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叙事圈套

马原,著有《冈底斯 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等。当代知名作家,曾是先锋派的开拓者之一,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者。

先锋小说创作中,作为为叙事革命的代表人物,马原用他独有的叙事手法和“叙事圈套”为大家展现出了一个不同的世界。一个真实和虚幻相交融,梦境和现实相揉和的一个世界。

马原发表于1986年的小说《虚构》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文学创作核心理念——“小说即虚构”的最好阐释。《虚构》叙述了一个汉族人进入西藏某麻风病人禁区,在与世隔绝的“玛曲村”与麻风病人朝夕相处的七个日夜的奇特经历。小说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描写“我”在“玛曲村”中的所见所闻,以浓重的笔触去描写七天内发生的事情,但是在读者看来,这些光怪离陆的事情不只是发生在七天内的,或许是七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作者以他娴熟的写作手法,来展现他的叙事圈套。而“元叙事”手法的运用,也是这篇文章最为出彩的地方。

所谓的“元叙事”是现代叙事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在小说的叙事过程中,作家从叙事的后台走向前台,直接参与叙述,并且揭穿小说中的虚构性,挑明其间的种种现实与虚构只见的关系,成为小说叙事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未瓦解传统小说中的叙事似真环节。

在《虚构》这篇小说中,作者一放面讲这是来自他老婆讲的朋友在麻风病院里工作经验改编而来的,并且他读过法国人和英国人写的两部关于麻风病的小说,而且在离开拉萨的路上听到了很多关于麻风病的故事。这样写,让人觉得十分的真实。但另一方面又不断的重复这是他杜撰出来的。而在小说中,开始他说进入“玛曲村”的时间是五月三日,而且在里面呆了七天。但是最后结尾的时候又说出来的时候时间是五月四日。这样一来,便给读者一个错觉,前面看起来如此真实的一切难道都是虚构的吗?难道是做了一场梦?但是作者前面写的一切又是如此的真实。

这样就构成了马原写作的主要特色。

马原的小说模糊了作者和叙述者只见的区别,重建了一个作者,叙述者和“我”三者只见的一个艺术世界。马原在《虚构》这部小说中一本正经地宣称(并且一再强调) 他就是作者,同时,他也是小说的主人公。为了证明,他不得不去找一些佐证,“我写了一个阴性神祗,拉萨河女神。……”以此来证明他所说的都是虚构的真实。用这些来阻拦我们接近他虚构的真实的故事时间。但是,不管怎么拦阻,故事中的时间都必须向前推进。这正如一条河流,不管流速多慢,也不管它是怎样不停地冲击着两岸的泥沙,拓宽河面,以此来减缓流速,这条河流还是得继续流动一样。于是,《虚构》

第一节的末尾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他。这样看似前后矛盾的叙事手法突兀的出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不得不反复去思考,到底哪个才是作者,哪个才是叙事者,而这就是马原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马原在叙事上,常常会直接跳出来向大家说明自己是如何来思考设计这个故事的,明确告诉读者小说是虚构的,从而打破了小说的似真幻觉。而在叙事结构上,常常采用片段的拼装和组合,,有意识的打破故事叙述的整体性,切断故事的因果联系,并且用一种神秘的力量来阻止它们之间的联系。

先锋小说家常常有一种戏耍读者的心态,马原则是其中的翘楚。读完马原的《虚构》,读者都会发现自己结结实实地被他戏弄了一回,他不动声色地把读者玩弄在股掌间。尽管,他一再声称他所写的东西是“杜撰”,是天马行空。

西方文学尤其是小说进入二十世纪后,可谓各种流派迭出:意识流,表现主义,存在主

义,魔幻现实主义……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卡夫卡的《城堡》,加缪的《局外人》,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等等,可谓“文无定法”。诚如马原所言:“小说的概念的越来越不容易界定了……部分原因是由于本世纪令人眼花缭乱的思潮的变化更迭。先是时序规则被发现是个骗局,接着推毁的是情节和故事,小说变成了一种叫人云里雾里的东西,玄深莫测,不知所以。”。故而,在这些主流文学的推动下,小说常常会出现不同的风格特色,作家也不断的探索着新的写作手法,马原在打破了传统小说的传统的叙事手法的同时,开拓和发展了“元叙事”的写作手法。

