质意志基础之上的,主要基于情感动机,是传统自然情感纽带之上的一致性和相互融合;社会的意志是建立在选择意志的基础之上的,主要基于思想动机,是指人们尽量排除感情因素的纯理性思维,个人的目的性打算,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上的考虑。

以上四种进化论观点的共同特点:

“直线进化论”,认为社会的进化史按照单一方向性、连续性的;方法论上的两分法

2、 帕森斯的新进化论

它奠定了现代化理论的方法和基础。

发森死的社会系统的分类以及社会系统的四种功能性的条件,其中与发展社会学有关的是两分法,指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特征区别开来,形成一种明显的对照(即五对模式变项)

三、 现代化理论的三大主要学派

围绕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以及实现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1、 制度学派(功能主义现代化理论)

本原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和婚姻家庭制度

派生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

社会结构:社会体系基本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地位角色群体制度

社会地位:人们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所处的位置

P32. 代表人物:列维(美)

《社会结构》、《现代化与社会结构》、《现代化的后来者与幸存者》

一个健全的社会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会结构: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

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征:①传统社会的社会组织专业化程度低;②个体或亲属群体的功能缺乏分化,自足性强;③社会关系和社会可着带有浓厚的非理性主义、特殊主义、功能扩散,以及重视情感的色彩;④专制制度:国家权力高度集中最高领导人之手;⑤市场发育不健全,货币和物质的流通不畅;⑥科层制组织不发达,发达的是宗法关系;⑦(主要以家族)城乡二元对立结构,商品和劳务不能在城乡之间自由流通;⑧家庭结构以大型家族为主,家庭功能包含许多层次和方面(家国同构)。

现代社会的社会结构特征:①现代社会社会组织的专业程度高;②相互之间是非自足的依赖关系;③社会关系和社会控制强调理性主义、普遍主义、功能专一及情感中立原则(法律、契约、规则等);④国家权力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民主制度;⑤具有发达的交换媒介和市场机制;⑥具有高度发达的科层制;⑦城乡之间没有屏障,商品和劳务能自由地双向流通;⑧家庭结构以小型家庭为主,家庭结构不断缩小和单一化。

艾森斯塔德(以色列)《现代化抗拒与变迁》、《现代化的政治社会学》、《社会的革命与变革》 现代化能够带来持续的结构分化和变迁

① 政治领域:不同类型的政治组织不断出现;

② 经济领域:科层制、庞大的生产单位不断出现,导致生产单位的分工不断增加; ③ 职业体系:新的职业类型和职业群体不断出现;

④ 教育领域:教育组织和教育角色日益专门化。

同时在一个共同的系统框架内,不同的教育活动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不断加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文化不具有独立性,而是依附于政治导致社会上稍有变革就会触及政治;遭到的政治的抵抗并陷于破产,从而造成现代化的破产。

斯霉尔瑟(美):《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学》、《经济与社会》(与柏森斯合著)、《工业革命的社会变迁》、《社会学手册》

社会学家应该研究四类变迁:人口分布变迁;个人行为变迁;社会结构的变迁;文化模式的变迁(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变化)

从经济角度研究:现代化就是经济的发展

①从传统技术到现代技术的转变(手工工业、子承父业、口口相传);②从生计农业到商贸农业的转变;③从畜力到动力机械的转变;④从农场村庄到都市中心的转变。

“分化”——“结构平衡”——“整合”

2、 文化学派:文化与价值观念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清教)——统称是到6世纪起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中的各种改革教派的统称,宗教改革运动是场神圣的宗教世俗化的运动。

资本主义:资本核算、投入、产出、会计行业

近代意义上资本主义是以自由劳动和理性为特征的组织方式

造成资本主义成长和资本主义爱占的是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即勤勉、禁欲和精心核算以盈利为终极目的,最求利益合理化在加尔文教中个人对上帝的天职体现在世俗的职业中,个人灵魂是否能救取决于世俗职业的成就,这一宗教伦理转化世俗伦理从而引导、鼓励教徒从事工商业活动,这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明显亲和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共同作用下导致了资本主义的产生。

日本学者富康永健认为,不发达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与自身的传统文明彻底决裂,并且通过引进传播西方文明进行变革,该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输入西方文明,以摆脱传统文明的通知;第二,由推进现代化的精英人物对西方文明进行有计划的巩固;第三,在尾间涌向大量西方文明的承担者;第四,现代阵营与传统阵营的对立(接受或固守传统文化的社会部门和领域),最终以现代阵营的胜利而告终。之词,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转型就成功了。

3、 人格学派(又称心理学派)

主要探讨国民人格、心理、成就欲望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认为他们是社会法只能的导因,社会发展反过来影响它们的变迁。其最著名代表人物英格尔斯(美)于20世纪60年代转入现代化研究,他强调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是国家发展的基本要素,得到了普遍认同。著作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强调的是个人现代化的素质。以阿根廷、智利、孟加拉、印度、以色列、尼日尼亚为样本调查。(传统人是过去取向的人,现代人是现代取向的人)

