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及其相互关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及其相互关系。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即: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就是紧紧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是在不断探索和科学回答这四个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都非常重要,关系到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前提、政治主题、根本保证和物质保证。其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密切相连,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态度,是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其他三个问题的思想前提。对其他三个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回答,只能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态度基础之上。中共中央文献中有时将这四个基本问题连在一起集中表述,有时又将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问题与其他三个基本问题分开表述,而在多数情况下包括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分开表述的,这就凸显了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基本问题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根本内涵。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上的具体体现,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3、如何认识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进入新世纪,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包括: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

第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和问题。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统筹兼顾各

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方面利益难度加大。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趋势日益严重。

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

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放要求更高。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

发展时期,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都将处于“五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历史进程中。这也是当今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4、联系实际谈谈为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首要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一)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第一,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归根结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牢牢抓住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领导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当前,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掌握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发展的主动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样需要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二)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从总体上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具体而言,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实现科学发展,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不仅经济发展,其他各个方面都要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反映了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要正确处理经济与社

第二,要统筹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东中西部发展、人与自然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安排和处理好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第三,要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四)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和科学运用,是指导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来的。

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坚持统筹兼顾,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要做到统筹兼顾,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二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三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四要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5、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开放提出的新挑战?

经济全球化和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和变化,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一国的经济必须融人世界才能更好地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一国的经济发展又必须有效地防范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发展。第一,世界经济金融化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挑战。这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首先是以金融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或者说,现代经济危机首先集中地表现为金融危机。因为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发展由金融连通各国之间联系,这种联系已经远远超过了物质资料之间的联系。第二,世界各国贸易条件不稳定对我们提出的挑战。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各国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的下跌,为了保证国内经济发展的回升,各国都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对进口加以限制,由此导致的贸易摩擦也有日益加剧的势头。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出口大国,而且主要是以大宗商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来说,受到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如果

不能加快转变我们现在的贸易方式,不能有效地提高我们自主创新能力,不能提高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们将在国际贸易中失去更多的利益。经济全球化以及金融危机所导致的世界贸易竞争的加剧,是对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出的严峻挑战。第三,如何防范和应对国际经济发展的各种风险对我们提出的挑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这已经是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客观描述。金融危机的发生,又使这种关系有进一步的发展。第四,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推进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是首先爆发于发达国家,但受其影响的不仅是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并且,发达国家还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危机。在这样的世界发展格局中,发展中国家要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实行自身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

风险的意识,更要有对自己发展的能力的信心,在开放的实践中全面提高我们的水平。

6.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谈谈我们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我们的出路是什么。

长期以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效果之所以不理想,主要困难在于转变的条件不充分,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推进。要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找到出路,关键要创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条件。我们将从市场、政策、体制三方面转变进行论述。

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市场条创造完善的市场条件是促进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市场机制具有促进企业自觉转变经济总之,在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有抓住机遇的意识,又要有接受挑战的意识,还要有防范发展方式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实现的。从企业自身角度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竞争力的过程。市场机制越完善,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和动力也越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基本要素是总供给略大干总需求的市场条件。因此,重要的是要创造能够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市场条件。市场机制在为企业创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外部环境的同时,也在促进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力的提高。但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遵循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心转到创造更好的市场条件、塑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和增强企业自身转变发展方式的能力上,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条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

二是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提高居民收入在领域。为了确保转变的实现,必须构建一个良好的体制条件。具体来说,需要完善以下几方面的体制:一是完善对消费品生产,特别是对服务业发展的投资体制。

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三是完善初次分配体制,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既能够保证企业创造的总收人中有更多的份额成为劳动者的收入,又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实际内容是降低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第一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质是实现经济发展源的转变,即经济发展主要靠要素驱动向主要靠创新驱动转变。(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条件1、对能够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行为制定鼓励性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需要全力推进的重要工作。2、对不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行为制定限制性政策。市场、体制、政策这三大方面涉及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需要对其重要性和重大意义形成共识,更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为实现这一转变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这一意义上说,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研究不能满足于理论宣传和对其重要性的论证,而应该把研究的重心转向对如何创造市场、体制、政策这三大条件的研究,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能够通过依靠市场作用、体制功能、政策激励来实现。

