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整合

电影的故事片和电视剧的区别:

① 故事片偏重于空间艺术,电视剧更偏重于时间艺术

② 故事片重于造型,电视剧偏重于叙事。

③ 故事片发展大场面,大视野的全景式的题材,电视剧更适合表现家庭伦理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

题材

④ 在电影封闭的情况下,是观众对故事片所创造的梦幻世界趋于认同,产生仿佛身临其境的体验。

电视是在日常家庭环境中欣赏,由于各种的干扰,观众始终保持理智的状态,于电视剧剧情若即若离的状态。

导演:电影艺术创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把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的总负责人。作为电影创作中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者,导演组织和团结摄制组内所有的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发挥他们的才能,使摄制组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溶为一体。导演的再创作以电影文学剧本为基础,运用蒙太奇思维进行艺术构思,编写分镜头剧本和“导演阐述”,包括对未来影片主题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写,场面的调度,以及时空结构、声画造型和艺术样式的确定等。然后物色和确定演员,并根据总体构思,对摄影、演员、美术设计、录音、作曲等创作部门提出要求,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研究有关资料,分析剧本,集中和统一创作意图,确定影片总的创作计划。导演还要按照制片部门安排的摄制计划,领导现场拍摄和各项后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摄制完成为止。一部影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演的素质与修养;一部影片的风格,也往往体现了导演的艺术风格。

精选论述题

1.比较经典电影理论和现代电影理论的异同。

答:(1)经典电影理论一般是指60年代中期结构主义符号学电影理论兴起之前的以研究电影本体为核心的电影理论,包括电影美学、电影心理学、电影社会学等诸多形态;现代电影理论一般是指以6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的一系列新的电影理论思潮和流派,发轫于结构主义符号学电影理论,还包括后来的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女权主义电影理论、意识形态学电影理论等。(一般认为经典理论止于米特里,而现代理论始于麦茨。)两者是连续性和断裂性的统一。他们统一于深层主题的连续性,即那些反复出现的论题,如电影的本性、电影的特性,其中最重要的则是电影与现实、或者说电影与真实的关系问题。经典理论研究的是电影作品和世界以及和作品自身的关系,而现代理论研究是电影作品和观众的关系。经典理论回答电影与现实关系是通过对感知的解释,而现代理论是通过分析影像与观众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确定为一种想象关系,即想象关系如何形成的叙事策略和由此造成的意识形态快感。

观众取代现实成为基本的参照点。现代理论甚至认为,电影再现的现实就是自我。博德里的“电影机器意识形态”和巴赞的“完整电影的神话”的对立恰为明证。这个从经典理论到现代理论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单纯对客观世界的探究进入对主客观世界关系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演变同时也意味着电影理论研究对象的根本转变,也是是由对电影本身的研究转变为对电影性或电影关系的研究,由对电影艺术的研究转变为对电影文化的研究,由本体研究、生产美学、产品美学转变为接受美学、观众心理学。而整个现代电影理论则是“观影者与影像关系”这一核心命题的构成、变形、消解的历史。

(2)现代电影理论是一种独立于影片制作的电影文化学,不同与一般的艺术哲学或美学。和经典理论不同,它重视的不是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而是其背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它的起点并非电影是否是一门艺术,而是电影是否是一门语言,在晚近时期则是电影是否像一场梦。现代理论著作采用的方法不是美学,而是符号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和叙事学研究。经典时期由美学提供的统一方法已经解体,被分解成多种方法;只有多种主导表述,没有单一的主导表述。现代理论尤其是符号学屏弃了以作者经验、印象和感觉为依托的传统批评,主张精细化的科学主义的批评,建立电影批评理论的“元理论”。现代理论最终使电影与电影创作、电影理论与电影评论分开。同样,现代理论对影片的关注不再是本文艺术的、美的一面,而是力图找出本文中断裂、沟壑的一面,从中发现它所暴露的社会文化问题。

(3)经典理论时期,无论蒙太奇学派、现实主义学派还是电影心理学派,彼此间都缺乏密切的、递进的发展关系,而显示出分散的、自说自话的特点。而现代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某种内在的连贯性(具体阐释)。而整个现代电影理论的出发点则是结构主义。

(4)正如前所言,经典理论和现代理论之间虽然存在明显的断裂和破格,但在某些根本性问题上却有着深层次联系。比如经典理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电影特性——就以一种明显的连续性重现出现在麦茨的“电影语言”概念中。麦茨的理论就是要辨别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符码及一般文化符码而专属于电影的符码和次符码。但它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物,而是作为一个根本性的方法问题。就此而言,经典电影理论与第一符号学之间确有一种真正的连续性。

2.谈谈对蒙太奇理论的理解。

(1)蒙太奇理论主要指早期电影中以维尔托夫、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为代表的蒙太奇理论。通称的蒙太奇理论并不能囊括所有对蒙太奇问题的看法。西方的格里菲斯、卓别林、雷纳.克莱尔、费里尼、爱因汉姆、米特里等,苏联的杜甫仁科、瓦西里耶夫兄弟、柯静采夫、尤特凯维奇、罗姆、格拉西莫夫等,都曾对蒙太奇的问题作出各自的解释。但苏联学派对蒙太奇的看法有一定的继承性,即便早期阶段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过程。 苏联电影理论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蒙太奇不仅是将各个拍摄下来的片段加以联接使观众对连续发展着的动作获得完整的印象的表现手段,而且是将各种现象的隐蔽的内在联系变成明显可见、不言自明的最重要的艺术方法。

(2)苏联早期的蒙太奇学派对蒙太奇的看法是:蒙太奇是对拍摄下来的时空进行主观处理,选择时空的重点现实片段以表现剧情。蒙太奇不是复制现实,而是通过把不同的因素当作相同的因素加以综合而压缩具有特征的东西。电影时间是经过剪裁和综合的时间,取决于观察的速度;电影空间是经过压缩和重组的空间。

(3)以下分别简介维尔托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的主要观点。

3.比较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蒙太奇观念。

(1)爱森斯坦强调蒙太奇表现斗争和冲突,通过冲突表现新的概念,一种完全不同于这两个镜头本身的新的质,也就是1+1>2。他的早期的“杂耍蒙太奇”和后来的“理性蒙太奇”都强调一种隐喻,希望通过镜头组接产生概念代替艺术形象,造成有目的的主题效果。在他的蒙太奇观念中,蒙太奇不仅是产生效果的手段,而且首先是阐明思想的手段,即通过某种电影语言及其表现形式阐明思想的手段。蒙太奇的思维是与整个思维的一般思想基础分不开的。他把蒙太奇提到一个思想方法的高度并不断完善自己的蒙太奇理论体系。在爱森斯坦看来,美国电影中的平行关系在苏联的体系中是矛盾的,这是意识形态的差异。艺术家则责任是引导观众去体会和读解隐藏在作品中的艺术家对所叙述的故事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是黑格尔主义和马克思注意哲学观的混合的产物。

