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农业地域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考点1 农业区位因素的选择

自然因素:气候 地形 土壤 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 交通 政策 技术因素:机械 化肥 良种 冷藏

考点2 农业地域的形成

自然因素: 气候影响极大 地形不同产业类型不同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础 社会经济因素:政策干预 市场决定类型规模 交通运输对园艺乳畜影响大 科技进步带动:通过技术改进,影响自然社会条件,从而影响农业区位条件 考点3 农业区位选择基本思路 自然因素:

湿润半湿润,种植

干旱、半干旱,灌溉、乳畜 平原 种植

山地丘陵 林业 乳畜 缓坡 梯田

沿海滩涂 水产养殖

作物习性:

水稻 好暖喜湿短日照 高温多雨 雨热同期 小麦 大陆气候 半干旱 半湿润气候区 玉米 夏季高温多雨 生长期长

棉花 热量光照

橡胶 全年高温多雨

甘蔗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甜菜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 茶叶 气候温润的酸性土壤区

花生 亚热带暖温带的沙土丘陵区

交通运输条件以及地价条件

考点4 季风水田农业

小农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机械化科技低 水利工程量大 考点5 商品谷物农业

交通 市场 地广人稀 机械化水平高 农业科学技术 考点6 大牧场放牧业 潘帕斯草原

考点7 乳畜业

五大湖 西欧 中欧 澳大利亚 新西兰

某中学地理小组利用如图提供的信息开展探究学习。结合图文材料, 回答1-2题:

1. 图中所示的L 湖被污染。学生经过分析确定, 污染物主要来自( ) A. 城镇 B. 牧区 C. 林区 D. 矿区

2. 学生对图中所示牧区分布的影响因素提出四组假设。据图探究,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 气候、交通 B. 土壤、市场 C. 水源、技术 D.地形、人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 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 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 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目前, 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 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 出油率低), 生产成本较高, 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据此回答3-5题: 3. 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 主要是因为巴西( )

A. 技术力量较雄厚 B. 气候条件较优越 C. 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 D. 劳动力较充足 4. 在国际市场上, 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

A. 专业化水平较高 B. 科技投入较大 C. 劳动生产率较高 D. 劳动力价格较低 5. 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 )

A. 加大科技投入 B. 扩大种植面积 C. 增加劳动力投入 D. 加大化肥使用量

如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 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据此回答6-7题:

6. 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A. 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 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 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 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7. 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

A. 推广蔗基鱼塘 B. 推广水稻种植 C. 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 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 回答8-9题:

8. 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 气候 B. 水源 C. 地形 D. 土壤 9. 随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A. 稻田 B. 鱼塘 C. 果园 D. 菜地花圃

如图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读图, 回答10-11题:

10. 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 ) A. 水分 B. 热量 C. 地形 D. 土壤

11. 甲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 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 光照 B. 热量 C. 水源 D. 土壤 读图, 回答第12题:

12. 甲、乙两地可能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分别是( )

A. 咖啡、甜菜 B. 花生、咖啡 C. 甜菜、亚麻 D. 亚麻、花生

13. (节选) 分析图文资料, 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二

图中甲区域作为军马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面积达2 000多平方千米, 平均海拔2 300米, 地势倾斜平缓, 宛若平原。

(2) 根据材料二分析甲区域成为优良牧场的自然条件。

(3) 根据材料二说明甲区域历史上一直作为军马场的区位条件(除其自然条件外) 。 14. (节选) 阅读分析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 北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同期, 如图所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

(2) 说明该国有利于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

(3) 概述该国发展花卉产业的社会经济条件。

十八世纪墨累——达令盆地开始种植小麦, 饲养绵羊, 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与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 该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读图(粗箭头代表主要流向, 细箭头代表次要流向), 回答1-2题:

1. 下列农业经营模式中, 最能说明上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是( )

A. ①B. ② C . ③ D . ④

2. 目前该盆地最有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①土壤盐碱化 ②河水流量增多, 河口附近侵蚀作用增强 ③湖中的水生动植物大量繁殖 ④湿地萎缩, 牧草生长不良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读图, 阴影部分为四个农业区。据此回答3-4题:

3. 甲、乙、丙、丁的主要经济作物依次是( )

A. 茶叶、咖啡、棉花、橡胶 B. 甘蔗、棉花、柑橘、葡萄 C. 棉花、黄麻、香蕉、可可 D. 花生、大豆、茶叶、棉花 4. 四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均属于( )

A. 自给型农业 B. 混合型农业 C. 热带种植园农业 D. 集约型农业

图甲为欧洲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 图乙是该区域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经营方式示意图。读图, 回答5~7题:

5. 面向城市市场, 商品化和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a B.b C.c D.d

6. 若图乙中箭头线q 表示产品流量最大, 则该经营方式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a B.b C.c D.d

7.m 、n 两地均盛产葡萄。两地相比, m 地的区位优势是( ) A. 交通便捷 B. 市场广阔 C. 鲜果上市早 D. 技术条件好 8. (节选) 根据材料和图,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A 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 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0℃,7月平均气温24.6℃。