7、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优势?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能够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以国家主人翁身份建设和管理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导致资本主义民主落后性的根源,使少数人统治的“精英民主”真正变成了最广大人

民的民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

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也必然焕发出推进社会发展的热情和力量。

实行民主集中制。

久安、社会和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能够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有利于发挥社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能够保障国家的统一稳定,有利于实现国家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实践中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我们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效率办成事的政治优势。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这条道路。新形势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这条道路,积极应对新挑战,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和完善我国的一系列政治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体制和机制,不断学习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努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更为广阔的道路。

系列政治制度。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不动摇。

糟粕,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8、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总体思路明确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立场、根本目的和主要目标。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立场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自己的路,决不能照搬西方政治体制模式,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大力发展人民民主,保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拥有不竭动力。同时,通过健全和完善党和国家制度,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为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高度,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善于使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并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改革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不断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第二,切实保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通过体制创新,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进一步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不断扩大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不断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第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树

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推进依法行政,坚持执法为民,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第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第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要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通过深化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

1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一系列制度是什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原则。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完善一必须善于学习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我们的学习和借鉴,绝不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模式,而是要取其精华、弃其

1.教育制度按照我国《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的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制度、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学位制度、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等。这是规范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制度。

2.劳动就业制度我国的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新型劳动就业制度。劳动者自主择业是新型劳动就业制度的核心,市场调节就业是新型劳动就业制度的基础,政府促进就业是新型劳动就业制度的重要保证。

3.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4.社会保障制度在“十二五”期间要以建立符合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核心,重点在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新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我国已基本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以及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以确保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5.社会管理制度要建立健全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

12、怎样认识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一。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基数的影响,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还比较窄。二是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满足广大人民需要来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地区教育与城乡教育发展极不平衡。三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另一方面是就业总量不断增大,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四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另一方面是利益矛盾加剧。随着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社会利益分化加剧,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更加突出,导致利益冲突加剧。分析当前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解决民生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了,才能彻底解决好我们所关心的民生问题。我国至今仍然是一个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仍然没有最终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二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中国是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其主要特征就是城乡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发达的城市经济与落后的乡村经济并存。畸形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致使城乡发展不协调,城市快速发展,而农村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了城乡之间从经济到社会、从收入到消费、从教育到医疗卫生、从就业到社会保障等方面出现明显差距,这是当前民生问题存在的重要因素。三是社会发展观念落后。我国在长期的发展理念中形成了一种模式,就是把追求CDP的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在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上往往把增加积累放在第一位,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更加偏向经济建设,对社会建设往往有所忽视。正是在这样一种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一些政府官员往往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把主要资源和精力多用在了经济建设方面,而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关注不够、投入不足。这是造成当前我国民生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四是政策体制不完善。民生问题不仅是经济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政府的公共政策和体制对民生问题的解决有着直接影响。随着社会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而政府越来越成为改革的焦点和矛盾的中心。即政府公共政策不完善、服务体制不健全,相对滞后于经济改革的步伐,使教育问题、收入问题、就业问题、医疗卫生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住房问题等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成为

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

15、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是什么?

1.党面临的“四个考验”

一是执政考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

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如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面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如何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创新执政理念、转变执政方式,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面对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面对我国社会空前变革中社会阶层分化、价值观念多样、利益诉求多元、社会矛盾凸显的情况,如何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等。所有这些,都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是改革开放考验。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任务。这是一场新的革命,党要领导和推进这场革命,自身必须坚强有力。面对改革开放中日益呈现出的新旧矛盾、长期性矛盾和阶段性矛盾、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排除来自“左”和右的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党执政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根本任务。

三是市场经济考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新型市场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必然会遇到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仍然是中国共产党需要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课题。此外,经济领域中的市场交换原则也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到政治生活领域乃至党内生活中来,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侵蚀党的肌体。如何既能领导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是摆在党面前的重大考验。

四是外部环境考验。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已经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党要领导好国内建设,一刻也不能忽视外部环境的影响,一刻也离不开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的准确判断。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上是有利的,但也要看到,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也给我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以敏锐的眼光洞悉发展先机,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掌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如何既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又有效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维护国家安全,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这些也是党面临的重大考验。

