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历史必然性与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政治与行政・

探求2005年第6期(新97期・总160期)

城市化的历史必然性与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王连喜

(深圳行政学院科学社套主叉教研部,广东深圳518021)

『摘要1作为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城市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城市化在取得重大历史进步并给人类社

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发展代价。在中国,城市化建设已经成为是各缴政府极力推行的重要发展战略,但也在特殊的国情下衍生出诸如劳动力的过剩与流动、“城巾村”病灶、能糠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等之间的和谐发展,是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城一i化;城市化两重性;城市化困境;城市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D03【文献标识码1

A[文章编号】1003"---8744(2005)06一()037—加6

一、城市化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局限性

(一j工业化的力量和工业企业的集中使城

市化成为历史的必然

的巨大效益,进而吸引了大量的人口集中,集中的结果就是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对此,恩格斯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必须住在近处,甚至在不大的工厂近旁,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他们都有一定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还须有其他的人,于是手工业者、裁缝、鞋匠、面包师、泥瓦匠、木匠都搬到这里来了。这种村镇里的居民,特别是年轻的一代,逐渐习惯于工厂_T作,之间熟悉这种工作;当第一个工厂很自然地已经不能保证一切希望工作的人

都有工作的时候,工资就下降,结果就是新的厂主搬

我们知道,大工业是一种高度协作性的共同劳动,是商度社会化的大生产,它要求生产的高度集中。恩格斯曾以伦敦为例指出,能够使同样数量的人口在一个地方产生100倍以上的利润和力量的,就是大城市及其大城市中工业企业的大规模集中。他说:“城市愈丈,搬到里面来就愈有利,因为这里有铁路,有运河,有公路;可以挑选的工人愈来愈多;由于建筑业中和机器制造业中

的竞争,在这种一切都方便的地方开办新的企

到这个地方来。于是村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就变成大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对人手的

需要;工资提高r,因此,工人成群结队地从农业地

业,比起不仅建筑材料和机器要预先从其他地方

运来的比较遥远的地方,花费比较少的钱就行

区涌人城市。”121大工业的发展直接促成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促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和聚集,城市化就这样在工业化的物质力量推动下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成为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二)大工业的推拉作用使以集中生产的城市化

了;这里有顾客云集的市场和交易所,这里跟原料市场和成品销售市场有直接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惊人迅速地成长。”…而且,大工业只有在大城市里才能大规模地集中起来。工业企业的高度集中,带来了分工的逐步专业化和经济

收稿日期:2005—8—27

取代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成为可能

作者简介:王连喜(1963一),哲学博士,深圳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

万方数据 

探求

2005年第6期

在历史上,农村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一直与小土地所有制密切相连,而与近代社会以来出现的生产的社会化本性背道而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这种小土地所有制必然被社会化大生产所

抛弃,T业化生产和生产的社会化要求被先进的所有制比如具有公有制性质的所有制所代替。马克思认为,“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本身无Il:境地分离。人力发生巨大的浪费。生产条件日益恶化和生产资料日益昂贵是小块土地所有

制的必然规律。”“大工业生产方式代替这种小块

土地所有制正好符合城市中生产方式的特点和趋势,因为城市克服了农村那种生产的分散和效益低下的弊端。“城市已经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这个事实;而在乡村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隔绝和分散。””城市因人口、资源等方面的集中优势进而产生了它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优势,城乡之间的差别随之拉开,尤其是城市与农村在经济上的差别。马克思认为,城市与农村在经济上的差别又体现为工业与农业在效益上的差异,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就会自然地走到生产率高的地区即城市去生产、去生活、去延续后代。就这样,城市与农村的利益势差必然地引起农业资源向

城市的流动,如人JI、资本向城市的集聚和集中,

加速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退一步说,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优势,都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近代人-I.业生产的推拉作件J而实现的。对此,马克思指出:“大工业在农业领域内所

起的最革命的作用,是消灭旧社会的堡垒——

‘农民’,并代之以雇佣工人。因此,农村中社会变革的需要和社会对立,就和城市相同了。最陈旧和最不合理的经营,被科学在工艺上的自觉应用

代替了。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原始的家庭纽带,

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撕断了。但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同时为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综合,即农业和工业

在它们对立发展的基础上的联合,创造r物质前提。”161也就是说,大工业冲击了传统农村经济关系的纽带,使农利的生产要素在新的生产关系上

38

万 

方数据得到整合,这种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就是比农村那种小土地所有制更高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种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的载体就是城市生产关

系,而城市生产关系的孕育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

大工业生产在推动和整合新的生产关系过程中,产

生了“推力”和“拉力”的相互作用:“推力”,就是机器

大生产推动了农业的生产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同时产生了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和向城市的转移;“拉

力”,就是机器大工业在城市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对

农村人口的吸引力,电使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促使农村大批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这个转移,既是人u数量的迁移,也是农村资源、资金等的流入。而城市化理论揭示,人口的城市化是农村城市化的关键标志。

(三)资本主义对大城市蕴藏的巨大经济利益的追逐使城市化成为现实

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的过程就是经济利益从农村到城市的聚集过程。由于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集聚利益,由于大批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过程带来r极大的经济利润和社会财富,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就愈发疯狂起来。这个过程客观上又推动了农村城市化