(2)普多夫金在对蒙太奇作为意识形态修辞的问题上、在电影的哲学观上以及在蒙太奇的使用方法上有根本不同。普多夫金强调蒙太奇连接镜头的作用,强调连贯性。他同样把蒙太奇视为电影艺术创作的基础。他从一般意义上为蒙太奇所下的定义是:蒙太奇就是要揭示出现实生活中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辨证思维的过程。它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意图而组织电影动作的手段之一。蒙太奇的运用则显示出导演观察生活、

分析观察结果并对之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基于这种思考,普多夫金创立了“联想蒙太奇”,具有很浓的诗意和抒情因素。“联想蒙太奇”把没有物质联系但却具有十分密切主题联系的视象并列起来。这种手法一般只能在影片的局部使用,而不能用它来统一全部镜头。普多夫金的理论强调了电影的叙事性,即通过分镜头突出细节的重要性,通过对情节和事件的分解组合,再现情节和事件,使蒙太奇成为剧情片段的连续 ,从而加强电影的叙事力量;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30、40年代的苏联和美国的情节剧模式,因此被20年代先锋主义艺术家们看作是格里菲斯电影叙事结构的继续,甚至被爱森斯坦认为是把蒙太奇这一新的电影造型手段纳入到传统的再现美学范畴,是现代主义美学道路上的倒退。

(3)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的蒙太奇观念还有一些相同之处,他们都强调蒙太奇的辨证思维方法,也都强调一种诗意和抒情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只是蒙太奇在镜头连接中的两种方式:爱森斯坦强调通过冲突表达观念和情感,而普多夫金强调通过连接叙事。另外,爱森斯坦强调蒙太奇的外在形式,并把这种形式看成是社会意识的反映,而普多夫金则强调心理因素。

*4.比较爱因汉姆与巴赞的电影美学观点的不同。

答:(1)爱因汉姆作为电影形象本性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代表论著《电影作为艺术》中,以艺术应追求表现媒介特有潜力为基本出发点,认为艺术作品不单纯是模拟现实或有选择的复制现实,而应是一种现实的对等物;所以用机械手段重现现实的电影之所以能成为艺术,正是来自于它与现实的差异。也就是说源于电影不能完美的重现现实的那些特性。这显然是从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的“心理的结构能力说”出发得出的结论;爱因汉姆由此提出了“局部幻想论”。他将电影的独特性以及电影艺术产生与它与现实的差异称作一个美学命题,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感知方式与电影影像之间的本质性比较论证电影是一门艺术。“局部幻想论”解释了一个三维的、有声有色的和连续的世界是如何被再现在二维的矩形照相平面上的,影像是对真实世界的经过选择的某些方面的一次受限定的再现。爱因汉姆所谈的电影的独特性包括以间接的表现法为基础的诗的叙事电影和注重并研究胶片及摄影机的形式特性的实验电影,也就是说他既强调电影影像与现实的关系,又强调电影影像之间的关系即电影的表达。总之,爱因汉姆电影美学的核心观点就是电影艺术与现实的差异性。

(2)巴赞的电影美学观点则恰好相反。作为电影照相本性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代表作《电影是什么》中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并由此构筑了他电影影像本体论的基石。巴赞认为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

学的基础,摄影影像就本体而言不同于各种传统的艺术再现;因为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他的理论一般称之为纪实美学。他呼唤电影现实主义,而这种现实主义首先存在于照相本性的纪实,即表现对象的真实。为此,就必须展现事物原貌的“透明性”,而摒弃镜头分切、蒙太奇等分析和重构现实的手段,因为它们给事物原貌蒙上了主观色彩并将单一的意义强加给观众,而现实存在永远是含义暧昧的。为了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他提出了长镜头理论。总之,巴赞在电影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上与爱因汉姆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他强调影像与现实的同一性并由此推演出了他的影像本体论、电影起源心理学和长镜头理论。

(3)在对待声音的问题上,爱因汉姆和巴赞也针锋相对。爱因汉姆的《电影作为艺术》是无声电影理论,他认为音响工艺革命将破坏电影艺术,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是两种美学上相异的、无法共存的媒介,因此他反对声音,推崇黑白无声片。这显然是他的电影艺术在于它与现实的差异以及格式塔心理学的美学观念作用下得出的结论。而巴赞则欢迎声音的加入,因为声音使得电影更加真实,更加接近现实世界;他认为声音技术的革命是电影语言演进的必然,它代表了再现一个更加完整的世界形象的机会。这种观点则显然是根源于他的电影影像本体论和电影语言进化论。可见,在对“完整”表现的渴望上,两人是截然相反的。总之,爱因汉姆和巴赞最根本的分歧在于他们如何看待电影与现实的关系,并由此在诸如电影拍摄手段、声音等许多问题上产生了针锋相对的美学主张。

(4)无论爱因汉姆还是巴赞,他们在对待电影与现实关系上的观点显然缺乏辨证性。后来的经典理论和当代电影理论对他们的美学观点的诘难正表明了电影在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螺旋式进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5.比较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理论。

(1)简介两人的理论著作和主要观点。并说明共性:a.强调电影对现实的记录功能。b.两者的出现都是二战后一种新的对传统单义解释的影像传统产生质疑的理论,有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

(2)克拉考尔最先从回顾照相的历史入手,推断出某些适合电影和照相的内容与技术属性,并把这些属性用作衡量影片的标准,看它是靠近还是背离他所标榜的理想。也就是说,克拉考尔的体系是一个演绎的体系,目的是评估和提倡一类影片。从这个意义上说,克拉考尔是一个理论家。而巴赞的理论是一个批评的、历史的体系。他首先是一个批评家。他的理论著作文集《电影是什么?》实际上是他的评论集。

他的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是通过一系列影评来展现的。他的电影影像本体论、电影起源心理学以及电影语言进化观的主要观点来自对电影的思考和对各种电影流派、电影现象尤其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及其它若干导演诸如雷诺阿、奥逊.威尔斯、布莱松等的作品的关注中总结出来的,体现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完整电影的神话》、《杰作:〈温别尔托.D〉》等文章中。

(3)克拉考尔的理论研究出发点比较单纯,就是电影和摄影(照相)的近亲性,并由此推断出什么样的题材才是适合电影表现的。他缺乏电影发展的历史意识。在应用批评标准时几乎无视类型的差别,只看影片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他的理想。从许多方面看,他的观念是缺乏发展的和重复的。巴赞则不然。他的出发点比较复杂。他也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他的著作作为一个整体主要倾向与批评方面和史学方面。他的理论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他是通过电影史、电影语言的演进来阐明他的电影美学观念,而没有半点简单化。

(4)克拉考尔的理论对后来的创作时间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而巴赞的理论对后来的实践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称为法国“新浪潮”之父,他的美学主张被贯彻到《电影手册》派的创作中。他对世界各国艺术家都产生了影响,在中国的80年代初也曾掀起过巴赞的理论研究热潮,并一度影响了第四代导演的创作,使之形成纪实美学的风格。

(5)克拉考尔的另一本重要电影社会学理论著作《从卡里加里博士到希特勒》与《电影的本性》在理论上自相矛盾。前者体现了一种“介入现实”的主张,而后者又鼓吹捕捉歧义的现实的原始状态。而巴赞尽管由散落的影评文章组成了自己的著作《电影是什么?》,理论体系和观点却统一而鲜明,电影影像本体论、电影起源心理学和电影语言进化观一脉相承。

*6.怎样理解克拉考尔所说电影不适合表现悲剧?

