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_闻一多_艾青爱国思想比较论

郭沫若 、闻一多 、艾青爱国思想比较论

在中国新诗史上 ,屹立着三位卓越的爱国主义诗人 ———郭沫若 、闻一多 、艾青 。他们高大伟岸的身 影卓立在新诗王国里 ,熠熠生辉 ;他们热情洋溢的爱 国诗篇怒放在新诗艺苑里 ,瑰丽夺目 。他们用笔 ,用 激情 ,用心血 ,甚至不惜用生命抒写了一曲曲深情的爱国主义壮丽诗篇 ,炳耀千古 ,永照山河 !

现代爱国三诗人由于出身 、教养 、经历不同 , 性 情 、气质 、禀赋各异 ,因而在为祖国 、民族和人民而奋斗中显示了很不相同的 、鲜明的爱国主义特点 。 郭沫若出身于峨眉山下一个地主兼营工商业的家庭 。他在幼年生活优裕 ,无忧无虑 ,充满着自由而 浪漫的幻想 。天府之国 ,自然景色壮丽 , 钟灵毓秀 ,他倘佯于山水名胜之间 ,从小便受到山水文化的熏 陶 ,有着浓厚的乡土观念 ,孕育了他的爱国根苗 。带 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地方家庭教育开明 ,在家庭成员的影响下 ,他能得风气之先 ,在吸吮祖国丰富的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 ,也接受了新式启蒙教育和外国文 化的影响 ,心灵向世界洞开 。在“天下未乱蜀先乱” 的四川社会大动荡中 ,少年郭沫若培植了他的叛逆性和反抗精神 ,他曾因不满封建教育反抗黑暗学政而两次遭到斥退 ,后来又参加了国会请愿的爱国风 潮 ,亲历了保路运动 、辛亥革命 。他曾真诚地接受过 梁启超的思想与文字的洗礼 ,热烈地景仰伟大的革 命先行者孙中山 ,崇拜邹容 、徐锡麟 、秋瑾 、温生材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动荡的 、变革的 、新旧嬗替的时代把郭沫若引上了一条爱国的 、反抗旧世界的人生道路和文学道路 。

怀着“富国强兵”“、实业救国”的爱国信念 ,郭沫 若东渡日本学医 。“二

十岁以后 ,他走出夔门 , 几乎 成为无 羁 绊 的 自 由 知 识 分 子 了 。”1 急 遽 变 化 的 时代 ,救国图强的爱国主义浪潮 ,使郭沫若迅速充盈了他的爱国情怀 ; 弱国子民所遭受的民族歧视使他产 生了强烈的反帝意识 。1915 年 ,为抗拒北洋军阀政 府同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他 愤然回国抗争 ,并写下悲愤慷慨的诗篇 ,抒发了报国 壮志 。在“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的“五四”前夜 ,郭沫若的爱国主义思想在潜生滋长 ,爱国激情正蓄势待发 。 伟大的十月革命风暴 、“五四”运动的春雷振聋 发聩地唤醒了郭沫若积聚已久的爱国激情 ,如火山熔浆的奔突 ,他的爱国热情喷薄而出 , 民族的郁积、时代的郁积 、个人的郁积都通过《女神》这个喷火口 爆发了出来 。《女神》的产生标志着郭沫若的爱国主 义思想已进入彻底反帝 、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轨 道 ,体现了他由旧民主主义者向革命民主主义者的飞跃 ,是他以热烈的爱国诗人和暴烈的革命诗人步入社会 、步入文学的辉耀的开端 。

“五四”以后 ,郭沫若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爱国 主义思想进一步沉潜 、升华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 经过深入实际革命斗争烽火的锻炼 : 宜 兴 调查 、五卅运动 、北伐战争 、南昌起义 , 时代大潮中 , 郭 沫若急流勇进 、刚毅坚韧 , 终于实现了世界观的转变 ,由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共产主义战士 ,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一跃成为他正在形成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一个组 成部分 ,达到了现代爱国主义的最高境界 。自此以后 ,作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一个

坚贞的爱国者 ,无论是在白色恐怖下首倡革命文学 、 在流亡异国时进行学术研究 、在抗战烽火中转战南北 、在国统区协助周恩来同志组织领导抗战文艺工作 、在反共高潮中撰写爱国历史剧 ,他总是旗帜鲜明 地坚持无产阶级爱国主

义原则 ,把爱国主义思想和 共产主义思想有机结合 ,把爱国行为自觉纳入为阶 级 、为民族 、为人民而战斗的无产阶级革命事 业 之 中 ,成为继鲁迅之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 的进步的知识分子的旗帜与导师 。

郭沫若的爱国主义思想胚胎于山水文化 、乡土 观念和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民族传统 ; 萌芽于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动荡 ; 滋长发荣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爱国运动 《女神》就是他爱国思想感情怒放的绚丽的奇葩 。大革命的洗礼使他的爱国主义思想飞 跃到一个新的高度 ,花开更艳 ,到了抗战时期 , 他的 爱国主义思想蓬勃伸展 ,终于茁长成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

闻一多出身在古之楚地的一个“世家望族 、书香 门第”的地主家庭 。自幼受到正统的封建文化教育 和士大夫家庭的影响 。因此 ,他虽比郭沫若小 7 岁 ,但他身上所负传统包袱 、封建束缚比起郭沫若来要 沉重得多 。士大夫阶级的根性 、阶级意识的局限使 他在爱国主义道路上的跋涉显得举步维艰 。闻一多 自小便以忠烈 ( 文天祥) 后裔自居 ,向往崇拜历史上 的爱国志士 、民族英杰 ,有朴素的民族意识 , 对祖国的历史 、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入了清华学校后 ,接受 了九年系统的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的文化教育 , 他 一方面不满奴化教育 ,滋长了反帝爱国情绪 ,一方面 又沉溺于古代文化之中流连忘返 。“五四”运动时 , 他热烈地接受爱国 、民主思潮 , 勃发了爱国主 义 热忱 ,但他这时的爱国主义思想还未脱出古典爱国主 义的窠臼 ,手书岳飞的《满江红》可以看做是一个象征 ,较之郭沫若的新爱国主义的鲜明时代性 ,他与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有着更深的渊源关系。

留美期间 ,闻一多身受帝国主义者的民族歧视 和侮辱 ,更加思念祖国 ,由于鄙视资本主义文明 , 他更加热爱祖国历史文化 ,并以振兴光大中华文化为己任 。《红烛•孤雁篇》便倾吐了他怀念故国的深情,对祖国山川 、历史 、文化的赞美 ,以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厌恶 。基于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 基于民族危机感 “文化之征服甚于他方面之征服千百倍之”的忧虑 ,1925 年回国前后 ,闻一多开始提倡“中华文 化的国家主义”,并由此而误入歧途 ,一度参与了国 家主义派的一些活动 。但闻一多的可贵之处在于 : 他有真诚的爱国心 ,他终身恪守“五四”爱国的 、民主 的传统 。“五卅爱国诗”向祖国袒露一个坚贞爱国者的赤子之心《死水》集中爱国之火埋得更深 、底火更旺 。这些都是他区别于国家主义派的伪爱国主义者 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右翼文人的地方 ,是他日后思想 进步的保证和动力 。

