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到艺术_托马斯_赫尔佐格和伦佐_皮亚诺建筑技术观的比较

先锋论坛Comments Forum

从技术到艺术

——托马斯·赫尔佐格和伦佐·皮亚诺建筑技术观的比较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y and Art:

The Contrast of Building Technology between Thomas Herzog and Renzo Piano

傅佳锋管凯雄

Fu JiafengGuan Kaixiong

中图分类号 TU-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2)02-0009-03

摘 要 文章从建筑技术角度入手,分析比较了在技术上颇有造诣的世界级建筑大师托马斯·赫尔佐格和伦佐·皮亚诺在结构、材料、设计出发点方面的异同。虽然他们建筑技术观存在差异,但都设计出了优秀的作品,实现了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 建筑技术 设计手法 托马斯·赫尔佐格 伦佐·皮亚诺

Abstract The paper tries to contrast and analyze the building technology between Thomas Herzog and Renzo Piano from the technology standpoint . Their design skills are different on the basis of their different basic idea,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aterials and structure. However, both of them created the wonderful projects,which could combine the technology and artist together perfectly. Key words Building technology ,Design skill, Thomas Herzog ,Renzo Piano

1 建筑技术的历史回顾

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让建筑发生了巨

变。西方古代建筑从柱式、拱券到穹顶的发展,都是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而出现的。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和文艺复兴时期阿尔伯蒂撰写的《论建筑》都总结了前人建筑技术的经验。到了近代,新的建筑技术极大推动了建筑形式的革新。324m高的埃菲尔铁塔、跨度达百米的机械馆和以钢铁、玻璃作为建筑材料的超大建筑水晶宫不断颠覆着以往的建筑形式。到了20世纪上半叶,现代建筑派的诞生把建筑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建筑材料,新的结构技术,新的设备,新的施工方法不断地出现,为建筑的开辟了宽阔的道路。到20世纪70年代,作为高科技风格里程碑的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的落成,引起了人们对新技术和艺术能否很好结合展开热烈的讨论。与此同时,伦佐·皮亚诺、诺曼·福斯特和托马斯·赫尔佐格等活跃的建筑师在建筑技术方面的创作活动也是方兴未艾。

的作品将生态技术和建筑创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

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以下简称“RP”)是意大利当代著名建筑师,是1998年第二十届普利兹克奖得主。RP因和理查德·罗杰斯共同设计了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而被人熟知,并被冠以“高技派”的名号。RP是世界公认擅长运用技术的建筑大师,其不断探求用技术去解决建筑面临的各种问题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3 建筑技术观的比较

TH和RP都擅长运用技术,但由于其建筑技术观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对结构的开发,材料的处理以及设计出发点上的差异。3.1 从技术到生态设计VS从技术到仿生

设计

TH的设计以生态为中心,其技术是为更好地服务于生态功能。而RP是仿生设计的积极实践者,其技术从某些程度上来说是为解决形态和结构体系而运用的。

(1)从技术到生态设计

2 托马斯·赫尔佐格和伦佐·皮亚诺

托马斯·赫尔佐格(Thomas Herzog以下简称“TH”)是德国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学教授。他以关注技术,注重生态而享誉国际建筑界。其通过高水平的工艺技术,把太阳能技术融入建筑当中,并提出了太阳能应用于都市的建筑构想,被誉为近二十年来太阳能建筑和建筑革新领域内的开拓者。TH

维特鲁威的经典三要素包括了“坚固”、“美观”、“实用”,而在TH那里,除此之外还加上了“生态”。TH作品是以在技术方面不断的创新研究为基础,综合考虑建筑的通风、自然采光以及气候舒适性,为满足建筑的基本功能寻求创造性的解答。

在雷根斯堡住宅的设计中TH采用了“被动式技术”。屋顶以倾斜形式一直延伸到地

华中建筑

9

1

24

6

图1 建筑形式图2 概念草图图3 保留的树木

图4 IBM旅行帐篷外观图5 IBM旅行帐篷细部

图6 卡塞尔某诊所粘土面砖立面板系统效果

面,这样南侧玻璃的三角形体量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图1);可移动的玻璃也可使起居室扩大到南边的玻璃温室;厚重的楼地板和温室底部的砾石可在白天储藏热量,晚上再释放到室内,过多的热量可通过北部实墙面的通风口释放出去(图2);南边形体上的切割,也是为了保留原有地基上的树,他们可以在夏天遮蔽阳光(图3)。可见,雷根斯堡住宅的建筑形式和外表都受到了技术、生态的影响,并从而确立了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独特的建筑形式。

