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政治史)复习提纲

中国史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实行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等级秩序为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三公九卿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物。太尉掌军事。地方实行郡县制。,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最主要的差别是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郡县的长官不得世袭,由皇帝直接任免。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5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其官职职责分工明确,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6。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7。西汉汉武帝时形成“中朝”,用三公九卿的机构称“外朝”。汉初郡国并行。

8。唐朝时:中书省掌,门下省掌三省的长官均为。还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9。宋初,是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削弱相权。

10。元朝在中央,以为最高行政机关,领六部,以为最高军事机关,设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1.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宰相,权分六部 。明成祖时,设 “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12。清朝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13。中国古代的政治总的发展趋势是 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4。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大大落后于世界

二、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外国的入侵

①1840----184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②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③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确立

2、中国人民的抗争

A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B 、左宗棠收复新疆 C 、黄海海战(邓世昌)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3.,中英两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处为通商口岸;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4.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6.1900年6月初,八国组成侵略联军。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亿两;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8。九一八事变的时间结果 东北三省沦陷

三、抗日战争

1.的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制定方针是在 会议上。初步形成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正式形成的标志 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3、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会战:凇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均失败。胜利的战役有:平型关大捷是取得的首次大捷、台儿庄战役是最大的胜利

5、日军的滔天罪行:①1937年,南京大屠杀,被杀的总计三十万人以上。③日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6.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主动出击日军,取得百团大战的重大胜利。

7.193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会议,制定了

8.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10、历史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太平天国运动

1年的广西,改为,定为国都,同清朝对峙,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

2.太平天国北伐的目的是,的目的是巩固天京,源,充实自身的经济力量,东征(领导者——秦日纲)过程中摧毁了清政府建立的江南和江北大营,标志着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

3.《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制度是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产品分配方式是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4.《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强烈愿望。它没有真正实行的原因是: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使它没有真正实行。

5、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6.

五、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

2.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它阐发为“民族”(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创立民国)、“民生”(平均地权)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其中民权主义为核心思想

5.率先发动起义,史称 “辛亥革命”。

6.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7.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在袁世凯威逼下,诏书,清王朝结束。

9.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的标志是临时大总统。

10.历史意义: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治: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

1.五四运动发生的导火线是。

2. 从6月起,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运动主力军由学生转移到工人。

3.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不妥协地主革命。

4.五四运动中是先锋,

5.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6.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7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中共二大中心任务是制定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8. 年,孙中山在主持召开,大会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大会还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

9.政变成立了,与武汉国民政府对抗。 10.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七. 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全面破裂,标志着国民大革命失败。

11。北伐战争最主要的成果 12. 年领导共产党发动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3.1927年,毛泽东领导湘赣边—。 14.1934年10月,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其原因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5.,遵义会议结束了“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1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17.1946年,国民党大举进攻的开始。

18.1947年,中共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各解放区掀起了土地改革运动。意义19.1947年6月,

20.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共中央领导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21.1949年,中共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22.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统治覆灭。

23。新民主主义胜利的历史意义 七、新中国的成立:

1.1949年9月,在当选主席。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2、意义:为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

3、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

a. 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年9月,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一届人大选举国家毛泽东为主席、刘少奇为委员长

b. 共产党领导的

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54年宪法确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c. 和同发展繁荣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省级民族自治区五个,最早建立的是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最恰当的制度。

八、文革中遭到了破坏

九、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3.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20世纪80年代初,“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

4中英两国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中葡两国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意义:国内内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国标意义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5、1992年,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 十、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成就

1、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2、方针:另起炉灶 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成就:

A 、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最早同中国建交的是苏联。

B 、新中国建立初期,最突出的外交成就是中苏建交和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苏联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1954年在,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 E.1955年,亚非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十一、70年代重大突破

1. 年10月,联合国第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A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公报的发表,是中美两国关系的重大突破,并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原则基础。台湾问题是中美间的最大难那题。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1978年,中美两国发表了,

C. 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3.1972年秋,日本合声明。1973年,日本早于美国正式同中国建交。

十二、改革开放新时期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A 、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B 、江择民出席千年首脑会议 C 、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了首次会晤。

2、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A 、2001年中国第一次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B 、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上海合作组织。

世界史

一、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三个阶段:

1、起步---梭伦改革. A、经济:解负令,发展工商业 B 、政治:按财产多寡将雅典分为4 个等级。四百人会议。陪审法庭。第四等级不享有担任政府官职和参赞四百人会议的权利。

2、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内容:五百人会议。轮值主席。十将军委员会。陶片放逐法。

