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发展的人格心理学理论综述

【学术论坛】

理论综述

秦宏大

(辽宁师范大学

[摘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要]由于人格的本质就是自我,所以人格心理学派在研究时都会以自我为核心,阐述其基本观点。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实质,也就是关于自我的人格心理学理论。长期以来,许多心理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以“自我”为核心,提出了许多人格理论,这些经典理论对我们如何认识自我及开展自我发展教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自我;人格;自我发展;人格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25(2007)06-0038-04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人的潜能研究受到重视,在传统教育的同时如何进行健全人格教育,尤其是发挥“自我”在个人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已经受到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普遍关注。他们以“自我”为核心,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相关的人格理论。虽然各个心理学家之间的观点无法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但他们都非常强调“自我”对个人毕生发展,对集体或社会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人格的发展实质上就是自我的发展历程。而所谓“自我”是指个体意识中关于他自己的基本特征的一个总的观念、图式或框架。它是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总和。个体的“自我”是个体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的综合结果。而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正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

一、弗洛伊德的自我发展理论

自我发展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核心。他认为人是一个能量系统。人们依据本

】〇能来行事,却经常遭遇到反精神投入过程的阻碍作用,而阻碍就会消耗能量。如果三八[收稿日期]2007-09-17

[作者简介]秦宏大(1982-),男,辽宁辽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秦宏大:自我发展的人格心理学理论综述

人的精神是一种处处等势的均衡结构,也会浪费大量的能量。本着节省能量的原则,人有必要建立一些类似水坝的结构,在这些结构之内,把精神投入的阈限提高。这样,精神能量就可以在不同位置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如果把原初的精神结构叫本我,自我和超我就是根据这个原则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既限制本能赤裸裸的满足又节省能量。他认为人格是由“伊底(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伊底”包含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它是人格中一个最难接近而又极其原始的部分。其中,各种本能冲动都不管什么是逻辑、道德,而受“快乐原则”的支配,盲目追求满

伊底”。“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足。在他看来,婴儿的人格完全属于“

反复教训下,从“伊底”中分化出来的部分。它依据现实原则作用,有知觉、记忆和思考的能力,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负责与现实接触,并在超我的指导下,监

最文明的督和管制“伊底”的活动。“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人格最后形成的、

部分,反映着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其功能是控制行为。超我按完善原则行

超我”中的“良事,执行着父母早年所曾执行的职权。父母施行的惩罚职权,变成了“

心”;而父母施行的奖励职权,则变成了“超我”中的“自我理想”。弗洛伊德还认为,人格的动力学说就在于“伊底”、“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固定交互作用,也就是说,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只允许来自伊底的性和挑衅的冲动得到有限的表现。

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荣格认为人格有三种成分:意识自我、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意识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顶层,指能意识到的一切心理活动,如思维、记忆、情绪和知觉,其职责是使个人能够适应其周围环境。他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两部分。个人无意识处于人格的第二层,是无意识中较浅的层次,它指在个人生活中那些被遗忘、被压抑在阈下的一切观念。而集体无意识处于人格最底层,是最重要的人格成分。荣格认为在个体生命的开始,每一民族的成员都具有某些共同的原始意念的思想,这便是集体无意识。它是在种族进化和人类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心理上的沉淀物,包含着连远祖在内的、过去世世代代积累的那些经验的影响,由遗传的神经模式决定。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包含本能和原型,本能是原始行为的倾向,原型是原始的思想方式和先天行为方式的模型。其中,“自我”是最重要的原型,是精神中协调其他各部分的结构,它处于构成人格的许多截然对立的组成部分的中间位置,其作用是为了达到人格的均衡、协调和整合,引导个体达到自我现实化的境界。

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所谓个体是强调每个人都有一种努力追求优越的潜能,以适应环境,并达到人〇格的整合和统一。优越包括个人更为完整和完全的发展,以及个人成就、满足和自三

九我实现。这种人格动力观点及创造性自我的概念,把人作为具有主动性,能进行自】

我塑造的个体,这对以后人本主义思潮的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观点有很大影响。【

文化学刊2007年第6期(总第8期)

四、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理论

埃里克森同意弗洛伊德对人格作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划分,但他发展了弗洛伊德对“自我”的解释。他认为自我是独立于本我的,在为本我的过程中,自我形成了自己的内容、需要和机能。自我有许多积极的特征,如信任、希望、独立性、意志、自主性、决心、勤奋、胜任、同一性等等。他认为凡是具有这些特征的自我都是健康的自我,他能对人生发展的每一阶段所产生的问题加以创造性地解决。其中,埃里克森特别重视自我的同一性,具有建设性机能的健康的自我必须保持一种同一性。根据自我如何支配心理发展,他还将人的一生发展划分成八个阶段,这些阶段是以不变的序列展开的,在不同的文化中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它们是由遗传所决定的,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在发展过程中,每个个体都是以个人的自我为主导,按自我成熟的时间表,将内心生活和社会任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既分阶段又有连续性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