(1)克拉考尔在《电影的本性》中提出电影不适合于表现悲剧,是因为悲剧与舞台化故事有近亲性。悲剧只关心人的相互影响,排斥意外的东西,缺乏形象化的表现,这些都是和克拉考尔的理论主张相左的。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按其本性来说是照相的外延,因而也和照相一样和我们周围的世界具有显而易见的近亲性。当影片纪录和揭示物质现实时,它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影片。因此,克拉考尔抛开了传统的艺术观念,而用物质现实复原来概括他的电影观。他只允许电影发挥“纪录”和“揭示”两种功能,而排斥一切艺术家设计的、有明确思想意图的、在故事结构上有头有尾的影片。他认为,电影引起幻觉,而用幻觉来表现生命难以承受的严肃是不合适的。但

同时,克拉考尔又认为悲剧性成分可以插入。

(2)悲剧的主导情调是严峻(重大以为和普遍性)、阴暗的与悲哀的。悲剧的真正目的在于唤起一种与崇高的庄严气概有连接的畏惧情绪。从这个标准上来讲,在电影中,除了从戏剧改编过来的影片外,真正属于悲剧样式的影片没有多少。然而电影中缺少标准的悲剧样式可能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比如中国的“十七年”时期,就不可能产生现实题材的悲剧;相反,却可以产生历史题材的悲剧,如《甲午风云》、《风暴》、《林则徐》等。

*7.美国学者汉德逊提出,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美学主张认为部分之和大于整体,而以巴赞为代表的理论主张认为部分之和等于整体。但他们都只是所谓段落理论,还停留在语句水平。只有到了麦茨,才开始了本文理论的研究,并真正达到了话语水平。怎样理解?

(1)简述爱森斯坦和巴赞的理论主张核心,并比较之。抓住“1+1>2”和“1+1=2”。

(2)麦茨开始以电影的整体为研究对象,把影片作为本文、作为单元处理,开始了结构主义符号学电影理论,也开始了现代电影理论的历史。和经典理论不同的是,现代理论现代理论尤其是符号学摒弃了以作者经验、印象和感觉为依托的传统批评,它重视的不是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而是其背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它的起点并非电影是否是一门艺术,而是电影是否是一门语言,在晚近时期则是电影是否像一场梦。现代理论著作采用的方法不是美学,而是符号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和叙事学研究。正如美国学者波德维尔所言,现代电影研究是从60年代中期的现代电影理论出现算起的。

(3)简述麦茨为代表的符号学理论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以及这种方法的科学性。

10.细节在电影创作中的作用。

11.电影造型和电影叙事的关系。

12.你认为电影首先是一门工业还是首先是一门艺术?

13.电影艺术的特性是什么?

美国西部片与中国西部电影的比较研究

发展脉络共同点:1,都是以独特的西部地域风情为主要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第二,对西部的姿态越来越平等化、人文化。3,在美国西部片影响下,逐渐类型化,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和统一的风格,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片。不同:1,美西有待拓荒的处女地,原始荒芜,主题多征服西部。中西历史悠久,华夏文明发祥地,多倾情西部文化与风土人情。2,美西需要英雄,

建立新世界,主人公多西部英雄。中西世代栖息地,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主人公多普通的西部人。3,美西偏浪漫主义风格,中西偏现实主义风格。4,美西商业类型片,中西地域文化类型片。

经典影视解读期末复习资料大纲

问题1镜头的景别

特写(人体肩部以上)、近景(人体胸部以上)、中景(人体膝部以上)、全景(人体的全部和周围背景)、远景(被摄体所处环境)。

问题2、镜头的运动(推、拉、摇、移、跟、升降 快动作(低速摄影)/慢动作(高速摄影)) 1)推镜头(推):

两种情况:A、摄影机沿光轴方向向前移动;B、采取变焦距镜头,从短焦距调至长焦距。

两种方法的区别:①、变焦距镜头往往带有强调的成分。②、变焦距镜头的主要特征是主观性,摄影机前行的主要特征则是客观性。

推镜头的作用:

①、把观众带入故事环境;(摄影机前行)

②、把被摄主体(人或者物)从众多的被摄对象中突出出来;

③、突出人物身体某一部分的表演的表现力,如脸、手、眼睛等。

④、强调、夸张某一被摄物体的局部。(变焦距镜头)

⑤、代表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变焦距镜头)

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变焦距镜头)《法国中尉的女人、海边相遇》。

2)拉镜头(拉):

两种情况:A、 摄影机沿光轴方向向后移动; B、 采取变焦距镜头,从长焦距调至短焦距。 两种方法的区别:①、变焦距镜头往往带有强调的成分。②、 变焦距镜头的主要特征是主观性,摄影机后退的主要特征则是客观性。

拉镜头的作用:①、表现被摄主体与它所处环境的关系;②、结束一个段落或者为全片结尾。

3)摇镜头(摇):

在拍摄一个镜头时,摄影机的机位不动,只有机身作上下、左右的旋转等运动。

摇镜头的作用主要是:

①、介绍环境。

②、从一个被摄主体转向另一个被摄主体。

③、表现人物的运动。

④、代表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

⑤、表现剧中人物的内心感受。

记录片热原因:

1,新纪录片追求戏剧性 叫好又叫座 03年巴西《174路公共汽车》记录了一个玩命之徒劫持一辆公交车的恐怖过程,以及警察试图解救人质时丑态百出的闹剧场面。《抓住弗里德曼一家》一中产阶级家庭父子同时被控猥亵儿童。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埃罗尔·莫里斯《战争迷雾》支持越战叛变者。《冰封168小时》英国票房史上最成功的记录片。

