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与对外汉语教学

肢体语言与对外汉语教学

摘 要:肢体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不仅有助于学生直观的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从而为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保证。本文先从肢体语言的特点和功能入手,旨在对肢体语言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接着讨论不同种类的肢体语言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的差异性;最后探讨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肢体语言以及肢体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肢体语言;对外汉语;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文化差异

Body language 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bstract: Body language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of information transmitting,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use body language properly in Chinese teaching class can not only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more intuitive, but also help to active the learning atmosphere, and make the distanc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come closer, which provide guarante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inese teaching. This article start with the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body language for having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our body language; Then discuss the different types of body languag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different cultures; Finally discuss how to use body language effectively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Key words : Body languag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 Class content teach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目 录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Ⅰ

引 言............................................................1

一、肢体语言的特点及功能.........................................2

(一)肢体语言的特点.....................................................2

(二)肢体语言的功能......................................................2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4 (一)身势语..........................................................4

(二)面部表情.........................................................5 (三)手势语.....................................................6

(四)空间与距离......................................................7

(五)禁忌动作....................................................8

三、肢体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及意义..............................10

(一)肢体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10

(二)肢体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13

结 语.................................................... 15

参考文献............................................... 16

后 记.................................................... 17

引 言

肢体语言也称体态语言,是人类借助和利用自己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的变化来表达和传递思想感情的方式。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梅拉宾的研究表明,人类55%的沟通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的,38%是用声音完成的,只有7%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1]

实际上,人类用肢体语言交流的历史比用语言交流的历史更古老,人类在处于类人猿阶段就有非语言交流了。虽然人们在远古就会用肢体语言来传递信息,但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并不长。

将非语言交流与人际关系结合起来的研究始于1952年博德惠斯特所著的《举止神态学概论》一书。此后,爱德华·T ·霍尔从1959-1983年先后出版了《无声的语言》、《隐蔽的尺度》、《超越文化》等著作,把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流的研究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2]

80年代后,国内的诸多学者也对此课题做了较为系统的探究。关世杰(1995)在其《跨文化交流学》对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交际作出非常系统的概述,并对非语言学的研究概况、非语言当中的人体语、时间语和空间语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刘珣(1997)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对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作出了系统的概述,为对外汉语教师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徐子亮与吴仁甫(2005)所著的《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则为对外汉语教师提供了间接的实践经验与实践方法,同时也对肢体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作出了肯定。如今,非语言交流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地位已经基本确立。

近年来,随着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持续升温,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也日益突显。本课题是本人通过阅读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通过比较研究跨文化交际当中肢体语言的异同,旨在更好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减少交际偏误,从而提高对外汉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1] 李文颍:《跨文化交际中肢体语言之比较》,《湖南科技学院报》,2011年,32卷(第3期):第118页。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页。

一、肢体语言的特点及功能

(一)肢体语言的特点

1.广泛性

无论男女老幼,对肢体语言都具有先天的接受能力。心理学家发现,婴儿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能扑捉到表情线索,并做出恰当的反应。肢体语言还不会受到有声语言的限制,所以大大地扩大了其传播的范围,比如喜、怒、哀、惧这几种基本的面部语言几乎可以在世界范围内通用。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肢体语言可以在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人群中进行广泛地传播和使用。

2. 直接性

与有声语言不同,肢体语言具有直接性,因为它不需要言语的表述就可以表达特定的信息。例如:当一个人开怀大笑时本身就是在向别人传递“我很高兴”这一信息,而不需要用言语的二次表述;再如: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当中,如果要教授如“篮球”、“足球”这一类的词语时,只需要作出拍球投篮的动作或者起脚射门的动作,学生便能轻松地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

3. 差异性

与有声语言一样,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影响,肢体语言具有一定的民族差异性。比如竖起大拇指这一动作在中国表示对对方的一种夸奖;在加拿大、英国以及俄罗斯表示同意和满意;而在澳大利亚和伊朗之一动作却表示冒犯和粗鲁;在美国、法国还可以表示拦路搭顺风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这种差异性,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要适当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以免在课堂交际中引起不必要的的偏误。

(二)肢体语言的功能

1. 信息传递功能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梅拉宾的研究表明,人类55%的沟通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的,38%是用声音完成的,只有7%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1]由此可见,肢体语言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主要得益于其直观方便、简洁明了的特殊优势。例如:[1] 李文颍:《跨文化交际中肢体语言之比较》,《湖南科技学院报》,2011年第32卷第3期,第118页。

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觉得教室里很吵闹,想让学生安静下来,他只需将食指竖在嘴唇前,接着抬起手掌向下放,学生们就会很快地理解老师的意思,然后安静下来。再如:如果在课上教师向某一学生提出了问题,这位学生无奈的耸了耸肩,那么教师就知道这位学生不知道这道题的答案,接着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 礼仪交往功能

肢体语言向来就担负着礼仪交往的重任。在中国的古代,君臣相见时,臣子要向君王行跪拜礼;好友相见,要互相作揖寒暄。当今社会礼仪性肢体语言的形式和内容虽然没有古代繁琐,但仍然是人际交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比如握手和拥抱这两个世界性的礼仪动作:握手这一动作源于西方,一般是用自己的右手去握对方的右手,可以上下晃动一下,也可以不晃,与女士握手的时候力度不能太大,握手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以示尊重。握手通常用于与陌生人初次见面或者与不熟悉的人见面的时候,一般下级与上级、晚辈与长辈握手时要用双手,以示尊敬;拥抱一般用于与家人、恋人或亲密的朋友见面的时候,可以单臂,也可以双臂,手应放在对方的背部或肩部,一般西方人的拥抱还伴随着贴脸轻吻。通常男人与男人之间不使用拥抱这种动作,而且这种动作亚洲人用的相对较少,西方人用的相对较多。如今,这两种动作依然是世界上使用频率最高的礼仪性肢体语言。由此可见,礼仪交往仍然是肢体语言的重要功能。

3. 文化承载功能

文化承载功能是肢体语言的另一项重要功能。之前也谈到过,由于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间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间的肢体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例如:最常用的面部表情——微笑。微笑在绝大部分的文化中都表示一种亲切和善意,传达着一种喜悦,有人形容微笑是“人与人交流的润滑剂”,中国也有句古话叫“相视一笑泯恩仇”。微笑往往是接人待客时表示欢迎的标志,但是在印第安人的文化中,哭却是表示欢迎的方式;而在一些非洲国家的文化中,笑则传递着一种窘迫、惊讶,甚至是难堪。因此,在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打交道时,一定要以尊重对方的文化为前提,谨慎使用肢体语言,这样才能减少交际上的偏误,从而更好地推动与各国间的文化交流。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无时不刻不在进行着跨文化交际。肢体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各民族文化与习俗的差异,肢体语言呈现出明显的民族性。掌握不同文化间肢体语言的差异性,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和中外文化广泛交流有重要的意义。

(一)身势语

1. 点头和摇头

点头在大部分的文化中都表示“是”、“yes ”,包含着一种确认和肯定;而摇头则与点头相反,表示“不”、“no ”, 包含着一种否定和疑惑。但在土耳其、保加利亚、伊朗和印度的部分地区, 人们却用摆头(即头部呈弧形, 从一侧移到另一侧, 像钟摆一样) 这个与摇头相似的动作来表示肯定。埃塞俄比亚地区的人却用扭头(即把头猛的转到一侧后复原), 这半个摇头的动作表示否定,而印第安人却用这一动作表示肯定。[1]

2. 耸肩

耸肩表示“不知道、不清楚”,一般用于被别人提问时,往往起到一种缓解尴尬的作用。这一动作几乎通行于西方世界,虽然在亚洲使用频率较低,但由于近年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耸肩这一肢体语言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熟知。

