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税收课后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

一、填空题

社会剩余产品、公共权力;《国富论》;《福利经济学》;凯恩斯;经济活动

二、单项选择题

B;A;A;A;C;A

三、多项选择题

ABC;ABCD;AC;ABCD;ABC;ABCD;ABD;ABCD

四、名词解释:

1. 财政:以国家为主体的集中性分配,这就是国家财政。

2. 财政学:财政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学科。它研究政府行为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政府适当的职能范围和方式以及政府的决策过程。

3. 公共财政论: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弥补市场失灵的政府经济活动。

4. 国家分配论:财政是指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国家为满足其职能,按一定标准对社会总产品价值进行的分配活动。

5. 双元财政:中国政府和财政一方面具有社会管理者和公共财政的内容,另一方面具有资本所有者及非公共财政的内容,同时体现着市场性和非市场性的经济关系,因此需要实行公共财政和国有资本财政,即双元财政。

五、简答题

1.简述财政学的研究视角。

(1)从经济学角度对财政问题进行研究,这是财政学的基本视角。财政为国家命脉,政治关键,经济枢纽。国民经济的运行决定财政的运行,财政运行反过来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

(2)从政治学角度研究财政问题,则是财政学的重要视角。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人们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直接关系到和影响着人们的经济利益,由此而形成的经济理论,也就必然要反映社会成员的各种利益要求和矛盾。

(3)社会学角度也是研究财政问题的重要角度之一。政府作为现代社会的管理者,其活动还涉及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而财政则是其处理社会问题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此外,由于财政活动牵涉到整个国家和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因而财政学研究还必须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视角进行研究。可见,财政学是一门经济学,也是一门政治学,更

是一门社会学,还是一门伦理学。

2.简述财政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1)财政学与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要讲到市场失灵,引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公共财政学正是从市场失灵讲起。就总体而言,财政学绝大部部分内容采用的是微观经济分析,给出的是微观经济性质的结论,微观经济学仍是财政学的基础。

(2)财政学与宏观经济学。财政学也要讲财政在经济稳定和增长中的作用和相应的财政政策问题,而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柱部分。

(3)财政学与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将国家(政府)活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之一,而财政所涉及的政府收支问题,本身就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4)财政学与公共经济学。前者主要研究政府内部的收支问题,后者则研究政府收支与整体经济各要素的关系问题,后者的视角大于前者。

(5)财政学与金融学。财政学与金融学都是关于钱的学问,但财政学是研究政府的钱怎么来,怎么用。而金融学是研究市场上的钱怎么来,怎么用。一般来讲,财政收支一般是无偿的,属政府行为;通过金融活动形成的资金收支是有偿的,属市场行为。

(6)财政学与财务管理学。两者也都是关于钱的学问,但财政学是研究政府的钱怎么来,怎么用,财务管理学是研究企业的钱怎么来,怎么用;政府的钱怎么来怎么用主要是个政策问题,企业的钱怎么来怎么用是个经营问题;政府财政的理财目标是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企业理财的目标是谋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

3.简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的主要财政论点。

私人的、自由的经济制度在市场自发调节下能保持理想的秩序,每个人在追求最大私利的同时,社会利益也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的活动属于非生产性活动,不创造物质财富,国家职能是保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抵御外来入侵、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等一些对社会有益而又不可缺少的活动,充当“守夜人”的作用,应为小政府,廉价政府;关于财政收入问题,提出了以受益者负担为中心的收入理论,即按享受国家经费开支利益的大小和方向来筹集经费;关于税收问题,他提出了平等、确定、便利、最少征收费用的赋税原则;关于公债问题,提出了“公债有害论”,即不主张发行公债;关于财政支出问题,他主张严格限制、量入为出的理论,必须限制在国防、司法、公共工程建设和维护公共机关的需要。

4.简述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阐述的主要财政论点。

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

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归纳起来,其财政理论与政策主张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在财政支出方面,他论证了政府投资具有“倍数”扩张社会总需求的作用,主张政府应担负直接投资的责任(“乘数原理”);在税收方面,他突破了仅就增加财政收入和税负转嫁进行研究的传统界限,着重分析了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变动私人部门需求,进而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并拟议出一套以直接税为主和以累进税为特色的课税体系;在财政宏观调控方面,他以需求管理为重点,分析了变动财政支出在促进充分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方面的作用,特别是他首次冲破了“量入为出”的理论原则,系统地论证了财政赤字的经济合理性。