马原的《虚构》主要是在时间的表现上让人有种进入迷宫的感觉。在时间上,给人以错觉,模糊了时间的概念,让读者处于迷糊之中,看似真实的一系列的事情在不断的发生。而在最后,突然间,把时间的概念清晰化,让人们突然间意识到忽略掉的时间的存在,再深入探究便会发现一切又回到未知之境。在《虚构》的开头,作者东拉西扯的介绍了自己和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实际上就是为了在核心故事周围修建一座迷宫,然后让读者围绕着他修建的迷宫徒劳的转圈。马原的这种戏耍读者的心态,为读者开启了另一种阅读模式,另一种完全异于传统小说的模式。

马原的《虚构》中,除了对时间的线性解构,还有对于“我”的解构。

一个是作为小说写作者的“我”。马原将自己作者的身份暴露在了小说中,不时的站出来提醒大家小说的虚构性,打破了小说的似真环节。

一个是作为进入到“玛曲村”的叙述者的“我”,叙述者“我”不想作为旁观者而想作为参与者走入这个“他者”世界,但是他无法跨越主流意识形态下创造出来的“自我”与“他者”世界的泾渭分明的界限。他作为正常人进入麻风村是通过非正常的途径,这是叙述者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叛,但这种反叛的力量是孱弱的。进入非正常人的世界后他遇到了村中会说汉话的唯一女性,这个女性是“无名”的,他们两者可以沟通的缘由是“这个女子是会说汉话的”。

再一个是作为在“玛曲村”外,也就是在原本的生存环境中的“我”的形象。这个“我”是一个生存在“现实”社会中的一个人,拥有完整的思维,是一个健康的人。不同于进入到了“玛曲村”中的那个“我”。在“玛曲村”了的那个“我”是一个在众多非健康人中唯一一个看似正常的人,但是同样的,在和他们接触久了过后,他的一系列思维和感觉都有了变化。这种有些类似于日本作家村上村树的作品《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同样是对两个世界的解构,同样都是进入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里面发生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同时都是一种“一无所有但又无所不有”的叙事神话。

总而言之,马原,作为一个先锋小说家,他的叙事圈套是先锋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闪光点,在“元叙事”方面,他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题材,融合了荒诞,变形,等一系列写作手法,让他的小说在虚构的同时,也存在了许多值得我们探讨的艺术手法,值得让我们去追寻,去探求。

马原,著有《冈底斯 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等。当代知名作家,曾是先锋派的开拓者之一,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者。

先锋小说创作中,作为为叙事革命的代表人物,马原用他独有的叙事手法和“叙事圈套”为大家展现出了一个不同的世界。一个真实和虚幻相交融,梦境和现实相揉和的一个世界。

马原发表于1986年的小说《虚构》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文学创作核心理念——“小说即虚构”的最好阐释。《虚构》叙述了一个汉族人进入西藏某麻风病人禁区,在与世隔绝的“玛曲村”与麻风病人朝夕相处的七个日夜的奇特经历。小说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描写“我”在“玛曲村”中的所见所闻,以浓重的笔触去描写七天内发生的事情,但是在读者看来,这些光怪离陆的事情不只是发生在七天内的,或许是七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作者以他娴熟的写作手法,来展现他的叙事圈套。而“元叙事”手法的运用,也是这篇文章最为出彩的地方。

所谓的“元叙事”是现代叙事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在小说的叙事过程中,作家从叙事的后台走向前台,直接参与叙述,并且揭穿小说中的虚构性,挑明其间的种种现实与虚构只见的关系,成为小说叙事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未瓦解传统小说中的叙事似真环节。