2.党面临的“四个危险”

一是精神懈怠的危险。对于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来说,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成立时的几十个人发展成为拥有80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之所以能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伟大胜利和巨大成就,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靠的就是革命理想和信念的支撑。在长期执政和取得改革发展巨大成就的情况下,如何避免精神懈怠,如何克服一些党员干部安于现状、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爱学习、理想信念动摇、缺乏忧患意识的思想,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这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二是能力不足的危险。在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呈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趋势新特点,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挑战性更加突出,对领导者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克服一些党员干部能力素质不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够等问题,不断提高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本领,更加突出地摆在全党的面前。

三是脱离群众的危险。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官本位思想严重,有些党员干部还存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等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重视不够、整治不力,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

四是消极腐败的危险。消极腐败是危害党的肌体健康的毒瘤。坚决反对腐败,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目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铺张浪费、奢靡享乐,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

发多发等。这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警醒,抓紧加以解决。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16、如何认识“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第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也是回避不了的世界发展大趋势。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逐渐融人全球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的规模正在空前扩大;多边贸易谈判取得进展,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支持经济全球化的政策;全球范围配置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发展,各经济体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同时,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仍然比较突出。经济全球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大了各国各地区经济的运行风险。

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冷战结束后,伴随着两极格局的倒塌,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格局也显示出一些新特征,具体表现在:首先,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图谋与世界范围主张多极化的力量继续激烈碰撞;其次,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此消彼长,多极化趋势有了新的发展。最后,新兴大国继续保持起超势头,联合自强的意识增强,“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等合作机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日益成为全球需求和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利益攸关方。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上处于超强地位,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将会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第三,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科技的创新、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科学与技术的不断更新,不仅影响和改变着国家的经济结构、综合国力.而且会影响国际政治格局、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有许多变化现在也许还无法预料。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更加明显的基础性和带动性作用。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不仅给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而且也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未来科学技术引发的重大创新,将会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发生深刻变革,也将会进一步引起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

第四,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文化交流冲突频繁。

第五,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攸关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金融危机、严重自然灾害、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问题凸显,任何一国都无力单独解决这些问题,客观上要求各国加强合作、协调行动。为此展开的重大多边外交活动将会空前活跃。与此同时,各主要力量之间的竞争较量将会更加激烈,争夺的核心仍将是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道义优势。人类共同安全问题不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已经涉及经济、政治、金融、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单凭军事手段和武力办法已不足以解决安全问题,必须通过多种措施,实现综合安全。

17、试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探索出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道路已经并将继续显示出其世界意义,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第一,中国的快速发展已经而且必将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多的机遇,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石油、钢铁、煤炭等方面的消费会拉动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利益是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将给世界带来更大的市场机会、更大的合作空间。第二,中国的和平发展会使世界局势更加稳定,使世界和平更有保障。中国倡导的和平发展道路,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新发展。中国提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的新途径、新方法。这些战略

思想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稳步发展,为改变国际力量对比,合理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保证。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世界战略的平衡和世界的稳定,有利于多极化的发展,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新推动。中国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唯一准则,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了中国和世界的新发展,并将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于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和取长补短,必将进一步促进和谐世界的建设。第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具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焕发青春,并与其他文明共存与交汇,必将有助第四,中国的和平发展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中国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通过和平的方式、渐进的方式,在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连的进程中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既向整个国际社会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又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扩大内需,挖掘潜力,走中国特色的富民强国之路。中国的发展道路形成于、立足于本国国情,同时又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密不可分,既适合本国国情,又顺应世界潮流,是人类发展史上新的伟大探索和实践,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已经并将继续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五,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已经证明: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没有过时,科学社会主义仍然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仍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必然有助于世界上的共产党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努力去探求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8、当代中国的对外方针政策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升?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是当代中国外交的根本立场和出发点。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中国人民坚持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不允许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不同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结盟,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中国主张国际社会应该强化综合安全观念,坚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多样化安全挑战;主张增强共同安全意识,既要维护本国安全,又要尊重别国安全关切。主张应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保安全、以合作化干戈、以合作促和谐,主张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争端,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利益,从自身国力出发,履行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秉持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观。中国政府主张,各国国情和发展阶段不同,应按照责任、权利、实力相一致的原则,着眼本国和人类共同奉行睦邻友好的地区合作观。中国主张同周边各国积极开展睦邻友好合作,共同推动建设和谐亚洲。主张各国相互尊重、增进互信、求同存异,通过谈判对话和友好协商解决包括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在内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中国将始终秉承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开放包容、同舟共济的“亚洲精神”,永做亚洲其他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国际地位的提升:第一,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壮丽的光辉篇章,是中国为世界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第二,中国日益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大力倡导并积极推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在解决朝核危机、伊朗核危机、中东问题、北非问题、苏丹问题等一系列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坚持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不断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分歧。中国通过开展双边合作并参与区域次区域合作,致力于促进亚太地区共同发展繁荣。第三,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中国采取的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措施,不仅对中国的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坚持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第四,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是唯一公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核国家。中国是最早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发速度最快

