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写法借鉴(人教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写法借鉴(人教版)

第一课 《古诗词三首》

以“动”衬“静”,“动”中见“静”

以“动”衬“静”是通过动态描写,反衬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独坐敬亭山》以诗人特有的笔触,借敬亭山景象,抒发了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诗人的这种感情透过字里行间,通过景动人静的描绘,表现的淋漓尽致。

那么,如何做到以“动”衬“静”,“动”中见“静”呢?

1、要建立起“动”与“静”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如:作者在前两句中为了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孤独之感,恰当地运用了“尽”“闲”两个字,很自然地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无论是“静”与“动”都不同程度地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

2、恰当地描写,突出主题。如:诗歌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来写人与山对视,山与人相融,用“只有”一词,突出了鸟飞尽,云飘远,静静面对敬亭山的别样情怀。又如: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关不住”“出”两个词,生动地描绘了“春色满园”和“红杏出墙”的热闹景象,做到了“动”中有“静”,以“动”显“静”。

第二课 《桂林山水》

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好景物

写景时要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色彩、数量等方面进行描写。作者在描写漓江水时抓住了“静、清、绿”:在描写桂林山时突出了“奇、秀、险”,这样就抓住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向我们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好景物呢?

1、通过仔细观察,对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数量等进行描写。如:为了突出山险峻的特点,作者运用了“危峰兀立,怪石嶙峋”作概括,恰到好处。再如:“这方面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一会儿金灿灿,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填空都有。还有些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个片段作者抓住了火烧云色彩绚丽的特点进行描写,从而反映了火烧云的美。

2、抓住景物的神韵、动态变化来写、如:“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

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灵异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美意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描写作者抓住了大榕树枝繁叶茂中所表现出的神韵进行描写,是我们感觉到它充满了生命力。

3、根据所写景物的特征,有所侧重地选择景物的描写方法,而且写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4、注意描写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一层一层地写。有的安景物的远近顺序写;有的按方位顺序写理由的按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写等等。但都要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

第三课 《记金华双龙洞》

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一篇文章写的好与坏,顺序很关键。有了顺序才能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所要记叙的事物才会条理清晰。

那么,怎样按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呢?

1、抓好游记的行文线索。在《记金华双龙洞》一文中作者就很好地抓住了行文线索。一是作者游览的先后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内洞;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流进内洞,在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这两条线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叙述清晰,一目了然。

2、做到有始有终,结构完整。如:文中作者一开篇就开门见山地介绍了游览的时间及目的地,中间部分记叙了游览的经过,文末写了自己游览结束,出了双龙洞。叙述完整,让人印象深刻。游览景物之后写的文章,多用这种顺序。如:在《颐和园》一文中,作者就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将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的美丽景色娓娓道来,耐人寻味。

第四课 《七月的天山》

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景物的不同方面。

移步换景法指在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化,不断展现新画面。如这篇课文作者先是写“进入天山”: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而后是“再往里走”: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最后是“走进天山深处”:描写了天山深处的景象。

那么,如何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绘景物呢?

1、要讲究写景的顺序。在写景时以游踪为序依次去写,并能写出景物的变化。如在《参观人

民大会堂》一文中,作者就运用了这种方法。先写“我们”先来到正门;然后写走进大门,来到中央大厅;接着写穿过大厅,走进大礼堂„„这样写使雄伟壮丽的大会堂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

3、要讲究语言的绚丽多彩。惊心运用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

第五课 《中彩那天》

如何给文章结尾。

好的结尾可以起到突出中心,启发和激励读者的作用。一篇文章该如何结尾,要根据文章的中心、内容、结构和体裁决定。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结尾;同一题目、同一题材的文章,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结尾。

1、首尾呼应法。文章首尾呼应,能起到结构完整、严谨,上下连贯,逻辑性强,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等效果。如,本篇文章末尾以“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与开头母亲说的话“„„要活得诚实,有信用„„”相照应。

2、篇末点题法。如《井》的结尾是这样写的:“这就是我们村的井。”这个结尾只有短短的一句,既简洁明快,又有点题的作用。

3、点名中心法。如《第一次拖地》一文的结尾:“看着干净的地面,我觉得收获很大,因为我不仅学会了拖地,还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事前虚心请教,掌握要领,学会做事就不难了。”

4、水到渠成法。就是写事、写景的文章,在叙述事件、介绍人物或描写景物后,文章也就自然结束了。

第六课 《万年牢》

做到叙述清楚、有条理。

有条理,就是按一定顺序表达,即“言之有序”。同时,在叙述中要讲清内容,才能突出中心。如果文章没有条理,一会儿说这,一会儿说那,叫人看了摸不着头脑,就没有办法让别人看懂。

那么,怎样安排层次才能使叙述清楚、有条理呢?

1、写事要确定人称。如果想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在文章中要写“我怎样怎样”,这样就确定用第一人称。如果客观地介绍周围发生的事,而这事多是他人干的,在这文章中常写“他怎样怎样”,这就确定用第三人称。像课文采用的就是第三人称(父亲)的写法来行文的。

2、抓住线索。线索是将一种事物贯穿在全片中而成为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有个好听的比方,叫做“彩线穿珍珠”。课文就是通过“万年牢”这一表义丰富的词连接起来的,使文章脉络清晰。

3、为了使读者对所写的人、所叙的事或者描绘的景物有清晰的了解,就要注意叙述的顺序。只有顺序清楚了,文章才能层次分明。如《中彩那天》采用的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文章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第七课 《尊 严》

把人物写“活”

现实生活中。个人有个人的特点,可谓千姿百态。写人最要紧的是把人写活,要写出每个人的特点。

那么,如何才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呢?

1、抓住人物外貌,表现性格特点。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面貌往往从外貌就能表现出来。如课文描写年轻人外貌时写到:“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通过这一刻画,可以看出年轻人饱受饥饿的程度。联系其不肯无功而食的行为,表现了他铮铮傲骨。

2、通过行动、神态、展示性格的特点。行动、神态是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例如对董存瑞炸暗堡的这段描写:“万分紧急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下,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线„„”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将董存瑞为革命英勇献身的英雄形象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深入人心。

3、通过人物语言,突出性格特点。“言为心声”,语言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比如,课文中多处描写了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之间的对话,表现了年轻人的人格尊严和杰克逊大叔知人善任的特点。

4、通过心理描写,刻画性格特点。

第八课 写好人物对话

成功的对话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将心比心》这篇课文虽然只写了两处人物对话,却可以透过主要人物——阿姨和妈妈的语言透视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那么,如何写好人物的对话呢?

1、要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人物语言要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能解释人物的精神面貌。如,在《尊严》中,年轻人对杰克逊大叔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年轻人坚定的态度是通过三个“不”字体现出来的。

2、要注意对话的语气。语气是指说话时的口气,也就是说话人的态度和流露出来的感情。《将心比心》这篇文章中写母亲时,两次用到了“平静”一词,体现了母亲的仁爱与宽容。

3、对话要写的简短、明快。描写人物的对话,要善于选择和提炼,写的简短、明快。如《中彩那天》母亲安慰人的话:“不要烦恼,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问题。”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一个关键内容。

第九课 《自然之道》

使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主要人物(事物)的特点。

对比是习作中的一种常用的手法。他通常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的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本文就恰当的使用了前后对比的写法,使人印象深刻。如,当第一只小海龟遭遇嘲鸫时,“我”和同伴焦急、紧张、不平、而想到却若无其事地回答:“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我们”的担心、焦急与想到的若无其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推动故事的向前发展。

那么,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要人物的特点呢?

