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别

词大略可分婉约与豪放。然而这两大派别如何形成,各自有什么特点?讨论一下也很有必要。我很孤陋,不知当代学界对此有没有专题的研究,我只根据我的理解“自定方圆”,讲错了请大家包涵并批评。   一、词的形成及豪放与婉约的分流

中国的诗,最初都是歌。《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足以说明诗和歌的关系。《诗经》都是用来演唱的,汉有乐府,唐有教坊。总之,诗与歌,密不可分。

词从什么时候形成?有人说远在梁朝就有了,但不可确证。应该是起源于唐正确。唐教坊的乐师感到过于规整的五言七言的诗句难以尽情表达情感,于是,就在原诗的基础上予以增减字数,就形成了最初的长短句。我见过一首据说是唐人改编的王维的《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一霎浥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柳色新。更洒遍客舍青青,千缕柳色新。休烦恼,劝君更进一杯酒。人生会少,自古富贵功名有定分。莫遣容仪瘦损。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

如果此词确是唐教坊乐师改编,那么就可以推断,词就是这样产生的。不必拘泥于词来源于民间的陈说。

1899年,敦煌石室发现了一大批唐代珍宝,其中就有著名的《敦煌曲子词》,其年代作者皆不可确考,手法也还有些稚嫩,大多是民间的作品。可见,唐时,词这种文学形式在民间已经很流行了。

真正有年代可考并可信的,是唐代的张志和《渔歌子》,韦应物《调笑令》,白居易《忆江南》《长相思》,刘禹锡《忆江南》《潇湘神》等。这些都是非常优美的真正的小词。(传说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忆秦娥》,不予采信。)

词的成熟,是晚唐五代时的事。五代人编了两本词集:一本是《尊前集》,我没见过原书,没有发言权,从略。一本是《花间集》,这是五代后蜀赵崇祚所编。其作者以蜀人为主(18个作者有14个与蜀有关),词有500余首,主要是供士大夫宴会间演唱的,故名《花间集》。不管内容如何,单看艺术水平,已经是相当高的了。

和《花间集》同时的南唐,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词作家。最著名的是李煜和冯延巳。他们不仅可以和《花间集》抗衡,甚至到李煜北掳以后,成就远远超过了《花间》,直到现在,仍令我们觉得高不可及。

这个现象非常有趣。可以说,婉约与豪放在这时已经出现分流的端倪。〈花间〉诸人除偶有山川羁旅之作外,皆流连光景,词风柔婉,为词奠定了婉约的基调。南唐以李煜为代表,国破前亦多靡靡之音,国破后则杂家国之恨、身世之感,渐有金石之音。注意我以上所用的三个概念(家国之恨、身世之感、金石之音),这其实就是豪放派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李煜北掳后的一些作品,已开豪放派之先河。王国维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我说,李煜的某些词,已的确让我们听到了豪放的声音。如〈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浪淘沙〉“往事只堪哀”,等等。

进入北宋后,柔婉之词风占主流。晏、欧、秦、柳诸人,可作为婉约一派的代表。而大文豪带有大英雄气的苏轼,自然不甘受此柔靡之风约束。他不仅拓宽了词的领域,扩展了词的体裁,也改变了词的风格。于是,他就成为北宋乃至后来豪放词派的杰出的代表。

到了南宋,由于国破家亡的社会背景,许多词人以笔为刀枪、以词为号角,尽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辛派词人把豪放词风推到了极致。当然,也有一大批词人仍在走婉约的老路,如范成大、吴文英、史达祖、姜白石等等。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豪放词与婉约词中间存在着差异。苏轼有件轶事颇能说明这个问题:有一次他问一个幕僚:“我词何如柳七?”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说明人们很早就意识到豪放词和婉约词味道大不相同。

最早对豪放与婉约的问题提出思考的是李清照。她在〈论词〉一文中简述了词的发展史,批评了苏轼等人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耳”,第一次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但是,她只对平仄、四声做作了强调。至于究竟怎样才“别是一家”,她没有说得很分明。