3. 挺胸

无论是坐姿还是站姿,挺胸都是一项重要的判断标准。不论在什么样的文化中,挺胸都展现着一种自信和优越,是一种健康的精神气质体现。含胸弓背往往是不自信的表现,而且会给人一种老态龙钟、提不起精神的印象。这种肢体语言与民族的相关性并不大,因为它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性格特点。一般性格开朗外向的人,在与人交流时总是挺胸抬头;而一般性格内向的人,在与人交流时总是低头含胸,躲避对方的眼神。

4. 腿部

人的潜意识情感往往通过腿部最先体现出来,因此腿部的一些动作往往展示了一个人内心的活动。例如:架腿往往显示了一个人对外防卫的态度;而小范围的抖动腿部或脚部,则暗含着一种紧张、焦虑和不安。东方人与西方人在站立的时候,腿部的动作也有差别:[1] 未知:《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百度文库,2012年9月26日,第5页。

东方人在站立的时候双腿绷得很直,双脚朝正前方并齐,较为正规;而西方人在站立的时候较为随意,一般来说可以一条腿绷直,另一条腿微曲,也可以一只脚朝前,另一只脚朝向身体侧面。以教师为例:中国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往往站的很直很端正,在上课的过程中不会随意走动;而美国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很随意,会在同学间来回走动,有的时候甚至双手插着裤袋,侧身坐在同学的课桌上。

(二)面部表情

面部是“情感的镜子”,人类绝大部分的情感都是通过面部表情来传递的。因此,面部是获取他人情感线索的最重要部位。在非言语交流中,如果能正确地从对方的面部表情中获取准确的信息,无疑会大大地提升双方交流的流畅性,从而拉近与对方的距离。

1. 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的交流更是人与人沟通的重要桥梁。但是由于各民族文化习俗差异,目光的交流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美国人在与人交流时,非常注意眼神的交流,双方谈话时一定要注视对方的眼睛,如果没有注视对方的眼睛,就会让人觉得你对整个谈话的内容漠不关心,或者让人认为你在轻视或害怕对方,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表现;但是在中国,人们在谈话时尽量避免目长时间直视对方的眼睛,这样会给人一种紧迫感和局促感,所以中国人在进行时间较长的谈话时总是先注视几秒对方的眼睛,然后将目光小角度地移向他处,接着继续注视对方的眼睛,以此循环。

与人谈话时注视对方是礼貌,但是在不与人交流时盯着对方很长时间却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在英美等国,长时间被人盯着看会让人感到不自在,甚至是愤怒。一些来中国旅游或是工作的英美人,非常不适应在街上被人盯着看,有的甚至因为此原因,提前回了国。这就体现了中西方在这方面的文化差异,其实人们对新鲜事物总是有一种好奇心理,这种好奇心本身其实并不带有恶意,但是在西方人眼中,盯着别人看一定是因为别人身上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或者是一种挑衅。

2.笑

笑是人类喜悦之情最自然的表达,传递的是一种积极开心的情感。但是笑也应该用在合适的场合,不然就会引发交际上的偏误。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微笑在大部分的文化中都表示一种欢迎和亲切,但是在非洲的文化中,笑往往表示一种窘迫和尴尬。记得有一次我在一辆公交车上遇见一位非洲的留学生,这位留学生的发型比较时尚前卫,我在看到他的头发后微微笑了一下,但是那位留学生看到了,却眉头紧锁,目光愤怒,一脸不高兴的样子。他一定是把我的微笑当做是一种嘲笑,是一种不尊重,其实我并没有这样的意思,

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在非洲的文化中,原因不明的笑往往会让人感到不愉快。

其实中国人的笑含有多种意思,在别人遇到窘境时微微一笑,并不是幸灾乐祸,也不是嘲讽,而更像是帮助他人解围的一种方式,这里面包含着“没关系,大家都有这样的时候”,或者是单纯的一笑了之,这样其实是为了分担和化解他人的尴尬之情。但是在西方人的眼中,这种笑只会引人反感。

(三)手势语

双手是人类身体上最灵活的器官,在非语言交流中,手势语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肢体语言。盲人所使用的规范手语,几乎可以完全代替生活中的有声语言,可见手势语在使用上的灵活性和含义上的广泛性。

1. 举手

举手是人们在发表意见时的常用动作,这个动作可以用在课堂上,也可以用在公开演讲或新闻发布会等可以自由有序地发表意见的地方。这一动作源于法国和意大利,意大利人认为举手是发表观点前的必备动作,即使是在人与人的日常对话当中,意大利人也会不自觉的举起手。这就产生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当两个意大利人发生激烈的争论时,为了不让对方发表观点,两个人总是试图抓住对方的手臂。但是在英国,说话的时候举手往往被认为是一种缺乏礼貌和教养的行为。在英国人看来,在与人交谈或发表观点时,要尽量避免肢体上的动作,这样才符合绅士和淑女的风度。

2. “OK ”型手势

所谓的“OK ”手势,就是食指与大拇指指尖相连成环形,伸直剩下的三根手指,因为形似英文字母“O ”和“K ”,所以形象地称之为“OK ”手势。在中国,这一手势表示数字“3”,但由于近年来网络语言的广泛传播,这一手势又有了新的含义:竖起三根手指表示“3”,而呈圆形的食指与拇指又形似大写的英文字母“Q ”,连起来就是“3Q ”,与英文的“Thank You”谐音,所以这一手势又有“谢谢”的意思。在德国和北美,这一手势表示很好、顺利以及赞同;在法国,这一手势表示“零”或者“毫无价值”;而在日本,这一手势却表示“钱”。

3. 竖大拇指

这一手势在英文中叫“Thumb up”, 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手势语,在大部分的文化中,这一手势都表达了一种满意、赞同和称赞,而在澳大利亚和伊朗这一动作却表示冒犯和粗鲁;在美国、法国这一动作还可以表示拦路搭顺风车。在一些美国的影视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一动作,比如:在美国著名的电影《阿甘正传》中,有一幕是在一个下着大

雨的傍晚,女主人公珍妮决定离开家乡,离开阿甘,去外面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她背着简单的行李,哭着跑到路边,冲着路旁竖起了大拇指,这时一辆车路过的车停了下来,将珍妮带走了。我也是通过这部电影才了解这一手势在美国的特殊含义,在英文里还专门有一个词组来形容用这种手势来搭车,叫“Thumb a ride”。

4. “V ”字型手势

这一手势在中国可以表示数字“2”,也可以表示一切顺利,大部分人选择在照相的时候摆出这种手势,也是取其“顺利之意”。在英国和北美等英语国家,由于这一手势形似大写字母“V ”,所以表示“victory ”,即“胜利”的意思,这一动作原来用于战争胜利的时候,后来被用在任何比赛胜利的时候,成了一种欢庆胜利的动作,所以这一动作自然还包含着喜悦之意。但是在使用这一动作的时候要注意,千万不要用手背对着别人,因为在英国,这种动作的含义粗俗,是对他人的一种侮辱。

(四)距离与空间

除了肢体语言外,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还不得不注意环境语言。所谓环境语言,是指人们在所处的物理环境、场景和处境中所传递出来的特定心理信息。其中关于距离与空间的环境语言可以看作是肢体语言在空间上的延伸。[1]

1. 距离

所谓距离通常是指人与人在交流时的体距。通常情况下,人与人在交流中的身体距离大致分为四种情况:亲密距离(0-0.45米);个人距离(0.45-1.2米);社交距离(1.2-3.65米);公共距离(3.65米以上)。[2]