1、明确所写人物(事物)的特点是什么,并用准确、生动的语言直接描写。

2、选择具有与所写人物(事物)特点相对的对比物,并将对比物的特点进行描绘,以突出、反衬所写人物(事物)的特点。如《有的人》这首诗,通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了人民的尊严和歌颂。通过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第十课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用事实讲道理

本文是一篇阐述事理的文章,通过列举调查数据、科学研究结果等大量事实,说明黄河水由好变坏的过程,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否则就会手打大自然的惩罚的深刻道理。

那么,怎样用事实来讲道理呢?

1、要用真实的实例,不能参咋虚构成分。实例中所提供的现象要属实,数据要准确,不能含糊其辞,要使人信服。

2、阐述过程要有条不紊,思路清晰。写时要尊重事实,实实在在地写,不加夸张和修饰,目的使人人有所知。

3、要恰当地使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来摆事实、讲道理。用事实说话,是道理深入人心。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就是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用“矿物资源的无节制开采以及滥用化学品造成生态灾难”等事实告诉人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在事实面前,人们才会相信,才能意识到危机。

第十一课 《蝙蝠和雷达》

巧用语言说明深奥的科学道理

本课是一片说明科学道理的文章,不仅向我们介绍探索秘密的过程,而且用浅显明了的话语将深奥的科学道理跃然纸上,使人一看就懂,这是因为作者在语言上下了功夫。

那么,怎样巧用语言说明深奥的科学道理呢?

1、语言要浅显易懂,以达到使人易于理解的目的,不要刻意地追求使用科学语言。

2、语言要严谨、简练。要严格按照客观事实说明,说理过程要“言之有序”,语言要简洁精练。

3、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事物简单化。如,将“超声波”形象地比喻成水的波浪使人很容易理解。要想把抽象、深奥的科学道理解释清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做到语言的巧妙使用和巧妙安排,这样才能将道理说懂、说好。

第十二课 《大自然的启示》

过渡句的使用

过渡句就是连接上下文,由一个问题过度到另一个问题的句子。课文中的两篇小短文都恰当地使用了过渡句,使读者能按照作者的思路读下去,领会文章的主题。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这是什么原因呢”两处过度使文章意思连贯,不感到生硬。

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使用过渡句呢?

1、要知道什么地方需要过渡。如:从一层意思转入另一层意思的转折处;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的衔接处;又叙述到议论或由议论到叙述的变换之处。

2、要确定过度方法。除了自然过渡和特殊过度外,一般多用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和关联词,使习作意思连贯,脉络清楚。例如:《赵州桥》一文就是用中心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作为过渡句,由赵州桥坚固的特点到美观的特点衔接自然,又紧扣文章中心。采用什么方法过渡,可以灵活掌握。我们在习作时恰当地使用过渡句,能使文章文通意顺,能让读者感到通顺自然。

第十三课 《夜莺的歌声》

运用首尾呼应的方法

所谓首尾呼应,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这种呼应可以给人首尾圆满,结构严谨的感觉。本文就运用了这种方法,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告诉我们“小夜莺”在村口放哨是他的职责,以夜莺的歌声传递信息是他和敌人斗争的方式。

那么,怎样运用首尾呼应这种方法呢?

1、弄清楚这种方法的作用。它在文章中起着突出主题、解开悬念的作用。

2、在使用时要注意,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并不是简单地重复。例如《梅花魂》一文,开头用“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芳,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一句引入主题,结尾以“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母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一句照应开篇,表达了老人的爱国之情,由梅花精神想到对祖国的爱。

第十四课 《小英雄雨来》

运用几个故事从不同侧面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

课文通过对雨来“夜校读书”“掩护交通员”“勇斗鬼子”“河沿脱险”等几个小故事的描写,从侧面塑造了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完整人物形象。

那么,怎样用几个故事从不同侧面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呢?

1、要以事带人。只有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才能不断地丰满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像本文中“掩护交通员”与“勇斗鬼子”的过程就是用事件来体现雨来机智勇敢的性格的。

2、要注意时间顺序的安排,处理好时间与人物的关系。

3、可通过旁人的议论和评价来间接地描写人物。如:课文中人们误以为雨来死了,人家对雨来的评价,从侧面写出了他的小英雄形象。讲述、议论与评价的口吻要符合人物身份,讲述、议论与评价的内容要真实、例如:《毛主席在花山》一课,就通过“找老乡碾米”“送老乡茶叶”“帮老乡推碾子”等几个小故事反映了毛主席关爱群众的品质,又通过老人的语言:“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再一次写出了毛主席平易近人的性格,从不同侧面塑造了毛主席的人物形象。

第十五课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如何写好书信

本文是作者给加利先生的一封真挚感人的书信,文章情真意切,而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书信呢?

1、要知道书信的格式。,书信一般包括称呼、正文、祝语、署名、日期五个部分。称呼是对收信人说的,根据彼此关系确定称呼,要写在信纸的第一行,定格写,后面加冒号。正文要在第二行空格写起,转行定格。预祝写在正文后面,另起一行空两格。署名写寄信人姓名。日期就是写信的日期,要卸载姓名的下边。

2、要重点司考正文的写法。不管给什么写信,一定要把中心交代清楚,要把想说的事情、想法、感受、要求等写具体、写明白。每写一段,开始都要空两格。

3、要注意语言的运用。因为书信的叙事性强,要表达的是真情实感,所以无需用华丽的词语来高谈阔论,而要用贴切、真挚的词语来叙事抒情,让收信人看懂,获得相同的感受。

第十六课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巧设疑问

本诗前四节的末尾都使用了相同的疑问句,表面看是疑问,实际表达的是对战争的控诉和抗议。 那么,怎样巧设疑问呢?

1、要选择恰当之处设疑。不能随意设疑,反复乱问,使文章杂乱无章。

2、要根据索要体现的主题发出适当的疑问,为下文的点题做好铺垫,让疑问成为习作的桥梁。

3、疑问要为主题服务,在使用语言上要有一定的感染力。例如:《难忘的启蒙》一课,结尾以“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为什么我们播下的种子有什么理由不在自己学生身上开花结果呢”这个问句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点明主题。

第十七课 《触摸春天》

运用含义深刻的句子表达情感

课文中的句子不但优美,而且含义深刻。如:“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的神气的灵性抓住了。”这句话不仅体现了盲女孩抓住蝴蝶创造了奇迹,更深刻地表达了她对生命的热爱。

那么,在学习中怎样运用含义深刻的句子来表达感情呢?