P34:麦克莱兰(美)提出了成就需求理论,代表作《成就的社会》是1961年出版,中心观点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的最大因素是价值点击或心理决定力量。

“没有人的现代化,一切现代化是不可能的”——英格尔斯

四、 对现代化理论的评价

1、可取之处:注重社会发展的整体性,是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迁,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深刻变革;注重社会发展的渐进性,指出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一个个阶段,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注重社会发展的内因,指“现代性”杜宇发展中国家来说是现代性的内部因素逐步积累的过程;注重社会发展的主体。

2、不足之处:忽视文化的相对性和多样性——主要指西方文化“中心论”、“同质化”;忽视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指没有一个普适的发展模式;片面强调传统与与现代的对立,否定了传统与现代的继承革新;忽视外因的负面影响。忽视了外部发展的大环境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第五章 以“核心——边陲”为核心的社会发展

第一节 依附理论

一、 依附理论的渊源及现实背景

1、 什么是依附理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由拉丁美洲国家提出的“不发达”的理论。

2、 理论渊源:

1) 马克思关于“资本博学与资本扩张”的理论,包括:在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性

(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又指出了资本主义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缺陷;特别重视之门制度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作用,认为此积累为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及为主要国家瓜分资本的主要来源。

2)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和“殖民地理论”的联系:“帝国主义”是垄断主义,有寄生性、

腐朽性、垂死性的特点;“殖民地”是帝国主义的生命线。

3) 新左派中保罗。斯伟奇和保罗。巴兰:保罗在1942年《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和保罗。

巴兰工蝎的《垄断资本》。

4) 借鉴了一些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主哟代表认为:瑞典的缪尔达尔《循环因果积累论》和

阿根提的普雷维什“中心外围论”)

前本书直接影响了依附理论的内容:对于先发达地区而言,比较优势趋势资本主义劳动力向这些地区集中,导致需求扩大以及经济效益提高,使先发展地区交通、通讯、教育、卫生等得到迅速发展,从而使这些地区进入一种加速变良性循环发展阶段。对后发地区而言,比较劣势使本地区资本与劳动力外流导致需求缩水,使得经济效益下降,恻然进一步强化了该地区劣势,进入一个加速不断增大恶性循环发展阶段。总之,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一旦地区之间出现才艺,先进地区就会出现连锁积累的扩张,落后则反之,两者差异呈加速扩大趋势。

普雷维什的基本观点: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由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构成的。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关系是不平等的。中心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和不平等的世界经济秩序对外围国家进行剥削掠夺式拉美国家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不平等国际分工中,中心国家为外围国家挺高加工工具品,外围国家为中心国家提供医疗,中心国家利用技术垄断提高制成品价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从而将大量“经济剩余”转移到自己手中,使“外围国家”日益贫困。二战后,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政治独立,但经济上仍受到宗主国的剥削,这是前殖民地国家的不发达落后的主要原因。

3、 对拉美发展实践的反思与对现代化理论的挑战

1) 对拉美发展实践的失望与反思(全盘西化、社会动荡不安)

① 在19世纪,拉美在人口数量、经济指标、文化教育、交通等都远远高于北美,近100

多年时间,拉美就明显落后了,因为北美进入来看第二次现代化浪潮,并且主要人口都是由国外移民进来的。到了20世纪一战结束后,美国成了头号工业强国,而拉美的工业化进程步履艰难,先受到英国控制,后又受美国控制,一直以出口廉价原料来维持生计的进况。

② 20世纪三十年代,世界大危机时,拉美大多采取“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到二战结

束后取得阶段性发展(贫富分化、二元社会结构),既指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对比,也指落后农村地区与发达大都市地区的对比。

③ “全盘西化”的经济增长模式使拉美陷入依附性发展,也叫低度发展的陷阱,即有经济

增长却没有社会进步。

“进口替代”是一种内向发展战略,进口替代工业化基本观点是:优先发展本国制成品生产,用本国产品代替传统进口产品,利用本国资源生产那本国所需的工业制成品,开拓国内市场,利用保护关税或进口配额等措施保护本国民族工业的成长,减少原来需要从外国进口的一般工业制成品,从而减少外汇指出和财政赤字。“进口替代”战略体现发展中国家自主发展和政府干预经济在战后符合新兴民族国家的工业经济发展。

“引进”——“进口替代”——“出口替代”

“工业出品替代”:是外向型发展战略,基本观点是政府采用鼓励的办法,用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纺织、玩具等)的出口取代粗放初级产品的出口,通过出口带动国内工业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期,东亚各小国就是采用此战略。

“出口替代风险”:以国际市场发展为导向,因此容易受到国际经济状况的影响。

2) “依附理论”是对现代化理论的挑战

① 探讨拉美国家贫穷落后的深层原因;②探讨拉美国家脱贫的途径;③试图寻找现代化的

拉美模式。

“南北差距”:是指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痛发达国家间的贫富差距,因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位于南半球或位于发达国家的南面,尤其是集中在南纬35%,南纬30%之间的热带地区,所以被称为南方国家,而发展国家大多数在北半球,因此被称为“北方国家”。