(2)从技术到仿生设计

对一种呈手指状植物的茎和叶脉形态的仿效(图5)。

3.2 旧物新用VS物尽其用

TH对旧材料的性能改造和重新利用有着浓厚的兴趣,而RP虽然对传统材料有着同样的关注,但是他的侧重点是充分开发利用材料的固有特性。

(1)旧物新用

有单位面积重量小、易于适应不同环境和方便替换次品的特点。该系统在汉诺威的DMAG大楼上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创造了一种特殊而自然的灰色调,呈现了一种新的肌理,取得了良好的美学效果(图7)。

(2)物尽其用

我们或许可以用“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来说明RP对于仿生设计的关注以及其对于建筑创作最终目标的追求。RP曾经说过,“自然将一切安排妥当,对其认真观察可以教会我们许多东西”。 RP利用技术把建筑处理成颇具想象力的自然生物形态。在RP许多的作品中可以找到自然的原型:恐龙骨架、贝壳、叶脉等。在RAVENNA运动大厅的设计中,其半个屋顶的模型和扇贝或者棕榈的叶片及其相似。IBM旅行帐篷的设计灵感主要来源于蝙蝠和鸟类翅膀的动作,从而增强了帐篷的可移动性和伸展性(图4)。在细部构造设计中,通过铝结构与木支架的结合展示出了

在TH的设计中尽管使用了很多新技术、新材料,但TH本人对“新”却有着独特的理解,他认为:“新不一定就是好的,很可能还是错的,重要是要了解技术和材料的使用目的。”砖是一种及其传统的建筑材料,TH秉着“旧物新用”的理念,从改变砖的制造和施工工艺角度入手,创造出了具有自重轻、耗材低、保温隔热性能高的生态砖。“这种旧材料的新用法便很有意义,我喜欢遵循这样的思路去发明、尝试新材料和新技术。”TH如是说。

正是遵循这样的思想,TH用小尺度粘土板和瓷砖开发出了一种灵活且易于管理的立面系统——粘土面砖立面板系统(图6)。该系统可以解决沉重的大尺度立面构件与厚保温层连接时,所造成的结构与建造上的问题。与大尺度的外立面材料相比,该系统具

虽然RP一直与“高技派”联系在一起,但是RP并不是一味热衷新材料,他所选用的材料通常是主流的钢、玻璃或者当地的传统易得材料。RP并不像理查德·罗杰斯和诺尔曼·福斯特把着眼点放在金属光亮质感和玻璃冷酷外表上,而是采取了“物尽其用”的策略,积极挖掘材料的潜在性能。

石材是具有坚固、耐久、美观等特性的传统材料,在RP的完美诠释下,许多作品杰出地彰显了石材的各方面的特性。在意大利卡利亚里工业信托银行新总部大楼设计中,RP不仅发挥了石材庄重、大方的特质,而且具有开创性地把石材设计成精致的、具有韵律感的采光带,从而给建筑增添别样生动的效果(图8)。因为该作品中石材在外立面的精彩运用,获得了2000年国际建筑石材奖的一等奖。在意大利的帕德罗·皮奥(Padre Pio)朝圣教堂设计中,RP对石材的运用达到了极致。在教堂的设计中,RP就地取材,不仅用石材作为屋面和铺地材料,

78910

111213

图7 汉诺威MAG大楼立面效果图8 工业信托银行立面细部

图9 帕德罗·皮奥朝圣教堂内部

石拱结构

图10 林茨会议中心独特形式图11 博览会大屋顶

图12 关西国际机场细部构造图13 关西国际机场鸟瞰全貌

还用作结构材料。教堂中50m跨度的石材支撑拱,将石头支撑拱的跨度推向了极限,淋漓发挥了石材的特性(图9)。3.3 从理性出发 VS 从感性出发 TH的建筑设计体现出了德国人的严谨、理性,相比较作为意大利人的RP,则多了份浪漫和感性。

(1)从理性出发

TH曾经说过:“我将建筑设计看作是进入特定的研究过程的机会。”TH的所有设计都经过了一个科学决策的过程,所有建筑技术的应用,都是经过了严格的计算机模拟或实验验证。另外,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材料学家等专业人员的参与,也为创造性提出技术解决方案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支持。可以说,TH的设计是在理性设计思维指导下完成的。