的国家之一。(特别提示=====以下报告开始分别阐述布置15项改革部分要点)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2.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5.城乡发展一体化)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6.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7.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8.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9.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全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10.文化强国)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11.民生中国)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2.创新社会管理)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13.生态中国)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4.中国国防)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15.党的建设)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

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落实领导责任,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关心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继续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及其相互关系。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即: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就是紧紧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是在不断探索和科学回答这四个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都非常重要,关系到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前提、政治主题、根本保证和物质保证。其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密切相连,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态度,是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其他三个问题的思想前提。对其他三个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回答,只能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态度基础之上。中共中央文献中有时将这四个基本问题连在一起集中表述,有时又将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问题与其他三个基本问题分开表述,而在多数情况下包括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分开表述的,这就凸显了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基本问题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根本内涵。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上的具体体现,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3、如何认识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进入新世纪,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包括: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

第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和问题。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统筹兼顾各

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方面利益难度加大。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趋势日益严重。

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

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放要求更高。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

发展时期,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都将处于“五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历史进程中。这也是当今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4、联系实际谈谈为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首要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一)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第一,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归根结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牢牢抓住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领导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当前,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掌握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发展的主动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样需要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二)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从总体上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具体而言,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实现科学发展,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不仅经济发展,其他各个方面都要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反映了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要正确处理经济与社

第二,要统筹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东中西部发展、人与自然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安排和处理好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第三,要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四)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和科学运用,是指导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来的。

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坚持统筹兼顾,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要做到统筹兼顾,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二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三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四要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5、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开放提出的新挑战?

经济全球化和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和变化,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一国的经济必须融人世界才能更好地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一国的经济发展又必须有效地防范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发展。第一,世界经济金融化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挑战。这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首先是以金融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或者说,现代经济危机首先集中地表现为金融危机。因为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发展由金融连通各国之间联系,这种联系已经远远超过了物质资料之间的联系。第二,世界各国贸易条件不稳定对我们提出的挑战。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各国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的下跌,为了保证国内经济发展的回升,各国都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对进口加以限制,由此导致的贸易摩擦也有日益加剧的势头。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出口大国,而且主要是以大宗商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来说,受到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如果

不能加快转变我们现在的贸易方式,不能有效地提高我们自主创新能力,不能提高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们将在国际贸易中失去更多的利益。经济全球化以及金融危机所导致的世界贸易竞争的加剧,是对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出的严峻挑战。第三,如何防范和应对国际经济发展的各种风险对我们提出的挑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这已经是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客观描述。金融危机的发生,又使这种关系有进一步的发展。第四,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推进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是首先爆发于发达国家,但受其影响的不仅是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并且,发达国家还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危机。在这样的世界发展格局中,发展中国家要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实行自身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

风险的意识,更要有对自己发展的能力的信心,在开放的实践中全面提高我们的水平。

6.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谈谈我们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我们的出路是什么。

长期以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效果之所以不理想,主要困难在于转变的条件不充分,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推进。要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找到出路,关键要创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条件。我们将从市场、政策、体制三方面转变进行论述。