“东西问题”:以苏为阵营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以美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论战。

“南北问题”:南北差距问题

“南北对话”: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就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关系,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开始于1974年4月到1987年,以联合国环境发展委员会一本《我们的未来》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标志着对国际经济的调整。)

“南南合作”:是指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对“南北对话”有利。(始于1961年正式“依附论”的兴起时期,召开了“不结盟会议”指不和发展国家结盟;1974年建立了“77国集团”到80年代发展到120个成员国)

二、 依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1、 激进依附论观点

① 弗兰克(P43)“依附论”之父,生在德国,在美国学习后移居于此。理论贡献:对拉丁

美洲落后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理论,主要著作《资本主义与拉美的不发达》、《拉美欠发达还是革命》、“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的东方》(1998):“大都市”与“卫星城”观点P43;“脱钩论”——不现实的;“世界体系”的观点

② 阿明(埃及、开罗)——“旧殖民主义”与“新殖民主义”的划分在二战后。主要理论

贡献是提出了外围资本主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由资本设备部门、群众消费部门、出口部门、奢侈品消费部门,其中前2个是再生产动力在中心地区,后两个是被动部门,处于外围地区。发达国家经济中起主导的是前两个部门,因而处于资本主义体系中心,发展中以后两个为主,因而处于外围,由于外围由外部引进并由中心国家强加,由于外围依附中心,中心支配外围,当代世界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发达中心国家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而是垄断资本主义与外围地区和人民间的矛盾,是世界范围内剥削矛盾。

2、 改良依附论的观点——起源于拉美经济委员会内部,认为拉美国家在现有的政治框架中

进行一系列社会改革,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① 代表人物:福尔塔度和孙克尔:

② 福尔塔度分析了拉美国家低度发展的原因(低度发展即有增长无发展);

③ 孙克尔把国际投资方向投资分为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政府发展政策倾斜在于“进口替

代”的不成功和资本积累

3、 新依附论:即中间派方案P45

① 代表人物:卡多索与法拉图:认为依附和发展史可以共存的;对依附论代价的警觉;化

解“依附论”的措施P46

① 突破:依附论离不了现代化理论,单纯从社会内部看问题的片面性,它从发达国家与不

发达国家掠夺与被掠夺的不平等做眼,为我们看待两者差距提供新视角;依附论星期打破了发达国家菜刀的现代化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主导地位,唤醒了不发达国家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坐享西方发达国家的救世恩惠和坐享西方发达国家的救世恩惠和坐享其理论成就是不切实际的,必须自己行动,探索自己发展的道路才能拯救自己。

② 局限性P47机械外因决定论;先验色彩的宿命论(既要研究发达也要研究不发达);P47

4、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时间、内容、理解

1、现代化的三次浪潮(时间、国家、物质基础、影响);

2、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清朝、共和国的现代化进程:为什么清朝错失良机,何时偏离再走上进程轨道);

一、 晚清时期现代化的准备阶段

1、 汤因比的“挑战——回应”模式,指出“挑战”指先进入现代化国家(发达)“回应”是被迫进入(发展中)

①当一个挑战太微弱时,则不会掀起什么回应。

②当一个挑战太强烈时,则被挑战者不会有成功的回应,从而趋于解体(晚清中国对西方的回应,是失败的)

③当一个挑战既不强烈也不微弱时,则会导致富有创造性的回应(是中国应对印度佛学的回应,是成功的)

2、 鸦片战争(历史的转折点)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沙俄、美国联合发动,签订了《北京条约》 ③“双重后果”:鲁迅:“略一震动,复又昏睡”

清政府耽误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大约20年时间,延误了中国发展工业化的时间。

3、 洋务运动——器具技能层面现代化的发端

19C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一部分带有买卖性官僚,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保障封建土地的自救运动,主要代表官僚是:恭亲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先镇压了太平天国,再以“自强求富”为标榜,开办了“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和各省的“机械局”,并派留学生到西方学习,采用了“官督商办”的官民勾结的方式发展工业化部门。1885年,洋务派官员控制了海军衙门,并购买了军舰,成立了“北洋水师”,由于封建性与垄断性纠结在一起,阻碍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之后,中国甲午战争1894年,中国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并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澎湖列岛给日本。

4、 戊戌变法——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尝试

洋务运动的失败震惊了朝野,发现不仅是技术需要改进,还有制度层面也需要改进。 日本明治维新和甲午战争是戊戌变法的21年之前,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103天。 光绪皇帝4岁继位,1898年光绪27岁,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采纳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主张,“下诏定位”接连发出了数十道改革令,其中包括废八股、改设学堂、开设报馆、出版社„„它抓住了现代化变革的主要三项:君主立宪、兴商、办学,但还是失败了,关键原因有两点,分别是:慈禧太后和袁世凯,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幽禁了光绪,杀死了“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失去了依靠既有政治权威进行自上而下改革,走上现代化发展的自强之路、奋起直追世界潮流的机会,同时,也使清王朝失去了由被动转向主动的中兴机会。