中国人为了凸显自己的热情好客,在与人交流时总是喜欢“套近乎”,与交流的的人保持很近的距离,这让很多来到中国的外国人感到很不舒服。而相反,到西方国家去的中国人在跟外国人打交道时,也总是觉得外国人不近人情,对人很冷淡,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中西方在与人交流时身体距离的不同。中国人在于认识的人交流时通常都是在亲密距离的范围内,而西方人在与人交流时通常采用社交距离或者个人距离,只有与亲人或者恋人间才使用亲密距离。

2. 空间

人类从有意识起,便有空间的概念,和动物一样,这种空间概念更像是一种领地观念,当有别人入侵自己的领地时,在心理层面上自然就会有所防备和不安,这也是人的一种本[1] 袁敏:《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8卷第4期,第128页。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页。

[2]

能。而这种本能会不自觉地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通常情况下,人们生活当中的空间大体可以分为三种:(1)主要空间:是指主要的生活空间和私人空间,比如:自家的房子,自己的房间,个人的储物柜等等;(2)次要空间:次要空间在生活中虽然不占有主要地位,但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人们在次要空间上最容易起争执,比如:自己在教室中的书桌,外出用餐的餐桌,乘火车时的座位等等;(3)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指在公共生活中大家共同占有并分享的的空间,比如:游泳池,大众浴池,公园,沙滩等等。[1]

英美等国家向来非常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因此非常注重主要空间的保护。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父母在进入孩子的房间之前,通常需要先敲门,经孩子同意后才能进入孩子的房间。因为在美国,擅自闯入一个人的房间是一种极其没礼貌的行为,即使在自己的家中也是一样。这种现象在中国鲜有发生,因为在中国家长的眼中,孩子是不需要隐私的,更不需要私人的空间,对于孩子的隐私,父母还总是要问个究竟。再比如:美国人在房屋庭院的界限上经常与邻居发生争执,众所周知,美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都是彼此独立的,而且通常会有各自的草坪与花园,如果邻居家的孩子淘气摘了自己家的花,或者邻居在修剪草坪的时候不小心剪到了自家的草坪,一场邻里之间的争执就在所难免了。而中国人在这样的问题上往往讲究以和为贵,因此很少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去破坏邻里间的和睦关系。

(五)禁忌动作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禁忌,所谓的文化禁忌,是指在一个文化中长年累月形成的一种带有否定性的行为规范。如果有人无意间触犯了这些禁忌,一定会给此文化内的人带来一定的不快,并对彼此间的交流产生消极的影响。

1. 禁忌手势

由于手势语的多变和灵活,在禁忌动作中占的比例也最大。例如:竖中指这一动作,这是在几乎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使用的一个动作,因为它表示对人的侮辱;再比如之前提到的“OK ”型手势,如果你到了巴西,就不要使用这种手势,因为它在巴西表示“肛门”的意思,在巴西,对女人使用这种手势是一种下流的挑逗,而对男人使用这一动作则是一种戏弄与侮辱;再如叫人过来这一动作,中国人通常用手掌朝下、四指弯曲来叫成年人过来,而用手掌朝上来叫小孩子或者是宠物。而英国人正好相反,手掌朝下是叫小孩子或是宠物,手掌朝上才是叫大人。

2. 禁忌动作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与禁忌手势一样,禁忌动作也有很明显的民族差异性。比如伸舌头这一动作,在中国是小孩子做鬼脸时的可爱表情;在尼泊尔却是接待客人时表示欢迎的迎接动作;而在英国,这却是一个粗鲁的动作。还如摸后脑勺这一动作,在中国,这一动作表示不清楚、困惑或者是难为情,人们也常常用“摸不着头脑”来形容对某事毫无头绪,但是在日本,这一动作实际上在表示愤怒。还有一些禁忌动作与种族有关,比如在黑奴贸易的时代,白种人认为摸黑人的头会带来好运,但是这其实上是种族歧视的体现,所以在黑人解放之后,很忌讳别人摸自己的头。

三、肢体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及意义

(一)肢体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了解并掌握相关肢体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其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当中,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课程内容,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一般而言,对外汉语课程主要分为四类:听力课、口语课、写作课和综合课,而每门课程又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初级汉语综合课程,因为它是其他一切课程的基础。本文就从初级汉语综合课的三大基本教学要点入手,探讨如何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肢体语言。

1. 肢体语言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运用

语音向来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就汉语语音本身的特点而言,汉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而且不同的声调表示不同的意思;汉语还特别注重平翘舌的区分;汉语拼音方案当中的26个拼音字母在写法上与英文当中的26个小写字母并无差异,但是在读音上却有很大的差别,这无疑会给留学生学习汉语语音带来一定的困难。而肢体语言由于其灵活多变的特点,非常适用于汉语语音的教学,如果能在汉语语音教学中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声母

声母的学习有两个难点,一个是送气与不送气,另一个是平舌与卷舌,而这两个难点都可以用相应的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

首先来说送气音与不送气音,送气音与不送气音往往需要成对记忆,而且每一对音的发音都比较相似,比如:b 和p ,d 和t ,g 和k ,j 和q ,zh 和ch ,z 和c 等。其实要区分它们的方法很简单,只要让学生把手掌垂直放于嘴前,或者是在嘴前拿起一张纸巾,就可以明显地体会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差异,这样一来也减少了繁杂的言语解释,节省了教学时间。

再来说平翘舌,平舌和卷舌音中,卷舌音是教学难点。教授卷舌音最直观的方法就是运用舌位图,多媒体课件上的舌位图虽然很直观、很真实,但是无法展示舌头的动态过程,这时候用手势来演示舌位图就显得更有优势。用一只手来演示上腭,另一只手来演示舌头,平舌音时,舌头与上腭呈平行方位;卷舌音时,代表舌头的那只手向上腭弯曲,并与上腭留有一定缝隙,这样一来,卷舌音就变得不难理解。

(2)韵母

韵母的发音重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开口度、舌位的前后、唇形的圆展。其中唇形的圆展可以通过直观的演示来讲解,但是开口度和舌位的前后还是需要用手势来演示舌位图,这其中特别要注意相似音的辨析,如:ü和u ,这两个元音的开口度和圆唇度都十分相似,能够区别二者的就是舌位的前后,ü的舌位靠前,u 的舌位靠后,这一区别如果用言语表述就显得不够直观和形象,但是如果用手势表示的话,就会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3)声调

汉语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同一个音节如果声调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意思,这样一来就加大了汉语声调学习的难度,因此,掌握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声调的教学,这里主要介绍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数字标调法,即用“1”“2”“3”“4”四个数字手势分别表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够方便迅速地帮助学生区分四个声调,减少学生“标错调”的失误,但是用数字来表示声调的这种方法还是不够直观,因为这四个数字与四个声调之间没有任何的联系,它们只是这四个声调的另一个代号而已。

第二种方法是“五度标记法”手势。“五度标记法”手势是以五度标记法中四个声调的调值走向为参考,阴平就是用手掌横向划过,阳平是用手掌向斜上划过,上声是先向斜下后向斜上划过,去声是向斜下划过。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四种声调的升降变化,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地发音。

2. 肢体语言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相对于语音而言,汉语词汇教学的难度会有所提升。因为学习词汇需要学生对每一个汉语词汇的音、形、义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否则就会造成“知音不知义”

或者“知义不知音”的情况。而肢体语言的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词义,从而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效率。

在名词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直观法。所谓直观法,是指“以图片实物、表情体态或影视录像展示的方法来解释词语。”[1]运用直观法,就离不开手势语的运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名词比如:书、本、桌子、椅子、足球、篮球、黑板、粉笔、耳、口、鼻、眼等,教师可以直接用手势来示意。而对于一些无法从身边获得的常见名词,就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来展示,比如在展示“鸟”这个词语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上下挥动[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双臂来模仿鸟飞翔时的动作,让学生很容易就会理解“鸟”这个词的意思。还有对于一些象形文字如:人、木、大、口、牛、羊、雨等,同样可以使用肢体语言进行形象的教学。

