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体博大见微知著--钱钟书[管锥编]荐读

兹体博大,见微知著

——钱锺书《管锥编》荐读

江西省大余中学 程秀全

引子:钱锺书《管锥编》并非高深莫测

钱锺书先生作为当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成就举世瞩目,被人称为“文化昆仑”;钱锺书先生的学术著作《管锥编》,贯穿古今,连通中外,可谓博大精深。许多人面对钱锺书,往往敬其博大精深,叹其生僻艰涩,望而生畏。其实,《管锥编》只是钱锺书先生用文言文写成的读书笔记而已,对于接受过系统古代汉语教育的语文老师而言,他用典雅“文言”写成的文字并非障碍;《管锥编》作为读书笔记,只是读书的心得体会而已,虽然旁征博引,但并非正襟危坐的论道,并非一定要熟读了钱氏所读原著才能看明白。钱锺书只不过取书中一点引申开来而已,没读过原著,所引称的书没有读过,对于阅读这部书,障碍不大——当然,读过相关著作更好,至少感受会更深一点,从中还能摸到做学问的门道——其中虽引用了多种外文,但钱锺书都用典雅的文言文翻译过来了,原文以括号的形式附在文后,并不造成阅读障碍。所以,语文老师要读,完全是能读、能读得明白且必将大有收获。

《管锥编》共四册,130万字,781则,它是钱锺书先生研读中国古代十部著作的读书笔记;书中旁征博引,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具体卷册章节如下:

第一册:《周易正义》27则、《毛诗正义》60则、《左传正义》67则、《史记会注考证》58则

第二册:《老子王弼注》19则、《列子张湛注》9则、《焦氏易林》31则、《楚辞洪兴祖补注》18则、《太平广记》215则

第三、四册:《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277则

这四册十本书的读书笔记在形式上没有完整的体系,我们可以从任何一本书开始读;每本书各章节之间也没有完整的体系,我们可以从感兴趣的章节入手;同一问题在不同书、不同章节之间出现,作者采用“互见”法,把那些问题贯穿起来。因而,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像翻字典一样,找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来读;对于初读者,我们可以从自己熟悉的文章入手,从我们教学的文章入手;

并且,书的目录中,都在各章节内部有相关提示,如《史记会注考证·五 项羽本纪》目录后有“破釜沉舟——用字重而非赘——项羽性格——鸿门宴——‘今’字——挑战——垓下歌——重瞳”这样的小目,助于读者搜索要看的内容。整个《管锥编》所有章节汇聚一起,确实“兹体博大”,但组成的一个一个的点,则不显艰涩,而是平易。如以下两段文字: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按《说苑·善说》篇记

东郭祖朝上书晋献公问国家之计,献公使告之曰:‚肉食者已虑之矣,藿食者尚何与焉?‛祖朝曰:‚食肉者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臣等之藿食者宁无肝脑涂地于中原之野欤?‛曹刿谓‚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尚含意未申,得祖朝之对庶无剩义。陈子昂《感遇》之四:‚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注者仅引《左传》释之,未窥其渊源《说苑》也。

——《管锥编·左传正义·七 庄公十年·肉食者鄙》

又按汉以后送别有折赠杨柳之俗,取意难揣,或即以杨柳‚易生之

木‛为说,褚人获《坚觚续集》卷四云:‚倒插枝栽,无不可活,絮入水亦化为萍;到处生理畅遂。送行折柳者,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如柳之随处皆安耳。‛颇见思致。

——《管锥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七五 全宋文卷四

六·‚一植之,下拔之‛》

这两段文字是短章,并不生涩;其他长章节也只不过由这样的短章组成。可见,《管锥编》并非如想象中的那样艰涩难懂,让人昏昏欲睡,倒是很能激发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看问题更加深入透彻。如果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能引用穿插其中的部分观点、材料,肯定能很好的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思考,活跃我们的课堂。

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其实挺平易、生动、有趣,里面有丰富的知识、有启迪心灵的智慧,还有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让我们把知识贯通起来,站在至高点看问题。下面我们联系语文课本,从下面四个方面加以介绍。

一、知识的汇集——把古今中外作品贯穿

《管锥编》是一座金矿,是知识的宝库。钱锺书读书多,学识丰富,在讨论某一问题时,他不仅对其传承发展清晰梳理,还常常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征引世界各国与之相同或相异的观点材料,把中华文化放在世界文化这一大体系中