2,观众渴望真实和真相 好莱坞大片不可能拥有的特质:真实性。目前倾向明显、渗入大量观点的主观性纪录片比那些试图或自称保持冷静中立的客观性纪录片更受欢迎。迈克尔·摩尔历来以政治讽刺著称,《科伦拜恩的保龄》是影史上最卖座的记录片之一。《华氏911》获金棕榈大奖,仍具尖锐的反美立场和揭露滔天阴谋的勃勃野心,这也是受关注原因之一。了解虚假表象之下的真相是他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3,电视无法满足公众对真相的需求 电视纪录片越来越缺乏创意,越来越保守难看,正走向模式化和僵化。“真实秀”越来越不真实。电视节目的提供量迅猛增加,但内容所传达的态度和立场并不够宽容和多元化。电视仍然是主流思想的传媒工具。只有独立投资、尊重导演立场的个人化电影记录才可能满足多元化需求。

4,社会进步,思想解放,纪录片角色转变 过去凡事不是黑的就是白的。现在允许了多元。在纪录片作为重大历史事件见证人的角色越来越没有意义,相反,纪录片可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发出声音,拯救生命。

揭露真相,不光彩的被揭露者和不友好的被拍摄者都会阻扰、破坏纪录片的拍摄。纪录片人因此常身处险境。

4)移动镜头(移):

摄影机沿水平方向作各方面的移动。(“升”、“降”是垂直方向)。

两种情况:A、人不动,摄影机动;B、人和摄影机都动。(接近“跟”,但是,速度不一样)。

5)跟镜头(跟):

摄影机跟随被摄主体一起运动。

“跟”与“移”的区别:

①、摄影机的运动速度与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一致;

②、被摄主体在画面构图中的位置基本不变;

③、画面构图的景别不变。

6)升降镜头

摄影机在升降机上做上下运动所拍摄的画面,是一种从多个视点表现场景的方法。其变化有垂直升降、弧形升降、斜向升降或不规则升降。作用:升降镜头在速度和节奏方面运用适当,可以创造性的表达一场戏的情调。

问题3、镜头的焦距

标准镜头是指焦距为40~50毫米的镜头。所拍摄的画面接近人眼正常感受的视野和经验。 短焦距镜头又称广角镜头或鱼眼镜头,是指焦距小于40毫米的镜头。视野广阔,纵深感强烈 长焦距镜头又称望远镜头,是指焦距大于50毫米的镜头。视野小,纵向空间扁平

变焦距镜头一个镜头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调整焦距。变焦镜头在不方便移动设备的条件下用来代替推、拉效果

问题4、镜头的角度

平角度摄影机处于与人眼水平视线等高的位置,最常见的镜头

仰角度可以使被摄物体在画面中显得高大威严

俯角度鸟瞰全貌,表现开阔的场景;能使人和物产生强烈的被压缩感

问题5、构图

主体主体是表达画面内容的主要对象,也是画面结构的重点。

陪体为突出主体、帮助主体揭示画面内容而存在;均衡画面、美化画面、渲染气氛。

环境指主体、陪体周围的人物、景物和空间。

问题6、光的方向(顺光、侧光、逆光、顶光、脚光) 顺光:比较平淡的用光,相对于其他用光显得不够立体,质感不是很强。

侧光:提炼、抽取拍摄主体的线条,强调质感。

逆光:体现线条的光,突出轮廓。

顶光:光由上至下,呈渐变状,对于人像集中突出头部,显得严肃、神圣的感觉。

脚光:从脚下地面的高度向上照射的灯光;尤指在舞台前端台板上安放的排灯中的一个灯。 问题7、色彩

暖色调,主要颜色是红、橙、黄等暖色,给人以温暖、热烈、扩张的感觉。

冷色调,主要颜色是青、蓝、紫等冷色,给人以寒冷、沉静、收缩的感觉。

问题8、声音

电影中声音可以分为人声、音响、音乐三大类。

问题9、声画关系

声画合一

指影片中声音和画面严格匹配,发声者与所发声音同步进行。最常见、最易被观众接受的声画关系。加强画面的真实感、逼真性、再现性。

声画分离

指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不匹配、不同步。此时的声音一般以画外音的形式呈现。使声音与形象具备了相对的独立性,突出了声音的表现作用。

声画对位

指声音和画面形象各自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巧妙地承担冲突性强的叙事任务。鲜明地表现人物内心和营造独特氛围。直接形象地表达深刻的象征含义。

电视与电影的区别:

1,发展历史不同

2,制作流程不同(拍摄上,主要是设备选择、图像制作和布光与录音的区别;后期制作过程中,表现在制作步骤,设备,编辑上的区别)

3,收视成本不同

4,拍摄方式不同(记录介质、播放屏幕尺寸、拍摄设设备不同)

5,电影场景比较唯美,电视剧比较简单

6.技术上的差异(视觉暂留特性,光影生成和物象反映成像,热媒介;像素成像,电视播控、电视发射和电视接收,冷媒介)

7.剧本创作方面不同(电视剧是编剧艺术,剧本故事性第一位.电影则是导演的艺术,商业类电影故事第一要素,艺术类电影情绪第一位)8.电视与电影的区别最关键的是在于存储的介质(传统的电视是“磁传教的”,传统的电影是“胶片传教”)

9.宽容度不同:宽容度就表现了摄像机所能正确反映景物的最高亮度最底亮度的范围比。电视摄像的宽容度值是影视造型艺术中的最低值)10.电视剧重在剧情,而电影就是重在影象效果

11.关于电影与电视品质的区别(图像结构的组成、成像质量、播放速度效果)

12.针对受众范围不一样(电视大众化,电影小众传播)

13.宣传力度不一样(盈利方式的不同使电影的宣传投资费用及力度都相对电视较大)

14.传播技术手段不一样(电视多是卫星传播,范围广泛,电影主要靠固定的电影院放映)

15.艺术种类不一样( 电视形成多种艺术种类,比如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音乐、电视广告、电视综艺节目等。电影主要是电影故事片。电视的再生产成本来源主要靠广告,电影则主要靠票房收入。)

普及率不一样(电视普及率高,电影需要播放接收设备比较昂贵)

电影的故事片和电视剧的区别:

① 故事片偏重于空间艺术,电视剧更偏重于时间艺术

② 故事片重于造型,电视剧偏重于叙事。

③ 故事片发展大场面,大视野的全景式的题材,电视剧更适合表现家庭伦理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

题材

④ 在电影封闭的情况下,是观众对故事片所创造的梦幻世界趋于认同,产生仿佛身临其境的体验。

电视是在日常家庭环境中欣赏,由于各种的干扰,观众始终保持理智的状态,于电视剧剧情若即若离的状态。

导演:电影艺术创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把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的总负责人。作为电影创作中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者,导演组织和团结摄制组内所有的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发挥他们的才能,使摄制组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溶为一体。导演的再创作以电影文学剧本为基础,运用蒙太奇思维进行艺术构思,编写分镜头剧本和“导演阐述”,包括对未来影片主题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写,场面的调度,以及时空结构、声画造型和艺术样式的确定等。然后物色和确定演员,并根据总体构思,对摄影、演员、美术设计、录音、作曲等创作部门提出要求,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研究有关资料,分析剧本,集中和统一创作意图,确定影片总的创作计划。导演还要按照制片部门安排的摄制计划,领导现场拍摄和各项后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摄制完成为止。一部影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演的素质与修养;一部影片的风格,也往往体现了导演的艺术风格。