1、确定要表达什么养的思想。在运用句子时要突出句子的多层含义,使句子所起的作用不只是简单化的表达。

2、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抓住文章中人物或事件的特点,选用恰当的词语,贴切生动的表达情感。例如,《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就写出诗人从一枝出墙的红杏,便知院内万物争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第十八课 《永生的眼睛》

写好人物的语言

“言为心声”,好的语言描写,能使读者“闻其言,见其人”。有些同学也写人物的语言,但缺乏描写人物语言的能力,不管什么人,都说一种话,这种“千人一腔”的写法,既无法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思想、作风、身份和性格特点,也无法表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人物的语言呢?

1、语言描写要能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文中父亲对作者解释捐赠母亲眼角膜的一段话,就体现出父亲对捐赠器官一事的正确看法。

2、语言描写要能表现人物的品质。比如:文中温迪的话,就体现出她善良和无私。

3、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及文化修养。要想学会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平时就得有意的多留心周围不同性格、不同职业和不同情绪的人的不同语言。用贴切、生动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

第十九课 《生命 生命》

运用“设问入篇”的开头方法

所谓“设问入篇”,指的是在习作的开头部分现针对文章中心提出问题,然后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所要表达的内容。本位就恰当的运用了这种方法。课文开头用简单的疑问:“生命是什么?”揭示主旨,引发读者的思考。

那么,怎样运用“审问入篇”的开头方法呢?

1、要尽快入题,少绕弯子。提出的问题切记冗长拖沓,影响读者的情绪。

2、提出的问题必须关系主旨,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

第二十课 《花的勇气》

以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来突出主题

课文抓住人物的情感变化写出了花的生命力的顽强。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在情感变化中引出主题,: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那么,怎样才能抓住人物的感情变化呢?

要了解某人某一件事物的想法,既要通过人物表情的变化来揭示人物的喜怒哀乐,又要将人物的心理活动与其外在言行有机地融合起来,尽量以人物细微的感情变化来体现文章的主题。例如:《养花》一文,作者从了解养花知识的自豪,到照顾花的喜忧,再到送花的高兴,失去花朵的伤心,总结了养花的乐趣,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第二十一课 《乡下人家》

融情于景,融情于物

课文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即瓜藤攀岩、雨后春笋、鸡鸭觅食、院落晚餐、月夜睡梦等生活场景,将情融入景、物中,写出了乡下人家美丽迷人的生活环境和朴实欢快的美好生活。

那么,怎样才能融情于景,融情于物呢?

1、选择与所要抒发的情感相关的景物赞其美。如:本课作者选择瓜、笋、花、鸡、鸭这些常见之物,写出乡村的朴实。

2、要将所写景、物真正融汇到自身情感之中,不虚情矫饰。如:《林海》一文为表达作者的亲切舒服之感,写了脚踩松针,触摸古木及岭、林、花这些景物。作者不是故意用写景写物来写情,而是自然地写出与兴安岭相关的景和物,让自己切实感受亲切、舒服。

3、恰当使用表达方法。要使用恰当的表达方法建立起沟通情与景、情与物的桥梁,如: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第二十二课 《牧场之国》

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

课文在介绍荷兰独特的田园风光时,与原生动、形象、传神,用丝绒来比喻碧绿的草地,写出了荷兰环境之美;有用拟人的手法,通过专注吃草的牛群、安闲地欣赏着自己的王国的小鸡、小羊等,生动地写出了荷兰自然和谐的景观。

那么,怎样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呢?

1、要掌握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是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使语言形象,富有感染力;拟人不仅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是没有生命的东西活起来,而且能使语言生动,表达流畅。

2、要恰当使用。运用比喻手法时感情要鲜明,所比喻的事物要具体,为人所熟知。运用拟人手法时要能够反映事物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桂林山水》一文中,就运用形象的比喻手法“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形象地写出了漓江水“绿”的特点。又如《林海》一文中生动的拟人手法将大兴安岭比作“一个会打扮自己的小姑娘”,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也是文章的语言生动、优美。

第二十三课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写景写人相结合

本课的三首诗词都是写景写人相结合,不同的景物体现了不同人的特点。

那么,怎样将二者完美地结合呢?

1、要明确写景是写人的背景。写好景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人物的特点,所以写景要有目的,要选择和人物有关的典型景物。

2、写景要有静有动,绘声绘色,特点鲜明,能将人物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

3、语言要简洁,要反映出所写人物的精神品质。景与人的结合,构成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赞景更赞人。

第二十四课 《麦哨》

进行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他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的集中表现。他是叙述性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本文第5、6自然段就运用了这种方法描写了孩子们在田野里无拘无束地玩耍时的场面:翻跟头、竖蜻蜓、摔跤、采“茅茅针”,孩子们玩耍的内容多么贴近自然,形式又是多么丰富多样,而感情又是多么热烈。

那么,如何进行场面描写呢?

1、点面结合,以点为主。场面描写要勾勒出整幅场景,也就是“面”,还要描绘出局部细节,也就是“点”。具体来说,“点”一般是指场面中心人物;“面”往往是围绕中心人物活动的其他人物。点和面的关系是被衬托与衬托的关系,以“点”为主,以“面”配合。

2、分清主次,理清头绪。场面不论大小,往往都是人物众多,事件繁杂,因此,必须理清头绪,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有层次、有条理地展开描写。

3、远近结合,以近为主。“近”是指主人公距离作者或读者较近:“远”是指主人公周围较远距离的有关人物和景物。写“近”是为了强化中心,突出主角;写“远”是为了加强渲染,拓宽画面。

4、动静结合,以动为主。场面描写与景物描写不同。点则是众多人物的共同活动,以动态为主。所以,不仅要写出人物生活的场景及其周围的客观环境,而且要生动地展现人物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

5、多种描写结合,以言行描写为主。如《卢沟桥烽火》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呀呀’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作者抓住了敌我双方在战斗中的表现来进行描写,表现了中国守军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写出了日军的可耻下场。虽然笔墨不多,但形象可感,仿佛一切历历在目。

第二十五课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通过具体事例,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表现人物品质

课文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就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如:质疑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求证自己的结论,公开实验证明自己的结论,表现出了伽利略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

那么,怎样通过具体事例,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表现人物品质呢?

1、可以正面表现。通过实例,从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各种不同角度来写。

2、也可以从侧面来描写。通过环境间接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3、还可以从反面烘托。通过反面事例来映衬人物的行为品质。在多方面、多角度的描述中互相补充,把人物的性格特点,充分地展示出来。人是万物之灵,人的个性、情感、思想是很复杂的,只有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表现,才能比较全面、深刻地描绘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例如:《少年闰土》一文就通过写闰土“月夜刺猹”“海边拾贝”“雪地捕鸟”等实例刻画了闰土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淳朴的性格。

第二十六课 《全神贯注》

抓住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贯穿记叙文的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各个情节好比是一颗颗珍珠,要用线穿起来,文章的结构才严谨。本文就以人物全神贯注的精神为主线。先是写罗丹全神贯注的原因,接着抓住罗丹工作时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体现了他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最后写出了他全神贯注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从而刻画了人物的形象与品质。

那么,怎样抓住记叙文的线索呢?