到了元初,宋的遗民张炎写了一篇〈词源〉,他说:“辛稼轩、刘改之作豪气词,非雅词也。”这个“豪气词”,已和“豪放词”的含义差不多了。

第一次明确提出豪放与婉约概念的是一个叫做张世文的人(此人我不甚了了),他说:“词体大略有二:一婉约一豪放,盖词情蕴藉气象恢弘之谓耳”。他不仅提出概念,也给它们分别下了定义:婉约,词情蕴藉;豪放,气象恢弘。这个定义下的还是比较准确的。

二、豪放词与婉约词之区别

那么,豪放词与婉约词区别在何处呢?下面,我就真的来个“自定方圆”了。

1、两派词人个性不同,关注的对象也不同

豪放派词人大多是有着一种英雄情结的人。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有着比较远大的抱负。他们也往往是一些情绪化的人,当理想和现实出现落差,就容易愤激。他们多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众疾苦,敢于抨击时政。如韩愈言:“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他们大多是这样的一些敢怒敢恨的怒目金刚。

还是举例以说明之吧:第一个豪放大家苏轼,是一个自小就“奋厉有当世之志”的人。仁宗帝读他和其弟的策论,高兴地说“为儿孙得两宰相”。他对治国,治吏,用兵等,都有一整套的见解。若真能得用,未必不为贤宰相。象这样的一个慷慨激昂的人物,你让他去拿腔捏调去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他怎么会甘心?还有辛弃疾,这个孔文孔武的英雄,其文,有其词作证,勿庸赘言。其武,亦冠绝一世:二十起兵,只身擒贼,率众归国,镇抚百姓......真可谓辅弼之臣也。这样的人,登高北望,必作收复之想,发而为词,必作金铁之鸣!

婉约派词人则多性格冲淡平和。他们大多安于现状,对政治不很敏感。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就是,这类词人往往“风云气少,儿女情多”。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是他们笔下经常性的题材。

也来举几个例子:晏殊,贵为宰相,其为词虽“不作妇人语”,但也没见有与其身份相称的佳作。欧阳修地位也很高,但平时也喜艳词,甚至为此遭人诬陷。还有南宋的范成大,他面对和陆游辛弃疾同样的时局,而地位也比他们高得远,但是,他除了出使金国写了一组很有现实感的纪程诗外,他的词就没有多少可读的了。这个官阶最高到参知政事(副宰相)的国家高级干部,其词基本不涉军国之事。一本《石湖词》十之八九皆游赏宴饮赠答之作。

我无意评价这两类人物的优劣,只重在说明,这两类人因性格的不同,其所关注的事情也不同。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区别。

2、表达方式不同

豪放派词人表达情感多喜欢直截了当,直抒胸臆。有人说苏轼写诗词如“丈夫见客,大踏步便去”,这话很形象地点明了豪放派词人表达情感的特点。

以苏轼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上片写景,大刀阔斧,气象雄浑,能激起人建功立业之渴望。下片,人我对照,怀古伤今,感慨苍凉!其表达方式也是直截了当的,我们很容易触摸到他跳动的脉搏,甚至在远隔900余年的今天,我们似乎仍能听到他粗壮的呼吸。

到了南宋诸人那里,直抒胸臆的特点就更为鲜明了。辛弃疾“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傻子也晓得他在骂谁。他的“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传宋孝宗读此“颇不悦”。也就是说,即使他也用了典故,也用了隐喻,但表达还是比较简单,比较直接。至于刘克庄“两河萧瑟唯狐兔,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这哪里是在写词,简直就是在怒骂!