大革命失败后 ,闻一多主要过着不问政治的书 斋生活 。这种政治上的沉默正是不少“民主个人主 义者”通常所持的中间立场 ,不过对于闻一多则另有 深意 ,那就是在爱国主义立场支配下,怀揣火种,潜心整理民族文化遗产 ,是以新的方式继续探索爱国 救国之路 。地火在地壳下奔突 。书斋中 , 闻一多的思想在缓慢地前进 。抗日战争的烽火恢复了闻一多的青春 ,他逐渐认识了人民 ,开始摆脱封建传统观念 的束缚和士大夫阶层的清高矜持 。1943 年以后 ,在 抗战后期国统区波澜壮阔的民主运动中 ,闻一多积 极投身民主斗争 ,在斗争中迅速实现了由旧民主主 义爱国主义向革命民主主义爱国主义的思想飞跃 。 他变得猛 、变得快 ,经过长期艰辛的思想跋涉而终于 认识到的救国真理对他来说弥足珍贵 。他以“朝闻 道 ,夕死可矣”的气概投入火热的斗争 ,并表现出向 无产阶级政党靠拢 、向无产阶级爱国主义转化的意 向 ,可惜的是 ,他还未来得及完成这第二次的飞跃 , 就为祖国 、为民族 、为人民献身了 。他用自己的鲜血 和生命证明了他对祖国的解放事业及革命事业是忠诚不渝的 。

闻一多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与源远流长的古代爱 国主义传统一脉相承的 。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 以忠 烈 后 裔 自 居 自 励 是 他 爱 国 主 义 思 想 的 基 础 。 “五四”时代 , 他 接 受 了 反 帝 反 封 建 的 爱 国 、民 主 思潮 ,投入时代的洪流 。但是“望族”子弟的根性 、文化 爱国主义的倾向影响了他选择道路的鉴别力 ,在热烈地寻求救国真谛的艰辛跋涉中“曾不知路之曲直兮”误入歧途。后来在现实的教育 、真理的感召和自 身爱国主义恒有的进步因素发展下 ,他清算了身上 残存的士大夫阶级意识和旧爱国主义的局限性 , 逐 步走向人民革命 ,在火热的民主斗争中迅速实现了 由一个有爱国心的民主个人主义者向革命民主主义 者的转变 ,达到了现代爱国主义的思想水平 。“一颗茁壮的向日葵”开出了灿烂的花 。

三诗人中 , 艾青出生最晚 。与郭 、闻不同 , 艾青 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全新的空气中长大的 。他 广泛地摄取着“五四”以来的新思潮 、新文化 、新文艺 的思想营养 ,思想起点较高 ,在摆脱历史惰力方面绝少羁绊 。

三诗人中 , 艾青幼年的经历最为奇特 。他出身 于江南的一个地主家庭 ,却是由一个贫苦农妇哺养 长大的 。他是“地主的弃子 、农人的乳儿”,这使他很 早就背叛了他出身的阶级 ,把眼光投向大堰河们及其所属的劳苦阶级 。留法三年贫困漂泊 , 令人屈辱 的种族歧视 ,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 ,使他认清了资本 主义的本质 ,激发了他强烈的反帝爱国意识 ,在巴黎 他加入了世界反帝大同盟 。怀着报效祖国的壮志 , 他在“一•二八”的炮火中回国 ,而后毫不犹豫地投身左翼文艺运动 ,因宣传爱国救国而身陷囹圄 。狱中 的生活磨炼了他的革命意志 ,玉成了他的爱国诗魂 , 他的诗在起点上就与我们民族的多灾多难的土地和 人民取得了血肉般的联系 ,爱国主义与爱民思想的 统一 、民族意识与阶级意识的紧密结合是艾青爱国主义思想体系中最突出的特点 ,这一特色使他一起 步就走上了与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相联系 的新爱国主义道路 ,也是他日后走向无产阶级爱国 主义的原动力 。

当然 ,艾青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也曾经过漫长的漂泊 、“孤独的战斗”。童年失怙的精神 创伤 ,从小感染到的“农民的忧郁”,异国半流浪的生 活使他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了共鸣 ,形成了他 早期“时代浪子”的漂泊情愫和傲然独立的诗人观 , 这使他早期诗作中“偶而现出了格调的飘忽”( 胡风语) ,在寻找回到“精神的故乡”———人民群众的路途 上也显得有所顾惜 。但无疑 ,他是一个革命的 、战斗 的爱国诗人 ,在抗战前的密云期 ,他“更英勇地投身 到革命生活中去 ,在时代的阴暗的底层与艰苦的斗 争中从事创作”,同时 ,又是一个独立不羁的行吟诗人 “悲哀的艾青”。

抗战爆 发 后 , 艾 青 辗 转 于 中 国 的 北 方 , 深 入 战 地 、深入灾区 。他贴紧大地的胸膛倾听着土地受蹂 躏的痛苦 ,感受着激动于地心的热气 ,胸中回荡着震 荡大地的风雷 。他从古老土地的震颤 、强韧民族精神的奋发 、人民不屈的意志与野性战斗中汲取力量 , 激发起热情与信念 。“从小感染的‘农民忧郁’遂升华到新的时代高度 ,时代浪子的漂泊情愫也找到了坚实的归宿 。”艾青一跃而成为民族解放战争的歌手 、时代的吹号者 。他以高昂的爱国热情为复活的土地 、为被凌辱与被欺压的人歌唱 ,为浴血奋战的抗 敌将士歌唱 ,奔驰着向着太阳 。同时 ,在抗日战争的 炼狱中 ,艾青抛却了知识者那种悲凉 、苦痛 、孤独 、寂 寞和心灵疲乏 ,变得单纯 、坚实 、顽强 ,真诚地表达了青年知识者走向人民 、走向革命的决心 。他的爱国 主义正长足地坚实地跨向新的高度 。

1941 年 ,艾青高擎《火把》来到延安 。从此 ,他自 觉地把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汇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革命事业 , 把民族的解放与阶级的解放结合 起 来 。

他热情地歌唱延安的革命 ,反映工农兵的生活 ,向远 方的 沉 浸 在 苦 难 里 的 城 市 和 村 庄 送 去《黎 明 的 通 知》,声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 ,歌颂苏联社会主义建 设和反侵略的胜利 ,实现了由革命民主主义爱国主 义向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的转变 。