5、 清政府回光返照——清末新政及“立宪维新”(伪现代化)

鲁迅:“学外国的新本领,保中国的旧事物”。称此次改革为“伪现代化”

1901年,慈禧和光绪在西安预约变法,下令京城内外所有大小官吏提出全面维新的建

议,“整顿中法,以行西法”,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的维新。1905年,清廷又派出了五位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又令政务处重令宪法大纲。1906年8月,五位大臣回国向慈禧太后密陈“立宪有皇位永葆、外患渐轻、内乱可消三大好处”,当年9月11日,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此纲为1916年为限,此段时间为预备时期,在立宪派的努力下在1913年提前实现。

二、 中华民国(1912~1949)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就任总统,终结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的体系,中华民国的成立使现代化进入第二个阶段,即启动阶段。

1、 辛亥革命与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国现代化发展制度性转换的初步尝试

1912年3月11日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全体人民一律平等,有人身、财产、营业出版、迁移、居住、结社、言论、信仰等权利自由、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民主权利,并确定了行政、理发、司法三权分立远在,表明了制度化转换是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制度,并将现代化推进到了制度、意识层面。

2、 北洋军阀统治纷争——1912年~1928年制度性转换的挫折

孙中山就任总统后,南北议和继续进行,与袁世凯达成协议,1912年2月12日,逼清帝退位,孙中山让位,并且袁世凯在临时参议院上做了承诺赞成共和。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布就任总统,标志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开始,4月南京的临时政府和参议院迁至北平,被北洋军阀取代。1916年袁世凯死去,其班底分为三个拍戏:一派是日本支持的、由段祺瑞领导的皖系(安徽);第二派是英美帝国主义支持的直系军阀(河北);第三派是由张作霖为头子的奉系,在日本支持下长期统治中国东北,三派各据一方,互相争斗,形成了中国最黑暗的军阀混战时期。

3、 五四运动(1919)——伟大的思想改革

唯一的思想运动,提出了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孕育了一批拥有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 南京国民政府(1928~1936)——资产阶级现代化的模式建立

北洋军阀混战时以北伐战争结束了,将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经历了联共、排共到反共的过程,国共合作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中国大部分的统一,开始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使中国28~36年间年平均国民经济增长为8.4%.

5、 抗日战争(1937~1945)——现代化的断裂

6、 解放战争(1945~1949)——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抉择时期

国民党胜出,则中国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一种依附性发展道路。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化的历程——自主发展的前提条件

1、国民经济衰退时期(1949年10月到1952年)

成立中央政府,国民安定,这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五反运动”——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

济情报,整顿了国家的经济秩序。(城市)

“土地改革”——改变了土地地主私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农村)

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历史的最高纪录,国外贸易也得到了恢复,中国的工业总产值从1949~1952年间的30%上升到43%,工农业总产值从18%上升到27%

2、新中国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奠基时期(1953年~1956年底)

中国从53年开始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改革和建设,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且提前完成,中国建立了以苏联模式为蓝本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即中央集权,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

“一化三改”:工业化,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他们都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角度下进行改革,工农业总产值的年增长率为11.9%,其中,工业18%,农业

4.5%,轻工业12.9%,重工业25.4%,1956年底,工业达到了51%,工业超过了农业,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这段时期不长,但成就辉煌,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石。

3、中国现代化工业化的探索、受挫、调整时期(1957——1966文革前)

随着苏联社会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中苏关系破裂,毛泽东认为其原因在于:管理制度上的官僚主义、计划经济中如何看待商品经济。

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想通过建立中苏联合舰队等一系列手段在中国驻军,从而控制中国的军事;意识形态分裂。

探索:三大改造过早过快完成,超越了当时中国生成力发展水平,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受挫:1957年的“反右”斗争,1958年的大跃进,1960年开始了三年自然灾害,朝鲜战争——“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调整:1963年~1966年文革前期,人民基本生活用品基本上能够满足。

4、文革时期(1965年5月~1976年10月),前三个阶段是现代化的中国模式在艰难探索中曲折发展的时期,这近十年的现代化建设既取得伟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

1965年5月16日,中央发布“5.16”通知,宣布文革开始。

文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逆转”,无论是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哪一个方面来看,文革都是反现代化的,它使得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中断,文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反修正主义”,远离现代化,使人民饱受斗争之乱、贫困之苦,直到把国民经济拖到崩溃的边缘。

当中国“天下大乱”之时,外部世界正经历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时期,其中日本抓住时机,在70年代进入发展国家行列,南朝、太晚、新加坡、香港成为亚洲四小龙,经历了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的转变,进入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行列,而文革使中国本来已经缩小的与工业化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

6、 改革开放与发展时期(1978年12月到今天)

十一届三种全会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1)发展与代价的同步运动,代价包括自然环境的恶化以及人文环境的恶化(贫富差距拉大,官与民心的距离拉大)

2)反思:通过反思文革以后中国发展的代价,从而提出科学发展观。

3、现代化理论或依附论评述(积极和消极作用);

第一节 现代化理论

一、 现代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1、 什么是现代化理论?