与之相反,婉约派词人在表达上就细腻得多。打个同样的比喻,就象女性出门,要反复想穿什么服装,褂子和裤子颜色怎么搭配,描描眉,搽搽粉等。总之是复杂一些。说得具体一点吧,就是,婉约词人多注重技巧,多用隐喻暗示,表达含蓄蕴藉。基于这一点,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就是他们常用的手法。

兹以姜夔的名作《齐天乐。蟋蟀》为例: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侯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首以庾信起兴,庾漂泊异国,写过《愁赋》,这里引以自况,算是为此词定了个由听蟋蟀而生愁的基调。接着回忆在“铜铺”“石井”这些地方听蟋蟀的往事;接着又用“思妇无眠”来衬托听蟋蟀的悲凉心境。下片,接着写蟋蟀在雨中悲鸣,让离家的人(“侯馆”“离宫”)听来“伤心无数”。接着暗引《诗经》“七月在野。。。。。”,又想起儿时提着灯笼捉蟋蟀的情景。最后回到现实,耳听蟋蟀“一声声更苦”。主题倒还明白,就是一个:“苦”。反复的联想,反复的陈述,说来说去,就这个意思。他的更为有名的《暗香》《疏影》,和这都是同一机杼。这首词意思还是明确的。《暗香》的意思,已经颇费猜测。《疏影》的主题几乎不好把握。

总结一下以姜白石为代表的词家的这类咏物作品,其特点“数言以蔽之”:华丽的文藻,朦胧的主题,跳跃的思维,丰富的联想,剪接的镜头,飘忽的情感。——就这些吧。反正在我读来,是颇为吃力的。——这和“大江东去”真是截然不同的风味。

当然,早期的婉约词也比较明朗。他们的明朗也和豪放词不同。他们主要表现在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十分细致,在表达上往往争一字之巧,竞一句之奇。什么“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什么“三影郎中”,“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多是这一路人搞的把戏。

3、给读者的感觉不同

有人评稼轩词曰:“大声镗鎝,小声铿锵,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可能是我生性粗豪的缘故,我就比较喜欢读豪放词。读豪放词,我的感觉就象与二三同道,登山临水,举目四望,把酒临风,抵掌快谈。给人以阳刚之美。

读婉约词,则如和爱人相对,花前月下,耳鬓廝磨,别有一种阴柔的况味。(当然,我们还可以创设很多情景,来想象读豪放词和婉约词的不同感觉。)

以上是我对豪放词与婉约词之区别的理解。说明两点:一、都是我自己的感觉,自己的理解,我以为对,你可能认为不对,这个正常;二、我只说了三点,肯定是不全面的,大家静下来还可以继续找出很多的不同点来。

三、豪放与婉约词的一些其它问题

1、豪放词人也写婉约的东西,婉约词人也会写豪放的作品

社会科学的原理和自然科学的公式不一样。自然科学可以以此类推,一理可以代入无穷。而社会科学只能是大致判分,常有特例。

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其婉约处,恐怕秦少游、柳永未必能过之。有人说:“苏子瞻有铜琶铁板之讥,然其《浣溪沙。春闺》曰:‘彩索身轻常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

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最早提出者,应该是婉约的代表吧?但是,她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我看也够豪的,且不说她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

我们说豪放与婉约,从词风来说,是对的,具体到某个个人,就不那么绝对化了。辛弃疾亦可婉,姜白石亦有豪。所谓才人伎俩,深不可测。也说明人的性格是多元的,复杂的。不过各有其主流而已。

2、豪放派与婉约派,只有风格的不同,没有高下的区别。

沈去矜说:“词不在大小浅深,贵于移情,晓风残月,大江东去,体制虽殊,读之皆若身历其境,惝恍迷离,不能自主,文之至也”。不论豪放婉约,只是一种词风,写的好,能打动人,引起读者的共鸣,就是好词。

3、两派均须守持其度,允执厥中

凡事过犹不及,必须守持其度。

豪放词以气、以刚胜。若不能守度,易犯粗疏叫嚣之病,筋爪毕露,面目可憎。

另外,学豪放词犹难。王国维还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我深然其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我那句老话:读书、养气!

