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txt花前月下,不如花钱“日”下。叶子的离开,是因为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干掉熊猫,我就是国宝!别和我谈理想,戒了!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百科名片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是中国长江中上游段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分布在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三峡西陵峡内的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并和其下游不远的葛洲坝水电站形成梯级调度电站。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

目录

地位

简介

资金来源

施工工期

三峡工程大事记

三峡大坝的安全

综合效益

面临问题

展开

三峡大坝

编辑本段

地位

是南水北调的一部分和重点工程。

编辑本段

简介

早在民国初期,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就预想过建设三峡工程。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的中段,坝址在三峡之珠——湖北省副省域中心城市宜昌市的三斗坪,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

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大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高185米,设计正常蓄水水位枯水期为l75米(丰水期为14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

水电站左岸设14台,右岸12台,共26台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为混流式,单机容量均为7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000亿千瓦时。后又在右岸大坝“白石尖”山体内建设地下电站,设6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

通航建筑物包括永久船闸和垂直升船机,均布置在左岸。永久船闸为双线五级连续船闸,位于左岸临江最高峰坛子岭的左侧,单级闸室有效尺寸为280米×34米—5米(长×宽—坎上水深),可通过万吨级船队,年单向通过能力5000万吨。升船机为单线一级垂直提升式,承船箱有效尺寸为l20米、18米、3.5米,一次可通过一艘3000吨级客货轮或1500吨级船队。工程施工期间,另设单线一级临时船闸,闸室有效尺寸240米×24米×4米。

编辑本段

资金来源

三峡工程所需投资,静态(按1993年5月末不变价)900.9亿元人民币,(其中:枢纽工程500.9亿元,库区移民工程400亿元)。动态(预测物价、利息变动等因素)为2039亿元。一期工程(大江截流前)约需195亿元;二期工程(首批机组开始发电)需347亿元;三期工程(全部机组投入运行)约需350亿元;库区移民的收尾项目约需69亿元。考虑物价上涨和贷款利息,工程的最终投资总额预计在2000亿元左右。

编辑本段

施工工期

三峡工程分三期,从1994年开工,到2009年竣工,总工期17年。

一期

工程5年(1994一1997年),主要工程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修筑混凝土纵向围堰,以及修建左岸临时船闸(120米高),并开始修建左岸永久船闸、升船机及左岸部分石坝段的施工。

二期

工程6年(1998-2003年),工程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同时继续进行升船机的施工,并完成永久五级船闸的施工。

三期

工程6年(2003一2009年),本期进行的右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并继续完成全部机组安装。已然,三峡水库成为了一座长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编辑本段

三峡工程大事记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谈及对长江上游水路的改良:“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1932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派出的一支长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队在三峡进行了为期约两个月的勘查和测量,编写了一份《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测勘报告》,拟定了葛洲坝、黄陵庙两处低坝方案。这是我国专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进行的第一次勘测和设计工作。 1944年,在当时的中国战时生产局内任专家的美国人潘绥写了一份《利用美贷款筹建中国水力发电厂与清偿贷款方法》的报告。

1944年,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萨凡奇到三峡实地勘查后,提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即著名的"萨凡奇计划"。

1945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成立了三峡水力发电计划技术研究委员会、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及三峡勘测处。

1946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美国垦务局正式签订合约,由该局代为进行三峡大坝的设计;中国派遣技术人员前往美国参加设计工作。有关部门初步进行了坝址及库区测量、地质调查与钻探、经济调查、规划及设计工作等。

1947年5月,面临崩溃的国民政府,中止了三峡水力发电计划的实施,撤回在美的全部技术人员。美国垦务局工程师福斯脱在写给中国同事的信中说:“伟大如三峡计划,中国自不能久置不问,相信于不久之将来,定有兴工之一日。”三峡勘测处主任张昌龄在办理结束工作时也说:“我不希望仅是一个梦--理想的天国,总有一天会在地上实现。”

1949年,长江流域遭遇大洪水,荆江大堤险象环生。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问题,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引起了重视。

1950年初,国务院长江水利委员会正式在武汉成立。三年后兴建了荆江分洪工程。 1953年,毛泽东主席在听取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修建水库规划的介绍时,希望在三峡修建水库,以“毕其功于一役”。他指着地图上的三峡说:“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先修那个三峡大坝怎么样?!” 1953年10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上游局党组向西南局财委的报告中提出,将来三峡水库的蓄水高度可能在190米左右,请西南局向沿江城市和有关单位打招呼,不要在190米高程以下设厂或建较重要的工程。西南局财委同意了这个意见。

1954年汛期,长江流域发生了20世纪以来的最大洪水,江汉平原、洞庭湖区损失惨重。这次大水再次警示:消除中下游严重洪水灾害的威胁乃是治理长江首要而紧迫的任务。 1954年9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在《关于治江计划基本方案的报告》中提出三峡坝址拟选在黄陵庙地区,蓄水位拟选为191·5米。

1955年起,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各方面人士通力合作,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设计与论证工作。3月,在莫斯科签订了技术援助合同,第一批苏联专家6月到达武汉。长委所属4台钻机和第七地形测量队先后进入三峡地区,开展测量工作。

1955年12月,周恩来在北京主持会议,在听取长委和苏联专家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后,肯定了国内专家的意见,正式提出,三峡水利枢纽有着“对上可以调蓄、对下可以补偿”的独特作用,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规划的主体。

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后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著名诗句。

1957年12月3日,周恩来总理为全国电力会议题词:“为充分利用中国五亿四千万千瓦的水力资源和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远大目标而奋斗。”

1958年3月,周恩来总理在中共中央成都会议上作了关于长江流域和三峡工程的报告,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明确提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应当采取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进行工作。”当月,周恩来总理登上三斗坪中堡岛,与随行专家共同研究三峡工程坝址优选方案。

1958年3月30日,毛泽东主席视察葛洲坝坝址。

1958年6月,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第一次科研会议在武汉召开,82个相关单位的268人参加,会后向中央报送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科学技术研究会议的报告》。

1958年8月,周恩来总理主持了北戴河的长江三峡会议,更具体地研究了进一步加快三峡设计及准备工作的有关问题,要求1958年底完成三峡初设要点报告。1959年5月,在武昌对《三峡初设要点报告》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讨论,一致通过选用三斗坪坝址,大坝可按正常蓄水位200米设计。

1960年4月,水电部组织了水电系统的苏联专家18人及国内有关单位的专家100余人在三峡查勘,研究选择坝址。同月,中共中央中南局在广州召开经济协作会,讨论了在“二五”期间投资4亿元、准备1961年三峡工程开工的问题。由于暂时经济困难和国际形势影响,三峡建设步伐得到调整。8月苏联政府撤回了有关专家。

1970年,中央决定先建作为三峡总体工程一部分的葛洲坝工程,一方面解决华中用电供应问题,一方面为三峡工程作准备。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作了亲笔批示:“赞成兴建此坝。” 1970年12月30日,葛洲坝工程开工。

1979年,水利部向国务院报告关于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议,建议中央尽早决策。

1980年7月,邓小平副总理从重庆乘船视察了三峡坝址、葛州坝工地和荆江大堤,听取了三峡工程的汇报。

1981年1月4日,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胜利合龙。

1981年12月,葛洲坝水利枢纽二江电站一二号机组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产。

1982年11月,邓小平副总理在听取兴建三峡工程的汇报时果断表态:“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

1984年4月,国务院原则批准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编制的《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确定三峡工程实施蓄水位为150米的低坝方案。

1984年底,重庆市对三峡工程实施低坝方案提出异议,认为这一方案的回水末端仅止于涪陵、忠县间180公里的河段内,重庆以下较长一段川江航道得不到改善,万吨级船队仍然不能直抵重庆。

1986年3月,邓小平接见美国《中报》董事长傅朝枢时表示:对兴建三峡工程这样关系千秋万代的大事,中国政府一定会周密考虑,有了一个好处最大、坏处最小的方案时,才会决定开工,是决不会草率从事的。

1986年6月,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扩大论证,责成水利部重新提出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以钱正英为组长的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成立了14个专家组,进行了长达两年八个月的论证。

1989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重新编制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认为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报告推荐的建设方案是:“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三峡工程的实施方案确定坝高为185米,蓄水位为175米。

1989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到湖北宜昌,考察了三斗坪坝址。

1989年底,葛洲坝工程全面竣工,通过国家验收。

1990年7月,以邹家华为主任的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成立;至1991年8月,委员会通过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报请国务院审批,并提请第七届全国人大审议。

1991年9月,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视察三峡大坝坝址。

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视察三峡大坝坝址。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决定将兴建三峡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由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实施。三峡工程采取“一次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式,水库淹没涉及湖北省、重庆市的20个区县、270多个乡镇、1500多家企业,以及3400多万平方米的房屋。从开始实施移民工程的1993年到2005年,每年平均移民近10万人左右,累计有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

1993年1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成立,李鹏总理兼任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会下设三个机构:办公室、移民开发局和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1993年7月26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查批准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枢纽工程),标志着三峡工程建设进入正式施工准备阶段。

1993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规定:国家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使移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并为三峡库区长远的经济发展和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

1993年9月26日,江泽民主席为三峡工程题词:“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建好宏伟三峡工程。”

1993年9月27日,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研究三峡工程移民问题。

1994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考察三峡工地时指出,“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要上这个工程,就要万众一心,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务求必胜”。江泽民主席还为三峡工程题词:“向参加三峡工程的广大建设者致敬”。

1994年11月2日,朱镕基副总理视察三峡工程。

1994年11月17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研究三峡工程正式开工问题。 1994年12月,李鹏总理在乘船赴三峡工地参加工程开工典礼的途中,写下歌颂三峡工程的《大江曲》。

1994年1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宜昌三斗坪举行的三峡工程开工典礼上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1995年,三峡库区一期水位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全面启动。

1996年6月1日,葛洲坝电厂正式移交中国三峡总公司。

1996年8月,中国目前跨度最大的悬索桥--西陵长江大桥正式通车;12月,宜昌三峡机场通航,这些为更好地服务三峡工程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1996年11月下旬,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系统工程启动。

1996年12月22日,吴邦国副总理视察三峡工程工地。

1997年1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10亿元人民币三峡债券发行计划,这是三峡总公司第一次采取国内发行债券的形式用以筹措三峡工程建设资金。

1997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这有利于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移民统一规划、安排和管理。

1997年9月中旬,三峡水库淹没区一线水位移民搬迁基本结束。

1997年10月1日,亚洲载重量最大的公路大桥--三峡工程覃家沱大桥建成通车,标志着三峡工程对外交通建设全部完成。

1997年10月6日,人工开挖的3.5公里长、可供大型船队航行的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正式通航。

1997年10月13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批准《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前验收报告》。

1997年10月14日,国务院第63次常务会议通过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前验收报告,决定三峡工程于11月8日实施大江截流。

1997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锦涛一行视察三峡工程。

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工程实现大江截流,标志着为期5年的一期工程胜利完成,三峡工程转入二期工程建设。

1998年1月初,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根据国家有关工程质量的法令、法规,结合三峡工程建设实际,制定《三峡工程质量管理办法》(试行),并于1998年1月正式执行。 1998年1月12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七次会议研究三峡二期工程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的有关问题。

1998年1月13日-17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重庆市及库区移民工作,要求把移民放在大事之首,抓住机遇,埋头苦干。

1998年4月21日,三峡永久船闸一期开挖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82.6%,总体质量完全达到设计要求。

1998年5月1日,经过5年的建设,长江三峡临时船闸正式通航。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双线五级船闸。

1998年5月14日,由长江水利委员会地球物理勘测研究院提交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一期主体工程建基面弹性波检测工程》通过专家评审验收,其成果报告正式归档,载入了三峡工程建设史册。

1998年6月1日,三峡工程二期围堰下游防渗墙宣告全线封闭,共完成防渗墙面积25746平方米。

1998年7月,三峡坝区遭遇57700立方米/秒流量的大洪水,坝址水域来水量达到1877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三峡工程经受住洪水考验,工程主要项目正常施工。