加以考察,视野极其开阔,知识极为丰富。

如《史记会注考证·二六 苏秦列传》讨论苏秦嫂子对苏秦的“前倨后恭”这一情节,钱锺书不仅联系到史书中的刘邦父亲对刘邦称帝前后态度的变化和乡里人对沈庆之“穷”“达”时的不同态度,还联系到文学作品《水浒传》中林冲发配沧州时“把钱”前后牢营差拨的不同态度和《儒林外史》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态度,甚至又讲到《太平广记》卷二九五《曲阿神》中的一个故事:

有一逸劫,官司十人追之,迳至庙,跪请求救,许上一猪。因不觉

忽在床下。追者至,觅不见,因请曰:‚若得劫者,当上大牛。‛少时劫形,吏即缚将去。

还联系到西方的一个故事:

一英国旧剧写酒店主偕妻以讼事赴宫中,官睹面相识,问曰:‚去

岁以双鸡馈我者,非子也耶?‛店主曰:‚小人将岁岁以为例供也。‛官呼堂下人曰:‚汝曹观此夫妇皆朴实不欺,相其面诚笃之气可掬,吾言然否?‛(See you this honest couple,……have they not/A pair of honest faces?‛)对簿者亟曰:‚家有二牛,不腆上奉。‛官即呼酒店主曰:‚无赖子!汝来前!‛复谓众曰:‚吾已审视此子,必为大憝。相貌奸恶,汝曹亦曾睹其偶否?明执法凭此容颜,虽无辜亦判绞耳。‛

对于“世态炎凉”这一现象,由先秦讲到明清,由中国讲到英国,把相似内容进行连类,知识容量大,思辨性强,可极大的开阔我们的视野。不仅如此,钱锺书还对这一内容从虚实的角度加以分析其发生的可能性:

盖事有此势,人有此情,不必凿凿实有其事,一一真有其人。势所

应然,则事将无然。孔融言武王以妲己赐周公,苏轼言舜三宥而皋陶三曰‚杀!‛均以‚想当然耳‛自解。

同时引亚理士多德“虽不实然,而或当然”(That is not true。But perhaps it ought to be)和布鲁诺“即非情事,却入情理”的观点来加以佐证,互相参印。我们讲课时,把其中的材料稍加点缀,把钱锺书引用的观点在分析课文时稍作提示,必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不仅促进他们对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的理解,还助于他们认识文学作品虚构与现实的关系。

这个例子,对于《管锥编》来说,不及其百万千万分之一,然尝一滴而知大海味,窥一斑而知全豹,想必从中大家都能从中看出《管锥编》它是金矿,它是宝库。如能在教学中稍作吸收引申,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从材料的丰富到智

慧的开发到思维的启迪,其帮助与促进作用不言而喻。

二、学科的融合——把文史哲各学科的贯通

现代社会,从社会分工方面看,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不仅各类学科之间彼此的壁垒越来越厚,同一学科内部不同方面彼此隔膜也在加深;同时,社会发展又要求各类学科之间出现融合、贯通与综合,要有宏观意识,能整体考虑。现代社会,既需要专业型强的人才,也需要综合型强的人才,二都矛盾而统一。某种意义上讲,《管锥编》,它属于后者,它打通各社会科学之间的町畦壁垒,让各类学科贯通,突出增强的是人的贯通综合能力。

如《毛诗正义·七 卷耳》讲到“话分两头”这个话题,钱锺书分析小说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举了许多例子,其中有中国《红楼梦》第九八回例:

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当时黛玉气绝,

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

也举了外国的《名利场》中写滑铁卢大战那段最脍炙人口的结语:

夜色四罩,城中之妻方祈天保夫无恙,战场上之夫仆卧,一弹穿心,

死矣。‛(Darkness came down on the field and the city:and Amelia was praying for George,Who was lying on his face,dead,with a bullet through his heart)

然后,钱锺书先生分析这种手法,除讲到“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外,还指出这二者运用对照手法对主题表达的作用。这是文学里面的小说的手法,由这种手法,钱锺书又联系到诗歌,举了许多实例,如王维《陇头吟》: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开,陇上行人夜

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身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少年人楼上看星星,与老将军马背上听笛,所处地方不同而事情发生的时间相同,二者同时展现以形成对照——少年人、老将军都在凉辉普照之下,就如“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所表达的意思一样。老将军为主,所以详写,著墨多;少年人为辅,所以较为简略。这就把小说的创作手法与诗歌创作手法二者结合起来了。

最精彩的是,钱锺书又拈出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

里人。

然后把这首诗的后两句与《名利场》的结尾相互对照,分析其除手法上相似之外,内容主旨上也相类似,一中一外,一小说一诗歌,以比较文学的方式强调古今同调,千里共音,都是家里的妻子不知道丈夫是死是活,还与张籍《没蕃故人》所说的“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相联系,同时,又用心理学来分析,道:

知征人已死,家人之心亦死:想征人或尚生,则家人望绝还生,肠

回未断,痴心起灭,妄念颠倒。

小说、诗歌在创作手法与主旨上在此打通,同时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文学作品,让各类人文学科融合在一起。

学科知识的融合与贯通,这是新一轮课改提出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这要求在现实的教材教学中却仍是薄弱;我们阅读《管锥编》,联系具体课文、具体事例,有意的引导学生把不同学科贯通、融合起来,对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综合意识的加强,必将起到促进作用。

三、方法的指导——全面辩证与质疑探究

任何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呈现出来的面貌各不相同,这就是苏轼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管锥编》,它以极丰富的观点、材料,告诉我们做学问看问题时所应有的方法与态度——全面辩证与质疑探究。

唯物主义与现代政治经济学理论都强调物质的重要性,强调“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然而,钱锺书先生用全面辩证的方法看问题,让我们看到了事情的另一个方面。

如《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六 全汉文卷一八》谈论到管仲《管子·牧民》中的名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钱锺书除用晁错《说文帝令民入粟受爵》中的“民贫则奸邪生。„„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来印证外,还引用了其它著作来论证。如《论语·子路》:“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又引用西方人说的“饥肠鸣如雷,则良心之呼声弱如丝”,“人而能日日啜有羹、食有蔬与肉,则奉法守礼不待学而自能”,“若吾岁入五千金,吾亦克为贞淑之妇”(I think I could be a good woman if I had five thousand a year),以致引用柏拉图《理想国》

中说的“先谋生而后修身”(Get a livelihood,and then practise virtue)。把古今中外的言论合并一处,材料丰富,视野开阔,言之凿凿,掷地有声。

然而在进行充分引证之后,他笔锋一转,道:

……所树义,尚堕一边。人之作恶犯罪,固常出困乏所逼迫,复每

由泰甚而恣肆。是以富贵能移,饱暖思淫;色荒禽荒,玩人玩物,皆非高资大力莫办。至于竞权争利,不惜越货残民;嗜利之心随聚敛而继长,揽权之欲与威势而俱增,其‚不顾廉耻‛,视‚饥寒无告‛之穷氓,盖倍蓰抑且千百焉。

钱锺书先生以为,“贫则奸邪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可否认“富”亦“奸邪生”!钱锺书先生在这里,既肯定了管仲话中合理的成份,也指出了他的片面性;而我们看问题,只有正面与反面相结合,跳出“二元对立”论,才能把问题认识全面,不犯盲人摸象的错误。钱锺书很强调看问题的全面性,他说,看问题“戒拘守一隅、一偏、一边、一体之弊”,要像歌德说的那样“能入,能遍,能透”,因为“遍则不偏,透则无障,入而能出,庶几免乎见之为蔽矣”。这种全面、辩证、通透看问题的方法态度,正是我们学习工作生活必所须具备的品质,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教学目标。

全面、辩证看问题与质疑、探究往往结合在一起。如关于“胡言”二字,钱锺书先生联系其产生发展与汉民族对异族文化的歧视等原因,指出“胡言”,其本义是“胡人之言”;而“胡言”在后世意义上等同于“乱语”,是因为汉民族对胡人之言不了解、听不懂,所以称其为“乱”——而由外族而本族,对于本民族的那些不合情理不合逻辑的话,我们也称之为“胡言”,由言而及行,对于不顾义理的行动,我们也称之为“胡为”。钱锺书先生探本究源,不仅把这一词的意义的演变展示出来,同时也揭露了我们这个民族自高自大、盲目自尊的文化心理,具有强烈的针砭意义。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这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的要求,从以上所举的两小例中,很能看出钱锺书《管锥编》中的那些观点、材料对于实现新课标的精神有极大的帮助。

四、理论提升——一种观点串起一类作品

钱锺书因为读书多,善于把中外同类作品贯穿在一起,在异同比较中用一

两句话把同类作品的特质概括出来。我们阅读《管锥编》,一方面可以接受丰富的知识,一方面领会其分析论证法,同时他所概括出来的理论、观点对我们阅读同一类型的作品有极大的帮助。

如钱锺书先生在分析“离骚”二字含义时,对表达忧愁、排遣忧愁类作品分析后,引用西方人言论道:“一切避愁之路莫非迎愁之径。”他举用了大量诗句为证:

‚深藏欲避愁,愁已知人处。‛(庾信《愁赋》)