艾青的爱国主义思想深深植根于现代民族生活 的土壤 ,发源于“五四”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 义思潮为它提供了不竭的活水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精神给了它充足的日照 。艾 青可谓得天独厚 ,学生时代他就阅读了一些爱国的、反帝反封建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刊 ,获得了马克 思主义阶级斗争的观念 ,在民族意识觉醒的同时就 获得了最初的阶级意识 。他先是反叛了自己出身的 阶级 ,留法期间又反叛了资本主义的丑恶现实 。他 的爱国主义思想一开始就达到了与革命民主主义相结合的时代水准 ,并逐步走上与人民大众相结合 、与 无产阶级革命相结合的道路 。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 烽火为艾青的爱国主义思想举行了战斗的洗礼 , 使 之成为最新最高的爱国主义 ,绽开了美丽的花蕾 ,结 出了丰硕的果实 。

综上所述 ,三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是随着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深入进展而不断进步的 ,有着鲜明的 阶段性 ,各自反映了他们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面貌 。 现代爱国三诗人 ,由于他们事业发端的时代特 点和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 、生活经历不同 ,造就了他们不同的精神气质和风格 ,这决定了他们表现自己 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感情的不同方式和特点 。

郭沫若“一出手他已经就在‘五四’前后”,他“是 同新文化运动一道起来的 ,他的事业的发端是从‘五 四’运动中孕育出来的”。1 :447 “五四”时 ,郭沫若是一个刚刚觉醒的热血青年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他敏锐地感受到“太阳的热和光”“五四”运动使他看到祖国新生的契机与希望 。他说“时代的觉醒促进了我自己的觉醒 ,而同时也把我从苦闷中解放了 。”他的郁积已久的爱国热情和报效祖国的壮志化作了一种狂热的磅礴的情感 “, 个人的郁积 、民族的郁积”都“找到了喷火口 ,也找到了喷火的方式”。像火山 爆发一样倾泻而出 。就在这“差不多是狂了”的炽热情感中《女神》诞生了 。它吹响了“五四”时代激越雄壮的战斗号角 ,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郭沫若说 他“始终是感觉着只有在最高潮时候的生命感是最够味的” “五四”是他事业的开端和第一个高峰。《女神》便是他“最高潮时候的生命感”激荡的产物。为什么郭沫若能够在事业的发 端期便出手不凡、一鸣惊人呢 ? 这与他积郁已久的爱国激情的喷发分不开 ,也与他的气质 、性格和才情以及思想情感方式有关 。蜀中雄丽的自然山水陶冶了郭沫若阔大 不羁的浪漫情怀 ,辛亥前后的社会动荡培植了他的反抗精神和“一切彻底”易走极端的个性 ,中外英雄豪杰 、志士仁人引发了他的英雄崇拜倾向 。他感情 热烈奔放 ,胸襟开阔恢弘 ,性格坦率豪迈 , 精神视野 十分开阔 ,思想敏锐 ,加之才华过人 、精力四溢 。这 种艺术气质和个性与“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骤 然相撞 ,便爆出了“海涛的音响 ,雷霆的声音”,豪气 如虹 ,伟绝一世 。由“五四”青春期所激发出的理想主义 、反抗精神 、创造精神和郭沫若的创作个性的契合形成了他独特的思想情感方式 。这种独特思想情 感方式一直贯穿了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历史阶 段 ,如同《女神》中的“火凤凰”一样 ,在中国革命的各 个历史关头 ,郭沫若总是“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

旗不湿”,勇猛搏击 ,呼啸而前 。他不仅是浪漫的 诗人 , 而且还以诗性的 、感情外溢的心灵去创 作 小 说 、散文 、戏剧 ;他又是坚贞不渝的革命家 、著名的学 者 、文化新军的组织者和领导人 。他生气勃勃 、充满活力 ,无论何时总是保持极大的革命热忱 “, 有笔的时候提笔 ,有枪的时候提枪”,具有文艺复兴时 期的巨人特征 。

闻一多是“五四”落潮期以诗集《红烛》而步入社 会的 。《红烛》反映了他“五四”开眼后的民族民主意识 、青春的觉醒和对理想的憧憬 ,但与创作于同一时 期的郭沫若的《星空》一样 ,也反映了在时代的躁动 郁闷下的苦闷与求索的矛盾心情 ,带有浓厚的感伤 和迷惘 。只是郭沫若很快告别了“低回的情趣”、“虚 无的幻美”,重振健翮 ,向黑暗现实搏击 ; 闻一多则徘徊歧路 、步履蹒跚 。 “五四”前后的闻一多基本是一个刚冲出旧垒还背负着沉重的传统包袱的旧民主主义爱国主义者 。 封建士大夫家庭清流拒俗 、讲风骨重气节的家风养成了他清高 、狷介 、劲节 、刚烈的性格 ; 以忠烈后裔自居与自励赋予他以天下为己任舍生取义的品格 ; 正统的封建文化 的 教 育 也 给 他 套 上 了 无 形 的 精 神 桎 梏 。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对古国文明灿烂历史的追往是他走向爱国的起点 ,同时又限制了他的视野 , 成了他 爱 国 主 义 思 想 进

一 步 发 展 的 障 碍 。生 于 楚 地 ,继承了楚骚浪漫主义的流风遗韵 ,有罗曼蒂克的气质 、热烈丰富的感情和奇丽弘伟的想像 ,然而儒家文化的教育及以“中和”为理想 、以“含蓄”为正宗的 古典审美规范又折服了他 ,使他总是和于纵情与抑 情的冲突之中。这种种矛盾集于他一身 , 使他在很 长 一 段 时 期 内 “矛 盾 ! 冲 突 !”“一 误 再 误”。

在政治上 ,他爱国 ,但保守 ,有热情 ,却天真 。在伦理 方面 ,他接受了个性解放 、自由恋爱等现代观念 , 但行为方式仍不脱传统 “发乎情而止乎礼”, 所谓“浪漫‘性’我诚有的 ,浪漫‘力’却不是我有的”。艺术上 ,性情热烈丰富 、想像狂放不羁 ,但却总是刻意追 求冷静 、理性规范 。生活上 ,他天性慷慨 ,爽直磊落 , 以意行事 ,不顾利害 ,但却偏要学做“老成懂事”的风 度 。这种充满矛盾的思想情感方式体现了过渡时期 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矛盾 ,在很长时间内影响着闻一多的创作和学术 。如他自己所说 “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 ,火烧得我痛 ,却始终没有能力 (就 是 技 巧 ) 炸 开 那 禁 锢 我 的 地 壳 , 放 出 光 和 热 来 。”5 :316 他把这种矛盾归结为没有技巧是不确的 , 究其实则是因为缺乏有力的思想武器炸开那禁锢的 地壳 ———阶级立场的限制 。不过 , 闻一多的忧国忧 民献身救世的情操 、忠贞不渝的爱国心常常冲破禁 锢的地壳夺路而出 ,发出耀眼的光和灼人的火 。因 而 ,他在爱国路上的跋涉虽举步维艰 , 却也遒劲非凡 。他虽然很长时间游离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航道 ,但却以大声歌咏爱国的诗人而名世 ,比同时代的 另一些诗人带有更鲜明的爱国色彩 。

