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形势下银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

当前经济形势下银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冲击、越南金融风波、初级产品价格不断飙升、通货膨胀全球蔓延等诸多问题。同时,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但通胀压力也日益加剧,未来走势将出现分化。从国内因素看,南方雪灾、汶川地

今年是中国经济非常困难的一年。从国际因素看,世界经济遭遇了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冲击、越南金融风波、初级产品价格不断飙升、通货膨胀全球蔓延等诸多问题。同时,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但通胀压力也日益加剧,未来走势将出现分化。从国内因素看,南方雪灾、汶川地震、资本市场低迷、人民币升值速度较快等诸多因素,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上半年中国一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然而,资金面从紧提高了银行业的“议价”能力,使得银行净利差和净息差走高,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创新能力和营销力度也不断加大,同时,有效所得税率由33%降至25%,致使整个银行业依然延续了业绩高增长的发展态势。从各家银行的半年报来看,股份制银行大都取得了超过100%的利润增速,大型国有银行的盈利增长也达60%至70%。业绩固然喜人,不过种种迹象表明,当前支撑银行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已发生变化,银行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继续实现发展。

从国际因素来看,2007年2月开始,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危机。此后,次贷危机不断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巴黎银行、花旗银行、美林银行等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损失。目前次贷危机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有可能引发整个世界经济衰退。特别是次贷危机后,美国经济进入调整期,由于世界贸易主要由美国带动,因此很有可能影响世界贸易。尽管中国出口的市场结构已经多元化,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仍然较大,对美出口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比例接近20%,仅次于对欧盟的20%。一些依赖出口的行业,如服装、玩具等,其利润受到较大影响。此外,出口增速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会减缓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影响银行机构对出口部门发放的贷款质量,进而危及银行系统的安全性。

从国内因素看,近年来国内银行业盈利大幅提高,得益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00年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比较长的繁荣周期。国民财富急剧增长,GDP增长质量很高,微观企业盈利增长状况良好,信贷投放规模增长也非常之快,给银行改革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不断攀升的利润掩盖了银行经营存在的风险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导致银行在评价贷款风险时往往过于乐观。同时,近年来加剧的资产泡沫也使得银行对贷款抵押物价值评估过高,从而增加了自身承担的信用风险。中国的经济以及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尚未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或经济发展调整的考验。当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已十分明显,中国的经济可能已进入下行区间,这对银行经营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对银行业绩造成影响

今年以来银行业业绩的持续增长表明,在从紧货币政策下,虽然大多数银行不能依靠扩张贷款规模来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但是贷款资源变得更加稀缺,银行的议价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资金定价走高增大了存贷款利差,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信贷规模控制带来的不利影响。然而在货币政策松动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减低银行执行的贷款利率。而且,当前政策松动采取的是向中小企业定向松动的方式,这部分企业风险较大,即使执行较高的贷款利率也

可能无法完全覆盖风险。因此,从紧货币政策的松动很可能不能提高银行的利息收入。此外,信贷紧缩使得民间借贷利率高企,但这并不代表银行业贷款利率未来还会有进一步的上升空间。目前,通过民间高利率融资的企业,多数是资金链面临断裂的企业,这类企业信用风险极大,在目前的环境下,无法成为银行大力发展的客户。

利率市场化或降低存贷利差

由于中国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特别是银行利率仍存在限制,具体存款利率有上限,贷款利率有下限,利率水平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同时,利率的上下限管理,意味着银行的利差是有保证的,进而,银行只要能够发放贷款,收益就有保证,在中国银行业收入仍以利差为主的情况下,实际上形成了对银行业的一种扶持和保护。

然而,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利率市场化迟迟没有推进的种种弊端已日益显现。

例如,由于存款利率存在上限且很低,且在高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实际存款利率为负或很低,资本逐利的本性要求更高的收益,大量资金进入股市、房市,极易推高资产价格,形成资产泡沫;商业银行有强烈的放贷冲动,很可能刺激投资增长,等等。因此,在利率受限制的情况下,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引发经济过热的内在机制。而且,利率的管制也会降低货币政策的内生性,进而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此外,利率市场化的滞后也不利于中国形成良好的资金分配机制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因此,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且在当前抑制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中央银行的下一步措施有可能就是通过不对称加息的方式,逐步放松银行存贷款的利率限制。这无疑会使得银行资金成本提高,存贷款利差逐步缩小,这给银行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带来巨大压力。