肢体语言在教学中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表示动作,因而对动词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一些常见的动词如:拿、打、写、开、关、提、举、走、跑、跳、摸、闻、吹、站、坐等,都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某一动词进行分组练习,比如就“拿”这一动词,教师可以让两个学生一组,以互相请求的方式要求对方拿起身边的一样物品。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肢体记忆的方式加深对词义的理解与记忆。在日后的汉语高级课堂中,一些与动作有关的成语同样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进行形象的教学,比如:昂首挺胸、扬眉吐气、额手称庆、蹑手蹑脚、东张西望、辗转反侧、手舞足蹈、五体投地、卑躬屈膝等等。

此外,对于一些表情动词和心理动词,同样可以运用肢体语言来进行教学。肢体语言的一大优势就是面部表情的运用。人是有情感的动物,生活中的日常交际离不开面部表情的信息传递,特别是在与来自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留学生交流的时候,更要注重表情的运用。因此表情动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时候就需要丰富的面部表情来配合了,比如一些常见的表情动词和心理动词如:笑、哭、沮丧、欣喜、期待、困惑、惊奇、怀疑、好奇、痛苦、兴奋等,都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进行形象的诠释。在讲解这类词语时,教师可以通过设定某一特定场景来让同学进行即兴的表演,比如:玛丽同学不小心把护照弄丢了,她很焦急地来向老师和同学求助,最后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在教室外的走廊中找到了玛丽丢失的护照,玛丽在看到失而复得的护照的时候,开心地笑了起来。教师可以找同学来即兴扮演玛丽,来体会这一系列的表情变化,从而更好地记忆这些表情动词和心理动词。

在一些形容词的教学中,肢体语言一样可以派上用场。常见的形容词如:高、矮、大、小、胖、瘦等,都可以通过相应的手势来表达;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形容词,就需要教师通过相应的肢体表演来展示。比如冷和热这一对形容词,在讲解“冷”时,可以搓动双手,然后将双手交叉放在上臂上,来表示天气的寒冷;在讲解“热”时,可以先将外套脱掉,然后用手向着脸部扇风,来表示天气的炎热,这样一来,就将抽象的形容词形象化,更便于学生理解。

3. 肢体语言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汉语语法的教学相对抽象,语法理论也相对繁杂,这个时候就更加需要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不然会让很多留学生一时间“摸不着头脑”。在语法教学中,使用最多的还是图示法,但是在一些特殊的语法项目上,用肢体语言来进行教学似乎是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

(1)趋向补语的讲解

趋向补语无一例外地不涉及动词,如:走进来、坐下去、拿过来、放进去等,这些趋向补语如果用语法概念来讲解,无疑会加大理解的难度,但是换做用肢体动作来讲解,就变得简单多了。

(2)“把”字句的讲解

“把”字是语法教学的难点,在讲解这一语法点时,通常采用图示法来解析语法结构,然后通过大量地举例来熟悉用法,所举的例子,如果能结合肢体语言,就会变得容易理解。比如“把窗户打开”、“把门关上”、“把书翻开”、“把水喝了”,这些与动作有关的例子都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讲解,通过这些例子,学生会很快掌握“把”字句的使用要领。

(3)连动句的讲解

基本上涉及动词的语法点都可以用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由于汉语的连动句较为灵活,一句话中的两个动词之间可以加连接词,也可以不加,如:“小明一进教室就看见了老师”和“小明走进教室看见了老师”,两句虽然形式不同,却都表达了相同的句义,只不过“一... 就... ”更加强调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或者前后两个动作的逻辑联系。而这两句话都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进行演示,这就为连动句的讲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肢体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1. 肢体语言有助于课堂知识的教学

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引入肢体语言,主要是为了辅助课堂知识的教学。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少有学生能够百分之百地理解教师表述的每一句话。特别是在词汇的教学当中,对于一些常见的名、动词如:书、本、跑、跳,还有一些常见的短语如:开灯、关窗户、踢足球等等,如果教师只是用语言来解释这些词汇的意思,无疑会加重学生的负担,降低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如果使用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不仅可以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还会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2. 肢体语言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会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肢体语言比口头语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其形象直观,不拘泥于形式,因此在活跃课堂气氛方面效果突出,比如在讲到和表情、动作有关的词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来讲解词义,比如:唇红齿白、蹑手蹑脚、哭笑不得、泪流满面、手舞足蹈、东张西望等等。这些词通过表演的方式,不仅能让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还可以将抽象的语言符号记忆转化为肢体记忆,使得通过这种方式

学到的词更加不容易忘记。

3. 肢体语言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肢体语言具有文化承载功能,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肢体语言往往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但是要注意,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要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要注意一些禁忌动作,以免造成交际偏误。比如:通常而言,中国人打招呼一般是面带微笑,点头示意,熟悉的朋友间打招呼还可以适当问候,一般会问:“哪去啊?”或者是“吃了吗?”日本人在见面时还会鞠躬示意,而西方人打招呼通常是握手,跟熟悉的人见面时还要拥抱、贴面或者亲吻。这体现了东方文化的温婉含蓄和西方文化的热情开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意这种文化差异,例如:不要随意询问学生的隐私,要给与学生自由平等的权利等等。这样才有利于克服文化差异,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结 语

肢体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运用肢体语言来传递信息具有直观、迅捷的特点,有时候肢体语言甚至可以替代有声语言来完成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在跨文化交际当中,由于无法用语言进行准确的交流,肢体语言的辅助作用就显得尤为明显,因此将肢体语言引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讲解,还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都离不开肢体语言的帮助。在课堂上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使用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一些禁忌动作,以免造成教学失误,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对不同国家间的肢体语言及文化差异有一定的了解,并在日常多积累相关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从而将汉语和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4]吕必松:《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5] 李文颍:《跨文化交际中肢体语言之比较》,《湖南科技学院报》,2011年第32卷第3期,第118-120页。

[6]刘珣:《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语言大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宿春礼:《破译身体语言》,华文出版社,2008年版。

[8]未知:《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百度文库,2012年9月26日。

[9]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 袁敏:《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8卷第4期,第127-129页。

后 记

通过本篇论文的写作,我收获了诸多以前所不具备的专业知识。在了解肢体语言民族差异性的同时,也让我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从而为日后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迪。本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王素梅老师的耐心指导,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本论文的内容和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修整和完善,在此向王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肢体语言与对外汉语教学

摘 要:肢体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不仅有助于学生直观的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从而为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保证。本文先从肢体语言的特点和功能入手,旨在对肢体语言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接着讨论不同种类的肢体语言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的差异性;最后探讨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肢体语言以及肢体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肢体语言;对外汉语;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文化差异

Body language 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bstract: Body language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of information transmitting,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use body language properly in Chinese teaching class can not only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more intuitive, but also help to active the learning atmosphere, and make the distanc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come closer, which provide guarante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inese teaching. This article start with the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body language for having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our body language; Then discuss the different types of body languag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different cultures; Finally discuss how to use body language effectively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Key words : Body languag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 Class content teach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目 录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Ⅰ

引 言............................................................1

一、肢体语言的特点及功能.........................................2

(一)肢体语言的特点.....................................................2

(二)肢体语言的功能......................................................2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4 (一)身势语..........................................................4

(二)面部表情.........................................................5 (三)手势语.....................................................6

(四)空间与距离......................................................7

(五)禁忌动作....................................................8

三、肢体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及意义..............................10

(一)肢体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10

(二)肢体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13

结 语.................................................... 15

参考文献............................................... 16

后 记.................................................... 17

引 言

肢体语言也称体态语言,是人类借助和利用自己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的变化来表达和传递思想感情的方式。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梅拉宾的研究表明,人类55%的沟通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的,38%是用声音完成的,只有7%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1]