艾青热情敏感 、善于感受 、耽于思索 、性格内倾 、 思想深沉早熟 。童年时代感染了“农民的忧郁”,异国流浪生活形成了他的“漂泊的情愫”, 铁窗生涯炼 就了他 从 黑 暗 中 窥 见 光 明 的 眼 睛 。在 生 活 的 炼 狱 里 ,他对现实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 ,造就了他忠实于 生活的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 ,铸造了他对光明和理 想强烈渴望和追求的人生信念 。反抗黑暗和歌颂光明是他 诗 歌 的 两 大 母 题 。由 于 对 人 民 苦 难 感 同 身 受 ,对社会现实有深切了解 ,艾青的反抗在略带忧郁 的音调中渗透着深沉的野性的战斗激情 ,不浮泛 ,不空喊 ,而是逼视现实生活的冰层 ,揭示生活的真谛 。

同时 ,艾青对理想的呼唤 、对光明的歌颂 , 也不是一味天真 、热烈 ,用“过于殷切的期望去装扮黎明”, 而 是强调光明的来之不易 ,要靠牺牲和奋斗去换取 ,在 昂扬乐观的音调中也流露出感怀 、奋发与壮烈 。

艾青的这种感受世界的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艺术气质与中国革命的炼狱历程 ,尤其是抗日战争的 持久性 、艰苦性十分吻合 。因而 , 在抗战时期 , 艾青 才成为“那个时代的领唱歌手”。在民族革命战争的 血与火的洗礼下 ,艾青的这种思想情感方式也更顽 强 、深沉和成熟 ,在运用新诗以传达恢宏深沉的民族感情和时代精神方面 ,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艾青的 诗思扎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 ,艾青的情感充满了思 想的力量和哲理的深意 。

概括地说 , 郭沫若的思想情感方式是爱国 ——— 革命创造型 。其特征为 : 政治热情高 , 思想敏锐 , 富于探索和创造精神 ,善于接受新思潮的影响 ,勇于站 在革命的风口浪尖上搏击 。其理想色彩浓厚 , 着眼 于民族新生的辉煌前景 ,热切地呼唤和追求新的社 会 ,奋不顾身地寻求光明 、创造光明 。由此引发出一 种理想化的激昂 ,富有爆发力 、感染力和号召力 , 具有理想光辉照耀下的激情性特点 ,带着“五四”青春 期的乐观 、昂奋 、光明 、温暖与锐气英风 。其爱国表 现是宏观的 、多方位的 。我们可以把时代的弄潮儿 、 革命的急先锋 、英雄浪漫诗人 、“五四”巨人等称号加 之于郭沫若的名字之上 。

闻 一 多 的 思 想 情 感 方 式 是 爱 国 ———文 化 建 设 型 。其特征为 : 文化意识 、文化色彩浓厚 。在 20 世 纪东西文化大撞击中 ,出于对民族文化精英的酷爱 和创造民族新文学的强烈愿望 ,着眼于弘扬民族历 史文化 ,激发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着重点在新诗的建设及文学遗产之整理 。其爱国表现主要集中于文化文艺领域 ,有文化爱国主义之倾向 。由于游离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航道 ,且缺少开阔的文 化选择意识 ,故爱国境界略嫌狭窄 、充满矛盾 , 时而 热切呼唤 ,苦苦追寻 ;时而披荒大叫 ,悲愤填膺 ; 时而 行动飘忽 ,独善其身 ,有如戴着镣铐的跳舞 , 虽竭尽心力然力不从心 ,显得悲壮莫名 ,具有文化精神笼罩 下的抑情性特点 ,表现了过渡时期深爱传统文化的 知识分子特有的矛盾 、迷惘 、焦灼和深沉的郁愤 。

艾青的思想情感方式是爱国 ———人民解放型 。 其特征为 :以爱民思想为核心的民族解放观 ,爱民思想深厚 、现实感强 。其爱国是具体的 : 爱国就是爱人 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国 ; 其目标明确 : 驱逐日寇 , 推翻 腐朽反动的专制制度 ,建设独立 、民主 、繁荣 、富强的新中国 ;其行动切实 :以诗歌为武器投入民族革命战争 ,反对侵略 ,暴露黑暗 ,揭示苦难 , 号召战斗 , 尽一 个民族诗人 、时代号兵的天职 。忠实于时代和人民 , 坚持诗歌的人民性 、现实性和战斗性 。既着眼于民 族解放的辉煌前景 ,又正视民族灵魂再造的艰巨任 务 ,既讴歌民族的奋起 、战斗的豪情 ,又抒写现实的苦难 、战争的严峻 ,由此而交织出既悲愤 、忧郁 ,又壮 丽 、昂扬的情感旋律 ,具有基于生活的理想思考与炽 热激情相结合的情智特点 ,显示了在空前的民族灾 难和空前的民族奋战中我们民族的成熟 。我们如果 用人民诗人 、民族解放战争的歌手和时代的吹号者来称之于艾青 ,他是完全可以当之无愧的 。

郭沫若 、闻一多 、艾青爱国思想比较论

在中国新诗史上 ,屹立着三位卓越的爱国主义诗人 ———郭沫若 、闻一多 、艾青 。他们高大伟岸的身 影卓立在新诗王国里 ,熠熠生辉 ;他们热情洋溢的爱 国诗篇怒放在新诗艺苑里 ,瑰丽夺目 。他们用笔 ,用 激情 ,用心血 ,甚至不惜用生命抒写了一曲曲深情的爱国主义壮丽诗篇 ,炳耀千古 ,永照山河 !

