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体育锻炼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学生心理素质也被囊括在内。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不仅要求学生文化素质的优秀,对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学生课业压力的增多,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状况出现负性发展。而改变这一不利现状的方式是体育锻炼,在增强学生体魄的同时也能有效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以中学生的体育锻炼为例,探究其开展的方式及对提高心理素质的影响。   关键词:体育锻炼;中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4.8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1.017   前言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方面不存在明显、隐形的疾病及对外界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中学阶段是人生阶段心理波动最大的时期,同时也是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外,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因此在该阶段对于中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尤为重要[1]。体育锻炼是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方式,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能力,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环节。   一   当前中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现状   在应试教育为大背景的环境之下,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因此大多数老师、家长及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并不重视,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跟不上学习的强度。中学生缺乏体育锻炼,通常会出现睡眠质量差、饮食不规律、体重不达标等不良现象,而上述现象又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造成学生心理出现不良的负面情绪。此外,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学项目较为单一,体育器材也较为短缺、简陋,也无法满足学生锻炼的要求,减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随着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经济、军事实力的竞争,而是转向国民身体、心理素质方面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学生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希望,因此提高中学生身体、心理的素质对于学生个人及国家的发展而言尤为迫切[2]。   二   如何开展体育锻炼,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1、转变观念,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体育锻炼   思想是进行各项行动的指南。老师、家长、学生要转变学业为主的观念,鼓励学生适当参加体育项目,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内容上对学生的心理进行适当的引导,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在跑步、跳高等单人项目中,在指导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要告诫学生输赢都是对过去训练结果的检验,而不是对未来的判定,胜不骄败不馁等;在接力赛、拔河等团体项目中,告诫学生团结队友,互助前行,同时也要尊重竞争对手,弘扬公平、公正的竞技精神等。   2、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体育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活动   对于场地、器材及项目等基础设施要给予适当的增加。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各方面同步发展。此外,中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也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在重视学业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体育教学。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对场地给予适当的扩展,对器材及项目给予适当的增加。如露天场所较小,可适当增加室内体育教学课程;还可根据学生的喜好及学校的条件适当增加轮滑、骑行等趣味性、活动性较强的体育项目,丰富学生的体育锻炼项目。   3、课内课外相结合,积极开展体育锻炼   锻炼是终身性的,终身锻炼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大多数学校的学生在一周之内的课堂锻炼时间通常不足1小时,对于保持学生身心的健康而言1周1小时的运动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鼓励学生课内外进行体育锻炼,积极响应“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全民健身的口号。在保证学生课业完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如在家练习太极拳,在小区内、广场跑步等,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锻炼。在课间,学校应加强学生课间操的检查,查看学生的动作是否到位及到场率等。此外,学校应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如篮球赛、排球赛、校运动会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帮助学生学习运动精神,促进身体与心理的共同发展。   三   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自我认识能力   中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世界、自身的认识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体育锻炼能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缺点,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如在各项体育体育锻炼中,有考验学生的爆发力、耐力、肺活量等各方面的身体素质,对于中学生而言有利于找到自身的优缺点,充分认识自己。此外,根据参加体育锻炼的具体情况,学生能从中了解自身的兴趣与爱好,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必不可免的。在多人参与的体育活动中,有利于学生从他人身上得到启发,对自身进行自我批评,从而正确认识自我。   2、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在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烦恼较为常见,通常在与父母、同学及老师之间的关系较为常见。此外,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由于父母的溺爱、孤立成长等原因,大多数的中学生都存在交际方面的误区,不会与父母、同学进行有效的沟通,沟通能力相对较差。由于长时间的孤立成长与父母的溺爱,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相对较差。体育锻炼存在竞争的同时也有同伴之间的团结合作,如篮球赛、拔河等,学生在与对手公平竞争、与队友团结合作的过程中有利于打破学生的孤立成长的状态,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通过人与人的竞争与合作,对各种体育环境及规定进行适应,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与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3、消除不良情绪,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中学阶段的学生是人生阶段的叛逆时期。叛逆期的学生通常伴随着孤僻、自负、暴躁等不良的心理情绪,但是大多数中学生通常缺乏有效的排解方式,导致负面心理不断滋长甚至走上歪路。据相关的研究显示,体育锻炼能有效预防焦虑症、抑郁症及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由于人体系统功能出现暂时性的失调造成的,定期的有氧锻炼能有效减少紧张感,消耗体能的同时也能降低激烈情绪给人体带来的不受控制[3]。体育锻炼是排解不良情绪的有效方式,也是最适合中学生排解自身负面情绪的方式。在参加各项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生能放松各种紧张感,忘却自身的烦恼,有利于消除各种叛逆期、青春期不良的心理情绪,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共同发展。   4、在体育锻炼中培养高尚的品质,健全人格   体育竞技在进行的过程中散发着体育的魅力,如公平、公正、团结、友爱等高尚的品质。中学生是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参与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学会尊重对手,公平竞争,培养正直的品质;遵守体育竞技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遵纪守法、遵守道德准则的能力;团体赛中与队友的共同进退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4]。此外,体育竞技有输有赢,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输赢观念,拥有胜不骄败不馁、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通过各种类型的体育竞技能培养学生高尚的体育精神,健全人格,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   讨论   随着全民健身口号的提出,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也日益高涨。生命不息,运动也应不止。体育锻炼伴随着人生的各个阶段,心理健康也得益于积极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在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交往能力,消除不良的心理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高尚品质。因此,老师、学生及家长应该重视体育锻炼,将终身锻炼当做一种生活的态度,在保证学业的同时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红.体育教学中如何实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书育人,2014(17):20-21.   [2]  何付晓.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科技资讯,2014(22):250.   [3]  王海波.体育锻炼对高中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研究[J].   [4]  尚书.论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理论观察,2014(10):176-177.   (新疆乌鲁木齐市五十八中学)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学生心理素质也被囊括在内。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不仅要求学生文化素质的优秀,对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学生课业压力的增多,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状况出现负性发展。而改变这一不利现状的方式是体育锻炼,在增强学生体魄的同时也能有效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以中学生的体育锻炼为例,探究其开展的方式及对提高心理素质的影响。   关键词:体育锻炼;中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4.8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1.017   前言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方面不存在明显、隐形的疾病及对外界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中学阶段是人生阶段心理波动最大的时期,同时也是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外,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因此在该阶段对于中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尤为重要[1]。体育锻炼是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方式,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能力,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环节。   一   当前中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现状   在应试教育为大背景的环境之下,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因此大多数老师、家长及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并不重视,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跟不上学习的强度。中学生缺乏体育锻炼,通常会出现睡眠质量差、饮食不规律、体重不达标等不良现象,而上述现象又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造成学生心理出现不良的负面情绪。此外,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学项目较为单一,体育器材也较为短缺、简陋,也无法满足学生锻炼的要求,减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随着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经济、军事实力的竞争,而是转向国民身体、心理素质方面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学生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希望,因此提高中学生身体、心理的素质对于学生个人及国家的发展而言尤为迫切[2]。   二   如何开展体育锻炼,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1、转变观念,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体育锻炼   思想是进行各项行动的指南。老师、家长、学生要转变学业为主的观念,鼓励学生适当参加体育项目,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内容上对学生的心理进行适当的引导,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在跑步、跳高等单人项目中,在指导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要告诫学生输赢都是对过去训练结果的检验,而不是对未来的判定,胜不骄败不馁等;在接力赛、拔河等团体项目中,告诫学生团结队友,互助前行,同时也要尊重竞争对手,弘扬公平、公正的竞技精神等。   2、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体育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活动   对于场地、器材及项目等基础设施要给予适当的增加。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各方面同步发展。此外,中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也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在重视学业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体育教学。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对场地给予适当的扩展,对器材及项目给予适当的增加。如露天场所较小,可适当增加室内体育教学课程;还可根据学生的喜好及学校的条件适当增加轮滑、骑行等趣味性、活动性较强的体育项目,丰富学生的体育锻炼项目。   3、课内课外相结合,积极开展体育锻炼   锻炼是终身性的,终身锻炼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大多数学校的学生在一周之内的课堂锻炼时间通常不足1小时,对于保持学生身心的健康而言1周1小时的运动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鼓励学生课内外进行体育锻炼,积极响应“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全民健身的口号。在保证学生课业完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如在家练习太极拳,在小区内、广场跑步等,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锻炼。在课间,学校应加强学生课间操的检查,查看学生的动作是否到位及到场率等。此外,学校应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如篮球赛、排球赛、校运动会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帮助学生学习运动精神,促进身体与心理的共同发展。   三   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自我认识能力   中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世界、自身的认识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体育锻炼能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缺点,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如在各项体育体育锻炼中,有考验学生的爆发力、耐力、肺活量等各方面的身体素质,对于中学生而言有利于找到自身的优缺点,充分认识自己。此外,根据参加体育锻炼的具体情况,学生能从中了解自身的兴趣与爱好,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必不可免的。在多人参与的体育活动中,有利于学生从他人身上得到启发,对自身进行自我批评,从而正确认识自我。   2、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在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烦恼较为常见,通常在与父母、同学及老师之间的关系较为常见。此外,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由于父母的溺爱、孤立成长等原因,大多数的中学生都存在交际方面的误区,不会与父母、同学进行有效的沟通,沟通能力相对较差。由于长时间的孤立成长与父母的溺爱,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相对较差。体育锻炼存在竞争的同时也有同伴之间的团结合作,如篮球赛、拔河等,学生在与对手公平竞争、与队友团结合作的过程中有利于打破学生的孤立成长的状态,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通过人与人的竞争与合作,对各种体育环境及规定进行适应,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与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3、消除不良情绪,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中学阶段的学生是人生阶段的叛逆时期。叛逆期的学生通常伴随着孤僻、自负、暴躁等不良的心理情绪,但是大多数中学生通常缺乏有效的排解方式,导致负面心理不断滋长甚至走上歪路。据相关的研究显示,体育锻炼能有效预防焦虑症、抑郁症及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由于人体系统功能出现暂时性的失调造成的,定期的有氧锻炼能有效减少紧张感,消耗体能的同时也能降低激烈情绪给人体带来的不受控制[3]。体育锻炼是排解不良情绪的有效方式,也是最适合中学生排解自身负面情绪的方式。在参加各项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生能放松各种紧张感,忘却自身的烦恼,有利于消除各种叛逆期、青春期不良的心理情绪,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共同发展。   4、在体育锻炼中培养高尚的品质,健全人格   体育竞技在进行的过程中散发着体育的魅力,如公平、公正、团结、友爱等高尚的品质。中学生是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参与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学会尊重对手,公平竞争,培养正直的品质;遵守体育竞技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遵纪守法、遵守道德准则的能力;团体赛中与队友的共同进退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4]。此外,体育竞技有输有赢,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输赢观念,拥有胜不骄败不馁、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通过各种类型的体育竞技能培养学生高尚的体育精神,健全人格,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   讨论   随着全民健身口号的提出,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也日益高涨。生命不息,运动也应不止。体育锻炼伴随着人生的各个阶段,心理健康也得益于积极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在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交往能力,消除不良的心理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高尚品质。因此,老师、学生及家长应该重视体育锻炼,将终身锻炼当做一种生活的态度,在保证学业的同时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红.体育教学中如何实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书育人,2014(17):20-21.   [2]  何付晓.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科技资讯,2014(22):250.   [3]  王海波.体育锻炼对高中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研究[J].   [4]  尚书.论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理论观察,2014(10):176-177.   (新疆乌鲁木齐市五十八中学)