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

(双选题) 图1为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图, 图2为2002年~2007年我国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 回答1-2题:

1.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是( )

A.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B.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 C.2002年~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 D.2003年~2007年各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相同 2.2002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 )

A. 建设用地增加 B. 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C. 退耕还林效果显著 D. 未利用地增加 3. 如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图。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据图示有关地理要素,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 图幅范围内:①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是; ②冬季气温分布的总体特点是 。 (2) 根据环境条件, 说明甲盆地内城市间交通联系适宜发展航空运输的理由。

(3) 乙城市在国内最大粮食批发市场基础上, 建立了国家粮食交易中心。试分析乙城市布局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的有利区位条件。

(4) 用所学地理知识, 分析丙地所在的大地形区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5) 图幅最南与最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差异明显, 试比较两地区在发展种植业方面的不同。

4. 阅读图文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 ℃, 生长周期约1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我国桑树分布广泛, 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自20世纪末, 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如图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 的省区分布。

(1) 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2) 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

(3) 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 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 简述理由。

5. 世界许多国家长期存在粮食危机, 被视为“饥饿热点”。 根据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1)-(5)题

:

(1) 目前, 面临粮食危机的国家主要分布在 洲和 洲。 (2) 甲地发展种植业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

A. 地形崎岖 B. 低温冷害 C. 灌溉水源 D. 光照不足

(3) 1993年以前, 世界粮食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是。1993年, 引发粮食危机紧急情况的次数大于 ; 其后两者交替上升。

(4) 关于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消费状况的叙述, 正确的是(多选题, 填选项字母) 。

A. 产量逐年上升 B. 消费量趋于上升 C. 生产不能满足消费 D. 缺口不断增大 E. 产量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大 (5)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 应采取什么措施保障粮食安全?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考点1 农业区位因素的选择

自然因素:气候 地形 土壤 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 交通 政策 技术因素:机械 化肥 良种 冷藏

考点2 农业地域的形成

自然因素: 气候影响极大 地形不同产业类型不同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础 社会经济因素:政策干预 市场决定类型规模 交通运输对园艺乳畜影响大 科技进步带动:通过技术改进,影响自然社会条件,从而影响农业区位条件 考点3 农业区位选择基本思路 自然因素:

湿润半湿润,种植

干旱、半干旱,灌溉、乳畜 平原 种植

山地丘陵 林业 乳畜 缓坡 梯田

沿海滩涂 水产养殖

作物习性:

水稻 好暖喜湿短日照 高温多雨 雨热同期 小麦 大陆气候 半干旱 半湿润气候区 玉米 夏季高温多雨 生长期长

棉花 热量光照

橡胶 全年高温多雨

甘蔗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甜菜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 茶叶 气候温润的酸性土壤区

花生 亚热带暖温带的沙土丘陵区

交通运输条件以及地价条件

考点4 季风水田农业

小农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机械化科技低 水利工程量大 考点5 商品谷物农业

交通 市场 地广人稀 机械化水平高 农业科学技术 考点6 大牧场放牧业 潘帕斯草原

考点7 乳畜业

五大湖 西欧 中欧 澳大利亚 新西兰

某中学地理小组利用如图提供的信息开展探究学习。结合图文材料, 回答1-2题:

1. 图中所示的L 湖被污染。学生经过分析确定, 污染物主要来自( ) A. 城镇 B. 牧区 C. 林区 D. 矿区

2. 学生对图中所示牧区分布的影响因素提出四组假设。据图探究,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 气候、交通 B. 土壤、市场 C. 水源、技术 D.地形、人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 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 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 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目前, 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 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 出油率低), 生产成本较高, 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据此回答3-5题: 3. 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 主要是因为巴西( )

A. 技术力量较雄厚 B. 气候条件较优越 C. 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 D. 劳动力较充足 4. 在国际市场上, 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

A. 专业化水平较高 B. 科技投入较大 C. 劳动生产率较高 D. 劳动力价格较低 5. 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 )

A. 加大科技投入 B. 扩大种植面积 C. 增加劳动力投入 D. 加大化肥使用量

如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 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据此回答6-7题:

6. 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A. 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 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 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 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7. 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

A. 推广蔗基鱼塘 B. 推广水稻种植 C. 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 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 回答8-9题:

8. 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 气候 B. 水源 C. 地形 D. 土壤 9. 随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A. 稻田 B. 鱼塘 C. 果园 D. 菜地花圃

如图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读图, 回答10-11题:

10. 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 ) A. 水分 B. 热量 C. 地形 D. 土壤

11. 甲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 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 光照 B. 热量 C. 水源 D. 土壤 读图, 回答第12题:

12. 甲、乙两地可能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分别是( )

A. 咖啡、甜菜 B. 花生、咖啡 C. 甜菜、亚麻 D. 亚麻、花生

13. (节选) 分析图文资料, 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二

图中甲区域作为军马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面积达2 000多平方千米, 平均海拔2 300米, 地势倾斜平缓, 宛若平原。

(2) 根据材料二分析甲区域成为优良牧场的自然条件。

(3) 根据材料二说明甲区域历史上一直作为军马场的区位条件(除其自然条件外) 。 14. (节选) 阅读分析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 北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同期, 如图所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