5.简述公共财政论的主要内容。

(1)财政对象:“公共产品论”

(2)财政目的:“公共需要论”

(3)财政起因:“市场失灵论”

(4)财政模式:“公共财政论”

(5)财政决策:“公共选择论”

6.简述国家分配论的主要内容

“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财政分配的基本要素:(1)分配主体。财政的分配主体是国家,主要体现在:国家确定财政分配对象;国家确定财政分配数量;国家确定财政分配范围;国家确定财政分配方式。(2)分配客体。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进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3)财政分配形式。财政的分配形式与经济形态的发展紧密相关。在自然经济形态下,财政分配形式主要是实物形式和力役形式;在商品或市场经济形态下,财政分配形式主要是价值形式。(4)财政分配目的。目的是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

六、论述题

1.试述西方财政理论变迁。

(1)重商主义财经理论。其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只局限于流通领域,保护主义关税、现代税收制度、国债制度,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财政理念。重商主义的出现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工业资本的发展成熟而站稳脚跟时,这种理论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2)古典政治经济学财经理论。古典经济学的财政思想主要是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提倡提高国家税收收入,强调对内加强财政管理,保护、扶持工商业发展,对外实行高关税,限制进口等。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财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财政理论、瓦格纳的财政理论和庇

古的财政理论。

(3)凯恩斯主义财经理论。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通论》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

(4)新自由主义财经理论。“滞胀”问题的出现,表明凯恩斯主义的失效。在这种背景下,西方经济学界发生了“凯恩斯反革命”,他们捡起萨伊“供应创造自己的需求”的老招牌,反对政府干预和宏观调节,主张私有化和放松管理并削减联邦福利支出。这些派别被统称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也有人称之为“新保守主义”经济学派。其中与财政税收有直接关系的经济理论在美国是以拉弗为代表的“供应学派”,间接相关的有弗里德曼所代表的“货币学派”及卢卡斯所代表的“合理预期学派”,在英国则有以哈耶克为代表的伦敦学派和“撒切尔主义”等等。

2.试述我国古代财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财政思想一般是指从西周到鸦片战争之前我国封建经济时期的财政思想。从社会发展的进程及其财政思想演变的特点来看,我国古代的财政经济思想可分为封建领主经济阶段,即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思想,亦称先秦财政思想;封建地主经济前期,即自秦汉到唐王朝时期的财政思想;封建地主经济后期,即自北宋至鸦片战争前的财政思想。概括我国传统的封建财政思想,主要包括:义利观、徭役、赋税、土地思想、财富、理财、均输、常平、漕运、盐政、救荒、养民、会计、农本商末、外贸、屯田、奢俭、富民、量入为出、均节财用、量出制入、职业分工、封建财政收支等理论观点 。

周公的勤政裕民、量入为出、均节财用(均平、合理定额管理和专款专用)原则,明确划分财政收支项目,建立有明确职权划分的能相互监督的财政管理机构、对财政收支活动定期进行考核检查等一系列财政思想,对后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战国时期的财政思想及其政策主张以齐国和秦国为代表。齐国管仲的财政思想,是以“治国必先富民”为基础的,具体有无税论和平准论,以无税论为依据制定了专卖政策、国有政策、官营政策,以平准论为依据制定粮食国有政策和调节价格政策,并获得成功,称霸最早。秦国的商鞍变法力求富国强兵,其财政政策:一是重农抑商政策。包括实行贵粟、徕民、令农为战、按功封爵等;二是实行重税政策。商鞅主张以课税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不采取国有、官营和专卖政策,税收负担尤以商业及奢侈品为重。他的严刑重罚的法治精神,为历代政治改革家所推祟。

西汉初年,吸取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十分注意休养民力。陆贾:“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及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汉高祖刘邦时代,以黄、老的“无为”思想为指导,推行重农抑商和田赋轻征政策。汉武帝时代,桑弘羊的“民不加赋,而国富足”以及著名的“均输”“平准”政策,对后世影响较大。而“租赋制—编户制度”在两汉比较盛行,即编户农民对国家承担田租、算赋、口赋和兵役四项负担,赋以丁计。

