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与畜牧业产业化

  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表明,在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畜牧业产业经营中,政府必须在政策上为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外部环境,推动其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国家在政策上,制定畜牧业产业化目标模式、产业政策、协调管理政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内统一市场环境日益成熟,我国畜牧业出现了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这就是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以贸工牧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为主要特征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和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畜牧业产业化已成为我国划时代的战略选择。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在我国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畜牧业产业化目标模式、产业政策及协调管理政策。首先,国家应制定明确的产业化目标模式。根据从西方国家为代表的国际畜牧业产业化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状况和我国的国情来看,畜牧业产业化目标模式应定为:生产的专业化、牧业的企业化、经营的一体化、资本的规模化、利益的共享化、服务的多元化、产业的科技化、企业的跨国化、支持的体系化、调控的制度化,使畜牧业产业化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以适应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发展战略。其次,国家应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根据我国畜牧业产业化目标模式,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综合考虑全国各省区的气候、土壤、地理和资源禀赋,制定全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全国和区域性主导产业、商品基地发展规划及具体的产业政策。最后,国家应制定协调管理政策。制定加强协调,理顺管理体制,消除旧体制障碍的协调管理政策,营造出一个便于牧民与市场连接的制度环境。      二、国家应在财政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世界各国畜牧业产业化的实践表明,强化政府保护,增加畜牧业投入,是提高牧业比较利益,增加牧民收入,顺利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保证。尽管财政不能包揽对畜牧业产业化的全部投入,但目前民族地区畜牧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同时没有形成良性的畜牧业产业化投入机制,不能有效地吸引社会资金的条件下,财政投入仍将是畜牧业开发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国家通过财政增加民族地区的支牧资金总量,规定财政支牧支出增长比例,确保支牧资金稳定增长,及时到位不得挪用;国家可以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政支农周转金、扶贫资金、商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中抽取一定比例集中扶持民族地区产业化经营的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   首先,积极支持民族地区畜牧业商品基地建设。商品基地是产业化的基础,没有商品基地,产业化就成了无源之水。国家要立足开发民族地区优势资源,千方百计增加投入,支持畜牧业商品基地向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比如,支持牧区绒山羊、细毛羊生产基地建设,支持牧民积极推广运用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畜产品科技含量。   其次,重点支持民族地区龙头骨干企业。龙头骨干企业担负着畜产品加工销售增值增效的重要任务,是畜牧业产业化的关键。国家应把民族地区龙头骨干企业作为支持民族地区畜牧业产业化的重点,特别是对市场潜力大、辐射面广、科技含量高、经营效益好、管理规范的龙头企业及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龙头企业,从多方面强有力地重点扶持。   最后,国家还要支持民族地区畜牧业科研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普及。畜牧业产业化必须有科技支撑,没有先进的科技做后盾,其市场开拓和竞争力必然不强。国家要对民族地区有关项目组织攻关,对企业的科研所给予资金物质上的支持,保证畜牧业技术发明、实施、普及等各环节畅通,使科研工作正常运转,多出、早出成果,使科研走在生产的前面,为发展畜牧业产业化增加技术储备。      三、在金融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对金融业,特别是对信贷提供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要根据畜牧业产业化政策,有力支持信贷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农村牧区信贷网络,拓宽融资渠道,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的扶持重点和措施,有目标有步骤地促进民族地区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要根据民族地区畜牧业产业化实际需要,利用信贷杠杆,围绕畜牧业产业化布局,相对集中资金,优先支持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和商品基地建设,优先安排符合畜牧业产业政策要求的计划项目,实施集约化经营;国家对有关开发信贷资金的贷款,简化申报、审批程序和层次,帮助牧民及时解决生产资金困难;各级金融部门,特别是各级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及时把信贷投放的重点转向畜牧业产业化,调整信贷结构,优化贷款投向,逐步把贷款运用到高产、优质、高效的基础产业上来。      四、培养和规范市场,为民族地区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市场发育程度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条件。畜牧业产业化着眼于整体规模效益,是一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组合与配置,它要求各种资源能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这就要求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为基础。市场范围越大、发育程度越高、体系越完善,资金配置的效益就越高、市场兴、流通畅、产销旺,对牧民的带动和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就越大、通过市场可以把牧民与企业联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共同体。因此,首先,国家应当成为调节市场的主体,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划,加强市场管理,消除市场障碍,疏通流通渠道,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其次,国家应充分认识建立完善畜产品市场体系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在政策、法规、资金方面提供条件,要以建立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对城镇重要批发市场,要纳入龙头骨干企业序列,在集中的商品生产基地,如工业小区和城镇、交通要道建立和同类型的畜产品批发市场,活跃商品流通。最后,应积极支持交易规模大、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畜产品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建设,培育和规范市场,完善市场体系。      五、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为民族地区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质服务      服务体系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保证。实行产业化意味着生产的高度集中。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高度分工的专业化、社会化生产,需要有全方位、多层次、系列化、综合完善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相配套。因此,国家从多方面支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中介服务组织,即政府办的畜牧业服务组织、农村集体服务组织、新型合作服务组织和民营服务组织等多种形式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并使政府办的畜牧业服务组织作为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国家对畜牧业实行宏观调控的渠道和形式。同时,国家要有力支持民族地区畜牧业产业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起畜产品产销信息网络,为牧民及时、准确地提供生产、价格信息,指导牧民按着市场需求发展生产、调整畜牧业生产的结构,搞好营销。      六、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加强对现有产业队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水平。从资金、人员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倾斜,建立健全畜牧业科技培训体系,在县、乡、村建立三级职业技术培训网络,强化从业人员在岗和转岗培训,对在职的劳动者不断进行业务素质培训,使他们接受终身教育,保证其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和畜牧业产业化的要求。   其次,国家要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深化民族教育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产业队伍素质偏低问题。增加教育投资,是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根本措施。国家财政拨款是教育经费的主渠道。少数民族教育基础差,要赶上先进地区的发展水平,教育投资的增长比例应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长比例。   另外,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应优先向师范教育倾斜,建立起专业类别齐全,层次配套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抓好师范教育,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对在岗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的素质全面得到提高,以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畜牧业产业化对教育的要求。国家也要制定特殊政策,提高教师待遇,稳定师资队伍,保证民族地区教育的稳步提高,从根本上提高产业队伍的素质。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学院函授部)   