直接融资的发展造成金融“脱媒”所谓金融脱媒就是指在分业管理和分业经营的制度背景下,资金盈余者也就是储蓄者和资金短缺者也就是融资者,不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而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金融脱媒现象的原因一是居民在金融市场购买并持有股票等直接证券的需求日益增加;二是企业也需要寻求更为便利的融资渠道和更低的资金成本;三是多种形式的信贷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已经对传统的金融体系形成挑战。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金融脱媒现象越来越显著,将会给中国银行业带来挑战。从国际经验来看,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和直接融资扩张的时期,往往也是银行业转型压力较大的时期。因为那些能够通过直接融资获取资金的公司通常是比较优秀的企业,这样就造成了银行传统客户中的优质客户流失,并迫使银行不得不面对此前并不熟悉的、风险较高、风险识别难度较大的一批中小型企业客户,与原来相比,这些新的客户对于银行依赖抵押担保等传统风险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这都使得银行丧失了传统、稳定、高质量的贷款收入。

中间业务发展遭遇瓶颈

今年,由于资本市场持续低迷,银行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基金代销和理财产品销售都会有较大的下降。当前的资本市场走向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很可能会经历漫长的调整期,这会在很长时间内限制银行相关中间业务的拓展。为了弥补资本市

场低迷对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不利影响,银行加强了其他金融产品的销售力度,主要是银保产品和理财产品的销售。但此时销售的委托贷款类理财产品与以前有所不同。例如,在2008年上半年,多家银行通过表外委托贷款的方式来规避央行的信贷额度控制。但是这种模式后面潜藏较大的风险。这类表外委托贷款虽然从法律上看银行不做担保,也不承担相应风险,但实际情况却不一定是这样。如果这些委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到期后出现偿付问题,银行会遭受巨大的信誉损失,因此,很多时候银行依然会承担部分甚至全部损失。而且委托贷款的规模已经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带来明显的冲击,央行很有可能对表外委托贷款出台严格的限制政策,此类中间业务不具备可持续性。总体来看,当前中间业务的扩张仍然以传统的业务为依托,或以模仿、借鉴为主,缺乏技术含量和独创性。长远来看不利于中间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资产质量有可能恶化

首先,中国国有银行股改上市这一轮改革的宏观背景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且尚未经历经济周期步入下行轨道考验。在经历多年的高速扩张后,银行业将面临新的考验。资产质量可能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出现恶化。

近年来,国内银行业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降”。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已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也接近国际先进银行的控制标准。随着拨备覆盖率的提升,商业银行信贷成本也快速走低,持续下降的空间有限。此外,近年来贷款高速增长对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的贡献度较高,信贷总量控制使贷款增长受限,对不良资产的稀释作用大幅减弱。

其次,中国银行业贷款,特别是房地产贷款集中度逐步提高,公司贷款中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贷款中的住房抵押贷款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住房抵押贷款一直被银行视为优良资产,各银行一直在大力发展住房抵押贷款业务。但深圳“断供”事件表明,一旦房地产价格下跌幅度超过贷款抵押比例,住房贷款的违约风险将会大大上升。此外,房地产开发商未来风险值得警惕,因为一旦开发商的楼盘滞销,资金回笼出现问题,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同样会暴露出来。

再次,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下降也导致银行业信用风险累积。

2008年以来,中国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显著下滑,银行业信用风险增加,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反弹压力加大。目前,关注类贷款向不良贷款迁移的可能性已在加大。虽然当前中国银行业不良率较低,但关注类贷款余额较大,关注类贷款占总贷款比例较高,随着工业企业利润下滑,关注类贷款向不良贷款迁移的可能性加大,引起不良率反弹。

流动性风险显现

2008年上半年,主要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影响,银行流动性问题开始显现。但规模不同银行影响程度大小不同: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网点多、存款多,

