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弄堂房子

老木匠 发表于 2005-3-17 13:50:00

弄堂房子算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上世纪80年代出一套中国民居的邮票,上海就是一个石库门图样。尽管现在上海人只有三分之一不到的人住在弄堂房子里,可是“新天地”仍然是将原来的石库门壳子来包装。

倒回去150年,上海没有弄堂房子,尽管当时有很多的“巷”、“弄”,但却是没有弄堂房子。城里的房子都是独栋的,有钱人住的大宅院,小户人家住江南没有围墙的小栋房子,租界里洋人住殖民地式样的住宅。感谢忠王李秀成扫荡江南,把江南富庶人家赶到上海租界避难,人口暴涨几十倍,等到战争平息,这些有钱人“此间乐,不思蜀”,开始在上海的租界定居下来。

由于租界的土地面积有限,不可能建造独立住宅。于是从当时的英国引进联排式住宅(原来倒是荷兰的)概念,将安徽山区的“一颗印式”的高墙大门住宅连接起来(这是我的个人看法,并以为是在上海发展起来的淮军的影响),形成长排的房子。又因为中国人建房讲究朝向,不愿意随街道平行,于是就为了朝南,有的长排房子与街道垂直,有的则以通道连接,形成“弄堂”。

最早的弄堂房子早就拆光了,现在能看到的只有20世纪初的,那已经是第二代的了。有石库门,有中国式的轴对称布局,房间可以用木板墙任意分割,没有固定的房间。但是在石库门上已经有了西洋式的山花,结构已经是砖木的,而不是原来的木结构,大多已经盖了西洋式的大瓦片。有的前楼前面的栏杆也已经是铁制的了。有了自来水,但没有煤气和卫生设备。我们现在称为“老式石库门”。

20年代后出现的弄堂房子已经是百花齐放,老式石库门已沦为穷人的住宅。新式的,有挑出的西洋式阳台、有卫生设备、有煤气的石库门弄堂已成为中产阶级的新宠。这种房子除了前面的石库门还保留一点点中国式样外,其实已经完全西洋化。这种房子在越界筑路地区最多。

更多的弄堂索性抛弃那令人气闷的石库门,完全西洋化。只是比欧洲的连排住宅开间小,尤其是几乎没有半地下室式样的。不过仍然保留中国人喜欢的朝向,前面敞开有个小院子,半截高的矮墙配上铁栏杆,进了前门有的是上二楼的楼梯过道,旁边有客厅(叫做一间半);也有的直接就是房间(一开间),比如鲁迅住的大陆新村。这种弄堂房子统称为“新式里弄”,当年建造的时候往往不用“里”、“弄”、“坊”命名,而是“新村”、“别墅”、“花园”。这是当年有身份的中产阶级的住宅。

所有的弄堂房子从原来的设计角度来说都是一户一单元,从上到下一家人家。30年代后在公寓大楼的影响下又出现了“公寓式里弄”,外表是新式里弄式样,但每一个大门进去,有总的楼梯,每一层为单独的一个居住单元,或者一层有几个居住单元。一般都是高级职员的住宅。

总的来说弄堂都比较狭窄,总弄一般只有3米多,支弄有的只有2米,甚至可以从后窗口伸出竹竿搭到对面的窗台或院墙顶来晾衣服。新式里弄比较宽一点,但依旧不能走汽车。于是不是第一等的官僚、买办就要住一种最高级的弄堂房子:花园式里弄。这种房子前面有花园,看上去是有点连接的独幢洋房,后面则还是弄堂,汽车间、灶间连排建造。这种房子在虹口的长春、溧阳、山阴路一带最集中。

所以“弄堂房子”实际上有很多等级,天差地别,最高级的和最低级的都有。老式石库门到了30年代两次战争(128与813),成为大量涌入租界的难民窟。而到1949年后,绝大多数弄堂房子都被收归国有,也几乎全部变成了多户杂居一个单元的立体大杂院。