‚春愁茫茫塞天地,我行未到愁先至。‛(陆游《春愁》)

‚几番上高楼将曲槛凭,不承望愁先在楼上等。‛(临清人商调《醋葫芦》) 又引用周紫芝《玉阑干》中表示释然的句子:“觅得醉乡无事处!”同时用元好问《玉阑干》回答道:“已被愁知!”这种“避愁”反而“迎愁”的心理与李白说的“举杯销愁愁更愁”相一致。这种心理不仅在现在诗句上,也表现在文章的整体构思上,我们可以用这一理论分析相关的文章。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因“乌台诗案”遭贬黄州的苏轼,游赤壁其根本目的是排遣忧愁。“大江东去”几句极具气势,面对壮丽江山,抑郁之心确实因之而振奋;“遥想公瑾当年”的“雄姿英发”,把心中的梦想吐露出来。然而回到现实,激情过后是颓废,结尾苏轼唱道:“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和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梦想与现实联系一处,瞬间由高空跌到低点,此“笑”何止苦笑,此“梦”终归是想梦,唯有以酒寄情无尽的缥缈天地。苏轼因内心忧愁而游赤壁,此为“避愁”,虽有暂时解脱,最终还是落寞无奈,并且这种落寞无奈比原先的落寞无奈更深沉更广阔,此为“迎愁”!

再如辛弃疾《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因寓居不乐登楼以纾抑郁之怀。然最终的感觉还是由“无人会,登临意”到“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由“相当年,金戈铁马”到最后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悲情满怀,欲“避愁”而最终却“迎愁”。

甚至我们可以用这一论断分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不是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始?最后不是由“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结束?朱自清由开头的“不宁静”到中间的“宁静”直到最后的还不是“不宁静”? 钱锺书在对同类作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出的“一切避愁之路莫非迎愁之径”这十二个字,对我们阅读同类作品,不是确实有极大的帮助?

我们用“一切避愁之路莫非迎愁之径”这一心理学理论来分析此类作品,

在理解上便占据了至高点,在此基础上分析相关文学作品,必能高屋建瓴,迅速把握主旨,同时有更深理远的理解。钱锺书先生如此高屋建瓴的论断在《管锥编》中还有许多,我们阅读并且把它引入课文教学,必将抓住要点,让复杂问题轻松解决,以致具有“一两拨千斤”之势。

五、结语:有“钱”,你也可以“任性”

笔者曾用几年时间研读了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并依据《管锥编》中的观点、材料与高中语文教学相结合,编译了一本校本教材《随钱锺书一道与古人对话》,这本校本教材在2014年“出彩课程,伴我成长——江西省中小学100门出彩校本课程”征集活动中获省一等奖。联系钱锺书《管锥编》中的观点、材料,围绕着高中语文教学,笔者已有几十篇文章在《语文学习》《语文月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语文知识》等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其中还有两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从我个人的学习研究的过程来看,我觉得《管锥编》对语文教师来说,确实是部好书,它并不像想象中的生涩难懂,反而平易有趣,值得语文老师去研读,并且相信,通过研读,你的课堂将因此更丰富更风趣,你的教学将更上一层楼,在教学中你将发现成功感与幸福感,发表文章这一对大多数老师来说还是很艰难的事,对你来说也许是手到擒来。因为,有“钱”,你也可以“任性”!

(《语文学习》2016年第2期,原题为“‘有钱’,你也可以‘任性’——钱锺书《管锥编》荐读”)

兹体博大,见微知著

——钱锺书《管锥编》荐读

江西省大余中学 程秀全

引子:钱锺书《管锥编》并非高深莫测

钱锺书先生作为当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成就举世瞩目,被人称为“文化昆仑”;钱锺书先生的学术著作《管锥编》,贯穿古今,连通中外,可谓博大精深。许多人面对钱锺书,往往敬其博大精深,叹其生僻艰涩,望而生畏。其实,《管锥编》只是钱锺书先生用文言文写成的读书笔记而已,对于接受过系统古代汉语教育的语文老师而言,他用典雅“文言”写成的文字并非障碍;《管锥编》作为读书笔记,只是读书的心得体会而已,虽然旁征博引,但并非正襟危坐的论道,并非一定要熟读了钱氏所读原著才能看明白。钱锺书只不过取书中一点引申开来而已,没读过原著,所引称的书没有读过,对于阅读这部书,障碍不大——当然,读过相关著作更好,至少感受会更深一点,从中还能摸到做学问的门道——其中虽引用了多种外文,但钱锺书都用典雅的文言文翻译过来了,原文以括号的形式附在文后,并不造成阅读障碍。所以,语文老师要读,完全是能读、能读得明白且必将大有收获。

