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知识分子或许是当今中国使用率最高的词语之一,尤其是在知识界、教育界、政界、媒体,在这些界的人大多以知识分子自居,或者被别人当作知识分子。

一、知识分子的定义

中国原本没有“知识分子”概念,但自古以来就有对读书人角色和使命的特殊规定,如“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凡此种种,皆是要知识分子做“君子”、“大人”、“圣人”,或为忠臣、良相、帝王之师,总之是不要做普通的平民百姓。这种取向,造就了知识分子强烈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因此可以简单的认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就是士人或者读书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著作时作过深刻的讨论和领会,那时的划分标准是文化程度高中以上。如果按这条标准,那今天中国知识分子所占的比例就极其高了,特别这些年大学和研究生大规模扩招之后。不过,毛泽东的标准或今天政府有关部门定的标准,只是学历意义上或统计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与我们心目中的知识分子,或者整个社会寄予厚望的知识分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辞海》1989年版则界定,知识分子是指“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如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教师、医生、编辑、记者等”;同时它特别强调“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而分属不同的阶级。”

邓小平彻底纠正了“左”的观念和政策,宣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为新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作了实质性的拨乱反正,但这一论断的科学基础和文化意义,却尚未被充分地注意理解和掌握运用。一方面,仍有一些人不能理解知识分子何以成为当代先进阶级的一部分,因此也不能解决如何把知识分子当作“自家人”,真正充分地信任和依靠之,致力于共同打造充分地发挥其作用的环境和机制问题。

重新认识的方法,应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首先用人的社会存在来说明人。知识分子的本质在于“知识”,知识分子无非是一些掌握并运用人类已有的精神文化成果从事精神生产的人。如同“工人”是与工业生产相联系、“农民”是与农业生产相联系的身份一样,知识分子只是一个与社会精神(知识)生产相联系的身份。因此,是知识本身的状况、现实社会对知识的需要和依赖情况,决定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进而决定了各个时期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命运。归根到底,是精神生产的社会性质和意义,决定着知识分子的社会性质和意义。这是理解知识分子应有的科学根据。

当代知识分子的标准,不仅应考虑到一个人接受教育、具备知识的程度,还必须看一个人对社会的态度。所以比较全面的标准应该是:首先,当然必须接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或者实际上已经达到这样的水平。这并不意味着排斥没有上过大学又没有实际达到大学程度的其他人才,对社会作贡献、甚至作出重大的或决定性贡献的人并不限于知识分子,但既然将知识分子作为一个范畴、一种身份,无论如何总得有一定的标准。

其次,必须拥有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理论或比较系统的知识,即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或学者。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与知识有关的某一方面的发言权,才能以知识为手段服务于社会,才能通过这一部分知识来思考社会现象。

然而更重要的是,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专业或职位,而应该关注整个社会,至少应关注本专业以外的领域。即使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分子,也不能局限于具体的研究对象。当然,任何一个知识分子都不可能了解社会的全部,但多少要有些整体性的观念,才能对思想领域和社会现实发表负责任的意见。这一点,也是知识分子不同于科学家、专家学者的地方。

如果说上面三点是知识分子的基本条件的话,那么能否成为真正的知识分子,还取决于第四点,即必须具有批评精神。所谓批评精神,就是对一切事物应当尽可能作出是非、善恶、真假、美丑、轻重、先后等判断,明辨是非,激清扬浊。但是比较而言,知识分子的主要使命不在于美化、宣扬或维护现有的真理、秩序、规则和存在的合理性,而是发现其中的缺陷、谬误和不足,并予以揭露和批评,不断探索、发展和创新。当然,这并不是说知识分子一定要反对它们,或者一定要与它们唱对台戏,也不是说它们不需要有自己的工具或喉舌,而是说这类角色不必由知识分子来扮演,完全可以由拥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经验的官员、公务员和专业人士来承担。