  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表明,在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畜牧业产业经营中,政府必须在政策上为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外部环境,推动其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国家在政策上,制定畜牧业产业化目标模式、产业政策、协调管理政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内统一市场环境日益成熟,我国畜牧业出现了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这就是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以贸工牧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为主要特征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和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畜牧业产业化已成为我国划时代的战略选择。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在我国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畜牧业产业化目标模式、产业政策及协调管理政策。首先,国家应制定明确的产业化目标模式。根据从西方国家为代表的国际畜牧业产业化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状况和我国的国情来看,畜牧业产业化目标模式应定为:生产的专业化、牧业的企业化、经营的一体化、资本的规模化、利益的共享化、服务的多元化、产业的科技化、企业的跨国化、支持的体系化、调控的制度化,使畜牧业产业化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以适应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发展战略。其次,国家应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根据我国畜牧业产业化目标模式,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综合考虑全国各省区的气候、土壤、地理和资源禀赋,制定全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全国和区域性主导产业、商品基地发展规划及具体的产业政策。最后,国家应制定协调管理政策。制定加强协调,理顺管理体制,消除旧体制障碍的协调管理政策,营造出一个便于牧民与市场连接的制度环境。      二、国家应在财政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世界各国畜牧业产业化的实践表明,强化政府保护,增加畜牧业投入,是提高牧业比较利益,增加牧民收入,顺利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保证。尽管财政不能包揽对畜牧业产业化的全部投入,但目前民族地区畜牧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同时没有形成良性的畜牧业产业化投入机制,不能有效地吸引社会资金的条件下,财政投入仍将是畜牧业开发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国家通过财政增加民族地区的支牧资金总量,规定财政支牧支出增长比例,确保支牧资金稳定增长,及时到位不得挪用;国家可以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政支农周转金、扶贫资金、商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中抽取一定比例集中扶持民族地区产业化经营的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   首先,积极支持民族地区畜牧业商品基地建设。商品基地是产业化的基础,没有商品基地,产业化就成了无源之水。国家要立足开发民族地区优势资源,千方百计增加投入,支持畜牧业商品基地向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比如,支持牧区绒山羊、细毛羊生产基地建设,支持牧民积极推广运用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畜产品科技含量。   其次,重点支持民族地区龙头骨干企业。龙头骨干企业担负着畜产品加工销售增值增效的重要任务,是畜牧业产业化的关键。国家应把民族地区龙头骨干企业作为支持民族地区畜牧业产业化的重点,特别是对市场潜力大、辐射面广、科技含量高、经营效益好、管理规范的龙头企业及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龙头企业,从多方面强有力地重点扶持。   最后,国家还要支持民族地区畜牧业科研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普及。畜牧业产业化必须有科技支撑,没有先进的科技做后盾,其市场开拓和竞争力必然不强。国家要对民族地区有关项目组织攻关,对企业的科研所给予资金物质上的支持,保证畜牧业技术发明、实施、普及等各环节畅通,使科研工作正常运转,多出、早出成果,使科研走在生产的前面,为发展畜牧业产业化增加技术储备。      三、在金融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对金融业,特别是对信贷提供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要根据畜牧业产业化政策,有力支持信贷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农村牧区信贷网络,拓宽融资渠道,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的扶持重点和措施,有目标有步骤地促进民族地区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要根据民族地区畜牧业产业化实际需要,利用信贷杠杆,围绕畜牧业产业化布局,相对集中资金,优先支持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和商品基地建设,优先安排符合畜牧业产业政策要求的计划项目,实施集约化经营;国家对有关开发信贷资金的贷款,简化申报、审批程序和层次,帮助牧民及时解决生产资金困难;各级金融部门,特别是各级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及时把信贷投放的重点转向畜牧业产业化,调整信贷结构,优化贷款投向,逐步把贷款运用到高产、优质、高效的基础产业上来。      四、培养和规范市场,为民族地区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市场发育程度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条件。畜牧业产业化着眼于整体规模效益,是一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组合与配置,它要求各种资源能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这就要求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为基础。市场范围越大、发育程度越高、体系越完善,资金配置的效益就越高、市场兴、流通畅、产销旺,对牧民的带动和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就越大、通过市场可以把牧民与企业联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共同体。因此,首先,国家应当成为调节市场的主体,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划,加强市场管理,消除市场障碍,疏通流通渠道,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其次,国家应充分认识建立完善畜产品市场体系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在政策、法规、资金方面提供条件,要以建立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对城镇重要批发市场,要纳入龙头骨干企业序列,在集中的商品生产基地,如工业小区和城镇、交通要道建立和同类型的畜产品批发市场,活跃商品流通。最后,应积极支持交易规模大、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畜产品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建设,培育和规范市场,完善市场体系。      五、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为民族地区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质服务      服务体系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保证。实行产业化意味着生产的高度集中。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高度分工的专业化、社会化生产,需要有全方位、多层次、系列化、综合完善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相配套。因此,国家从多方面支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中介服务组织,即政府办的畜牧业服务组织、农村集体服务组织、新型合作服务组织和民营服务组织等多种形式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并使政府办的畜牧业服务组织作为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国家对畜牧业实行宏观调控的渠道和形式。同时,国家要有力支持民族地区畜牧业产业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起畜产品产销信息网络,为牧民及时、准确地提供生产、价格信息,指导牧民按着市场需求发展生产、调整畜牧业生产的结构,搞好营销。      六、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加强对现有产业队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水平。从资金、人员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倾斜,建立健全畜牧业科技培训体系,在县、乡、村建立三级职业技术培训网络,强化从业人员在岗和转岗培训,对在职的劳动者不断进行业务素质培训,使他们接受终身教育,保证其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和畜牧业产业化的要求。   其次,国家要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深化民族教育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产业队伍素质偏低问题。增加教育投资,是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根本措施。国家财政拨款是教育经费的主渠道。少数民族教育基础差,要赶上先进地区的发展水平,教育投资的增长比例应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长比例。   另外,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应优先向师范教育倾斜,建立起专业类别齐全,层次配套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抓好师范教育,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对在岗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的素质全面得到提高,以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畜牧业产业化对教育的要求。国家也要制定特殊政策,提高教师待遇,稳定师资队伍,保证民族地区教育的稳步提高,从根本上提高产业队伍的素质。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学院函授部)   