1、以物品为主线。用一件物品去贯穿全文,让这个物品在整个事件的各个阶段中出现,以便进一步揭示文章的主题。

2、以人物为线索。从生活的不同角度来展示人物的性格,让人物贯穿整个故事,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不管以物还是以人为线索,一定要用确定的线索贯穿全文,中间不要随意更换,也不要杂乱无章。用清晰的线索为文章架一座桥梁,使文章条理清楚,结构紧凑。如《林海》一文中,作者就以“亲切”“舒服”的感受为线索;第一次进兴安岭感到亲切、舒服;第二次见过林、岭、花后觉得兴安岭的美不空洞,再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最后参观完林场,发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又感到亲切、舒服,并总结兴安岭的确有兴国安邦之意。

第二十七课 《鱼游到了纸上》

用细节刻画的方法描写人物

细节刻画是通过对人物的神情、行为、动作、语言、服饰、爱好等进行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描写的方法。本文就是通过刻画聋哑青年特别的举止:观察鱼入神着迷,作画全神贯注等细节,写出了青年专注、勤奋、坚持不懈的精神。

那么,怎么用细节刻画的方法来描写人物呢?

1、细节必须真实。

2、细节要有典型性。要选择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征,最能体现人物灵魂的细节,这样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就刻画了鲁迅先生批评“我”读书时不认真,送书给“我”,以及在帮助黄包车车夫时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的细节,写出了鲁迅先生关爱青年和对旧社会的痛恨以及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第二十八课 《父亲的菜园》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写

事情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这一发展顺序来叙述,能使文章条理清楚。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父亲建菜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那么,怎样按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写?

1、要写清事情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在何处显示,要看具体的内容、结构安排,一边叙述一边自然地交代出来。

2、事情经过要分步写。根据记叙顺序,安排段落层次,合理分段,可使习作条理清楚。

3、要有详有略,不写流水账。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写出作者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亲眼看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况,就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先将作者送稿子给周总理审阅;再讲作者在总理办公室亲眼目睹了总理一夜的工作;最后讲作者再回来的路上的感受和激动的心情。我们可以按此顺序,轻松地将课文分段。

第二十九课 《寓言两则》

写寓言故事

“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语言文字。“寓言”就是把自己要说的话,寄托在故事里,使人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本课的两则寓言故事都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好学的纪昌,堪称名师的飞卫,医术高明的扁鹊,固执己见的蔡桓公。从故事中我们能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

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那么,怎样写好寓言故事呢?

1、明确通过小故事要讽刺什么,批评什么,警示什么。一般写在结尾处:有的包含在故事情节当中。

2、选择的小故事要典型,能够将寓意的主题完整地体现出来,如《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就是通过农民将苗拔起,助其生长来体现寓意:违反事物发展规律,强求速成,有害无益。故事简单,寓意却深刻。

3、寓言要简洁精辟。篇幅不宜过长,紧凑短小为好。在写作时,宜采用比喻或映射的方法,通过生动、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借以说明一个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第三十课 《文成公主进藏》

用传奇手法来写人

课文将历史与传说相结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传奇遭遇,整个故事弥漫着浓厚的浪漫色彩。

那么,怎样使用传奇手法来写人呢?

1、确定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人。如果写我们身边的人,用事实较好;像写文成公主那样的历史人物,适当使用夸张的传奇手法,更能体现人物特点。

2、与人物的精神品质相吻合。所写的传奇故事必须为体现人物完美的形象服务。

3、注意语言要生动。使用丰富的语言,将传奇色彩融入故事之中,使历史故事扣人心弦,使历史人物个性鲜明。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就被赋予了传奇色彩,作者用除妖降魔、上天入地来突出这个人物的正义之举,使人物形象更加完美。

第三十一课 《普罗米修斯》

在同一篇文章中写好几个人物的个性特点

本文人物较多,却各有不同之处,可以说个性鲜明;火神虽坚持正义但软弱;宙斯冷酷无情;普罗米修斯善良、坚定、无畏;赫拉克勒斯敢作敢为。

那么,如何在同一篇文章中写出不同人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呢?

1、细致全面地思考所写人物的特点。人物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多角度地去观察、琢磨,才能真正认识并掌握人物的个性特征,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2、深入具体地分析人物。不要只偏重于人物外在特征,还要充分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便抓住本质特点。分别选择好反映人物个性特点的典型事例。人的特点是在具体事件中表现出来的,选择典型事例对变现人物特点尤为重要。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人物繁杂,却各有不同,个性鲜明。读来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十二课 《渔夫的故事》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内心的思想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除了通过人物的外貌和对话展示人物特点外,还有渔夫的心理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如:“这时候渔夫想道:‘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从他的想法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渔夫此时已经镇定了下来,他知道怕魔鬼和与魔鬼讲道理都是徒劳的,自己能与魔鬼较量的,不是身体,而是智慧。他想到了,只有让魔鬼重新回到瓶子里,才可以治服他。所以,渔夫的语言就充满了智慧,他要让魔鬼相信:他不想再乞求、辩解,准备束手待毙,使魔鬼不知不觉进入了全套。

那么,怎样运用心理描写呢?

一般来说,心理描写可以这样进行:

1. 直接刻画,交代人物心理,采用这种方法,一般用“他感到„„”“他想„„”等带有标志性的词语来表达。。当然,也可以通过直接渲染人物的内心来表现。

2. 通过动作、表情,反映人物心理。人物的一举一动,一喜一怒,都是其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刻画得好,往往能从侧面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3. 通过想象描写,揭示人物心理。这种方法常常借助梦境、幻觉,以想象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能让读者深刻地把握人物当时当地的思想活动。在运用心理描写时,应注意:要符合人物的年龄和身份,要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如,这段描写:“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他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得戒尺。”这段直接倾诉,充分反映了一个顽童的觉醒以及他强烈的爱情国主义热情。当一个天真浪漫的孩子将要做亡国奴,将被禁止学习本国语言时,他的心情该是多么复杂啊!人非草木,岂能无情。这里的描写不仅是入情的,而且是合理的,符合真实的生活。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写法借鉴(人教版)

第一课 《古诗词三首》

以“动”衬“静”,“动”中见“静”

以“动”衬“静”是通过动态描写,反衬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独坐敬亭山》以诗人特有的笔触,借敬亭山景象,抒发了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诗人的这种感情透过字里行间,通过景动人静的描绘,表现的淋漓尽致。

那么,如何做到以“动”衬“静”,“动”中见“静”呢?

1、要建立起“动”与“静”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如:作者在前两句中为了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孤独之感,恰当地运用了“尽”“闲”两个字,很自然地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无论是“静”与“动”都不同程度地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

2、恰当地描写,突出主题。如:诗歌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来写人与山对视,山与人相融,用“只有”一词,突出了鸟飞尽,云飘远,静静面对敬亭山的别样情怀。又如: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关不住”“出”两个词,生动地描绘了“春色满园”和“红杏出墙”的热闹景象,做到了“动”中有“静”,以“动”显“静”。

第二课 《桂林山水》

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好景物

写景时要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色彩、数量等方面进行描写。作者在描写漓江水时抓住了“静、清、绿”:在描写桂林山时突出了“奇、秀、险”,这样就抓住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向我们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好景物呢?

