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教学案

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教学案

【教学要点】

1、继续讲解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表现手法

2、课堂训练。

3、规律方法总结。

【教学内容】

一、回顾上节所讲内容,导入本节课教学内容。

二、继续讲解散文阅读的答题方法及技巧。

III 、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从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试题来看,表达技巧鉴赏类命题角度,主要应有以下方面:

1. 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 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4. 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说明: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

5. 综合考查以上内容。要求考生首先应熟悉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赏析时,考生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可作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作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评结合,都是符合要求的。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滴,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肖铁《壶口的黄河》

题目: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导:第一步:明确“运用了什么手法(技巧)”。

主观上写人的感受,实际上是为了表现出黄河气势,这叫侧面烘托。

第二步:明确“该手法(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

作者从多个角度来写主观感受,如写心跳、耳聋、眼花、脑子一片空白等。尽管没有正面写壶口的黄河,由人的主观感受却不难体会出壶口的黄河气势。

第三步:明确“某手法(技巧)运用后好在哪些方面”。

侧面烘托能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结合具体文段,就在于表现壶口的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增强现场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壶口的黄河。

答:⑴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衬托)的手法。⑵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光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⑪艺术类(技巧类)

A 、叙述方式:顺叙、插叙、倒叙

B 、描写方式: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C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D 、艺术技巧

情景交融: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烘托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白描:方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等

⒈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⒉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⒊解题技巧

此类题型,一般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⑴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⑵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⑶有何效果或作用。结合具体语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加以说明。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

总之,遇到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的题型,一定要把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回答。因为任何技巧都是为表达内容,揭示主题服务的。

鉴赏表达技巧一般包括各种表达方式的作用;各种句式的修辞功能;各种写作技巧的效果。诸如:①运用背景,可拓展视野;②蓄势于前,急转于后,常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③立“文眼”能帮助读者准确迅速地理解作品的主旨或脉络;④设置线索,可一线贯珠;⑤侧面烘托,可凸现主体;⑥欲扬先抑,“扬”效更佳;⑦虚实相生,可扩大容量;⑧回环反复,可增加韵律美;⑨疏密相间,可增加节奏美;⑩对比行文,可增加表现力;⑾幽默诙谐,可增加可读性;⑿巧用误会,能引人入胜。

⒋答题示例

例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例2:如:2004年全国卷《痛哭和珍》: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了自己,她是怎么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写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例3:2005河北河南安徽山西卷《一日的春光》:“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去。这是欲扬先抑,突出下文“一日的春光”。) ⑫人称类

人称方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的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⒈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⒉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⒊答题示例: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 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三、课堂小结,规律方法总结

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教学案

【教学要点】

1、继续讲解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表现手法

2、课堂训练。

3、规律方法总结。

【教学内容】

一、回顾上节所讲内容,导入本节课教学内容。

二、继续讲解散文阅读的答题方法及技巧。

III 、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从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试题来看,表达技巧鉴赏类命题角度,主要应有以下方面:

1. 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 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4. 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说明: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

5. 综合考查以上内容。要求考生首先应熟悉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赏析时,考生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可作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作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评结合,都是符合要求的。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滴,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肖铁《壶口的黄河》

题目: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导:第一步:明确“运用了什么手法(技巧)”。

主观上写人的感受,实际上是为了表现出黄河气势,这叫侧面烘托。

第二步:明确“该手法(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

作者从多个角度来写主观感受,如写心跳、耳聋、眼花、脑子一片空白等。尽管没有正面写壶口的黄河,由人的主观感受却不难体会出壶口的黄河气势。

第三步:明确“某手法(技巧)运用后好在哪些方面”。

侧面烘托能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结合具体文段,就在于表现壶口的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增强现场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壶口的黄河。

答:⑴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衬托)的手法。⑵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光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⑪艺术类(技巧类)

A 、叙述方式:顺叙、插叙、倒叙

B 、描写方式: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C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D 、艺术技巧

情景交融: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烘托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白描:方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等

⒈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⒉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⒊解题技巧

此类题型,一般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⑴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⑵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⑶有何效果或作用。结合具体语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加以说明。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

总之,遇到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的题型,一定要把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回答。因为任何技巧都是为表达内容,揭示主题服务的。

鉴赏表达技巧一般包括各种表达方式的作用;各种句式的修辞功能;各种写作技巧的效果。诸如:①运用背景,可拓展视野;②蓄势于前,急转于后,常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③立“文眼”能帮助读者准确迅速地理解作品的主旨或脉络;④设置线索,可一线贯珠;⑤侧面烘托,可凸现主体;⑥欲扬先抑,“扬”效更佳;⑦虚实相生,可扩大容量;⑧回环反复,可增加韵律美;⑨疏密相间,可增加节奏美;⑩对比行文,可增加表现力;⑾幽默诙谐,可增加可读性;⑿巧用误会,能引人入胜。

⒋答题示例

例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例2:如:2004年全国卷《痛哭和珍》: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了自己,她是怎么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写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例3:2005河北河南安徽山西卷《一日的春光》:“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去。这是欲扬先抑,突出下文“一日的春光”。) ⑫人称类

人称方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的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⒈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⒉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⒊答题示例: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 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三、课堂小结,规律方法总结


相关内容

  • 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教学案(整理精校版)
  • 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教学案 高考二轮复习 0202 10:47 :: 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教学案 [教学要点] 1.继续讲解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表现手法 2.课堂训练. 3.规律方法总结. [教学内容] 一.回顾上节所讲内容,导入 ...

  •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每年高考散文得分率普遍较低,从复习的角度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若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题的解答还是有 ...

  • 写景抒情诗歌专题讲座
  • 专题讲座 高中语文"写景抒情"诗词赏析教学研究 李冬梅(北京市永定路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一.古典诗歌"写景抒情"专题教学之价值 (一)古典诗歌在民族文化传承上的重要地位 中国是诗的国度.余秋雨先生说:" 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 ...

  •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 考试指 导 4 2 S 殳 一 向德军 近年来 , 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相对稳定 , 但部分考 生面对高分值的散文 阅读题束手无策.实际上散文 阅读万变不离其 宗 , 考查 的始终都是 考生对 词句 的 理解 . 内容 的理解及归纳 . 对 对艺术 形式 的鉴赏和对 整篇作品的分析 与评价 .它要求的始 ...

  • 古典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 古典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1.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或作者的思想意趣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 ...

  • 高中阅读答题技巧
  • 现代文阅读总体方法指导: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 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 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 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 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 ...

  • 2016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 (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 ...

  • 大阅读解题技巧
  • 高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技巧总结 大阅读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审准题眼,规范作答 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审题.答题三大关键步骤 文学类阅读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实用类阅读以传记和新闻为主. 答题基本原则:整体把握,圈点勾画,多答一些,从原文中来,到原文中去. 做好阅读理解题当然主要靠长期形成的阅读能力,但是 ...

  • 2017年高考文学作品之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 2017年高考文学作品之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 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 阅读方法,命题类型,答题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20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考情解读.散文的基本知识 教学步骤: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