魏、晋、南北朝、隋至中唐时期的财政政策主要有:“屯田制度”(曹魏招民屯田),“户调制”(废除以人头计算的口赋和算赋制),“占田制”(允许农民占有一定数量土地),“租调制”(即北魏田赋制度,“调”即人丁均田,按户征收),“唐初租庸调制”(庸即纳绢代役)。唐代中期至明中后期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两税法”,即以户税、地税为主统一各项税的新税制。“两税法”明确提出量出为入的财政原则,从而改变了从西周以来1500年一直奉行的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期间,唐代刘晏的“理财常以养民为先”,杨炎的“凡百役之费,先度其数而后赋于人,量出制入”(意思是要先核定国家的财政支出规模,然后再去征税),北宋王安石的“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用”以及“均节财用”的财政思想,使他们成为当时善理财政,改革税赋功勋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

明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为了增加国家田赋收入和改变徭役不均的现象,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即赋役合一、随田亩征收;正杂统筹,正杂税和各费合并为一简化税制,官收官解,雇人应役;计亩征银,由实物转为货币税。一条鞭法的实行,从税制上结束了二千多年来赋役分征的历史,开始赋役合一,征于田亩。在理财方面,明代丘浚提出“理财之道,以生财之道为本”的治财哲理。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当年人丁数为准,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为摊丁入地准备了条件。到雍正六年,全国实行“丁银摊入地亩”的制度,即将丁口赋完全摊入地亩,或摊入税粮,后称这项赋税制度为摊丁入地制度。这项制度不仅包括地租,而且包括丁银,故又称地丁银制度。实行地丁银制度,国家不再按丁派役,而是按田出地丁银。田赋在明中期以前均征实物,力役除亲身应役者外,有纳绢代役者、纳钱代役者。一条鞭法将部分丁役摊入田亩中,与土地税合并,征收货币;而摊丁入地制,又将丁银完全摊入田亩中,从此力役作为一种制度在封建社会消亡。

3.简述我国财政学界对社会主义中国财政理论的不同界说。

中国财政学界对社会主义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存在着“国家分配论”、“货币关系体系论”、“再生产资金运动论”、“社会共同需要论”、“剩余产品分配论”、“价值分配论”等多种学派。80年代以来,这些学派先后出版了各自的学术专著,以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了自

己的财政学结构和体系,具有新的特点和进展。学者们主要针对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长期实行的国家财政体系的弊端,集中讨论了中西方国家财政体系的异同点,在吸收西方关于公共财政研究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围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我国新型公共财政体系的目标展开了广泛的研究,虽然对于如何扬弃我国传统国家分配论和西方公共财政论的认识上,各学者还有一定差异,但吸收西方公共财政论的合理成分以指导我国建立新型国家公共财政体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共识。中国的“公共财政论”的支持者逐步形成了相对系统的公共财政理论。尤其是“十五”期间,中国财政理论在若干基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这些领域具体包括公共财政框架理论、公共支出理论、税收理论、公债理论、政府间财政关系理论、财政风险理论等。“公共财政论”成为我国的主流财政理论。考虑到我国财政支出中国有企业支出的规模和比重较大,产生了建立所谓“公共财政和国有财政的双元财政”的主张。

4.东西方财政理论的比较与借鉴。

东西方财政理论比较主要体现在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的比较。

国家分配论研究核心与重点是财政的本质问题,揭示和把握了财政的一般本质问题;西方财政理论研究核心与重点是界定财政活动的范围,揭示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运行过程。国家分配论的立论基础和经济学基础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和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西方财政理论的立论基础和经济学基础是社会契约论、西方经济学、边际效用(价值)论。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是随国家的产生、存在而存在的,西方财政理论则认为财政是市场失灵的结果。国家分配论中财政分配的客体是社会产品,包括C+V+M,主要与“生产”环节相联系;西方财政理论中财政的客体是公共产品,包括有形、无形产品,主要与“消费”环节相联系。国家分配论中财政目的是满足国家职能的需要,包括社会职能和经济管理;西方财政理论中财政目的则仅局限于为市场经济提供私人经济活动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西方的市场经济制度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决定了其公共财政模式的单一性。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公有制,中国政府和财政一方面具有社会管理者和公共财政的内容,另一方面具有资本所有者及非公共财政的内容,同时体现着市场性和非市场性的经济关系,因此需要实行双元财政,即公共财政和国有资本财政。