1998年10月8日, 三峡永久船闸上游引航道靠船墩浇下第一方混凝土,这标志着世界最大的船闸已由开挖阶段转入混凝土浇筑阶段。

1998年12月28日-30日,国务院总理、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主任朱镕基对三峡工程库、坝区进行了考察,并谆谆告诫全体三峡建设者,三峡工程是“千年大计,国运所系”,质量是三峡工程的生命,质量责任重于泰山。

1999年2月6日,中共中央纪委书记尉健行参观三峡工程展览馆。

1999年3月12日,由山西长治锻压机床厂制造的国内最大卷板机在三峡工地正式投入使用。该机的顺利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能生产特大卷板机的少数国家之一。 1999年10月3日,三峡工程永久船闸南线五闸首保护层最后一方石碴被运往碴场,至此,由武警水电部队第四支队担负的永久船闸南线开挖全线告捷,这标志着永久船闸主体开挖工程圆满结束。

1999年12月31日,三峡工程全年完成混凝土浇筑458.52万立方米,超额完成年浇筑448万立方米混凝土的计划,远远超过巴西伊泰普创下的年浇筑混凝土320万立方米的记录。 2000年1月24日,三峡工程左岸电站厂房首台机组基础环在一号机安装就位,标志着三峡左岸电站厂房施工由土建施工为主转入土建与机组埋件安装并举阶段。

2000年7月17日,150户639名重庆市云阳县农村移民外迁到上海市崇明县落户。这是由政府组织的首批外迁移民。

2001年1月5日,“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区及迁建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报告”正式通过审查。

2001年2月15日,朱镕基总理主持国务院第35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修订草案)》,这是对1993年的条例进行的修订。《条例》结合一期移民工作实践,对移民迁建和管理的一些政策和原则进行了必要的修改、补充和完善。《条例》自2001年3月1日起实施。

2001年5月31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三峡工程建设、外迁移民等有关问题。

2001年8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移民局承担的《中国三峡移民人权保障实证研究》在北京正式启动。

2001年11月7日,三峡工程永久性船闸首扇反弧门在闸首中南竖井内安装成功。

2002年1月13日,经过9年建设,三峡工程大坝已经达到2003年蓄水发电所需的坝高,三峡大坝迎水面高程已经全线达到140米海拔高程以上,大坝高度已具备挡水要求。

2002年3月17日,三峡工程首台发电机组转轮吊装成功。转轮的顺利安装为三峡工程在2003年实现首批机组发电创造了条件。

2002年5月1日,三峡工程成功地实施了对上游围堰的爆破。1997年大江截流形成的上游围堰完成了历史使命。

2002年9月1日,三峡工程永久船闸开始进行有水调试。永久船闸按年单向5000万吨和通过万吨级船队要求设计。过往永久船闸的船舶包括万吨级船队,每次过闸的时间大约需要2小时35分钟。根据三峡工程建设计划,船闸将于2003年6月通航。

2002年9月1日,国务院下达的三峡库区12万二期外迁移民任务全面完成,135米水位下的清库工作接近尾声。

2002年10月21日,三峡大坝最关键的泄洪坝段已经全部建成,全线达到海拔185米大

坝设计高程。

2002年10月25日,国务院召开长江三峡二期工程验收委员会全体会议,同意枢纽工程验收组关于在2002年11月份实施导流明渠截流的意见。

2002年10月26日,全长1.6公里的三峡二期大坝全线封顶,整段大坝都已升高到海拔185米设计坝顶高程。

2002年10月29日,朱镕基总理主持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11次会议,同意国务院三峡二期工程验收委员会的意见,决定在11月6日进行导流明渠截流合龙。次日,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宣布了国务院三建委的决定。

2002年11月6日,长江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合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在截流合龙后发表讲话。全长3.7公里、渠宽350米的导流明渠,是为解决三峡二期工程期间通航和过流而开挖出来的一段“人造长江”。

2002年11月7日,世界上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转子在三峡工地成功吊装,标志着三峡首台机组大件安装基本完成,从此进入总装阶段。

2002年12月16日,三峡工程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开始浇筑。三期围堰设计总浇筑量为110万立方米,将与下游土石围堰一起保护右岸大坝、电站厂房及右岸非溢流坝段施工,是实现三期工程蓄水、通航、发电的关键性工程。

2003年2月27日,三峡库区三、四期移民搬迁工作全面启动。

2003年4月11日,三峡工程临时船闸停止通航运行,长江三峡水域拟实行为期67天的断航,至6月16日恢复通航。与此同时,翻坝转运工作全面启动。

2003年4月16日,三峡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全线到顶,比合同工期提前55天达到140米设计高程。

2003年4月22日,三峡工程左岸临时船闸改建冲沙闸工程开工。

2003年4月27日,三峡工程二期移民工程通过国家验收。这标志着三峡移民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三峡库区135米水位线下移民迁建及库底清理工作已全面完成,达到三峡工程按期蓄水的要求。

2003年5月21日,国务院长江三峡二期工程验收委员会枢纽工程验收组正式宣布,三峡二期工程达到蓄水135米水位和船舶试通航要求。同意三峡工程6月1日下闸蓄水,并可以在2003年6月份实施永久船闸试通航。至此,中国建成世界上水位落差最大的船闸。 2003年5月30日,三峡工程依次开启位于泄洪坝段的20、21、22、23号4个泄洪深孔,这是三峡工程泄洪孔建成后首次开启。

2003年6月1日零时,三峡大坝中的闸门按计划准时启动,三峡工程正式下闸蓄水。三峡工程船闸全长6.4公里,其中船闸主体部分1. 6公里,引航道4.8公里。三峡船闸系双线5级梯级船闸,其工程规模居世界之最。

2003年6月16日,三峡船闸开始试通航。

2003年6月24日,三峡首批发电的2号机组成功进行并网发电试验。

2003年7月1日上午9时58分,三峡工程第一台发电机组--2号机组开始进行72小时并网试运行。4日5时52分,2号机组发生运行故障,机组随即跳闸停机。在故障原因查明后,2号机组于5日11时16分重新启动,开始新一轮72小时并网试运行。

2003年7月10日1时31分,长江三峡工程第一台发电机组--装机容量70万千瓦的2号机组提前20天实现并网发电。

2003年8月18日9时32分,三峡工程第3台投产的发电机组--3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 2003年10月,国务院总理、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主任温家宝赴三峡库区和三峡枢纽工程建设工地考察。

2003年11月22日,长江三峡工程第1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并投入商业运行。至此,三

峡工程首批发电的6台机组全部投产。三峡工程已经创造出一年内装机420万千瓦、连续投产6台70万千瓦的水电安装和投产世界纪录。

2004年1月9日, 新华社报道,三峡工程从2004年起进入三期工程。三峡三期工程至2009年历时6年,期间将完成右岸大坝和右岸电站建设,修建世界上最大的升船机,有20台单机70万千瓦的机组投产。

2004年4月,三峡工程三期移民搬建工作已全面展开。三峡工程竣工后,三峡库区将搬迁移民113万人,其中重庆103万人。根据规划,重庆市三期动迁移民32.44万人,迁建工矿企业304户,复建各类房屋942万平方米。三期移民工作预计将于2006年上半年完成。 2004年4月30日,长江三峡工程左岸电站7号发电机组正式并网发电。至此,三峡工程已有8台70万千瓦大型机组投产,日发电量达1.15亿度。

2004年4月,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视察三峡工地。

2004年6月8日,新华社报道,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工作实施战略转移。今后对口支援工作重点将围绕国家扶持库区发展的四大产业进行,在支援上逐步实现从输血型向造血型、从扶贫型向开发型、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行为型、从单方受益型向互惠互利型转变。

2004年7月6日,新华社报道,投入40亿元的三峡库区二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已基本完成。此项工程已经发挥出三大效益:一是基本消除受135米水位影响的崩滑体灾害;二是基本消除了受135米水位影响塌岸灾害;三是消除了大量危及移民迁(复)建工程、城镇、港口码头、公路等的地质灾害。

2004年7月8日,国务院长江三峡二期工程船闸通航验收委员会在三峡工地宣布,三峡船闸已经通过正式通航验收,由试通航转为正式通航。

2004年7月26日,三峡工程第9台投产机组--三峡左岸电站11号发电机组正式并网发电。11号机组发电机转子最大直径为18.74米,高3.42米,重量为1779吨,加上发电机定子和水轮机的重量,机组总重量在4900吨左右,是当今世界已投产的水轮发电机组中重量最重的机组。

2004年8月24日,三峡工程左岸电站8号机组于正式并网发电。至此,三峡工程已有10台机组投产发电,投产总装机容量达700万千瓦,实际装机容量已位居世界发电厂第3位,发电能力位居全国第一。三峡工程已经提前完成今年的机组投产计划。

2004年8月26日,重庆奉节县的882名移民踏上赴江西的外迁之路,标志着三峡库区出省市外迁移民工作全部结束。至此,三峡库区已经外迁移民16.5万人。

2004年9月底,三峡枢纽工程已累计完成静态投资393亿元,占投资概算的78.5%。输变电工程累计完成静态投资208亿元,占总投资概算的64%。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已经完成移民包干补偿资金静态投资330亿元,占投资概算400亿元的82.5%。

2004年10月12日,《光明日报》报道,历时5年、涉及16.6万人的三峡移民外迁安置工作已正式结束。截至 2004年9月,库区政府共组织外迁移民9.6万人,加上重庆市内、湖北省内安置4.5万人,以及自主外迁到20多个省市的2.5万人,共从库区外迁农村移民 16.6万人。据统计,三峡农村移民安置在上海、江苏等11个省市的249个县、1062个乡镇、2000 多个安置点。外迁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落实,承包土地人均达到1亩左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25平方米。

2004年12月8日,长江三峡工程地下电站主体工程首次进行公开招标,拉开了三峡地下电站建设的序幕。三峡地下电站是置发电机组于大坝右侧山体内的隐蔽式电厂,将安装6台7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地下电站于2009年全部建成投产后,将使三峡工程的总装机将由原来设计的26台增加到32台,装机容量由1820万千瓦增加到2240万千瓦。

2004年12月24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温家宝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温家宝对做好明年三峡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4年12月28日,三峡电力外送的第三条通道--三峡至上海500千伏直流输变电工程在湖北宜都市正式开工。工程将穿过湖北、安徽、江苏、浙江4省,跨越长江、汉江,从三峡电厂直抵上海市青浦区,线路全长1075公里,工程总投资70亿元,计划于2007年建成完工。

2005年4月5日,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外迁工作总结表彰会在重庆万州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曾培炎出席会议并讲话。曾培炎指出,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出省市外迁安置任务如期完成,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在新中国移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005年4月16日,新华社报道,三峡地下电站近日通过国家环保部门审评,其右岸地下电站的勘测设计与施工合同已签订。

2005年5月12日,新华社报道,三峡工程四项攻关课题荣获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四项课题分别是:《特大型施工机械运行安全、诊断与优化研究》《三峡1200/125t桥式起重机研究》《长江三峡工程二期上游围堰防渗墙施工技术与研究》和《三峡工程明渠导流及通航研究与运行实践》。

2005年9月16日,三峡工程左岸14台70万千瓦机组全部并网运行,提前一年实现了投产发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投产发电仪式并致辞。

2005年10月12日,三峡大坝启动导流底孔封堵工程。该工程计划于2006年5月15日前完工。

2005年12月1日,三峡重庆库区三期蓄水库底清理工作全面启动,清库工作将为2006年汛后三峡工程蓄水至156米做准备。

2005年12月16日,历经55天的三峡船闸下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清淤施工顺利结束,完成疏浚工程量44万立方米,是三峡船闸引航道自2003年通航以来清淤量最大的一次。 2006年2月10日,新华社报道,到2005年底,三峡工程已累计完成静态投资近430亿元(超过概算90%)。左岸大坝已全线达到185米高程,左岸电站14台机组(980万千瓦)比设计提前1年全部投入运行;右岸大坝浇筑高程已达到160米(超过计划2米),未发现裂纹和质量问题,右岸电站机组埋件安装全面展开,地下电站主厂房、尾水洞等工程正在抓紧实施,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

