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语文_第2单元_自读文本-告别沈从文_导学案

即墨五中高一语文导学案

《告别沈从文》

编辑:迟明明 审核:蓝恭栓 时间:2011-10-8 编号: 学习目标:

1、 学习重点词语,理解挽联的含意

2、 认识沈从文的人格魅力,理解精品新闻的特点。 标题品韵:

本文是一则消息,题目揭示了中心事件——告别沈从文,即沈从文遗体告别仪式;同时也是告别“他所代表的一个时代”,即终结极“左”思潮,恢复实事求是的传统。

作者剪影

王佳斌,中新社记者。中新社(全称是中国新闻社)是以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华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综合性国家通讯社。

作品背景

1988年5月10日,著名作家沈从文在北京逝世。沈从文是一位文坛巨匠,也是史学家、书法家。这是王佳斌在参加完沈从文遗体告别仪式后写的一篇悼念文章。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悼词 德性 面容安祥 邂逅

B.坚韧 脆弱 兼容并包 离奇不经

C.惊扰 敬献 滴水穿石 焕然一新

D.排斥 殿堂 言简意赅 风光旖旎【解析】 A.安详。

2.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他自十二、三岁离家,当过兵,当过水手,干过书记员和税收员。

B.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在花圈上写着:让音乐和鲜花伴随我们的心。

C.文革中他被派去打扫女厕时,他说:对我老头真信任嘛!

D.先生对水的写照 ,也许能帮助我们理解他的品格, 帮助我们理解先生后半生在艰难的条件下为什么能取得举世瞩目的史学成就?

【解析】 A.去掉顿号;C.文革要加引号;D.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上海交大把发展校办产业作为振兴学校的重要策略,突破难点,形成了自我积累的________,有力地支持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

②江西和湖北两省去年以超过20亿美元的经济实力,跻身全国引进外资十强,________了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上的强劲势头。

③国民党代表团大陆之行,除________南京中山陵和广州黄花冈烈士陵园等地外,还希望就两岸经贸中的一些问题与大陆交换意义。

A.机制 昭示 拜谒 B.体制 揭示 参观

C.机制 揭示 参观 D.体制 昭示 拜谒

【解析】 机制: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此处“上海交大校办企业”用“机制”恰当。体制: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机构。昭示,明白地表示或宣布。揭示:使人看见原来不容易看出的事物。拜谒:瞻仰(陵墓、碑碣)。参观:实地观察。“拜谒”更合语境。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如何对文科的学生进行现代科学的教育,至今没有找到具体可行的途径,这件事我始终耿耿于怀,或者说是我的另一个梦。

B.尽管巴尔扎克和莫泊桑在小说艺术领域的成就登峰造极,但因为他们的作品缺乏思想启蒙和精神贡献,也没有资格成为法国民族的伟人。

C.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不怕被世人投入忘川,不在乎如冰的冷嘲和如火的热评,也不会使读者浅尝一口即束之高阁。

D.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餐馆在客人就餐时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

【解析】D.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用于自己不妥

早几年的中国,连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也完全有可能不知道沈从文是谁,可是现在沈从文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由著名学者钱理群、温儒敏和吴福辉所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首次以专章介绍了沈从文的作品。在这本影响很大的教

材中,同为“专章”作家的还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六位学术界公认的现代文学大师。

该书评价沈从文的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沈从文的文学不属于当时中国的城市文化,也不属于革命文学,因此难以被当时的现实理解是自然的。所以他是寂寞的。”

历史终究是公正的,它给了沈从文一个正确的评价,让我们走进课文,认识一下这位才华横溢的乡土作家吧。

1.本文是一篇新闻稿,篇幅较短,从文章形式可以看出,本文是一篇小通讯,而不是消息。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答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悼念性文章,而是主要回顾沈从文的一生,少用评价性语言,运用白描的手法,让读者从文中去体会沈从文的光辉一生。

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划分清楚。开始部分叙写了人们痛别沈从文

的场景,以及他的夫人对他的哀思。接下去,作者用“告别沈从文先生,也告别了他所代表的一个时代”一句,过渡到对沈从文先生一生的回忆中去。回忆部分从先生小时候写起,简短而概括。这一部分末尾写了自己和先生的交往及先生对水的写照。文章结束段用张充和、汉斯夫妇的挽联概括了先生的一生,也总括了全文。行文流畅、简洁,结构完整,使得文章浑然一体。