总行又有很强的资金调度能力,因此,受货币从紧影响较小。大银行的存贷比一般为50%~60%,只是苦于没有放贷额度。

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则依然较大。一方面,存款准备金不断上调,作为同业市场资金拆入方的中小银行,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尽管去年向资本市场分流的资金在向银行回流,但基于当时流入股市的资金主要来自第三方存款,而这一业务又主要由实力强大、网点众多的大中银行经营,所以资金回流的主要方向是大中银行。这种流动性压力,对中小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存贷比和流动性方面,有些银行可能不得不为了保持流动性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人民币汇率走势发生调整,国际热钱有撤离中国的迹象,这有可能会使银行存款减少,加剧银行流动性问题。

当前经济形势下银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冲击、越南金融风波、初级产品价格不断飙升、通货膨胀全球蔓延等诸多问题。同时,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但通胀压力也日益加剧,未来走势将出现分化。从国内因素看,南方雪灾、汶川地

今年是中国经济非常困难的一年。从国际因素看,世界经济遭遇了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冲击、越南金融风波、初级产品价格不断飙升、通货膨胀全球蔓延等诸多问题。同时,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但通胀压力也日益加剧,未来走势将出现分化。从国内因素看,南方雪灾、汶川地震、资本市场低迷、人民币升值速度较快等诸多因素,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上半年中国一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然而,资金面从紧提高了银行业的“议价”能力,使得银行净利差和净息差走高,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创新能力和营销力度也不断加大,同时,有效所得税率由33%降至25%,致使整个银行业依然延续了业绩高增长的发展态势。从各家银行的半年报来看,股份制银行大都取得了超过100%的利润增速,大型国有银行的盈利增长也达60%至70%。业绩固然喜人,不过种种迹象表明,当前支撑银行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已发生变化,银行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继续实现发展。

从国际因素来看,2007年2月开始,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危机。此后,次贷危机不断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巴黎银行、花旗银行、美林银行等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损失。目前次贷危机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有可能引发整个世界经济衰退。特别是次贷危机后,美国经济进入调整期,由于世界贸易主要由美国带动,因此很有可能影响世界贸易。尽管中国出口的市场结构已经多元化,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仍然较大,对美出口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比例接近20%,仅次于对欧盟的20%。一些依赖出口的行业,如服装、玩具等,其利润受到较大影响。此外,出口增速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会减缓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影响银行机构对出口部门发放的贷款质量,进而危及银行系统的安全性。

从国内因素看,近年来国内银行业盈利大幅提高,得益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00年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比较长的繁荣周期。国民财富急剧增长,GDP增长质量很高,微观企业盈利增长状况良好,信贷投放规模增长也非常之快,给银行改革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不断攀升的利润掩盖了银行经营存在的风险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导致银行在评价贷款风险时往往过于乐观。同时,近年来加剧的资产泡沫也使得银行对贷款抵押物价值评估过高,从而增加了自身承担的信用风险。中国的经济以及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尚未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或经济发展调整的考验。当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已十分明显,中国的经济可能已进入下行区间,这对银行经营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对银行业绩造成影响

今年以来银行业业绩的持续增长表明,在从紧货币政策下,虽然大多数银行不能依靠扩张贷款规模来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但是贷款资源变得更加稀缺,银行的议价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资金定价走高增大了存贷款利差,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信贷规模控制带来的不利影响。然而在货币政策松动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减低银行执行的贷款利率。而且,当前政策松动采取的是向中小企业定向松动的方式,这部分企业风险较大,即使执行较高的贷款利率也

可能无法完全覆盖风险。因此,从紧货币政策的松动很可能不能提高银行的利息收入。此外,信贷紧缩使得民间借贷利率高企,但这并不代表银行业贷款利率未来还会有进一步的上升空间。目前,通过民间高利率融资的企业,多数是资金链面临断裂的企业,这类企业信用风险极大,在目前的环境下,无法成为银行大力发展的客户。