2006年2月10日,截至当日10时,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达到1000亿度,为缓解我国电力紧张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2月10日,三峡工程三期库底清理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06年3月29日,三峡大坝进入最后的施工建设阶段,离大坝全部建成只剩下约7.8万立方米混凝土。三峡大坝全长2309米,混凝土总方量为1610万立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坝,设计坝顶海拔高程185米。

2006年4月10日,新华社报道,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第15次到三峡工地现场检查。专家组认为,三峡三期工程施工质量完全处于受控状态,左岸机组安装和地下厂房开挖质量很好,右岸大坝没有裂缝创造了世界奇迹。

2006年4月13日,由中宣部、国务院三峡办、中共重庆市委联合主办的三峡移民精神报告会在北京举行。三峡移民精神集中体现了“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006年4月16日,新华社报道,中国三峡总公司组织50多位专家近期进驻工地,开始上游三期围堰基坑进水安全鉴定。

2006年4月21日至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重庆考察工作,

就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及三峡库区移民工作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2006年5月11日,由葛洲坝集团机 电建设公司承建的三峡右岸电站首台机组定子开始组装,这标志着三峡右岸电站12台发电机组进入机电安装阶段。首台组装的是26号机组定子,这台机组预计于2007年8月安装完成。

2006年5月12日,国务院总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温家宝主持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听取三峡办等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审议批准三峡水库今年汛后蓄水至156米的工作方案,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

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主体工程全面竣工。

2006年6月6日,三峡大坝右岸上游围堰爆破工程在下午引爆,其爆破规模被称为“天下第一爆”。

2006年9月20日,三峡工程开始156米水位蓄水。

2006年10月27日,三峡水库坝上水位达到156米高程。

2007年6月11日,右岸22号机组投产发电,是三峡水电站右岸电厂第一台发电的机组。标志着三峡水电站三期工程开始发挥效益。

2008年10月29日,右岸15号机组投产发电,是三峡水电站右岸电厂最后一台发电的机组。至此,三峡水电站2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2009年6月30日,三峡水电站迎来设计的26台机组全部投产后的首次满负荷发电。 2010年7月19日,三峡水库迎来峰值接近每秒70000立方米的洪水,其峰值超过1998年洪水的峰值,是三峡工程建成以来迎来的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洪水。

2010年10月26日工程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首次成功蓄水至175米水位,这意味着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通航、补水等综合效益开始全面发挥。

编辑本段

三峡大坝的安全

三峡大坝是静止不动在明处的固定目标。这个坝的确很大,可能要五千万吨核弹正面摧毁。大坝安保措施是很完善的,呈水陆空三层安保体系,而且大坝位于大陆腹地。没有超大型飞行编队是很难到达战略纵深如此之深的,到了也不一定炸的垮!

但三峡大坝并非铜墙铁壁,也有命门。三峡大坝有一些致命的弱点。他和世界上的许多混凝土重力大坝的结构不同,水轮发电机的26条进水管,以及众多的泄洪管,泄沙管都是安装在大坝中,这些管道的输水截面是如此之大,要保证大坝每秒11万立方米的泄洪能力。形象地说,三峡大坝,就象一块有许多洞眼的荷兰奶酪,整体性差。此外,三峡大坝中还有三道深55米宽34米的横截大坝的槽(一道为升船机用,二道为船闸用),而这三道深槽都只用一层薄薄钢板控制,一旦这层钢板被炸毁,就可造成与溃坝一样的效应,而破坏这层钢板根本不需要什么核武器,几个恐怖分子就可以做到。所以,三峡大坝安全的主要敌人是恐怖份子和特工间谍。根据这个新的认识,必须重新认识三峡工程的安全问题,因为敌方个数,不再是少数几个,而是个数很多,敌方不在明处,而在暗处,人们也不可能察觉任何“战争的征兆”;就连所谓的“无限目标,无限空间,无限时间,无限手段”的战争威胁,对这些敌手来说,也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三峡大坝若全溃时,百余亿立方米库水短时间内下泄,坝址至沙市间沿岸,受洪水波直接冲击,灾害损失严重。葛洲坝水利枢纽将严重受损,宜昌市在铁路线以下地区受淹,枝城、上下百里洲和荆江分洪区以西洲滩围垸将溃堤受淹。溃坝洪峰的最大流量将达到100—237万立方米/秒,下泄洪峰将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到达葛洲坝水利枢纽,届时洪峰仍将达到31万立方米/秒,洪水损坏葛洲坝大坝后进入宜昌市区,洪水在宜昌城内的流速仍然有每小时65公里,溃坝4—5小时后,宜昌城的水位将高达海拔64—71米。

1998年,长江洪水的最大流量为6万立方米/秒,这里给出的溃坝洪峰是其洪峰的37倍,洪峰下泄的速度高达每小时100公里,与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汽车相同。如此大的流量,如此高的速度,其破坏能力远远超过摧毁三峡大坝的几颗炸弹。就是葛洲坝水利枢纽,在这样的流量和速度下,也要被冲垮。宜昌市地面的平均高程不到海拔50米,当宜昌市洪水位高达海拔64—71米时,宜昌城已在水下20米处。在三峡大坝发生溃坝后,宜昌市的居民几乎没有机会逃生,因为在溃坝后的半个小时,洪峰已经就到达宜昌市。仅宜昌一市的人员损失将高达50万。

溃坝模拟的外部条件,并不是选在最不利的时刻上,也不是选在比较不利的时刻上,而是有意选在比较有利的条件下。三峡水库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当出现战争征兆时,泄水七天至安全水位,水库里只有百余亿立方米水。溃坝时的自然流量为6万立方米/秒,溃坝洪峰的最大流量将达到237万立方米/秒。长江最大洪水流量为11万立方米/秒(1870年),为世界上第三,原苏联利纳河的最大洪水流量为18·9万立方米/秒(1967年),巴西亚玛河的最大洪水流量为37万立方米(1953年),和三峡溃坝的流量237万立方米/秒相比,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模拟模型尚未告诉人们,当三峡水库里装满水,自然水流在6万立方米/秒时的溃坝情况将是怎样的,393亿立方米的水量,是个什么概念?就相当于黄河一年的水量,黄河一年的水量,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溃泄下来,将是一场什么样的灾难?

不但宜昌保不住,沙市保不住,江汉平原保不住,武汉也保不住,京广、京九铁路也保不住,洪水影响范围一直到南京。1986年四川省政协调查组在报告中指出,“战争一旦爆发,三峡大坝必然成为首要目标,大坝倘被摧毁,中下游大城市顿成泽国,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简单说就是比98年洪水凶猛几十倍的洪流不可阻挡的摧毁长江中下游的一切。洪峰10小时内到武汉,1天内到南京。十几几十米高的洪水冲跨建筑楼房,很难想象民众能逃出生天。淹死多少人恐怕都难以统计。

长江中下游是祖国大陆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经济最为发达。有人把中国大陆的经济分布比作弓箭,沿海地区为弓,沿长江为箭。长江中下游一旦蒙受三峡大坝溃坝的灾难,这弓箭就有弓无箭,经济体系必然瘫痪。而三峡工程位于中原的腹地,在国防整体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又十分敏感。中原历来是兵家常争之地,在和平环境下,中原亦是存兵之所。所以,人们不禁发问:建起三峡大坝,中国大陆的经济重心与军事战略机动力量,是否就全被置于这达摩克利斯剑之下了?

面对新的威胁,核威慑必须担负更多的任务、应对更复杂的情况。如果有人胆敢侵犯三峡大坝,我国必将采取战略性核反击战役,可以针对敌军事目标也可以针对民用目标,必要时可以采用大当量核弹地爆的方法,但通常采取逐步升级原则。因为核武器较少的国家只能选取高价值目标,以期给敌人无法承受的损失,最终制止战争。逐步升级原则战略性核反击战役主要目的是制止战争扩大,而不是消灭敌国,所以在直接报复原则下,还应尽量采用逐步升级原则。

在反击地域上,采取“海洋对海洋、外岛对外岛、本土对本土”的方针。即如果敌方对我方海上编队进行核袭击,我方则用同样手段进行还击,例如对航母战斗群进行核导弹和常规导弹联合突击。如果敌方对我方海岛基地、登陆部队进行核袭击,则我方对敌次要盟国军事基地实施核突击。如果敌方对我方本土进行核袭击以及其他造成大规模杀伤的袭击,则我方直接还击敌方本土。在反击规模上:逐步升级原则要求我方反击规模保持一定限度,给敌方造成的损失既要大于敌方对我方袭击的损失,也不能无限升级。 坚持逐步升级原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在尽量减少双方损失的情况下制止战争。应该认识到,作战对象是人不是机器,反击的直接效果还是为了动摇敌方战争意志,因此在坚持逐步升级大原则下,还应考虑到精

神震慑效果。即人们常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编辑本段

综合效益

1、防洪

三峡大坝建成后,将形成巨大的水库,滞蓄洪水,使下游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由防御十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抵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防洪库容在73—220亿立方米之间。如遇1954年那样的洪水,在堤防达标的前提下,三峡能减少分洪100—150亿立方米,荆江至武汉段仍需分洪350—400亿立方米。如遇1998年洪水,可有效防御。

2、发电

三峡水电站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这个水电站每年的发电量,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所发出的能量。装机(26+6)×70万(1820万+420万)千瓦,年发电846.8(1000)亿度。主要供应华中、华东、华南、重庆等地区。

3、航运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对上可以渠化三斗坪至重庆河段,对下可以增加葛洲坝水利枢纽以下长江中游航道枯水季节流量,能够较为充分地改善重庆至武汉间通航条件,满足长江上中游航运事业远景发展的需要。通航能力可以从现在的每年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方面均有巨大效益。

编辑本段

面临问题

1、对库区文物的影响

三峡工程600多公里长的淹没范围,使得如果不采取文物保护,在三峡库区蓄水达175米以后,大量的文物古迹都将被淹没到水下,于是至1996年起,国家按期发放保护资金,三峡工程库区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和发掘开始进行。其中重要的文物古迹有涪陵白鹤梁、忠县石宝寨、丁房双阙——无名阙、云阳张飞庙、丰都鬼城、奉节白帝城,此外还有较重要的古栈道5处,石刻、题刻56处,古桥17处;地下文物有较重要的遗址58处,墓群(墓地)45处。其中著名的有奉节县草堂古人类化石点,是三峡水库淹没点唯一一处化石点;云阳县故陵楚墓、北宋的龙脊石题刻,巫山县明清时代的大昌古镇,唐代开始修建的大宁河古栈道等。 将要淹没的地面文物,例如云阳县张飞庙、奉节县的永安宫、巫山县大昌镇的温家大院、秭归县的江渎庙、新滩民居,忠县丁房阙——无名阙,古代桥梁等都按照原工艺、原材料、原形制进行复建(多选址在临近、淹没区以外)。国内外闻名的白鹤梁石刻采取的原址保护方法,即在四十米的水下建设一座博物馆,建成后游人将可到水下参观石刻,摩崖石刻则采用整体切割移至他处。同时在重庆市中心也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三峡博物馆,用来安放在抢救行发掘工作中出土的大量文物。

不可否认的是,虽经过大量的突击性的文物保护并抢救发掘,一批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物被保存下来,但是不可能保证保住所有的的遗迹,仍有很大一部分文物至此没入了淹没线以下,而且将很难再被发掘出来。

2、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关于三峡建库对生态坏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游,包括减轻洪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燃煤对环境的污染,减轻洞庭湖的淤积等。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除淹没耕地、改变景观和大量移民外,尚对稀有物种、天气、库尾洪涝灾害、滑坡、地震、陆生动植物等等有影响。

气候

三峡水库蓄水后,由于是典型的河道型水库虽然对周围气候又一定调节作用,但影响范围不大。对温度、湿度、风速、雾日的影响范围,两岸水平方向最大不超过2千米,垂直方向不超过400米。

