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敦煌中学 丁旭平

一、概述:

1.教材地位和年级: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课时为1课时。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 2.学习内容:

⑴区位的含义 ⑵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和变化 ⑶农业地域的形成 3.价值以及学习的重要性:

区位论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其的探究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因此这节不仅阐述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揭示 区位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对学生以后学习工业、交通等区位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4.教材的思路和特点:

本节的教材编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具体分析某种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一知识则主要是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变化;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 (3)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和形成。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景观图认识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差异,理解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对图3、3的阅读和讨论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并认识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3)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探究,熟悉并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方法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帮助学生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 (3)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思维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2.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四、学习者学习特征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的课改,个性比较突出,他们对感兴趣的知识能有较高的热情和探究的意愿,他们希望能有个表现自己能力的舞台,他们也具备有一定的合作能力,但初中地理知识相当薄弱,地理空间分析和思维能力很差。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以教材为平台,以新理念为指导,依照新课标,活用教材,利用乡土资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运用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启发式讲授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以探究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资源:课本和网上的相关图片及素材 工具: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

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比较法

学生欣赏多媒体播放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成都平原的稻田,华北平原的麦田,内蒙古高原的牧场图片

教师提问: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相同吗? 播放成都平原的稻田和内蒙古高原的牧场图片 提问:1.两地的农业景观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两地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学生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

1.直观地引入农业生产的区位差异,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选择我国的这两个地区的农业景观进行比较而不选择教材的两幅国外农业景观图,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水平较薄弱。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探究及合作能力 (二)承转

教师:是哪些因素影响着各地的农业生产选择不同的类型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引出区位的概念) (三)区位的含义 采用启发式讲授法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成都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成都平原;二是成都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师提问:内蒙古高原的牧业的区位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

区位的含义不是重点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提问让学生了解区位的两层含义就可以了

(四)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采用小组合作法探究

指导学生读图:根据教材第42页图3.3,思考以下问题: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因素还有哪些?

教师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分析影响下列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展示孟买,北京、罗马位置图,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设计意图:

1.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要详细分析,并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农业区位的自然影响因素,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但由于学生刚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分析的问题选择的难度要小。

2.练习中选择当地的农业例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感受到学有所用 3.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能主动的探究。 (五)承转过渡:

那么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都是一成不变的吗?我们来阅读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并完成相应的活动题 (六)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 案例探究:

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八)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有关区位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基本知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九)课后作业:

1.课本P43“活动”2、3两题 设计意图

1.课后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十)板书设计

八、教学评价设计:

1、以教师对学生的的评价为主,也包括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已达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评价,分为两部分:课堂学生的探究讨论回答过程以及学生课后作业及后续的考试测验,以便及时发现疏漏加以弥补、提高。过程与方法方面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主要是融入课堂教学中。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评价内容:课堂表现评价、学习效果评价(课堂学习效果评价+作业)、小组合作评价

2.评价方式: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和反思相结合 (1)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表现给予肯定,也是一种自信心的表露。

(2)小组评价:是指小组间的互相评价,具有促进小组合作的作用。

(3)教师评价:这里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以及小组完成的作品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注:在评价中应尽量采用描述性的方式,不应按分数给学生排队。 1.课堂表现评价表

注:1.本评价表针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作评价,用于课堂中评价 2.本评价分为定性评价部分和定量评价部分

3.定量评价部分总分为100分,最后取值为教师评、同学评和自评分数按比例取均值 4.定性评价部分分为“我这样评价自己”、“伙伴眼里的我”和“老师的话”,都是针对被评者作概括性描述和建议,以帮助被评学生的改进与提高。

2、课堂学习成果评价量表

2.“我这样评价我自己”、“伙伴眼里的我”以及“老师的话”都是针对课堂学习情况的概括性评判和描述。

2.课堂小组协作学习评价系列表

九、教学反思:

1.能结合本校学生的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编排,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教学的设计能较好的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的教育理念。

3.能结合乡土资源,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敦煌中学 丁旭平

一、概述:

1.教材地位和年级: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课时为1课时。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 2.学习内容:

⑴区位的含义 ⑵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和变化 ⑶农业地域的形成 3.价值以及学习的重要性:

区位论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其的探究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因此这节不仅阐述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揭示 区位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对学生以后学习工业、交通等区位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4.教材的思路和特点:

本节的教材编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具体分析某种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一知识则主要是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变化;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 (3)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和形成。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景观图认识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差异,理解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对图3、3的阅读和讨论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并认识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3)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探究,熟悉并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方法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帮助学生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 (3)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思维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2.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四、学习者学习特征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的课改,个性比较突出,他们对感兴趣的知识能有较高的热情和探究的意愿,他们希望能有个表现自己能力的舞台,他们也具备有一定的合作能力,但初中地理知识相当薄弱,地理空间分析和思维能力很差。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以教材为平台,以新理念为指导,依照新课标,活用教材,利用乡土资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运用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启发式讲授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以探究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资源:课本和网上的相关图片及素材 工具: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