现代爱国三诗人由于出身 、教养 、经历不同 , 性 情 、气质 、禀赋各异 ,因而在为祖国 、民族和人民而奋斗中显示了很不相同的 、鲜明的爱国主义特点 。 郭沫若出身于峨眉山下一个地主兼营工商业的家庭 。他在幼年生活优裕 ,无忧无虑 ,充满着自由而 浪漫的幻想 。天府之国 ,自然景色壮丽 , 钟灵毓秀 ,他倘佯于山水名胜之间 ,从小便受到山水文化的熏 陶 ,有着浓厚的乡土观念 ,孕育了他的爱国根苗 。带 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地方家庭教育开明 ,在家庭成员的影响下 ,他能得风气之先 ,在吸吮祖国丰富的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 ,也接受了新式启蒙教育和外国文 化的影响 ,心灵向世界洞开 。在“天下未乱蜀先乱” 的四川社会大动荡中 ,少年郭沫若培植了他的叛逆性和反抗精神 ,他曾因不满封建教育反抗黑暗学政而两次遭到斥退 ,后来又参加了国会请愿的爱国风 潮 ,亲历了保路运动 、辛亥革命 。他曾真诚地接受过 梁启超的思想与文字的洗礼 ,热烈地景仰伟大的革 命先行者孙中山 ,崇拜邹容 、徐锡麟 、秋瑾 、温生材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动荡的 、变革的 、新旧嬗替的时代把郭沫若引上了一条爱国的 、反抗旧世界的人生道路和文学道路 。

怀着“富国强兵”“、实业救国”的爱国信念 ,郭沫 若东渡日本学医 。“二

十岁以后 ,他走出夔门 , 几乎 成为无 羁 绊 的 自 由 知 识 分 子 了 。”1 急 遽 变 化 的 时代 ,救国图强的爱国主义浪潮 ,使郭沫若迅速充盈了他的爱国情怀 ; 弱国子民所遭受的民族歧视使他产 生了强烈的反帝意识 。1915 年 ,为抗拒北洋军阀政 府同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他 愤然回国抗争 ,并写下悲愤慷慨的诗篇 ,抒发了报国 壮志 。在“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的“五四”前夜 ,郭沫若的爱国主义思想在潜生滋长 ,爱国激情正蓄势待发 。 伟大的十月革命风暴 、“五四”运动的春雷振聋 发聩地唤醒了郭沫若积聚已久的爱国激情 ,如火山熔浆的奔突 ,他的爱国热情喷薄而出 , 民族的郁积、时代的郁积 、个人的郁积都通过《女神》这个喷火口 爆发了出来 。《女神》的产生标志着郭沫若的爱国主 义思想已进入彻底反帝 、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轨 道 ,体现了他由旧民主主义者向革命民主主义者的飞跃 ,是他以热烈的爱国诗人和暴烈的革命诗人步入社会 、步入文学的辉耀的开端 。

“五四”以后 ,郭沫若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爱国 主义思想进一步沉潜 、升华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 经过深入实际革命斗争烽火的锻炼 : 宜 兴 调查 、五卅运动 、北伐战争 、南昌起义 , 时代大潮中 , 郭 沫若急流勇进 、刚毅坚韧 , 终于实现了世界观的转变 ,由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共产主义战士 ,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一跃成为他正在形成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一个组 成部分 ,达到了现代爱国主义的最高境界 。自此以后 ,作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一个

坚贞的爱国者 ,无论是在白色恐怖下首倡革命文学 、 在流亡异国时进行学术研究 、在抗战烽火中转战南北 、在国统区协助周恩来同志组织领导抗战文艺工作 、在反共高潮中撰写爱国历史剧 ,他总是旗帜鲜明 地坚持无产阶级爱国主

义原则 ,把爱国主义思想和 共产主义思想有机结合 ,把爱国行为自觉纳入为阶 级 、为民族 、为人民而战斗的无产阶级革命事 业 之 中 ,成为继鲁迅之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 的进步的知识分子的旗帜与导师 。

郭沫若的爱国主义思想胚胎于山水文化 、乡土 观念和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民族传统 ; 萌芽于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动荡 ; 滋长发荣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爱国运动 《女神》就是他爱国思想感情怒放的绚丽的奇葩 。大革命的洗礼使他的爱国主义思想飞 跃到一个新的高度 ,花开更艳 ,到了抗战时期 , 他的 爱国主义思想蓬勃伸展 ,终于茁长成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

闻一多出身在古之楚地的一个“世家望族 、书香 门第”的地主家庭 。自幼受到正统的封建文化教育 和士大夫家庭的影响 。因此 ,他虽比郭沫若小 7 岁 ,但他身上所负传统包袱 、封建束缚比起郭沫若来要 沉重得多 。士大夫阶级的根性 、阶级意识的局限使 他在爱国主义道路上的跋涉显得举步维艰 。闻一多 自小便以忠烈 ( 文天祥) 后裔自居 ,向往崇拜历史上 的爱国志士 、民族英杰 ,有朴素的民族意识 , 对祖国的历史 、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入了清华学校后 ,接受 了九年系统的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的文化教育 , 他 一方面不满奴化教育 ,滋长了反帝爱国情绪 ,一方面 又沉溺于古代文化之中流连忘返 。“五四”运动时 , 他热烈地接受爱国 、民主思潮 , 勃发了爱国主 义 热忱 ,但他这时的爱国主义思想还未脱出古典爱国主 义的窠臼 ,手书岳飞的《满江红》可以看做是一个象征 ,较之郭沫若的新爱国主义的鲜明时代性 ,他与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有着更深的渊源关系。

留美期间 ,闻一多身受帝国主义者的民族歧视 和侮辱 ,更加思念祖国 ,由于鄙视资本主义文明 , 他更加热爱祖国历史文化 ,并以振兴光大中华文化为己任 。《红烛•孤雁篇》便倾吐了他怀念故国的深情,对祖国山川 、历史 、文化的赞美 ,以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厌恶 。基于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 基于民族危机感 “文化之征服甚于他方面之征服千百倍之”的忧虑 ,1925 年回国前后 ,闻一多开始提倡“中华文 化的国家主义”,并由此而误入歧途 ,一度参与了国 家主义派的一些活动 。但闻一多的可贵之处在于 : 他有真诚的爱国心 ,他终身恪守“五四”爱国的 、民主 的传统 。“五卅爱国诗”向祖国袒露一个坚贞爱国者的赤子之心《死水》集中爱国之火埋得更深 、底火更旺 。这些都是他区别于国家主义派的伪爱国主义者 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右翼文人的地方 ,是他日后思想 进步的保证和动力 。