年平均气温变化不超过0.2度,冬春季月平均气温可增高0.3~1度,夏季月平均气温可降低0.9~1.2度;极端最高气温可降低4度,最低气温可增高3度左右;相对湿度夏季增大3%~6%,春秋两季增大1%~3%,冬季将减小2%。

建库后年降水量增加约3毫米,影响涉及库周围几千米至几十千米,因地形而异;仍需警惕伏旱对农业的影响。

平均风速将增加15%~40%,因建库前库区平均风速仅2米/秒左右,故建库后风速仍不大。 陆生植物

直接受淹没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有120科、380属、560种。其中绝大部分在未受淹没影响的地区广为分布。因此,不至于造成物种的灭绝但其中三种珍惜植物必须妥为保护。 1荷叶铁线蕨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库区特产,断续分布东起万州区、西至石柱县西沱区沿江近100千米长,想向两岸纵深3~5千米的狭长地带。在亚洲大陆仅存与此。保护措施为在万州新乡三道河村建立一个2平方千米的物种保护点进行人工栽培。

2疏花水柏枝

三峡地带特有植物,种源数量极少,分布狭窄,分类及地理分布有科学研究价值。树形美观,有潜在观赏价值;幼嫩枝叶可供入药。分布在秭归、巴东、巫山县的长江两岸,海拔高程在200米上下幅度内。保护点选在秭归县一集中树木产地。

3川明参

我国特有植物,仅此一种,多年生草本,为名贵药材。野生原产地是夷陵区莲沱。分布在海拔高程140米上下的页岩风华石缝中野生种已极稀少。该地位于三峡水库下游,虽不受淹没影响,但在修建对外公路或其他设施时又可能遭受毁灭,所以保护点就设在夷陵区莲沱。 水生生物

白鱀豚

白鱀(ji 四声)豚属鲸类淡水豚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我国特有珍惜水生哺乳动物,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名单目录,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千米的江段内,由于历年来人类活动的增加或不当,使白鱀豚以外死亡增加(包括渔具致死、江中爆破作业致死、轮船螺旋桨击毙、误进水闸等)。三峡水库蓄水后,枯水期长江中下游流量增加,水深加大,对白鱀豚越冬极为有利。搁浅死亡可望避免,但由于长江中上游航运事业的发展,中游江段白鱀豚被轮船螺旋桨击毙事件将会增加。为此长江新螺江段白鱀豚自然保护区将会建立,上起螺山下至新滩口江段 全场135千米,该区域江面开阔,河道曲折,水深约25米是目前白鱀豚分布最密集的水域。

中华鲟

中华鲟属鲟形目鲟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一种大型洄游鱼类。幼鱼待性腺发育到三期恋爱后,会进入长江口洄游至金沙江下游交尾繁殖。葛洲坝工程于1981年1月大江截流后,阻断了中华鲟至长江口至金沙江的洄游路线。为此国家在宜昌建立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定期将幼鲟放流如长江中。至1984年至2001年底共放流入长江达400万尾。三峡工程位于葛洲坝上游,不存在阻隔中华鲟洄游路线问题,但三峡工程每年10月份开始蓄水,将使下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减少,这就又可能干扰中华鲟在葛洲坝下游的栖息和产卵活动。

3、移民问题

三峡工程全部竣工后,库水淹没区将涉及湖北 和重庆的20个区市县,最终动迁移民1

13万,其中重庆16个区市县受淹,移民数量占整个库区移民的85%左右。 按照“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移民进度与工程进度相衔接;在资金到位的情况下,移民宜早不宜晚”的移民搬迁原则,国家对三峡库区的移民工程进行了详细规划,要求各个区市县按照规划分四期完成移民搬迁任务。这四个时期即:1993年到1997年为第一期,1998年到2003年为第二期;2004年到2006年为第三期;2007年到2009年为第四期。 三峡二期移民工作已经全部结束,国家二期移民工程终验表明,目前库区已经搬迁移民70多万人,占规划总人口的62%,其中外迁移民14.2万人。三峡工程二期水位即135米水位线下的38.25万移民,已经全部按时搬迁。 在未来的6年时间里,三峡库区每年还需搬迁移民近8万人。

4、地质灾害问题

从1990年至2005年,地矿部、水利部、三建委、国土资源部等,拨出专项资金对三峡地质灾害问题开展了专项研究,先后进行了《长江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研究》、《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崩滑体处理总体规划报告》等数十项相关问题的专题研究。其中《长江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研究》共查获体积大于10万立方米的崩塌滑坡404处,总体积29.36亿立方米,查获泥石流沟90条,并对其中26个重大崩滑体进行了详细勘查,对库区查获的崩滑体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和预测分析,划分了不稳定库段;《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崩滑体处理总体规划报告》,共查获175米以下崩滑体1302处(含原地矿部“七五”查获的崩滑体),总体积33.34亿立方米,对规划为工程防治的有30个崩滑体;国土资源部完成了三峡库区的20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查出了库区20个县(市、区)所辖范围内(包括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点5384处,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其中滑坡3891处,崩塌(含危岩)617处,不稳定斜坡668处,泥石流沟85处,地面塌陷88处,地裂缝33条;完成了库区19个县(区)地质灾害调查,建立19个县级监测站,初步建成群测群防监测预报网;完成了三峡地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建成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示范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投入巨资对三峡地质灾害进行了治理。

尽管三峡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对解决库区地质灾害,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交通安全起到了不容质疑的积极作用,但目前的地质灾害治理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地方未达到治理效果,有的地方治理效果不明显,而更多的情况是,在治理过程中,人们忽略了对当地 自然 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建设,对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造成了某种程度的破坏,使三峡的景观品质大受影响,正在削弱对游人的吸引力。

5、国防安全问题

三峡大坝系大体积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体宽1 2 0 多米,有较强的抗御常规武器的能力,大坝遭常规武器袭击时只能造成坝体局部受损,无碍大局。

溃坝模型试验表明:万一遭到核袭击,大坝彻底被破坏,只要采取适当的水库调度措施,也可将溃坝洪水的淹没危害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战争是有预兆的。临战前,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水库水位下降到1 4 5 米至1 3 5 米的低水位。此时水库库容约为1 7 0 亿立方米,即使大坝瞬时被毁,也只是从坝址至枝城1 0 0 公里河谷灾情较重,枝城以下大部分水体将沿主河槽下泄,少量水体进入分蓄洪区内。溃坝洪水灾害可限制在沙市以上局部地区,对江汉平原、洞庭湖区和武汉地区无大影响,不会酿成全流域性灾难,如将库水位进一步降低到1 3 0 米,此时库容约1 0 3 亿立方米,溃坝洪水灾情将更加轻微。

据介绍,三峡水库溃坝洪水所造成的灾害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严重。这是因为:三峡水库是典型的河道型水库,长约6 0 0 公里,平均宽1 1 0 米,其下游段为三峡河谷,全长2 0 0 公里。三峡与宽谷相间,且千回百转,即使溃坝,库水下泄无疑会受到河谷的控制。专家指出,特别是紧靠坝址下游莲沱至南津关一段2 0 公里峡谷,江面宽仅2 0 0 -3 0 0 米,

能对溃坝洪水起到很大的约束作用。

编辑本段

“世界之最”

三峡工程被列为全球超级工程之一,有世界“十大之最”:

1、世界防洪效益最为显著的水利工程。三峡水库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水库调洪可消减洪峰流量达2.7万立方米每秒至3.3万立方米每秒,能有效控制长江上游洪水,增强长江中下游抗洪能力。

2、世界最大的电站。三峡水电站总装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6.8亿千瓦时。

3、世界建筑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坝轴线全长2309.47米,泄流坝段长483米,水电站机组70万千瓦×26台,双线5级船闸和升船机,无论单项、总体都是世界建筑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4、世界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主体建筑土石方挖填量约1.34亿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2794万立方米,钢筋46.30万吨。

5、世界施工难度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2000年混凝土浇筑量为548.17万立方米,月浇筑量最高达55万立方米,创造了混凝土浇筑的世界记录。

6、施工期流量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截流流量为9010立方米每秒,施工导流最大洪峰流量79000立方米每秒。

7、世界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三峡工程泄洪闸最大泄洪能力为10.25万立方米每秒。

8、世界级数最多、总水头最高的内河船闸。三峡工程的双线五级船闸,总水头113米。

9、世界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升船机。三峡工程升船机有效尺寸为120×18×3.5米,最大升程113米,船箱带水重量达11800吨,过船吨位3000吨。

10、世界水库移民最多、工作最为艰巨的移民建设工程。三峡工程水库动态移民最终可达113万人。

编辑本段

综合评价

三峡工程在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利用效益等许多方面都堪为世界级工程的前列。她不仅将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将为世界水利水电技术和有关科技的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实施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宏大工程,其发电、防洪和航运等巨大综合效益,对建设长江经济带,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编辑本段

旅游环境

毛诗: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是描写三峡工程的神来之笔。三峡大坝(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简称)旅游观光区(坛子岭、185平台、截流纪念园、坝顶等)是湖北省仅有的两个5A级国家旅游区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5A级工业旅游区。

随着三峡库区蓄水,湖北和重庆两地原来藏在深山的大批新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长江三峡旅游的新景观。随着三峡宽谷成平湖,在长达650公里的水库里,可形成峡谷及漂流河段37处,溶洞15个,湖泊11个,岛屿14个。未来的三峡风光更加迷人。 编辑本段

对宜昌的影响

三峡捧出宜昌市,世界崛起水电城。神奇秀美的长江长江三峡钟情宜昌美丽的家园,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工程赐予宜昌跨世纪的发展机遇。宜昌正朝着建成全国一流的旅游名城的目标奋进。

因为三峡大坝的建设,宜昌市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水电旅游名城、世界水电之都。

据悉,2007年,宜昌游客接待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其中,仅三峡大坝的接待量就达到了125万人次。

可以说,三峡大坝的建设对宜昌的城市发展与知名度的提升功不可没。

编辑本段

相关邮票

1997-23(三峡.截流)1997-23 T

长江三峡工程.截流

1997-11-8 发行 影写版

(2-1)

50分 明渠通航 2922.5万枚

(2-2)

50分 大江截流 2922.5万枚

设计者

徐勇民 王涌 刘寿祥 宋志静

2003-21(三峡.发电)2003-21T

长江三峡工程·发电

2003-8-20-发行

胶印版

(3-1)

80分 水库蓄水 920 万枚

(3-2)

80分船闸通航 920 万枚

(3-3)

2元 电站发电 870 万枚

设计者:陈楠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txt花前月下,不如花钱“日”下。叶子的离开,是因为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干掉熊猫,我就是国宝!别和我谈理想,戒了!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百科名片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是中国长江中上游段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分布在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三峡西陵峡内的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并和其下游不远的葛洲坝水电站形成梯级调度电站。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

目录

地位

简介

资金来源

施工工期

三峡工程大事记

三峡大坝的安全

综合效益

面临问题

展开

三峡大坝

编辑本段

地位

是南水北调的一部分和重点工程。

编辑本段

简介

早在民国初期,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就预想过建设三峡工程。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的中段,坝址在三峡之珠——湖北省副省域中心城市宜昌市的三斗坪,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

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大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高185米,设计正常蓄水水位枯水期为l75米(丰水期为14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

水电站左岸设14台,右岸12台,共26台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为混流式,单机容量均为7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000亿千瓦时。后又在右岸大坝“白石尖”山体内建设地下电站,设6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

通航建筑物包括永久船闸和垂直升船机,均布置在左岸。永久船闸为双线五级连续船闸,位于左岸临江最高峰坛子岭的左侧,单级闸室有效尺寸为280米×34米—5米(长×宽—坎上水深),可通过万吨级船队,年单向通过能力5000万吨。升船机为单线一级垂直提升式,承船箱有效尺寸为l20米、18米、3.5米,一次可通过一艘3000吨级客货轮或1500吨级船队。工程施工期间,另设单线一级临时船闸,闸室有效尺寸240米×24米×4米。