二、知识分子为什么需要具备社会责任

一个健全的社会必定需要两个不同的方面,既有肯定和维护的人,也有怀疑和批评的人。两者相反而相成,缺一不可。而这个社会之所以能够得到稳定和进步,也得益于怀疑和批评者,得益于他们使社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他们提出质疑和批评的内容,持肯定和维护态度的人碍于地位和立场而无法公开发表。他们的质疑和批评或许不尽全面,但对社会起了提醒和警告的作用。对一项政策、法令、制度、措施,一项工程、规划、方案也是如此。允许并接受他们的批评,能帮助决策者更全面、更深入地考虑不利因素,从而进一步加以修改或完善。当然,这种批评不是不计后果的为批评而批评,而是一种建设性的批评,建设性是真正的批评的应有内涵。

在现代社会,知识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公共领域、公共财产、公共权力。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人类知识、精神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每个知识分子在他的专业以内享有相应的社会权力和责任,他可以而且应该追求博大精深,用高超的专业水平服务于人类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分子就有特殊的、高于或低于其他人的人格和权力。特别是如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所研究的往往是一些具有社会全局高度和意义的“大问题”,所说的常常是一些涉及人类和国家战略的“大道理”,以供国家社会决策参考。这也应看作是其专业之内的权力和责任所在,并不意味着这些学者本人就高人一等,也不意味着他们的任何成果都一定比某个专业技术领域取得的创造性成果有更大的社会历史意义。很多哲学巨著的历史影响未必大得过电灯泡的发明,就是如此。面对大问题未必就有大成果,大道理也未必就有大作用,一切都应由历史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着眼于专业以外的整个社会就更不难理解,知识分子的队伍虽然庞大,但它只是人群中的一个部分,甚至是个少数。在现实中,知识分子的大部分生活,是在专业以外进行的。必须承认,在自己专业以外的生活中,每个知识分子都同所有人一样,是现实的、具体的普通个人,知识分子也有和其他人一样的民族和阶级归属、一样的生活和情感,一样的个性和弱点,等等,因此也有完全平等的社会权力和责任。

三、知识分子的责任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身份、特征和功能等也处于不断的变迁与演进中。

(一)古代知识分子担负的社会责任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就是士人。知识分子必须是正直的人,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热心于对社会作出贡献,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书读得多,却用于做坏事,那就不是知识分子,中国古代士人恰恰具备这种精神。

士人的特质,在于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回顾历史,那些被后人记住的人都是关注社会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士人们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考虑国家的何去何从。他们都有“主人翁精神”,敢于接受挑战。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是一种大气魄。中国古代士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但要思考,更要实践,并且把国事放在了首位。东林党有一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的精神数不胜数,还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等。士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二)转型期间知识分子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知识分子应是历史转折期的民族先知。从时代发展的维度放眼望去,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透过历史的层层迷雾去探求中华民族的未来之路,与国家命运息息相连,成为民族无限的创新源泉和不竭的动力。知识分子应是时代精神的舵手,带领人类去抢占精神的制高点,开拓奋进与探索的历程,引领先进文化前进。继承民族思想的精神世界,汲取现实世界的经验教训,以宏观的思维来看待民族与人类、国家与自然、历史和现实的交错,以系统的、整体的、发展的、辩证的世界观来认识与改造环境;以世界公民的视角来分析人类的历史走向,规划民族的历史进程,学习不同的思维模式,开创美好的未来。

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来说,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至为重要,甚至可以说当前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二者关系的重组。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使国家对社会资源控制开始减弱,公民自主性开始提升。国家逐渐退出直接经营活动,行政权力逐步从经济领域撤出,经济成分日益多样化,公民渐渐可以脱离“单位”,农民的流动性大大增强,生产者不必通过“国家”这个中介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个体对社会资源的直接占有越来越多,各种非政府组织(NGO)、中介机构、公民志愿性团体、各种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越来越多,中国的公民社会正在兴起。由于中国目前再次面临公民社会的建立,所以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仍是承续从“维新”到“五四”的精神传统:为公民社会的建立启蒙。