相关内容

  • 西部大开发畜牧大发展实习总结
  •   世纪之交,党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我市在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中,不可忽视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促进畜牧业大发展。   一.畜牧业是一个很有 ...

  • 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如何发展?
  • 西部大开发.农业结构调整整.加入WTO.生态环境建设等均对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特色农业是西部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西部特色经济的必由之路.本文将就西部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问题与方向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 (一)西部发展特色农业有五大优势 1.生物物种优 ...

  • [§1.3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 <§1.3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四大地区的范围并对比分析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知道我国南北方的划分界线及区域差异,限制性因素和发展方向. 4.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

  • 关于西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分析
  • 论文关键词:西部地区特色经济 论文摘 要:本文从特色经济的概念.理论基础和 特征出发.在分析了西部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性基础上.探讨了特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 主导特色产业选择与应注意的问题.对西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近几 年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东西部地区差异日益加大.促进 ...

  • 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 面积 ,其内部的 ...

  • 必修三地理复习笔记
  •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

  • 高中地理知识点
  • 高中地理知识点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特点:区域性: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 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3.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 ...

  • 畜牧养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畜牧养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word 版本,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修改套用) 第一章 总 论 1.1 申请项目概述 1.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项目名称:XXX 县畜牧养殖建设项目 建设地点:XXX 县新寨乡 建设内容及规模:本项目将依托项目区适宜发展生态畜牧养殖的自然条件和喂养牲畜的饲料资源优 ...

  • 论美国西进运动与中国西部大开发
  • 论美国西进运动与中国西部大开发 陈继勇 肖光恩 本文发表于 <新经济·新管理·新理念>,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ISBN7 -80127-924-7/F·21,Pp1-17. 内容提要:美国西进运动是在自由市场经济和领土扩张的背景下,以大规模人口迁移为基础,以交通运输为先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