精选论述题

1.比较经典电影理论和现代电影理论的异同。

答:(1)经典电影理论一般是指60年代中期结构主义符号学电影理论兴起之前的以研究电影本体为核心的电影理论,包括电影美学、电影心理学、电影社会学等诸多形态;现代电影理论一般是指以6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的一系列新的电影理论思潮和流派,发轫于结构主义符号学电影理论,还包括后来的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女权主义电影理论、意识形态学电影理论等。(一般认为经典理论止于米特里,而现代理论始于麦茨。)两者是连续性和断裂性的统一。他们统一于深层主题的连续性,即那些反复出现的论题,如电影的本性、电影的特性,其中最重要的则是电影与现实、或者说电影与真实的关系问题。经典理论研究的是电影作品和世界以及和作品自身的关系,而现代理论研究是电影作品和观众的关系。经典理论回答电影与现实关系是通过对感知的解释,而现代理论是通过分析影像与观众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确定为一种想象关系,即想象关系如何形成的叙事策略和由此造成的意识形态快感。

观众取代现实成为基本的参照点。现代理论甚至认为,电影再现的现实就是自我。博德里的“电影机器意识形态”和巴赞的“完整电影的神话”的对立恰为明证。这个从经典理论到现代理论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单纯对客观世界的探究进入对主客观世界关系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演变同时也意味着电影理论研究对象的根本转变,也是是由对电影本身的研究转变为对电影性或电影关系的研究,由对电影艺术的研究转变为对电影文化的研究,由本体研究、生产美学、产品美学转变为接受美学、观众心理学。而整个现代电影理论则是“观影者与影像关系”这一核心命题的构成、变形、消解的历史。

(2)现代电影理论是一种独立于影片制作的电影文化学,不同与一般的艺术哲学或美学。和经典理论不同,它重视的不是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而是其背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它的起点并非电影是否是一门艺术,而是电影是否是一门语言,在晚近时期则是电影是否像一场梦。现代理论著作采用的方法不是美学,而是符号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和叙事学研究。经典时期由美学提供的统一方法已经解体,被分解成多种方法;只有多种主导表述,没有单一的主导表述。现代理论尤其是符号学屏弃了以作者经验、印象和感觉为依托的传统批评,主张精细化的科学主义的批评,建立电影批评理论的“元理论”。现代理论最终使电影与电影创作、电影理论与电影评论分开。同样,现代理论对影片的关注不再是本文艺术的、美的一面,而是力图找出本文中断裂、沟壑的一面,从中发现它所暴露的社会文化问题。

(3)经典理论时期,无论蒙太奇学派、现实主义学派还是电影心理学派,彼此间都缺乏密切的、递进的发展关系,而显示出分散的、自说自话的特点。而现代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某种内在的连贯性(具体阐释)。而整个现代电影理论的出发点则是结构主义。

(4)正如前所言,经典理论和现代理论之间虽然存在明显的断裂和破格,但在某些根本性问题上却有着深层次联系。比如经典理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电影特性——就以一种明显的连续性重现出现在麦茨的“电影语言”概念中。麦茨的理论就是要辨别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符码及一般文化符码而专属于电影的符码和次符码。但它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物,而是作为一个根本性的方法问题。就此而言,经典电影理论与第一符号学之间确有一种真正的连续性。

2.谈谈对蒙太奇理论的理解。

(1)蒙太奇理论主要指早期电影中以维尔托夫、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为代表的蒙太奇理论。通称的蒙太奇理论并不能囊括所有对蒙太奇问题的看法。西方的格里菲斯、卓别林、雷纳.克莱尔、费里尼、爱因汉姆、米特里等,苏联的杜甫仁科、瓦西里耶夫兄弟、柯静采夫、尤特凯维奇、罗姆、格拉西莫夫等,都曾对蒙太奇的问题作出各自的解释。但苏联学派对蒙太奇的看法有一定的继承性,即便早期阶段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过程。 苏联电影理论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蒙太奇不仅是将各个拍摄下来的片段加以联接使观众对连续发展着的动作获得完整的印象的表现手段,而且是将各种现象的隐蔽的内在联系变成明显可见、不言自明的最重要的艺术方法。

(2)苏联早期的蒙太奇学派对蒙太奇的看法是:蒙太奇是对拍摄下来的时空进行主观处理,选择时空的重点现实片段以表现剧情。蒙太奇不是复制现实,而是通过把不同的因素当作相同的因素加以综合而压缩具有特征的东西。电影时间是经过剪裁和综合的时间,取决于观察的速度;电影空间是经过压缩和重组的空间。

(3)以下分别简介维尔托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的主要观点。

3.比较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蒙太奇观念。

(1)爱森斯坦强调蒙太奇表现斗争和冲突,通过冲突表现新的概念,一种完全不同于这两个镜头本身的新的质,也就是1+1>2。他的早期的“杂耍蒙太奇”和后来的“理性蒙太奇”都强调一种隐喻,希望通过镜头组接产生概念代替艺术形象,造成有目的的主题效果。在他的蒙太奇观念中,蒙太奇不仅是产生效果的手段,而且首先是阐明思想的手段,即通过某种电影语言及其表现形式阐明思想的手段。蒙太奇的思维是与整个思维的一般思想基础分不开的。他把蒙太奇提到一个思想方法的高度并不断完善自己的蒙太奇理论体系。在爱森斯坦看来,美国电影中的平行关系在苏联的体系中是矛盾的,这是意识形态的差异。艺术家则责任是引导观众去体会和读解隐藏在作品中的艺术家对所叙述的故事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是黑格尔主义和马克思注意哲学观的混合的产物。

(2)普多夫金在对蒙太奇作为意识形态修辞的问题上、在电影的哲学观上以及在蒙太奇的使用方法上有根本不同。普多夫金强调蒙太奇连接镜头的作用,强调连贯性。他同样把蒙太奇视为电影艺术创作的基础。他从一般意义上为蒙太奇所下的定义是:蒙太奇就是要揭示出现实生活中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辨证思维的过程。它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意图而组织电影动作的手段之一。蒙太奇的运用则显示出导演观察生活、

分析观察结果并对之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基于这种思考,普多夫金创立了“联想蒙太奇”,具有很浓的诗意和抒情因素。“联想蒙太奇”把没有物质联系但却具有十分密切主题联系的视象并列起来。这种手法一般只能在影片的局部使用,而不能用它来统一全部镜头。普多夫金的理论强调了电影的叙事性,即通过分镜头突出细节的重要性,通过对情节和事件的分解组合,再现情节和事件,使蒙太奇成为剧情片段的连续 ,从而加强电影的叙事力量;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30、40年代的苏联和美国的情节剧模式,因此被20年代先锋主义艺术家们看作是格里菲斯电影叙事结构的继续,甚至被爱森斯坦认为是把蒙太奇这一新的电影造型手段纳入到传统的再现美学范畴,是现代主义美学道路上的倒退。