实际上,人类用肢体语言交流的历史比用语言交流的历史更古老,人类在处于类人猿阶段就有非语言交流了。虽然人们在远古就会用肢体语言来传递信息,但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并不长。

将非语言交流与人际关系结合起来的研究始于1952年博德惠斯特所著的《举止神态学概论》一书。此后,爱德华·T ·霍尔从1959-1983年先后出版了《无声的语言》、《隐蔽的尺度》、《超越文化》等著作,把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流的研究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2]

80年代后,国内的诸多学者也对此课题做了较为系统的探究。关世杰(1995)在其《跨文化交流学》对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交际作出非常系统的概述,并对非语言学的研究概况、非语言当中的人体语、时间语和空间语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刘珣(1997)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对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作出了系统的概述,为对外汉语教师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徐子亮与吴仁甫(2005)所著的《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则为对外汉语教师提供了间接的实践经验与实践方法,同时也对肢体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作出了肯定。如今,非语言交流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地位已经基本确立。

近年来,随着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持续升温,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也日益突显。本课题是本人通过阅读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通过比较研究跨文化交际当中肢体语言的异同,旨在更好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减少交际偏误,从而提高对外汉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1] 李文颍:《跨文化交际中肢体语言之比较》,《湖南科技学院报》,2011年,32卷(第3期):第118页。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页。

一、肢体语言的特点及功能

(一)肢体语言的特点

1.广泛性

无论男女老幼,对肢体语言都具有先天的接受能力。心理学家发现,婴儿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能扑捉到表情线索,并做出恰当的反应。肢体语言还不会受到有声语言的限制,所以大大地扩大了其传播的范围,比如喜、怒、哀、惧这几种基本的面部语言几乎可以在世界范围内通用。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肢体语言可以在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人群中进行广泛地传播和使用。

2. 直接性

与有声语言不同,肢体语言具有直接性,因为它不需要言语的表述就可以表达特定的信息。例如:当一个人开怀大笑时本身就是在向别人传递“我很高兴”这一信息,而不需要用言语的二次表述;再如: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当中,如果要教授如“篮球”、“足球”这一类的词语时,只需要作出拍球投篮的动作或者起脚射门的动作,学生便能轻松地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

3. 差异性

与有声语言一样,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影响,肢体语言具有一定的民族差异性。比如竖起大拇指这一动作在中国表示对对方的一种夸奖;在加拿大、英国以及俄罗斯表示同意和满意;而在澳大利亚和伊朗之一动作却表示冒犯和粗鲁;在美国、法国还可以表示拦路搭顺风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这种差异性,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要适当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以免在课堂交际中引起不必要的的偏误。

(二)肢体语言的功能

1. 信息传递功能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梅拉宾的研究表明,人类55%的沟通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的,38%是用声音完成的,只有7%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1]由此可见,肢体语言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主要得益于其直观方便、简洁明了的特殊优势。例如:[1] 李文颍:《跨文化交际中肢体语言之比较》,《湖南科技学院报》,2011年第32卷第3期,第118页。

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觉得教室里很吵闹,想让学生安静下来,他只需将食指竖在嘴唇前,接着抬起手掌向下放,学生们就会很快地理解老师的意思,然后安静下来。再如:如果在课上教师向某一学生提出了问题,这位学生无奈的耸了耸肩,那么教师就知道这位学生不知道这道题的答案,接着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 礼仪交往功能

肢体语言向来就担负着礼仪交往的重任。在中国的古代,君臣相见时,臣子要向君王行跪拜礼;好友相见,要互相作揖寒暄。当今社会礼仪性肢体语言的形式和内容虽然没有古代繁琐,但仍然是人际交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比如握手和拥抱这两个世界性的礼仪动作:握手这一动作源于西方,一般是用自己的右手去握对方的右手,可以上下晃动一下,也可以不晃,与女士握手的时候力度不能太大,握手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以示尊重。握手通常用于与陌生人初次见面或者与不熟悉的人见面的时候,一般下级与上级、晚辈与长辈握手时要用双手,以示尊敬;拥抱一般用于与家人、恋人或亲密的朋友见面的时候,可以单臂,也可以双臂,手应放在对方的背部或肩部,一般西方人的拥抱还伴随着贴脸轻吻。通常男人与男人之间不使用拥抱这种动作,而且这种动作亚洲人用的相对较少,西方人用的相对较多。如今,这两种动作依然是世界上使用频率最高的礼仪性肢体语言。由此可见,礼仪交往仍然是肢体语言的重要功能。

3. 文化承载功能

文化承载功能是肢体语言的另一项重要功能。之前也谈到过,由于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间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间的肢体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例如:最常用的面部表情——微笑。微笑在绝大部分的文化中都表示一种亲切和善意,传达着一种喜悦,有人形容微笑是“人与人交流的润滑剂”,中国也有句古话叫“相视一笑泯恩仇”。微笑往往是接人待客时表示欢迎的标志,但是在印第安人的文化中,哭却是表示欢迎的方式;而在一些非洲国家的文化中,笑则传递着一种窘迫、惊讶,甚至是难堪。因此,在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打交道时,一定要以尊重对方的文化为前提,谨慎使用肢体语言,这样才能减少交际上的偏误,从而更好地推动与各国间的文化交流。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无时不刻不在进行着跨文化交际。肢体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各民族文化与习俗的差异,肢体语言呈现出明显的民族性。掌握不同文化间肢体语言的差异性,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和中外文化广泛交流有重要的意义。

(一)身势语

1. 点头和摇头

点头在大部分的文化中都表示“是”、“yes ”,包含着一种确认和肯定;而摇头则与点头相反,表示“不”、“no ”, 包含着一种否定和疑惑。但在土耳其、保加利亚、伊朗和印度的部分地区, 人们却用摆头(即头部呈弧形, 从一侧移到另一侧, 像钟摆一样) 这个与摇头相似的动作来表示肯定。埃塞俄比亚地区的人却用扭头(即把头猛的转到一侧后复原), 这半个摇头的动作表示否定,而印第安人却用这一动作表示肯定。[1]

2. 耸肩

耸肩表示“不知道、不清楚”,一般用于被别人提问时,往往起到一种缓解尴尬的作用。这一动作几乎通行于西方世界,虽然在亚洲使用频率较低,但由于近年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耸肩这一肢体语言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熟知。

3. 挺胸

无论是坐姿还是站姿,挺胸都是一项重要的判断标准。不论在什么样的文化中,挺胸都展现着一种自信和优越,是一种健康的精神气质体现。含胸弓背往往是不自信的表现,而且会给人一种老态龙钟、提不起精神的印象。这种肢体语言与民族的相关性并不大,因为它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性格特点。一般性格开朗外向的人,在与人交流时总是挺胸抬头;而一般性格内向的人,在与人交流时总是低头含胸,躲避对方的眼神。

4. 腿部

人的潜意识情感往往通过腿部最先体现出来,因此腿部的一些动作往往展示了一个人内心的活动。例如:架腿往往显示了一个人对外防卫的态度;而小范围的抖动腿部或脚部,则暗含着一种紧张、焦虑和不安。东方人与西方人在站立的时候,腿部的动作也有差别:[1] 未知:《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百度文库,2012年9月26日,第5页。

东方人在站立的时候双腿绷得很直,双脚朝正前方并齐,较为正规;而西方人在站立的时候较为随意,一般来说可以一条腿绷直,另一条腿微曲,也可以一只脚朝前,另一只脚朝向身体侧面。以教师为例:中国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往往站的很直很端正,在上课的过程中不会随意走动;而美国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很随意,会在同学间来回走动,有的时候甚至双手插着裤袋,侧身坐在同学的课桌上。