五、班杜拉的自我调整理论

班杜拉认为自我调整指的是个体根据内在的行为标准和对环境强化的预期进行自我称赞或自我责备,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而这种自我称赞或自我责备的过程,又称为自我强化,并提出有三类强化: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调节性强化。他还特别注意学习者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评价,即自我效能,学习者可以通过对自身行为能力的评价形成其自我效能,根据一定的内在标准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自我强化,借此调整自己的动机和行为。

六、人本主义的自我实现理论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完美人性的达成,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他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并认为作为一种需要和动机,自我实现是以生物学和心理学为依据的内在价值追求,处于需要层次系统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包括认识、审美和创造需要,它是一个人的潜能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展现,是个人对自身内在本性更充分把握和认可,是朝向个人自身中统一完整和协调的一种持续的趋向,也就是一个可能发展到的顶点。罗杰斯对心理治疗的研究也得出与马斯洛研究类似的结论。他提出“理想自我”的概念,认为理想自我就是一个人所希望的自我形象,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相似性,可以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马斯洛在其晚期著作中提出,由于自我实现和心理

】〇发展的成熟有关,他发现自我实现者大都是中年或年长者,但这种发展在很大程度四上取决于童年期的经验。〇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心理学流派对自我都有不同的研究和看法,但

无论他们的观点如何千差万别,却都在研究人格问题时提到自我。虽然各个心理学

秦宏大:

自我发展的人格心理学理论综述

家之间的观点也无法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但他们都非常强调“自我”对个人毕生发展,对集体或社会的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如弗洛伊德从意识角度出发,认为“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协调个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荣格比弗洛伊德更重视“自我”这个概念,认为它就是人格的核心,协调精神中其他各部分的结构。其作用是为了达到人格的均衡、协调和整合,引导个体达到自我现实化(self-actualiza-tion)的境界;阿德勒和埃里克森两位心理学家,前者将自己的理论命名为个体心理学,目的就是强调自我潜能和自我塑造、自我实现的人格动力观点;而后者的学说

,更是突出了“自我”的重要性,认为自我能保证个人适应环就称为“自我心理学”

境,健康成长,并且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和统一性的源泉;班杜拉作为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者,从社会适应的角度得出“自我强化”,指出“自我强化”是个体根据内在的行为标准和对环境强化的预期进行自我称赞或自我责备,以调整自己的行为,特别是道德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第三次思潮,其理论的着眼点也是“自

,但马斯洛的研究局限性在于其研究对象是精选的,而不是随机抽样的被试。源我”

于此,“自我”是众多心理学流派的重要概念,他们都强调自我无论在人格结构中还是在人格的发展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主要关注焦点落在个体的自我发展,其实证性研究大都集中在如何让个体得到更健全的个性化的自我发展。因

自我”的培养开始。此,可以认为,塑造健全人格,就是应该从“

参考文献

[1](美)科恩.自我论[M].上海:三联书店,1986.

[2](瑞士)荣格.未发现的自我[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3]罗伯特・凯恩.发展的自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4]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5]任洁.走向自我发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刘强】

】〇四一

【学术论坛】

理论综述

秦宏大

(辽宁师范大学

[摘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要]由于人格的本质就是自我,所以人格心理学派在研究时都会以自我为核心,阐述其基本观点。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实质,也就是关于自我的人格心理学理论。长期以来,许多心理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以“自我”为核心,提出了许多人格理论,这些经典理论对我们如何认识自我及开展自我发展教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自我;人格;自我发展;人格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25(2007)06-0038-04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人的潜能研究受到重视,在传统教育的同时如何进行健全人格教育,尤其是发挥“自我”在个人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已经受到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普遍关注。他们以“自我”为核心,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相关的人格理论。虽然各个心理学家之间的观点无法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但他们都非常强调“自我”对个人毕生发展,对集体或社会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人格的发展实质上就是自我的发展历程。而所谓“自我”是指个体意识中关于他自己的基本特征的一个总的观念、图式或框架。它是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总和。个体的“自我”是个体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的综合结果。而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正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

一、弗洛伊德的自我发展理论

自我发展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核心。他认为人是一个能量系统。人们依据本

】〇能来行事,却经常遭遇到反精神投入过程的阻碍作用,而阻碍就会消耗能量。如果三八[收稿日期]2007-09-17

[作者简介]秦宏大(1982-),男,辽宁辽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秦宏大:自我发展的人格心理学理论综述

