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时期的文字狱

论明清时期的文字狱

——对政治和文化的一场践踏

政法学院 法学0901班 程舒晓 2009013825

关键词:文字狱 明清前期 社会背景 影响 统治者的思想 摘要:所谓文字狱,是统治者出于巩固专制权力的需要,有意从文人学士的著作、言论中寻章摘句,罗织罪名,制造冤狱的案件。文字狱由其严酷而广为人知之,其在明清两代使之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文字狱是封建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上树立君主专制和满洲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这种文字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后果,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所谓文字狱,《现代汉语词典》释曰:“统治者出于巩固专制权力的需要,有意从文人学士的著作、言论中寻章摘句,罗织罪名,制造冤狱的案件”。《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旧时谓统治者为迫害知识份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中国大百科全书》则定义为“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文字狱是专制社会特有的病态现象,历朝皆有,但以清朝最多,据记载,仅庄廷鑨《明史》一案,“所诛不下千余人”。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就有10多起较大的文字狱,被杀人数之多可想而知。

文字狱由其严酷而广为人知之,当属明初、清初的一系列冤狱。而我国古代最早的文字狱,应该是公元前548年齐国史官大史兄弟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襄公二十五年》),而相继被权臣崔杼杀害的事件。前212年,秦始皇以“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把400多名儒生坑杀,也是一场严酷的文字狱。秦以后,文字狱伴随着专制权力的强化而日益蔓延,诸如东汉末曹操杀崔琰、孔融,崔浩编修北魏史书《国记》而被诛杀五族。以后的各朝帝王,传承并且创新着“文字狱文化”,终于在明清两代使之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清代统治者大兴文字狱,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明清以前的各个朝代也都有些有名的文字狱。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历史,被北魏世祖下令族

诛,同时株连被杀的还有崔浩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北方大族,史称“国史之狱”。北宋大诗人,大词人苏轼就曾因为所作的诗中,被指“包藏祸心,诽谤谩骂”,得罪当权者,被捕入狱将近五个月,罪名是包藏祸心、谤讪时政。主要的根据是《山村五绝》、《八月十五日看潮》、《和陈述古冬日牡丹》等几首诗。史称“乌台诗案”。翰林学士张钧是金朝有史可查的第一个文字狱受害者,因为一场天灾为金熙宗起草“深自贬损”的诏书,被萧肄诬陷而被劈开嘴巴剁成肉酱。公元1323年(元英宗至治三年),身为高僧的宋恭宗赵显怀念旧朝,写了以下诗句: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元朝皇帝看过此诗后,认为赵显是在“讽动江南人心”,下诏赐死赵显于河西。

明朝文字狱的盛行既有其历史背景也有统治者自身的原因。在历史背景方面,以明太祖朱元璋为代表的明初统治者总结历代统治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方略,其中对明初法制建设影响最大的是“重典治国”的立法思想。明王朝建立初期,由于连年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活动此起彼伏,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激烈的斗争。朱元璋因此视之为“乱世”,宣称:“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只有用重典才能“惩创奸顽”,使“事权归于朝廷”,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基于“重典治世”的指导思想,明朝初期的法律扩大了反叛大逆等罪的范围;并着重强调“重典治吏”,通过治吏达到治民的目的。朱明文字狱始见于洪武七年( 1374 )。时苏州知府魏观将新府衙 建于张士诚宫殿旧址,高启作《上梁文》中又有“龙蟠虎踞”四字,因此触犯明太祖朱元璋忌讳而被杀。洪武十七年以后,又先后发生多起因上贺表、谢笺引起的文字狱。据载因当时勋臣不满于朱元璋重文轻武,遂进谗言“文人善讥讪”,朱元璋从此对天下章奏动生疑忌。洪武二十九年礼部颁行谢表式后,才不再发生以贺表、谢笺获罪之事。但洪武三十年南北榜案中,考官因所进试卷中有“一气交而万物成”及“至尊者君,至卑者臣”,被认为讥讽朝廷,有凶恶字而获罪。明初文字狱贯穿洪武一朝,是明太祖朱元璋为推行文化专制统治所采取的极端手段,并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效法。

明清时期的文字狱发展到顶峰的原因和统治者自身的思想又是分不开的,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之策是重道轻儒,当时的读书人又是儒生,所以为了打击