的进程。伴随这一过稃,就造成了资源不断地向城市

流动,造成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利益差别,造成了农村的衰败与城市的繁荣,造成了城市劳动

大军的巨增。工业化过程中,“迁移能给工人带来‘经济上的益处’,因为他们所去的地方工资较高,在那

里当雇工的境况较有利。”lVl所以,处于经济的考虑,农民被迫从农村迂到城市,但不一定成为城市居民。

然而,大规模的城市化一方面促进_『城市经济的发

展特别是城市生产关系的确立,另一方面也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渗透和确立;资源与劳动

的分离、流动和组合,使城市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速

度发展着,资本丰义生产关系也以惊人的速度确立

下来。所以说,以经济利益为最大原则的城市化,不

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选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过程,就是农村城市化加速前进的过程,当然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过程,对此要给予台理的评价。

合理评价城市化的历史作用,就必须坚持辩证的观点,也就是说,要辩证地看待城市化的两面性,

城市化的历史必然性与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2005年第6期

尤其是资本主义城市化的双重作用,凼为城市化事实上是从资本主义时代真正开始的。城市化-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推动了农村与城市

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文明进步,消除了农村的

封闭和分散;另一方面,又剥夺了农民的生存资料,破坏了农村的生存环境,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对立,造成各种“城市病”的出现,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被明白地暴露出来。马克思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是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的最鲜明的反映,这种屈从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

重新产生二者利益之间的对立”。“自然生态遭到破坏,人的心态也遭到破坏;经济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环境[i王遭到破坏;城乡关系在分化,人的关

系也在分化。当然,一切问题的彻底解决,只有从

生产力的发展和所有制的完善方面去努力,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逐步解决上去努力。

二、我国城市化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有千篇一律的城市化政策

我国的城市化特点之一就是城市地区之问和城市内部结构之间存在着比较严莺的失衡,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的差异在各个地区表现

也有不同,因此很难用统一的城市化政策,来顾

及和平衡特殊的中国国情F囚各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城市化过程。比如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之问,

在城市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基础设施、资金投

入等方面存在着鲜明的对照,与落后地区的农村

比较更是天壤之别。差异悬殊的社会结构、生产

力结构等都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再比如我国城乡之间的消费差异,改革开放前城市居民的消费

水平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2.6

2.8倍;80年代

早中期,城乡经济差距曾经有所缩小,从指标上

看,降到22—2.3倍,但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

初,这种差别又回到2.8—3.0倍的水平;90年代中期,这种差距扩大到33—3.4倍;到了21世纪初期,两者的差距更是扩大到3.9倍的水平。”城

万 

方数据乡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别,必然带来大量低收

入地区的农民和居民向比较发达地区流动,尤其是

农民工进城就业,这在客观上虽然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但因差别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就会一触即发,社会

稳定面临重大考验。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差不多2

亿人口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流动。这样,由于不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阶段处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结果造成我们在政策上无法完整地统一起来,“政策打架”、“政策走样”现象就会出现,不同地区可以享有不同的政策,从而导致城市化战略的制定、城市化模式的

选择出现不同。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成为我国

城市化面临的最大困惑

人口多、底于薄、生产力水平低,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的人口已达到13亿,城市人口只占不到40%的比例。人类注定是一种城市化的牛物。100年前,1(】%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但到了20世纪末,这个比例提高到了50%。据联合圉预计,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还将有2亿人从农村贫嗣地医流向城镇,而亚洲发展银行预测到2030年将有3亿人口成为城镇新居民。有2亿左右的人【_】在流动之中,即使城市化率达到60%,也有3亿的农村人口需要到城市谋生和定居,如此巨大的人口流动群体,如此邕大人口的城市化,在世界上是找不到的。这给城市带来的压力使城市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城市化建设的任务任重道远;而且数亿人口的

生活方式、社会观念需要改变,这是何等艰巨的任务。

人口流动大潮并不意味着前途一片光明。迅速

的扩张意味着会经常发生混乱,意味着设施不能满足需求,以及公共机构的能力常常跟不上二需求。由于建筑物不断崛起,风景遭到破坏,人的感觉会变差,在压力之下人们可能作出不成熟的决定。最严重的问题也许是正常的社会关系经常会遭到破坏并被重建,当地人和新来的移民之间经常发生政治冲突。按照经验推断,如果管理不善或经济增K长期停滞不前,很快就会发展各大城市出现大片的贫民窟,正如

印度和拉丁美洲发生的情况一样。如何为迅速增长

的城市人口提供净水、下水道、学校和医院将是一个大问题,尤其是那些现在已有很大压力的公共服务。因此对加快城市化进程开绿灯并不意味着允许每个

39

探求

2005年第6期

人自由选择居住和工作地点,很显然政府会严格控制大量贫困人口涌入北京、上海、广州等示范城市,反之贫困人口会被引向较小的城市和周边城镇。这一体系的核心就是户口制度,这使农村

流动人口无法获得大多数城市居民享受的福利。

人们不会因为公众服务的压力而减少自己的需求,而强制措施又会带来不公平。

(三)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中村”阻塞着城市化的发展和进步

“城中村”已经成为阻塞发展和进步的绊脚石,也成为深度城市化的障碍。“城中村”不单纯是一个建筑群或者住宅区的概念,它代表了一种落后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原住民拥有住房,依附于房屋租金和土地权益,排斥现代企业制度,日益游离于现代经济文明和政治文明之外,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发展起着阻塞作用。“城中