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市场条创造完善的市场条件是促进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市场机制具有促进企业自觉转变经济总之,在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有抓住机遇的意识,又要有接受挑战的意识,还要有防范发展方式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实现的。从企业自身角度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竞争力的过程。市场机制越完善,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和动力也越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基本要素是总供给略大干总需求的市场条件。因此,重要的是要创造能够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市场条件。市场机制在为企业创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外部环境的同时,也在促进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力的提高。但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遵循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心转到创造更好的市场条件、塑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和增强企业自身转变发展方式的能力上,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条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

二是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提高居民收入在领域。为了确保转变的实现,必须构建一个良好的体制条件。具体来说,需要完善以下几方面的体制:一是完善对消费品生产,特别是对服务业发展的投资体制。

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三是完善初次分配体制,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既能够保证企业创造的总收人中有更多的份额成为劳动者的收入,又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实际内容是降低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第一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质是实现经济发展源的转变,即经济发展主要靠要素驱动向主要靠创新驱动转变。(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条件1、对能够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行为制定鼓励性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需要全力推进的重要工作。2、对不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行为制定限制性政策。市场、体制、政策这三大方面涉及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需要对其重要性和重大意义形成共识,更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为实现这一转变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这一意义上说,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研究不能满足于理论宣传和对其重要性的论证,而应该把研究的重心转向对如何创造市场、体制、政策这三大条件的研究,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能够通过依靠市场作用、体制功能、政策激励来实现。

7、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优势?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能够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以国家主人翁身份建设和管理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导致资本主义民主落后性的根源,使少数人统治的“精英民主”真正变成了最广大人

民的民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

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也必然焕发出推进社会发展的热情和力量。

实行民主集中制。

久安、社会和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能够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有利于发挥社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能够保障国家的统一稳定,有利于实现国家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实践中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我们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效率办成事的政治优势。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这条道路。新形势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这条道路,积极应对新挑战,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和完善我国的一系列政治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体制和机制,不断学习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努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更为广阔的道路。

系列政治制度。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不动摇。

糟粕,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8、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总体思路明确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立场、根本目的和主要目标。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立场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自己的路,决不能照搬西方政治体制模式,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大力发展人民民主,保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拥有不竭动力。同时,通过健全和完善党和国家制度,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为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高度,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善于使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并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改革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不断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第二,切实保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通过体制创新,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进一步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不断扩大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不断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第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树

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推进依法行政,坚持执法为民,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第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第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要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通过深化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

1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一系列制度是什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原则。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完善一必须善于学习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我们的学习和借鉴,绝不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模式,而是要取其精华、弃其

1.教育制度按照我国《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的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制度、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学位制度、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等。这是规范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制度。

2.劳动就业制度我国的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新型劳动就业制度。劳动者自主择业是新型劳动就业制度的核心,市场调节就业是新型劳动就业制度的基础,政府促进就业是新型劳动就业制度的重要保证。

3.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4.社会保障制度在“十二五”期间要以建立符合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核心,重点在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新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我国已基本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以及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以确保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5.社会管理制度要建立健全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

12、怎样认识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一。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基数的影响,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还比较窄。二是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满足广大人民需要来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地区教育与城乡教育发展极不平衡。三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另一方面是就业总量不断增大,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四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另一方面是利益矛盾加剧。随着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社会利益分化加剧,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更加突出,导致利益冲突加剧。分析当前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解决民生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了,才能彻底解决好我们所关心的民生问题。我国至今仍然是一个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仍然没有最终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二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中国是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其主要特征就是城乡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发达的城市经济与落后的乡村经济并存。畸形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致使城乡发展不协调,城市快速发展,而农村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了城乡之间从经济到社会、从收入到消费、从教育到医疗卫生、从就业到社会保障等方面出现明显差距,这是当前民生问题存在的重要因素。三是社会发展观念落后。我国在长期的发展理念中形成了一种模式,就是把追求CDP的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在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上往往把增加积累放在第一位,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更加偏向经济建设,对社会建设往往有所忽视。正是在这样一种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一些政府官员往往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把主要资源和精力多用在了经济建设方面,而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关注不够、投入不足。这是造成当前我国民生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四是政策体制不完善。民生问题不仅是经济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政府的公共政策和体制对民生问题的解决有着直接影响。随着社会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而政府越来越成为改革的焦点和矛盾的中心。即政府公共政策不完善、服务体制不健全,相对滞后于经济改革的步伐,使教育问题、收入问题、就业问题、医疗卫生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住房问题等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成为

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

15、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是什么?