在设计林茨的会议展览中心项目时,TH首先制作了设计用地及周边环境的模型,然后根据当地气象条件,与空气动力学家、物理学家共同对模型进行风洞仿真试验,确定屋顶的气流情况,最终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建筑最科学最美观的外形轮廓。为了保证如此扁平、大进深的建筑内部有足量的空气交换,TH在屋顶的顶端设计了一个阻流板式的封盖物,利用“文式管效应”来保证室内空气的逸散。可见,林茨的会议展览中心最终独特形式的确定,是TH在理性设计思维的指导下完成的(图10)。同样,在完成博览会大屋顶这样复杂造型时,几乎一半的设计是在风洞实验中开展的,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模型试验以确保这样独特的造型真正得以实现(图11)。

(2)从感性出发

们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最后出现了一个超凡脱俗的、精巧透明的建筑。”这是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对皮亚诺的褒奖。RP从感性出发,带着对材料艺术家般的灵感,创造了具有人情味的作品。

在谈到日本关西国际机场建筑构思时,皮亚诺这样说:“任何地方都会有其精神,就连关西国际机场这样一无场地,二无岛屿,一无所有的较为抽象的地方也不例外。我们仍然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和彼德·莱斯一道乘小船勘查现场,构思着设计的创意、小岛的轮廓以及建筑的尺度。”可见,在用技术创造关西国际机场航站叹为观止的超环形曲面屋顶之前,皮亚诺已经从感性的角度把握了关西地区的特有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感性认知的介入,从而创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具有别样人情味的建筑作品(图12~13)。

参考文献

1 [德]英格伯格.佛拉格等编著.托马斯.赫尔佐格建

筑+技术.李保峰,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托马斯·赫尔佐格的

作品与思想.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3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伦佐·皮亚诺的作品

与思想.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4 刘松茯, 陈苏柳. 伦佐·皮亚诺. 北京 : 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 2007.

5 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5.

6 李保峰. 生态建筑的思与行——托马斯·赫尔

佐格教授访谈. 新建筑, 2000.

7 Colin Davies. High tech architecture. London :

Thames and Hudson, 1988.

结 语

“用我们的技术,我们可以做出人们从未梦想过的东西。”沙利宁是这样赞叹技术的。托马斯·赫尔佐格和伦佐·皮亚诺对技术都有着极大热情:他们同样对建筑结构的开发和利用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实践;同样对建筑材料处理和运用有着独特的理解和研究;同样对技术和艺术之间的矛盾有着巧妙的解决之道。由于建筑技术观的不同,虽然导致了他们设计手法的迥异,但他们都创造出了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作品。 ■

资料来源:

图1~3、6~7、10~11:托马斯·赫尔佐格的作品与思

想,《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著.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图4~5、8~9、12~13:伦佐·皮亚诺的作品与思想,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著.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邮 编电子信箱收稿日期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副教授

430074

[email protected] 07 25

“他赋予每一个工程以非常认真的目的性,与其对材料抒情诗调的相结合(以及他

华中建筑

11

先锋论坛Comments Forum

从技术到艺术

——托马斯·赫尔佐格和伦佐·皮亚诺建筑技术观的比较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y and Art:

The Contrast of Building Technology between Thomas Herzog and Renzo Piano

傅佳锋管凯雄

Fu JiafengGuan Kaixiong

中图分类号 TU-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2)02-0009-03

摘 要 文章从建筑技术角度入手,分析比较了在技术上颇有造诣的世界级建筑大师托马斯·赫尔佐格和伦佐·皮亚诺在结构、材料、设计出发点方面的异同。虽然他们建筑技术观存在差异,但都设计出了优秀的作品,实现了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 建筑技术 设计手法 托马斯·赫尔佐格 伦佐·皮亚诺

Abstract The paper tries to contrast and analyze the building technology between Thomas Herzog and Renzo Piano from the technology standpoint . Their design skills are different on the basis of their different basic idea,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aterials and structure. However, both of them created the wonderful projects,which could combine the technology and artist together perfectly. Key words Building technology ,Design skill, Thomas Herzog ,Renzo Piano