他们不得不兴文字狱。而且朱元璋参加过元末农民起义,十分讨厌“贼”“寇”等字眼,又因为他当过和尚,所以对“光”“秃”“僧”这些字都非常讨厌。朱元璋统治时期,文士以表笺文字不当而罹罪这最多。按照明朝初年的习惯,每逢正旦,万寿节及册立东宫是,内外文武大臣都要献上表笺庆贺。而各级文武大臣娴于文辞者并不多,于是撰写贺表的任务一般都落在当地教官的身上。朱元璋既知文士有讪讥之好,故而对这些表笺格外在意。果然,一些表笺被他看出了“破绽”,朱元璋毫不犹豫地亮出了屠刀。当时以表笺文字触犯忌讳者为数不少,而最多的是因为用了“则”字。当时的江淮方言,“则”与“贼”读音相似,朱元璋以为这是在讥讽他有落草为寇的经历。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因所作《万寿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句被杀;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因作《万寿表》中有“垂子孙而作则”被杀等等。

朱元璋大兴文字狱不仅在政治上打击了文人儒士,也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重的影响。首先,文字狱败坏了文风,是导致“台阁体”诗词侵霸文坛的直接原因,“台阁体”出现和繁荣,是中国文化史的倒退,而文字狱就是倒退的力量和源泉。其次,文字狱摧残了士人的身心,是加深中国文人“奴性性格”的推助器。最后,文字狱阻碍了文学的发展,是明朝文坛沉寂与衰退的主导原因。

清王朝是满族贵州掌权,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防范、控制极严。尤其是清朝前期,只要是文人学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满,或是统治者疑神疑鬼,认为文字中有触犯君权和妨碍自己的内容,必兴文字狱,动辄株连数十人乃至数百人。满清时期的文字狱是空前绝后的,而且随着统治的稳固而加深,越是统治稳定的时期,文字狱就越是登峰造极,至乾隆时期,以是无以附加的强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因此而扭曲变形。按照鲁迅的说法,“文苑中实在没有不被蹂躏的处所了。”顺治帝兴文字狱7次,康熙帝兴文字狱12次,雍正帝兴文字狱17次,乾隆帝兴文字狱130多次。

清代文字狱之多,有其特殊的历史因素。李自成推翻明朝,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后来清统一中国,可谓渔人得利。清朝统治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从汉族传统观念来看,这叫做“乾坤反覆,中原陆沉”,千百年来形成的华夏正统思想,是清朝统治者不能用武力夺得的。汉族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反清

意识,大量地反映在明末清初时期的各种著述里,遐迩流传、影响深远。这对清朝统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潜在威胁,使他们坐卧不安。雍正帝说过:“从来异姓先后继统、前朝宗姓臣服于后代者其多、从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称朱姓,摇惑人心,若此之众者。”为巩固清朝的统治地位,清代统治者对汉族反清思想防范惟恐不严,打击惟恐不力,到乾隆时更发展到了病态的猜忌和恐惧,必欲彻底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而后快。民族矛盾、民族斗争又同满州贵族与汉族地主阶级非当权派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同农民阶级反抗封建压迫的阶级斗争互相交织,彼此激荡,尤以清初表现最为激烈。从顺治到乾隆可统计到的约160起文字狱中,大部分案件或有反清的性质,或以蓄意罗织的反清罪状而成狱,清楚地表明清代文字狱的特殊历史背景是民族矛盾、民族斗争的持续存在。

清朝统治者在对各族上层分子进行笼络利诱的同时,还努力加强文化思想上的统治。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积极进行思想诱导。为此收罗一些理学家,纂修《性理精义》等书,颁行天下,企图将理学中的“忠”、“孝”思想加以推广,以此束缚人们的思想,麻痹人民的斗志。对不利于他们统治的思想言行,则进行严厉钳制和残酷镇压。对一切文字著述,只要清朝统治者认为触犯了君权,或者有碍于自己的统治,便被视为“狂吠”、“异端”、“悖逆”,必兴起大狱,置之重典,往往一案株连数百人。