大革命失败后 ,闻一多主要过着不问政治的书 斋生活 。这种政治上的沉默正是不少“民主个人主 义者”通常所持的中间立场 ,不过对于闻一多则另有 深意 ,那就是在爱国主义立场支配下,怀揣火种,潜心整理民族文化遗产 ,是以新的方式继续探索爱国 救国之路 。地火在地壳下奔突 。书斋中 , 闻一多的思想在缓慢地前进 。抗日战争的烽火恢复了闻一多的青春 ,他逐渐认识了人民 ,开始摆脱封建传统观念 的束缚和士大夫阶层的清高矜持 。1943 年以后 ,在 抗战后期国统区波澜壮阔的民主运动中 ,闻一多积 极投身民主斗争 ,在斗争中迅速实现了由旧民主主 义爱国主义向革命民主主义爱国主义的思想飞跃 。 他变得猛 、变得快 ,经过长期艰辛的思想跋涉而终于 认识到的救国真理对他来说弥足珍贵 。他以“朝闻 道 ,夕死可矣”的气概投入火热的斗争 ,并表现出向 无产阶级政党靠拢 、向无产阶级爱国主义转化的意 向 ,可惜的是 ,他还未来得及完成这第二次的飞跃 , 就为祖国 、为民族 、为人民献身了 。他用自己的鲜血 和生命证明了他对祖国的解放事业及革命事业是忠诚不渝的 。

闻一多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与源远流长的古代爱 国主义传统一脉相承的 。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 以忠 烈 后 裔 自 居 自 励 是 他 爱 国 主 义 思 想 的 基 础 。 “五四”时代 , 他 接 受 了 反 帝 反 封 建 的 爱 国 、民 主 思潮 ,投入时代的洪流 。但是“望族”子弟的根性 、文化 爱国主义的倾向影响了他选择道路的鉴别力 ,在热烈地寻求救国真谛的艰辛跋涉中“曾不知路之曲直兮”误入歧途。后来在现实的教育 、真理的感召和自 身爱国主义恒有的进步因素发展下 ,他清算了身上 残存的士大夫阶级意识和旧爱国主义的局限性 , 逐 步走向人民革命 ,在火热的民主斗争中迅速实现了 由一个有爱国心的民主个人主义者向革命民主主义 者的转变 ,达到了现代爱国主义的思想水平 。“一颗茁壮的向日葵”开出了灿烂的花 。

三诗人中 , 艾青出生最晚 。与郭 、闻不同 , 艾青 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全新的空气中长大的 。他 广泛地摄取着“五四”以来的新思潮 、新文化 、新文艺 的思想营养 ,思想起点较高 ,在摆脱历史惰力方面绝少羁绊 。

三诗人中 , 艾青幼年的经历最为奇特 。他出身 于江南的一个地主家庭 ,却是由一个贫苦农妇哺养 长大的 。他是“地主的弃子 、农人的乳儿”,这使他很 早就背叛了他出身的阶级 ,把眼光投向大堰河们及其所属的劳苦阶级 。留法三年贫困漂泊 , 令人屈辱 的种族歧视 ,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 ,使他认清了资本 主义的本质 ,激发了他强烈的反帝爱国意识 ,在巴黎 他加入了世界反帝大同盟 。怀着报效祖国的壮志 , 他在“一•二八”的炮火中回国 ,而后毫不犹豫地投身左翼文艺运动 ,因宣传爱国救国而身陷囹圄 。狱中 的生活磨炼了他的革命意志 ,玉成了他的爱国诗魂 , 他的诗在起点上就与我们民族的多灾多难的土地和 人民取得了血肉般的联系 ,爱国主义与爱民思想的 统一 、民族意识与阶级意识的紧密结合是艾青爱国主义思想体系中最突出的特点 ,这一特色使他一起 步就走上了与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相联系 的新爱国主义道路 ,也是他日后走向无产阶级爱国 主义的原动力 。

当然 ,艾青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也曾经过漫长的漂泊 、“孤独的战斗”。童年失怙的精神 创伤 ,从小感染到的“农民的忧郁”,异国半流浪的生 活使他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了共鸣 ,形成了他 早期“时代浪子”的漂泊情愫和傲然独立的诗人观 , 这使他早期诗作中“偶而现出了格调的飘忽”( 胡风语) ,在寻找回到“精神的故乡”———人民群众的路途 上也显得有所顾惜 。但无疑 ,他是一个革命的 、战斗 的爱国诗人 ,在抗战前的密云期 ,他“更英勇地投身 到革命生活中去 ,在时代的阴暗的底层与艰苦的斗 争中从事创作”,同时 ,又是一个独立不羁的行吟诗人 “悲哀的艾青”。

抗战爆 发 后 , 艾 青 辗 转 于 中 国 的 北 方 , 深 入 战 地 、深入灾区 。他贴紧大地的胸膛倾听着土地受蹂 躏的痛苦 ,感受着激动于地心的热气 ,胸中回荡着震 荡大地的风雷 。他从古老土地的震颤 、强韧民族精神的奋发 、人民不屈的意志与野性战斗中汲取力量 , 激发起热情与信念 。“从小感染的‘农民忧郁’遂升华到新的时代高度 ,时代浪子的漂泊情愫也找到了坚实的归宿 。”艾青一跃而成为民族解放战争的歌手 、时代的吹号者 。他以高昂的爱国热情为复活的土地 、为被凌辱与被欺压的人歌唱 ,为浴血奋战的抗 敌将士歌唱 ,奔驰着向着太阳 。同时 ,在抗日战争的 炼狱中 ,艾青抛却了知识者那种悲凉 、苦痛 、孤独 、寂 寞和心灵疲乏 ,变得单纯 、坚实 、顽强 ,真诚地表达了青年知识者走向人民 、走向革命的决心 。他的爱国 主义正长足地坚实地跨向新的高度 。

1941 年 ,艾青高擎《火把》来到延安 。从此 ,他自 觉地把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汇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革命事业 , 把民族的解放与阶级的解放结合 起 来 。

他热情地歌唱延安的革命 ,反映工农兵的生活 ,向远 方的 沉 浸 在 苦 难 里 的 城 市 和 村 庄 送 去《黎 明 的 通 知》,声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 ,歌颂苏联社会主义建 设和反侵略的胜利 ,实现了由革命民主主义爱国主 义向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的转变 。

艾青的爱国主义思想深深植根于现代民族生活 的土壤 ,发源于“五四”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 义思潮为它提供了不竭的活水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精神给了它充足的日照 。艾 青可谓得天独厚 ,学生时代他就阅读了一些爱国的、反帝反封建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刊 ,获得了马克 思主义阶级斗争的观念 ,在民族意识觉醒的同时就 获得了最初的阶级意识 。他先是反叛了自己出身的 阶级 ,留法期间又反叛了资本主义的丑恶现实 。他 的爱国主义思想一开始就达到了与革命民主主义相结合的时代水准 ,并逐步走上与人民大众相结合 、与 无产阶级革命相结合的道路 。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 烽火为艾青的爱国主义思想举行了战斗的洗礼 , 使 之成为最新最高的爱国主义 ,绽开了美丽的花蕾 ,结 出了丰硕的果实 。

综上所述 ,三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是随着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深入进展而不断进步的 ,有着鲜明的 阶段性 ,各自反映了他们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面貌 。 现代爱国三诗人 ,由于他们事业发端的时代特 点和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 、生活经历不同 ,造就了他们不同的精神气质和风格 ,这决定了他们表现自己 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感情的不同方式和特点 。