村”还和违法建筑联系在一起,比如深圳有90%以

上的违法建筑出在“城中村”,违法建筑既蚕食城市发展空间、影响城市整体规划,而且建设质量低劣,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给居住者生命财产带来直接威胁。但是,进行“城中村”改造推动城市城市化并非易事。专家认为,“城中村”为外来劳工提供廉价租房,曾在城市化过程中起过作用,但现在已经变成城市的“毒瘤”和“痼疾”,严重危害到住户和周边居民的健康安全,影响城市发展。“城中村”改造带来了四大困境:1、产权困境,原住农民土地产权的特殊性,给改造带来困难。2、规划困境,如果“城中村”开发强度太大,市政公用设施欠账较多,开发商不愿意接手开发。3、拆迁

补偿困境,“城中村”为业主带来可观的租金收

益,有些业主一-年靠租房收入好几百万元,因此

提出的补偿数额也很大。4、土地供应困境,为鼓励

改造,政府需要给改造单位实行大幅度的地价优惠或资金补贴,加剧了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

(四)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也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困境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国环境状况正在南环境质最总体恶化、局部好转,向环境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转变。但是,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

据2004年6月2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2004

4()

万 

方数据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中国的城市环境保护》显

示:2004年度全国城市空气质量与2003年相当,部

分城市污染仍然严重,酸雨污染呈加重趋势,地表水水质无明显变化,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与2003年基本

持平,东海和渤海污染严重;城市声环境质量虽然较

好,但辐射环境质量不容乐观;耕地面积仍呈减少趋势;生态状况无明显改善;气候变化异常。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一些地区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城市化过程中必须给予解决的突出问题。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党的全国代表代表大会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等都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之一,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化过程中,我国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必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水平质量的提高,环境保护和生态城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战略选择

(一)积极加快城市化进程,帮助城市健康成长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另一

种解释”。城市化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但是,加快城市化,政府是大有可为的。我们要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推进中国城市化的文明进程,并且使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和模式在中国找到具体化的生长点。这些年来,全世界对城市化都有了比较积极的看法,并且将城市化作为不发达国家谋求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必要手段。我们要以积极的政

策和行动,“帮助城市成长,更积极地推动城市化进程”(1996年第二届联合国人类住区大会提出的中

心议题),将城市化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和国家发展战

略之中,去研究,去行动。

推进城市化发展战略,是实施我国现代化建设

第三步发展战略的需要,因为现代化与城市化是紧

密相连的。世界上现代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大都是城市化水平和质量比较高的国家,我国要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一般认为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是在140%--250%的范围内,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的历史必然性与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2005年第6期

远远低于工业化水平,20(X)年时也只达到36%的水平。滞后的城市化阻碍r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固化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限制了市场和需求的扩展,进而制约了工业化进程。推进城市化成为我国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持续增长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必将进一步扩张市场、加快人力资源积累、提高劳动者素质、拉动需求和扩大就业,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中国必须发展一些大城市并以此为依托建立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贸易、金融、信息、工业中

心,加快城市化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

促进落后地区现代化,缩小地区差距的必要步骤。当然,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加速阶段的我国,也要注意城市化带来的负面作用。我们应该以积极谨慎的态度迎接城市化高潮的推进,并通过城市化尽力解决目前我国社会经济面临的重大问题,如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城市下岗和再就业问题、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问题、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问的差距问题、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及建设生态城市的问题,等等。

(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谨慎处理城市化

中的若干关系

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矛盾和国际发展经验来看,树立科学

发展观至关重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

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艮、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还要看到,2020年之前,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加速和关键阶段(城市化水平将达60%左右),也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同时还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重要阶段的城市化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一定要

处理好与城市发展相关的诸多问题,比如,要处

理好城市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通过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战略的推行推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规

万 

方数据模化、集约化,进~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要正确处理城市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克服因过度城市化(城镇化)而带来的“城市病”和“农村病”,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绿色农村。要处理好城市化与农民身份的变迁问题,处理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身份变迁和身份认定问题,不仅要解决农民在二元体制上的身份尴尬问题,还要解决农民在城市的身份认定问题,合理有序地推动劳动力的转移流动;不仅要实现农民的身份变革,还要实现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实现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实现由城市农民到城市市民的转变,实现由传统农民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转变。正确处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既要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因为这是国家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也要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设同国力相匹配的国家城市体系和工业化体系。

(三)选择多样化复台型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有自己的轨迹和规律,应该

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市场经济规律、环境优化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走多样化复合型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决不能人为地鼓励或限制某类城市的发展,只要是符合规律的城市化都应该给予支持。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政府要正面鼓励和支持若干大、中城市的发展,通过完善城市功能,形成合理的大、中、小城市布局,发挥不同规模城市的不同作用,尤其是要鼓励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内涵式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配合东部地区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开发、东北地区振兴、中部地区崛起的国家发展战略,选择若干个区域性大、巾城市,培育成为不仅同世界城市体系接轨,参与经济全球化,而且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枢纽,成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心,并逐步成为世界城市网络中的重要成员,成为世界城市体系在中国的延伸。同时,要重视城市连绵区或城市带的建设,当前尤其注意和重视沪~宁一杭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港一广一深珠江三角洲城市带、京一津一唐环渤海城市带以及东北、中部等城市连绵区的建设,强化区域规划的协调作用,合理实现不同地区空间地域的互补功能,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推进城市化模式改善和城市发展战略优化。