编辑本段

资金来源

三峡工程所需投资,静态(按1993年5月末不变价)900.9亿元人民币,(其中:枢纽工程500.9亿元,库区移民工程400亿元)。动态(预测物价、利息变动等因素)为2039亿元。一期工程(大江截流前)约需195亿元;二期工程(首批机组开始发电)需347亿元;三期工程(全部机组投入运行)约需350亿元;库区移民的收尾项目约需69亿元。考虑物价上涨和贷款利息,工程的最终投资总额预计在2000亿元左右。

编辑本段

施工工期

三峡工程分三期,从1994年开工,到2009年竣工,总工期17年。

一期

工程5年(1994一1997年),主要工程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修筑混凝土纵向围堰,以及修建左岸临时船闸(120米高),并开始修建左岸永久船闸、升船机及左岸部分石坝段的施工。

二期

工程6年(1998-2003年),工程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同时继续进行升船机的施工,并完成永久五级船闸的施工。

三期

工程6年(2003一2009年),本期进行的右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并继续完成全部机组安装。已然,三峡水库成为了一座长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编辑本段

三峡工程大事记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谈及对长江上游水路的改良:“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1932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派出的一支长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队在三峡进行了为期约两个月的勘查和测量,编写了一份《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测勘报告》,拟定了葛洲坝、黄陵庙两处低坝方案。这是我国专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进行的第一次勘测和设计工作。 1944年,在当时的中国战时生产局内任专家的美国人潘绥写了一份《利用美贷款筹建中国水力发电厂与清偿贷款方法》的报告。

1944年,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萨凡奇到三峡实地勘查后,提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即著名的"萨凡奇计划"。

1945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成立了三峡水力发电计划技术研究委员会、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及三峡勘测处。

1946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美国垦务局正式签订合约,由该局代为进行三峡大坝的设计;中国派遣技术人员前往美国参加设计工作。有关部门初步进行了坝址及库区测量、地质调查与钻探、经济调查、规划及设计工作等。

1947年5月,面临崩溃的国民政府,中止了三峡水力发电计划的实施,撤回在美的全部技术人员。美国垦务局工程师福斯脱在写给中国同事的信中说:“伟大如三峡计划,中国自不能久置不问,相信于不久之将来,定有兴工之一日。”三峡勘测处主任张昌龄在办理结束工作时也说:“我不希望仅是一个梦--理想的天国,总有一天会在地上实现。”

1949年,长江流域遭遇大洪水,荆江大堤险象环生。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问题,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引起了重视。

1950年初,国务院长江水利委员会正式在武汉成立。三年后兴建了荆江分洪工程。 1953年,毛泽东主席在听取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修建水库规划的介绍时,希望在三峡修建水库,以“毕其功于一役”。他指着地图上的三峡说:“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先修那个三峡大坝怎么样?!” 1953年10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上游局党组向西南局财委的报告中提出,将来三峡水库的蓄水高度可能在190米左右,请西南局向沿江城市和有关单位打招呼,不要在190米高程以下设厂或建较重要的工程。西南局财委同意了这个意见。

1954年汛期,长江流域发生了20世纪以来的最大洪水,江汉平原、洞庭湖区损失惨重。这次大水再次警示:消除中下游严重洪水灾害的威胁乃是治理长江首要而紧迫的任务。 1954年9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在《关于治江计划基本方案的报告》中提出三峡坝址拟选在黄陵庙地区,蓄水位拟选为191·5米。

1955年起,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各方面人士通力合作,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设计与论证工作。3月,在莫斯科签订了技术援助合同,第一批苏联专家6月到达武汉。长委所属4台钻机和第七地形测量队先后进入三峡地区,开展测量工作。

1955年12月,周恩来在北京主持会议,在听取长委和苏联专家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后,肯定了国内专家的意见,正式提出,三峡水利枢纽有着“对上可以调蓄、对下可以补偿”的独特作用,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规划的主体。

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后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著名诗句。

1957年12月3日,周恩来总理为全国电力会议题词:“为充分利用中国五亿四千万千瓦的水力资源和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远大目标而奋斗。”

1958年3月,周恩来总理在中共中央成都会议上作了关于长江流域和三峡工程的报告,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明确提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应当采取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进行工作。”当月,周恩来总理登上三斗坪中堡岛,与随行专家共同研究三峡工程坝址优选方案。

1958年3月30日,毛泽东主席视察葛洲坝坝址。

1958年6月,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第一次科研会议在武汉召开,82个相关单位的268人参加,会后向中央报送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科学技术研究会议的报告》。

1958年8月,周恩来总理主持了北戴河的长江三峡会议,更具体地研究了进一步加快三峡设计及准备工作的有关问题,要求1958年底完成三峡初设要点报告。1959年5月,在武昌对《三峡初设要点报告》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讨论,一致通过选用三斗坪坝址,大坝可按正常蓄水位200米设计。

1960年4月,水电部组织了水电系统的苏联专家18人及国内有关单位的专家100余人在三峡查勘,研究选择坝址。同月,中共中央中南局在广州召开经济协作会,讨论了在“二五”期间投资4亿元、准备1961年三峡工程开工的问题。由于暂时经济困难和国际形势影响,三峡建设步伐得到调整。8月苏联政府撤回了有关专家。

1970年,中央决定先建作为三峡总体工程一部分的葛洲坝工程,一方面解决华中用电供应问题,一方面为三峡工程作准备。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作了亲笔批示:“赞成兴建此坝。” 1970年12月30日,葛洲坝工程开工。

1979年,水利部向国务院报告关于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议,建议中央尽早决策。

1980年7月,邓小平副总理从重庆乘船视察了三峡坝址、葛州坝工地和荆江大堤,听取了三峡工程的汇报。

1981年1月4日,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胜利合龙。

1981年12月,葛洲坝水利枢纽二江电站一二号机组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产。

1982年11月,邓小平副总理在听取兴建三峡工程的汇报时果断表态:“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

1984年4月,国务院原则批准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编制的《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确定三峡工程实施蓄水位为150米的低坝方案。

1984年底,重庆市对三峡工程实施低坝方案提出异议,认为这一方案的回水末端仅止于涪陵、忠县间180公里的河段内,重庆以下较长一段川江航道得不到改善,万吨级船队仍然不能直抵重庆。

1986年3月,邓小平接见美国《中报》董事长傅朝枢时表示:对兴建三峡工程这样关系千秋万代的大事,中国政府一定会周密考虑,有了一个好处最大、坏处最小的方案时,才会决定开工,是决不会草率从事的。

1986年6月,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扩大论证,责成水利部重新提出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以钱正英为组长的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成立了14个专家组,进行了长达两年八个月的论证。

1989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重新编制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认为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报告推荐的建设方案是:“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三峡工程的实施方案确定坝高为185米,蓄水位为175米。

1989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到湖北宜昌,考察了三斗坪坝址。

1989年底,葛洲坝工程全面竣工,通过国家验收。

1990年7月,以邹家华为主任的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成立;至1991年8月,委员会通过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报请国务院审批,并提请第七届全国人大审议。

1991年9月,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视察三峡大坝坝址。

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视察三峡大坝坝址。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决定将兴建三峡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由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实施。三峡工程采取“一次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式,水库淹没涉及湖北省、重庆市的20个区县、270多个乡镇、1500多家企业,以及3400多万平方米的房屋。从开始实施移民工程的1993年到2005年,每年平均移民近10万人左右,累计有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

1993年1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成立,李鹏总理兼任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会下设三个机构:办公室、移民开发局和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1993年7月26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查批准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枢纽工程),标志着三峡工程建设进入正式施工准备阶段。

1993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规定:国家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使移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并为三峡库区长远的经济发展和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

1993年9月26日,江泽民主席为三峡工程题词:“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建好宏伟三峡工程。”

1993年9月27日,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研究三峡工程移民问题。

1994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考察三峡工地时指出,“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要上这个工程,就要万众一心,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务求必胜”。江泽民主席还为三峡工程题词:“向参加三峡工程的广大建设者致敬”。

1994年11月2日,朱镕基副总理视察三峡工程。

1994年11月17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研究三峡工程正式开工问题。 1994年12月,李鹏总理在乘船赴三峡工地参加工程开工典礼的途中,写下歌颂三峡工程的《大江曲》。

1994年1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宜昌三斗坪举行的三峡工程开工典礼上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1995年,三峡库区一期水位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全面启动。

1996年6月1日,葛洲坝电厂正式移交中国三峡总公司。

1996年8月,中国目前跨度最大的悬索桥--西陵长江大桥正式通车;12月,宜昌三峡机场通航,这些为更好地服务三峡工程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1996年11月下旬,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系统工程启动。

1996年12月22日,吴邦国副总理视察三峡工程工地。

1997年1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10亿元人民币三峡债券发行计划,这是三峡总公司第一次采取国内发行债券的形式用以筹措三峡工程建设资金。

1997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这有利于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移民统一规划、安排和管理。

1997年9月中旬,三峡水库淹没区一线水位移民搬迁基本结束。

1997年10月1日,亚洲载重量最大的公路大桥--三峡工程覃家沱大桥建成通车,标志着三峡工程对外交通建设全部完成。

1997年10月6日,人工开挖的3.5公里长、可供大型船队航行的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正式通航。

1997年10月13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批准《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前验收报告》。

1997年10月14日,国务院第63次常务会议通过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前验收报告,决定三峡工程于11月8日实施大江截流。

1997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锦涛一行视察三峡工程。

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工程实现大江截流,标志着为期5年的一期工程胜利完成,三峡工程转入二期工程建设。

1998年1月初,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根据国家有关工程质量的法令、法规,结合三峡工程建设实际,制定《三峡工程质量管理办法》(试行),并于1998年1月正式执行。 1998年1月12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七次会议研究三峡二期工程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的有关问题。

1998年1月13日-17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重庆市及库区移民工作,要求把移民放在大事之首,抓住机遇,埋头苦干。

1998年4月21日,三峡永久船闸一期开挖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82.6%,总体质量完全达到设计要求。

1998年5月1日,经过5年的建设,长江三峡临时船闸正式通航。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双线五级船闸。

1998年5月14日,由长江水利委员会地球物理勘测研究院提交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一期主体工程建基面弹性波检测工程》通过专家评审验收,其成果报告正式归档,载入了三峡工程建设史册。

1998年6月1日,三峡工程二期围堰下游防渗墙宣告全线封闭,共完成防渗墙面积25746平方米。

1998年7月,三峡坝区遭遇57700立方米/秒流量的大洪水,坝址水域来水量达到1877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三峡工程经受住洪水考验,工程主要项目正常施工。

1998年10月8日, 三峡永久船闸上游引航道靠船墩浇下第一方混凝土,这标志着世界最大的船闸已由开挖阶段转入混凝土浇筑阶段。

1998年12月28日-30日,国务院总理、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主任朱镕基对三峡工程库、坝区进行了考察,并谆谆告诫全体三峡建设者,三峡工程是“千年大计,国运所系”,质量是三峡工程的生命,质量责任重于泰山。

1999年2月6日,中共中央纪委书记尉健行参观三峡工程展览馆。

1999年3月12日,由山西长治锻压机床厂制造的国内最大卷板机在三峡工地正式投入使用。该机的顺利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能生产特大卷板机的少数国家之一。 1999年10月3日,三峡工程永久船闸南线五闸首保护层最后一方石碴被运往碴场,至此,由武警水电部队第四支队担负的永久船闸南线开挖全线告捷,这标志着永久船闸主体开挖工程圆满结束。

1999年12月31日,三峡工程全年完成混凝土浇筑458.52万立方米,超额完成年浇筑448万立方米混凝土的计划,远远超过巴西伊泰普创下的年浇筑混凝土320万立方米的记录。 2000年1月24日,三峡工程左岸电站厂房首台机组基础环在一号机安装就位,标志着三峡左岸电站厂房施工由土建施工为主转入土建与机组埋件安装并举阶段。

2000年7月17日,150户639名重庆市云阳县农村移民外迁到上海市崇明县落户。这是由政府组织的首批外迁移民。

2001年1月5日,“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区及迁建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报告”正式通过审查。