(三)当代知识分子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当今的“知识分子”正在向精英化和大众化两个维度延伸发展,需要既能立足于专业,又可自由地跨出专业的边界;既要有世界眼光,又要有战略性思维;既有敏锐、超前的见解,乐于引领时代潮流,又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启迪和助推社会进步。具体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战略谋划,由知识梳理转向思想原创。长期以来,我国的知识分子偏重于对知识理论体系的梳理、总结而缺乏原创性的探索,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等层面跟随多、探索少,思维、观念、政策层面的战略探索与创新就更加缺乏,这样,也就很难出现“杰出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战略知识分子以推进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极为迫切需要。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国家治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任务复杂而艰巨。我国要实现经济、政治、社会的良性生态多维激励,更要进一步重视战略谋划,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力量参与并从事战略研究。战略知识分子不能仅限于谋划单纯的专业问题、技术

问题,而是要能够跨越学科、跨越时空的藩篱进行多维度、多螺旋的立体化思考。

担当社会责任,由社会良知转向社会引擎。李大钊曾说,“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在最艰难的时候改造国运”。现代知识分子应以推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为己任,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为目标,乐于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变迁的改革过程,并勇于在变革中承担责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知识分子的研究内容和工作要经得起“历史考验”,避免出现“各领风骚三五年,甚至各领风骚数十天”的局面。知识分子在做研究时要面向未来,“回到未来”,思路和内容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善于抓尖补白,勇占先机。

融入社会,从优秀走向卓越。当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应是兼具学术创新、知识创造、引领社会、推动改革多项责任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与政界融合、与实业界融合、与学术界融合、与国际融合、与未来融合,成为时代的卓越人才。知识分子应当具有一定的思维高度、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其所培养的人才、所从事的研究都应当与国家发展的需求相一致,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知识分子要在融入政府运行的过程中发现机会、达成共识、推动决策、支撑改革。

知识分子还应该站在国际的高度看待问题、确定目标。知识分子所从事工作和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结论要与国际上的相关研究进行比对,找出差距和下一步研究的切入点。通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对比使自身研究和开发具有更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站在国家的高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在某些领域的研究中步入歧途或走进低效率反复的漩涡;通过国际交流,吸收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服务于本国,在相互对比中促进共同发展。

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知识分子或许是当今中国使用率最高的词语之一,尤其是在知识界、教育界、政界、媒体,在这些界的人大多以知识分子自居,或者被别人当作知识分子。

一、知识分子的定义

中国原本没有“知识分子”概念,但自古以来就有对读书人角色和使命的特殊规定,如“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凡此种种,皆是要知识分子做“君子”、“大人”、“圣人”,或为忠臣、良相、帝王之师,总之是不要做普通的平民百姓。这种取向,造就了知识分子强烈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因此可以简单的认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就是士人或者读书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著作时作过深刻的讨论和领会,那时的划分标准是文化程度高中以上。如果按这条标准,那今天中国知识分子所占的比例就极其高了,特别这些年大学和研究生大规模扩招之后。不过,毛泽东的标准或今天政府有关部门定的标准,只是学历意义上或统计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与我们心目中的知识分子,或者整个社会寄予厚望的知识分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辞海》1989年版则界定,知识分子是指“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如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教师、医生、编辑、记者等”;同时它特别强调“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而分属不同的阶级。”

邓小平彻底纠正了“左”的观念和政策,宣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为新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作了实质性的拨乱反正,但这一论断的科学基础和文化意义,却尚未被充分地注意理解和掌握运用。一方面,仍有一些人不能理解知识分子何以成为当代先进阶级的一部分,因此也不能解决如何把知识分子当作“自家人”,真正充分地信任和依靠之,致力于共同打造充分地发挥其作用的环境和机制问题。