4】

探求2005年第6期

在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建设方面,要采取“联

动”的方针推动城市化发展。通过工业化,实现就

市的可持续发展。llr’l

业结构的城市化,即通过深化和推进工业化,解决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解决城市的就业容量和人口总量等问题;通过信息化,提升工业化的水平和质量,进而提升城市化的水平和质量,使城市发展真正融入到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潮流之中,使现代城市不再是传统社会自成体系的城堡,

而是与其他地区不断实现物质、人才、信息交流的

社.1995

301.296

f注释]

【1儿2J马克思崽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

[31弓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J匕京:人民出版丰七,

1995910.

[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J匕京:人民出版村,

1995104

平台。在城市布局上,应该重视和增强人口聚集功能,通过工业化增加城市的就业容量和人口总量;在城市功能建设上,应该重视和增强城市的要素功能聚集,莺点增强城市对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等资源的集聚能力;在城市主体的建设上,要以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为中心,重视城市建设投资的多元化和市场化,把国家投资、地方投资和企业投资这些城市化手段结合起来,通过工业化聚

集和配置企业资源,拓展城市和企业各自发展的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二)[M]北京:人f{己出版社,1995

【6]资本论(第1卷)IM】551—552

『7]Y0宁全集(第3卷)【M]北京:凡民出版社,218

f81码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04.

【9】李强农f:己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09

【10]{l必定・p围城市化的宏观审视及发展思路【M】.厦

fJ: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18

21

空间;在城市发展模式方面,』越该尽快摆脱单纯经济增长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快速推进综合质量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通过工业化化解城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冲突和矛盾,促进各类城

责任编辑:李三虎

M*“4““m.¨*“““““nm“m“.¨““m“m““m“*nmm“.¨—“.¨m—n—”““““n—*(接第17页】再次要建立健全社区各基层的党支部。对于在社区内的新经济组织,要消除党建“空白点”,要把建立健全党支部放在首位。凡有条件的,要及时建立独立或联合的党支部,凡条件暂不具备的,要先派党建联络员或先建工会、共青团组织,然后,尽快创造条件建立起党的组织。

2、建立与社区党建相匹配的工作机制。建立

评选“党建工作先进社区”先进基层组织的重要条件,同时,将这项工作列入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范围。对于在社区党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给予表彰和激励。

3、建立与社区党建相匹配的创新机制。要打破

过去纵向和行政管理为主、条块相对分割的传统模式,建立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领导方式。要通过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社区党建工作研究会等组织形式,对社区党建工作进行专题研讨,积极探索社区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活动方式。要在原有街道党建工作的基础上,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路子。把加强社区党建工作作为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和不断总结的过程。社区党建作为党建工作中的一个新课题,H有不断创新,才能显示出应

有的生命力,才能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超前性。

与社区党建相匹配的工作机制,是激发和增强社

区党建工作生机和活力的有效办法。首先要抓好

同步规划,把社区党建纳入各级党委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总体规划,使之和整个党建工作以及新发展同步。其次要抓好制度建设,要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责任制度,明确街道党工委书记为社区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同时,建立市、区、街道党员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与社区党的基层组织之间的结对制度。再次要抓好考评制度,对社区党建工作要注重搞好考评,将社区党建工作情况作为

42

责任编辑:霍秀媚

万方数据 

城市化的历史必然性与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王连喜, Wang Lianxi

深圳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广东,深圳,518021探求

ACADEMIC SEARCH FOR TRUTH AND REALITY2005,

参考文献(9条)

1.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952.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953.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4.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955.马克思 资本论6.列宁 列宁全集

7.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958.李强 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 2004

9.程必定 中国城市化的宏观审视及发展思路 2002

相似文献(0条)

引证文献(2条)

1.全伟 我国能源与城镇化关系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城市问题 2009(8)

2.王开泳.陈田.董玛力 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期刊论文]-经济地理 2008(3)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tq200506011.aspx

下载时间:2010年6月1日

・政治与行政・

探求2005年第6期(新97期・总160期)

城市化的历史必然性与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王连喜

(深圳行政学院科学社套主叉教研部,广东深圳518021)

『摘要1作为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城市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城市化在取得重大历史进步并给人类社

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发展代价。在中国,城市化建设已经成为是各缴政府极力推行的重要发展战略,但也在特殊的国情下衍生出诸如劳动力的过剩与流动、“城巾村”病灶、能糠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等之间的和谐发展,是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城一i化;城市化两重性;城市化困境;城市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D03【文献标识码1

A[文章编号】1003"---8744(2005)06一()037—加6

一、城市化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局限性

(一j工业化的力量和工业企业的集中使城

市化成为历史的必然

的巨大效益,进而吸引了大量的人口集中,集中的结果就是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对此,恩格斯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必须住在近处,甚至在不大的工厂近旁,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他们都有一定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还须有其他的人,于是手工业者、裁缝、鞋匠、面包师、泥瓦匠、木匠都搬到这里来了。这种村镇里的居民,特别是年轻的一代,逐渐习惯于工厂_T作,之间熟悉这种工作;当第一个工厂很自然地已经不能保证一切希望工作的人