1663年(康熙二年),发生了整个清代文字狱灾上一件罕见的大案——庄廷龙明史狱。庄廷龙家是浙江湖州有名的富户。他本人双目皆盲,不很通晓史事,但他想起“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很受鼓舞。也想学左丘明搞一部传世的史作。于是他出钱购买了明末年间朱国祯写的一部未完成的《明史》,又招集了当地有志于纂修前明历史的人才,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事。在叙及南明史事时,仍然信捧南明的正统。不承认清朝的正统地位。书中还提到明末建州女真与明朝关系,这是清朝统治者极为忌讳的事。这部《明史》刊刻后,被一个因贪赃而撤职的知县吴之荣看到,便买了一本去恐吓庄廷龙的父亲——此时庄廷龙已死——却被顶了回来,这是因为庄廷龙的父亲已买通了官府,有恃无恐。吴之荣一气之下,告到了北京。清廷自然十分重视,严加究办。庄廷龙依照大逆律被剖棺戮尸,庄氏全族和为此书写序、校对以及买书、刻字、卖书、印刷的共70余人被杀,还有几百人充军边疆。

到乾隆中期,形成了一个文字狱高潮。1750年,出现了轰动一时的伪造孙嘉淦奏稿案。孙嘉淦历任左都御史、吏部和刑部尚书及直隶总督、湖广总督等中央、地方要职,以敢于直言极谏著称,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声望。7月,江西千总卢鲁生与守备刘时达合谋,编造了一个指责乾隆帝错误的奏稿,假托是孙嘉淦写的。卢、刘的意图是借此耸动人心,制造舆论,以制止乾隆帝的首次南巡。到1751年6月,假奏稿流传到云南时被乾隆帝发现,由此顺藤摸瓜,辗转根究,开始了在全国范围的追查伪稿作者的活动,结果全国18直省,都在暗中流传,甚至统治阶级上层人物也牵涉其中。尤以湖广、江西最多。到1753年2月,乾隆帝感到再追查下去弊多利少,下令将卢鲁生、刘时达处死,停止追查伪稿,草率结案。

乾隆帝接受了伪稿案的教训,决心大力强化对思想意识的控制。于是在全国雷厉风行开展查办禁书运动。所查禁书范围之广、年代之长,是历史上少见的。从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到48年在短短的7年中,见于记载的文字狱多达五十几起。这是清代文字狱,乃至中国古代文字狱的空前高峰。

由于文字狱过于严酷,许多文人“以文为戒”,生怕一不小心触犯忌讳,所以诗不敢作,文不敢写,即使写出来,都言不由衷,辞不达意,晦涩难懂。乾隆时御史曹一士曾上疏说“比年以来,小人往往挟持睚眦之怨,借影响之词,攻诘诗书,指摘文字。有习见事生风,多方穷鞫,或至波累师生、牵连亲故,破家亡命”。这便是当时的恐怖现实。

清代文字狱是封建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上树立君主专制和满洲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这种文字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后果,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历史进入18世纪,西方各国已经先后挣脱封建制度的锁链,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都在迅猛发展。而我们,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仍然顽固地紧闭着与西方交流的大门,而且蛮横地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利用文字狱的极端手段,消除异端,禁锢思想,统制言论,维护封建统治。直接地、人为地造成整个社会的落后,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最终导致了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地位的形成。

论明清时期的文字狱

——对政治和文化的一场践踏

政法学院 法学0901班 程舒晓 2009013825

关键词:文字狱 明清前期 社会背景 影响 统治者的思想 摘要:所谓文字狱,是统治者出于巩固专制权力的需要,有意从文人学士的著作、言论中寻章摘句,罗织罪名,制造冤狱的案件。文字狱由其严酷而广为人知之,其在明清两代使之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文字狱是封建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上树立君主专制和满洲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这种文字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后果,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所谓文字狱,《现代汉语词典》释曰:“统治者出于巩固专制权力的需要,有意从文人学士的著作、言论中寻章摘句,罗织罪名,制造冤狱的案件”。《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旧时谓统治者为迫害知识份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中国大百科全书》则定义为“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文字狱是专制社会特有的病态现象,历朝皆有,但以清朝最多,据记载,仅庄廷鑨《明史》一案,“所诛不下千余人”。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就有10多起较大的文字狱,被杀人数之多可想而知。