1 建筑技术的历史回顾

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让建筑发生了巨

变。西方古代建筑从柱式、拱券到穹顶的发展,都是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而出现的。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和文艺复兴时期阿尔伯蒂撰写的《论建筑》都总结了前人建筑技术的经验。到了近代,新的建筑技术极大推动了建筑形式的革新。324m高的埃菲尔铁塔、跨度达百米的机械馆和以钢铁、玻璃作为建筑材料的超大建筑水晶宫不断颠覆着以往的建筑形式。到了20世纪上半叶,现代建筑派的诞生把建筑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建筑材料,新的结构技术,新的设备,新的施工方法不断地出现,为建筑的开辟了宽阔的道路。到20世纪70年代,作为高科技风格里程碑的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的落成,引起了人们对新技术和艺术能否很好结合展开热烈的讨论。与此同时,伦佐·皮亚诺、诺曼·福斯特和托马斯·赫尔佐格等活跃的建筑师在建筑技术方面的创作活动也是方兴未艾。

的作品将生态技术和建筑创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

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以下简称“RP”)是意大利当代著名建筑师,是1998年第二十届普利兹克奖得主。RP因和理查德·罗杰斯共同设计了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而被人熟知,并被冠以“高技派”的名号。RP是世界公认擅长运用技术的建筑大师,其不断探求用技术去解决建筑面临的各种问题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3 建筑技术观的比较

TH和RP都擅长运用技术,但由于其建筑技术观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对结构的开发,材料的处理以及设计出发点上的差异。3.1 从技术到生态设计VS从技术到仿生

设计

TH的设计以生态为中心,其技术是为更好地服务于生态功能。而RP是仿生设计的积极实践者,其技术从某些程度上来说是为解决形态和结构体系而运用的。

(1)从技术到生态设计

2 托马斯·赫尔佐格和伦佐·皮亚诺

托马斯·赫尔佐格(Thomas Herzog以下简称“TH”)是德国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学教授。他以关注技术,注重生态而享誉国际建筑界。其通过高水平的工艺技术,把太阳能技术融入建筑当中,并提出了太阳能应用于都市的建筑构想,被誉为近二十年来太阳能建筑和建筑革新领域内的开拓者。TH

维特鲁威的经典三要素包括了“坚固”、“美观”、“实用”,而在TH那里,除此之外还加上了“生态”。TH作品是以在技术方面不断的创新研究为基础,综合考虑建筑的通风、自然采光以及气候舒适性,为满足建筑的基本功能寻求创造性的解答。

在雷根斯堡住宅的设计中TH采用了“被动式技术”。屋顶以倾斜形式一直延伸到地

华中建筑

9

1

24

6

图1 建筑形式图2 概念草图图3 保留的树木

图4 IBM旅行帐篷外观图5 IBM旅行帐篷细部

图6 卡塞尔某诊所粘土面砖立面板系统效果

面,这样南侧玻璃的三角形体量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图1);可移动的玻璃也可使起居室扩大到南边的玻璃温室;厚重的楼地板和温室底部的砾石可在白天储藏热量,晚上再释放到室内,过多的热量可通过北部实墙面的通风口释放出去(图2);南边形体上的切割,也是为了保留原有地基上的树,他们可以在夏天遮蔽阳光(图3)。可见,雷根斯堡住宅的建筑形式和外表都受到了技术、生态的影响,并从而确立了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独特的建筑形式。

(2)从技术到仿生设计

对一种呈手指状植物的茎和叶脉形态的仿效(图5)。

3.2 旧物新用VS物尽其用

TH对旧材料的性能改造和重新利用有着浓厚的兴趣,而RP虽然对传统材料有着同样的关注,但是他的侧重点是充分开发利用材料的固有特性。

(1)旧物新用

有单位面积重量小、易于适应不同环境和方便替换次品的特点。该系统在汉诺威的DMAG大楼上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创造了一种特殊而自然的灰色调,呈现了一种新的肌理,取得了良好的美学效果(图7)。

(2)物尽其用

我们或许可以用“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来说明RP对于仿生设计的关注以及其对于建筑创作最终目标的追求。RP曾经说过,“自然将一切安排妥当,对其认真观察可以教会我们许多东西”。 RP利用技术把建筑处理成颇具想象力的自然生物形态。在RP许多的作品中可以找到自然的原型:恐龙骨架、贝壳、叶脉等。在RAVENNA运动大厅的设计中,其半个屋顶的模型和扇贝或者棕榈的叶片及其相似。IBM旅行帐篷的设计灵感主要来源于蝙蝠和鸟类翅膀的动作,从而增强了帐篷的可移动性和伸展性(图4)。在细部构造设计中,通过铝结构与木支架的结合展示出了