(二)面部表情

面部是“情感的镜子”,人类绝大部分的情感都是通过面部表情来传递的。因此,面部是获取他人情感线索的最重要部位。在非言语交流中,如果能正确地从对方的面部表情中获取准确的信息,无疑会大大地提升双方交流的流畅性,从而拉近与对方的距离。

1. 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的交流更是人与人沟通的重要桥梁。但是由于各民族文化习俗差异,目光的交流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美国人在与人交流时,非常注意眼神的交流,双方谈话时一定要注视对方的眼睛,如果没有注视对方的眼睛,就会让人觉得你对整个谈话的内容漠不关心,或者让人认为你在轻视或害怕对方,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表现;但是在中国,人们在谈话时尽量避免目长时间直视对方的眼睛,这样会给人一种紧迫感和局促感,所以中国人在进行时间较长的谈话时总是先注视几秒对方的眼睛,然后将目光小角度地移向他处,接着继续注视对方的眼睛,以此循环。

与人谈话时注视对方是礼貌,但是在不与人交流时盯着对方很长时间却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在英美等国,长时间被人盯着看会让人感到不自在,甚至是愤怒。一些来中国旅游或是工作的英美人,非常不适应在街上被人盯着看,有的甚至因为此原因,提前回了国。这就体现了中西方在这方面的文化差异,其实人们对新鲜事物总是有一种好奇心理,这种好奇心本身其实并不带有恶意,但是在西方人眼中,盯着别人看一定是因为别人身上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或者是一种挑衅。

2.笑

笑是人类喜悦之情最自然的表达,传递的是一种积极开心的情感。但是笑也应该用在合适的场合,不然就会引发交际上的偏误。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微笑在大部分的文化中都表示一种欢迎和亲切,但是在非洲的文化中,笑往往表示一种窘迫和尴尬。记得有一次我在一辆公交车上遇见一位非洲的留学生,这位留学生的发型比较时尚前卫,我在看到他的头发后微微笑了一下,但是那位留学生看到了,却眉头紧锁,目光愤怒,一脸不高兴的样子。他一定是把我的微笑当做是一种嘲笑,是一种不尊重,其实我并没有这样的意思,

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在非洲的文化中,原因不明的笑往往会让人感到不愉快。

其实中国人的笑含有多种意思,在别人遇到窘境时微微一笑,并不是幸灾乐祸,也不是嘲讽,而更像是帮助他人解围的一种方式,这里面包含着“没关系,大家都有这样的时候”,或者是单纯的一笑了之,这样其实是为了分担和化解他人的尴尬之情。但是在西方人的眼中,这种笑只会引人反感。

(三)手势语

双手是人类身体上最灵活的器官,在非语言交流中,手势语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肢体语言。盲人所使用的规范手语,几乎可以完全代替生活中的有声语言,可见手势语在使用上的灵活性和含义上的广泛性。

1. 举手

举手是人们在发表意见时的常用动作,这个动作可以用在课堂上,也可以用在公开演讲或新闻发布会等可以自由有序地发表意见的地方。这一动作源于法国和意大利,意大利人认为举手是发表观点前的必备动作,即使是在人与人的日常对话当中,意大利人也会不自觉的举起手。这就产生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当两个意大利人发生激烈的争论时,为了不让对方发表观点,两个人总是试图抓住对方的手臂。但是在英国,说话的时候举手往往被认为是一种缺乏礼貌和教养的行为。在英国人看来,在与人交谈或发表观点时,要尽量避免肢体上的动作,这样才符合绅士和淑女的风度。

2. “OK ”型手势

所谓的“OK ”手势,就是食指与大拇指指尖相连成环形,伸直剩下的三根手指,因为形似英文字母“O ”和“K ”,所以形象地称之为“OK ”手势。在中国,这一手势表示数字“3”,但由于近年来网络语言的广泛传播,这一手势又有了新的含义:竖起三根手指表示“3”,而呈圆形的食指与拇指又形似大写的英文字母“Q ”,连起来就是“3Q ”,与英文的“Thank You”谐音,所以这一手势又有“谢谢”的意思。在德国和北美,这一手势表示很好、顺利以及赞同;在法国,这一手势表示“零”或者“毫无价值”;而在日本,这一手势却表示“钱”。

3. 竖大拇指

这一手势在英文中叫“Thumb up”, 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手势语,在大部分的文化中,这一手势都表达了一种满意、赞同和称赞,而在澳大利亚和伊朗这一动作却表示冒犯和粗鲁;在美国、法国这一动作还可以表示拦路搭顺风车。在一些美国的影视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一动作,比如:在美国著名的电影《阿甘正传》中,有一幕是在一个下着大

雨的傍晚,女主人公珍妮决定离开家乡,离开阿甘,去外面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她背着简单的行李,哭着跑到路边,冲着路旁竖起了大拇指,这时一辆车路过的车停了下来,将珍妮带走了。我也是通过这部电影才了解这一手势在美国的特殊含义,在英文里还专门有一个词组来形容用这种手势来搭车,叫“Thumb a ride”。

4. “V ”字型手势

这一手势在中国可以表示数字“2”,也可以表示一切顺利,大部分人选择在照相的时候摆出这种手势,也是取其“顺利之意”。在英国和北美等英语国家,由于这一手势形似大写字母“V ”,所以表示“victory ”,即“胜利”的意思,这一动作原来用于战争胜利的时候,后来被用在任何比赛胜利的时候,成了一种欢庆胜利的动作,所以这一动作自然还包含着喜悦之意。但是在使用这一动作的时候要注意,千万不要用手背对着别人,因为在英国,这种动作的含义粗俗,是对他人的一种侮辱。

(四)距离与空间

除了肢体语言外,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还不得不注意环境语言。所谓环境语言,是指人们在所处的物理环境、场景和处境中所传递出来的特定心理信息。其中关于距离与空间的环境语言可以看作是肢体语言在空间上的延伸。[1]

1. 距离

所谓距离通常是指人与人在交流时的体距。通常情况下,人与人在交流中的身体距离大致分为四种情况:亲密距离(0-0.45米);个人距离(0.45-1.2米);社交距离(1.2-3.65米);公共距离(3.65米以上)。[2]

中国人为了凸显自己的热情好客,在与人交流时总是喜欢“套近乎”,与交流的的人保持很近的距离,这让很多来到中国的外国人感到很不舒服。而相反,到西方国家去的中国人在跟外国人打交道时,也总是觉得外国人不近人情,对人很冷淡,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中西方在与人交流时身体距离的不同。中国人在于认识的人交流时通常都是在亲密距离的范围内,而西方人在与人交流时通常采用社交距离或者个人距离,只有与亲人或者恋人间才使用亲密距离。

2. 空间

人类从有意识起,便有空间的概念,和动物一样,这种空间概念更像是一种领地观念,当有别人入侵自己的领地时,在心理层面上自然就会有所防备和不安,这也是人的一种本[1] 袁敏:《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8卷第4期,第128页。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页。

[2]

能。而这种本能会不自觉地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通常情况下,人们生活当中的空间大体可以分为三种:(1)主要空间:是指主要的生活空间和私人空间,比如:自家的房子,自己的房间,个人的储物柜等等;(2)次要空间:次要空间在生活中虽然不占有主要地位,但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人们在次要空间上最容易起争执,比如:自己在教室中的书桌,外出用餐的餐桌,乘火车时的座位等等;(3)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指在公共生活中大家共同占有并分享的的空间,比如:游泳池,大众浴池,公园,沙滩等等。[1]