《管锥编》共四册,130万字,781则,它是钱锺书先生研读中国古代十部著作的读书笔记;书中旁征博引,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具体卷册章节如下:

第一册:《周易正义》27则、《毛诗正义》60则、《左传正义》67则、《史记会注考证》58则

第二册:《老子王弼注》19则、《列子张湛注》9则、《焦氏易林》31则、《楚辞洪兴祖补注》18则、《太平广记》215则

第三、四册:《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277则

这四册十本书的读书笔记在形式上没有完整的体系,我们可以从任何一本书开始读;每本书各章节之间也没有完整的体系,我们可以从感兴趣的章节入手;同一问题在不同书、不同章节之间出现,作者采用“互见”法,把那些问题贯穿起来。因而,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像翻字典一样,找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来读;对于初读者,我们可以从自己熟悉的文章入手,从我们教学的文章入手;

并且,书的目录中,都在各章节内部有相关提示,如《史记会注考证·五 项羽本纪》目录后有“破釜沉舟——用字重而非赘——项羽性格——鸿门宴——‘今’字——挑战——垓下歌——重瞳”这样的小目,助于读者搜索要看的内容。整个《管锥编》所有章节汇聚一起,确实“兹体博大”,但组成的一个一个的点,则不显艰涩,而是平易。如以下两段文字: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按《说苑·善说》篇记

东郭祖朝上书晋献公问国家之计,献公使告之曰:‚肉食者已虑之矣,藿食者尚何与焉?‛祖朝曰:‚食肉者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臣等之藿食者宁无肝脑涂地于中原之野欤?‛曹刿谓‚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尚含意未申,得祖朝之对庶无剩义。陈子昂《感遇》之四:‚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注者仅引《左传》释之,未窥其渊源《说苑》也。

——《管锥编·左传正义·七 庄公十年·肉食者鄙》

又按汉以后送别有折赠杨柳之俗,取意难揣,或即以杨柳‚易生之

木‛为说,褚人获《坚觚续集》卷四云:‚倒插枝栽,无不可活,絮入水亦化为萍;到处生理畅遂。送行折柳者,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如柳之随处皆安耳。‛颇见思致。

——《管锥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七五 全宋文卷四

六·‚一植之,下拔之‛》

这两段文字是短章,并不生涩;其他长章节也只不过由这样的短章组成。可见,《管锥编》并非如想象中的那样艰涩难懂,让人昏昏欲睡,倒是很能激发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看问题更加深入透彻。如果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能引用穿插其中的部分观点、材料,肯定能很好的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思考,活跃我们的课堂。

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其实挺平易、生动、有趣,里面有丰富的知识、有启迪心灵的智慧,还有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让我们把知识贯通起来,站在至高点看问题。下面我们联系语文课本,从下面四个方面加以介绍。

一、知识的汇集——把古今中外作品贯穿

《管锥编》是一座金矿,是知识的宝库。钱锺书读书多,学识丰富,在讨论某一问题时,他不仅对其传承发展清晰梳理,还常常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征引世界各国与之相同或相异的观点材料,把中华文化放在世界文化这一大体系中

加以考察,视野极其开阔,知识极为丰富。

如《史记会注考证·二六 苏秦列传》讨论苏秦嫂子对苏秦的“前倨后恭”这一情节,钱锺书不仅联系到史书中的刘邦父亲对刘邦称帝前后态度的变化和乡里人对沈庆之“穷”“达”时的不同态度,还联系到文学作品《水浒传》中林冲发配沧州时“把钱”前后牢营差拨的不同态度和《儒林外史》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态度,甚至又讲到《太平广记》卷二九五《曲阿神》中的一个故事:

有一逸劫,官司十人追之,迳至庙,跪请求救,许上一猪。因不觉

忽在床下。追者至,觅不见,因请曰:‚若得劫者,当上大牛。‛少时劫形,吏即缚将去。

还联系到西方的一个故事:

一英国旧剧写酒店主偕妻以讼事赴宫中,官睹面相识,问曰:‚去

岁以双鸡馈我者,非子也耶?‛店主曰:‚小人将岁岁以为例供也。‛官呼堂下人曰:‚汝曹观此夫妇皆朴实不欺,相其面诚笃之气可掬,吾言然否?‛(See you this honest couple,……have they not/A pair of honest faces?‛)对簿者亟曰:‚家有二牛,不腆上奉。‛官即呼酒店主曰:‚无赖子!汝来前!‛复谓众曰:‚吾已审视此子,必为大憝。相貌奸恶,汝曹亦曾睹其偶否?明执法凭此容颜,虽无辜亦判绞耳。‛