它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它并非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基于某一基本观点一致的理论流派,它是西方学者对欧美现代化的发展进行概括、抽象的基础上提出的,并试图将欧美的发展经验推广到发展中国家。

现代化理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涵盖了所有的现代化问题为研究对象,立场不同,视角有别,观点不一的理论,而发展社会学中所讲的都是狭义的现代化理论。

2、 现代化理论兴起、发展的背景

(1) 二战后的世界秩序——“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

西方的三巨头会议:德黑兰会议(1943.11.28~12.1)雅尔塔会议(1945.2.4~2.11)波茨坦会议(1945.7.8~8.2)以公报、宣言、协议等形式确定了战后的世界秩序,形成了以雅尔塔协议为主的体系。

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在旧金山召开成立大会,它是维护战后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机构,当时的常任理事国的五国分别是美英苏法中,都是超级大国。

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两超级大国为核心,在欧洲和亚洲建立各自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立的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体系的中心在欧洲,美苏的冷战使得欧洲与亚洲奋力。 欧洲被分为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欧,以苏联为中心的东欧,德国也是如此。

1949.4根据《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十二国军事联盟。

1955.5苏联在东欧签订了《华沙条约》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东欧巨变,1991年苏联解体,使得雅尔塔体系不复存在,形成了“一超多级”的世界格局,一超是美国,多级是欧盟、中国、俄罗斯、日本。

(2)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高速增长

二战后,除美国外,其它国家都重新现代化,但出现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移,不仅很快医治了资本主义战争的创伤,而且促进了经济发展,并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3) 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确立了它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

P28《马歇尔计划》1947~1951,马歇尔全称乔治马歇尔,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计划》:美国出战帮助战后损伤重大的欧洲国家的建立,然后共同建立欧洲格局,美国鼓励科学社会工作者研究第三世界的现代化道路。通过援助和研究,使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经济顺利发展,以防止他们投向社会主义阵营,并将落后国家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满足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经济扩张的要求,形成一套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经济链,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4) 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获得民主独立,如何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

成为头等大事

二、 现代化的理论渊源

现代化理论直接来源于社会学的经典理论,具体而言包括:

1、 社会进化论(经济功能主义是新进化论)

(1) 斯宾塞的进化论思想

①他认为社会进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条最基本规律,社会跟生命体一样,存在从简单到复杂,由分散到凝聚,由同质到异质的进化发展之中;

②他认为,进化是从相对不明确的相对松散和同质的状况向相对明确的密切的异质状态的转化过程,从而提出了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划分,前者具有强制性,分化程度低,后者具有自愿合作性,分化程度高,因此军事社会是同质的,工业社会是异质的;

③社会进化的根本动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即主张社会应自主发展,自然选择,反对政府对社会生活的干预,一个好的社会是基于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间的契约。

(2) 迪尔凯姆的“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

法国,1858~1917年,为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被世界承认做了贡献,他认为人类社会的不同结合方式可概括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其划分标准为社会分工。

“机械团结”是指传统社会中同质性较强的个体结合方式,维持机械团结的纽带是强烈的集体意识;“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成员一致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联结纽带,其前提是社会分工、职业道德规范是维持有机团结的纽带。

(3) 韦伯的“理性化”

1864~1920,德国人,科层制、理性化、关于权威的思想、社会分层

(4) 腾尼斯的关于“社区”与“社会”的划分

1855~1936 德国

社区、社会史社会的两种不同的基本生活形式或社会关联形式,社区是建立在情感、依恋、内心倾向等自然情感基础上有关联的群体,“社会”在外在契约关系基础上的机械关联整体。 两者的区别表现在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一致。

社区是建立在本质意志基础之上的,主要基于情感动机,是传统自然情感纽带之上的一致性和相互融合;社会的意志是建立在选择意志的基础之上的,主要基于思想动机,是指人们尽量排除感情因素的纯理性思维,个人的目的性打算,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上的考虑。

以上四种进化论观点的共同特点:

“直线进化论”,认为社会的进化史按照单一方向性、连续性的;方法论上的两分法

2、 帕森斯的新进化论

它奠定了现代化理论的方法和基础。

发森死的社会系统的分类以及社会系统的四种功能性的条件,其中与发展社会学有关的是两分法,指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特征区别开来,形成一种明显的对照(即五对模式变项)

三、 现代化理论的三大主要学派

围绕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以及实现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1、 制度学派(功能主义现代化理论)