英美等国家向来非常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因此非常注重主要空间的保护。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父母在进入孩子的房间之前,通常需要先敲门,经孩子同意后才能进入孩子的房间。因为在美国,擅自闯入一个人的房间是一种极其没礼貌的行为,即使在自己的家中也是一样。这种现象在中国鲜有发生,因为在中国家长的眼中,孩子是不需要隐私的,更不需要私人的空间,对于孩子的隐私,父母还总是要问个究竟。再比如:美国人在房屋庭院的界限上经常与邻居发生争执,众所周知,美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都是彼此独立的,而且通常会有各自的草坪与花园,如果邻居家的孩子淘气摘了自己家的花,或者邻居在修剪草坪的时候不小心剪到了自家的草坪,一场邻里之间的争执就在所难免了。而中国人在这样的问题上往往讲究以和为贵,因此很少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去破坏邻里间的和睦关系。

(五)禁忌动作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禁忌,所谓的文化禁忌,是指在一个文化中长年累月形成的一种带有否定性的行为规范。如果有人无意间触犯了这些禁忌,一定会给此文化内的人带来一定的不快,并对彼此间的交流产生消极的影响。

1. 禁忌手势

由于手势语的多变和灵活,在禁忌动作中占的比例也最大。例如:竖中指这一动作,这是在几乎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使用的一个动作,因为它表示对人的侮辱;再比如之前提到的“OK ”型手势,如果你到了巴西,就不要使用这种手势,因为它在巴西表示“肛门”的意思,在巴西,对女人使用这种手势是一种下流的挑逗,而对男人使用这一动作则是一种戏弄与侮辱;再如叫人过来这一动作,中国人通常用手掌朝下、四指弯曲来叫成年人过来,而用手掌朝上来叫小孩子或者是宠物。而英国人正好相反,手掌朝下是叫小孩子或是宠物,手掌朝上才是叫大人。

2. 禁忌动作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与禁忌手势一样,禁忌动作也有很明显的民族差异性。比如伸舌头这一动作,在中国是小孩子做鬼脸时的可爱表情;在尼泊尔却是接待客人时表示欢迎的迎接动作;而在英国,这却是一个粗鲁的动作。还如摸后脑勺这一动作,在中国,这一动作表示不清楚、困惑或者是难为情,人们也常常用“摸不着头脑”来形容对某事毫无头绪,但是在日本,这一动作实际上在表示愤怒。还有一些禁忌动作与种族有关,比如在黑奴贸易的时代,白种人认为摸黑人的头会带来好运,但是这其实上是种族歧视的体现,所以在黑人解放之后,很忌讳别人摸自己的头。

三、肢体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及意义

(一)肢体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了解并掌握相关肢体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其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当中,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课程内容,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一般而言,对外汉语课程主要分为四类:听力课、口语课、写作课和综合课,而每门课程又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初级汉语综合课程,因为它是其他一切课程的基础。本文就从初级汉语综合课的三大基本教学要点入手,探讨如何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肢体语言。

1. 肢体语言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运用

语音向来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就汉语语音本身的特点而言,汉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而且不同的声调表示不同的意思;汉语还特别注重平翘舌的区分;汉语拼音方案当中的26个拼音字母在写法上与英文当中的26个小写字母并无差异,但是在读音上却有很大的差别,这无疑会给留学生学习汉语语音带来一定的困难。而肢体语言由于其灵活多变的特点,非常适用于汉语语音的教学,如果能在汉语语音教学中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声母

声母的学习有两个难点,一个是送气与不送气,另一个是平舌与卷舌,而这两个难点都可以用相应的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

首先来说送气音与不送气音,送气音与不送气音往往需要成对记忆,而且每一对音的发音都比较相似,比如:b 和p ,d 和t ,g 和k ,j 和q ,zh 和ch ,z 和c 等。其实要区分它们的方法很简单,只要让学生把手掌垂直放于嘴前,或者是在嘴前拿起一张纸巾,就可以明显地体会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差异,这样一来也减少了繁杂的言语解释,节省了教学时间。

再来说平翘舌,平舌和卷舌音中,卷舌音是教学难点。教授卷舌音最直观的方法就是运用舌位图,多媒体课件上的舌位图虽然很直观、很真实,但是无法展示舌头的动态过程,这时候用手势来演示舌位图就显得更有优势。用一只手来演示上腭,另一只手来演示舌头,平舌音时,舌头与上腭呈平行方位;卷舌音时,代表舌头的那只手向上腭弯曲,并与上腭留有一定缝隙,这样一来,卷舌音就变得不难理解。

(2)韵母

韵母的发音重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开口度、舌位的前后、唇形的圆展。其中唇形的圆展可以通过直观的演示来讲解,但是开口度和舌位的前后还是需要用手势来演示舌位图,这其中特别要注意相似音的辨析,如:ü和u ,这两个元音的开口度和圆唇度都十分相似,能够区别二者的就是舌位的前后,ü的舌位靠前,u 的舌位靠后,这一区别如果用言语表述就显得不够直观和形象,但是如果用手势表示的话,就会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3)声调

汉语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同一个音节如果声调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意思,这样一来就加大了汉语声调学习的难度,因此,掌握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声调的教学,这里主要介绍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数字标调法,即用“1”“2”“3”“4”四个数字手势分别表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够方便迅速地帮助学生区分四个声调,减少学生“标错调”的失误,但是用数字来表示声调的这种方法还是不够直观,因为这四个数字与四个声调之间没有任何的联系,它们只是这四个声调的另一个代号而已。

第二种方法是“五度标记法”手势。“五度标记法”手势是以五度标记法中四个声调的调值走向为参考,阴平就是用手掌横向划过,阳平是用手掌向斜上划过,上声是先向斜下后向斜上划过,去声是向斜下划过。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四种声调的升降变化,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地发音。

2. 肢体语言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相对于语音而言,汉语词汇教学的难度会有所提升。因为学习词汇需要学生对每一个汉语词汇的音、形、义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否则就会造成“知音不知义”

或者“知义不知音”的情况。而肢体语言的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词义,从而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效率。

在名词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直观法。所谓直观法,是指“以图片实物、表情体态或影视录像展示的方法来解释词语。”[1]运用直观法,就离不开手势语的运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名词比如:书、本、桌子、椅子、足球、篮球、黑板、粉笔、耳、口、鼻、眼等,教师可以直接用手势来示意。而对于一些无法从身边获得的常见名词,就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来展示,比如在展示“鸟”这个词语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上下挥动[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双臂来模仿鸟飞翔时的动作,让学生很容易就会理解“鸟”这个词的意思。还有对于一些象形文字如:人、木、大、口、牛、羊、雨等,同样可以使用肢体语言进行形象的教学。

肢体语言在教学中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表示动作,因而对动词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一些常见的动词如:拿、打、写、开、关、提、举、走、跑、跳、摸、闻、吹、站、坐等,都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某一动词进行分组练习,比如就“拿”这一动词,教师可以让两个学生一组,以互相请求的方式要求对方拿起身边的一样物品。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肢体记忆的方式加深对词义的理解与记忆。在日后的汉语高级课堂中,一些与动作有关的成语同样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进行形象的教学,比如:昂首挺胸、扬眉吐气、额手称庆、蹑手蹑脚、东张西望、辗转反侧、手舞足蹈、五体投地、卑躬屈膝等等。

此外,对于一些表情动词和心理动词,同样可以运用肢体语言来进行教学。肢体语言的一大优势就是面部表情的运用。人是有情感的动物,生活中的日常交际离不开面部表情的信息传递,特别是在与来自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留学生交流的时候,更要注重表情的运用。因此表情动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时候就需要丰富的面部表情来配合了,比如一些常见的表情动词和心理动词如:笑、哭、沮丧、欣喜、期待、困惑、惊奇、怀疑、好奇、痛苦、兴奋等,都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进行形象的诠释。在讲解这类词语时,教师可以通过设定某一特定场景来让同学进行即兴的表演,比如:玛丽同学不小心把护照弄丢了,她很焦急地来向老师和同学求助,最后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在教室外的走廊中找到了玛丽丢失的护照,玛丽在看到失而复得的护照的时候,开心地笑了起来。教师可以找同学来即兴扮演玛丽,来体会这一系列的表情变化,从而更好地记忆这些表情动词和心理动词。