2001年2月15日,朱镕基总理主持国务院第35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修订草案)》,这是对1993年的条例进行的修订。《条例》结合一期移民工作实践,对移民迁建和管理的一些政策和原则进行了必要的修改、补充和完善。《条例》自2001年3月1日起实施。

2001年5月31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三峡工程建设、外迁移民等有关问题。

2001年8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移民局承担的《中国三峡移民人权保障实证研究》在北京正式启动。

2001年11月7日,三峡工程永久性船闸首扇反弧门在闸首中南竖井内安装成功。

2002年1月13日,经过9年建设,三峡工程大坝已经达到2003年蓄水发电所需的坝高,三峡大坝迎水面高程已经全线达到140米海拔高程以上,大坝高度已具备挡水要求。

2002年3月17日,三峡工程首台发电机组转轮吊装成功。转轮的顺利安装为三峡工程在2003年实现首批机组发电创造了条件。

2002年5月1日,三峡工程成功地实施了对上游围堰的爆破。1997年大江截流形成的上游围堰完成了历史使命。

2002年9月1日,三峡工程永久船闸开始进行有水调试。永久船闸按年单向5000万吨和通过万吨级船队要求设计。过往永久船闸的船舶包括万吨级船队,每次过闸的时间大约需要2小时35分钟。根据三峡工程建设计划,船闸将于2003年6月通航。

2002年9月1日,国务院下达的三峡库区12万二期外迁移民任务全面完成,135米水位下的清库工作接近尾声。

2002年10月21日,三峡大坝最关键的泄洪坝段已经全部建成,全线达到海拔185米大

坝设计高程。

2002年10月25日,国务院召开长江三峡二期工程验收委员会全体会议,同意枢纽工程验收组关于在2002年11月份实施导流明渠截流的意见。

2002年10月26日,全长1.6公里的三峡二期大坝全线封顶,整段大坝都已升高到海拔185米设计坝顶高程。

2002年10月29日,朱镕基总理主持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11次会议,同意国务院三峡二期工程验收委员会的意见,决定在11月6日进行导流明渠截流合龙。次日,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宣布了国务院三建委的决定。

2002年11月6日,长江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合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在截流合龙后发表讲话。全长3.7公里、渠宽350米的导流明渠,是为解决三峡二期工程期间通航和过流而开挖出来的一段“人造长江”。

2002年11月7日,世界上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转子在三峡工地成功吊装,标志着三峡首台机组大件安装基本完成,从此进入总装阶段。

2002年12月16日,三峡工程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开始浇筑。三期围堰设计总浇筑量为110万立方米,将与下游土石围堰一起保护右岸大坝、电站厂房及右岸非溢流坝段施工,是实现三期工程蓄水、通航、发电的关键性工程。

2003年2月27日,三峡库区三、四期移民搬迁工作全面启动。

2003年4月11日,三峡工程临时船闸停止通航运行,长江三峡水域拟实行为期67天的断航,至6月16日恢复通航。与此同时,翻坝转运工作全面启动。

2003年4月16日,三峡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全线到顶,比合同工期提前55天达到140米设计高程。

2003年4月22日,三峡工程左岸临时船闸改建冲沙闸工程开工。

2003年4月27日,三峡工程二期移民工程通过国家验收。这标志着三峡移民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三峡库区135米水位线下移民迁建及库底清理工作已全面完成,达到三峡工程按期蓄水的要求。

2003年5月21日,国务院长江三峡二期工程验收委员会枢纽工程验收组正式宣布,三峡二期工程达到蓄水135米水位和船舶试通航要求。同意三峡工程6月1日下闸蓄水,并可以在2003年6月份实施永久船闸试通航。至此,中国建成世界上水位落差最大的船闸。 2003年5月30日,三峡工程依次开启位于泄洪坝段的20、21、22、23号4个泄洪深孔,这是三峡工程泄洪孔建成后首次开启。

2003年6月1日零时,三峡大坝中的闸门按计划准时启动,三峡工程正式下闸蓄水。三峡工程船闸全长6.4公里,其中船闸主体部分1. 6公里,引航道4.8公里。三峡船闸系双线5级梯级船闸,其工程规模居世界之最。

2003年6月16日,三峡船闸开始试通航。

2003年6月24日,三峡首批发电的2号机组成功进行并网发电试验。

2003年7月1日上午9时58分,三峡工程第一台发电机组--2号机组开始进行72小时并网试运行。4日5时52分,2号机组发生运行故障,机组随即跳闸停机。在故障原因查明后,2号机组于5日11时16分重新启动,开始新一轮72小时并网试运行。

2003年7月10日1时31分,长江三峡工程第一台发电机组--装机容量70万千瓦的2号机组提前20天实现并网发电。

2003年8月18日9时32分,三峡工程第3台投产的发电机组--3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 2003年10月,国务院总理、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主任温家宝赴三峡库区和三峡枢纽工程建设工地考察。

2003年11月22日,长江三峡工程第1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并投入商业运行。至此,三

峡工程首批发电的6台机组全部投产。三峡工程已经创造出一年内装机420万千瓦、连续投产6台70万千瓦的水电安装和投产世界纪录。

2004年1月9日, 新华社报道,三峡工程从2004年起进入三期工程。三峡三期工程至2009年历时6年,期间将完成右岸大坝和右岸电站建设,修建世界上最大的升船机,有20台单机70万千瓦的机组投产。

2004年4月,三峡工程三期移民搬建工作已全面展开。三峡工程竣工后,三峡库区将搬迁移民113万人,其中重庆103万人。根据规划,重庆市三期动迁移民32.44万人,迁建工矿企业304户,复建各类房屋942万平方米。三期移民工作预计将于2006年上半年完成。 2004年4月30日,长江三峡工程左岸电站7号发电机组正式并网发电。至此,三峡工程已有8台70万千瓦大型机组投产,日发电量达1.15亿度。

2004年4月,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视察三峡工地。

2004年6月8日,新华社报道,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工作实施战略转移。今后对口支援工作重点将围绕国家扶持库区发展的四大产业进行,在支援上逐步实现从输血型向造血型、从扶贫型向开发型、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行为型、从单方受益型向互惠互利型转变。

2004年7月6日,新华社报道,投入40亿元的三峡库区二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已基本完成。此项工程已经发挥出三大效益:一是基本消除受135米水位影响的崩滑体灾害;二是基本消除了受135米水位影响塌岸灾害;三是消除了大量危及移民迁(复)建工程、城镇、港口码头、公路等的地质灾害。

2004年7月8日,国务院长江三峡二期工程船闸通航验收委员会在三峡工地宣布,三峡船闸已经通过正式通航验收,由试通航转为正式通航。

2004年7月26日,三峡工程第9台投产机组--三峡左岸电站11号发电机组正式并网发电。11号机组发电机转子最大直径为18.74米,高3.42米,重量为1779吨,加上发电机定子和水轮机的重量,机组总重量在4900吨左右,是当今世界已投产的水轮发电机组中重量最重的机组。

2004年8月24日,三峡工程左岸电站8号机组于正式并网发电。至此,三峡工程已有10台机组投产发电,投产总装机容量达700万千瓦,实际装机容量已位居世界发电厂第3位,发电能力位居全国第一。三峡工程已经提前完成今年的机组投产计划。

2004年8月26日,重庆奉节县的882名移民踏上赴江西的外迁之路,标志着三峡库区出省市外迁移民工作全部结束。至此,三峡库区已经外迁移民16.5万人。

2004年9月底,三峡枢纽工程已累计完成静态投资393亿元,占投资概算的78.5%。输变电工程累计完成静态投资208亿元,占总投资概算的64%。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已经完成移民包干补偿资金静态投资330亿元,占投资概算400亿元的82.5%。

2004年10月12日,《光明日报》报道,历时5年、涉及16.6万人的三峡移民外迁安置工作已正式结束。截至 2004年9月,库区政府共组织外迁移民9.6万人,加上重庆市内、湖北省内安置4.5万人,以及自主外迁到20多个省市的2.5万人,共从库区外迁农村移民 16.6万人。据统计,三峡农村移民安置在上海、江苏等11个省市的249个县、1062个乡镇、2000 多个安置点。外迁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落实,承包土地人均达到1亩左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25平方米。

2004年12月8日,长江三峡工程地下电站主体工程首次进行公开招标,拉开了三峡地下电站建设的序幕。三峡地下电站是置发电机组于大坝右侧山体内的隐蔽式电厂,将安装6台7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地下电站于2009年全部建成投产后,将使三峡工程的总装机将由原来设计的26台增加到32台,装机容量由1820万千瓦增加到2240万千瓦。

2004年12月24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温家宝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温家宝对做好明年三峡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4年12月28日,三峡电力外送的第三条通道--三峡至上海500千伏直流输变电工程在湖北宜都市正式开工。工程将穿过湖北、安徽、江苏、浙江4省,跨越长江、汉江,从三峡电厂直抵上海市青浦区,线路全长1075公里,工程总投资70亿元,计划于2007年建成完工。

2005年4月5日,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外迁工作总结表彰会在重庆万州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曾培炎出席会议并讲话。曾培炎指出,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出省市外迁安置任务如期完成,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在新中国移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005年4月16日,新华社报道,三峡地下电站近日通过国家环保部门审评,其右岸地下电站的勘测设计与施工合同已签订。

2005年5月12日,新华社报道,三峡工程四项攻关课题荣获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四项课题分别是:《特大型施工机械运行安全、诊断与优化研究》《三峡1200/125t桥式起重机研究》《长江三峡工程二期上游围堰防渗墙施工技术与研究》和《三峡工程明渠导流及通航研究与运行实践》。

2005年9月16日,三峡工程左岸14台70万千瓦机组全部并网运行,提前一年实现了投产发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投产发电仪式并致辞。

2005年10月12日,三峡大坝启动导流底孔封堵工程。该工程计划于2006年5月15日前完工。

2005年12月1日,三峡重庆库区三期蓄水库底清理工作全面启动,清库工作将为2006年汛后三峡工程蓄水至156米做准备。

2005年12月16日,历经55天的三峡船闸下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清淤施工顺利结束,完成疏浚工程量44万立方米,是三峡船闸引航道自2003年通航以来清淤量最大的一次。 2006年2月10日,新华社报道,到2005年底,三峡工程已累计完成静态投资近430亿元(超过概算90%)。左岸大坝已全线达到185米高程,左岸电站14台机组(980万千瓦)比设计提前1年全部投入运行;右岸大坝浇筑高程已达到160米(超过计划2米),未发现裂纹和质量问题,右岸电站机组埋件安装全面展开,地下电站主厂房、尾水洞等工程正在抓紧实施,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

2006年2月10日,截至当日10时,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达到1000亿度,为缓解我国电力紧张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2月10日,三峡工程三期库底清理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06年3月29日,三峡大坝进入最后的施工建设阶段,离大坝全部建成只剩下约7.8万立方米混凝土。三峡大坝全长2309米,混凝土总方量为1610万立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坝,设计坝顶海拔高程185米。

2006年4月10日,新华社报道,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第15次到三峡工地现场检查。专家组认为,三峡三期工程施工质量完全处于受控状态,左岸机组安装和地下厂房开挖质量很好,右岸大坝没有裂缝创造了世界奇迹。

2006年4月13日,由中宣部、国务院三峡办、中共重庆市委联合主办的三峡移民精神报告会在北京举行。三峡移民精神集中体现了“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006年4月16日,新华社报道,中国三峡总公司组织50多位专家近期进驻工地,开始上游三期围堰基坑进水安全鉴定。

2006年4月21日至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重庆考察工作,

就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及三峡库区移民工作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2006年5月11日,由葛洲坝集团机 电建设公司承建的三峡右岸电站首台机组定子开始组装,这标志着三峡右岸电站12台发电机组进入机电安装阶段。首台组装的是26号机组定子,这台机组预计于2007年8月安装完成。

2006年5月12日,国务院总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温家宝主持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听取三峡办等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审议批准三峡水库今年汛后蓄水至156米的工作方案,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

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主体工程全面竣工。

2006年6月6日,三峡大坝右岸上游围堰爆破工程在下午引爆,其爆破规模被称为“天下第一爆”。

2006年9月20日,三峡工程开始156米水位蓄水。

2006年10月27日,三峡水库坝上水位达到156米高程。

2007年6月11日,右岸22号机组投产发电,是三峡水电站右岸电厂第一台发电的机组。标志着三峡水电站三期工程开始发挥效益。

2008年10月29日,右岸15号机组投产发电,是三峡水电站右岸电厂最后一台发电的机组。至此,三峡水电站2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2009年6月30日,三峡水电站迎来设计的26台机组全部投产后的首次满负荷发电。 2010年7月19日,三峡水库迎来峰值接近每秒70000立方米的洪水,其峰值超过1998年洪水的峰值,是三峡工程建成以来迎来的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洪水。

2010年10月26日工程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首次成功蓄水至175米水位,这意味着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通航、补水等综合效益开始全面发挥。

编辑本段

三峡大坝的安全

三峡大坝是静止不动在明处的固定目标。这个坝的确很大,可能要五千万吨核弹正面摧毁。大坝安保措施是很完善的,呈水陆空三层安保体系,而且大坝位于大陆腹地。没有超大型飞行编队是很难到达战略纵深如此之深的,到了也不一定炸的垮!