2.揣摩告别场景的细节。

【答案】 与先生告别时,“播放的是先生喜爱的肖邦的小夜曲和拉赫曼尼诺夫的钢琴曲”。这句话表明人们对先生的敬爱,同时表现了先生高雅的艺术情操。夫人“让音乐和鲜花伴随我们的心”的寄言则表达了她对先生的沉痛哀思。“我们”一词表明两人生死不渝、爱情坚贞,“音乐和鲜花”则传达着夫人对先生无比的思念与祝愿,希望先生在天国有“音乐和鲜花”相伴,希望先生在天国生活得舒心快乐。

3.赏析回忆先生的几个有代表性的细节。

【答案】 文章很简短,对先生一生的回忆也是非常简洁,以下几件小事则很有代表性。郁达夫在冬日看到先生穿着单衣,流着鼻血写文稿一事不难看出先生的坚韧和顽强,那么下文的“只念了小学,却成了大学的教授”也不难理解了。另外,写先生的学历更是表达作者对先生的敬佩,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先生遭到不公平待遇的愤慨。“传奇的经历”“马拉松般的恋爱”“山里人的热情与幽默”则全方位展示先生的特点,丰富了他的形象,也真实地表现出他的平凡的一面,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有血有肉。“先生对水的写照”是从又一个侧面写先生可贵的品格,他有水的纯洁,有水的强韧,有水的兼容并包,也有水的执著与坚强,所以他在史学方面照样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4.文章是一般的通讯吗?说说它为什么能被选入《中国新闻精品导读》?

【答案】 新闻的一个重要职能是把事件报道清楚,本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把人们与文坛巨人的告别场景表现得具体而简洁。另外,本文很好地利用了通讯表达方式多样的特点,叙述之外,穿插议论和抒情,使得文章既真实又感人,可读性很强。本文之所以被《中国新闻精品导读》收编,是因为本文把新闻和文学作品的特点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确是新闻中的“精品”。

5.关于沈从文

观点一 林斤澜说,建国后,沈从文的处境就非常艰难。对沈从文伤害最大的是郭沫若。郭沫若对沈从文有个人恩怨,他1948年在香港发表《斥反动文艺》(这个题目就非常“有色”),专打沈从文。建国后,郭沫若的

地位如日中天,是中国继鲁迅之后的“伟大旗手”!沈从文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

观点二 1948年,解放军已兵临北平城下,国民党军队退守城内,两军对峙。沈从文此时的心情其实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对新时代的来临欢欣鼓舞,另一方面又担心跟不上步伐。因为他毕竟是一个游离于两个政党之间的自由主义作家。他已然洞察到了自己的结局,为他的后半生埋下了伏笔,实际上也预示了整整一代旧知识分子的命运。

观点三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凌宇说:“确认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地位,是还历史本来面目。鲁迅先生就认为沈从文是自新文学运动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这对建立健康的文学批评秩序,营造良好的文学创造氛围,具有标志性意义。”

本文记述了文学大师沈从文的遗体告别仪式;并介绍沈从文其人,对历史作出反思。第一段交代逝者、中心事件及参加者,类似于一般消息的导语。第二至四段描写朴素、静穆的告别场面:没有显要人物,没有悼词,只有音乐、鲜花和亲友们的低声哭泣。这一部分为下文介绍沈从文其人、反思历史作了铺垫。第四段承上启下,引出第二部分。第五段以议论揭示主旨。第七至十段,概述沈从文的主要人生片段,既有艰难困苦,又有辉煌成就;既有人生遗憾,又有美丽传说。

最后三段,评析沈从文的品格、文章。作者以水为喻,揭示沈从文的品格特点——宽容与强韧,并指出这正是其战胜人生困境的力量所在。张充和夫妇的撰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则高度概括了沈从文先生的性情品格与文章造诣,是沈从文一生的真实写照:对极“左”思想与邪恶势力不折腰、不屈从,文章灿烂若北斗;对人民与亲友,既慈爱又大度,做人真诚如赤子。