本原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和婚姻家庭制度

派生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

社会结构:社会体系基本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地位角色群体制度

社会地位:人们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所处的位置

P32. 代表人物:列维(美)

《社会结构》、《现代化与社会结构》、《现代化的后来者与幸存者》

一个健全的社会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会结构: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

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征:①传统社会的社会组织专业化程度低;②个体或亲属群体的功能缺乏分化,自足性强;③社会关系和社会可着带有浓厚的非理性主义、特殊主义、功能扩散,以及重视情感的色彩;④专制制度:国家权力高度集中最高领导人之手;⑤市场发育不健全,货币和物质的流通不畅;⑥科层制组织不发达,发达的是宗法关系;⑦(主要以家族)城乡二元对立结构,商品和劳务不能在城乡之间自由流通;⑧家庭结构以大型家族为主,家庭功能包含许多层次和方面(家国同构)。

现代社会的社会结构特征:①现代社会社会组织的专业程度高;②相互之间是非自足的依赖关系;③社会关系和社会控制强调理性主义、普遍主义、功能专一及情感中立原则(法律、契约、规则等);④国家权力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民主制度;⑤具有发达的交换媒介和市场机制;⑥具有高度发达的科层制;⑦城乡之间没有屏障,商品和劳务能自由地双向流通;⑧家庭结构以小型家庭为主,家庭结构不断缩小和单一化。

艾森斯塔德(以色列)《现代化抗拒与变迁》、《现代化的政治社会学》、《社会的革命与变革》 现代化能够带来持续的结构分化和变迁

① 政治领域:不同类型的政治组织不断出现;

② 经济领域:科层制、庞大的生产单位不断出现,导致生产单位的分工不断增加; ③ 职业体系:新的职业类型和职业群体不断出现;

④ 教育领域:教育组织和教育角色日益专门化。

同时在一个共同的系统框架内,不同的教育活动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不断加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文化不具有独立性,而是依附于政治导致社会上稍有变革就会触及政治;遭到的政治的抵抗并陷于破产,从而造成现代化的破产。

斯霉尔瑟(美):《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学》、《经济与社会》(与柏森斯合著)、《工业革命的社会变迁》、《社会学手册》

社会学家应该研究四类变迁:人口分布变迁;个人行为变迁;社会结构的变迁;文化模式的变迁(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变化)

从经济角度研究:现代化就是经济的发展

①从传统技术到现代技术的转变(手工工业、子承父业、口口相传);②从生计农业到商贸农业的转变;③从畜力到动力机械的转变;④从农场村庄到都市中心的转变。

“分化”——“结构平衡”——“整合”

2、 文化学派:文化与价值观念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清教)——统称是到6世纪起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中的各种改革教派的统称,宗教改革运动是场神圣的宗教世俗化的运动。

资本主义:资本核算、投入、产出、会计行业

近代意义上资本主义是以自由劳动和理性为特征的组织方式

造成资本主义成长和资本主义爱占的是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即勤勉、禁欲和精心核算以盈利为终极目的,最求利益合理化在加尔文教中个人对上帝的天职体现在世俗的职业中,个人灵魂是否能救取决于世俗职业的成就,这一宗教伦理转化世俗伦理从而引导、鼓励教徒从事工商业活动,这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明显亲和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共同作用下导致了资本主义的产生。

日本学者富康永健认为,不发达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与自身的传统文明彻底决裂,并且通过引进传播西方文明进行变革,该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输入西方文明,以摆脱传统文明的通知;第二,由推进现代化的精英人物对西方文明进行有计划的巩固;第三,在尾间涌向大量西方文明的承担者;第四,现代阵营与传统阵营的对立(接受或固守传统文化的社会部门和领域),最终以现代阵营的胜利而告终。之词,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转型就成功了。

3、 人格学派(又称心理学派)

主要探讨国民人格、心理、成就欲望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认为他们是社会法只能的导因,社会发展反过来影响它们的变迁。其最著名代表人物英格尔斯(美)于20世纪60年代转入现代化研究,他强调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是国家发展的基本要素,得到了普遍认同。著作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强调的是个人现代化的素质。以阿根廷、智利、孟加拉、印度、以色列、尼日尼亚为样本调查。(传统人是过去取向的人,现代人是现代取向的人)

P34:麦克莱兰(美)提出了成就需求理论,代表作《成就的社会》是1961年出版,中心观点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的最大因素是价值点击或心理决定力量。

“没有人的现代化,一切现代化是不可能的”——英格尔斯

四、 对现代化理论的评价

1、可取之处:注重社会发展的整体性,是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迁,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深刻变革;注重社会发展的渐进性,指出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一个个阶段,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注重社会发展的内因,指“现代性”杜宇发展中国家来说是现代性的内部因素逐步积累的过程;注重社会发展的主体。

2、不足之处:忽视文化的相对性和多样性——主要指西方文化“中心论”、“同质化”;忽视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指没有一个普适的发展模式;片面强调传统与与现代的对立,否定了传统与现代的继承革新;忽视外因的负面影响。忽视了外部发展的大环境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第五章 以“核心——边陲”为核心的社会发展