文字狱由其严酷而广为人知之,当属明初、清初的一系列冤狱。而我国古代最早的文字狱,应该是公元前548年齐国史官大史兄弟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襄公二十五年》),而相继被权臣崔杼杀害的事件。前212年,秦始皇以“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把400多名儒生坑杀,也是一场严酷的文字狱。秦以后,文字狱伴随着专制权力的强化而日益蔓延,诸如东汉末曹操杀崔琰、孔融,崔浩编修北魏史书《国记》而被诛杀五族。以后的各朝帝王,传承并且创新着“文字狱文化”,终于在明清两代使之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清代统治者大兴文字狱,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明清以前的各个朝代也都有些有名的文字狱。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历史,被北魏世祖下令族

诛,同时株连被杀的还有崔浩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北方大族,史称“国史之狱”。北宋大诗人,大词人苏轼就曾因为所作的诗中,被指“包藏祸心,诽谤谩骂”,得罪当权者,被捕入狱将近五个月,罪名是包藏祸心、谤讪时政。主要的根据是《山村五绝》、《八月十五日看潮》、《和陈述古冬日牡丹》等几首诗。史称“乌台诗案”。翰林学士张钧是金朝有史可查的第一个文字狱受害者,因为一场天灾为金熙宗起草“深自贬损”的诏书,被萧肄诬陷而被劈开嘴巴剁成肉酱。公元1323年(元英宗至治三年),身为高僧的宋恭宗赵显怀念旧朝,写了以下诗句: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元朝皇帝看过此诗后,认为赵显是在“讽动江南人心”,下诏赐死赵显于河西。

明朝文字狱的盛行既有其历史背景也有统治者自身的原因。在历史背景方面,以明太祖朱元璋为代表的明初统治者总结历代统治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方略,其中对明初法制建设影响最大的是“重典治国”的立法思想。明王朝建立初期,由于连年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活动此起彼伏,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激烈的斗争。朱元璋因此视之为“乱世”,宣称:“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只有用重典才能“惩创奸顽”,使“事权归于朝廷”,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基于“重典治世”的指导思想,明朝初期的法律扩大了反叛大逆等罪的范围;并着重强调“重典治吏”,通过治吏达到治民的目的。朱明文字狱始见于洪武七年( 1374 )。时苏州知府魏观将新府衙 建于张士诚宫殿旧址,高启作《上梁文》中又有“龙蟠虎踞”四字,因此触犯明太祖朱元璋忌讳而被杀。洪武十七年以后,又先后发生多起因上贺表、谢笺引起的文字狱。据载因当时勋臣不满于朱元璋重文轻武,遂进谗言“文人善讥讪”,朱元璋从此对天下章奏动生疑忌。洪武二十九年礼部颁行谢表式后,才不再发生以贺表、谢笺获罪之事。但洪武三十年南北榜案中,考官因所进试卷中有“一气交而万物成”及“至尊者君,至卑者臣”,被认为讥讽朝廷,有凶恶字而获罪。明初文字狱贯穿洪武一朝,是明太祖朱元璋为推行文化专制统治所采取的极端手段,并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效法。

明清时期的文字狱发展到顶峰的原因和统治者自身的思想又是分不开的,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之策是重道轻儒,当时的读书人又是儒生,所以为了打击

他们不得不兴文字狱。而且朱元璋参加过元末农民起义,十分讨厌“贼”“寇”等字眼,又因为他当过和尚,所以对“光”“秃”“僧”这些字都非常讨厌。朱元璋统治时期,文士以表笺文字不当而罹罪这最多。按照明朝初年的习惯,每逢正旦,万寿节及册立东宫是,内外文武大臣都要献上表笺庆贺。而各级文武大臣娴于文辞者并不多,于是撰写贺表的任务一般都落在当地教官的身上。朱元璋既知文士有讪讥之好,故而对这些表笺格外在意。果然,一些表笺被他看出了“破绽”,朱元璋毫不犹豫地亮出了屠刀。当时以表笺文字触犯忌讳者为数不少,而最多的是因为用了“则”字。当时的江淮方言,“则”与“贼”读音相似,朱元璋以为这是在讥讽他有落草为寇的经历。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因所作《万寿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句被杀;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因作《万寿表》中有“垂子孙而作则”被杀等等。

朱元璋大兴文字狱不仅在政治上打击了文人儒士,也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重的影响。首先,文字狱败坏了文风,是导致“台阁体”诗词侵霸文坛的直接原因,“台阁体”出现和繁荣,是中国文化史的倒退,而文字狱就是倒退的力量和源泉。其次,文字狱摧残了士人的身心,是加深中国文人“奴性性格”的推助器。最后,文字狱阻碍了文学的发展,是明朝文坛沉寂与衰退的主导原因。