都有工作的时候,工资就下降,结果就是新的厂主搬

我们知道,大工业是一种高度协作性的共同劳动,是商度社会化的大生产,它要求生产的高度集中。恩格斯曾以伦敦为例指出,能够使同样数量的人口在一个地方产生100倍以上的利润和力量的,就是大城市及其大城市中工业企业的大规模集中。他说:“城市愈丈,搬到里面来就愈有利,因为这里有铁路,有运河,有公路;可以挑选的工人愈来愈多;由于建筑业中和机器制造业中

的竞争,在这种一切都方便的地方开办新的企

到这个地方来。于是村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就变成大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对人手的

需要;工资提高r,因此,工人成群结队地从农业地

业,比起不仅建筑材料和机器要预先从其他地方

运来的比较遥远的地方,花费比较少的钱就行

区涌人城市。”121大工业的发展直接促成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促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和聚集,城市化就这样在工业化的物质力量推动下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成为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二)大工业的推拉作用使以集中生产的城市化

了;这里有顾客云集的市场和交易所,这里跟原料市场和成品销售市场有直接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惊人迅速地成长。”…而且,大工业只有在大城市里才能大规模地集中起来。工业企业的高度集中,带来了分工的逐步专业化和经济

收稿日期:2005—8—27

取代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成为可能

作者简介:王连喜(1963一),哲学博士,深圳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

万方数据 

探求

2005年第6期

在历史上,农村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一直与小土地所有制密切相连,而与近代社会以来出现的生产的社会化本性背道而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这种小土地所有制必然被社会化大生产所

抛弃,T业化生产和生产的社会化要求被先进的所有制比如具有公有制性质的所有制所代替。马克思认为,“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本身无Il:境地分离。人力发生巨大的浪费。生产条件日益恶化和生产资料日益昂贵是小块土地所有

制的必然规律。”“大工业生产方式代替这种小块

土地所有制正好符合城市中生产方式的特点和趋势,因为城市克服了农村那种生产的分散和效益低下的弊端。“城市已经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这个事实;而在乡村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隔绝和分散。””城市因人口、资源等方面的集中优势进而产生了它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优势,城乡之间的差别随之拉开,尤其是城市与农村在经济上的差别。马克思认为,城市与农村在经济上的差别又体现为工业与农业在效益上的差异,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就会自然地走到生产率高的地区即城市去生产、去生活、去延续后代。就这样,城市与农村的利益势差必然地引起农业资源向

城市的流动,如人JI、资本向城市的集聚和集中,

加速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退一步说,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优势,都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近代人-I.业生产的推拉作件J而实现的。对此,马克思指出:“大工业在农业领域内所

起的最革命的作用,是消灭旧社会的堡垒——

‘农民’,并代之以雇佣工人。因此,农村中社会变革的需要和社会对立,就和城市相同了。最陈旧和最不合理的经营,被科学在工艺上的自觉应用

代替了。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原始的家庭纽带,

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撕断了。但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同时为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综合,即农业和工业

在它们对立发展的基础上的联合,创造r物质前提。”161也就是说,大工业冲击了传统农村经济关系的纽带,使农利的生产要素在新的生产关系上

38

万 

方数据得到整合,这种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就是比农村那种小土地所有制更高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种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的载体就是城市生产关

系,而城市生产关系的孕育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

大工业生产在推动和整合新的生产关系过程中,产

生了“推力”和“拉力”的相互作用:“推力”,就是机器

大生产推动了农业的生产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同时产生了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和向城市的转移;“拉

力”,就是机器大工业在城市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对

农村人口的吸引力,电使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促使农村大批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这个转移,既是人u数量的迁移,也是农村资源、资金等的流入。而城市化理论揭示,人口的城市化是农村城市化的关键标志。

(三)资本主义对大城市蕴藏的巨大经济利益的追逐使城市化成为现实

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的过程就是经济利益从农村到城市的聚集过程。由于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集聚利益,由于大批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过程带来r极大的经济利润和社会财富,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就愈发疯狂起来。这个过程客观上又推动了农村城市化

的进程。伴随这一过稃,就造成了资源不断地向城市

流动,造成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利益差别,造成了农村的衰败与城市的繁荣,造成了城市劳动

大军的巨增。工业化过程中,“迁移能给工人带来‘经济上的益处’,因为他们所去的地方工资较高,在那

里当雇工的境况较有利。”lVl所以,处于经济的考虑,农民被迫从农村迂到城市,但不一定成为城市居民。

然而,大规模的城市化一方面促进_『城市经济的发

展特别是城市生产关系的确立,另一方面也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渗透和确立;资源与劳动

的分离、流动和组合,使城市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速

度发展着,资本丰义生产关系也以惊人的速度确立

下来。所以说,以经济利益为最大原则的城市化,不

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选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过程,就是农村城市化加速前进的过程,当然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过程,对此要给予台理的评价。

合理评价城市化的历史作用,就必须坚持辩证的观点,也就是说,要辩证地看待城市化的两面性,

城市化的历史必然性与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2005年第6期

尤其是资本主义城市化的双重作用,凼为城市化事实上是从资本主义时代真正开始的。城市化-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推动了农村与城市