(3)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的蒙太奇观念还有一些相同之处,他们都强调蒙太奇的辨证思维方法,也都强调一种诗意和抒情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只是蒙太奇在镜头连接中的两种方式:爱森斯坦强调通过冲突表达观念和情感,而普多夫金强调通过连接叙事。另外,爱森斯坦强调蒙太奇的外在形式,并把这种形式看成是社会意识的反映,而普多夫金则强调心理因素。

*4.比较爱因汉姆与巴赞的电影美学观点的不同。

答:(1)爱因汉姆作为电影形象本性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代表论著《电影作为艺术》中,以艺术应追求表现媒介特有潜力为基本出发点,认为艺术作品不单纯是模拟现实或有选择的复制现实,而应是一种现实的对等物;所以用机械手段重现现实的电影之所以能成为艺术,正是来自于它与现实的差异。也就是说源于电影不能完美的重现现实的那些特性。这显然是从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的“心理的结构能力说”出发得出的结论;爱因汉姆由此提出了“局部幻想论”。他将电影的独特性以及电影艺术产生与它与现实的差异称作一个美学命题,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感知方式与电影影像之间的本质性比较论证电影是一门艺术。“局部幻想论”解释了一个三维的、有声有色的和连续的世界是如何被再现在二维的矩形照相平面上的,影像是对真实世界的经过选择的某些方面的一次受限定的再现。爱因汉姆所谈的电影的独特性包括以间接的表现法为基础的诗的叙事电影和注重并研究胶片及摄影机的形式特性的实验电影,也就是说他既强调电影影像与现实的关系,又强调电影影像之间的关系即电影的表达。总之,爱因汉姆电影美学的核心观点就是电影艺术与现实的差异性。

(2)巴赞的电影美学观点则恰好相反。作为电影照相本性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代表作《电影是什么》中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并由此构筑了他电影影像本体论的基石。巴赞认为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

学的基础,摄影影像就本体而言不同于各种传统的艺术再现;因为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他的理论一般称之为纪实美学。他呼唤电影现实主义,而这种现实主义首先存在于照相本性的纪实,即表现对象的真实。为此,就必须展现事物原貌的“透明性”,而摒弃镜头分切、蒙太奇等分析和重构现实的手段,因为它们给事物原貌蒙上了主观色彩并将单一的意义强加给观众,而现实存在永远是含义暧昧的。为了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他提出了长镜头理论。总之,巴赞在电影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上与爱因汉姆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他强调影像与现实的同一性并由此推演出了他的影像本体论、电影起源心理学和长镜头理论。

(3)在对待声音的问题上,爱因汉姆和巴赞也针锋相对。爱因汉姆的《电影作为艺术》是无声电影理论,他认为音响工艺革命将破坏电影艺术,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是两种美学上相异的、无法共存的媒介,因此他反对声音,推崇黑白无声片。这显然是他的电影艺术在于它与现实的差异以及格式塔心理学的美学观念作用下得出的结论。而巴赞则欢迎声音的加入,因为声音使得电影更加真实,更加接近现实世界;他认为声音技术的革命是电影语言演进的必然,它代表了再现一个更加完整的世界形象的机会。这种观点则显然是根源于他的电影影像本体论和电影语言进化论。可见,在对“完整”表现的渴望上,两人是截然相反的。总之,爱因汉姆和巴赞最根本的分歧在于他们如何看待电影与现实的关系,并由此在诸如电影拍摄手段、声音等许多问题上产生了针锋相对的美学主张。

(4)无论爱因汉姆还是巴赞,他们在对待电影与现实关系上的观点显然缺乏辨证性。后来的经典理论和当代电影理论对他们的美学观点的诘难正表明了电影在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螺旋式进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5.比较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理论。

(1)简介两人的理论著作和主要观点。并说明共性:a.强调电影对现实的记录功能。b.两者的出现都是二战后一种新的对传统单义解释的影像传统产生质疑的理论,有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

(2)克拉考尔最先从回顾照相的历史入手,推断出某些适合电影和照相的内容与技术属性,并把这些属性用作衡量影片的标准,看它是靠近还是背离他所标榜的理想。也就是说,克拉考尔的体系是一个演绎的体系,目的是评估和提倡一类影片。从这个意义上说,克拉考尔是一个理论家。而巴赞的理论是一个批评的、历史的体系。他首先是一个批评家。他的理论著作文集《电影是什么?》实际上是他的评论集。

他的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是通过一系列影评来展现的。他的电影影像本体论、电影起源心理学以及电影语言进化观的主要观点来自对电影的思考和对各种电影流派、电影现象尤其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及其它若干导演诸如雷诺阿、奥逊.威尔斯、布莱松等的作品的关注中总结出来的,体现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完整电影的神话》、《杰作:〈温别尔托.D〉》等文章中。

(3)克拉考尔的理论研究出发点比较单纯,就是电影和摄影(照相)的近亲性,并由此推断出什么样的题材才是适合电影表现的。他缺乏电影发展的历史意识。在应用批评标准时几乎无视类型的差别,只看影片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他的理想。从许多方面看,他的观念是缺乏发展的和重复的。巴赞则不然。他的出发点比较复杂。他也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他的著作作为一个整体主要倾向与批评方面和史学方面。他的理论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他是通过电影史、电影语言的演进来阐明他的电影美学观念,而没有半点简单化。

(4)克拉考尔的理论对后来的创作时间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而巴赞的理论对后来的实践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称为法国“新浪潮”之父,他的美学主张被贯彻到《电影手册》派的创作中。他对世界各国艺术家都产生了影响,在中国的80年代初也曾掀起过巴赞的理论研究热潮,并一度影响了第四代导演的创作,使之形成纪实美学的风格。

(5)克拉考尔的另一本重要电影社会学理论著作《从卡里加里博士到希特勒》与《电影的本性》在理论上自相矛盾。前者体现了一种“介入现实”的主张,而后者又鼓吹捕捉歧义的现实的原始状态。而巴赞尽管由散落的影评文章组成了自己的著作《电影是什么?》,理论体系和观点却统一而鲜明,电影影像本体论、电影起源心理学和电影语言进化观一脉相承。

*6.怎样理解克拉考尔所说电影不适合表现悲剧?