在《虚构》这篇小说中,作者一放面讲这是来自他老婆讲的朋友在麻风病院里工作经验改编而来的,并且他读过法国人和英国人写的两部关于麻风病的小说,而且在离开拉萨的路上听到了很多关于麻风病的故事。这样写,让人觉得十分的真实。但另一方面又不断的重复这是他杜撰出来的。而在小说中,开始他说进入“玛曲村”的时间是五月三日,而且在里面呆了七天。但是最后结尾的时候又说出来的时候时间是五月四日。这样一来,便给读者一个错觉,前面看起来如此真实的一切难道都是虚构的吗?难道是做了一场梦?但是作者前面写的一切又是如此的真实。

这样就构成了马原写作的主要特色。

马原的小说模糊了作者和叙述者只见的区别,重建了一个作者,叙述者和“我”三者只见的一个艺术世界。马原在《虚构》这部小说中一本正经地宣称(并且一再强调) 他就是作者,同时,他也是小说的主人公。为了证明,他不得不去找一些佐证,“我写了一个阴性神祗,拉萨河女神。……”以此来证明他所说的都是虚构的真实。用这些来阻拦我们接近他虚构的真实的故事时间。但是,不管怎么拦阻,故事中的时间都必须向前推进。这正如一条河流,不管流速多慢,也不管它是怎样不停地冲击着两岸的泥沙,拓宽河面,以此来减缓流速,这条河流还是得继续流动一样。于是,《虚构》

第一节的末尾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他。这样看似前后矛盾的叙事手法突兀的出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不得不反复去思考,到底哪个才是作者,哪个才是叙事者,而这就是马原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马原在叙事上,常常会直接跳出来向大家说明自己是如何来思考设计这个故事的,明确告诉读者小说是虚构的,从而打破了小说的似真幻觉。而在叙事结构上,常常采用片段的拼装和组合,,有意识的打破故事叙述的整体性,切断故事的因果联系,并且用一种神秘的力量来阻止它们之间的联系。

先锋小说家常常有一种戏耍读者的心态,马原则是其中的翘楚。读完马原的《虚构》,读者都会发现自己结结实实地被他戏弄了一回,他不动声色地把读者玩弄在股掌间。尽管,他一再声称他所写的东西是“杜撰”,是天马行空。

西方文学尤其是小说进入二十世纪后,可谓各种流派迭出:意识流,表现主义,存在主

义,魔幻现实主义……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卡夫卡的《城堡》,加缪的《局外人》,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等等,可谓“文无定法”。诚如马原所言:“小说的概念的越来越不容易界定了……部分原因是由于本世纪令人眼花缭乱的思潮的变化更迭。先是时序规则被发现是个骗局,接着推毁的是情节和故事,小说变成了一种叫人云里雾里的东西,玄深莫测,不知所以。”。故而,在这些主流文学的推动下,小说常常会出现不同的风格特色,作家也不断的探索着新的写作手法,马原在打破了传统小说的传统的叙事手法的同时,开拓和发展了“元叙事”的写作手法。

马原的《虚构》主要是在时间的表现上让人有种进入迷宫的感觉。在时间上,给人以错觉,模糊了时间的概念,让读者处于迷糊之中,看似真实的一系列的事情在不断的发生。而在最后,突然间,把时间的概念清晰化,让人们突然间意识到忽略掉的时间的存在,再深入探究便会发现一切又回到未知之境。在《虚构》的开头,作者东拉西扯的介绍了自己和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实际上就是为了在核心故事周围修建一座迷宫,然后让读者围绕着他修建的迷宫徒劳的转圈。马原的这种戏耍读者的心态,为读者开启了另一种阅读模式,另一种完全异于传统小说的模式。

马原的《虚构》中,除了对时间的线性解构,还有对于“我”的解构。

一个是作为小说写作者的“我”。马原将自己作者的身份暴露在了小说中,不时的站出来提醒大家小说的虚构性,打破了小说的似真环节。

一个是作为进入到“玛曲村”的叙述者的“我”,叙述者“我”不想作为旁观者而想作为参与者走入这个“他者”世界,但是他无法跨越主流意识形态下创造出来的“自我”与“他者”世界的泾渭分明的界限。他作为正常人进入麻风村是通过非正常的途径,这是叙述者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叛,但这种反叛的力量是孱弱的。进入非正常人的世界后他遇到了村中会说汉话的唯一女性,这个女性是“无名”的,他们两者可以沟通的缘由是“这个女子是会说汉话的”。