重新认识的方法,应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首先用人的社会存在来说明人。知识分子的本质在于“知识”,知识分子无非是一些掌握并运用人类已有的精神文化成果从事精神生产的人。如同“工人”是与工业生产相联系、“农民”是与农业生产相联系的身份一样,知识分子只是一个与社会精神(知识)生产相联系的身份。因此,是知识本身的状况、现实社会对知识的需要和依赖情况,决定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进而决定了各个时期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命运。归根到底,是精神生产的社会性质和意义,决定着知识分子的社会性质和意义。这是理解知识分子应有的科学根据。

当代知识分子的标准,不仅应考虑到一个人接受教育、具备知识的程度,还必须看一个人对社会的态度。所以比较全面的标准应该是:首先,当然必须接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或者实际上已经达到这样的水平。这并不意味着排斥没有上过大学又没有实际达到大学程度的其他人才,对社会作贡献、甚至作出重大的或决定性贡献的人并不限于知识分子,但既然将知识分子作为一个范畴、一种身份,无论如何总得有一定的标准。

其次,必须拥有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理论或比较系统的知识,即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或学者。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与知识有关的某一方面的发言权,才能以知识为手段服务于社会,才能通过这一部分知识来思考社会现象。

然而更重要的是,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专业或职位,而应该关注整个社会,至少应关注本专业以外的领域。即使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分子,也不能局限于具体的研究对象。当然,任何一个知识分子都不可能了解社会的全部,但多少要有些整体性的观念,才能对思想领域和社会现实发表负责任的意见。这一点,也是知识分子不同于科学家、专家学者的地方。

如果说上面三点是知识分子的基本条件的话,那么能否成为真正的知识分子,还取决于第四点,即必须具有批评精神。所谓批评精神,就是对一切事物应当尽可能作出是非、善恶、真假、美丑、轻重、先后等判断,明辨是非,激清扬浊。但是比较而言,知识分子的主要使命不在于美化、宣扬或维护现有的真理、秩序、规则和存在的合理性,而是发现其中的缺陷、谬误和不足,并予以揭露和批评,不断探索、发展和创新。当然,这并不是说知识分子一定要反对它们,或者一定要与它们唱对台戏,也不是说它们不需要有自己的工具或喉舌,而是说这类角色不必由知识分子来扮演,完全可以由拥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经验的官员、公务员和专业人士来承担。

二、知识分子为什么需要具备社会责任

一个健全的社会必定需要两个不同的方面,既有肯定和维护的人,也有怀疑和批评的人。两者相反而相成,缺一不可。而这个社会之所以能够得到稳定和进步,也得益于怀疑和批评者,得益于他们使社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他们提出质疑和批评的内容,持肯定和维护态度的人碍于地位和立场而无法公开发表。他们的质疑和批评或许不尽全面,但对社会起了提醒和警告的作用。对一项政策、法令、制度、措施,一项工程、规划、方案也是如此。允许并接受他们的批评,能帮助决策者更全面、更深入地考虑不利因素,从而进一步加以修改或完善。当然,这种批评不是不计后果的为批评而批评,而是一种建设性的批评,建设性是真正的批评的应有内涵。

在现代社会,知识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公共领域、公共财产、公共权力。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人类知识、精神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每个知识分子在他的专业以内享有相应的社会权力和责任,他可以而且应该追求博大精深,用高超的专业水平服务于人类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分子就有特殊的、高于或低于其他人的人格和权力。特别是如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所研究的往往是一些具有社会全局高度和意义的“大问题”,所说的常常是一些涉及人类和国家战略的“大道理”,以供国家社会决策参考。这也应看作是其专业之内的权力和责任所在,并不意味着这些学者本人就高人一等,也不意味着他们的任何成果都一定比某个专业技术领域取得的创造性成果有更大的社会历史意义。很多哲学巨著的历史影响未必大得过电灯泡的发明,就是如此。面对大问题未必就有大成果,大道理也未必就有大作用,一切都应由历史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着眼于专业以外的整个社会就更不难理解,知识分子的队伍虽然庞大,但它只是人群中的一个部分,甚至是个少数。在现实中,知识分子的大部分生活,是在专业以外进行的。必须承认,在自己专业以外的生活中,每个知识分子都同所有人一样,是现实的、具体的普通个人,知识分子也有和其他人一样的民族和阶级归属、一样的生活和情感,一样的个性和弱点,等等,因此也有完全平等的社会权力和责任。