利率市场化或降低存贷利差

由于中国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特别是银行利率仍存在限制,具体存款利率有上限,贷款利率有下限,利率水平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同时,利率的上下限管理,意味着银行的利差是有保证的,进而,银行只要能够发放贷款,收益就有保证,在中国银行业收入仍以利差为主的情况下,实际上形成了对银行业的一种扶持和保护。

然而,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利率市场化迟迟没有推进的种种弊端已日益显现。

例如,由于存款利率存在上限且很低,且在高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实际存款利率为负或很低,资本逐利的本性要求更高的收益,大量资金进入股市、房市,极易推高资产价格,形成资产泡沫;商业银行有强烈的放贷冲动,很可能刺激投资增长,等等。因此,在利率受限制的情况下,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引发经济过热的内在机制。而且,利率的管制也会降低货币政策的内生性,进而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此外,利率市场化的滞后也不利于中国形成良好的资金分配机制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因此,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且在当前抑制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中央银行的下一步措施有可能就是通过不对称加息的方式,逐步放松银行存贷款的利率限制。这无疑会使得银行资金成本提高,存贷款利差逐步缩小,这给银行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带来巨大压力。

直接融资的发展造成金融“脱媒”所谓金融脱媒就是指在分业管理和分业经营的制度背景下,资金盈余者也就是储蓄者和资金短缺者也就是融资者,不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而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金融脱媒现象的原因一是居民在金融市场购买并持有股票等直接证券的需求日益增加;二是企业也需要寻求更为便利的融资渠道和更低的资金成本;三是多种形式的信贷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已经对传统的金融体系形成挑战。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金融脱媒现象越来越显著,将会给中国银行业带来挑战。从国际经验来看,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和直接融资扩张的时期,往往也是银行业转型压力较大的时期。因为那些能够通过直接融资获取资金的公司通常是比较优秀的企业,这样就造成了银行传统客户中的优质客户流失,并迫使银行不得不面对此前并不熟悉的、风险较高、风险识别难度较大的一批中小型企业客户,与原来相比,这些新的客户对于银行依赖抵押担保等传统风险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这都使得银行丧失了传统、稳定、高质量的贷款收入。

中间业务发展遭遇瓶颈

今年,由于资本市场持续低迷,银行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基金代销和理财产品销售都会有较大的下降。当前的资本市场走向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很可能会经历漫长的调整期,这会在很长时间内限制银行相关中间业务的拓展。为了弥补资本市

场低迷对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不利影响,银行加强了其他金融产品的销售力度,主要是银保产品和理财产品的销售。但此时销售的委托贷款类理财产品与以前有所不同。例如,在2008年上半年,多家银行通过表外委托贷款的方式来规避央行的信贷额度控制。但是这种模式后面潜藏较大的风险。这类表外委托贷款虽然从法律上看银行不做担保,也不承担相应风险,但实际情况却不一定是这样。如果这些委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到期后出现偿付问题,银行会遭受巨大的信誉损失,因此,很多时候银行依然会承担部分甚至全部损失。而且委托贷款的规模已经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带来明显的冲击,央行很有可能对表外委托贷款出台严格的限制政策,此类中间业务不具备可持续性。总体来看,当前中间业务的扩张仍然以传统的业务为依托,或以模仿、借鉴为主,缺乏技术含量和独创性。长远来看不利于中间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资产质量有可能恶化

首先,中国国有银行股改上市这一轮改革的宏观背景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且尚未经历经济周期步入下行轨道考验。在经历多年的高速扩张后,银行业将面临新的考验。资产质量可能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出现恶化。

近年来,国内银行业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降”。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已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也接近国际先进银行的控制标准。随着拨备覆盖率的提升,商业银行信贷成本也快速走低,持续下降的空间有限。此外,近年来贷款高速增长对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的贡献度较高,信贷总量控制使贷款增长受限,对不良资产的稀释作用大幅减弱。

其次,中国银行业贷款,特别是房地产贷款集中度逐步提高,公司贷款中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贷款中的住房抵押贷款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住房抵押贷款一直被银行视为优良资产,各银行一直在大力发展住房抵押贷款业务。但深圳“断供”事件表明,一旦房地产价格下跌幅度超过贷款抵押比例,住房贷款的违约风险将会大大上升。此外,房地产开发商未来风险值得警惕,因为一旦开发商的楼盘滞销,资金回笼出现问题,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同样会暴露出来。