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文明进步,消除了农村的

封闭和分散;另一方面,又剥夺了农民的生存资料,破坏了农村的生存环境,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对立,造成各种“城市病”的出现,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被明白地暴露出来。马克思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是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的最鲜明的反映,这种屈从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

重新产生二者利益之间的对立”。“自然生态遭到破坏,人的心态也遭到破坏;经济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环境[i王遭到破坏;城乡关系在分化,人的关

系也在分化。当然,一切问题的彻底解决,只有从

生产力的发展和所有制的完善方面去努力,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逐步解决上去努力。

二、我国城市化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有千篇一律的城市化政策

我国的城市化特点之一就是城市地区之问和城市内部结构之间存在着比较严莺的失衡,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的差异在各个地区表现

也有不同,因此很难用统一的城市化政策,来顾

及和平衡特殊的中国国情F囚各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城市化过程。比如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之问,

在城市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基础设施、资金投

入等方面存在着鲜明的对照,与落后地区的农村

比较更是天壤之别。差异悬殊的社会结构、生产

力结构等都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再比如我国城乡之间的消费差异,改革开放前城市居民的消费

水平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2.6

2.8倍;80年代

早中期,城乡经济差距曾经有所缩小,从指标上

看,降到22—2.3倍,但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

初,这种差别又回到2.8—3.0倍的水平;90年代中期,这种差距扩大到33—3.4倍;到了21世纪初期,两者的差距更是扩大到3.9倍的水平。”城

万 

方数据乡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别,必然带来大量低收

入地区的农民和居民向比较发达地区流动,尤其是

农民工进城就业,这在客观上虽然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但因差别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就会一触即发,社会

稳定面临重大考验。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差不多2

亿人口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流动。这样,由于不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阶段处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结果造成我们在政策上无法完整地统一起来,“政策打架”、“政策走样”现象就会出现,不同地区可以享有不同的政策,从而导致城市化战略的制定、城市化模式的

选择出现不同。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成为我国

城市化面临的最大困惑

人口多、底于薄、生产力水平低,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的人口已达到13亿,城市人口只占不到40%的比例。人类注定是一种城市化的牛物。100年前,1(】%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但到了20世纪末,这个比例提高到了50%。据联合圉预计,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还将有2亿人从农村贫嗣地医流向城镇,而亚洲发展银行预测到2030年将有3亿人口成为城镇新居民。有2亿左右的人【_】在流动之中,即使城市化率达到60%,也有3亿的农村人口需要到城市谋生和定居,如此巨大的人口流动群体,如此邕大人口的城市化,在世界上是找不到的。这给城市带来的压力使城市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城市化建设的任务任重道远;而且数亿人口的

生活方式、社会观念需要改变,这是何等艰巨的任务。

人口流动大潮并不意味着前途一片光明。迅速

的扩张意味着会经常发生混乱,意味着设施不能满足需求,以及公共机构的能力常常跟不上二需求。由于建筑物不断崛起,风景遭到破坏,人的感觉会变差,在压力之下人们可能作出不成熟的决定。最严重的问题也许是正常的社会关系经常会遭到破坏并被重建,当地人和新来的移民之间经常发生政治冲突。按照经验推断,如果管理不善或经济增K长期停滞不前,很快就会发展各大城市出现大片的贫民窟,正如

印度和拉丁美洲发生的情况一样。如何为迅速增长

的城市人口提供净水、下水道、学校和医院将是一个大问题,尤其是那些现在已有很大压力的公共服务。因此对加快城市化进程开绿灯并不意味着允许每个

39

探求

2005年第6期

人自由选择居住和工作地点,很显然政府会严格控制大量贫困人口涌入北京、上海、广州等示范城市,反之贫困人口会被引向较小的城市和周边城镇。这一体系的核心就是户口制度,这使农村

流动人口无法获得大多数城市居民享受的福利。

人们不会因为公众服务的压力而减少自己的需求,而强制措施又会带来不公平。

(三)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中村”阻塞着城市化的发展和进步

“城中村”已经成为阻塞发展和进步的绊脚石,也成为深度城市化的障碍。“城中村”不单纯是一个建筑群或者住宅区的概念,它代表了一种落后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原住民拥有住房,依附于房屋租金和土地权益,排斥现代企业制度,日益游离于现代经济文明和政治文明之外,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发展起着阻塞作用。“城中

村”还和违法建筑联系在一起,比如深圳有90%以

上的违法建筑出在“城中村”,违法建筑既蚕食城市发展空间、影响城市整体规划,而且建设质量低劣,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给居住者生命财产带来直接威胁。但是,进行“城中村”改造推动城市城市化并非易事。专家认为,“城中村”为外来劳工提供廉价租房,曾在城市化过程中起过作用,但现在已经变成城市的“毒瘤”和“痼疾”,严重危害到住户和周边居民的健康安全,影响城市发展。“城中村”改造带来了四大困境:1、产权困境,原住农民土地产权的特殊性,给改造带来困难。2、规划困境,如果“城中村”开发强度太大,市政公用设施欠账较多,开发商不愿意接手开发。3、拆迁

补偿困境,“城中村”为业主带来可观的租金收

益,有些业主一-年靠租房收入好几百万元,因此

提出的补偿数额也很大。4、土地供应困境,为鼓励

改造,政府需要给改造单位实行大幅度的地价优惠或资金补贴,加剧了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