3. ” 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发 放津贴。

4、作用: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二、罗马法:

1、起源: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标志着成文法诞生

2、从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到万民法的创立(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自由民)的原因:疆域的扩大,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的需要。

3、作用:维系帝国,影响后世: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巩固罗马帝国统治,促进经济发展。②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三、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 年,荷兰执政威廉和其妻玛丽被邀请承袭英国王位,这次不流血的宫廷政变被英国历史学家称为“光荣革命”。英国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2. ,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目的: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权利法案》的颁布,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3. 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内阁制开始形成。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首相实际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首相由下院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四、 美国1787年宪法:-----总统共和制

1、目的: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2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时间:年;地点:

3、主要内容:联邦制。总统制。三权分立。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战时可以行使独裁大权。美国内阁只对总统负责。美国政治制度故称总统共和制,简称总统制。

美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除非犯罪,终身任职。它行使最高审判权,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众议院有权对政府官员及总统提出弹劾,后交由参议院审判。

4、原则: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性质: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法

作用:奠定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美国建立起总统制、联邦制和共和制为一体的国家;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

局限性:没规定人民群众的权益;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剥夺了妇女、印第安人、黑奴的选举权

5、理论来源:是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应用。

四 、 法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共和制

1、颁布时间:

2、主要内容 总统任职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对参议院负责。

五、德国1871宪法-----君主立宪制

1、颁布时间:春

2、《德意志帝国宪法》 主要内容: 规定德国为权力;宰相对皇帝负责,在内阁有绝对权力;规定帝国设立的两院制议会为立法机构。

3、意义:保留了德国、传统。

六、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原因(条件)经济基础即根本原因发展资本家与工人矛盾日趋激化

思想基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次起义表明工人阶级已经觉醒,登上世界政治舞台。

2.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 年3月,巴黎人民组织的国民自卫军打败了临时政府军,成立了自己的政权即巴黎公社。但最终失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4.1917年3月,爆发,统治俄国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其中掌握实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5. 二月革命后,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6. ,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发动起义,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7. 年,全俄工人代表苏维埃二大召开,这次大会表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

8. .三大改造开始于年,完成于。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七 、两极世界的形成

A、雅尔塔体制 影响: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的国际新体系,

奠定了战后世界格局的框架

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 取了除

实质:“遏制”共产主义,遏制苏联

B 、美国“冷战”政策 政治上:开始的标志)

措施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实质:控制西欧)

军事上:成立1949年)

C 、华约组织的形成标志着: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D 、“冷战”下国际关系: 德国分裂;朝鲜半岛分裂;危机(说明优势在美国)

八、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走向联合的欧洲 过程 1951年,建立法德走向和解)

1958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年,欧洲共同体成立(三个共同体合而为一) 影响:增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 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2、迅速崛起的日本 1956年到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不结盟运动 正式形成: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九、多极化化趋势的加强

1、苏联解体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标志:《阿拉木图宣言苏联解体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世界格局的特点:呈现“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发展 世界格局的原因:美国是惟一超级大国,多个力量中心出现 欧共体:1993年1999年正式启动 多极化趋势加强 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

俄罗斯: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武器,经济形势好转 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日渐提高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政治史)复习提纲

中国史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实行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等级秩序为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三公九卿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物。太尉掌军事。地方实行郡县制。,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最主要的差别是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郡县的长官不得世袭,由皇帝直接任免。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5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其官职职责分工明确,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6。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7。西汉汉武帝时形成“中朝”,用三公九卿的机构称“外朝”。汉初郡国并行。

8。唐朝时:中书省掌,门下省掌三省的长官均为。还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9。宋初,是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削弱相权。

10。元朝在中央,以为最高行政机关,领六部,以为最高军事机关,设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1.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宰相,权分六部 。明成祖时,设 “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12。清朝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13。中国古代的政治总的发展趋势是 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4。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大大落后于世界

二、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外国的入侵

①1840----184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②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③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确立

2、中国人民的抗争

A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B 、左宗棠收复新疆 C 、黄海海战(邓世昌)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3.,中英两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处为通商口岸;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4.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6.1900年6月初,八国组成侵略联军。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亿两;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8。九一八事变的时间结果 东北三省沦陷

三、抗日战争

1.的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制定方针是在 会议上。初步形成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正式形成的标志 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3、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会战:凇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均失败。胜利的战役有:平型关大捷是取得的首次大捷、台儿庄战役是最大的胜利

5、日军的滔天罪行:①1937年,南京大屠杀,被杀的总计三十万人以上。③日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6.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主动出击日军,取得百团大战的重大胜利。

7.193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会议,制定了

8.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10、历史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太平天国运动

1年的广西,改为,定为国都,同清朝对峙,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

2.太平天国北伐的目的是,的目的是巩固天京,源,充实自身的经济力量,东征(领导者——秦日纲)过程中摧毁了清政府建立的江南和江北大营,标志着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

3.《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制度是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产品分配方式是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4.《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强烈愿望。它没有真正实行的原因是: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使它没有真正实行。

5、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6.