在TH的设计中尽管使用了很多新技术、新材料,但TH本人对“新”却有着独特的理解,他认为:“新不一定就是好的,很可能还是错的,重要是要了解技术和材料的使用目的。”砖是一种及其传统的建筑材料,TH秉着“旧物新用”的理念,从改变砖的制造和施工工艺角度入手,创造出了具有自重轻、耗材低、保温隔热性能高的生态砖。“这种旧材料的新用法便很有意义,我喜欢遵循这样的思路去发明、尝试新材料和新技术。”TH如是说。

正是遵循这样的思想,TH用小尺度粘土板和瓷砖开发出了一种灵活且易于管理的立面系统——粘土面砖立面板系统(图6)。该系统可以解决沉重的大尺度立面构件与厚保温层连接时,所造成的结构与建造上的问题。与大尺度的外立面材料相比,该系统具

虽然RP一直与“高技派”联系在一起,但是RP并不是一味热衷新材料,他所选用的材料通常是主流的钢、玻璃或者当地的传统易得材料。RP并不像理查德·罗杰斯和诺尔曼·福斯特把着眼点放在金属光亮质感和玻璃冷酷外表上,而是采取了“物尽其用”的策略,积极挖掘材料的潜在性能。

石材是具有坚固、耐久、美观等特性的传统材料,在RP的完美诠释下,许多作品杰出地彰显了石材的各方面的特性。在意大利卡利亚里工业信托银行新总部大楼设计中,RP不仅发挥了石材庄重、大方的特质,而且具有开创性地把石材设计成精致的、具有韵律感的采光带,从而给建筑增添别样生动的效果(图8)。因为该作品中石材在外立面的精彩运用,获得了2000年国际建筑石材奖的一等奖。在意大利的帕德罗·皮奥(Padre Pio)朝圣教堂设计中,RP对石材的运用达到了极致。在教堂的设计中,RP就地取材,不仅用石材作为屋面和铺地材料,

78910

111213

图7 汉诺威MAG大楼立面效果图8 工业信托银行立面细部

图9 帕德罗·皮奥朝圣教堂内部

石拱结构

图10 林茨会议中心独特形式图11 博览会大屋顶

图12 关西国际机场细部构造图13 关西国际机场鸟瞰全貌

还用作结构材料。教堂中50m跨度的石材支撑拱,将石头支撑拱的跨度推向了极限,淋漓发挥了石材的特性(图9)。3.3 从理性出发 VS 从感性出发 TH的建筑设计体现出了德国人的严谨、理性,相比较作为意大利人的RP,则多了份浪漫和感性。

(1)从理性出发

TH曾经说过:“我将建筑设计看作是进入特定的研究过程的机会。”TH的所有设计都经过了一个科学决策的过程,所有建筑技术的应用,都是经过了严格的计算机模拟或实验验证。另外,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材料学家等专业人员的参与,也为创造性提出技术解决方案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支持。可以说,TH的设计是在理性设计思维指导下完成的。

在设计林茨的会议展览中心项目时,TH首先制作了设计用地及周边环境的模型,然后根据当地气象条件,与空气动力学家、物理学家共同对模型进行风洞仿真试验,确定屋顶的气流情况,最终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建筑最科学最美观的外形轮廓。为了保证如此扁平、大进深的建筑内部有足量的空气交换,TH在屋顶的顶端设计了一个阻流板式的封盖物,利用“文式管效应”来保证室内空气的逸散。可见,林茨的会议展览中心最终独特形式的确定,是TH在理性设计思维的指导下完成的(图10)。同样,在完成博览会大屋顶这样复杂造型时,几乎一半的设计是在风洞实验中开展的,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模型试验以确保这样独特的造型真正得以实现(图11)。

(2)从感性出发

们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最后出现了一个超凡脱俗的、精巧透明的建筑。”这是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对皮亚诺的褒奖。RP从感性出发,带着对材料艺术家般的灵感,创造了具有人情味的作品。

在谈到日本关西国际机场建筑构思时,皮亚诺这样说:“任何地方都会有其精神,就连关西国际机场这样一无场地,二无岛屿,一无所有的较为抽象的地方也不例外。我们仍然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和彼德·莱斯一道乘小船勘查现场,构思着设计的创意、小岛的轮廓以及建筑的尺度。”可见,在用技术创造关西国际机场航站叹为观止的超环形曲面屋顶之前,皮亚诺已经从感性的角度把握了关西地区的特有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感性认知的介入,从而创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具有别样人情味的建筑作品(图12~13)。

参考文献

1 [德]英格伯格.佛拉格等编著.托马斯.赫尔佐格建

筑+技术.李保峰,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托马斯·赫尔佐格的

作品与思想.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3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伦佐·皮亚诺的作品

与思想.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4 刘松茯, 陈苏柳. 伦佐·皮亚诺. 北京 : 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 2007.