第一节 依附理论

一、 依附理论的渊源及现实背景

1、 什么是依附理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由拉丁美洲国家提出的“不发达”的理论。

2、 理论渊源:

1) 马克思关于“资本博学与资本扩张”的理论,包括:在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性

(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又指出了资本主义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缺陷;特别重视之门制度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作用,认为此积累为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及为主要国家瓜分资本的主要来源。

2)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和“殖民地理论”的联系:“帝国主义”是垄断主义,有寄生性、

腐朽性、垂死性的特点;“殖民地”是帝国主义的生命线。

3) 新左派中保罗。斯伟奇和保罗。巴兰:保罗在1942年《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和保罗。

巴兰工蝎的《垄断资本》。

4) 借鉴了一些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主哟代表认为:瑞典的缪尔达尔《循环因果积累论》和

阿根提的普雷维什“中心外围论”)

前本书直接影响了依附理论的内容:对于先发达地区而言,比较优势趋势资本主义劳动力向这些地区集中,导致需求扩大以及经济效益提高,使先发展地区交通、通讯、教育、卫生等得到迅速发展,从而使这些地区进入一种加速变良性循环发展阶段。对后发地区而言,比较劣势使本地区资本与劳动力外流导致需求缩水,使得经济效益下降,恻然进一步强化了该地区劣势,进入一个加速不断增大恶性循环发展阶段。总之,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一旦地区之间出现才艺,先进地区就会出现连锁积累的扩张,落后则反之,两者差异呈加速扩大趋势。

普雷维什的基本观点: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由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构成的。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关系是不平等的。中心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和不平等的世界经济秩序对外围国家进行剥削掠夺式拉美国家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不平等国际分工中,中心国家为外围国家挺高加工工具品,外围国家为中心国家提供医疗,中心国家利用技术垄断提高制成品价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从而将大量“经济剩余”转移到自己手中,使“外围国家”日益贫困。二战后,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政治独立,但经济上仍受到宗主国的剥削,这是前殖民地国家的不发达落后的主要原因。

3、 对拉美发展实践的反思与对现代化理论的挑战

1) 对拉美发展实践的失望与反思(全盘西化、社会动荡不安)

① 在19世纪,拉美在人口数量、经济指标、文化教育、交通等都远远高于北美,近100

多年时间,拉美就明显落后了,因为北美进入来看第二次现代化浪潮,并且主要人口都是由国外移民进来的。到了20世纪一战结束后,美国成了头号工业强国,而拉美的工业化进程步履艰难,先受到英国控制,后又受美国控制,一直以出口廉价原料来维持生计的进况。

② 20世纪三十年代,世界大危机时,拉美大多采取“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到二战结

束后取得阶段性发展(贫富分化、二元社会结构),既指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对比,也指落后农村地区与发达大都市地区的对比。

③ “全盘西化”的经济增长模式使拉美陷入依附性发展,也叫低度发展的陷阱,即有经济

增长却没有社会进步。

“进口替代”是一种内向发展战略,进口替代工业化基本观点是:优先发展本国制成品生产,用本国产品代替传统进口产品,利用本国资源生产那本国所需的工业制成品,开拓国内市场,利用保护关税或进口配额等措施保护本国民族工业的成长,减少原来需要从外国进口的一般工业制成品,从而减少外汇指出和财政赤字。“进口替代”战略体现发展中国家自主发展和政府干预经济在战后符合新兴民族国家的工业经济发展。

“引进”——“进口替代”——“出口替代”

“工业出品替代”:是外向型发展战略,基本观点是政府采用鼓励的办法,用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纺织、玩具等)的出口取代粗放初级产品的出口,通过出口带动国内工业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期,东亚各小国就是采用此战略。

“出口替代风险”:以国际市场发展为导向,因此容易受到国际经济状况的影响。

2) “依附理论”是对现代化理论的挑战

① 探讨拉美国家贫穷落后的深层原因;②探讨拉美国家脱贫的途径;③试图寻找现代化的

拉美模式。

“南北差距”:是指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痛发达国家间的贫富差距,因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位于南半球或位于发达国家的南面,尤其是集中在南纬35%,南纬30%之间的热带地区,所以被称为南方国家,而发展国家大多数在北半球,因此被称为“北方国家”。

“东西问题”:以苏为阵营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以美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论战。

“南北问题”:南北差距问题

“南北对话”: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就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关系,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开始于1974年4月到1987年,以联合国环境发展委员会一本《我们的未来》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标志着对国际经济的调整。)

“南南合作”:是指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对“南北对话”有利。(始于1961年正式“依附论”的兴起时期,召开了“不结盟会议”指不和发展国家结盟;1974年建立了“77国集团”到80年代发展到120个成员国)