再次,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下降也导致银行业信用风险累积。

2008年以来,中国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显著下滑,银行业信用风险增加,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反弹压力加大。目前,关注类贷款向不良贷款迁移的可能性已在加大。虽然当前中国银行业不良率较低,但关注类贷款余额较大,关注类贷款占总贷款比例较高,随着工业企业利润下滑,关注类贷款向不良贷款迁移的可能性加大,引起不良率反弹。

流动性风险显现

2008年上半年,主要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影响,银行流动性问题开始显现。但规模不同银行影响程度大小不同: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网点多、存款多,

总行又有很强的资金调度能力,因此,受货币从紧影响较小。大银行的存贷比一般为50%~60%,只是苦于没有放贷额度。

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则依然较大。一方面,存款准备金不断上调,作为同业市场资金拆入方的中小银行,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尽管去年向资本市场分流的资金在向银行回流,但基于当时流入股市的资金主要来自第三方存款,而这一业务又主要由实力强大、网点众多的大中银行经营,所以资金回流的主要方向是大中银行。这种流动性压力,对中小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存贷比和流动性方面,有些银行可能不得不为了保持流动性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人民币汇率走势发生调整,国际热钱有撤离中国的迹象,这有可能会使银行存款减少,加剧银行流动性问题。


相关内容

  • 中小银行发展的现状与对策_郭黎虹
  • [财税金融] The Fiscal and Taxation Financial 2013・12中总第445期 中小银行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郭黎虹 (临海农商银行,浙江 临海 317000)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在新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小银行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比 ...

  • 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战略选择
  • 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战略选择 2013-04-10 内容摘要:4015位企业经营者参与的问卷调查显示,当前企业发展面临四大困难:一是外需不足导致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和出口价格均大幅下降:二是产能过剩矛盾日益突出,企业设备利用率下滑明显:三是企业人工成本持续上升:四是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状况仍然比较严重, ...

  • (5)中国货币政策新常态所面临风险
  • 可以说,当前国内金融市场形势及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多年来央行货币政策所导致的结果.无论是银行信贷过度扩张所导致的国内房地产泡沫巨大,还是当前国内影子银行泛滥与盛行,都是如此.对此,国内则很少有人进行反思与分析,以便真正了解央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及提出改善之意见. 同样,2014年以来,国内央行货币政策所 ...

  • 工商银行存在的问题
  • 当前工商银行面临的问题 当前支撑银行发展的经济环境已发生变化,银行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继续发展.虽然中国工商银行现在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甚至号称宇宙第一大行,但是目前任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存在着很多挑战. 当前经济形势下工商银行展面临的问题 国内外经济 ...

  • 国外高端酒店在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国外高端酒店在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作者:任晓燕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年第10期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国际知名的高端酒店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丰富的酒店产品与品牌,并迅速得到发展.然而国际高端酒店由于不是土 ...

  • 当前形势下我行信贷风险状况及原因分析
  • 积极应对当前形势 提升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当前形势下我行信贷风险状况及原因分析 今年以来,源于美国次贷市场的金融危机迅速深化和蔓延,造成美国大批金融机构严重亏损,甚至破产倒闭,最终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美国乃至全球的实体经济受到较大负面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受此影响,进 ...

  • 中小微型企业
  • 我国中小微型企业发展探析 [摘要]中小微型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特别是当前,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正确指导.大力扶持各类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已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

  • 福建职业教育:面临形势.问题与发展任务
  • 2014 年第3期 ●高等教育研究 福建职业教育:面临形势.问题与发展任务 黄鸿鸿 雷培梁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指示精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社会经济发 展的现实,都充分体现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瓶颈.当前福建省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落实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quo ...

  • 当前评估行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 当前评估行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来源][作者][发表时间]2004-12-20 阅读次数:871次 同志们: 今天上午,我们刚刚开完资产评估行业检查工作总结大会,朱部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对这次检查及中评协分设以来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资产评估行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部领导的讲话对我们既是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