1.党面临的“四个考验”

一是执政考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

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如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面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如何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创新执政理念、转变执政方式,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面对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面对我国社会空前变革中社会阶层分化、价值观念多样、利益诉求多元、社会矛盾凸显的情况,如何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等。所有这些,都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是改革开放考验。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任务。这是一场新的革命,党要领导和推进这场革命,自身必须坚强有力。面对改革开放中日益呈现出的新旧矛盾、长期性矛盾和阶段性矛盾、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排除来自“左”和右的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党执政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根本任务。

三是市场经济考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新型市场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必然会遇到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仍然是中国共产党需要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课题。此外,经济领域中的市场交换原则也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到政治生活领域乃至党内生活中来,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侵蚀党的肌体。如何既能领导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是摆在党面前的重大考验。

四是外部环境考验。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已经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党要领导好国内建设,一刻也不能忽视外部环境的影响,一刻也离不开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的准确判断。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上是有利的,但也要看到,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也给我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以敏锐的眼光洞悉发展先机,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掌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如何既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又有效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维护国家安全,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这些也是党面临的重大考验。

2.党面临的“四个危险”

一是精神懈怠的危险。对于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来说,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成立时的几十个人发展成为拥有80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之所以能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伟大胜利和巨大成就,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靠的就是革命理想和信念的支撑。在长期执政和取得改革发展巨大成就的情况下,如何避免精神懈怠,如何克服一些党员干部安于现状、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爱学习、理想信念动摇、缺乏忧患意识的思想,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这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二是能力不足的危险。在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呈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趋势新特点,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挑战性更加突出,对领导者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克服一些党员干部能力素质不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够等问题,不断提高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本领,更加突出地摆在全党的面前。

三是脱离群众的危险。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官本位思想严重,有些党员干部还存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等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重视不够、整治不力,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

四是消极腐败的危险。消极腐败是危害党的肌体健康的毒瘤。坚决反对腐败,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目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铺张浪费、奢靡享乐,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

发多发等。这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警醒,抓紧加以解决。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16、如何认识“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第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也是回避不了的世界发展大趋势。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逐渐融人全球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的规模正在空前扩大;多边贸易谈判取得进展,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支持经济全球化的政策;全球范围配置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发展,各经济体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同时,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仍然比较突出。经济全球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大了各国各地区经济的运行风险。

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冷战结束后,伴随着两极格局的倒塌,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格局也显示出一些新特征,具体表现在:首先,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图谋与世界范围主张多极化的力量继续激烈碰撞;其次,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此消彼长,多极化趋势有了新的发展。最后,新兴大国继续保持起超势头,联合自强的意识增强,“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等合作机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日益成为全球需求和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利益攸关方。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上处于超强地位,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将会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第三,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科技的创新、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科学与技术的不断更新,不仅影响和改变着国家的经济结构、综合国力.而且会影响国际政治格局、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有许多变化现在也许还无法预料。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更加明显的基础性和带动性作用。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不仅给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而且也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未来科学技术引发的重大创新,将会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发生深刻变革,也将会进一步引起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

第四,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文化交流冲突频繁。

第五,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攸关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金融危机、严重自然灾害、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问题凸显,任何一国都无力单独解决这些问题,客观上要求各国加强合作、协调行动。为此展开的重大多边外交活动将会空前活跃。与此同时,各主要力量之间的竞争较量将会更加激烈,争夺的核心仍将是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道义优势。人类共同安全问题不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已经涉及经济、政治、金融、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单凭军事手段和武力办法已不足以解决安全问题,必须通过多种措施,实现综合安全。

17、试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探索出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道路已经并将继续显示出其世界意义,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第一,中国的快速发展已经而且必将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多的机遇,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石油、钢铁、煤炭等方面的消费会拉动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利益是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将给世界带来更大的市场机会、更大的合作空间。第二,中国的和平发展会使世界局势更加稳定,使世界和平更有保障。中国倡导的和平发展道路,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新发展。中国提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的新途径、新方法。这些战略