————这是在10多年前应上海电台写的一篇有关上海民居的广播稿。当年广播后,由于风波而陷于停业的某旅行社的经理打来电话,说是正好借机会培训导游,委托我组织了一个有关上海衣食住行风俗的系列讲座。为此曾补充材料。检拾旧稿,敝帚自珍,输入电脑,发在本站,以符合有关方面的BBS导向。

老木匠 发表于 2005-3-17 13:50:00

弄堂房子算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上世纪80年代出一套中国民居的邮票,上海就是一个石库门图样。尽管现在上海人只有三分之一不到的人住在弄堂房子里,可是“新天地”仍然是将原来的石库门壳子来包装。

倒回去150年,上海没有弄堂房子,尽管当时有很多的“巷”、“弄”,但却是没有弄堂房子。城里的房子都是独栋的,有钱人住的大宅院,小户人家住江南没有围墙的小栋房子,租界里洋人住殖民地式样的住宅。感谢忠王李秀成扫荡江南,把江南富庶人家赶到上海租界避难,人口暴涨几十倍,等到战争平息,这些有钱人“此间乐,不思蜀”,开始在上海的租界定居下来。

由于租界的土地面积有限,不可能建造独立住宅。于是从当时的英国引进联排式住宅(原来倒是荷兰的)概念,将安徽山区的“一颗印式”的高墙大门住宅连接起来(这是我的个人看法,并以为是在上海发展起来的淮军的影响),形成长排的房子。又因为中国人建房讲究朝向,不愿意随街道平行,于是就为了朝南,有的长排房子与街道垂直,有的则以通道连接,形成“弄堂”。

最早的弄堂房子早就拆光了,现在能看到的只有20世纪初的,那已经是第二代的了。有石库门,有中国式的轴对称布局,房间可以用木板墙任意分割,没有固定的房间。但是在石库门上已经有了西洋式的山花,结构已经是砖木的,而不是原来的木结构,大多已经盖了西洋式的大瓦片。有的前楼前面的栏杆也已经是铁制的了。有了自来水,但没有煤气和卫生设备。我们现在称为“老式石库门”。

20年代后出现的弄堂房子已经是百花齐放,老式石库门已沦为穷人的住宅。新式的,有挑出的西洋式阳台、有卫生设备、有煤气的石库门弄堂已成为中产阶级的新宠。这种房子除了前面的石库门还保留一点点中国式样外,其实已经完全西洋化。这种房子在越界筑路地区最多。

更多的弄堂索性抛弃那令人气闷的石库门,完全西洋化。只是比欧洲的连排住宅开间小,尤其是几乎没有半地下室式样的。不过仍然保留中国人喜欢的朝向,前面敞开有个小院子,半截高的矮墙配上铁栏杆,进了前门有的是上二楼的楼梯过道,旁边有客厅(叫做一间半);也有的直接就是房间(一开间),比如鲁迅住的大陆新村。这种弄堂房子统称为“新式里弄”,当年建造的时候往往不用“里”、“弄”、“坊”命名,而是“新村”、“别墅”、“花园”。这是当年有身份的中产阶级的住宅。

所有的弄堂房子从原来的设计角度来说都是一户一单元,从上到下一家人家。30年代后在公寓大楼的影响下又出现了“公寓式里弄”,外表是新式里弄式样,但每一个大门进去,有总的楼梯,每一层为单独的一个居住单元,或者一层有几个居住单元。一般都是高级职员的住宅。

总的来说弄堂都比较狭窄,总弄一般只有3米多,支弄有的只有2米,甚至可以从后窗口伸出竹竿搭到对面的窗台或院墙顶来晾衣服。新式里弄比较宽一点,但依旧不能走汽车。于是不是第一等的官僚、买办就要住一种最高级的弄堂房子:花园式里弄。这种房子前面有花园,看上去是有点连接的独幢洋房,后面则还是弄堂,汽车间、灶间连排建造。这种房子在虹口的长春、溧阳、山阴路一带最集中。

所以“弄堂房子”实际上有很多等级,天差地别,最高级的和最低级的都有。老式石库门到了30年代两次战争(128与813),成为大量涌入租界的难民窟。而到1949年后,绝大多数弄堂房子都被收归国有,也几乎全部变成了多户杂居一个单元的立体大杂院。