【正字音 释词义】

沅(yuán)水 倔犟(juã jiànɡ) 强韧(rân) 涓涓(juān)

倔犟:(性情)刚烈不屈。也作倔强。 沿革: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历程。 写照:对事物的刻画描写。离奇不经:不平常,出人意料的,没有根据的。 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无坚不摧:能够摧毁任何坚固的东西。形容力量强大。

举世瞩目:整个世界都注目。 内妹:妻子的妹妹。

滴水穿石: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

【辨词义】 兼容并包 兼收并蓄

都有包容之意,强调的重点不同。兼容并包强调的是包容各个方面或各种事物;兼收并蓄强调的是包容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

即墨五中高一语文导学案

《告别沈从文》

编辑:迟明明 审核:蓝恭栓 时间:2011-10-8 编号: 学习目标:

1、 学习重点词语,理解挽联的含意

2、 认识沈从文的人格魅力,理解精品新闻的特点。 标题品韵:

本文是一则消息,题目揭示了中心事件——告别沈从文,即沈从文遗体告别仪式;同时也是告别“他所代表的一个时代”,即终结极“左”思潮,恢复实事求是的传统。

作者剪影

王佳斌,中新社记者。中新社(全称是中国新闻社)是以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华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综合性国家通讯社。

作品背景

1988年5月10日,著名作家沈从文在北京逝世。沈从文是一位文坛巨匠,也是史学家、书法家。这是王佳斌在参加完沈从文遗体告别仪式后写的一篇悼念文章。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悼词 德性 面容安祥 邂逅

B.坚韧 脆弱 兼容并包 离奇不经

C.惊扰 敬献 滴水穿石 焕然一新

D.排斥 殿堂 言简意赅 风光旖旎【解析】 A.安详。

2.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他自十二、三岁离家,当过兵,当过水手,干过书记员和税收员。

B.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在花圈上写着:让音乐和鲜花伴随我们的心。

C.文革中他被派去打扫女厕时,他说:对我老头真信任嘛!

D.先生对水的写照 ,也许能帮助我们理解他的品格, 帮助我们理解先生后半生在艰难的条件下为什么能取得举世瞩目的史学成就?

【解析】 A.去掉顿号;C.文革要加引号;D.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上海交大把发展校办产业作为振兴学校的重要策略,突破难点,形成了自我积累的________,有力地支持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

②江西和湖北两省去年以超过20亿美元的经济实力,跻身全国引进外资十强,________了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上的强劲势头。

③国民党代表团大陆之行,除________南京中山陵和广州黄花冈烈士陵园等地外,还希望就两岸经贸中的一些问题与大陆交换意义。

A.机制 昭示 拜谒 B.体制 揭示 参观

C.机制 揭示 参观 D.体制 昭示 拜谒

【解析】 机制: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此处“上海交大校办企业”用“机制”恰当。体制: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机构。昭示,明白地表示或宣布。揭示:使人看见原来不容易看出的事物。拜谒:瞻仰(陵墓、碑碣)。参观:实地观察。“拜谒”更合语境。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如何对文科的学生进行现代科学的教育,至今没有找到具体可行的途径,这件事我始终耿耿于怀,或者说是我的另一个梦。

B.尽管巴尔扎克和莫泊桑在小说艺术领域的成就登峰造极,但因为他们的作品缺乏思想启蒙和精神贡献,也没有资格成为法国民族的伟人。

C.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不怕被世人投入忘川,不在乎如冰的冷嘲和如火的热评,也不会使读者浅尝一口即束之高阁。

D.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餐馆在客人就餐时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

【解析】D.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用于自己不妥

早几年的中国,连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也完全有可能不知道沈从文是谁,可是现在沈从文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由著名学者钱理群、温儒敏和吴福辉所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首次以专章介绍了沈从文的作品。在这本影响很大的教

材中,同为“专章”作家的还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六位学术界公认的现代文学大师。

该书评价沈从文的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沈从文的文学不属于当时中国的城市文化,也不属于革命文学,因此难以被当时的现实理解是自然的。所以他是寂寞的。”