第一章

一、填空题

社会剩余产品、公共权力;《国富论》;《福利经济学》;凯恩斯;经济活动

二、单项选择题

B;A;A;A;C;A

三、多项选择题

ABC;ABCD;AC;ABCD;ABC;ABCD;ABD;ABCD

四、名词解释:

1. 财政:以国家为主体的集中性分配,这就是国家财政。

2. 财政学:财政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学科。它研究政府行为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政府适当的职能范围和方式以及政府的决策过程。

3. 公共财政论: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弥补市场失灵的政府经济活动。

4. 国家分配论:财政是指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国家为满足其职能,按一定标准对社会总产品价值进行的分配活动。

5. 双元财政:中国政府和财政一方面具有社会管理者和公共财政的内容,另一方面具有资本所有者及非公共财政的内容,同时体现着市场性和非市场性的经济关系,因此需要实行公共财政和国有资本财政,即双元财政。

五、简答题

1.简述财政学的研究视角。

(1)从经济学角度对财政问题进行研究,这是财政学的基本视角。财政为国家命脉,政治关键,经济枢纽。国民经济的运行决定财政的运行,财政运行反过来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

(2)从政治学角度研究财政问题,则是财政学的重要视角。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人们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直接关系到和影响着人们的经济利益,由此而形成的经济理论,也就必然要反映社会成员的各种利益要求和矛盾。

(3)社会学角度也是研究财政问题的重要角度之一。政府作为现代社会的管理者,其活动还涉及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而财政则是其处理社会问题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此外,由于财政活动牵涉到整个国家和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因而财政学研究还必须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视角进行研究。可见,财政学是一门经济学,也是一门政治学,更

是一门社会学,还是一门伦理学。

2.简述财政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1)财政学与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要讲到市场失灵,引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公共财政学正是从市场失灵讲起。就总体而言,财政学绝大部部分内容采用的是微观经济分析,给出的是微观经济性质的结论,微观经济学仍是财政学的基础。

(2)财政学与宏观经济学。财政学也要讲财政在经济稳定和增长中的作用和相应的财政政策问题,而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柱部分。

(3)财政学与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将国家(政府)活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之一,而财政所涉及的政府收支问题,本身就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4)财政学与公共经济学。前者主要研究政府内部的收支问题,后者则研究政府收支与整体经济各要素的关系问题,后者的视角大于前者。

(5)财政学与金融学。财政学与金融学都是关于钱的学问,但财政学是研究政府的钱怎么来,怎么用。而金融学是研究市场上的钱怎么来,怎么用。一般来讲,财政收支一般是无偿的,属政府行为;通过金融活动形成的资金收支是有偿的,属市场行为。

(6)财政学与财务管理学。两者也都是关于钱的学问,但财政学是研究政府的钱怎么来,怎么用,财务管理学是研究企业的钱怎么来,怎么用;政府的钱怎么来怎么用主要是个政策问题,企业的钱怎么来怎么用是个经营问题;政府财政的理财目标是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企业理财的目标是谋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

3.简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的主要财政论点。

私人的、自由的经济制度在市场自发调节下能保持理想的秩序,每个人在追求最大私利的同时,社会利益也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的活动属于非生产性活动,不创造物质财富,国家职能是保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抵御外来入侵、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等一些对社会有益而又不可缺少的活动,充当“守夜人”的作用,应为小政府,廉价政府;关于财政收入问题,提出了以受益者负担为中心的收入理论,即按享受国家经费开支利益的大小和方向来筹集经费;关于税收问题,他提出了平等、确定、便利、最少征收费用的赋税原则;关于公债问题,提出了“公债有害论”,即不主张发行公债;关于财政支出问题,他主张严格限制、量入为出的理论,必须限制在国防、司法、公共工程建设和维护公共机关的需要。