郭沫若“一出手他已经就在‘五四’前后”,他“是 同新文化运动一道起来的 ,他的事业的发端是从‘五 四’运动中孕育出来的”。1 :447 “五四”时 ,郭沫若是一个刚刚觉醒的热血青年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他敏锐地感受到“太阳的热和光”“五四”运动使他看到祖国新生的契机与希望 。他说“时代的觉醒促进了我自己的觉醒 ,而同时也把我从苦闷中解放了 。”他的郁积已久的爱国热情和报效祖国的壮志化作了一种狂热的磅礴的情感 “, 个人的郁积 、民族的郁积”都“找到了喷火口 ,也找到了喷火的方式”。像火山 爆发一样倾泻而出 。就在这“差不多是狂了”的炽热情感中《女神》诞生了 。它吹响了“五四”时代激越雄壮的战斗号角 ,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郭沫若说 他“始终是感觉着只有在最高潮时候的生命感是最够味的” “五四”是他事业的开端和第一个高峰。《女神》便是他“最高潮时候的生命感”激荡的产物。为什么郭沫若能够在事业的发 端期便出手不凡、一鸣惊人呢 ? 这与他积郁已久的爱国激情的喷发分不开 ,也与他的气质 、性格和才情以及思想情感方式有关 。蜀中雄丽的自然山水陶冶了郭沫若阔大 不羁的浪漫情怀 ,辛亥前后的社会动荡培植了他的反抗精神和“一切彻底”易走极端的个性 ,中外英雄豪杰 、志士仁人引发了他的英雄崇拜倾向 。他感情 热烈奔放 ,胸襟开阔恢弘 ,性格坦率豪迈 , 精神视野 十分开阔 ,思想敏锐 ,加之才华过人 、精力四溢 。这 种艺术气质和个性与“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骤 然相撞 ,便爆出了“海涛的音响 ,雷霆的声音”,豪气 如虹 ,伟绝一世 。由“五四”青春期所激发出的理想主义 、反抗精神 、创造精神和郭沫若的创作个性的契合形成了他独特的思想情感方式 。这种独特思想情 感方式一直贯穿了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历史阶 段 ,如同《女神》中的“火凤凰”一样 ,在中国革命的各 个历史关头 ,郭沫若总是“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

旗不湿”,勇猛搏击 ,呼啸而前 。他不仅是浪漫的 诗人 , 而且还以诗性的 、感情外溢的心灵去创 作 小 说 、散文 、戏剧 ;他又是坚贞不渝的革命家 、著名的学 者 、文化新军的组织者和领导人 。他生气勃勃 、充满活力 ,无论何时总是保持极大的革命热忱 “, 有笔的时候提笔 ,有枪的时候提枪”,具有文艺复兴时 期的巨人特征 。

闻一多是“五四”落潮期以诗集《红烛》而步入社 会的 。《红烛》反映了他“五四”开眼后的民族民主意识 、青春的觉醒和对理想的憧憬 ,但与创作于同一时 期的郭沫若的《星空》一样 ,也反映了在时代的躁动 郁闷下的苦闷与求索的矛盾心情 ,带有浓厚的感伤 和迷惘 。只是郭沫若很快告别了“低回的情趣”、“虚 无的幻美”,重振健翮 ,向黑暗现实搏击 ; 闻一多则徘徊歧路 、步履蹒跚 。 “五四”前后的闻一多基本是一个刚冲出旧垒还背负着沉重的传统包袱的旧民主主义爱国主义者 。 封建士大夫家庭清流拒俗 、讲风骨重气节的家风养成了他清高 、狷介 、劲节 、刚烈的性格 ; 以忠烈后裔自居与自励赋予他以天下为己任舍生取义的品格 ; 正统的封建文化 的 教 育 也 给 他 套 上 了 无 形 的 精 神 桎 梏 。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对古国文明灿烂历史的追往是他走向爱国的起点 ,同时又限制了他的视野 , 成了他 爱 国 主 义 思 想 进

一 步 发 展 的 障 碍 。生 于 楚 地 ,继承了楚骚浪漫主义的流风遗韵 ,有罗曼蒂克的气质 、热烈丰富的感情和奇丽弘伟的想像 ,然而儒家文化的教育及以“中和”为理想 、以“含蓄”为正宗的 古典审美规范又折服了他 ,使他总是和于纵情与抑 情的冲突之中。这种种矛盾集于他一身 , 使他在很 长 一 段 时 期 内 “矛 盾 ! 冲 突 !”“一 误 再 误”。

在政治上 ,他爱国 ,但保守 ,有热情 ,却天真 。在伦理 方面 ,他接受了个性解放 、自由恋爱等现代观念 , 但行为方式仍不脱传统 “发乎情而止乎礼”, 所谓“浪漫‘性’我诚有的 ,浪漫‘力’却不是我有的”。艺术上 ,性情热烈丰富 、想像狂放不羁 ,但却总是刻意追 求冷静 、理性规范 。生活上 ,他天性慷慨 ,爽直磊落 , 以意行事 ,不顾利害 ,但却偏要学做“老成懂事”的风 度 。这种充满矛盾的思想情感方式体现了过渡时期 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矛盾 ,在很长时间内影响着闻一多的创作和学术 。如他自己所说 “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 ,火烧得我痛 ,却始终没有能力 (就 是 技 巧 ) 炸 开 那 禁 锢 我 的 地 壳 , 放 出 光 和 热 来 。”5 :316 他把这种矛盾归结为没有技巧是不确的 , 究其实则是因为缺乏有力的思想武器炸开那禁锢的 地壳 ———阶级立场的限制 。不过 , 闻一多的忧国忧 民献身救世的情操 、忠贞不渝的爱国心常常冲破禁 锢的地壳夺路而出 ,发出耀眼的光和灼人的火 。因 而 ,他在爱国路上的跋涉虽举步维艰 , 却也遒劲非凡 。他虽然很长时间游离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航道 ,但却以大声歌咏爱国的诗人而名世 ,比同时代的 另一些诗人带有更鲜明的爱国色彩 。

艾青热情敏感 、善于感受 、耽于思索 、性格内倾 、 思想深沉早熟 。童年时代感染了“农民的忧郁”,异国流浪生活形成了他的“漂泊的情愫”, 铁窗生涯炼 就了他 从 黑 暗 中 窥 见 光 明 的 眼 睛 。在 生 活 的 炼 狱 里 ,他对现实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 ,造就了他忠实于 生活的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 ,铸造了他对光明和理 想强烈渴望和追求的人生信念 。反抗黑暗和歌颂光明是他 诗 歌 的 两 大 母 题 。由 于 对 人 民 苦 难 感 同 身 受 ,对社会现实有深切了解 ,艾青的反抗在略带忧郁 的音调中渗透着深沉的野性的战斗激情 ,不浮泛 ,不空喊 ,而是逼视现实生活的冰层 ,揭示生活的真谛 。