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比较法

学生欣赏多媒体播放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成都平原的稻田,华北平原的麦田,内蒙古高原的牧场图片

教师提问: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相同吗? 播放成都平原的稻田和内蒙古高原的牧场图片 提问:1.两地的农业景观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两地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学生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

1.直观地引入农业生产的区位差异,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选择我国的这两个地区的农业景观进行比较而不选择教材的两幅国外农业景观图,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水平较薄弱。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探究及合作能力 (二)承转

教师:是哪些因素影响着各地的农业生产选择不同的类型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引出区位的概念) (三)区位的含义 采用启发式讲授法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成都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成都平原;二是成都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师提问:内蒙古高原的牧业的区位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

区位的含义不是重点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提问让学生了解区位的两层含义就可以了

(四)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采用小组合作法探究

指导学生读图:根据教材第42页图3.3,思考以下问题: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因素还有哪些?

教师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分析影响下列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展示孟买,北京、罗马位置图,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设计意图:

1.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要详细分析,并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农业区位的自然影响因素,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但由于学生刚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分析的问题选择的难度要小。

2.练习中选择当地的农业例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感受到学有所用 3.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能主动的探究。 (五)承转过渡:

那么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都是一成不变的吗?我们来阅读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并完成相应的活动题 (六)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 案例探究:

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八)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有关区位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基本知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九)课后作业:

1.课本P43“活动”2、3两题 设计意图

1.课后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十)板书设计

八、教学评价设计:

1、以教师对学生的的评价为主,也包括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已达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评价,分为两部分:课堂学生的探究讨论回答过程以及学生课后作业及后续的考试测验,以便及时发现疏漏加以弥补、提高。过程与方法方面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主要是融入课堂教学中。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评价内容:课堂表现评价、学习效果评价(课堂学习效果评价+作业)、小组合作评价

2.评价方式: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和反思相结合 (1)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表现给予肯定,也是一种自信心的表露。

(2)小组评价:是指小组间的互相评价,具有促进小组合作的作用。

(3)教师评价:这里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以及小组完成的作品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注:在评价中应尽量采用描述性的方式,不应按分数给学生排队。 1.课堂表现评价表

注:1.本评价表针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作评价,用于课堂中评价 2.本评价分为定性评价部分和定量评价部分

3.定量评价部分总分为100分,最后取值为教师评、同学评和自评分数按比例取均值 4.定性评价部分分为“我这样评价自己”、“伙伴眼里的我”和“老师的话”,都是针对被评者作概括性描述和建议,以帮助被评学生的改进与提高。

2、课堂学习成果评价量表

2.“我这样评价我自己”、“伙伴眼里的我”以及“老师的话”都是针对课堂学习情况的概括性评判和描述。

2.课堂小组协作学习评价系列表

九、教学反思:

1.能结合本校学生的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编排,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教学的设计能较好的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的教育理念。

3.能结合乡土资源,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关内容

  • 3.1农业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赵洁 教学目标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4.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 和主导 ...

  • 高三地理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地理环境9
  • 5.2 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区位的概念. 2. 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能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能力目标 1. 通过阅读课文图形,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 结合具体事例,能分析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利与弊,并找出利用和改造的措 ...

  •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 农 业 的 区 位 选 择 江西省于都中学 岳辉华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包括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两部分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quo ...

  • 农业区位说课稿
  •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根据新课程理念,我说课的内容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指导以及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1. 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是人口 ...

  • 地理工农业生产(复习)
  •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导学 [本章内容综述] 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资源,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特点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一方面使人类生产活动的类型更加丰富多 ...

  • 3.1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一)
  •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 [学习目标]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了解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2.根据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能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结合案例,能够分析影响某一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并结合事例说明如何进行农业区位的选择. [课前预习]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

  • 3.1农业区位选择导学案
  •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学习重点]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了解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2.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自主学习]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 ,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 , 这些因素就是 . ...

  • 高考综合复习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 高考综合复习: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本单元的重点问题是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工业区位的影响,核心问题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不在生产活动的本身.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从近几年高考命题发展趋势上看,其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命题的内容多以 ...

  • [hao区位因素分析]教案
  • 专题复习<区位因素分析>教案 地理组 张惠娟 [高考动态分析] 本专题内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同时又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表现的尤为抢眼.特别是在第37题的考查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命题立意角度.其知识内容的考查多以叠加等值线的区域地图为载体,在考查学生对区域认定的基础上,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