(四)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也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困境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国环境状况正在南环境质最总体恶化、局部好转,向环境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转变。但是,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

据2004年6月2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2004

4()

万 

方数据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中国的城市环境保护》显

示:2004年度全国城市空气质量与2003年相当,部

分城市污染仍然严重,酸雨污染呈加重趋势,地表水水质无明显变化,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与2003年基本

持平,东海和渤海污染严重;城市声环境质量虽然较

好,但辐射环境质量不容乐观;耕地面积仍呈减少趋势;生态状况无明显改善;气候变化异常。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一些地区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城市化过程中必须给予解决的突出问题。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党的全国代表代表大会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等都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之一,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化过程中,我国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必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水平质量的提高,环境保护和生态城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战略选择

(一)积极加快城市化进程,帮助城市健康成长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另一

种解释”。城市化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但是,加快城市化,政府是大有可为的。我们要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推进中国城市化的文明进程,并且使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和模式在中国找到具体化的生长点。这些年来,全世界对城市化都有了比较积极的看法,并且将城市化作为不发达国家谋求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必要手段。我们要以积极的政

策和行动,“帮助城市成长,更积极地推动城市化进程”(1996年第二届联合国人类住区大会提出的中

心议题),将城市化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和国家发展战

略之中,去研究,去行动。

推进城市化发展战略,是实施我国现代化建设

第三步发展战略的需要,因为现代化与城市化是紧

密相连的。世界上现代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大都是城市化水平和质量比较高的国家,我国要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一般认为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是在140%--250%的范围内,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的历史必然性与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2005年第6期

远远低于工业化水平,20(X)年时也只达到36%的水平。滞后的城市化阻碍r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固化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限制了市场和需求的扩展,进而制约了工业化进程。推进城市化成为我国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持续增长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必将进一步扩张市场、加快人力资源积累、提高劳动者素质、拉动需求和扩大就业,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中国必须发展一些大城市并以此为依托建立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贸易、金融、信息、工业中

心,加快城市化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

促进落后地区现代化,缩小地区差距的必要步骤。当然,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加速阶段的我国,也要注意城市化带来的负面作用。我们应该以积极谨慎的态度迎接城市化高潮的推进,并通过城市化尽力解决目前我国社会经济面临的重大问题,如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城市下岗和再就业问题、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问题、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问的差距问题、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及建设生态城市的问题,等等。

(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谨慎处理城市化

中的若干关系

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矛盾和国际发展经验来看,树立科学

发展观至关重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

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艮、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还要看到,2020年之前,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加速和关键阶段(城市化水平将达60%左右),也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同时还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重要阶段的城市化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一定要

处理好与城市发展相关的诸多问题,比如,要处

理好城市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通过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战略的推行推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规

万 

方数据模化、集约化,进~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要正确处理城市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克服因过度城市化(城镇化)而带来的“城市病”和“农村病”,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绿色农村。要处理好城市化与农民身份的变迁问题,处理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身份变迁和身份认定问题,不仅要解决农民在二元体制上的身份尴尬问题,还要解决农民在城市的身份认定问题,合理有序地推动劳动力的转移流动;不仅要实现农民的身份变革,还要实现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实现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实现由城市农民到城市市民的转变,实现由传统农民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转变。正确处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既要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因为这是国家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也要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设同国力相匹配的国家城市体系和工业化体系。

(三)选择多样化复台型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有自己的轨迹和规律,应该

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市场经济规律、环境优化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走多样化复合型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决不能人为地鼓励或限制某类城市的发展,只要是符合规律的城市化都应该给予支持。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政府要正面鼓励和支持若干大、中城市的发展,通过完善城市功能,形成合理的大、中、小城市布局,发挥不同规模城市的不同作用,尤其是要鼓励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内涵式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配合东部地区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开发、东北地区振兴、中部地区崛起的国家发展战略,选择若干个区域性大、巾城市,培育成为不仅同世界城市体系接轨,参与经济全球化,而且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枢纽,成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心,并逐步成为世界城市网络中的重要成员,成为世界城市体系在中国的延伸。同时,要重视城市连绵区或城市带的建设,当前尤其注意和重视沪~宁一杭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港一广一深珠江三角洲城市带、京一津一唐环渤海城市带以及东北、中部等城市连绵区的建设,强化区域规划的协调作用,合理实现不同地区空间地域的互补功能,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推进城市化模式改善和城市发展战略优化。

4】

探求2005年第6期

在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建设方面,要采取“联

动”的方针推动城市化发展。通过工业化,实现就

市的可持续发展。llr’l

业结构的城市化,即通过深化和推进工业化,解决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解决城市的就业容量和人口总量等问题;通过信息化,提升工业化的水平和质量,进而提升城市化的水平和质量,使城市发展真正融入到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潮流之中,使现代城市不再是传统社会自成体系的城堡,

而是与其他地区不断实现物质、人才、信息交流的

社.1995

301.296

f注释]

【1儿2J马克思崽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

[31弓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J匕京:人民出版丰七,

1995910.