同时 ,艾青对理想的呼唤 、对光明的歌颂 , 也不是一味天真 、热烈 ,用“过于殷切的期望去装扮黎明”, 而 是强调光明的来之不易 ,要靠牺牲和奋斗去换取 ,在 昂扬乐观的音调中也流露出感怀 、奋发与壮烈 。

艾青的这种感受世界的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艺术气质与中国革命的炼狱历程 ,尤其是抗日战争的 持久性 、艰苦性十分吻合 。因而 , 在抗战时期 , 艾青 才成为“那个时代的领唱歌手”。在民族革命战争的 血与火的洗礼下 ,艾青的这种思想情感方式也更顽 强 、深沉和成熟 ,在运用新诗以传达恢宏深沉的民族感情和时代精神方面 ,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艾青的 诗思扎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 ,艾青的情感充满了思 想的力量和哲理的深意 。

概括地说 , 郭沫若的思想情感方式是爱国 ——— 革命创造型 。其特征为 : 政治热情高 , 思想敏锐 , 富于探索和创造精神 ,善于接受新思潮的影响 ,勇于站 在革命的风口浪尖上搏击 。其理想色彩浓厚 , 着眼 于民族新生的辉煌前景 ,热切地呼唤和追求新的社 会 ,奋不顾身地寻求光明 、创造光明 。由此引发出一 种理想化的激昂 ,富有爆发力 、感染力和号召力 , 具有理想光辉照耀下的激情性特点 ,带着“五四”青春 期的乐观 、昂奋 、光明 、温暖与锐气英风 。其爱国表 现是宏观的 、多方位的 。我们可以把时代的弄潮儿 、 革命的急先锋 、英雄浪漫诗人 、“五四”巨人等称号加 之于郭沫若的名字之上 。

闻 一 多 的 思 想 情 感 方 式 是 爱 国 ———文 化 建 设 型 。其特征为 : 文化意识 、文化色彩浓厚 。在 20 世 纪东西文化大撞击中 ,出于对民族文化精英的酷爱 和创造民族新文学的强烈愿望 ,着眼于弘扬民族历 史文化 ,激发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着重点在新诗的建设及文学遗产之整理 。其爱国表现主要集中于文化文艺领域 ,有文化爱国主义之倾向 。由于游离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航道 ,且缺少开阔的文 化选择意识 ,故爱国境界略嫌狭窄 、充满矛盾 , 时而 热切呼唤 ,苦苦追寻 ;时而披荒大叫 ,悲愤填膺 ; 时而 行动飘忽 ,独善其身 ,有如戴着镣铐的跳舞 , 虽竭尽心力然力不从心 ,显得悲壮莫名 ,具有文化精神笼罩 下的抑情性特点 ,表现了过渡时期深爱传统文化的 知识分子特有的矛盾 、迷惘 、焦灼和深沉的郁愤 。

艾青的思想情感方式是爱国 ———人民解放型 。 其特征为 :以爱民思想为核心的民族解放观 ,爱民思想深厚 、现实感强 。其爱国是具体的 : 爱国就是爱人 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国 ; 其目标明确 : 驱逐日寇 , 推翻 腐朽反动的专制制度 ,建设独立 、民主 、繁荣 、富强的新中国 ;其行动切实 :以诗歌为武器投入民族革命战争 ,反对侵略 ,暴露黑暗 ,揭示苦难 , 号召战斗 , 尽一 个民族诗人 、时代号兵的天职 。忠实于时代和人民 , 坚持诗歌的人民性 、现实性和战斗性 。既着眼于民 族解放的辉煌前景 ,又正视民族灵魂再造的艰巨任 务 ,既讴歌民族的奋起 、战斗的豪情 ,又抒写现实的苦难 、战争的严峻 ,由此而交织出既悲愤 、忧郁 ,又壮 丽 、昂扬的情感旋律 ,具有基于生活的理想思考与炽 热激情相结合的情智特点 ,显示了在空前的民族灾 难和空前的民族奋战中我们民族的成熟 。我们如果 用人民诗人 、民族解放战争的歌手和时代的吹号者来称之于艾青 ,他是完全可以当之无愧的 。


相关内容

  • 我爱着土地
  • 初三教案 课题<我爱这土地> 主备人:王红英 时间:12.6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 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 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 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一.情境导入 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 ...

  • 艾青[我爱这土地]教案
  •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

  • 近现代文学史题
  •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题库 许祖华 第一部分:题目 1. 请概述鲁迅思想的分期 2. "鲁迅的方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 你如何理解鲁迅的"孤独"? 4. 为什么说对"人"的关注是鲁迅思想的核心? 5. 如何理解鲁迅思想中庞杂 ...

  • 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
  • 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2.作者的思想感情.3.本诗的主旨.教学难点:1. ...

  • 近现代文学
  • A卷 一.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1) 1.<屈原> 2.<野草> 3.<李有才板话> 4.<滇缅公路> 5.<林家铺子> 6.<寒夜> 7.<十年诗草> 8.<我用残陨的手掌> 9.<金锁记> ...

  • 现代诗艺术论选修课复习资料
  • 1. 赵丽华 梨花体 大家对赵丽华的诗歌褒贬不一.拥护者说她的诗歌偏重口语风格,言简意赅,洒脱随意,有四两拨千斤之妙.反对者说语言感觉没有延伸,过于写实浅显,表现方式缺乏新意,几下回车,谁不回写? 现代诗虽然没有标准,形式是自由的,内涵是开放的,但是我所读的现代诗一般都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 ...

  • 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 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1.在<新青年>.<新潮>上发表小说的除鲁迅外,还有(杨振声) 2.提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说的是(胡适) 3.凌叔华的小说集<花之寺>着力刻划的女性形象主要属于(高门巨族的少妇) 4.茅盾描写从"五四& ...

  • 中国现代文学常识
  • 中國現代文學常識 一.五四时期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标志. <新青年>是最早发表白话新文学作品的刊物.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①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改革的第一篇文章,提出文学改良"八事".②陈 ...

  • 新文学思潮与流派练习
  • 新文学思潮与流派练习 一.填空题 现实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既是一场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也是一种文学价值,并成为文学的 主流价值 .它经历了与自然主义的结合与分离,与 马克思主义 的融和,以及 真伪现实主义 的论争的演变过程. 现实主义是 文学思想 和 表现方法 的统一体. 鲁迅强调文学的 审美性 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