4.简述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阐述的主要财政论点。

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

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归纳起来,其财政理论与政策主张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在财政支出方面,他论证了政府投资具有“倍数”扩张社会总需求的作用,主张政府应担负直接投资的责任(“乘数原理”);在税收方面,他突破了仅就增加财政收入和税负转嫁进行研究的传统界限,着重分析了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变动私人部门需求,进而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并拟议出一套以直接税为主和以累进税为特色的课税体系;在财政宏观调控方面,他以需求管理为重点,分析了变动财政支出在促进充分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方面的作用,特别是他首次冲破了“量入为出”的理论原则,系统地论证了财政赤字的经济合理性。

5.简述公共财政论的主要内容。

(1)财政对象:“公共产品论”

(2)财政目的:“公共需要论”

(3)财政起因:“市场失灵论”

(4)财政模式:“公共财政论”

(5)财政决策:“公共选择论”

6.简述国家分配论的主要内容

“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财政分配的基本要素:(1)分配主体。财政的分配主体是国家,主要体现在:国家确定财政分配对象;国家确定财政分配数量;国家确定财政分配范围;国家确定财政分配方式。(2)分配客体。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进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3)财政分配形式。财政的分配形式与经济形态的发展紧密相关。在自然经济形态下,财政分配形式主要是实物形式和力役形式;在商品或市场经济形态下,财政分配形式主要是价值形式。(4)财政分配目的。目的是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

六、论述题

1.试述西方财政理论变迁。

(1)重商主义财经理论。其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只局限于流通领域,保护主义关税、现代税收制度、国债制度,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财政理念。重商主义的出现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工业资本的发展成熟而站稳脚跟时,这种理论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2)古典政治经济学财经理论。古典经济学的财政思想主要是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提倡提高国家税收收入,强调对内加强财政管理,保护、扶持工商业发展,对外实行高关税,限制进口等。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财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财政理论、瓦格纳的财政理论和庇

古的财政理论。

(3)凯恩斯主义财经理论。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通论》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

(4)新自由主义财经理论。“滞胀”问题的出现,表明凯恩斯主义的失效。在这种背景下,西方经济学界发生了“凯恩斯反革命”,他们捡起萨伊“供应创造自己的需求”的老招牌,反对政府干预和宏观调节,主张私有化和放松管理并削减联邦福利支出。这些派别被统称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也有人称之为“新保守主义”经济学派。其中与财政税收有直接关系的经济理论在美国是以拉弗为代表的“供应学派”,间接相关的有弗里德曼所代表的“货币学派”及卢卡斯所代表的“合理预期学派”,在英国则有以哈耶克为代表的伦敦学派和“撒切尔主义”等等。

2.试述我国古代财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财政思想一般是指从西周到鸦片战争之前我国封建经济时期的财政思想。从社会发展的进程及其财政思想演变的特点来看,我国古代的财政经济思想可分为封建领主经济阶段,即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思想,亦称先秦财政思想;封建地主经济前期,即自秦汉到唐王朝时期的财政思想;封建地主经济后期,即自北宋至鸦片战争前的财政思想。概括我国传统的封建财政思想,主要包括:义利观、徭役、赋税、土地思想、财富、理财、均输、常平、漕运、盐政、救荒、养民、会计、农本商末、外贸、屯田、奢俭、富民、量入为出、均节财用、量出制入、职业分工、封建财政收支等理论观点 。

周公的勤政裕民、量入为出、均节财用(均平、合理定额管理和专款专用)原则,明确划分财政收支项目,建立有明确职权划分的能相互监督的财政管理机构、对财政收支活动定期进行考核检查等一系列财政思想,对后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战国时期的财政思想及其政策主张以齐国和秦国为代表。齐国管仲的财政思想,是以“治国必先富民”为基础的,具体有无税论和平准论,以无税论为依据制定了专卖政策、国有政策、官营政策,以平准论为依据制定粮食国有政策和调节价格政策,并获得成功,称霸最早。秦国的商鞍变法力求富国强兵,其财政政策:一是重农抑商政策。包括实行贵粟、徕民、令农为战、按功封爵等;二是实行重税政策。商鞅主张以课税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不采取国有、官营和专卖政策,税收负担尤以商业及奢侈品为重。他的严刑重罚的法治精神,为历代政治改革家所推祟。