婉约词以巧、以柔胜。若不能守度,则柔如无骨,格调卑下,如寒虫之号于西风。

写婉约词,尤要戒之的是:千万莫堕入轻薄之恶道!婉约词多写儿女情长,最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点到而止,莫要放纵。莫叫那些不好的东西玷污了神圣的诗词。

我非学者,平时亦不多读理论的书。因杏花兄将军,叫我也讲一课,临时抱佛脚,就想起讲讲这个题目来。一家之言,多无依傍。谬误之处,敬请指正!

词大略可分婉约与豪放。然而这两大派别如何形成,各自有什么特点?讨论一下也很有必要。我很孤陋,不知当代学界对此有没有专题的研究,我只根据我的理解“自定方圆”,讲错了请大家包涵并批评。   一、词的形成及豪放与婉约的分流

中国的诗,最初都是歌。《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足以说明诗和歌的关系。《诗经》都是用来演唱的,汉有乐府,唐有教坊。总之,诗与歌,密不可分。

词从什么时候形成?有人说远在梁朝就有了,但不可确证。应该是起源于唐正确。唐教坊的乐师感到过于规整的五言七言的诗句难以尽情表达情感,于是,就在原诗的基础上予以增减字数,就形成了最初的长短句。我见过一首据说是唐人改编的王维的《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一霎浥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柳色新。更洒遍客舍青青,千缕柳色新。休烦恼,劝君更进一杯酒。人生会少,自古富贵功名有定分。莫遣容仪瘦损。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

如果此词确是唐教坊乐师改编,那么就可以推断,词就是这样产生的。不必拘泥于词来源于民间的陈说。

1899年,敦煌石室发现了一大批唐代珍宝,其中就有著名的《敦煌曲子词》,其年代作者皆不可确考,手法也还有些稚嫩,大多是民间的作品。可见,唐时,词这种文学形式在民间已经很流行了。

真正有年代可考并可信的,是唐代的张志和《渔歌子》,韦应物《调笑令》,白居易《忆江南》《长相思》,刘禹锡《忆江南》《潇湘神》等。这些都是非常优美的真正的小词。(传说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忆秦娥》,不予采信。)

词的成熟,是晚唐五代时的事。五代人编了两本词集:一本是《尊前集》,我没见过原书,没有发言权,从略。一本是《花间集》,这是五代后蜀赵崇祚所编。其作者以蜀人为主(18个作者有14个与蜀有关),词有500余首,主要是供士大夫宴会间演唱的,故名《花间集》。不管内容如何,单看艺术水平,已经是相当高的了。

和《花间集》同时的南唐,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词作家。最著名的是李煜和冯延巳。他们不仅可以和《花间集》抗衡,甚至到李煜北掳以后,成就远远超过了《花间》,直到现在,仍令我们觉得高不可及。

这个现象非常有趣。可以说,婉约与豪放在这时已经出现分流的端倪。〈花间〉诸人除偶有山川羁旅之作外,皆流连光景,词风柔婉,为词奠定了婉约的基调。南唐以李煜为代表,国破前亦多靡靡之音,国破后则杂家国之恨、身世之感,渐有金石之音。注意我以上所用的三个概念(家国之恨、身世之感、金石之音),这其实就是豪放派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李煜北掳后的一些作品,已开豪放派之先河。王国维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我说,李煜的某些词,已的确让我们听到了豪放的声音。如〈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浪淘沙〉“往事只堪哀”,等等。

进入北宋后,柔婉之词风占主流。晏、欧、秦、柳诸人,可作为婉约一派的代表。而大文豪带有大英雄气的苏轼,自然不甘受此柔靡之风约束。他不仅拓宽了词的领域,扩展了词的体裁,也改变了词的风格。于是,他就成为北宋乃至后来豪放词派的杰出的代表。

到了南宋,由于国破家亡的社会背景,许多词人以笔为刀枪、以词为号角,尽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辛派词人把豪放词风推到了极致。当然,也有一大批词人仍在走婉约的老路,如范成大、吴文英、史达祖、姜白石等等。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豪放词与婉约词中间存在着差异。苏轼有件轶事颇能说明这个问题:有一次他问一个幕僚:“我词何如柳七?”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说明人们很早就意识到豪放词和婉约词味道大不相同。