1、通过仔细观察,对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数量等进行描写。如:为了突出山险峻的特点,作者运用了“危峰兀立,怪石嶙峋”作概括,恰到好处。再如:“这方面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一会儿金灿灿,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填空都有。还有些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个片段作者抓住了火烧云色彩绚丽的特点进行描写,从而反映了火烧云的美。

2、抓住景物的神韵、动态变化来写、如:“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

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灵异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美意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描写作者抓住了大榕树枝繁叶茂中所表现出的神韵进行描写,是我们感觉到它充满了生命力。

3、根据所写景物的特征,有所侧重地选择景物的描写方法,而且写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4、注意描写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一层一层地写。有的安景物的远近顺序写;有的按方位顺序写理由的按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写等等。但都要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

第三课 《记金华双龙洞》

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一篇文章写的好与坏,顺序很关键。有了顺序才能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所要记叙的事物才会条理清晰。

那么,怎样按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呢?

1、抓好游记的行文线索。在《记金华双龙洞》一文中作者就很好地抓住了行文线索。一是作者游览的先后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内洞;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流进内洞,在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这两条线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叙述清晰,一目了然。

2、做到有始有终,结构完整。如:文中作者一开篇就开门见山地介绍了游览的时间及目的地,中间部分记叙了游览的经过,文末写了自己游览结束,出了双龙洞。叙述完整,让人印象深刻。游览景物之后写的文章,多用这种顺序。如:在《颐和园》一文中,作者就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将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的美丽景色娓娓道来,耐人寻味。

第四课 《七月的天山》

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景物的不同方面。

移步换景法指在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化,不断展现新画面。如这篇课文作者先是写“进入天山”: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而后是“再往里走”: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最后是“走进天山深处”:描写了天山深处的景象。

那么,如何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绘景物呢?

1、要讲究写景的顺序。在写景时以游踪为序依次去写,并能写出景物的变化。如在《参观人

民大会堂》一文中,作者就运用了这种方法。先写“我们”先来到正门;然后写走进大门,来到中央大厅;接着写穿过大厅,走进大礼堂„„这样写使雄伟壮丽的大会堂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

3、要讲究语言的绚丽多彩。惊心运用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

第五课 《中彩那天》

如何给文章结尾。

好的结尾可以起到突出中心,启发和激励读者的作用。一篇文章该如何结尾,要根据文章的中心、内容、结构和体裁决定。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结尾;同一题目、同一题材的文章,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结尾。

1、首尾呼应法。文章首尾呼应,能起到结构完整、严谨,上下连贯,逻辑性强,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等效果。如,本篇文章末尾以“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与开头母亲说的话“„„要活得诚实,有信用„„”相照应。

2、篇末点题法。如《井》的结尾是这样写的:“这就是我们村的井。”这个结尾只有短短的一句,既简洁明快,又有点题的作用。

3、点名中心法。如《第一次拖地》一文的结尾:“看着干净的地面,我觉得收获很大,因为我不仅学会了拖地,还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事前虚心请教,掌握要领,学会做事就不难了。”

4、水到渠成法。就是写事、写景的文章,在叙述事件、介绍人物或描写景物后,文章也就自然结束了。

第六课 《万年牢》

做到叙述清楚、有条理。

有条理,就是按一定顺序表达,即“言之有序”。同时,在叙述中要讲清内容,才能突出中心。如果文章没有条理,一会儿说这,一会儿说那,叫人看了摸不着头脑,就没有办法让别人看懂。

那么,怎样安排层次才能使叙述清楚、有条理呢?

1、写事要确定人称。如果想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在文章中要写“我怎样怎样”,这样就确定用第一人称。如果客观地介绍周围发生的事,而这事多是他人干的,在这文章中常写“他怎样怎样”,这就确定用第三人称。像课文采用的就是第三人称(父亲)的写法来行文的。

2、抓住线索。线索是将一种事物贯穿在全片中而成为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有个好听的比方,叫做“彩线穿珍珠”。课文就是通过“万年牢”这一表义丰富的词连接起来的,使文章脉络清晰。

3、为了使读者对所写的人、所叙的事或者描绘的景物有清晰的了解,就要注意叙述的顺序。只有顺序清楚了,文章才能层次分明。如《中彩那天》采用的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文章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第七课 《尊 严》

把人物写“活”

现实生活中。个人有个人的特点,可谓千姿百态。写人最要紧的是把人写活,要写出每个人的特点。

那么,如何才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呢?

1、抓住人物外貌,表现性格特点。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面貌往往从外貌就能表现出来。如课文描写年轻人外貌时写到:“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通过这一刻画,可以看出年轻人饱受饥饿的程度。联系其不肯无功而食的行为,表现了他铮铮傲骨。

2、通过行动、神态、展示性格的特点。行动、神态是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例如对董存瑞炸暗堡的这段描写:“万分紧急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下,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线„„”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将董存瑞为革命英勇献身的英雄形象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深入人心。

3、通过人物语言,突出性格特点。“言为心声”,语言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比如,课文中多处描写了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之间的对话,表现了年轻人的人格尊严和杰克逊大叔知人善任的特点。

4、通过心理描写,刻画性格特点。

第八课 写好人物对话

成功的对话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将心比心》这篇课文虽然只写了两处人物对话,却可以透过主要人物——阿姨和妈妈的语言透视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那么,如何写好人物的对话呢?

1、要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人物语言要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能解释人物的精神面貌。如,在《尊严》中,年轻人对杰克逊大叔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年轻人坚定的态度是通过三个“不”字体现出来的。

2、要注意对话的语气。语气是指说话时的口气,也就是说话人的态度和流露出来的感情。《将心比心》这篇文章中写母亲时,两次用到了“平静”一词,体现了母亲的仁爱与宽容。

3、对话要写的简短、明快。描写人物的对话,要善于选择和提炼,写的简短、明快。如《中彩那天》母亲安慰人的话:“不要烦恼,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问题。”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一个关键内容。

第九课 《自然之道》

使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主要人物(事物)的特点。

对比是习作中的一种常用的手法。他通常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的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本文就恰当的使用了前后对比的写法,使人印象深刻。如,当第一只小海龟遭遇嘲鸫时,“我”和同伴焦急、紧张、不平、而想到却若无其事地回答:“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我们”的担心、焦急与想到的若无其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推动故事的向前发展。

那么,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要人物的特点呢?

1、明确所写人物(事物)的特点是什么,并用准确、生动的语言直接描写。

2、选择具有与所写人物(事物)特点相对的对比物,并将对比物的特点进行描绘,以突出、反衬所写人物(事物)的特点。如《有的人》这首诗,通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了人民的尊严和歌颂。通过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第十课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用事实讲道理

本文是一篇阐述事理的文章,通过列举调查数据、科学研究结果等大量事实,说明黄河水由好变坏的过程,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否则就会手打大自然的惩罚的深刻道理。

那么,怎样用事实来讲道理呢?