对于“世态炎凉”这一现象,由先秦讲到明清,由中国讲到英国,把相似内容进行连类,知识容量大,思辨性强,可极大的开阔我们的视野。不仅如此,钱锺书还对这一内容从虚实的角度加以分析其发生的可能性:

盖事有此势,人有此情,不必凿凿实有其事,一一真有其人。势所

应然,则事将无然。孔融言武王以妲己赐周公,苏轼言舜三宥而皋陶三曰‚杀!‛均以‚想当然耳‛自解。

同时引亚理士多德“虽不实然,而或当然”(That is not true。But perhaps it ought to be)和布鲁诺“即非情事,却入情理”的观点来加以佐证,互相参印。我们讲课时,把其中的材料稍加点缀,把钱锺书引用的观点在分析课文时稍作提示,必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不仅促进他们对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的理解,还助于他们认识文学作品虚构与现实的关系。

这个例子,对于《管锥编》来说,不及其百万千万分之一,然尝一滴而知大海味,窥一斑而知全豹,想必从中大家都能从中看出《管锥编》它是金矿,它是宝库。如能在教学中稍作吸收引申,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从材料的丰富到智

慧的开发到思维的启迪,其帮助与促进作用不言而喻。

二、学科的融合——把文史哲各学科的贯通

现代社会,从社会分工方面看,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不仅各类学科之间彼此的壁垒越来越厚,同一学科内部不同方面彼此隔膜也在加深;同时,社会发展又要求各类学科之间出现融合、贯通与综合,要有宏观意识,能整体考虑。现代社会,既需要专业型强的人才,也需要综合型强的人才,二都矛盾而统一。某种意义上讲,《管锥编》,它属于后者,它打通各社会科学之间的町畦壁垒,让各类学科贯通,突出增强的是人的贯通综合能力。

如《毛诗正义·七 卷耳》讲到“话分两头”这个话题,钱锺书分析小说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举了许多例子,其中有中国《红楼梦》第九八回例:

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当时黛玉气绝,

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

也举了外国的《名利场》中写滑铁卢大战那段最脍炙人口的结语:

夜色四罩,城中之妻方祈天保夫无恙,战场上之夫仆卧,一弹穿心,

死矣。‛(Darkness came down on the field and the city:and Amelia was praying for George,Who was lying on his face,dead,with a bullet through his heart)

然后,钱锺书先生分析这种手法,除讲到“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外,还指出这二者运用对照手法对主题表达的作用。这是文学里面的小说的手法,由这种手法,钱锺书又联系到诗歌,举了许多实例,如王维《陇头吟》: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开,陇上行人夜

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身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少年人楼上看星星,与老将军马背上听笛,所处地方不同而事情发生的时间相同,二者同时展现以形成对照——少年人、老将军都在凉辉普照之下,就如“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所表达的意思一样。老将军为主,所以详写,著墨多;少年人为辅,所以较为简略。这就把小说的创作手法与诗歌创作手法二者结合起来了。

最精彩的是,钱锺书又拈出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

里人。

然后把这首诗的后两句与《名利场》的结尾相互对照,分析其除手法上相似之外,内容主旨上也相类似,一中一外,一小说一诗歌,以比较文学的方式强调古今同调,千里共音,都是家里的妻子不知道丈夫是死是活,还与张籍《没蕃故人》所说的“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相联系,同时,又用心理学来分析,道:

知征人已死,家人之心亦死:想征人或尚生,则家人望绝还生,肠

回未断,痴心起灭,妄念颠倒。

小说、诗歌在创作手法与主旨上在此打通,同时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文学作品,让各类人文学科融合在一起。

学科知识的融合与贯通,这是新一轮课改提出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这要求在现实的教材教学中却仍是薄弱;我们阅读《管锥编》,联系具体课文、具体事例,有意的引导学生把不同学科贯通、融合起来,对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综合意识的加强,必将起到促进作用。

三、方法的指导——全面辩证与质疑探究

任何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呈现出来的面貌各不相同,这就是苏轼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管锥编》,它以极丰富的观点、材料,告诉我们做学问看问题时所应有的方法与态度——全面辩证与质疑探究。

唯物主义与现代政治经济学理论都强调物质的重要性,强调“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然而,钱锺书先生用全面辩证的方法看问题,让我们看到了事情的另一个方面。