五、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

2.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它阐发为“民族”(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创立民国)、“民生”(平均地权)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其中民权主义为核心思想

5.率先发动起义,史称 “辛亥革命”。

6.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7.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在袁世凯威逼下,诏书,清王朝结束。

9.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的标志是临时大总统。

10.历史意义: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治: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

1.五四运动发生的导火线是。

2. 从6月起,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运动主力军由学生转移到工人。

3.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不妥协地主革命。

4.五四运动中是先锋,

5.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6.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7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中共二大中心任务是制定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8. 年,孙中山在主持召开,大会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大会还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

9.政变成立了,与武汉国民政府对抗。 10.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七. 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全面破裂,标志着国民大革命失败。

11。北伐战争最主要的成果 12. 年领导共产党发动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3.1927年,毛泽东领导湘赣边—。 14.1934年10月,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其原因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5.,遵义会议结束了“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1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17.1946年,国民党大举进攻的开始。

18.1947年,中共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各解放区掀起了土地改革运动。意义19.1947年6月,

20.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共中央领导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21.1949年,中共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22.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统治覆灭。

23。新民主主义胜利的历史意义 七、新中国的成立:

1.1949年9月,在当选主席。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2、意义:为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

3、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

a. 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年9月,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一届人大选举国家毛泽东为主席、刘少奇为委员长

b. 共产党领导的

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54年宪法确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c. 和同发展繁荣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省级民族自治区五个,最早建立的是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最恰当的制度。

八、文革中遭到了破坏

九、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3.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20世纪80年代初,“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

4中英两国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中葡两国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意义:国内内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国标意义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5、1992年,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 十、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成就

1、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2、方针:另起炉灶 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成就:

A 、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最早同中国建交的是苏联。

B 、新中国建立初期,最突出的外交成就是中苏建交和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苏联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1954年在,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 E.1955年,亚非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十一、70年代重大突破

1. 年10月,联合国第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A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公报的发表,是中美两国关系的重大突破,并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原则基础。台湾问题是中美间的最大难那题。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1978年,中美两国发表了,

C. 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3.1972年秋,日本合声明。1973年,日本早于美国正式同中国建交。

十二、改革开放新时期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A 、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B 、江择民出席千年首脑会议 C 、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了首次会晤。

2、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A 、2001年中国第一次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B 、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上海合作组织。

世界史

一、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三个阶段:

1、起步---梭伦改革. A、经济:解负令,发展工商业 B 、政治:按财产多寡将雅典分为4 个等级。四百人会议。陪审法庭。第四等级不享有担任政府官职和参赞四百人会议的权利。

2、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内容:五百人会议。轮值主席。十将军委员会。陶片放逐法。

3. ” 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发 放津贴。

4、作用: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二、罗马法:

1、起源: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标志着成文法诞生

2、从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到万民法的创立(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自由民)的原因:疆域的扩大,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的需要。

3、作用:维系帝国,影响后世: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巩固罗马帝国统治,促进经济发展。②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三、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 年,荷兰执政威廉和其妻玛丽被邀请承袭英国王位,这次不流血的宫廷政变被英国历史学家称为“光荣革命”。英国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2. ,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目的: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权利法案》的颁布,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3. 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内阁制开始形成。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首相实际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首相由下院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四、 美国1787年宪法:-----总统共和制

1、目的: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2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时间:年;地点:

3、主要内容:联邦制。总统制。三权分立。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战时可以行使独裁大权。美国内阁只对总统负责。美国政治制度故称总统共和制,简称总统制。

美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除非犯罪,终身任职。它行使最高审判权,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众议院有权对政府官员及总统提出弹劾,后交由参议院审判。

4、原则: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性质: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法

作用:奠定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美国建立起总统制、联邦制和共和制为一体的国家;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

局限性:没规定人民群众的权益;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剥夺了妇女、印第安人、黑奴的选举权

5、理论来源:是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应用。

四 、 法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共和制

1、颁布时间:

2、主要内容 总统任职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对参议院负责。

五、德国1871宪法-----君主立宪制

1、颁布时间:春

2、《德意志帝国宪法》 主要内容: 规定德国为权力;宰相对皇帝负责,在内阁有绝对权力;规定帝国设立的两院制议会为立法机构。

3、意义:保留了德国、传统。

六、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原因(条件)经济基础即根本原因发展资本家与工人矛盾日趋激化

思想基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次起义表明工人阶级已经觉醒,登上世界政治舞台。

2.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 年3月,巴黎人民组织的国民自卫军打败了临时政府军,成立了自己的政权即巴黎公社。但最终失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4.1917年3月,爆发,统治俄国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其中掌握实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5. 二月革命后,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6. ,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发动起义,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7. 年,全俄工人代表苏维埃二大召开,这次大会表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

8. .三大改造开始于年,完成于。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七 、两极世界的形成

A、雅尔塔体制 影响: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的国际新体系,

奠定了战后世界格局的框架

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 取了除

实质:“遏制”共产主义,遏制苏联

B 、美国“冷战”政策 政治上:开始的标志)

措施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实质:控制西欧)

军事上:成立1949年)

C 、华约组织的形成标志着: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D 、“冷战”下国际关系: 德国分裂;朝鲜半岛分裂;危机(说明优势在美国)

八、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走向联合的欧洲 过程 1951年,建立法德走向和解)

1958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年,欧洲共同体成立(三个共同体合而为一) 影响:增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 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2、迅速崛起的日本 1956年到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不结盟运动 正式形成: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九、多极化化趋势的加强

1、苏联解体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标志:《阿拉木图宣言苏联解体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世界格局的特点:呈现“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发展 世界格局的原因:美国是惟一超级大国,多个力量中心出现 欧共体:1993年1999年正式启动 多极化趋势加强 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

俄罗斯: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武器,经济形势好转 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日渐提高


相关内容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 学 案 装 订 线 - 1 - 孝义三中导学案 守规矩肯吃苦 合作探究共进 过渡的正确途径 过渡的正确途径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迅速 城乡生活水平提高 城乡化进程加快 互联网的广泛使用 时尚中国,更显个性化 第五单元知识结构图 服装.发型.食品.住房 风俗习惯 交通:火车.轮船.航空 通讯:邮政.电话 ...

  • 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_赵亚夫
  • ,((%年)期A4B)C,((%历史教学0123456789:;1?@A4B)-( 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 赵 亚 夫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模块设计"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 ...

  • 中高考政策
  • 二○一一年苏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方案 2010年我市中考将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09]7号),落实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的通知>(苏办发[2009 ...

  • 给高一新生的一封信
  • 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祝贺你们以优异成绩加入龙珍高级中学这个优秀团队,踏上人生的新征程! 升入高中,意味着你们将逐渐长大和成熟,将要独立面对更广阔的社会人生.乐青衿皆怀壮志,嘉才者咸集衡中.这里是高端的平台,任你徜徉:这里是广阔的舞台,精彩纷呈.亲爱的同学们,你准备好了么?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

  •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单元教学设计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业 单元教学设计 姓名:学号:班级: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 一.教材分析 1.本章教材的地位 本章位于必修2第一章,初三化学中,讲授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必修1 ...

  • 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2009年福建高考考试说明
  • 今年是我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的第一年,我省所有科目首次实现自行命题.与往年相比,今年高考最大变化在于绝大多数科目都设置了选考题.昨天,备受全省考生和家长关注的2009年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正式出台,对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各科的亮点.考试范围.试卷结构和试题难易度比例作了详细 ...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教学论文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的研究与教学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使我国教育更加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特色.高中历史教材的改革,更加的突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一种完美的契合,突破以往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教育模式,更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本 ...

  • 14思政臧汉双语课程设置方案(9.14)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藏汉双语方向)专业 课程设置方案 专业名称:思想政治教育(藏汉双语方向) 专业代码:030503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上具备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藏汉双语功底,适应 ...

  • 高中各科目录
  • 高中各科目录 数学 必修1到必修5文理都学 选修1-1.1-2文科 选修2-1.2-2.2-3理科 必修一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2函数及其表示 •1.3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2.1指数函数 •2.2对数函数 •2.3幂函数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 ...

  • 2016年历史全国卷考纲研究.历年考点分析与备考对策
  • 2016年历史全国卷考纲研究.历年考点分析与备考对策 2016届高三历史备课组 2016年广东高考将采用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题试卷.全国卷分三类:全国新课标Ⅰ卷.全国新课标Ⅱ卷.全国大纲卷.今年广东省使用全国Ⅰ卷.本文有三个内容:一.简要对比广东卷和全国卷的差异,2.解读2016年历史高考考纲及分析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