1、要用真实的实例,不能参咋虚构成分。实例中所提供的现象要属实,数据要准确,不能含糊其辞,要使人信服。

2、阐述过程要有条不紊,思路清晰。写时要尊重事实,实实在在地写,不加夸张和修饰,目的使人人有所知。

3、要恰当地使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来摆事实、讲道理。用事实说话,是道理深入人心。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就是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用“矿物资源的无节制开采以及滥用化学品造成生态灾难”等事实告诉人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在事实面前,人们才会相信,才能意识到危机。

第十一课 《蝙蝠和雷达》

巧用语言说明深奥的科学道理

本课是一片说明科学道理的文章,不仅向我们介绍探索秘密的过程,而且用浅显明了的话语将深奥的科学道理跃然纸上,使人一看就懂,这是因为作者在语言上下了功夫。

那么,怎样巧用语言说明深奥的科学道理呢?

1、语言要浅显易懂,以达到使人易于理解的目的,不要刻意地追求使用科学语言。

2、语言要严谨、简练。要严格按照客观事实说明,说理过程要“言之有序”,语言要简洁精练。

3、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事物简单化。如,将“超声波”形象地比喻成水的波浪使人很容易理解。要想把抽象、深奥的科学道理解释清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做到语言的巧妙使用和巧妙安排,这样才能将道理说懂、说好。

第十二课 《大自然的启示》

过渡句的使用

过渡句就是连接上下文,由一个问题过度到另一个问题的句子。课文中的两篇小短文都恰当地使用了过渡句,使读者能按照作者的思路读下去,领会文章的主题。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这是什么原因呢”两处过度使文章意思连贯,不感到生硬。

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使用过渡句呢?

1、要知道什么地方需要过渡。如:从一层意思转入另一层意思的转折处;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的衔接处;又叙述到议论或由议论到叙述的变换之处。

2、要确定过度方法。除了自然过渡和特殊过度外,一般多用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和关联词,使习作意思连贯,脉络清楚。例如:《赵州桥》一文就是用中心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作为过渡句,由赵州桥坚固的特点到美观的特点衔接自然,又紧扣文章中心。采用什么方法过渡,可以灵活掌握。我们在习作时恰当地使用过渡句,能使文章文通意顺,能让读者感到通顺自然。

第十三课 《夜莺的歌声》

运用首尾呼应的方法

所谓首尾呼应,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这种呼应可以给人首尾圆满,结构严谨的感觉。本文就运用了这种方法,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告诉我们“小夜莺”在村口放哨是他的职责,以夜莺的歌声传递信息是他和敌人斗争的方式。

那么,怎样运用首尾呼应这种方法呢?

1、弄清楚这种方法的作用。它在文章中起着突出主题、解开悬念的作用。

2、在使用时要注意,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并不是简单地重复。例如《梅花魂》一文,开头用“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芳,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一句引入主题,结尾以“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母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一句照应开篇,表达了老人的爱国之情,由梅花精神想到对祖国的爱。

第十四课 《小英雄雨来》

运用几个故事从不同侧面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

课文通过对雨来“夜校读书”“掩护交通员”“勇斗鬼子”“河沿脱险”等几个小故事的描写,从侧面塑造了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完整人物形象。

那么,怎样用几个故事从不同侧面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呢?

1、要以事带人。只有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才能不断地丰满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像本文中“掩护交通员”与“勇斗鬼子”的过程就是用事件来体现雨来机智勇敢的性格的。

2、要注意时间顺序的安排,处理好时间与人物的关系。

3、可通过旁人的议论和评价来间接地描写人物。如:课文中人们误以为雨来死了,人家对雨来的评价,从侧面写出了他的小英雄形象。讲述、议论与评价的口吻要符合人物身份,讲述、议论与评价的内容要真实、例如:《毛主席在花山》一课,就通过“找老乡碾米”“送老乡茶叶”“帮老乡推碾子”等几个小故事反映了毛主席关爱群众的品质,又通过老人的语言:“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再一次写出了毛主席平易近人的性格,从不同侧面塑造了毛主席的人物形象。

第十五课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如何写好书信

本文是作者给加利先生的一封真挚感人的书信,文章情真意切,而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书信呢?

1、要知道书信的格式。,书信一般包括称呼、正文、祝语、署名、日期五个部分。称呼是对收信人说的,根据彼此关系确定称呼,要写在信纸的第一行,定格写,后面加冒号。正文要在第二行空格写起,转行定格。预祝写在正文后面,另起一行空两格。署名写寄信人姓名。日期就是写信的日期,要卸载姓名的下边。

2、要重点司考正文的写法。不管给什么写信,一定要把中心交代清楚,要把想说的事情、想法、感受、要求等写具体、写明白。每写一段,开始都要空两格。

3、要注意语言的运用。因为书信的叙事性强,要表达的是真情实感,所以无需用华丽的词语来高谈阔论,而要用贴切、真挚的词语来叙事抒情,让收信人看懂,获得相同的感受。

第十六课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巧设疑问

本诗前四节的末尾都使用了相同的疑问句,表面看是疑问,实际表达的是对战争的控诉和抗议。 那么,怎样巧设疑问呢?

1、要选择恰当之处设疑。不能随意设疑,反复乱问,使文章杂乱无章。

2、要根据索要体现的主题发出适当的疑问,为下文的点题做好铺垫,让疑问成为习作的桥梁。

3、疑问要为主题服务,在使用语言上要有一定的感染力。例如:《难忘的启蒙》一课,结尾以“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为什么我们播下的种子有什么理由不在自己学生身上开花结果呢”这个问句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点明主题。

第十七课 《触摸春天》

运用含义深刻的句子表达情感

课文中的句子不但优美,而且含义深刻。如:“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的神气的灵性抓住了。”这句话不仅体现了盲女孩抓住蝴蝶创造了奇迹,更深刻地表达了她对生命的热爱。

那么,在学习中怎样运用含义深刻的句子来表达感情呢?

1、确定要表达什么养的思想。在运用句子时要突出句子的多层含义,使句子所起的作用不只是简单化的表达。

2、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抓住文章中人物或事件的特点,选用恰当的词语,贴切生动的表达情感。例如,《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就写出诗人从一枝出墙的红杏,便知院内万物争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第十八课 《永生的眼睛》

写好人物的语言

“言为心声”,好的语言描写,能使读者“闻其言,见其人”。有些同学也写人物的语言,但缺乏描写人物语言的能力,不管什么人,都说一种话,这种“千人一腔”的写法,既无法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思想、作风、身份和性格特点,也无法表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人物的语言呢?

1、语言描写要能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文中父亲对作者解释捐赠母亲眼角膜的一段话,就体现出父亲对捐赠器官一事的正确看法。

2、语言描写要能表现人物的品质。比如:文中温迪的话,就体现出她善良和无私。

3、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及文化修养。要想学会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平时就得有意的多留心周围不同性格、不同职业和不同情绪的人的不同语言。用贴切、生动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

第十九课 《生命 生命》

运用“设问入篇”的开头方法

所谓“设问入篇”,指的是在习作的开头部分现针对文章中心提出问题,然后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所要表达的内容。本位就恰当的运用了这种方法。课文开头用简单的疑问:“生命是什么?”揭示主旨,引发读者的思考。

那么,怎样运用“审问入篇”的开头方法呢?