如《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六 全汉文卷一八》谈论到管仲《管子·牧民》中的名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钱锺书除用晁错《说文帝令民入粟受爵》中的“民贫则奸邪生。„„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来印证外,还引用了其它著作来论证。如《论语·子路》:“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又引用西方人说的“饥肠鸣如雷,则良心之呼声弱如丝”,“人而能日日啜有羹、食有蔬与肉,则奉法守礼不待学而自能”,“若吾岁入五千金,吾亦克为贞淑之妇”(I think I could be a good woman if I had five thousand a year),以致引用柏拉图《理想国》

中说的“先谋生而后修身”(Get a livelihood,and then practise virtue)。把古今中外的言论合并一处,材料丰富,视野开阔,言之凿凿,掷地有声。

然而在进行充分引证之后,他笔锋一转,道:

……所树义,尚堕一边。人之作恶犯罪,固常出困乏所逼迫,复每

由泰甚而恣肆。是以富贵能移,饱暖思淫;色荒禽荒,玩人玩物,皆非高资大力莫办。至于竞权争利,不惜越货残民;嗜利之心随聚敛而继长,揽权之欲与威势而俱增,其‚不顾廉耻‛,视‚饥寒无告‛之穷氓,盖倍蓰抑且千百焉。

钱锺书先生以为,“贫则奸邪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可否认“富”亦“奸邪生”!钱锺书先生在这里,既肯定了管仲话中合理的成份,也指出了他的片面性;而我们看问题,只有正面与反面相结合,跳出“二元对立”论,才能把问题认识全面,不犯盲人摸象的错误。钱锺书很强调看问题的全面性,他说,看问题“戒拘守一隅、一偏、一边、一体之弊”,要像歌德说的那样“能入,能遍,能透”,因为“遍则不偏,透则无障,入而能出,庶几免乎见之为蔽矣”。这种全面、辩证、通透看问题的方法态度,正是我们学习工作生活必所须具备的品质,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教学目标。

全面、辩证看问题与质疑、探究往往结合在一起。如关于“胡言”二字,钱锺书先生联系其产生发展与汉民族对异族文化的歧视等原因,指出“胡言”,其本义是“胡人之言”;而“胡言”在后世意义上等同于“乱语”,是因为汉民族对胡人之言不了解、听不懂,所以称其为“乱”——而由外族而本族,对于本民族的那些不合情理不合逻辑的话,我们也称之为“胡言”,由言而及行,对于不顾义理的行动,我们也称之为“胡为”。钱锺书先生探本究源,不仅把这一词的意义的演变展示出来,同时也揭露了我们这个民族自高自大、盲目自尊的文化心理,具有强烈的针砭意义。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这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的要求,从以上所举的两小例中,很能看出钱锺书《管锥编》中的那些观点、材料对于实现新课标的精神有极大的帮助。

四、理论提升——一种观点串起一类作品

钱锺书因为读书多,善于把中外同类作品贯穿在一起,在异同比较中用一

两句话把同类作品的特质概括出来。我们阅读《管锥编》,一方面可以接受丰富的知识,一方面领会其分析论证法,同时他所概括出来的理论、观点对我们阅读同一类型的作品有极大的帮助。

如钱锺书先生在分析“离骚”二字含义时,对表达忧愁、排遣忧愁类作品分析后,引用西方人言论道:“一切避愁之路莫非迎愁之径。”他举用了大量诗句为证:

‚深藏欲避愁,愁已知人处。‛(庾信《愁赋》)

‚春愁茫茫塞天地,我行未到愁先至。‛(陆游《春愁》)

‚几番上高楼将曲槛凭,不承望愁先在楼上等。‛(临清人商调《醋葫芦》) 又引用周紫芝《玉阑干》中表示释然的句子:“觅得醉乡无事处!”同时用元好问《玉阑干》回答道:“已被愁知!”这种“避愁”反而“迎愁”的心理与李白说的“举杯销愁愁更愁”相一致。这种心理不仅在现在诗句上,也表现在文章的整体构思上,我们可以用这一理论分析相关的文章。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因“乌台诗案”遭贬黄州的苏轼,游赤壁其根本目的是排遣忧愁。“大江东去”几句极具气势,面对壮丽江山,抑郁之心确实因之而振奋;“遥想公瑾当年”的“雄姿英发”,把心中的梦想吐露出来。然而回到现实,激情过后是颓废,结尾苏轼唱道:“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和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梦想与现实联系一处,瞬间由高空跌到低点,此“笑”何止苦笑,此“梦”终归是想梦,唯有以酒寄情无尽的缥缈天地。苏轼因内心忧愁而游赤壁,此为“避愁”,虽有暂时解脱,最终还是落寞无奈,并且这种落寞无奈比原先的落寞无奈更深沉更广阔,此为“迎愁”!