西汉初年,吸取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十分注意休养民力。陆贾:“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及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汉高祖刘邦时代,以黄、老的“无为”思想为指导,推行重农抑商和田赋轻征政策。汉武帝时代,桑弘羊的“民不加赋,而国富足”以及著名的“均输”“平准”政策,对后世影响较大。而“租赋制—编户制度”在两汉比较盛行,即编户农民对国家承担田租、算赋、口赋和兵役四项负担,赋以丁计。

魏、晋、南北朝、隋至中唐时期的财政政策主要有:“屯田制度”(曹魏招民屯田),“户调制”(废除以人头计算的口赋和算赋制),“占田制”(允许农民占有一定数量土地),“租调制”(即北魏田赋制度,“调”即人丁均田,按户征收),“唐初租庸调制”(庸即纳绢代役)。唐代中期至明中后期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两税法”,即以户税、地税为主统一各项税的新税制。“两税法”明确提出量出为入的财政原则,从而改变了从西周以来1500年一直奉行的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期间,唐代刘晏的“理财常以养民为先”,杨炎的“凡百役之费,先度其数而后赋于人,量出制入”(意思是要先核定国家的财政支出规模,然后再去征税),北宋王安石的“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用”以及“均节财用”的财政思想,使他们成为当时善理财政,改革税赋功勋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

明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为了增加国家田赋收入和改变徭役不均的现象,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即赋役合一、随田亩征收;正杂统筹,正杂税和各费合并为一简化税制,官收官解,雇人应役;计亩征银,由实物转为货币税。一条鞭法的实行,从税制上结束了二千多年来赋役分征的历史,开始赋役合一,征于田亩。在理财方面,明代丘浚提出“理财之道,以生财之道为本”的治财哲理。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当年人丁数为准,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为摊丁入地准备了条件。到雍正六年,全国实行“丁银摊入地亩”的制度,即将丁口赋完全摊入地亩,或摊入税粮,后称这项赋税制度为摊丁入地制度。这项制度不仅包括地租,而且包括丁银,故又称地丁银制度。实行地丁银制度,国家不再按丁派役,而是按田出地丁银。田赋在明中期以前均征实物,力役除亲身应役者外,有纳绢代役者、纳钱代役者。一条鞭法将部分丁役摊入田亩中,与土地税合并,征收货币;而摊丁入地制,又将丁银完全摊入田亩中,从此力役作为一种制度在封建社会消亡。

3.简述我国财政学界对社会主义中国财政理论的不同界说。

中国财政学界对社会主义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存在着“国家分配论”、“货币关系体系论”、“再生产资金运动论”、“社会共同需要论”、“剩余产品分配论”、“价值分配论”等多种学派。80年代以来,这些学派先后出版了各自的学术专著,以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了自

己的财政学结构和体系,具有新的特点和进展。学者们主要针对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长期实行的国家财政体系的弊端,集中讨论了中西方国家财政体系的异同点,在吸收西方关于公共财政研究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围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我国新型公共财政体系的目标展开了广泛的研究,虽然对于如何扬弃我国传统国家分配论和西方公共财政论的认识上,各学者还有一定差异,但吸收西方公共财政论的合理成分以指导我国建立新型国家公共财政体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共识。中国的“公共财政论”的支持者逐步形成了相对系统的公共财政理论。尤其是“十五”期间,中国财政理论在若干基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这些领域具体包括公共财政框架理论、公共支出理论、税收理论、公债理论、政府间财政关系理论、财政风险理论等。“公共财政论”成为我国的主流财政理论。考虑到我国财政支出中国有企业支出的规模和比重较大,产生了建立所谓“公共财政和国有财政的双元财政”的主张。