1、要尽快入题,少绕弯子。提出的问题切记冗长拖沓,影响读者的情绪。

2、提出的问题必须关系主旨,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

第二十课 《花的勇气》

以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来突出主题

课文抓住人物的情感变化写出了花的生命力的顽强。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在情感变化中引出主题,: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那么,怎样才能抓住人物的感情变化呢?

要了解某人某一件事物的想法,既要通过人物表情的变化来揭示人物的喜怒哀乐,又要将人物的心理活动与其外在言行有机地融合起来,尽量以人物细微的感情变化来体现文章的主题。例如:《养花》一文,作者从了解养花知识的自豪,到照顾花的喜忧,再到送花的高兴,失去花朵的伤心,总结了养花的乐趣,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第二十一课 《乡下人家》

融情于景,融情于物

课文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即瓜藤攀岩、雨后春笋、鸡鸭觅食、院落晚餐、月夜睡梦等生活场景,将情融入景、物中,写出了乡下人家美丽迷人的生活环境和朴实欢快的美好生活。

那么,怎样才能融情于景,融情于物呢?

1、选择与所要抒发的情感相关的景物赞其美。如:本课作者选择瓜、笋、花、鸡、鸭这些常见之物,写出乡村的朴实。

2、要将所写景、物真正融汇到自身情感之中,不虚情矫饰。如:《林海》一文为表达作者的亲切舒服之感,写了脚踩松针,触摸古木及岭、林、花这些景物。作者不是故意用写景写物来写情,而是自然地写出与兴安岭相关的景和物,让自己切实感受亲切、舒服。

3、恰当使用表达方法。要使用恰当的表达方法建立起沟通情与景、情与物的桥梁,如: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第二十二课 《牧场之国》

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

课文在介绍荷兰独特的田园风光时,与原生动、形象、传神,用丝绒来比喻碧绿的草地,写出了荷兰环境之美;有用拟人的手法,通过专注吃草的牛群、安闲地欣赏着自己的王国的小鸡、小羊等,生动地写出了荷兰自然和谐的景观。

那么,怎样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呢?

1、要掌握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是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使语言形象,富有感染力;拟人不仅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是没有生命的东西活起来,而且能使语言生动,表达流畅。

2、要恰当使用。运用比喻手法时感情要鲜明,所比喻的事物要具体,为人所熟知。运用拟人手法时要能够反映事物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桂林山水》一文中,就运用形象的比喻手法“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形象地写出了漓江水“绿”的特点。又如《林海》一文中生动的拟人手法将大兴安岭比作“一个会打扮自己的小姑娘”,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也是文章的语言生动、优美。

第二十三课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写景写人相结合

本课的三首诗词都是写景写人相结合,不同的景物体现了不同人的特点。

那么,怎样将二者完美地结合呢?

1、要明确写景是写人的背景。写好景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人物的特点,所以写景要有目的,要选择和人物有关的典型景物。

2、写景要有静有动,绘声绘色,特点鲜明,能将人物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

3、语言要简洁,要反映出所写人物的精神品质。景与人的结合,构成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赞景更赞人。

第二十四课 《麦哨》

进行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他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的集中表现。他是叙述性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本文第5、6自然段就运用了这种方法描写了孩子们在田野里无拘无束地玩耍时的场面:翻跟头、竖蜻蜓、摔跤、采“茅茅针”,孩子们玩耍的内容多么贴近自然,形式又是多么丰富多样,而感情又是多么热烈。

那么,如何进行场面描写呢?

1、点面结合,以点为主。场面描写要勾勒出整幅场景,也就是“面”,还要描绘出局部细节,也就是“点”。具体来说,“点”一般是指场面中心人物;“面”往往是围绕中心人物活动的其他人物。点和面的关系是被衬托与衬托的关系,以“点”为主,以“面”配合。

2、分清主次,理清头绪。场面不论大小,往往都是人物众多,事件繁杂,因此,必须理清头绪,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有层次、有条理地展开描写。

3、远近结合,以近为主。“近”是指主人公距离作者或读者较近:“远”是指主人公周围较远距离的有关人物和景物。写“近”是为了强化中心,突出主角;写“远”是为了加强渲染,拓宽画面。

4、动静结合,以动为主。场面描写与景物描写不同。点则是众多人物的共同活动,以动态为主。所以,不仅要写出人物生活的场景及其周围的客观环境,而且要生动地展现人物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

5、多种描写结合,以言行描写为主。如《卢沟桥烽火》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呀呀’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作者抓住了敌我双方在战斗中的表现来进行描写,表现了中国守军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写出了日军的可耻下场。虽然笔墨不多,但形象可感,仿佛一切历历在目。

第二十五课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通过具体事例,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表现人物品质

课文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就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如:质疑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求证自己的结论,公开实验证明自己的结论,表现出了伽利略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

那么,怎样通过具体事例,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表现人物品质呢?

1、可以正面表现。通过实例,从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各种不同角度来写。

2、也可以从侧面来描写。通过环境间接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3、还可以从反面烘托。通过反面事例来映衬人物的行为品质。在多方面、多角度的描述中互相补充,把人物的性格特点,充分地展示出来。人是万物之灵,人的个性、情感、思想是很复杂的,只有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表现,才能比较全面、深刻地描绘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例如:《少年闰土》一文就通过写闰土“月夜刺猹”“海边拾贝”“雪地捕鸟”等实例刻画了闰土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淳朴的性格。

第二十六课 《全神贯注》

抓住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贯穿记叙文的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各个情节好比是一颗颗珍珠,要用线穿起来,文章的结构才严谨。本文就以人物全神贯注的精神为主线。先是写罗丹全神贯注的原因,接着抓住罗丹工作时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体现了他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最后写出了他全神贯注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从而刻画了人物的形象与品质。

那么,怎样抓住记叙文的线索呢?

1、以物品为主线。用一件物品去贯穿全文,让这个物品在整个事件的各个阶段中出现,以便进一步揭示文章的主题。

2、以人物为线索。从生活的不同角度来展示人物的性格,让人物贯穿整个故事,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不管以物还是以人为线索,一定要用确定的线索贯穿全文,中间不要随意更换,也不要杂乱无章。用清晰的线索为文章架一座桥梁,使文章条理清楚,结构紧凑。如《林海》一文中,作者就以“亲切”“舒服”的感受为线索;第一次进兴安岭感到亲切、舒服;第二次见过林、岭、花后觉得兴安岭的美不空洞,再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最后参观完林场,发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又感到亲切、舒服,并总结兴安岭的确有兴国安邦之意。

第二十七课 《鱼游到了纸上》

用细节刻画的方法描写人物

细节刻画是通过对人物的神情、行为、动作、语言、服饰、爱好等进行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描写的方法。本文就是通过刻画聋哑青年特别的举止:观察鱼入神着迷,作画全神贯注等细节,写出了青年专注、勤奋、坚持不懈的精神。

那么,怎么用细节刻画的方法来描写人物呢?