(1)克拉考尔在《电影的本性》中提出电影不适合于表现悲剧,是因为悲剧与舞台化故事有近亲性。悲剧只关心人的相互影响,排斥意外的东西,缺乏形象化的表现,这些都是和克拉考尔的理论主张相左的。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按其本性来说是照相的外延,因而也和照相一样和我们周围的世界具有显而易见的近亲性。当影片纪录和揭示物质现实时,它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影片。因此,克拉考尔抛开了传统的艺术观念,而用物质现实复原来概括他的电影观。他只允许电影发挥“纪录”和“揭示”两种功能,而排斥一切艺术家设计的、有明确思想意图的、在故事结构上有头有尾的影片。他认为,电影引起幻觉,而用幻觉来表现生命难以承受的严肃是不合适的。但

同时,克拉考尔又认为悲剧性成分可以插入。

(2)悲剧的主导情调是严峻(重大以为和普遍性)、阴暗的与悲哀的。悲剧的真正目的在于唤起一种与崇高的庄严气概有连接的畏惧情绪。从这个标准上来讲,在电影中,除了从戏剧改编过来的影片外,真正属于悲剧样式的影片没有多少。然而电影中缺少标准的悲剧样式可能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比如中国的“十七年”时期,就不可能产生现实题材的悲剧;相反,却可以产生历史题材的悲剧,如《甲午风云》、《风暴》、《林则徐》等。

*7.美国学者汉德逊提出,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美学主张认为部分之和大于整体,而以巴赞为代表的理论主张认为部分之和等于整体。但他们都只是所谓段落理论,还停留在语句水平。只有到了麦茨,才开始了本文理论的研究,并真正达到了话语水平。怎样理解?

(1)简述爱森斯坦和巴赞的理论主张核心,并比较之。抓住“1+1>2”和“1+1=2”。

(2)麦茨开始以电影的整体为研究对象,把影片作为本文、作为单元处理,开始了结构主义符号学电影理论,也开始了现代电影理论的历史。和经典理论不同的是,现代理论现代理论尤其是符号学摒弃了以作者经验、印象和感觉为依托的传统批评,它重视的不是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而是其背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它的起点并非电影是否是一门艺术,而是电影是否是一门语言,在晚近时期则是电影是否像一场梦。现代理论著作采用的方法不是美学,而是符号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和叙事学研究。正如美国学者波德维尔所言,现代电影研究是从60年代中期的现代电影理论出现算起的。

(3)简述麦茨为代表的符号学理论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以及这种方法的科学性。

10.细节在电影创作中的作用。

11.电影造型和电影叙事的关系。

12.你认为电影首先是一门工业还是首先是一门艺术?

13.电影艺术的特性是什么?

美国西部片与中国西部电影的比较研究

发展脉络共同点:1,都是以独特的西部地域风情为主要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第二,对西部的姿态越来越平等化、人文化。3,在美国西部片影响下,逐渐类型化,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和统一的风格,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片。不同:1,美西有待拓荒的处女地,原始荒芜,主题多征服西部。中西历史悠久,华夏文明发祥地,多倾情西部文化与风土人情。2,美西需要英雄,

建立新世界,主人公多西部英雄。中西世代栖息地,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主人公多普通的西部人。3,美西偏浪漫主义风格,中西偏现实主义风格。4,美西商业类型片,中西地域文化类型片。

经典影视解读期末复习资料大纲

问题1镜头的景别

特写(人体肩部以上)、近景(人体胸部以上)、中景(人体膝部以上)、全景(人体的全部和周围背景)、远景(被摄体所处环境)。

问题2、镜头的运动(推、拉、摇、移、跟、升降 快动作(低速摄影)/慢动作(高速摄影)) 1)推镜头(推):

两种情况:A、摄影机沿光轴方向向前移动;B、采取变焦距镜头,从短焦距调至长焦距。

两种方法的区别:①、变焦距镜头往往带有强调的成分。②、变焦距镜头的主要特征是主观性,摄影机前行的主要特征则是客观性。

推镜头的作用:

①、把观众带入故事环境;(摄影机前行)

②、把被摄主体(人或者物)从众多的被摄对象中突出出来;

③、突出人物身体某一部分的表演的表现力,如脸、手、眼睛等。

④、强调、夸张某一被摄物体的局部。(变焦距镜头)

⑤、代表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变焦距镜头)

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变焦距镜头)《法国中尉的女人、海边相遇》。

2)拉镜头(拉):

两种情况:A、 摄影机沿光轴方向向后移动; B、 采取变焦距镜头,从长焦距调至短焦距。 两种方法的区别:①、变焦距镜头往往带有强调的成分。②、 变焦距镜头的主要特征是主观性,摄影机后退的主要特征则是客观性。

拉镜头的作用:①、表现被摄主体与它所处环境的关系;②、结束一个段落或者为全片结尾。

3)摇镜头(摇):

在拍摄一个镜头时,摄影机的机位不动,只有机身作上下、左右的旋转等运动。

摇镜头的作用主要是:

①、介绍环境。

②、从一个被摄主体转向另一个被摄主体。

③、表现人物的运动。

④、代表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

⑤、表现剧中人物的内心感受。

记录片热原因:

1,新纪录片追求戏剧性 叫好又叫座 03年巴西《174路公共汽车》记录了一个玩命之徒劫持一辆公交车的恐怖过程,以及警察试图解救人质时丑态百出的闹剧场面。《抓住弗里德曼一家》一中产阶级家庭父子同时被控猥亵儿童。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埃罗尔·莫里斯《战争迷雾》支持越战叛变者。《冰封168小时》英国票房史上最成功的记录片。

2,观众渴望真实和真相 好莱坞大片不可能拥有的特质:真实性。目前倾向明显、渗入大量观点的主观性纪录片比那些试图或自称保持冷静中立的客观性纪录片更受欢迎。迈克尔·摩尔历来以政治讽刺著称,《科伦拜恩的保龄》是影史上最卖座的记录片之一。《华氏911》获金棕榈大奖,仍具尖锐的反美立场和揭露滔天阴谋的勃勃野心,这也是受关注原因之一。了解虚假表象之下的真相是他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3,电视无法满足公众对真相的需求 电视纪录片越来越缺乏创意,越来越保守难看,正走向模式化和僵化。“真实秀”越来越不真实。电视节目的提供量迅猛增加,但内容所传达的态度和立场并不够宽容和多元化。电视仍然是主流思想的传媒工具。只有独立投资、尊重导演立场的个人化电影记录才可能满足多元化需求。

4,社会进步,思想解放,纪录片角色转变 过去凡事不是黑的就是白的。现在允许了多元。在纪录片作为重大历史事件见证人的角色越来越没有意义,相反,纪录片可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发出声音,拯救生命。

揭露真相,不光彩的被揭露者和不友好的被拍摄者都会阻扰、破坏纪录片的拍摄。纪录片人因此常身处险境。

4)移动镜头(移):

摄影机沿水平方向作各方面的移动。(“升”、“降”是垂直方向)。

两种情况:A、人不动,摄影机动;B、人和摄影机都动。(接近“跟”,但是,速度不一样)。

5)跟镜头(跟):

摄影机跟随被摄主体一起运动。

“跟”与“移”的区别:

①、摄影机的运动速度与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一致;

②、被摄主体在画面构图中的位置基本不变;

③、画面构图的景别不变。

6)升降镜头

摄影机在升降机上做上下运动所拍摄的画面,是一种从多个视点表现场景的方法。其变化有垂直升降、弧形升降、斜向升降或不规则升降。作用:升降镜头在速度和节奏方面运用适当,可以创造性的表达一场戏的情调。

问题3、镜头的焦距

标准镜头是指焦距为40~50毫米的镜头。所拍摄的画面接近人眼正常感受的视野和经验。 短焦距镜头又称广角镜头或鱼眼镜头,是指焦距小于40毫米的镜头。视野广阔,纵深感强烈 长焦距镜头又称望远镜头,是指焦距大于50毫米的镜头。视野小,纵向空间扁平

变焦距镜头一个镜头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调整焦距。变焦镜头在不方便移动设备的条件下用来代替推、拉效果

问题4、镜头的角度

平角度摄影机处于与人眼水平视线等高的位置,最常见的镜头

仰角度可以使被摄物体在画面中显得高大威严

俯角度鸟瞰全貌,表现开阔的场景;能使人和物产生强烈的被压缩感

问题5、构图

主体主体是表达画面内容的主要对象,也是画面结构的重点。

陪体为突出主体、帮助主体揭示画面内容而存在;均衡画面、美化画面、渲染气氛。

环境指主体、陪体周围的人物、景物和空间。

问题6、光的方向(顺光、侧光、逆光、顶光、脚光) 顺光:比较平淡的用光,相对于其他用光显得不够立体,质感不是很强。

侧光:提炼、抽取拍摄主体的线条,强调质感。

逆光:体现线条的光,突出轮廓。

顶光:光由上至下,呈渐变状,对于人像集中突出头部,显得严肃、神圣的感觉。

脚光:从脚下地面的高度向上照射的灯光;尤指在舞台前端台板上安放的排灯中的一个灯。 问题7、色彩

暖色调,主要颜色是红、橙、黄等暖色,给人以温暖、热烈、扩张的感觉。

冷色调,主要颜色是青、蓝、紫等冷色,给人以寒冷、沉静、收缩的感觉。

问题8、声音

电影中声音可以分为人声、音响、音乐三大类。

问题9、声画关系

声画合一

指影片中声音和画面严格匹配,发声者与所发声音同步进行。最常见、最易被观众接受的声画关系。加强画面的真实感、逼真性、再现性。

声画分离

指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不匹配、不同步。此时的声音一般以画外音的形式呈现。使声音与形象具备了相对的独立性,突出了声音的表现作用。

声画对位

指声音和画面形象各自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巧妙地承担冲突性强的叙事任务。鲜明地表现人物内心和营造独特氛围。直接形象地表达深刻的象征含义。

电视与电影的区别:

1,发展历史不同

2,制作流程不同(拍摄上,主要是设备选择、图像制作和布光与录音的区别;后期制作过程中,表现在制作步骤,设备,编辑上的区别)

3,收视成本不同

4,拍摄方式不同(记录介质、播放屏幕尺寸、拍摄设设备不同)

5,电影场景比较唯美,电视剧比较简单

6.技术上的差异(视觉暂留特性,光影生成和物象反映成像,热媒介;像素成像,电视播控、电视发射和电视接收,冷媒介)

7.剧本创作方面不同(电视剧是编剧艺术,剧本故事性第一位.电影则是导演的艺术,商业类电影故事第一要素,艺术类电影情绪第一位)8.电视与电影的区别最关键的是在于存储的介质(传统的电视是“磁传教的”,传统的电影是“胶片传教”)

9.宽容度不同:宽容度就表现了摄像机所能正确反映景物的最高亮度最底亮度的范围比。电视摄像的宽容度值是影视造型艺术中的最低值)10.电视剧重在剧情,而电影就是重在影象效果

11.关于电影与电视品质的区别(图像结构的组成、成像质量、播放速度效果)

12.针对受众范围不一样(电视大众化,电影小众传播)

13.宣传力度不一样(盈利方式的不同使电影的宣传投资费用及力度都相对电视较大)

14.传播技术手段不一样(电视多是卫星传播,范围广泛,电影主要靠固定的电影院放映)

15.艺术种类不一样( 电视形成多种艺术种类,比如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音乐、电视广告、电视综艺节目等。电影主要是电影故事片。电视的再生产成本来源主要靠广告,电影则主要靠票房收入。)

普及率不一样(电视普及率高,电影需要播放接收设备比较昂贵)


相关内容

  • 对当前幼儿园整合课程的思考
  • 里期教育 ¨ 课程整合化问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就进入了我国幼教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视野.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整合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但不能否认的是,由 强调儿童认知发展与情意发展的整合.所以,它更多的是代表了一种新的课程价值取向.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人们依据"整 ...

  • [信息技术论文]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
  •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之我见 摘要:素质教育的飞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使得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成为必然.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课程和其他学科互利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含义,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 ...

  • 浅谈小学阶段语文学科和各学科间的整合_3
  • 浅谈小学阶段语文学科和各学科间的整合 栖霞区八卦洲 下坝小学 吴良才 2006-4-20 引 言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狭窄,学科之间缺乏联系,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 ...

  • 整合营销传播
  • <整合营销传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整合营销传播 课程英文名称:Research on IMC 课程编号:180010310 学 时 数:32 适用专业:广告学 学 分 数:2 课 程 性质:选修课 应开课学期:31 执 笔 人:崔源 审 核 人 : 批 准 人 : 编写日期:2 ...

  •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摘要: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意味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认为,这种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有机统一在一个时空平台上,借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

  • 浅谈美术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 浅谈美术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2009级美术班 赵敏 摘要: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学校内部的美术课程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相关学科资源几大板块,在这些板块中,人力资源是最具能动性的成分,其中的美 ...

  •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
  •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 余胜泉 陈莉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100875) [摘 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迅速被广泛传播,各种整合的教学也纷纷进入课堂,但很多课都侧重形式或模式探索,出现了一些重形式而忽视实质的倾向,什么样的课程整合才算有效,一直以来困扰 ...

  • 某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两类课程整合的阶段性总结
  •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也必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那种因循守旧的教学模式将被彻底打破,鉴于此,我校电子商务专业(以下简称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将列入教学工作重点。xx 年,我校电子商务专业通过了省教育厅电子商务专业教改遴选,并于当年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教改专家组 ...

  •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有效整合
  •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有效整合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探究并实践先进的教学理论,多次尝试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整合,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全 ...

  • 第三章 分析有效整合的基本原则
  • 第三章 分析有效整合的基本原则 核心概念 一有效教学的兴起 有效教学理念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 在国外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理论, 对我国也有较大影响. 有效教学的定义: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一切一学生为根本出发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