————这是在10多年前应上海电台写的一篇有关上海民居的广播稿。当年广播后,由于风波而陷于停业的某旅行社的经理打来电话,说是正好借机会培训导游,委托我组织了一个有关上海衣食住行风俗的系列讲座。为此曾补充材料。检拾旧稿,敝帚自珍,输入电脑,发在本站,以符合有关方面的BBS导向。


相关内容

  • 留住上海弄堂
  • 我想先讲讲一条弄堂的历史―― 1921年,一位名叫李达的学者来到了上海北成都路辅德里. 他和他的夫人在辅德里四周转了又转,看了又看,对这弄堂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这是一建于20世纪初叶的标准的石库门弄堂,建造得完整.精致而有情趣:青黑砖相间的外墙,镶嵌着一条条细细的红砖,显得沉静而华丽:青砖铺地的天 ...

  • 上海老弄堂的抗战往事
  •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苍桑". 随着电影<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的上映,使我回想起幼时居住在上海老弄堂里的抗战往事.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处都是一片狼烟,荒芜萧条,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纷纷离乡背井逃难来到上海.于是,灶披间.亭子间.过街楼.阁楼 ...

  • 上海老马路 | 侬晓得伐?这64条马路永不拓宽了
  • 上海老马路 | 侬晓得伐?这64条马路永不拓宽了 2016-04-27 上海有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彰显着这座城市关于传承和理想的决心.而永不拓宽,是因为它们最完好和集中地体现了上海历史文化. 1.衡山路(天平路-桃江路) 印象中路两旁尽是繁茂的法国梧桐,雨后也丝毫不会泥泞,喜欢到路边的酒吧或画廊里 ...

  • [静安老建筑]愚谷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生活在静安的伙伴们应该都知道,愚园路361弄的愚谷邨最近刚完成修缮.一排排方形门窗和红砖窗盘,在初夏蓝天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 修缮后的愚谷邨外景 愚谷邨,是一座有着80多年历史的建筑群,是由华成烟草公司老板--陈楚湘(涌泉坊的建造者),在1934年投资建造的.共有127幢楼栋,砖木二.三层结构, ...

  • 十年新天地
  • 新天地因其历史文化的轮廓和内部空间的现代化,以及国际性的经营内容,使中老年人走进新天地感到它很怀旧,年轻人则觉得时尚,外国人走进新天地感到它很"中国",中国人则觉得很洋气,很快成为沪上休闲文化有品位的标杆性消费场所.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风格代表. 2001年6月,从保护历史建筑.城 ...

  • 认识海派文化上海历史文化浅谈
  • 认识海派文化 上海历史文化浅谈 "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近代上海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迅速崛起,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可谓是一奇迹.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 追溯上海的文明渊源,可以发现在上古时期其 ...

  • 同福里 里弄三四点钟的太阳
  • "北京四合院,上海石库门",石库门里的日常生活曾是上海人最温暖的记忆.如今高楼林立,老石库门的里弄生活也渐行渐远,但记忆是无法抹去的,于是摄影师姜庆共和席子,专程探访上海的里弄,制作成"文化地图".本期"消失与重生",生活周刊记者将在两位摄 ...

  • 上海田子坊设计研究
  • 商业建筑案例研究 Case Study of Commercial Architecture CCDI· 公建· 设计中心 田子坊 --创意的老上海里弄 01 02 03 04 05 项目背景 场地设计 建筑设计 总结 附图 Case Background Site Design Architect ...

  • 吃穿住行在上海 - 上海"小克勒"的慢
  • 上海"小克勒"的慢生活 1. 思南路的古董花园 这里的老家具是店主从上海各处淘来的宝贝,都是有年头的旧物,总能把人带回那个怀旧而摩登的年代.但更多的时候,来这里点一壶花茶已足够. 2.武康路的武康新里 1公里多的武康路两边都是老洋房,骨子里浸透着优雅与沉静.武康新里是在上海生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