最早对豪放与婉约的问题提出思考的是李清照。她在〈论词〉一文中简述了词的发展史,批评了苏轼等人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耳”,第一次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但是,她只对平仄、四声做作了强调。至于究竟怎样才“别是一家”,她没有说得很分明。

到了元初,宋的遗民张炎写了一篇〈词源〉,他说:“辛稼轩、刘改之作豪气词,非雅词也。”这个“豪气词”,已和“豪放词”的含义差不多了。

第一次明确提出豪放与婉约概念的是一个叫做张世文的人(此人我不甚了了),他说:“词体大略有二:一婉约一豪放,盖词情蕴藉气象恢弘之谓耳”。他不仅提出概念,也给它们分别下了定义:婉约,词情蕴藉;豪放,气象恢弘。这个定义下的还是比较准确的。

二、豪放词与婉约词之区别

那么,豪放词与婉约词区别在何处呢?下面,我就真的来个“自定方圆”了。

1、两派词人个性不同,关注的对象也不同

豪放派词人大多是有着一种英雄情结的人。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有着比较远大的抱负。他们也往往是一些情绪化的人,当理想和现实出现落差,就容易愤激。他们多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众疾苦,敢于抨击时政。如韩愈言:“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他们大多是这样的一些敢怒敢恨的怒目金刚。

还是举例以说明之吧:第一个豪放大家苏轼,是一个自小就“奋厉有当世之志”的人。仁宗帝读他和其弟的策论,高兴地说“为儿孙得两宰相”。他对治国,治吏,用兵等,都有一整套的见解。若真能得用,未必不为贤宰相。象这样的一个慷慨激昂的人物,你让他去拿腔捏调去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他怎么会甘心?还有辛弃疾,这个孔文孔武的英雄,其文,有其词作证,勿庸赘言。其武,亦冠绝一世:二十起兵,只身擒贼,率众归国,镇抚百姓......真可谓辅弼之臣也。这样的人,登高北望,必作收复之想,发而为词,必作金铁之鸣!

婉约派词人则多性格冲淡平和。他们大多安于现状,对政治不很敏感。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就是,这类词人往往“风云气少,儿女情多”。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是他们笔下经常性的题材。

也来举几个例子:晏殊,贵为宰相,其为词虽“不作妇人语”,但也没见有与其身份相称的佳作。欧阳修地位也很高,但平时也喜艳词,甚至为此遭人诬陷。还有南宋的范成大,他面对和陆游辛弃疾同样的时局,而地位也比他们高得远,但是,他除了出使金国写了一组很有现实感的纪程诗外,他的词就没有多少可读的了。这个官阶最高到参知政事(副宰相)的国家高级干部,其词基本不涉军国之事。一本《石湖词》十之八九皆游赏宴饮赠答之作。

我无意评价这两类人物的优劣,只重在说明,这两类人因性格的不同,其所关注的事情也不同。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区别。

2、表达方式不同

豪放派词人表达情感多喜欢直截了当,直抒胸臆。有人说苏轼写诗词如“丈夫见客,大踏步便去”,这话很形象地点明了豪放派词人表达情感的特点。

以苏轼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上片写景,大刀阔斧,气象雄浑,能激起人建功立业之渴望。下片,人我对照,怀古伤今,感慨苍凉!其表达方式也是直截了当的,我们很容易触摸到他跳动的脉搏,甚至在远隔900余年的今天,我们似乎仍能听到他粗壮的呼吸。

到了南宋诸人那里,直抒胸臆的特点就更为鲜明了。辛弃疾“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傻子也晓得他在骂谁。他的“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传宋孝宗读此“颇不悦”。也就是说,即使他也用了典故,也用了隐喻,但表达还是比较简单,比较直接。至于刘克庄“两河萧瑟唯狐兔,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这哪里是在写词,简直就是在怒骂!