二、 依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1、 激进依附论观点

① 弗兰克(P43)“依附论”之父,生在德国,在美国学习后移居于此。理论贡献:对拉丁

美洲落后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理论,主要著作《资本主义与拉美的不发达》、《拉美欠发达还是革命》、“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的东方》(1998):“大都市”与“卫星城”观点P43;“脱钩论”——不现实的;“世界体系”的观点

② 阿明(埃及、开罗)——“旧殖民主义”与“新殖民主义”的划分在二战后。主要理论

贡献是提出了外围资本主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由资本设备部门、群众消费部门、出口部门、奢侈品消费部门,其中前2个是再生产动力在中心地区,后两个是被动部门,处于外围地区。发达国家经济中起主导的是前两个部门,因而处于资本主义体系中心,发展中以后两个为主,因而处于外围,由于外围由外部引进并由中心国家强加,由于外围依附中心,中心支配外围,当代世界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发达中心国家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而是垄断资本主义与外围地区和人民间的矛盾,是世界范围内剥削矛盾。

2、 改良依附论的观点——起源于拉美经济委员会内部,认为拉美国家在现有的政治框架中

进行一系列社会改革,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① 代表人物:福尔塔度和孙克尔:

② 福尔塔度分析了拉美国家低度发展的原因(低度发展即有增长无发展);

③ 孙克尔把国际投资方向投资分为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政府发展政策倾斜在于“进口替

代”的不成功和资本积累

3、 新依附论:即中间派方案P45

① 代表人物:卡多索与法拉图:认为依附和发展史可以共存的;对依附论代价的警觉;化

解“依附论”的措施P46

① 突破:依附论离不了现代化理论,单纯从社会内部看问题的片面性,它从发达国家与不

发达国家掠夺与被掠夺的不平等做眼,为我们看待两者差距提供新视角;依附论星期打破了发达国家菜刀的现代化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主导地位,唤醒了不发达国家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坐享西方发达国家的救世恩惠和坐享西方发达国家的救世恩惠和坐享其理论成就是不切实际的,必须自己行动,探索自己发展的道路才能拯救自己。

② 局限性P47机械外因决定论;先验色彩的宿命论(既要研究发达也要研究不发达);P47

4、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时间、内容、理解


相关内容

  •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最完美版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配套复习题一.选择 1.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2.中国封建社会宗法等级制度的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3.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4.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5.鸦片战争前夕,影响近代中国的政治因素最主要 ...

  • 女性心理学复习纲要
  • 女性心理学二学位复习纲要 名词解释 1. 性 性别 2.性别认同 3.性别恒常性 4.骨质疏松症 5.产后抑郁症 6.社会化 7.青春期 8.性别图式理论 二.简答题(每题4分) 1.请回答性别的社会建构: 2.母亲工作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3.请简述性别形成的理论. 4.请分别阐述女孩和男孩在攻击行 ...

  •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全解纲要
  • [三个历史阶段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 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社会大变革,是社会的转型时期. ①政治:分封制的瓦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郡县制的建立: ②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 ③思想:礼乐制的崩溃,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④教育: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 ...

  • 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复习纲要
  • 服务贸易 1. 服务的定义及特征. 2. 国际服务业的特点. 3. MSITS2010的主要结构 4. 简述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的形式及服务价值量的决定 5. 服务产品使用价值的特点 6. 试述配第-克拉克定理 7. 影响一国服务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9. 国际服务业FDI 发展的特点及经验 11. 简 ...

  • 学前教育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
  • 学前教育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 目录 通用说课模版 .................................................. 2 <心愿树> .................................................... 6 < ...

  • 七年级历史课程纲要
  • 2014-201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课程纲要 君召初中政史地组 2014年8月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登封市君召乡初级中学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人教版教科书 设计教师:白金福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课时:30课时左右 [课程总目标] 1.坚持认真学习.贯彻"道德课堂 ...

  • 高中语文课程纲要
  •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课程纲要 授课教师:李快乐 吴强 张烨 谷怡然 课题名称:文言文阅读专题 课程类型:专题复习 教学材料:高考专题复习材料整理 授课时间:16课时 授课对象:高三学生 一.模块总目标 1. 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 ...

  • 五年级英语课程纲要
  • 英语课程纲要 年 级:五年级(下) 学 科:英语 任课教师:杨秀娟 课程名称:小学五年级英语下册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教科书 教学材料: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 授课教师:杨秀娟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学期课程纲要 一.课程标准相关陈述: <课程标准>明确指 ...

  • 中国近代史复习纲要
  • 中国近代史复习纲要 1.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 2.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答: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 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 ...

  • 中国古代史复习纲要
  •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纲要 原始社会:北京人的古人类文化--河姆渡和半坡农耕文明(时间/地理/农耕工具农作物/手工业住房打井制陶/畜牧业)--黄帝的传说 1 2 ★历史时间概念与计算 概念:世纪 年代 世纪初 世纪末等 例如393年4世纪90年代 4世纪末 / 公元前393年 前4世纪初. 计算:1.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