4.东西方财政理论的比较与借鉴。

东西方财政理论比较主要体现在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的比较。

国家分配论研究核心与重点是财政的本质问题,揭示和把握了财政的一般本质问题;西方财政理论研究核心与重点是界定财政活动的范围,揭示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运行过程。国家分配论的立论基础和经济学基础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和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西方财政理论的立论基础和经济学基础是社会契约论、西方经济学、边际效用(价值)论。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是随国家的产生、存在而存在的,西方财政理论则认为财政是市场失灵的结果。国家分配论中财政分配的客体是社会产品,包括C+V+M,主要与“生产”环节相联系;西方财政理论中财政的客体是公共产品,包括有形、无形产品,主要与“消费”环节相联系。国家分配论中财政目的是满足国家职能的需要,包括社会职能和经济管理;西方财政理论中财政目的则仅局限于为市场经济提供私人经济活动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西方的市场经济制度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决定了其公共财政模式的单一性。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公有制,中国政府和财政一方面具有社会管理者和公共财政的内容,另一方面具有资本所有者及非公共财政的内容,同时体现着市场性和非市场性的经济关系,因此需要实行双元财政,即公共财政和国有资本财政。


相关内容

  • 叶德磊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一.教材上的思考与练习题参考答案(梗概) 1.GDP 与GNP 这两个指标的运用功能有何差异? 答:GDP 衡量的是一国领土范围内或境内所有产出的总产值,而不管这些产值的所有者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GNP 衡量的是一国国民或公民的总收入,而不管其收入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获取的.由 ...

  • [财政学]第八版答案_第七章_教育
  • <财政学>第八版答案 第七章 教育 1.政府提供的教育的理由有很多.尽管教育是私人物品,许多人认为政府为孩子提供教育具有正的外部性.这就意味着,政府应该资助教育,而不是任其自由.基于公平考虑,教育符合初级产品平均主义的信念. 2.如果允许私人授课补充公共教育,那么图7-1中的预算约束线将 ...

  • [证券投资学]吴晓求课后习题答案
  • 1简述有价证券的种类和特征. 债券:偿还性.流通性.安全性.收益性 股票:不可偿还性.参与性.收益性.流通性.价格的波动性和风险性 证券投资基金:1集合理财.专业管理 2组合投资.分散风险 3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4严格监管.信息透明 5独立托管.保障安全 2股票有哪几种主要类型? (1)按上市地区划 ...

  • 最新税收政策变化
  • 最新税收政策变化(2009-2011) 课后练习 判断题: 1.2011年9月1日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施行后,外籍个人工资薪金所得适用附加费用扣除的标准为2,800元. [题号:Qhx005725] A .对 B .错 您的回答:B 正确答案:B 题目解析:2011年9月1日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施行 ...

  • 课后练习-营改增会计处理实务
  • 营改增会计处理实务 课后练习 (=) 判断题:685-714 2.增值税是以商品销售额和应税劳务营业额全额为计税依据,单一环节征收的一种流转税.[题号:Qhx008685] 正确答案:B 题目解析:增值税是以商品销售额和应税劳务营业额为计税依据,运用税款抵扣原则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5.增值税只就经营 ...

  • 国际金融课后习题答案
  • 第 二 章 1. 为什么会存在全球外汇市场? 答:通常认为,国际贸易是引起外汇市场建立的最主要原因.由于各国的货币制度存在着差异,因此各国的货币币种不同.国际贸易中债权债务的清偿需要用一定数量的一种货币去兑换另一种货币,这个问题的解决则需要依靠外汇市场交易. 透过国际贸易需要跨国货币收付这种现象,挖 ...

  • 第8课财政与税收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 第三单元第8课 <财政与税收>课时训练(人教实验版必修1)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 1.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财政的本质是( ) A.一种生产关系 C.一种分配关系 B.一种交换关系 D.一种消费关系 解析:本题是对财政本 ...

  • 注册会计师税法练习题0101
  • 第一章 税法总论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税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唯一形式B.国家征税的依据是经济权力C.无偿性是国家权力在税收上的法律体现,是国家取得税收收入的根本前提D.税收的固定性是对强制性和无偿性的一种规范和约束2.下列关于税收法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课后题答案7
  • 第七篇 宏观经济分析 一.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并说明理由) 1. 我国的中央地方共享税分别向国税局.地税局缴纳. [答] ×.我国税收按照管理权限划分,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三种.中央地方共享税统一向国税局缴纳,然后由国税局按比例划分给地方财政,包括现行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