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思想论战及启示

中国近现代史思想论战及启示

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898年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905年—1907年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解题过程]

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898年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论战内容有: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变教育制度。

作用:此次论争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此后形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905年—1907年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论战内容有:要不要用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作用: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第一次:洋务派与顽固派。 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朝统治;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主张: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 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内容: ①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②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③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 ④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影响(评价):第一,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第二,洋务运动的进步性表现为: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失败的原因: ①西方列强的制约和洋匠的敲诈,企业发展困难。 ②清政府内部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③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上几个热心洋务的督抚去搞,难成大业。 ④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或没有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及产生的根源。

特点:具有两面性.即革命性和妥协软弱性。(既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根源:①革命性: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②妥协性: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又对其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

第二次: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 论战围绕“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 论战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维新派:

①: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②:也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守旧派(包括传统守旧派,洋务派) A 传统守旧派:既排斥西方科学技术,又拒绝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B 洋务派:赞同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排斥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论战①:是否要变法

守旧派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宁可亡 国,不可变法”,反对改变封建政治制度,并指责维新思想是“异端邪说”,指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士林败类”。

维新派主张:“变着天下之公理也”,“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以图求存和自强。

论战②:是否要兴民权,投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是否兴民权,投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守旧派与洋务派认为:

“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民权之说,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把兴民权,投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当做大恶之事。

维新派

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做了批判。认为“君末也,民本也。君主是由民选举出来的,民既可以共举君,也可以共废君。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

又认为:“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即首先要为正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士绅争取政治地位

论战③:是否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传统守旧派:把西方的科学技术成为“奇技淫巧”,完全拒绝。

洋务派:虽然赞同引进西方科技,但却坚持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尤其三纲五常绝对不能触动

维新派痛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因此要救中国必须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

针对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口号,维新派驳斥道:西学有西学的“体”,“用”,中学有中学的“体”,“用”,把二者混为一谈,如同“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戊戌变法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第三次:革命派与保皇派(保皇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 论战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 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派别的政体之争。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坚持保皇,成为保皇派,反对革命。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主办《新民丛报》,以此作为喉舌,发表攻击革命、鼓吹君主立宪的文章。革命派以《民报》为主要阵地,保皇派以《新民丛报》为喉舌,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论战的主要问题是:第一,要不要革命。保皇派认为清政府实行的是“仁政”,今天的政府仅是“太后、荣禄一等人之罪”。中国只能行君主立宪,不能用暴力行民主共和。革命派批驳了保皇派的种种谬论,指出清政府投降卖国,已经变成了“洋人的朝廷”,只有唤起民众,推翻清政府及其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才能救中国,坚持暴力革命的思想。第二,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保皇派认为中国人民“民智未开”,中国不是“政府恶劣”,而是“国民恶劣”。在中国“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革命派认为不是民智未开,而是民智大开。要开“民智”,

必以革命开导之。“欲救中国,惟有兴民权,改民主。”要求自由、平等、博爱及民主共和的思想,是世界人民也是中国人民普遍的要求,只要推翻了清朝政府,中国必然走向民主共和的道路。第三,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保皇派对平均地权大肆攻击。革命派指出地主依靠土地,徒手坐食,不给社会生利反而分利,不利于社会发展。只有实行土地国有制,才能解决“贫富悬隔”之害,才能发展生产,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1907年8月,《新民丛报》被迫宣布停刊。革命派获得胜利,使革命思想盛行于中国,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为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革命派与改良派大论战是指从1905年到1907年,革命派以《民报》為阵地,改良派以《新民丛报》為喉舌,双方围绕著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展开的激烈的长达三年之久的大论战。

在民主运动迅猛发展、革命高潮即将到来之际,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资產阶级改良派,仍然极力鼓吹君主立宪,对抗民主革命,接连向革命派发动进攻。革命派对於改良派的进攻予以有力地回击。这次论战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民主革命的物件、任务、方法、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总的归结起来主要是三个问题:第一,要不要“反满”和用暴力推翻清王朝,是这次整个论战的中心。為了论证“反满”和暴力革命的必要,革命派抓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传统观念,反复宣传满族非中国臣民;满族入主中原,中国实际上早已亡国;满族入关后对汉民族实行血腥统治,二百六十年如一日;满族以少数“劣等”民族高踞於汉族“优等”民族之上,从歷史到现实,都绝对不合理。这些宣传显然具有浓厚的封建种族主义色彩,颇有煽动性,但经不起理论推敲。不过,革命派随即指出“反满”并非要杀尽满人,而只是反对满清王朝,“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在不推翻反动、卖国的满清王朝,中国就不能前进的歷史关头,革命派把“反满”和暴力革命紧紧结合起来,从而把握了人民要革命的时代脉搏,实现了对时代潮流的指导。