5 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5.

6 李保峰. 生态建筑的思与行——托马斯·赫尔

佐格教授访谈. 新建筑, 2000.

7 Colin Davies. High tech architecture. London :

Thames and Hudson, 1988.

结 语

“用我们的技术,我们可以做出人们从未梦想过的东西。”沙利宁是这样赞叹技术的。托马斯·赫尔佐格和伦佐·皮亚诺对技术都有着极大热情:他们同样对建筑结构的开发和利用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实践;同样对建筑材料处理和运用有着独特的理解和研究;同样对技术和艺术之间的矛盾有着巧妙的解决之道。由于建筑技术观的不同,虽然导致了他们设计手法的迥异,但他们都创造出了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作品。 ■

资料来源:

图1~3、6~7、10~11:托马斯·赫尔佐格的作品与思

想,《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著.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图4~5、8~9、12~13:伦佐·皮亚诺的作品与思想,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著.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邮 编电子信箱收稿日期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副教授

430074

[email protected] 07 25

“他赋予每一个工程以非常认真的目的性,与其对材料抒情诗调的相结合(以及他

华中建筑

11


相关内容

  • 国内外建筑大师的名字
  • 国内外建筑大师的名字,谢谢大家~~ 揪错 ┆ 评论 [大师 ]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 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í) 安托内·普雷多克(Antoine Predock ) 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 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 ) ...

  • 历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 历届普利兹克奖获奖名单:1979年菲利普•约翰逊(美国)1980年刘易斯•巴拉干(墨西哥)1981年詹姆士•斯特林(英国)1982年凯文•罗奇(美国)1983年贝聿铭(美国)1984年理查德•迈耶(美国)1985年汉斯•霍莱因(奥地利)1986年戈特弗里德•玻姆(德国)1987年丹下健三(日本)19 ...

  • 外建史近代学派整理
  • 1)工艺美术运动--19c50年代英国小资产阶级浪漫主义思想的反映 起源时间:19c50年代 起源地点:英国 代表人物:拉金斯,莫里斯 主要观点:敌视工业文明,认为机器生产是文化的敌人,热衷于手工业的效果和自 然材料的美.在建筑上助长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象征权势的古典建筑形 ...

  • 普利兹克:以实验的名义
  • 从1973年约翰・伍重的"贝壳群",到2009年雷姆・库哈斯的央视大楼,在普利兹克建筑奖的颁奖历史上,擅于制造冲突的建筑师们屡屡折桂,这个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奖项对于实验建筑的青睐不言而喻.某种程度上这场历久弥新的实验革命代表了一种对现代城市以及已经渐渐成为历史的"现 ...

  • 历届戛纳电影节获奖影片
  • 历届戛纳电影节获奖影片(1946--2012)资料整理(全) 来源: 陈乐蒙的日志 第1届(1946年) 电影节大奖 <相见恨晚>(英国,大卫•里恩) <考验>(瑞典,阿尔夫•斯约贝格) <最后的机会>(法国) <失去的周未>(美国,比利•怀尔德) & ...

  •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
  •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一:创新建筑师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 ...

  • 现代简约风格毕业论文
  • 浅析简约风格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前言: 20世纪90年代,简约主义自北欧的瑞典兴起,它凭借简单而实用的形式.天然绿色的材料,成为瑞典先锋设计的主流.简约起源于现代派的极简主义. 有人说起源于现代派大师,德国包豪斯学校的第三任校长米斯.凡德罗.他提倡LESS IS MORE.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作到最大 ...

  • 多孔性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实践案例研究
  • 多孔性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实践案例研究 1 案例分析 1.1 Steven Holl 的多孔建筑实践 a 设计者的理论背景分析 斯蒂文·霍尔是一位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的建筑师,他将哲学思想与建筑实践相结合,探讨了现象学与建筑设计间的相互联系.现象学(phenomenology )是二十世纪初在欧陆地区兴 ...

  • 惠特尼双年展的橄榄枝
  • 近日,惠特尼双年展公布了2012年,即第76届的双年展的参展名单,入选艺术家达51位,这届双年展将由 伊丽莎白.苏斯曼(Elisabeth Sussman) 和杰.桑德斯(Jay Sanders)联合策划,预期将于2012年3月1日开幕. 惠特尼双年展由格特鲁德.惠特尼(Gertrude Whit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