三、知识分子的责任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身份、特征和功能等也处于不断的变迁与演进中。

(一)古代知识分子担负的社会责任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就是士人。知识分子必须是正直的人,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热心于对社会作出贡献,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书读得多,却用于做坏事,那就不是知识分子,中国古代士人恰恰具备这种精神。

士人的特质,在于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回顾历史,那些被后人记住的人都是关注社会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士人们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考虑国家的何去何从。他们都有“主人翁精神”,敢于接受挑战。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是一种大气魄。中国古代士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但要思考,更要实践,并且把国事放在了首位。东林党有一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的精神数不胜数,还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等。士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二)转型期间知识分子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知识分子应是历史转折期的民族先知。从时代发展的维度放眼望去,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透过历史的层层迷雾去探求中华民族的未来之路,与国家命运息息相连,成为民族无限的创新源泉和不竭的动力。知识分子应是时代精神的舵手,带领人类去抢占精神的制高点,开拓奋进与探索的历程,引领先进文化前进。继承民族思想的精神世界,汲取现实世界的经验教训,以宏观的思维来看待民族与人类、国家与自然、历史和现实的交错,以系统的、整体的、发展的、辩证的世界观来认识与改造环境;以世界公民的视角来分析人类的历史走向,规划民族的历史进程,学习不同的思维模式,开创美好的未来。

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来说,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至为重要,甚至可以说当前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二者关系的重组。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使国家对社会资源控制开始减弱,公民自主性开始提升。国家逐渐退出直接经营活动,行政权力逐步从经济领域撤出,经济成分日益多样化,公民渐渐可以脱离“单位”,农民的流动性大大增强,生产者不必通过“国家”这个中介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个体对社会资源的直接占有越来越多,各种非政府组织(NGO)、中介机构、公民志愿性团体、各种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越来越多,中国的公民社会正在兴起。由于中国目前再次面临公民社会的建立,所以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仍是承续从“维新”到“五四”的精神传统:为公民社会的建立启蒙。

(三)当代知识分子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当今的“知识分子”正在向精英化和大众化两个维度延伸发展,需要既能立足于专业,又可自由地跨出专业的边界;既要有世界眼光,又要有战略性思维;既有敏锐、超前的见解,乐于引领时代潮流,又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启迪和助推社会进步。具体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战略谋划,由知识梳理转向思想原创。长期以来,我国的知识分子偏重于对知识理论体系的梳理、总结而缺乏原创性的探索,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等层面跟随多、探索少,思维、观念、政策层面的战略探索与创新就更加缺乏,这样,也就很难出现“杰出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战略知识分子以推进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极为迫切需要。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国家治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任务复杂而艰巨。我国要实现经济、政治、社会的良性生态多维激励,更要进一步重视战略谋划,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力量参与并从事战略研究。战略知识分子不能仅限于谋划单纯的专业问题、技术

问题,而是要能够跨越学科、跨越时空的藩篱进行多维度、多螺旋的立体化思考。

担当社会责任,由社会良知转向社会引擎。李大钊曾说,“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在最艰难的时候改造国运”。现代知识分子应以推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为己任,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为目标,乐于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变迁的改革过程,并勇于在变革中承担责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知识分子的研究内容和工作要经得起“历史考验”,避免出现“各领风骚三五年,甚至各领风骚数十天”的局面。知识分子在做研究时要面向未来,“回到未来”,思路和内容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善于抓尖补白,勇占先机。