改良派争辩说,满族早就是中国臣民;清朝取代明朝,只是政权的更迭,不是亡国;满族入关后即已和汉族同化。他们竭力掩盖清朝政府的种种罪行,為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进行辩护。改良派主张拥戴光绪皇帝,推翻慈喜太后,实行开明专制,然后实行君主立宪,坚决反对暴力革命。他们认為“反满”和政治变革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繫,反对变革的不尽是满人;所以,应当以政治变革為目标,而不应以“反满”為目标;暴力革命是杀人流血的残酷行动,并势必引发内乱和招致帝国主义瓜分,最后导致亡国。因此,主张“反满”和暴力革命的,“当以故杀祖国之罪科之”。改良派的民族理论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却脱离了当时斗争的残酷现实,违背了亿万群眾的感情和利益,从而遭到进步人士的唾弃。 保皇派的康有為

第二,是否建立民主共和国,是这次论战的又一重点。改良派主张政治改革只能循序渐进,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是必经的阶段,认為在中国还需要经过十餘年的“开明专制”的过渡,才能实行君主立宪,更不用说建立共和政体了。改良派机械地把“君主立宪”列為民主政治的必经阶段是缺乏根据的,但他们强调实行民主政治需要有相应的“生计”及“政治、道德、学术”水準,则含有合理的内容,不能简单地斥為“无耻谰言”。革命派从“天赋人权”的理论出发,指出中国人民本来就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有实行议会政治的能力。革命派没有理会改良派关於“民智未开”不利於民主建政的警告,真诚地寄希望於革命,寄希望於人民,表现了民主主义者的坚定立场,但也表现出机智多於剖析、信念多於理念的局限,缺乏民主建政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

第三,是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在这点上争论没有充分展开。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和《民报》标举的“土地国有”,本不是一回事。在这个问题上,革命派内部的见解并不一致,且语焉不详。梁啟超据“耳食之言”,指责革命派主张“土地国有”是以国為盗,“夺富人

之所有以均诸平民”,藉以博得下层群眾同情。他举出许多“理由”,认為“土地国有”破坏了私有制的“自然法则”,将妨害社会生產力的发展和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革命派争辩说,土地属於自然资源,理应由全民所共用;少数地主阶级垄断土地,不仅陷亿万贫民於苦难深渊,而且是工商业发展的一大障碍。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必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平均地权”或“土地国有”,从而推动社会生產力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这场革命派与改良派大论战的实质是中国资產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的两条政治路线的大搏斗。通过论争,资產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许多爱国知识份子逐渐向革命派靠拢。在论战中,革命派充分揭露了改良派“忠君保皇”的反动实质,捍卫了民主革命的纲领和原则,夺取了当时思想战线上的领导权,从而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和舆论準备。

相同点: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中国近现代史思想论战及启示

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898年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905年—1907年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解题过程]

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898年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论战内容有: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变教育制度。

作用:此次论争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此后形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905年—1907年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论战内容有:要不要用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作用: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第一次:洋务派与顽固派。 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朝统治;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主张: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 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内容: ①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②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③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 ④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影响(评价):第一,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第二,洋务运动的进步性表现为: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失败的原因: ①西方列强的制约和洋匠的敲诈,企业发展困难。 ②清政府内部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③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上几个热心洋务的督抚去搞,难成大业。 ④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或没有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及产生的根源。

特点:具有两面性.即革命性和妥协软弱性。(既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根源:①革命性: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②妥协性: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又对其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

第二次: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 论战围绕“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 论战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维新派:

①: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②:也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守旧派(包括传统守旧派,洋务派) A 传统守旧派:既排斥西方科学技术,又拒绝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B 洋务派:赞同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排斥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论战①:是否要变法

守旧派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宁可亡 国,不可变法”,反对改变封建政治制度,并指责维新思想是“异端邪说”,指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士林败类”。