与之相反,婉约派词人在表达上就细腻得多。打个同样的比喻,就象女性出门,要反复想穿什么服装,褂子和裤子颜色怎么搭配,描描眉,搽搽粉等。总之是复杂一些。说得具体一点吧,就是,婉约词人多注重技巧,多用隐喻暗示,表达含蓄蕴藉。基于这一点,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就是他们常用的手法。

兹以姜夔的名作《齐天乐。蟋蟀》为例: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侯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首以庾信起兴,庾漂泊异国,写过《愁赋》,这里引以自况,算是为此词定了个由听蟋蟀而生愁的基调。接着回忆在“铜铺”“石井”这些地方听蟋蟀的往事;接着又用“思妇无眠”来衬托听蟋蟀的悲凉心境。下片,接着写蟋蟀在雨中悲鸣,让离家的人(“侯馆”“离宫”)听来“伤心无数”。接着暗引《诗经》“七月在野。。。。。”,又想起儿时提着灯笼捉蟋蟀的情景。最后回到现实,耳听蟋蟀“一声声更苦”。主题倒还明白,就是一个:“苦”。反复的联想,反复的陈述,说来说去,就这个意思。他的更为有名的《暗香》《疏影》,和这都是同一机杼。这首词意思还是明确的。《暗香》的意思,已经颇费猜测。《疏影》的主题几乎不好把握。

总结一下以姜白石为代表的词家的这类咏物作品,其特点“数言以蔽之”:华丽的文藻,朦胧的主题,跳跃的思维,丰富的联想,剪接的镜头,飘忽的情感。——就这些吧。反正在我读来,是颇为吃力的。——这和“大江东去”真是截然不同的风味。

当然,早期的婉约词也比较明朗。他们的明朗也和豪放词不同。他们主要表现在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十分细致,在表达上往往争一字之巧,竞一句之奇。什么“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什么“三影郎中”,“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多是这一路人搞的把戏。

3、给读者的感觉不同

有人评稼轩词曰:“大声镗鎝,小声铿锵,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可能是我生性粗豪的缘故,我就比较喜欢读豪放词。读豪放词,我的感觉就象与二三同道,登山临水,举目四望,把酒临风,抵掌快谈。给人以阳刚之美。

读婉约词,则如和爱人相对,花前月下,耳鬓廝磨,别有一种阴柔的况味。(当然,我们还可以创设很多情景,来想象读豪放词和婉约词的不同感觉。)

以上是我对豪放词与婉约词之区别的理解。说明两点:一、都是我自己的感觉,自己的理解,我以为对,你可能认为不对,这个正常;二、我只说了三点,肯定是不全面的,大家静下来还可以继续找出很多的不同点来。

三、豪放与婉约词的一些其它问题

1、豪放词人也写婉约的东西,婉约词人也会写豪放的作品

社会科学的原理和自然科学的公式不一样。自然科学可以以此类推,一理可以代入无穷。而社会科学只能是大致判分,常有特例。

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其婉约处,恐怕秦少游、柳永未必能过之。有人说:“苏子瞻有铜琶铁板之讥,然其《浣溪沙。春闺》曰:‘彩索身轻常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

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最早提出者,应该是婉约的代表吧?但是,她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我看也够豪的,且不说她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

我们说豪放与婉约,从词风来说,是对的,具体到某个个人,就不那么绝对化了。辛弃疾亦可婉,姜白石亦有豪。所谓才人伎俩,深不可测。也说明人的性格是多元的,复杂的。不过各有其主流而已。

2、豪放派与婉约派,只有风格的不同,没有高下的区别。

沈去矜说:“词不在大小浅深,贵于移情,晓风残月,大江东去,体制虽殊,读之皆若身历其境,惝恍迷离,不能自主,文之至也”。不论豪放婉约,只是一种词风,写的好,能打动人,引起读者的共鸣,就是好词。

3、两派均须守持其度,允执厥中

凡事过犹不及,必须守持其度。

豪放词以气、以刚胜。若不能守度,易犯粗疏叫嚣之病,筋爪毕露,面目可憎。

另外,学豪放词犹难。王国维还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我深然其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我那句老话:读书、养气!