人的精神是一种处处等势的均衡结构,也会浪费大量的能量。本着节省能量的原则,人有必要建立一些类似水坝的结构,在这些结构之内,把精神投入的阈限提高。这样,精神能量就可以在不同位置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如果把原初的精神结构叫本我,自我和超我就是根据这个原则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既限制本能赤裸裸的满足又节省能量。他认为人格是由“伊底(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伊底”包含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它是人格中一个最难接近而又极其原始的部分。其中,各种本能冲动都不管什么是逻辑、道德,而受“快乐原则”的支配,盲目追求满

伊底”。“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足。在他看来,婴儿的人格完全属于“

反复教训下,从“伊底”中分化出来的部分。它依据现实原则作用,有知觉、记忆和思考的能力,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负责与现实接触,并在超我的指导下,监

最文明的督和管制“伊底”的活动。“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人格最后形成的、

部分,反映着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其功能是控制行为。超我按完善原则行

超我”中的“良事,执行着父母早年所曾执行的职权。父母施行的惩罚职权,变成了“

心”;而父母施行的奖励职权,则变成了“超我”中的“自我理想”。弗洛伊德还认为,人格的动力学说就在于“伊底”、“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固定交互作用,也就是说,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只允许来自伊底的性和挑衅的冲动得到有限的表现。

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荣格认为人格有三种成分:意识自我、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意识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顶层,指能意识到的一切心理活动,如思维、记忆、情绪和知觉,其职责是使个人能够适应其周围环境。他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两部分。个人无意识处于人格的第二层,是无意识中较浅的层次,它指在个人生活中那些被遗忘、被压抑在阈下的一切观念。而集体无意识处于人格最底层,是最重要的人格成分。荣格认为在个体生命的开始,每一民族的成员都具有某些共同的原始意念的思想,这便是集体无意识。它是在种族进化和人类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心理上的沉淀物,包含着连远祖在内的、过去世世代代积累的那些经验的影响,由遗传的神经模式决定。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包含本能和原型,本能是原始行为的倾向,原型是原始的思想方式和先天行为方式的模型。其中,“自我”是最重要的原型,是精神中协调其他各部分的结构,它处于构成人格的许多截然对立的组成部分的中间位置,其作用是为了达到人格的均衡、协调和整合,引导个体达到自我现实化的境界。

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所谓个体是强调每个人都有一种努力追求优越的潜能,以适应环境,并达到人〇格的整合和统一。优越包括个人更为完整和完全的发展,以及个人成就、满足和自三

九我实现。这种人格动力观点及创造性自我的概念,把人作为具有主动性,能进行自】

我塑造的个体,这对以后人本主义思潮的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观点有很大影响。【

文化学刊2007年第6期(总第8期)

四、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理论

埃里克森同意弗洛伊德对人格作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划分,但他发展了弗洛伊德对“自我”的解释。他认为自我是独立于本我的,在为本我的过程中,自我形成了自己的内容、需要和机能。自我有许多积极的特征,如信任、希望、独立性、意志、自主性、决心、勤奋、胜任、同一性等等。他认为凡是具有这些特征的自我都是健康的自我,他能对人生发展的每一阶段所产生的问题加以创造性地解决。其中,埃里克森特别重视自我的同一性,具有建设性机能的健康的自我必须保持一种同一性。根据自我如何支配心理发展,他还将人的一生发展划分成八个阶段,这些阶段是以不变的序列展开的,在不同的文化中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它们是由遗传所决定的,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在发展过程中,每个个体都是以个人的自我为主导,按自我成熟的时间表,将内心生活和社会任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既分阶段又有连续性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

五、班杜拉的自我调整理论

班杜拉认为自我调整指的是个体根据内在的行为标准和对环境强化的预期进行自我称赞或自我责备,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而这种自我称赞或自我责备的过程,又称为自我强化,并提出有三类强化: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调节性强化。他还特别注意学习者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评价,即自我效能,学习者可以通过对自身行为能力的评价形成其自我效能,根据一定的内在标准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自我强化,借此调整自己的动机和行为。

六、人本主义的自我实现理论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完美人性的达成,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他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并认为作为一种需要和动机,自我实现是以生物学和心理学为依据的内在价值追求,处于需要层次系统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包括认识、审美和创造需要,它是一个人的潜能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展现,是个人对自身内在本性更充分把握和认可,是朝向个人自身中统一完整和协调的一种持续的趋向,也就是一个可能发展到的顶点。罗杰斯对心理治疗的研究也得出与马斯洛研究类似的结论。他提出“理想自我”的概念,认为理想自我就是一个人所希望的自我形象,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相似性,可以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马斯洛在其晚期著作中提出,由于自我实现和心理

】〇发展的成熟有关,他发现自我实现者大都是中年或年长者,但这种发展在很大程度四上取决于童年期的经验。〇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心理学流派对自我都有不同的研究和看法,但