清王朝是满族贵州掌权,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防范、控制极严。尤其是清朝前期,只要是文人学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满,或是统治者疑神疑鬼,认为文字中有触犯君权和妨碍自己的内容,必兴文字狱,动辄株连数十人乃至数百人。满清时期的文字狱是空前绝后的,而且随着统治的稳固而加深,越是统治稳定的时期,文字狱就越是登峰造极,至乾隆时期,以是无以附加的强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因此而扭曲变形。按照鲁迅的说法,“文苑中实在没有不被蹂躏的处所了。”顺治帝兴文字狱7次,康熙帝兴文字狱12次,雍正帝兴文字狱17次,乾隆帝兴文字狱130多次。

清代文字狱之多,有其特殊的历史因素。李自成推翻明朝,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后来清统一中国,可谓渔人得利。清朝统治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从汉族传统观念来看,这叫做“乾坤反覆,中原陆沉”,千百年来形成的华夏正统思想,是清朝统治者不能用武力夺得的。汉族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反清

意识,大量地反映在明末清初时期的各种著述里,遐迩流传、影响深远。这对清朝统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潜在威胁,使他们坐卧不安。雍正帝说过:“从来异姓先后继统、前朝宗姓臣服于后代者其多、从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称朱姓,摇惑人心,若此之众者。”为巩固清朝的统治地位,清代统治者对汉族反清思想防范惟恐不严,打击惟恐不力,到乾隆时更发展到了病态的猜忌和恐惧,必欲彻底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而后快。民族矛盾、民族斗争又同满州贵族与汉族地主阶级非当权派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同农民阶级反抗封建压迫的阶级斗争互相交织,彼此激荡,尤以清初表现最为激烈。从顺治到乾隆可统计到的约160起文字狱中,大部分案件或有反清的性质,或以蓄意罗织的反清罪状而成狱,清楚地表明清代文字狱的特殊历史背景是民族矛盾、民族斗争的持续存在。

清朝统治者在对各族上层分子进行笼络利诱的同时,还努力加强文化思想上的统治。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积极进行思想诱导。为此收罗一些理学家,纂修《性理精义》等书,颁行天下,企图将理学中的“忠”、“孝”思想加以推广,以此束缚人们的思想,麻痹人民的斗志。对不利于他们统治的思想言行,则进行严厉钳制和残酷镇压。对一切文字著述,只要清朝统治者认为触犯了君权,或者有碍于自己的统治,便被视为“狂吠”、“异端”、“悖逆”,必兴起大狱,置之重典,往往一案株连数百人。

1663年(康熙二年),发生了整个清代文字狱灾上一件罕见的大案——庄廷龙明史狱。庄廷龙家是浙江湖州有名的富户。他本人双目皆盲,不很通晓史事,但他想起“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很受鼓舞。也想学左丘明搞一部传世的史作。于是他出钱购买了明末年间朱国祯写的一部未完成的《明史》,又招集了当地有志于纂修前明历史的人才,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事。在叙及南明史事时,仍然信捧南明的正统。不承认清朝的正统地位。书中还提到明末建州女真与明朝关系,这是清朝统治者极为忌讳的事。这部《明史》刊刻后,被一个因贪赃而撤职的知县吴之荣看到,便买了一本去恐吓庄廷龙的父亲——此时庄廷龙已死——却被顶了回来,这是因为庄廷龙的父亲已买通了官府,有恃无恐。吴之荣一气之下,告到了北京。清廷自然十分重视,严加究办。庄廷龙依照大逆律被剖棺戮尸,庄氏全族和为此书写序、校对以及买书、刻字、卖书、印刷的共70余人被杀,还有几百人充军边疆。

到乾隆中期,形成了一个文字狱高潮。1750年,出现了轰动一时的伪造孙嘉淦奏稿案。孙嘉淦历任左都御史、吏部和刑部尚书及直隶总督、湖广总督等中央、地方要职,以敢于直言极谏著称,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声望。7月,江西千总卢鲁生与守备刘时达合谋,编造了一个指责乾隆帝错误的奏稿,假托是孙嘉淦写的。卢、刘的意图是借此耸动人心,制造舆论,以制止乾隆帝的首次南巡。到1751年6月,假奏稿流传到云南时被乾隆帝发现,由此顺藤摸瓜,辗转根究,开始了在全国范围的追查伪稿作者的活动,结果全国18直省,都在暗中流传,甚至统治阶级上层人物也牵涉其中。尤以湖广、江西最多。到1753年2月,乾隆帝感到再追查下去弊多利少,下令将卢鲁生、刘时达处死,停止追查伪稿,草率结案。