历史终究是公正的,它给了沈从文一个正确的评价,让我们走进课文,认识一下这位才华横溢的乡土作家吧。

1.本文是一篇新闻稿,篇幅较短,从文章形式可以看出,本文是一篇小通讯,而不是消息。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答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悼念性文章,而是主要回顾沈从文的一生,少用评价性语言,运用白描的手法,让读者从文中去体会沈从文的光辉一生。

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划分清楚。开始部分叙写了人们痛别沈从文

的场景,以及他的夫人对他的哀思。接下去,作者用“告别沈从文先生,也告别了他所代表的一个时代”一句,过渡到对沈从文先生一生的回忆中去。回忆部分从先生小时候写起,简短而概括。这一部分末尾写了自己和先生的交往及先生对水的写照。文章结束段用张充和、汉斯夫妇的挽联概括了先生的一生,也总括了全文。行文流畅、简洁,结构完整,使得文章浑然一体。

2.揣摩告别场景的细节。

【答案】 与先生告别时,“播放的是先生喜爱的肖邦的小夜曲和拉赫曼尼诺夫的钢琴曲”。这句话表明人们对先生的敬爱,同时表现了先生高雅的艺术情操。夫人“让音乐和鲜花伴随我们的心”的寄言则表达了她对先生的沉痛哀思。“我们”一词表明两人生死不渝、爱情坚贞,“音乐和鲜花”则传达着夫人对先生无比的思念与祝愿,希望先生在天国有“音乐和鲜花”相伴,希望先生在天国生活得舒心快乐。

3.赏析回忆先生的几个有代表性的细节。

【答案】 文章很简短,对先生一生的回忆也是非常简洁,以下几件小事则很有代表性。郁达夫在冬日看到先生穿着单衣,流着鼻血写文稿一事不难看出先生的坚韧和顽强,那么下文的“只念了小学,却成了大学的教授”也不难理解了。另外,写先生的学历更是表达作者对先生的敬佩,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先生遭到不公平待遇的愤慨。“传奇的经历”“马拉松般的恋爱”“山里人的热情与幽默”则全方位展示先生的特点,丰富了他的形象,也真实地表现出他的平凡的一面,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有血有肉。“先生对水的写照”是从又一个侧面写先生可贵的品格,他有水的纯洁,有水的强韧,有水的兼容并包,也有水的执著与坚强,所以他在史学方面照样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4.文章是一般的通讯吗?说说它为什么能被选入《中国新闻精品导读》?

【答案】 新闻的一个重要职能是把事件报道清楚,本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把人们与文坛巨人的告别场景表现得具体而简洁。另外,本文很好地利用了通讯表达方式多样的特点,叙述之外,穿插议论和抒情,使得文章既真实又感人,可读性很强。本文之所以被《中国新闻精品导读》收编,是因为本文把新闻和文学作品的特点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确是新闻中的“精品”。

5.关于沈从文

观点一 林斤澜说,建国后,沈从文的处境就非常艰难。对沈从文伤害最大的是郭沫若。郭沫若对沈从文有个人恩怨,他1948年在香港发表《斥反动文艺》(这个题目就非常“有色”),专打沈从文。建国后,郭沫若的

地位如日中天,是中国继鲁迅之后的“伟大旗手”!沈从文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

观点二 1948年,解放军已兵临北平城下,国民党军队退守城内,两军对峙。沈从文此时的心情其实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对新时代的来临欢欣鼓舞,另一方面又担心跟不上步伐。因为他毕竟是一个游离于两个政党之间的自由主义作家。他已然洞察到了自己的结局,为他的后半生埋下了伏笔,实际上也预示了整整一代旧知识分子的命运。

观点三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凌宇说:“确认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地位,是还历史本来面目。鲁迅先生就认为沈从文是自新文学运动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这对建立健康的文学批评秩序,营造良好的文学创造氛围,具有标志性意义。”