再如辛弃疾《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因寓居不乐登楼以纾抑郁之怀。然最终的感觉还是由“无人会,登临意”到“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由“相当年,金戈铁马”到最后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悲情满怀,欲“避愁”而最终却“迎愁”。

甚至我们可以用这一论断分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不是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始?最后不是由“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结束?朱自清由开头的“不宁静”到中间的“宁静”直到最后的还不是“不宁静”? 钱锺书在对同类作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出的“一切避愁之路莫非迎愁之径”这十二个字,对我们阅读同类作品,不是确实有极大的帮助?

我们用“一切避愁之路莫非迎愁之径”这一心理学理论来分析此类作品,

在理解上便占据了至高点,在此基础上分析相关文学作品,必能高屋建瓴,迅速把握主旨,同时有更深理远的理解。钱锺书先生如此高屋建瓴的论断在《管锥编》中还有许多,我们阅读并且把它引入课文教学,必将抓住要点,让复杂问题轻松解决,以致具有“一两拨千斤”之势。

五、结语:有“钱”,你也可以“任性”

笔者曾用几年时间研读了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并依据《管锥编》中的观点、材料与高中语文教学相结合,编译了一本校本教材《随钱锺书一道与古人对话》,这本校本教材在2014年“出彩课程,伴我成长——江西省中小学100门出彩校本课程”征集活动中获省一等奖。联系钱锺书《管锥编》中的观点、材料,围绕着高中语文教学,笔者已有几十篇文章在《语文学习》《语文月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语文知识》等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其中还有两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从我个人的学习研究的过程来看,我觉得《管锥编》对语文教师来说,确实是部好书,它并不像想象中的生涩难懂,反而平易有趣,值得语文老师去研读,并且相信,通过研读,你的课堂将因此更丰富更风趣,你的教学将更上一层楼,在教学中你将发现成功感与幸福感,发表文章这一对大多数老师来说还是很艰难的事,对你来说也许是手到擒来。因为,有“钱”,你也可以“任性”!

(《语文学习》2016年第2期,原题为“‘有钱’,你也可以‘任性’——钱锺书《管锥编》荐读”)


相关内容

  • 品读杨绛先生的[老王]
  • 内容摘要:苏教版语文必修三选编了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作者以其素朴的文字凸现了底层平民的光芒,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仁爱厚重的博大胸襟.透过平淡冲和的笔调,细细品读,愈觉如饮陈年佳酿,绵味悠长. 关键词:<老王> 幸与不幸 底层 情怀 幸与不幸 先谈老王,老王是一个不幸者.一是 ...

  • "我"真"美"--初中记叙文写作指导三字经"
  • "我"真"美"--初中记叙文写作指导三字经" [摘要]作文之法,郭沫若曾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有效的作文教学亦是如此."我""真""美"是本人在初中记 ...

  • 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
  • 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如下:惠崇春江晚景作者: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注解及赏析:注释: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晓景>是他的 ...

  • 高考语文话题作文1
  • 话题作文"静"导写及例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那些有渡河经验的人,在涉水之前,总会习惯地随手抓起一块石头投入水中以测量水深,水花溅得越高,水声越是响亮,河水也就越浅.那溅不起多大水花.听不见多大水声的河水,必定是深不可测的. 黄河并不是奔腾咆哮的.黄河中游有一 ...

  • 古语今论话安全
  • 古语今论话安全 我国古代即有博大精深的安全文化思想,所谓"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 以突隙之烟焚".寥寥数语,即道尽安全文化的真谛,不失为警世良言. 安不忘危,常怀忧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事物都是在 ...

  • 读伊索寓言1
  • 课 题 读<伊索寓言> (第一课时) 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相关知识:较全面的了解作家及其成就等知人论世: 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结构:初步把握作者的观点.劝导学生去阅读钱钟书的著 作,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相 关知识:知人论事了解作者: ...

  • 书卷气是最好的气质
  • http://www.czwushaofa.com/NewsDetails.aspx?iNewsId=48 书卷气是最好的气质 <红楼梦>里说:"才華馥比仙,气质美如兰."书卷气就是这样一种内外一致的气韵美.动静结合的灵动美,可以作为年轻人培养气质的目标. 所谓书卷气 ...

  • 根据线索猜成语
  • 根据线索猜成语 一.比翼双飞 1.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2. 鸳鸯 3. 比喻夫妻情投意合 4. 出自<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二.东山再起 1. 近义词有:重振旗鼓.卷土重来 2.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3. 出自& ...

  • 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