思想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稳步发展,为改变国际力量对比,合理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保证。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世界战略的平衡和世界的稳定,有利于多极化的发展,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新推动。中国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唯一准则,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了中国和世界的新发展,并将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于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和取长补短,必将进一步促进和谐世界的建设。第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具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焕发青春,并与其他文明共存与交汇,必将有助第四,中国的和平发展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中国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通过和平的方式、渐进的方式,在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连的进程中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既向整个国际社会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又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扩大内需,挖掘潜力,走中国特色的富民强国之路。中国的发展道路形成于、立足于本国国情,同时又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密不可分,既适合本国国情,又顺应世界潮流,是人类发展史上新的伟大探索和实践,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已经并将继续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五,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已经证明: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没有过时,科学社会主义仍然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仍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必然有助于世界上的共产党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努力去探求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8、当代中国的对外方针政策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升?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是当代中国外交的根本立场和出发点。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中国人民坚持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不允许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不同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结盟,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中国主张国际社会应该强化综合安全观念,坚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多样化安全挑战;主张增强共同安全意识,既要维护本国安全,又要尊重别国安全关切。主张应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保安全、以合作化干戈、以合作促和谐,主张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争端,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利益,从自身国力出发,履行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秉持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观。中国政府主张,各国国情和发展阶段不同,应按照责任、权利、实力相一致的原则,着眼本国和人类共同奉行睦邻友好的地区合作观。中国主张同周边各国积极开展睦邻友好合作,共同推动建设和谐亚洲。主张各国相互尊重、增进互信、求同存异,通过谈判对话和友好协商解决包括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在内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中国将始终秉承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开放包容、同舟共济的“亚洲精神”,永做亚洲其他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国际地位的提升:第一,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壮丽的光辉篇章,是中国为世界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第二,中国日益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大力倡导并积极推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在解决朝核危机、伊朗核危机、中东问题、北非问题、苏丹问题等一系列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坚持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不断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分歧。中国通过开展双边合作并参与区域次区域合作,致力于促进亚太地区共同发展繁荣。第三,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中国采取的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措施,不仅对中国的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坚持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第四,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是唯一公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核国家。中国是最早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发速度最快

的国家之一。(特别提示=====以下报告开始分别阐述布置15项改革部分要点)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2.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5.城乡发展一体化)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6.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7.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8.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9.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全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10.文化强国)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11.民生中国)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2.创新社会管理)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13.生态中国)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4.中国国防)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15.党的建设)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

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落实领导责任,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关心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继续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相关内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 2014年2月 第2期总第240期理论学刊TheoryJournalFeb.2014No.2Ser.No.24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李桂花,张建光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 最佳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章重点:划清两个界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 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 ...

  • 论马克思主义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论马克思主义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其独特的观念.理论.制度与道路(实现途径)等综合构成的科学社会主义新模式.他是马克思主义世界的物质性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动体现.我们只有从多维度.多层次来正确理解什么是中国 ...

  • 世界的变化与发展
  • 世界的变化与发展 大纲 一.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原则 1.世界的普遍联系 2.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1.量变质变规律 2.否定之否定规律 3.对立统一规律 知识点汇总 概念 C01:联系 C02:量变 C03:质变 C04:矛盾 C05:矛盾的普遍性 C06:矛盾的特殊性 ...

  • 马原课后思考题(附答案alpha版)
  • 思考与练习(一): 1. 什么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关系的,发展的 最一般规律的学说. 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1.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自然观到社会历史观的完备.彻底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导读大纲
  •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导读大纲 南京市委党校 孙景坛教授 第一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的命运 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空想社会主义300年.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马 哲及政治经济学):列宁领导俄国革命成功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 ...

  • 毛概课后习题答案2015年修订版本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答:(1)科学内涵: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即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把马 ...

  • 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基本框架的思考
  • [内容提要]构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需要研究这一理论体系较为严密的框架结构,剖析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各个构成层面.本文认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理论来源.理论精髓.理论主题.理论品质.理论支撑.理论取向.理论依托.理论基点8个方面. [关 ...

  • 自考2015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答题
  • 1.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错误.(201404 /201201)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形而上学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