在一些形容词的教学中,肢体语言一样可以派上用场。常见的形容词如:高、矮、大、小、胖、瘦等,都可以通过相应的手势来表达;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形容词,就需要教师通过相应的肢体表演来展示。比如冷和热这一对形容词,在讲解“冷”时,可以搓动双手,然后将双手交叉放在上臂上,来表示天气的寒冷;在讲解“热”时,可以先将外套脱掉,然后用手向着脸部扇风,来表示天气的炎热,这样一来,就将抽象的形容词形象化,更便于学生理解。

3. 肢体语言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汉语语法的教学相对抽象,语法理论也相对繁杂,这个时候就更加需要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不然会让很多留学生一时间“摸不着头脑”。在语法教学中,使用最多的还是图示法,但是在一些特殊的语法项目上,用肢体语言来进行教学似乎是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

(1)趋向补语的讲解

趋向补语无一例外地不涉及动词,如:走进来、坐下去、拿过来、放进去等,这些趋向补语如果用语法概念来讲解,无疑会加大理解的难度,但是换做用肢体动作来讲解,就变得简单多了。

(2)“把”字句的讲解

“把”字是语法教学的难点,在讲解这一语法点时,通常采用图示法来解析语法结构,然后通过大量地举例来熟悉用法,所举的例子,如果能结合肢体语言,就会变得容易理解。比如“把窗户打开”、“把门关上”、“把书翻开”、“把水喝了”,这些与动作有关的例子都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讲解,通过这些例子,学生会很快掌握“把”字句的使用要领。

(3)连动句的讲解

基本上涉及动词的语法点都可以用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由于汉语的连动句较为灵活,一句话中的两个动词之间可以加连接词,也可以不加,如:“小明一进教室就看见了老师”和“小明走进教室看见了老师”,两句虽然形式不同,却都表达了相同的句义,只不过“一... 就... ”更加强调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或者前后两个动作的逻辑联系。而这两句话都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进行演示,这就为连动句的讲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肢体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1. 肢体语言有助于课堂知识的教学

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引入肢体语言,主要是为了辅助课堂知识的教学。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少有学生能够百分之百地理解教师表述的每一句话。特别是在词汇的教学当中,对于一些常见的名、动词如:书、本、跑、跳,还有一些常见的短语如:开灯、关窗户、踢足球等等,如果教师只是用语言来解释这些词汇的意思,无疑会加重学生的负担,降低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如果使用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不仅可以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还会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2. 肢体语言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会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肢体语言比口头语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其形象直观,不拘泥于形式,因此在活跃课堂气氛方面效果突出,比如在讲到和表情、动作有关的词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来讲解词义,比如:唇红齿白、蹑手蹑脚、哭笑不得、泪流满面、手舞足蹈、东张西望等等。这些词通过表演的方式,不仅能让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还可以将抽象的语言符号记忆转化为肢体记忆,使得通过这种方式

学到的词更加不容易忘记。

3. 肢体语言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肢体语言具有文化承载功能,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肢体语言往往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但是要注意,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要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要注意一些禁忌动作,以免造成交际偏误。比如:通常而言,中国人打招呼一般是面带微笑,点头示意,熟悉的朋友间打招呼还可以适当问候,一般会问:“哪去啊?”或者是“吃了吗?”日本人在见面时还会鞠躬示意,而西方人打招呼通常是握手,跟熟悉的人见面时还要拥抱、贴面或者亲吻。这体现了东方文化的温婉含蓄和西方文化的热情开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意这种文化差异,例如:不要随意询问学生的隐私,要给与学生自由平等的权利等等。这样才有利于克服文化差异,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结 语

肢体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运用肢体语言来传递信息具有直观、迅捷的特点,有时候肢体语言甚至可以替代有声语言来完成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在跨文化交际当中,由于无法用语言进行准确的交流,肢体语言的辅助作用就显得尤为明显,因此将肢体语言引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讲解,还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都离不开肢体语言的帮助。在课堂上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使用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一些禁忌动作,以免造成教学失误,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对不同国家间的肢体语言及文化差异有一定的了解,并在日常多积累相关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从而将汉语和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4]吕必松:《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5] 李文颍:《跨文化交际中肢体语言之比较》,《湖南科技学院报》,2011年第32卷第3期,第118-120页。

[6]刘珣:《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语言大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宿春礼:《破译身体语言》,华文出版社,2008年版。

[8]未知:《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百度文库,2012年9月26日。

[9]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 袁敏:《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8卷第4期,第127-129页。

后 记

通过本篇论文的写作,我收获了诸多以前所不具备的专业知识。在了解肢体语言民族差异性的同时,也让我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从而为日后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迪。本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王素梅老师的耐心指导,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本论文的内容和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修整和完善,在此向王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关内容

  • 浅谈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技巧
  • 在几年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我渐渐摸索到了一些教学方法,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的技巧方面有一点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集中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且在教学中渗透中国的文化.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求对外汉语教 ...

  •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500个)
  •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500个)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原则与方法 ★汉语语音声母特点研究与对汉语教学研究 ★汉语语音韵母特点研究与对汉语教学研究 ★汉语语音声调特点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论对外汉语声调教学 ★外国留学生语音偏误分析 ★专业待写论纹请加Q扣 一五六 ...

  •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354个
  •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354个)汉语和英语的音系特点的对比研究汉语和英语的构词特点的对比研究 汉语和英语的句法特点的对比研究 汉英跨文化交际异同点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留学生汉字习得规律与教学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法初探 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初探 对外汉语口语 ...

  • 对外汉语教学中避免语言禁忌的方法
  • 对外汉语教学中避免语言禁忌的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来自世界各地.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习俗和行为方式与中华民族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所以,跨文化交际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对外汉语教师在与留学生交流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而彼此又莫名其妙.产生这些问题的核心原因在于 ...

  • 对外汉语教学法
  • 第五章 语音教学 一.语音教学的原则 (一)音素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短期集中训练与长期严格要求相结合. 音素教学:强调打好语音基本功,从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单项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词.句子和会话的教学. 语流教学:强调在语流中学习语音,一开始就从教句子入手,音素在会话中逐步掌握. (二)通过对比分析 ...

  •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运用
  • 第6期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运用 No.6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运用 王添淼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100871) ① [摘 要]体态语是一种非语言交际形式.对外汉语教师准确.适当.自然地运用体态语进行 教学,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实地观察.教学录像和师生访谈等方法,对 ...

  • 对外汉语专业见习心得
  • 对外汉语见习心得 文学院118班04号 涂美娟 一周的见习生活转瞬即逝,这是忙碌的一周,也是充实的一周.对于这一周的见习我感触颇多.从最初的期待到真正融入到留学生的课堂中,我才真正意识到对外汉语这个专业的性质.外行人会简单地认为教外国人学汉语就像中国人识字那般容易,殊不知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要想 ...

  • 五禽戏的教学初探
  • 体育学研究 SportsscienceResearch 社会科学学科研究 SocialSciencesDisciplineResearch 五禽戏的教学初探 黄海圣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北・荆州434020) 摘 要 五禽戏是医学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

  • 对外汉语专业印尼实习报告范文
  • 我们5个人到印尼雅加达进行对外汉语实践活动。此次印尼之行是作为实习生到印尼的三所大学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教学对象从大一学生到大四学生不等,教学对象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次实习,着实考察了我们对汉语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提高了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水平,更让我们看到了对外汉语教师的光明前途以及所面临的任务和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