1、细节必须真实。

2、细节要有典型性。要选择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征,最能体现人物灵魂的细节,这样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就刻画了鲁迅先生批评“我”读书时不认真,送书给“我”,以及在帮助黄包车车夫时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的细节,写出了鲁迅先生关爱青年和对旧社会的痛恨以及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第二十八课 《父亲的菜园》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写

事情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这一发展顺序来叙述,能使文章条理清楚。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父亲建菜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那么,怎样按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写?

1、要写清事情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在何处显示,要看具体的内容、结构安排,一边叙述一边自然地交代出来。

2、事情经过要分步写。根据记叙顺序,安排段落层次,合理分段,可使习作条理清楚。

3、要有详有略,不写流水账。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写出作者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亲眼看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况,就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先将作者送稿子给周总理审阅;再讲作者在总理办公室亲眼目睹了总理一夜的工作;最后讲作者再回来的路上的感受和激动的心情。我们可以按此顺序,轻松地将课文分段。

第二十九课 《寓言两则》

写寓言故事

“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语言文字。“寓言”就是把自己要说的话,寄托在故事里,使人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本课的两则寓言故事都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好学的纪昌,堪称名师的飞卫,医术高明的扁鹊,固执己见的蔡桓公。从故事中我们能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

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那么,怎样写好寓言故事呢?

1、明确通过小故事要讽刺什么,批评什么,警示什么。一般写在结尾处:有的包含在故事情节当中。

2、选择的小故事要典型,能够将寓意的主题完整地体现出来,如《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就是通过农民将苗拔起,助其生长来体现寓意:违反事物发展规律,强求速成,有害无益。故事简单,寓意却深刻。

3、寓言要简洁精辟。篇幅不宜过长,紧凑短小为好。在写作时,宜采用比喻或映射的方法,通过生动、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借以说明一个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第三十课 《文成公主进藏》

用传奇手法来写人

课文将历史与传说相结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传奇遭遇,整个故事弥漫着浓厚的浪漫色彩。

那么,怎样使用传奇手法来写人呢?

1、确定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人。如果写我们身边的人,用事实较好;像写文成公主那样的历史人物,适当使用夸张的传奇手法,更能体现人物特点。

2、与人物的精神品质相吻合。所写的传奇故事必须为体现人物完美的形象服务。

3、注意语言要生动。使用丰富的语言,将传奇色彩融入故事之中,使历史故事扣人心弦,使历史人物个性鲜明。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就被赋予了传奇色彩,作者用除妖降魔、上天入地来突出这个人物的正义之举,使人物形象更加完美。

第三十一课 《普罗米修斯》

在同一篇文章中写好几个人物的个性特点

本文人物较多,却各有不同之处,可以说个性鲜明;火神虽坚持正义但软弱;宙斯冷酷无情;普罗米修斯善良、坚定、无畏;赫拉克勒斯敢作敢为。

那么,如何在同一篇文章中写出不同人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呢?

1、细致全面地思考所写人物的特点。人物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多角度地去观察、琢磨,才能真正认识并掌握人物的个性特征,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2、深入具体地分析人物。不要只偏重于人物外在特征,还要充分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便抓住本质特点。分别选择好反映人物个性特点的典型事例。人的特点是在具体事件中表现出来的,选择典型事例对变现人物特点尤为重要。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人物繁杂,却各有不同,个性鲜明。读来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十二课 《渔夫的故事》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内心的思想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除了通过人物的外貌和对话展示人物特点外,还有渔夫的心理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如:“这时候渔夫想道:‘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从他的想法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渔夫此时已经镇定了下来,他知道怕魔鬼和与魔鬼讲道理都是徒劳的,自己能与魔鬼较量的,不是身体,而是智慧。他想到了,只有让魔鬼重新回到瓶子里,才可以治服他。所以,渔夫的语言就充满了智慧,他要让魔鬼相信:他不想再乞求、辩解,准备束手待毙,使魔鬼不知不觉进入了全套。

那么,怎样运用心理描写呢?

一般来说,心理描写可以这样进行:

1. 直接刻画,交代人物心理,采用这种方法,一般用“他感到„„”“他想„„”等带有标志性的词语来表达。。当然,也可以通过直接渲染人物的内心来表现。

2. 通过动作、表情,反映人物心理。人物的一举一动,一喜一怒,都是其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刻画得好,往往能从侧面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3. 通过想象描写,揭示人物心理。这种方法常常借助梦境、幻觉,以想象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能让读者深刻地把握人物当时当地的思想活动。在运用心理描写时,应注意:要符合人物的年龄和身份,要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如,这段描写:“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他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得戒尺。”这段直接倾诉,充分反映了一个顽童的觉醒以及他强烈的爱情国主义热情。当一个天真浪漫的孩子将要做亡国奴,将被禁止学习本国语言时,他的心情该是多么复杂啊!人非草木,岂能无情。这里的描写不仅是入情的,而且是合理的,符合真实的生活。


相关内容

  • 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答辩题
  • 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答辩题 写在前面的话: 近日,在刘正生名师工作室偶见征集哈尔滨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答辩题,兴之所至,驻足痴 望.虽无缘现场答题,却可在此小试牛刀,不失为一次历练,甚喜,遂答之! 1.教科版二年级下册<声音的秘密> 小学科学课里也有关于声音的知识, 在本课的教学中你怎样才能突 ...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说明书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书 刘祯飞 一.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是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 ...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际二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际二 教学设计与总结反思 教材分析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到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安排这次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一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继续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目标 1. ...

  • 最新改版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民居]导优秀学案
  • 8* 各具特色的民居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会读文中的生字,我能弄明白"奇葩.营垒.秩序井然.蜂拥而至.安然无恙.崇山峻岭"等词语. 2.我能通过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我能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 ...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翠鸟]教学设计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翠鸟>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教是为学服务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学习方式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 ...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彩色的非洲]说课稿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彩色的非洲>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王团镇中心小学的,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彩色的非洲> 一.说教材 <彩色的非洲> 是一篇自主阅读课文,结构上作者采用了"总--分--总"的写法, ...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材料
  • 第一单元:人生感悟 教材解读 平凡的小事,常常使人有所感悟,收到启发.本单元有五篇课文,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桃花心木>启示我们: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顶碗少年>让学生领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手指>阐明 ...

  •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树
  •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树 刘新颖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方面对本册教材进行研说.说课标:从课程总目标本册教材内容标准两方面来说.说教材:从教材的编排体例.编写特点.内容结构与整合三方面来说.说建议: ...

  • 小学语文四年级略读课文语用点的选择与教学
  • 小学语文四年级略读课文语用点的选择与教学 半山实验小学 周德颖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三年级上下册课文共64篇,其中略读课文18篇,占28%:四年级上下册课文共64篇,其中略读课文29篇,占45%.从数据中显而易见,略读课文的比重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 叶圣陶说过:&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