无论他们的观点如何千差万别,却都在研究人格问题时提到自我。虽然各个心理学

秦宏大:

自我发展的人格心理学理论综述

家之间的观点也无法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但他们都非常强调“自我”对个人毕生发展,对集体或社会的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如弗洛伊德从意识角度出发,认为“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协调个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荣格比弗洛伊德更重视“自我”这个概念,认为它就是人格的核心,协调精神中其他各部分的结构。其作用是为了达到人格的均衡、协调和整合,引导个体达到自我现实化(self-actualiza-tion)的境界;阿德勒和埃里克森两位心理学家,前者将自己的理论命名为个体心理学,目的就是强调自我潜能和自我塑造、自我实现的人格动力观点;而后者的学说

,更是突出了“自我”的重要性,认为自我能保证个人适应环就称为“自我心理学”

境,健康成长,并且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和统一性的源泉;班杜拉作为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者,从社会适应的角度得出“自我强化”,指出“自我强化”是个体根据内在的行为标准和对环境强化的预期进行自我称赞或自我责备,以调整自己的行为,特别是道德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第三次思潮,其理论的着眼点也是“自

,但马斯洛的研究局限性在于其研究对象是精选的,而不是随机抽样的被试。源我”

于此,“自我”是众多心理学流派的重要概念,他们都强调自我无论在人格结构中还是在人格的发展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主要关注焦点落在个体的自我发展,其实证性研究大都集中在如何让个体得到更健全的个性化的自我发展。因

自我”的培养开始。此,可以认为,塑造健全人格,就是应该从“

参考文献

[1](美)科恩.自我论[M].上海:三联书店,1986.

[2](瑞士)荣格.未发现的自我[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3]罗伯特・凯恩.发展的自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4]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5]任洁.走向自我发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刘强】

】〇四一


相关内容

  • 格特质论--"大五"人格模型综述
  • 格特质论--"大五"人格模型综述 摘要:本文为了让对研究人格心理学有兴趣的人们了解其理论分支--特质论范式的发展情况,对"大五"人格模型的出现.发展.趋势作了详细的总结与综述.文章观点选自13篇核心期刊里的学术论文,并据此得出结论:"大五" ...

  • 心理学论文选题
  • 论文选题方向如下 (一).心理学基本理论 (二).人格心理学 (三).认知与实验心理学 (四).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五).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研究 (六).社会心理学部分 (七).变态心理学 (八).学校心理辅导 (九).健康心理学 (十).心理学史 (十一).生理心理学 (十二).脑与认知 (十三). ...

  • 情绪智力的研究综述-心理学论文
  • 摘要:情绪智力 研究 是针对传统智力研究不足提出的.本文对已有的情绪智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总结 ,综述了情绪智力的概念. 理论 .结构.研究 方法 及测量,提出了情绪智力研究中存在的 问题 ,并预测了情绪智力研究可能会呈现的趋势. 关键词:情绪智力:情绪智力理论:学院派:实务派:研究方法 一.情绪智 ...

  •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 2008年2月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第21卷 第1期 JournalofXi'anPoliticsInstituteFeb1,2008 Vol121 No11 [军队政工学研究]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曾 嘉 (西安政治学院研究生队, 陕西 西安 710068) 中图分类号:E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

  • 时间管理倾向综述
  • 第7卷 第5期红河学院学报Vol . 7 No . 5 2009年10月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 Oct . 2009 时间管理倾向综述 陈挺 1, 2 , 李好永 1, 3 (1. 华东师范大学认知与心理科学学院, 上海200062; 2.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

  •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题 目 名 称 题 目 类 别 毕 业 论 文 学 院(系) 交通运输学院 专 业 班 级 交运083班 学 生 姓 名 陈玲 指 导 教 师 王晓老师 完 成 日 期 2006年2月16日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 ...

  • 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综述
  • 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综述 赵元 张晓玲 (乐山师范学院 四川 乐山 614004) [摘要]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已经成为独立研究课题.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界定.影响职业认同的因素以及对策等研究的现状作综述,并对现有研究进行总体评价,有利于深化认识,进行深入研究,为高校辅 ...

  • 家庭教育与儿童的社会化的研究文献综述
  • 家庭教育与儿童的社会化的研究文献综述 家庭教育是实现儿童社会化基本内容的有效途径.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儿童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培养儿童的亲近社会行为和正确的角色意识.帮助儿童建立起和谐的友伴群体.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是其人生发展的垫脚石,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儿童社会化是儿童获得语言 ...

  • 边缘人格障碍的心理动力学疗法(综述)
  • Psychodynamic therapy for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摘要]本文总结了边缘人格障碍的心理动力学疗法的方法及其循证医学证据,并总结评价了各种疗法的共有特点以及未来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边缘人格障碍 心理动力学疗法 [Abstra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