[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J匕京:人民出版村,

1995104

平台。在城市布局上,应该重视和增强人口聚集功能,通过工业化增加城市的就业容量和人口总量;在城市功能建设上,应该重视和增强城市的要素功能聚集,莺点增强城市对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等资源的集聚能力;在城市主体的建设上,要以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为中心,重视城市建设投资的多元化和市场化,把国家投资、地方投资和企业投资这些城市化手段结合起来,通过工业化聚

集和配置企业资源,拓展城市和企业各自发展的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二)[M]北京:人f{己出版社,1995

【6]资本论(第1卷)IM】551—552

『7]Y0宁全集(第3卷)【M]北京:凡民出版社,218

f81码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04.

【9】李强农f:己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09

【10]{l必定・p围城市化的宏观审视及发展思路【M】.厦

fJ: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18

21

空间;在城市发展模式方面,』越该尽快摆脱单纯经济增长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快速推进综合质量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通过工业化化解城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冲突和矛盾,促进各类城

责任编辑:李三虎

M*“4““m.¨*“““““nm“m“.¨““m“m““m“*nmm“.¨—“.¨m—n—”““““n—*(接第17页】再次要建立健全社区各基层的党支部。对于在社区内的新经济组织,要消除党建“空白点”,要把建立健全党支部放在首位。凡有条件的,要及时建立独立或联合的党支部,凡条件暂不具备的,要先派党建联络员或先建工会、共青团组织,然后,尽快创造条件建立起党的组织。

2、建立与社区党建相匹配的工作机制。建立

评选“党建工作先进社区”先进基层组织的重要条件,同时,将这项工作列入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范围。对于在社区党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给予表彰和激励。

3、建立与社区党建相匹配的创新机制。要打破

过去纵向和行政管理为主、条块相对分割的传统模式,建立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领导方式。要通过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社区党建工作研究会等组织形式,对社区党建工作进行专题研讨,积极探索社区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活动方式。要在原有街道党建工作的基础上,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路子。把加强社区党建工作作为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和不断总结的过程。社区党建作为党建工作中的一个新课题,H有不断创新,才能显示出应

有的生命力,才能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超前性。

与社区党建相匹配的工作机制,是激发和增强社

区党建工作生机和活力的有效办法。首先要抓好

同步规划,把社区党建纳入各级党委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总体规划,使之和整个党建工作以及新发展同步。其次要抓好制度建设,要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责任制度,明确街道党工委书记为社区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同时,建立市、区、街道党员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与社区党的基层组织之间的结对制度。再次要抓好考评制度,对社区党建工作要注重搞好考评,将社区党建工作情况作为

42

责任编辑:霍秀媚

万方数据 

城市化的历史必然性与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王连喜, Wang Lianxi

深圳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广东,深圳,518021探求

ACADEMIC SEARCH FOR TRUTH AND REALITY2005,

参考文献(9条)

1.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952.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953.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4.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955.马克思 资本论6.列宁 列宁全集

7.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958.李强 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 2004

9.程必定 中国城市化的宏观审视及发展思路 2002

相似文献(0条)

引证文献(2条)

1.全伟 我国能源与城镇化关系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城市问题 2009(8)

2.王开泳.陈田.董玛力 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期刊论文]-经济地理 2008(3)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tq200506011.aspx

下载时间:2010年6月1日


相关内容

  • 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论析
  • 陕西科技大学2011-2011-1期末课程考核•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论文题目: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论析 院 系: 理学院物理系 班 级: 物理101班 学 号: [1**********]2 姓 名: 姜思聪 电 话: [1*** ...

  •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 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中叶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重大意义 摘要: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抉择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哪一个政党或哪一部分人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近代革命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策略的正确和中国人民历 ...

  • 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分析_吴育华 (2)
  • 第24卷 第4期 2006年8月科 学 管 理 研 究 SCIENT IFIC MANAGEMENT RESEARCH Vol. 24 No. 4 Aug. 2006 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分析 吴育华, 史英杰, 蔺 宇 (天津大学 管理学院, 天津 300072) 摘要:基于城市化概念, 首先对我 ...

  • 新型工业化道路
  • 新型工业化道路 含义:特点:必然性(存在的问题.重要意义):认识误区:进展:措施: 继续推行的可行性和艰巨性 其中含义.特点.措施见课本P.313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过程.也就是制造业或第二 ...

  • 社会主义改造必然性的多角度探析
  • 摘 要 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改变我国历史进程的重要里程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然,它的发生具有充足的思想理论依据,也是客观现实形势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 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 探析 中图分类号:F121.1 文献标识码:A 1953至1956年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依据客观国情制定的社 ...

  • 轨道交通与城镇化
  • 第一章综述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的目的 1. 给有关政府部门提供参考 轨道交通的发展投资额达,建设周期长,从世界上的轨道交通发展开看,它作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体现的是社会的公共效益而非经济效益,而且,城市轨道交通属于公共产品,不能任由其在市场上,必须由政府加以建设与公职,然而, ...

  •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践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 ...

  • 形式与政策考试题
  • 唐小编寄语:考试题:在第一二题中选一题.三四题中选一题.五六题中选一题,这三题是考试的前三题,第七题是考试题的第四题["智慧城市的发展" 老师说会加在考试题中,作为第二问] 第八.九是平时作业一定要抄的 , 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 当前,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更多的是各地方政府的独舞. ...

  • 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他们是怎样做出的选 择? 回顾近代史,我们不禁会有这样一个好奇的心态,想细致的了解我们的祖国近代史,了解我们当时人民的思想,体会他们的努力为我们祖国后代造福的腾腾热血.所以我们更应该要了解我们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