维新派主张:“变着天下之公理也”,“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以图求存和自强。

论战②:是否要兴民权,投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是否兴民权,投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守旧派与洋务派认为:

“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民权之说,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把兴民权,投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当做大恶之事。

维新派

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做了批判。认为“君末也,民本也。君主是由民选举出来的,民既可以共举君,也可以共废君。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

又认为:“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即首先要为正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士绅争取政治地位

论战③:是否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传统守旧派:把西方的科学技术成为“奇技淫巧”,完全拒绝。

洋务派:虽然赞同引进西方科技,但却坚持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尤其三纲五常绝对不能触动

维新派痛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因此要救中国必须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

针对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口号,维新派驳斥道:西学有西学的“体”,“用”,中学有中学的“体”,“用”,把二者混为一谈,如同“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戊戌变法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第三次:革命派与保皇派(保皇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 论战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 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派别的政体之争。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坚持保皇,成为保皇派,反对革命。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主办《新民丛报》,以此作为喉舌,发表攻击革命、鼓吹君主立宪的文章。革命派以《民报》为主要阵地,保皇派以《新民丛报》为喉舌,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论战的主要问题是:第一,要不要革命。保皇派认为清政府实行的是“仁政”,今天的政府仅是“太后、荣禄一等人之罪”。中国只能行君主立宪,不能用暴力行民主共和。革命派批驳了保皇派的种种谬论,指出清政府投降卖国,已经变成了“洋人的朝廷”,只有唤起民众,推翻清政府及其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才能救中国,坚持暴力革命的思想。第二,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保皇派认为中国人民“民智未开”,中国不是“政府恶劣”,而是“国民恶劣”。在中国“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革命派认为不是民智未开,而是民智大开。要开“民智”,

必以革命开导之。“欲救中国,惟有兴民权,改民主。”要求自由、平等、博爱及民主共和的思想,是世界人民也是中国人民普遍的要求,只要推翻了清朝政府,中国必然走向民主共和的道路。第三,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保皇派对平均地权大肆攻击。革命派指出地主依靠土地,徒手坐食,不给社会生利反而分利,不利于社会发展。只有实行土地国有制,才能解决“贫富悬隔”之害,才能发展生产,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1907年8月,《新民丛报》被迫宣布停刊。革命派获得胜利,使革命思想盛行于中国,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为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革命派与改良派大论战是指从1905年到1907年,革命派以《民报》為阵地,改良派以《新民丛报》為喉舌,双方围绕著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展开的激烈的长达三年之久的大论战。

在民主运动迅猛发展、革命高潮即将到来之际,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资產阶级改良派,仍然极力鼓吹君主立宪,对抗民主革命,接连向革命派发动进攻。革命派对於改良派的进攻予以有力地回击。这次论战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民主革命的物件、任务、方法、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总的归结起来主要是三个问题:第一,要不要“反满”和用暴力推翻清王朝,是这次整个论战的中心。為了论证“反满”和暴力革命的必要,革命派抓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传统观念,反复宣传满族非中国臣民;满族入主中原,中国实际上早已亡国;满族入关后对汉民族实行血腥统治,二百六十年如一日;满族以少数“劣等”民族高踞於汉族“优等”民族之上,从歷史到现实,都绝对不合理。这些宣传显然具有浓厚的封建种族主义色彩,颇有煽动性,但经不起理论推敲。不过,革命派随即指出“反满”并非要杀尽满人,而只是反对满清王朝,“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在不推翻反动、卖国的满清王朝,中国就不能前进的歷史关头,革命派把“反满”和暴力革命紧紧结合起来,从而把握了人民要革命的时代脉搏,实现了对时代潮流的指导。

改良派争辩说,满族早就是中国臣民;清朝取代明朝,只是政权的更迭,不是亡国;满族入关后即已和汉族同化。他们竭力掩盖清朝政府的种种罪行,為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进行辩护。改良派主张拥戴光绪皇帝,推翻慈喜太后,实行开明专制,然后实行君主立宪,坚决反对暴力革命。他们认為“反满”和政治变革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繫,反对变革的不尽是满人;所以,应当以政治变革為目标,而不应以“反满”為目标;暴力革命是杀人流血的残酷行动,并势必引发内乱和招致帝国主义瓜分,最后导致亡国。因此,主张“反满”和暴力革命的,“当以故杀祖国之罪科之”。改良派的民族理论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却脱离了当时斗争的残酷现实,违背了亿万群眾的感情和利益,从而遭到进步人士的唾弃。 保皇派的康有為