相关内容

  • 体育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 摘要:随着社会对人才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分析,探讨体育健康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并针对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育 身心健康 大学生 大学阶段是学生身心都趋于成熟的一个时期,然而由于我国的教 ...

  • 九年级体育工作计划(共9篇)
  • 篇一:九年级体育教学计划 九年级体育教学计划 朱继东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九年级我担任两个班的体育课教学工作,学生年龄在15-16岁之间,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身体发育较快,男女差别较大,男生活泼好动,表现欲较强,女生倾于文静,不好活动.另处,加之学习任务较重,课程安排较紧,学生 ...

  • 初三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初三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本学期是初三上学期,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结和本校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一. 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把"生活教育"的理念渗入到新课程中.坚持"健康第一&quo ...

  • 北京市6号文件
  • 中共北京市委文件 京发[2008]6号 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 (2008年4月8日) 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迎接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 ...

  • 体育教育对促进心理健康的特殊作用
  • [摘 要]在推行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学校的体育教育不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而应更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心理素质的培养值得教育界深刻考虑. [关键词]体育教育:教育改革: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1 ...

  • 谈如何加强小学生的体育锻炼
  • 谈如何加强小学生的体育锻炼 [内容提要]:学习的竞争,既是智力的竞争,也是体力的竞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而且也是发展个性.陶冶情操.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个体社会化,以及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与能力的需要. [关键词]:体育锻炼 体力竞争 运动氛围 活动乐趣 随着我国经济 ...

  •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
  •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121000104 课程类型:公共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各专业 总学时:108 一.课程性质 大学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高职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公共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 ...

  • 初中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工作计划 在学校里一定要把学生的体育成绩提上去,要学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把良好的身体锻炼好,让他们健康的成长.为了实习这一目标,特别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及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以德育教育为首,以艺术教育为特色,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q ...

  • "阳光体育运动"体育创编项目的创编与实践
  • 摘要:湖北省普通高校自主创编并推广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体育创编项目,是贯彻落实中发[2007]7号文件精神的主要成果之一.从体育创编项目的含义入手,对创编湖北省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体育创编项目的指导思想,所创编的项目主要特点和高校开展体育创编项目的作用意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