再一个是作为在“玛曲村”外,也就是在原本的生存环境中的“我”的形象。这个“我”是一个生存在“现实”社会中的一个人,拥有完整的思维,是一个健康的人。不同于进入到了“玛曲村”中的那个“我”。在“玛曲村”了的那个“我”是一个在众多非健康人中唯一一个看似正常的人,但是同样的,在和他们接触久了过后,他的一系列思维和感觉都有了变化。这种有些类似于日本作家村上村树的作品《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同样是对两个世界的解构,同样都是进入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里面发生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同时都是一种“一无所有但又无所不有”的叙事神话。

总而言之,马原,作为一个先锋小说家,他的叙事圈套是先锋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闪光点,在“元叙事”方面,他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题材,融合了荒诞,变形,等一系列写作手法,让他的小说在虚构的同时,也存在了许多值得我们探讨的艺术手法,值得让我们去追寻,去探求。


相关内容

  • 第七章八十年代的小说
  • 第七章 八十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 概述 创作潮流 (一) 1."伤痕文学" 因卢新华的<伤痕>而得名.以发表于1977年11月的<班主任>(刘心武)为起点,出现了"伤痕文学"的创作热潮. "伤痕文学"揭露了" ...

  • [智取生辰纲]说课稿.教学设计及反思
  • <智取生辰纲>说课稿.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智取生辰纲>,本文节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水浒传>是施耐庵的代表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 ...

  • 一出不忍卒读的悲剧[水浒传]结局评析
  • ! 边疆经济与文化 &'()*+,(+(-*.*/01.,-2-&2+( .34$4! 一出不忍卒读的悲剧 ---<水浒传>结局评析 时红明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 摘 关键词:水浒传:谴责:局限:悲剧 中图分类号:>!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 ...

  • 火锅英雄观后感
  • 火锅英雄 在布满防空洞的重庆,三个从初中就"厮混"在一起的好兄弟刘波(陈坤 饰).许东(秦昊 饰)和王平川(喻恩泰 饰)合伙开着一家火锅店,名为"老同学洞子火锅".由于经营不善,几人落得只能转让店铺还债.为了店铺能"卖个好价钱",三人打起了 ...

  • 林海雪原评论
  • 林海雪原评论 一.<林海雪原>: "兵"的传奇与"兵"的神话--重读"红色经典"系列之一 宋剑华 暨南学报 2009年第二期 <林海雪原>具有民间传奇的叙事性质,这是任何人都十分清楚的客观事实,根本用不着我们去连篇考 ...

  • 浅析[草船借箭]的人物语言-教学教案
  • 浅析<草船借箭>的人物语言 罗伏龙 通过人物语言来刻划人物形象及展开故事情节,是<草船借箭>一课的一大特色.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注意分析人物的对话,对加深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是很有益处的. 这篇课文写周瑜的"忌"和诸葛亮的"智",故事 ...

  • 小说如何才能"好看"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小说如何才能"好看" 董兆林 小说要想写得好看,首先要有故事. 故事是一篇小说高度凝炼之后的内核,是小说的心脏.现在,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故事在一篇小说中的重要性.有的刊物开辟的栏目就叫"好看小说".其前提是好看的小说应有好 ...

  • 孟子散文善辩色彩
  •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在理想.授徒与周游列国的经历上与孔子颇有许多相似之处.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列国纷争,刀刃相见,战乱不息,社会风气唯利是图,名利欲望泛滥成灾,道德伦理沦丧殆尽.作为思想家的孟子,在中年后期,怀着忧国忧民和 ...

  • [西游记]宗教描写的艺术转换--中国文学网
  • <西游记>宗教描写的艺术转换 周小兵 繁本小说<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形态较为复杂,明清时期的学者根据宗教题材本事提出的"解经"."谈禅"与"证道"说,将宗教题材等同于宗教主题,一度较为盛行.今人大都赞成<西游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