融入社会,从优秀走向卓越。当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应是兼具学术创新、知识创造、引领社会、推动改革多项责任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与政界融合、与实业界融合、与学术界融合、与国际融合、与未来融合,成为时代的卓越人才。知识分子应当具有一定的思维高度、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其所培养的人才、所从事的研究都应当与国家发展的需求相一致,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知识分子要在融入政府运行的过程中发现机会、达成共识、推动决策、支撑改革。

知识分子还应该站在国际的高度看待问题、确定目标。知识分子所从事工作和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结论要与国际上的相关研究进行比对,找出差距和下一步研究的切入点。通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对比使自身研究和开发具有更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站在国家的高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在某些领域的研究中步入歧途或走进低效率反复的漩涡;通过国际交流,吸收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服务于本国,在相互对比中促进共同发展。


相关内容

  • 士与现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 士与现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摘要: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瑰宝,其立身之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粮食,其结晶则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在中国古代,士人阶层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从春秋时期开始,便盛行"君与士大夫共天下"的说法.由此可以看出,士在中国古代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不 ...

  • 知识分子眼中的社会之"霾"与深层焦虑
  • 2014-04-02  人民论坛 钟 君 核心提示:在知识分子看来,贫富差距.诚信缺失.腐败蔓延.民生困境.价值共识缺失.过度城市化等就是社会之"霾",也是引发他们深度焦虑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在知识分子看来,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已经非常严重.有67%的知识分子认为贫富差距很严重, ...

  • 中心与边缘的位移
  • 作者:陶东风 东方 1995年07期 近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其中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知识的两大系统--人文知识与科技知识,以及知识主体(知识分子)的两大群体--人文知识分子与科技知识分子的结构关系的变化:亦即人文知识及人文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以及科技知识及科技知识分子的中心化,我认为这不只是 ...

  • 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
  • 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 (一九九O年五月三日)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也是一次追求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人一个崭新阶段,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革命.进步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在五四运动中,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站在前头,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了彻 ...

  • 当代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生成
  • || 当代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生成 徐友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原载<当代中国研究>[2004年][第4期(总第87期)] 今日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有一批公共知识分子尽其所能地就社会基本问题发表意见,对随时发生的重大事件表态,他们的观点和态度对舆论的形成与走向,以及对 ...

  • 知识经济与社会科学关系浅析
  •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文章编号:1005-6033(2009)20-OIll-03 SCI-TECHINFORMATIONDEVELOPMENT&ECONOMY2009年第19卷第20期 收稿日期:2009*20 知识倨两与社会斜亏芳虿浅衍 赵月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校Ⅸ办公室,山东青 ...

  • 追寻现代士人精神--"士以天下为己任"刍议
  • 2015年1月 第16卷第1期上海行政学院学报TheJournalofShanghaiAdministrationInstituteJan.,2015Vol.16,No.1中图分类号:B22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176(2015)01-020-(7) 追寻"现代士人精 ...

  • 知识分子的独特责任
  • 所谓读书人,不但有知识,而且是社会的道德表率.特别是在乱世,社会普遍有种期待,期望读书人能够出来拯救社会,拯救人心.然而在世俗社会的今天,中国知识分子似乎愈来愈平庸化了,大学变成了一个俗人呆的地方.虽然读书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要面对很多世俗的问题,要解决蜗居的问题,也想生活得好一点,但是读书人又 ...

  • 葛兰西的文化资本理论
  • 界观察 葛兰西的文化资本理论 □高顺起 (河南大学 马列德育教研部,河南 开封475001) [内容摘要]  安东尼奥·葛兰西 Gramsci,Antonio (1891-1937) ,意大利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意共总书记.第三国际执行委员和主席团成员.葛兰西的哲学及其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