婉约词以巧、以柔胜。若不能守度,则柔如无骨,格调卑下,如寒虫之号于西风。

写婉约词,尤要戒之的是:千万莫堕入轻薄之恶道!婉约词多写儿女情长,最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点到而止,莫要放纵。莫叫那些不好的东西玷污了神圣的诗词。

我非学者,平时亦不多读理论的书。因杏花兄将军,叫我也讲一课,临时抱佛脚,就想起讲讲这个题目来。一家之言,多无依傍。谬误之处,敬请指正!


相关内容

  • [转贴]宋词中的婉约派与豪放派/作者不详
  • [转贴]宋词中的婉约派与豪放派/作者不详 明张綖:"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当以婉约为主."清王士禎加以补充道:"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见<花草蒙拾>)这些从宏观角度概括宋词中两川主要艺术风格,而以秦观.李清照和苏轼.辛弃疾分别为 ...

  • 宋词的婉约派与豪放派
  • 宋代,是词创作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那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 顾名思义,婉约派和豪放派显然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历代评论家.作家概括豪放派的开拓者和主要代表苏轼的词的创作特色时,常用一句话"以诗为词" ...

  • 苏轼词作的艺术风格
  • ?5;? ! 苏轼词作的艺术风格 王晋中 (安徽财经大学中文系6安徽蚌埠 7::8;4)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肯定了苏轼词作的开拓性意义,然后通过对其全部词作的简要分理,及其思想与身世的追寻,认定其词的主导风格应是旷达,而非豪放. 关键词:变调: 一 苏轼词的主要艺术风格,一直被认为属于豪放一派.然而 ...

  • 等量齐观造句
  • 2014高考语文常见成语备考(精华版) 一.常用成语通俗理解 a [哀而不伤]原指悲伤而不至于使人伤害身心.后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哀鸿遍野]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流离失所的农民.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的农民. [爱屋及乌]因爱那个人而连带爱护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喻因为喜爱一个人而连带 ...

  • 苏轼词与柳永词之异同
  • 苏轼词与柳永词之异同 宋人俞文豹在<吹剑续录>中记录了苏轼的一段逸事:"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与柳七郎如何?'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东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可见,柳永 ...

  •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 <念奴娇 .赤壁怀古>说课稿 酒泉市瓜州县第一中学 宋显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酒泉市瓜州县第一中学的参赛教师,我叫宋显立,非常荣幸能够在美丽的天水参加本次说课大赛.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念奴娇. 赤壁怀古>,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理念.教法和学法.教 ...

  • [雨霖铃]的教与学(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宋词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作品<雨霖铃>,使学生对宋词有进一步的了解.在诵读.赏析的同时,把握诗作的景与情,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并体会婉约的风格特色.课前准备一.每课一诗(词)--<蝶恋花>(宋·晏殊):二.焦点访谈点评--"心比花红 ...

  • 简论对词的婉约派与豪放派评价的历史变迁
  • 简论对词的婉约派与豪放派评价的历史变迁 简论对词的婉约派与豪放派评价的历史变迁 内容提要:词中的婉约.豪放问题,是一个关乎到如何认识词的整体成就.发展规律及词人在诗词史上地位的问题.词的分类有种种的标准,婉约与豪放是宋词的两种基本风格.本文通过词风的演变,及两种词的比较,简论一下对词的婉约与豪放评价 ...

  • 古代文学题目答案大全
  • 元和体:一.元和体是唐宪宗的年号. "小碎篇章"二.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长篇排律. .艳体诗统称为"元和体"三.世俗化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浅近文体,呈现出诗歌历史转折时期的写实尚俗特征. 初唐四杰:一.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