本文记述了文学大师沈从文的遗体告别仪式;并介绍沈从文其人,对历史作出反思。第一段交代逝者、中心事件及参加者,类似于一般消息的导语。第二至四段描写朴素、静穆的告别场面:没有显要人物,没有悼词,只有音乐、鲜花和亲友们的低声哭泣。这一部分为下文介绍沈从文其人、反思历史作了铺垫。第四段承上启下,引出第二部分。第五段以议论揭示主旨。第七至十段,概述沈从文的主要人生片段,既有艰难困苦,又有辉煌成就;既有人生遗憾,又有美丽传说。

最后三段,评析沈从文的品格、文章。作者以水为喻,揭示沈从文的品格特点——宽容与强韧,并指出这正是其战胜人生困境的力量所在。张充和夫妇的撰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则高度概括了沈从文先生的性情品格与文章造诣,是沈从文一生的真实写照:对极“左”思想与邪恶势力不折腰、不屈从,文章灿烂若北斗;对人民与亲友,既慈爱又大度,做人真诚如赤子。

【正字音 释词义】

沅(yuán)水 倔犟(juã jiànɡ) 强韧(rân) 涓涓(juān)

倔犟:(性情)刚烈不屈。也作倔强。 沿革: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历程。 写照:对事物的刻画描写。离奇不经:不平常,出人意料的,没有根据的。 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无坚不摧:能够摧毁任何坚固的东西。形容力量强大。

举世瞩目:整个世界都注目。 内妹:妻子的妹妹。

滴水穿石: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

【辨词义】 兼容并包 兼收并蓄

都有包容之意,强调的重点不同。兼容并包强调的是包容各个方面或各种事物;兼收并蓄强调的是包容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


相关内容

  •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自读文本2 告别沈从文讲解与例题 鲁人版必修1
  • 自读文本2 告别沈从文 问题导学 1.文章除了回忆沈老传奇式的一生,还写了哪些内容? 2.赏析回忆先生的几个有代表性的细节. 3."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在文章结尾,引用张充和.汉斯夫妇的挽联,说一说引用挽联的作用. 自主探究 文章是一般的通讯吗?说说它为什么 ...

  • 鲁人版高中语文目录
  •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最新目录 1 劝学----------<荀子> 2 2 师说----------韩愈 4 学习活动 一 文本品读 二 梳理.积累 三 写作平台 自读文本 谈读书----------朱光潜 10 第二单元 跨越时空的美丽 3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 16 ...

  • 藤野先生说课稿
  • <藤野先生>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藤野先生>. 一.说课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现代文方时,要能熟练地运 用默读和浏览的方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 容.并在学习的同时能有自己 ...

  •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1
  • 聆听天籁之音,发现民俗之美 ---人教八年级下<云南的歌会>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来自黄梅县八角亭中学我叫陈标.我说课的内容是沈从文的散文<云南的歌会>.下面,我就从文本解读.教学设想.课堂流程.教后反思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我的文本解读 <云南的 ...

  • 读什么,怎么读:引导中学生"读点鲁迅"的一个设想
  • 作者:钱理群 鲁迅研究月刊 2004年08期 1 关于中学生"读点鲁迅"的理由与意义,已经谈得很多,我自己就写有<关于鲁迅作 品教学的几点思考>.<"于我心有戚戚焉"--读王景山先生>这样 的文章.但即使在这一点上取得了共识,也没有完全 ...

  • 16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云南的歌会]教案 点评 反思
  • 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云南的歌会>教案+点评+反思    温州实验中学  杨聪(一等奖) 多么有"意思"的语文课! --杨聪<云南的歌会>课堂教学初品 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童志斌 324000,[email protected] 真的很开心,仗着"地 ...

  • [端午日]选文指瑕
  • <端午日>选文指瑕 作者:徐宏寿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3年第02期 苏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端午日>是其中的一篇.这篇文章节选自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第三章),描写了湘西端午日赛龙船和追 ...

  • 2015最新 边城 说课稿 高中语文
  • <边城>说课稿 一.说教材 <边城>选编在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作者是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的沈从文先生,著名作家汪曾祺对沈从文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 ".在<边城>里,通过湘 ...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边城]教学设计3
  • 安徽省合肥市32中高中语文<第3课 边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 修5 教学设想 (自读课文,以讨论.自由发言为主) 1.依靠揣摩词句,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课前布置预习,着重了解人物的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