(2) 说明该国有利于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

(3) 概述该国发展花卉产业的社会经济条件。

十八世纪墨累——达令盆地开始种植小麦, 饲养绵羊, 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与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 该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读图(粗箭头代表主要流向, 细箭头代表次要流向), 回答1-2题:

1. 下列农业经营模式中, 最能说明上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是( )

A. ①B. ② C . ③ D . ④

2. 目前该盆地最有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①土壤盐碱化 ②河水流量增多, 河口附近侵蚀作用增强 ③湖中的水生动植物大量繁殖 ④湿地萎缩, 牧草生长不良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读图, 阴影部分为四个农业区。据此回答3-4题:

3. 甲、乙、丙、丁的主要经济作物依次是( )

A. 茶叶、咖啡、棉花、橡胶 B. 甘蔗、棉花、柑橘、葡萄 C. 棉花、黄麻、香蕉、可可 D. 花生、大豆、茶叶、棉花 4. 四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均属于( )

A. 自给型农业 B. 混合型农业 C. 热带种植园农业 D. 集约型农业

图甲为欧洲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 图乙是该区域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经营方式示意图。读图, 回答5~7题:

5. 面向城市市场, 商品化和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a B.b C.c D.d

6. 若图乙中箭头线q 表示产品流量最大, 则该经营方式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a B.b C.c D.d

7.m 、n 两地均盛产葡萄。两地相比, m 地的区位优势是( ) A. 交通便捷 B. 市场广阔 C. 鲜果上市早 D. 技术条件好 8. (节选) 根据材料和图,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A 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 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0℃,7月平均气温24.6℃。

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

(双选题) 图1为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图, 图2为2002年~2007年我国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 回答1-2题:

1.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是( )

A.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B.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 C.2002年~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 D.2003年~2007年各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相同 2.2002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 )

A. 建设用地增加 B. 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C. 退耕还林效果显著 D. 未利用地增加 3. 如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图。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据图示有关地理要素,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 图幅范围内:①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是; ②冬季气温分布的总体特点是 。 (2) 根据环境条件, 说明甲盆地内城市间交通联系适宜发展航空运输的理由。

(3) 乙城市在国内最大粮食批发市场基础上, 建立了国家粮食交易中心。试分析乙城市布局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的有利区位条件。

(4) 用所学地理知识, 分析丙地所在的大地形区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5) 图幅最南与最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差异明显, 试比较两地区在发展种植业方面的不同。

4. 阅读图文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 ℃, 生长周期约1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我国桑树分布广泛, 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自20世纪末, 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如图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 的省区分布。

(1) 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2) 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

(3) 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 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 简述理由。

5. 世界许多国家长期存在粮食危机, 被视为“饥饿热点”。 根据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1)-(5)题

:

(1) 目前, 面临粮食危机的国家主要分布在 洲和 洲。 (2) 甲地发展种植业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

A. 地形崎岖 B. 低温冷害 C. 灌溉水源 D. 光照不足

(3) 1993年以前, 世界粮食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是。1993年, 引发粮食危机紧急情况的次数大于 ; 其后两者交替上升。

(4) 关于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消费状况的叙述, 正确的是(多选题, 填选项字母) 。

A. 产量逐年上升 B. 消费量趋于上升 C. 生产不能满足消费 D. 缺口不断增大 E. 产量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大 (5)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 应采取什么措施保障粮食安全?


相关内容

  • 3.1农业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赵洁 教学目标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4.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 和主导 ...

  • 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
  •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 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发展变化. 二.[重点难点] 1.农业区位因素. 2.世界主要农业生产类型. 三.[课前预习]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 ...

  •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 农 业 的 区 位 选 择 江西省于都中学 岳辉华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包括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两部分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quo ...

  • 地理工农业生产(复习)
  •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导学 [本章内容综述] 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资源,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特点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一方面使人类生产活动的类型更加丰富多 ...

  • 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地域类型
  • <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地域类型>复习指导 罗祥海/浙江省镇海中学(315200)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近年来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如2010年浙江卷第5.6题.第36题第(3)问.第37题第(2)问: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第37题第(1).(2).( ...

  • 农业的区位选择
  •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敦煌中学 丁旭平 一.概述: 1.教材地位和年级: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课时为1课时.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 2.学习内容: ⑴区位的含义 ⑵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和 ...

  • 区位理论与房地产
  • 区位理论 房地产经济基本理论(第一章) 第一节 区位理论 一.区位的特征(综合性,确定性,层次性,历史性) 1.区位的综合性:区位可分为自然区位和社会区位两大类.自然区位又可分为天文区位和自然地理区位,社会区位又可分为经济区位.文化区位.政治区位等. 区位的种类: (1)天文区位:是指反映某一事物的 ...

  • 3.1农业区位选择导学案
  •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学习重点]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了解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2.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自主学习]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 ,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 , 这些因素就是 . ...

  • 农业区位1
  • 农业区位的选择 [学习目标] 1. 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 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 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3. 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 一.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区位因素 . .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_________:最终决定了农 ...

  •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doc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4(理解记忆) 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