第二,是否建立民主共和国,是这次论战的又一重点。改良派主张政治改革只能循序渐进,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是必经的阶段,认為在中国还需要经过十餘年的“开明专制”的过渡,才能实行君主立宪,更不用说建立共和政体了。改良派机械地把“君主立宪”列為民主政治的必经阶段是缺乏根据的,但他们强调实行民主政治需要有相应的“生计”及“政治、道德、学术”水準,则含有合理的内容,不能简单地斥為“无耻谰言”。革命派从“天赋人权”的理论出发,指出中国人民本来就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有实行议会政治的能力。革命派没有理会改良派关於“民智未开”不利於民主建政的警告,真诚地寄希望於革命,寄希望於人民,表现了民主主义者的坚定立场,但也表现出机智多於剖析、信念多於理念的局限,缺乏民主建政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

第三,是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在这点上争论没有充分展开。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和《民报》标举的“土地国有”,本不是一回事。在这个问题上,革命派内部的见解并不一致,且语焉不详。梁啟超据“耳食之言”,指责革命派主张“土地国有”是以国為盗,“夺富人

之所有以均诸平民”,藉以博得下层群眾同情。他举出许多“理由”,认為“土地国有”破坏了私有制的“自然法则”,将妨害社会生產力的发展和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革命派争辩说,土地属於自然资源,理应由全民所共用;少数地主阶级垄断土地,不仅陷亿万贫民於苦难深渊,而且是工商业发展的一大障碍。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必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平均地权”或“土地国有”,从而推动社会生產力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这场革命派与改良派大论战的实质是中国资產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的两条政治路线的大搏斗。通过论争,资產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许多爱国知识份子逐渐向革命派靠拢。在论战中,革命派充分揭露了改良派“忠君保皇”的反动实质,捍卫了民主革命的纲领和原则,夺取了当时思想战线上的领导权,从而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和舆论準备。

相同点: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相关内容

  • 考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重点选择题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烧毁的中国的"万园之园"是() A.颐和园 B.畅春园 C.圆明 园 D.清漪园 2.控制中国海关时间最长的外国人是() A. ...

  • 近现代自由主义
  • 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自由主义思潮的演变的认识及评价 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潮源远流长,是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发生发展所依托的重要思想理论,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思潮之一.西方自由主义传入近代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也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具有思考和启示意义.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正是西方文化传入中 ...

  • 中国近代史多选题
  • 23.19世纪70年代以后,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的代表人物有( ). A王韬 B薛福成 C马建忠 D郑观应 24.<天朝田亩制度>方案要建设的理想社会是( ). A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B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C无处不均匀 D无人不饱暖 25.天平天国后 ...

  • 论在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救国方案
  • 论资本主义救国方案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摘要: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与努力.其中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纷纷提出了本阶级的救国主张,形成了有本阶级特色的救国方案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但却有着相同的结果--均以失败告终.三阶级救国道路探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框架图
  •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 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4. 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宗族家长制.) 中国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 鸦片战争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 前的中国 乾隆朝后期, 1. 政治上,中 ...

  • 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精华笔记开更⑨
  • 今天,小编继续为大家带来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精华笔记系列,希望能帮2017考研的你尽快梳理好内容,把最核心的考点都背会! 第五章 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 第一节  维新变法思潮 一.早期维新运动思潮 资产阶级改革思想则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已经出现.初期的资产阶级改革思想要求以西方强国为榜样,进行政治.经济 ...

  • 中国近代史简介
  • 人民群众 1.鸦片战争时1841,5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武装斗争: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后期,太平军多次重创 近代中国人民 反侵略斗争 外国侵略者3.1884年中法战争,香港中国造船工人和码头工人罢工拒修法国舰艇4台湾人民多次反抗侵略者(1895<马关条约>日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个人复习总结
  •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 乾隆后期清王朝由盛转衰  中国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的封建社会的特点包括 (1)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2)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4)社会结构上 ...

  •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贡献
  • 河南工程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查课 专业论文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贡献 学生姓名:彭世东([1**********]7) 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543班 专业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任课教师:陈冬仿 2016年10月26日 五四新文化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