但三峡大坝并非铜墙铁壁,也有命门。三峡大坝有一些致命的弱点。他和世界上的许多混凝土重力大坝的结构不同,水轮发电机的26条进水管,以及众多的泄洪管,泄沙管都是安装在大坝中,这些管道的输水截面是如此之大,要保证大坝每秒11万立方米的泄洪能力。形象地说,三峡大坝,就象一块有许多洞眼的荷兰奶酪,整体性差。此外,三峡大坝中还有三道深55米宽34米的横截大坝的槽(一道为升船机用,二道为船闸用),而这三道深槽都只用一层薄薄钢板控制,一旦这层钢板被炸毁,就可造成与溃坝一样的效应,而破坏这层钢板根本不需要什么核武器,几个恐怖分子就可以做到。所以,三峡大坝安全的主要敌人是恐怖份子和特工间谍。根据这个新的认识,必须重新认识三峡工程的安全问题,因为敌方个数,不再是少数几个,而是个数很多,敌方不在明处,而在暗处,人们也不可能察觉任何“战争的征兆”;就连所谓的“无限目标,无限空间,无限时间,无限手段”的战争威胁,对这些敌手来说,也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三峡大坝若全溃时,百余亿立方米库水短时间内下泄,坝址至沙市间沿岸,受洪水波直接冲击,灾害损失严重。葛洲坝水利枢纽将严重受损,宜昌市在铁路线以下地区受淹,枝城、上下百里洲和荆江分洪区以西洲滩围垸将溃堤受淹。溃坝洪峰的最大流量将达到100—237万立方米/秒,下泄洪峰将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到达葛洲坝水利枢纽,届时洪峰仍将达到31万立方米/秒,洪水损坏葛洲坝大坝后进入宜昌市区,洪水在宜昌城内的流速仍然有每小时65公里,溃坝4—5小时后,宜昌城的水位将高达海拔64—71米。

1998年,长江洪水的最大流量为6万立方米/秒,这里给出的溃坝洪峰是其洪峰的37倍,洪峰下泄的速度高达每小时100公里,与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汽车相同。如此大的流量,如此高的速度,其破坏能力远远超过摧毁三峡大坝的几颗炸弹。就是葛洲坝水利枢纽,在这样的流量和速度下,也要被冲垮。宜昌市地面的平均高程不到海拔50米,当宜昌市洪水位高达海拔64—71米时,宜昌城已在水下20米处。在三峡大坝发生溃坝后,宜昌市的居民几乎没有机会逃生,因为在溃坝后的半个小时,洪峰已经就到达宜昌市。仅宜昌一市的人员损失将高达50万。

溃坝模拟的外部条件,并不是选在最不利的时刻上,也不是选在比较不利的时刻上,而是有意选在比较有利的条件下。三峡水库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当出现战争征兆时,泄水七天至安全水位,水库里只有百余亿立方米水。溃坝时的自然流量为6万立方米/秒,溃坝洪峰的最大流量将达到237万立方米/秒。长江最大洪水流量为11万立方米/秒(1870年),为世界上第三,原苏联利纳河的最大洪水流量为18·9万立方米/秒(1967年),巴西亚玛河的最大洪水流量为37万立方米(1953年),和三峡溃坝的流量237万立方米/秒相比,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模拟模型尚未告诉人们,当三峡水库里装满水,自然水流在6万立方米/秒时的溃坝情况将是怎样的,393亿立方米的水量,是个什么概念?就相当于黄河一年的水量,黄河一年的水量,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溃泄下来,将是一场什么样的灾难?

不但宜昌保不住,沙市保不住,江汉平原保不住,武汉也保不住,京广、京九铁路也保不住,洪水影响范围一直到南京。1986年四川省政协调查组在报告中指出,“战争一旦爆发,三峡大坝必然成为首要目标,大坝倘被摧毁,中下游大城市顿成泽国,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简单说就是比98年洪水凶猛几十倍的洪流不可阻挡的摧毁长江中下游的一切。洪峰10小时内到武汉,1天内到南京。十几几十米高的洪水冲跨建筑楼房,很难想象民众能逃出生天。淹死多少人恐怕都难以统计。

长江中下游是祖国大陆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经济最为发达。有人把中国大陆的经济分布比作弓箭,沿海地区为弓,沿长江为箭。长江中下游一旦蒙受三峡大坝溃坝的灾难,这弓箭就有弓无箭,经济体系必然瘫痪。而三峡工程位于中原的腹地,在国防整体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又十分敏感。中原历来是兵家常争之地,在和平环境下,中原亦是存兵之所。所以,人们不禁发问:建起三峡大坝,中国大陆的经济重心与军事战略机动力量,是否就全被置于这达摩克利斯剑之下了?

面对新的威胁,核威慑必须担负更多的任务、应对更复杂的情况。如果有人胆敢侵犯三峡大坝,我国必将采取战略性核反击战役,可以针对敌军事目标也可以针对民用目标,必要时可以采用大当量核弹地爆的方法,但通常采取逐步升级原则。因为核武器较少的国家只能选取高价值目标,以期给敌人无法承受的损失,最终制止战争。逐步升级原则战略性核反击战役主要目的是制止战争扩大,而不是消灭敌国,所以在直接报复原则下,还应尽量采用逐步升级原则。

在反击地域上,采取“海洋对海洋、外岛对外岛、本土对本土”的方针。即如果敌方对我方海上编队进行核袭击,我方则用同样手段进行还击,例如对航母战斗群进行核导弹和常规导弹联合突击。如果敌方对我方海岛基地、登陆部队进行核袭击,则我方对敌次要盟国军事基地实施核突击。如果敌方对我方本土进行核袭击以及其他造成大规模杀伤的袭击,则我方直接还击敌方本土。在反击规模上:逐步升级原则要求我方反击规模保持一定限度,给敌方造成的损失既要大于敌方对我方袭击的损失,也不能无限升级。 坚持逐步升级原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在尽量减少双方损失的情况下制止战争。应该认识到,作战对象是人不是机器,反击的直接效果还是为了动摇敌方战争意志,因此在坚持逐步升级大原则下,还应考虑到精

神震慑效果。即人们常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编辑本段

综合效益

1、防洪

三峡大坝建成后,将形成巨大的水库,滞蓄洪水,使下游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由防御十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抵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防洪库容在73—220亿立方米之间。如遇1954年那样的洪水,在堤防达标的前提下,三峡能减少分洪100—150亿立方米,荆江至武汉段仍需分洪350—400亿立方米。如遇1998年洪水,可有效防御。

2、发电

三峡水电站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这个水电站每年的发电量,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所发出的能量。装机(26+6)×70万(1820万+420万)千瓦,年发电846.8(1000)亿度。主要供应华中、华东、华南、重庆等地区。

3、航运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对上可以渠化三斗坪至重庆河段,对下可以增加葛洲坝水利枢纽以下长江中游航道枯水季节流量,能够较为充分地改善重庆至武汉间通航条件,满足长江上中游航运事业远景发展的需要。通航能力可以从现在的每年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方面均有巨大效益。

编辑本段

面临问题

1、对库区文物的影响

三峡工程600多公里长的淹没范围,使得如果不采取文物保护,在三峡库区蓄水达175米以后,大量的文物古迹都将被淹没到水下,于是至1996年起,国家按期发放保护资金,三峡工程库区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和发掘开始进行。其中重要的文物古迹有涪陵白鹤梁、忠县石宝寨、丁房双阙——无名阙、云阳张飞庙、丰都鬼城、奉节白帝城,此外还有较重要的古栈道5处,石刻、题刻56处,古桥17处;地下文物有较重要的遗址58处,墓群(墓地)45处。其中著名的有奉节县草堂古人类化石点,是三峡水库淹没点唯一一处化石点;云阳县故陵楚墓、北宋的龙脊石题刻,巫山县明清时代的大昌古镇,唐代开始修建的大宁河古栈道等。 将要淹没的地面文物,例如云阳县张飞庙、奉节县的永安宫、巫山县大昌镇的温家大院、秭归县的江渎庙、新滩民居,忠县丁房阙——无名阙,古代桥梁等都按照原工艺、原材料、原形制进行复建(多选址在临近、淹没区以外)。国内外闻名的白鹤梁石刻采取的原址保护方法,即在四十米的水下建设一座博物馆,建成后游人将可到水下参观石刻,摩崖石刻则采用整体切割移至他处。同时在重庆市中心也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三峡博物馆,用来安放在抢救行发掘工作中出土的大量文物。

不可否认的是,虽经过大量的突击性的文物保护并抢救发掘,一批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物被保存下来,但是不可能保证保住所有的的遗迹,仍有很大一部分文物至此没入了淹没线以下,而且将很难再被发掘出来。

2、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关于三峡建库对生态坏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游,包括减轻洪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燃煤对环境的污染,减轻洞庭湖的淤积等。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除淹没耕地、改变景观和大量移民外,尚对稀有物种、天气、库尾洪涝灾害、滑坡、地震、陆生动植物等等有影响。

气候

三峡水库蓄水后,由于是典型的河道型水库虽然对周围气候又一定调节作用,但影响范围不大。对温度、湿度、风速、雾日的影响范围,两岸水平方向最大不超过2千米,垂直方向不超过400米。

年平均气温变化不超过0.2度,冬春季月平均气温可增高0.3~1度,夏季月平均气温可降低0.9~1.2度;极端最高气温可降低4度,最低气温可增高3度左右;相对湿度夏季增大3%~6%,春秋两季增大1%~3%,冬季将减小2%。

建库后年降水量增加约3毫米,影响涉及库周围几千米至几十千米,因地形而异;仍需警惕伏旱对农业的影响。

平均风速将增加15%~40%,因建库前库区平均风速仅2米/秒左右,故建库后风速仍不大。 陆生植物

直接受淹没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有120科、380属、560种。其中绝大部分在未受淹没影响的地区广为分布。因此,不至于造成物种的灭绝但其中三种珍惜植物必须妥为保护。 1荷叶铁线蕨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库区特产,断续分布东起万州区、西至石柱县西沱区沿江近100千米长,想向两岸纵深3~5千米的狭长地带。在亚洲大陆仅存与此。保护措施为在万州新乡三道河村建立一个2平方千米的物种保护点进行人工栽培。

2疏花水柏枝

三峡地带特有植物,种源数量极少,分布狭窄,分类及地理分布有科学研究价值。树形美观,有潜在观赏价值;幼嫩枝叶可供入药。分布在秭归、巴东、巫山县的长江两岸,海拔高程在200米上下幅度内。保护点选在秭归县一集中树木产地。

3川明参

我国特有植物,仅此一种,多年生草本,为名贵药材。野生原产地是夷陵区莲沱。分布在海拔高程140米上下的页岩风华石缝中野生种已极稀少。该地位于三峡水库下游,虽不受淹没影响,但在修建对外公路或其他设施时又可能遭受毁灭,所以保护点就设在夷陵区莲沱。 水生生物