乾隆帝接受了伪稿案的教训,决心大力强化对思想意识的控制。于是在全国雷厉风行开展查办禁书运动。所查禁书范围之广、年代之长,是历史上少见的。从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到48年在短短的7年中,见于记载的文字狱多达五十几起。这是清代文字狱,乃至中国古代文字狱的空前高峰。

由于文字狱过于严酷,许多文人“以文为戒”,生怕一不小心触犯忌讳,所以诗不敢作,文不敢写,即使写出来,都言不由衷,辞不达意,晦涩难懂。乾隆时御史曹一士曾上疏说“比年以来,小人往往挟持睚眦之怨,借影响之词,攻诘诗书,指摘文字。有习见事生风,多方穷鞫,或至波累师生、牵连亲故,破家亡命”。这便是当时的恐怖现实。

清代文字狱是封建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上树立君主专制和满洲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这种文字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后果,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历史进入18世纪,西方各国已经先后挣脱封建制度的锁链,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都在迅猛发展。而我们,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仍然顽固地紧闭着与西方交流的大门,而且蛮横地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利用文字狱的极端手段,消除异端,禁锢思想,统制言论,维护封建统治。直接地、人为地造成整个社会的落后,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最终导致了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地位的形成。


相关内容

  • 新人教版八下历史与社会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 灵峰学校八年级社政电子备课稿 课题: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课型:新授课 时间:2月24 主备人:蒋敏 审核人:八年级备课组 一.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明清统治者在加强皇权方面采取的文化主要措施及其结果,进一步从社会生活领域加深对专制皇权的理解. (2)能力目标:尝试运用多种资源,引导学生有意 ...

  •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本节学习重点: 1.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和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政策: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最远到达的地区.意义及其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区别:3.倭寇的形成和戚继光抗倭的经过.对戚继光的评价:4.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的经过:5.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及其打败的殖民 ...

  • 初一历史下册复习题纲第三单元
  • 初一历史下册复习题纲第三单元 第18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1.明朝建立的时间,人物及谥号,都城?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南京. 2.和皇太极为清朝建立各作了哪些贡献?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1616年建立后金(1115年女真族曾经建立过与南宋对峙的金朝).1636年,皇 ...

  •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演变
  • 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1) 含义: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统治形式,君主掌握最高权力,臣下必须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军.政.财大权)集于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核心在于:皇帝控制国家核心人事大权,地方和中央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2)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两汉巩 ...

  • 历史与社会
  • 工业文明的来临(三)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1.通过学习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等具体案例,了解这一时期社会呈现的繁华景象及其原因. 2.掌握明清两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所持的不同态度,体会"明修长城清修庙"的内涵:同时了解统 ...

  • 五四翻译与明清翻译对比
  • 五四时期翻译与明清时期翻译之对比研究 明清时期的西学翻译和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两次影响较为深远的翻译活动.一方面,这两次翻译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两者在译者的构成.翻译材料的选择.语体格局.翻译思想理论及方法等方面却表现出迥异之处.迄今为止,很少有人对 ...

  • 中国文化史概要电子书
  • 目录 目录 第一编 历代典章 制度 第一章 古代礼制 李学勤 礼的内容和意义 礼制举例 关于宗法 关于姓氏 第二章 古代法制 刘海年 夏商周法制 战国秦汉法制 魏晋隋唐法制 宋元明清法制 古代法制的特点 第三章 历代官制 谭家健 周秦两汉官制 魏晋南北朝官制 隋唐官制 宋辽金元官制 明清官制 中华民 ...

  • 中国古代史问答题集萃
  • 中国古代史问答题集萃 1.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答案]井田制是经济制度是经济基础,分封制是政治制度,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2.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的因素.(相当于秦统一的因素) [答 ...

  • 试卷及参考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 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原始的巫术.生产领域中的行业禁忌.文学上所说的建安风骨等属于 ( ) A.文化内涵 B.文化现象 C.文化事象 D.文化产品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