白鱀豚

白鱀(ji 四声)豚属鲸类淡水豚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我国特有珍惜水生哺乳动物,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名单目录,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千米的江段内,由于历年来人类活动的增加或不当,使白鱀豚以外死亡增加(包括渔具致死、江中爆破作业致死、轮船螺旋桨击毙、误进水闸等)。三峡水库蓄水后,枯水期长江中下游流量增加,水深加大,对白鱀豚越冬极为有利。搁浅死亡可望避免,但由于长江中上游航运事业的发展,中游江段白鱀豚被轮船螺旋桨击毙事件将会增加。为此长江新螺江段白鱀豚自然保护区将会建立,上起螺山下至新滩口江段 全场135千米,该区域江面开阔,河道曲折,水深约25米是目前白鱀豚分布最密集的水域。

中华鲟

中华鲟属鲟形目鲟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一种大型洄游鱼类。幼鱼待性腺发育到三期恋爱后,会进入长江口洄游至金沙江下游交尾繁殖。葛洲坝工程于1981年1月大江截流后,阻断了中华鲟至长江口至金沙江的洄游路线。为此国家在宜昌建立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定期将幼鲟放流如长江中。至1984年至2001年底共放流入长江达400万尾。三峡工程位于葛洲坝上游,不存在阻隔中华鲟洄游路线问题,但三峡工程每年10月份开始蓄水,将使下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减少,这就又可能干扰中华鲟在葛洲坝下游的栖息和产卵活动。

3、移民问题

三峡工程全部竣工后,库水淹没区将涉及湖北 和重庆的20个区市县,最终动迁移民1

13万,其中重庆16个区市县受淹,移民数量占整个库区移民的85%左右。 按照“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移民进度与工程进度相衔接;在资金到位的情况下,移民宜早不宜晚”的移民搬迁原则,国家对三峡库区的移民工程进行了详细规划,要求各个区市县按照规划分四期完成移民搬迁任务。这四个时期即:1993年到1997年为第一期,1998年到2003年为第二期;2004年到2006年为第三期;2007年到2009年为第四期。 三峡二期移民工作已经全部结束,国家二期移民工程终验表明,目前库区已经搬迁移民70多万人,占规划总人口的62%,其中外迁移民14.2万人。三峡工程二期水位即135米水位线下的38.25万移民,已经全部按时搬迁。 在未来的6年时间里,三峡库区每年还需搬迁移民近8万人。

4、地质灾害问题

从1990年至2005年,地矿部、水利部、三建委、国土资源部等,拨出专项资金对三峡地质灾害问题开展了专项研究,先后进行了《长江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研究》、《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崩滑体处理总体规划报告》等数十项相关问题的专题研究。其中《长江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研究》共查获体积大于10万立方米的崩塌滑坡404处,总体积29.36亿立方米,查获泥石流沟90条,并对其中26个重大崩滑体进行了详细勘查,对库区查获的崩滑体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和预测分析,划分了不稳定库段;《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崩滑体处理总体规划报告》,共查获175米以下崩滑体1302处(含原地矿部“七五”查获的崩滑体),总体积33.34亿立方米,对规划为工程防治的有30个崩滑体;国土资源部完成了三峡库区的20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查出了库区20个县(市、区)所辖范围内(包括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点5384处,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其中滑坡3891处,崩塌(含危岩)617处,不稳定斜坡668处,泥石流沟85处,地面塌陷88处,地裂缝33条;完成了库区19个县(区)地质灾害调查,建立19个县级监测站,初步建成群测群防监测预报网;完成了三峡地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建成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示范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投入巨资对三峡地质灾害进行了治理。

尽管三峡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对解决库区地质灾害,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交通安全起到了不容质疑的积极作用,但目前的地质灾害治理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地方未达到治理效果,有的地方治理效果不明显,而更多的情况是,在治理过程中,人们忽略了对当地 自然 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建设,对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造成了某种程度的破坏,使三峡的景观品质大受影响,正在削弱对游人的吸引力。

5、国防安全问题

三峡大坝系大体积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体宽1 2 0 多米,有较强的抗御常规武器的能力,大坝遭常规武器袭击时只能造成坝体局部受损,无碍大局。

溃坝模型试验表明:万一遭到核袭击,大坝彻底被破坏,只要采取适当的水库调度措施,也可将溃坝洪水的淹没危害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战争是有预兆的。临战前,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水库水位下降到1 4 5 米至1 3 5 米的低水位。此时水库库容约为1 7 0 亿立方米,即使大坝瞬时被毁,也只是从坝址至枝城1 0 0 公里河谷灾情较重,枝城以下大部分水体将沿主河槽下泄,少量水体进入分蓄洪区内。溃坝洪水灾害可限制在沙市以上局部地区,对江汉平原、洞庭湖区和武汉地区无大影响,不会酿成全流域性灾难,如将库水位进一步降低到1 3 0 米,此时库容约1 0 3 亿立方米,溃坝洪水灾情将更加轻微。

据介绍,三峡水库溃坝洪水所造成的灾害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严重。这是因为:三峡水库是典型的河道型水库,长约6 0 0 公里,平均宽1 1 0 米,其下游段为三峡河谷,全长2 0 0 公里。三峡与宽谷相间,且千回百转,即使溃坝,库水下泄无疑会受到河谷的控制。专家指出,特别是紧靠坝址下游莲沱至南津关一段2 0 公里峡谷,江面宽仅2 0 0 -3 0 0 米,

能对溃坝洪水起到很大的约束作用。

编辑本段

“世界之最”

三峡工程被列为全球超级工程之一,有世界“十大之最”:

1、世界防洪效益最为显著的水利工程。三峡水库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水库调洪可消减洪峰流量达2.7万立方米每秒至3.3万立方米每秒,能有效控制长江上游洪水,增强长江中下游抗洪能力。

2、世界最大的电站。三峡水电站总装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6.8亿千瓦时。

3、世界建筑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坝轴线全长2309.47米,泄流坝段长483米,水电站机组70万千瓦×26台,双线5级船闸和升船机,无论单项、总体都是世界建筑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4、世界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主体建筑土石方挖填量约1.34亿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2794万立方米,钢筋46.30万吨。

5、世界施工难度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2000年混凝土浇筑量为548.17万立方米,月浇筑量最高达55万立方米,创造了混凝土浇筑的世界记录。

6、施工期流量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截流流量为9010立方米每秒,施工导流最大洪峰流量79000立方米每秒。

7、世界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三峡工程泄洪闸最大泄洪能力为10.25万立方米每秒。

8、世界级数最多、总水头最高的内河船闸。三峡工程的双线五级船闸,总水头113米。

9、世界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升船机。三峡工程升船机有效尺寸为120×18×3.5米,最大升程113米,船箱带水重量达11800吨,过船吨位3000吨。

10、世界水库移民最多、工作最为艰巨的移民建设工程。三峡工程水库动态移民最终可达113万人。

编辑本段

综合评价

三峡工程在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利用效益等许多方面都堪为世界级工程的前列。她不仅将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将为世界水利水电技术和有关科技的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实施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宏大工程,其发电、防洪和航运等巨大综合效益,对建设长江经济带,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编辑本段

旅游环境

毛诗: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是描写三峡工程的神来之笔。三峡大坝(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简称)旅游观光区(坛子岭、185平台、截流纪念园、坝顶等)是湖北省仅有的两个5A级国家旅游区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5A级工业旅游区。

随着三峡库区蓄水,湖北和重庆两地原来藏在深山的大批新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长江三峡旅游的新景观。随着三峡宽谷成平湖,在长达650公里的水库里,可形成峡谷及漂流河段37处,溶洞15个,湖泊11个,岛屿14个。未来的三峡风光更加迷人。 编辑本段

对宜昌的影响

三峡捧出宜昌市,世界崛起水电城。神奇秀美的长江长江三峡钟情宜昌美丽的家园,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工程赐予宜昌跨世纪的发展机遇。宜昌正朝着建成全国一流的旅游名城的目标奋进。

因为三峡大坝的建设,宜昌市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水电旅游名城、世界水电之都。

据悉,2007年,宜昌游客接待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其中,仅三峡大坝的接待量就达到了125万人次。

可以说,三峡大坝的建设对宜昌的城市发展与知名度的提升功不可没。

编辑本段

相关邮票

1997-23(三峡.截流)1997-23 T

长江三峡工程.截流

1997-11-8 发行 影写版

(2-1)

50分 明渠通航 2922.5万枚

(2-2)

50分 大江截流 2922.5万枚

设计者

徐勇民 王涌 刘寿祥 宋志静

2003-21(三峡.发电)2003-21T

长江三峡工程·发电

2003-8-20-发行

胶印版

(3-1)

80分 水库蓄水 920 万枚

(3-2)

80分船闸通航 920 万枚

(3-3)

2元 电站发电 870 万枚

设计者:陈楠


相关内容

  • 葛洲坝水利枢纽导游词
  • 各位来宾: 大家好!一路辛苦了. 欢迎大家来葛洲坝电厂!我是某旅游公司的导游,我姓Ⅹ,大家叫我小Ⅹ好了.这次参观由我为大家服务,欢迎大家对我的服务多提宝贵意见.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万里长江上建设的第一个大坝,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伟大的工程,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巨大水利枢纽工 ...

  •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参观实习有感
  • 摘要:水工认识实习是学习水工建筑物等水工专业课程的重要环节,我于xx年3月21日至xx年3月30日参加了对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等伟大的水利枢纽进行了认识实习,收获很大.对在建的中国最大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感触颇深.结合实习实际和本人认识对三峡工程发表不成熟的看法. 关键词:三峡 水利枢纽 参观 实习 ...

  • 三峡实习报告
  • 三峡.葛洲坝.隔河岩毕业实习报告 一.前言 1.实习目的 1.加强对实际工程的认识与理解,开拓视野增进我们的实践能力,通过实习让我们对水工建筑物的规模, 水利枢纽的组成与总体布置,作用及特点有更深刻的了解. 2.加强对大型水电站的运行管理,灌溉系统及电站运行一段时间后所产生的问题与处理方法都有一定的 ...

  • 合工大水利专业综合实习
  • 综合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5.3.9-2015.3.29 实习地点:隔河岩水利枢纽工程.清江治理工程(亲水平台).葛 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宣城市水文站.芜湖市澛港闸 (桥)枢纽工程.芜湖滨江公园防洪工程.芜湖市南陵县幸福闸工程 姓 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王慧 魏松 张瑞 ...

  •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利与弊
  •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利与弊 三峡水电站,又称三峡工程.三峡大坝.位于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 ...

  • 三峡水利工程利与弊
  • 三峡水利工程的利与弊 (陈雯雯人文与传媒学院 325211) 摘要:三峡水利工程的从设想到建成始终争议不断,一方面它带来了发电.航运.防洪等方面的巨大效益,另外也存在着引发构造地震.水库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的自然隐患和安置移民.文物破环的认为隐患.对于三峡我们要借鉴他国经验趋利避害. 关键词:三峡水利 ...

  • 工程认知报告
  • 学生姓名: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实习地点: 指导老师: 审阅老师: 工程认知实习报告 陈荣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 201113014 2011301404 清江隔河岩及三峡大坝 卞 首 蓉 年11月 2012 在上周末本周二学校组织我们分别参观了清江隔河岩水电站和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让我感触颇 ...

  • 高峡出平湖教案及磨课过程
  • 第一稿 高峡出平湖 教材分析 2008年,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始蓄水,一个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综合效益的水利枢纽工程已初见成效,三峡工程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确定和论证的程度之深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心血和智慧,为我国腾飞提供了保障和良机.因此三峡工程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骄傲 ...

  • 水土工程毕业实习报告
  • 根据毕业实习安排在四年级第二学期,一方面是对前三年专业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另一方面是为随后的毕业设计做铺垫,让我们对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和具体建设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因此这次实习相对于前面的认识实习、单项实习更有意义。学院统筹安排下,我们02级水工、农水、水动三个专业于xx年2月25日踏上了此次毕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