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转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李建明

2013年第9期 ——经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强调必须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这一新形势下对“三农”工作的新判断、新部署,必将对未来“三农”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面对新任务、新要求,如何抓机遇、探路径、促转型,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问题。

一、农业红利,仍然厚重

农业稳则天下安,农业兴促百业兴。无论历史如何演进,这一基本规律不会改变,永不过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农业的依存度高,不论是强调农业基础地位,还是确保耕地“红线”,都显示了对农业发展的强烈关注。作为一项基础产业、战略产业,农业具有二、三产业不可比拟的发展红利,转型发展的有利条件已经具备。

一是政策红利汇集。近十年来,中央每年下发的一号文件主题都是“三农”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和战略举措,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能动摇,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能减弱”。这表明,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投入力度越来越大,政策“红利”越来越多。荆州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必将在分享这些重大利好政策方面赢得先机,必将会争取更多的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可以说,“三农”工作大有希望,大有可为。

二是改革红利凸显。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鼓励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些关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顶层设计”,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遇、消费需求和增长空间。

三是产业红利较大。农业既是传统意义上的弱势产业,也是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万岁产业”。初级农产品价值较低,经过深加工,就会产生可观的附加值。以粮食为例,一斤大米售价2.5元左右,加工成饼干、膨化食品可以增值3—5倍,应用现代生物技术转化为多功能淀粉、植物蛋白,可以增值10—15倍。荆州福娃集团,立足以“糙米”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短短10年,就由一家小型粮食加工厂发展成为产值74.8亿元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即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农产品加工业也是“一枝独秀”。以荆州为例,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700亿元、同比增长31%,远高于其它行业增幅。可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有前景、大有奔头。

二、农业时代,悄然变化

长期以来,家庭经营在农业发展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业分散经营逐步转向规模经营,农村分散住户逐步向城镇社区集中,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农业转型发展已初见端倪。这标志着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积极变化,预示着新的“农业时代”已经来临。

一是农民职业化。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后,职业农民就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从提出“职业农民”,到支持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充分说明农民职业化将是大势所趋。农民职业化,不仅有效缓解日益增长的城乡就业压力,而且还将从根本上解决未来农村“谁来种地”的问题。

二是农业现代化。在国家鼓励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下,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实现由过去的家庭分散经营、粗放种养、低效作业向更加依靠科技进步、规模优势的效益型经营方式转变。以监利县为例,该县积极推广水稻种植“四代一管”模式,即代育秧、代耕作、代机插、代机收和田间全程管理,实行规模化经营、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专业化服务,水稻生产从育秧插秧到田间管理,从收割脱粒到市场销售的各个环节,都有专业公司或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服务,农民不出家门,只需一个电话就能享受“菜单式”、“托管式”农业生产服务,农民称现在种田是“市场服务”、“休闲种地”。所谓“现代农业”,必然是工农复合、市场农业、科技农业,这将更好地解决“怎么种地”的问题。

三是农村城镇化。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趋势日益明显。河南省大规模合并村组、迁村腾地,引导农村人口集中,一些新型农村社区人口规模达到1万多人,有的高达8万人。仙洪试验区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积极打造中心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成为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截至目前,荆州市建成新型农村社区116个(可容纳1.7万户),全市基本实现建制镇(场)总规和村庄规划全覆盖,改变了农村长期处于建设无秩序、建房无章法的“自然”、“自由”状况。蓬勃兴起的农村城镇化“大潮”,将有效解决农民“怎么居住”的问题。

三、农业瓶颈,依然突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千方百计加大惠农投入,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已经呈现积极的新变化、新趋势、新特点,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可小视,客观上对转型发展提出迫切要求。

一是资金短缺。当前,农村村级债务包袱沉重,村级集体经济内生性造血功能缺失,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基本上依靠借贷、集资或向本村在外成功人士“化缘”。一部分村为债所累、被债所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举步维艰,农村集体经济亟需“输血补氧”。同时,农村金融给力不足,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金融机构少、权限小,存在惜贷、惧贷现象,普遍存多贷少,导致支农作用弱化,不仅不能满足种养大户的资金需求,相反还抽走了大量的农村资金,农村金融亟需“活血化淤”。

二是人才匮乏。村干部任务重、待遇低、压力大,大多数“农二代”更愿意选择外出务工,而不愿意当村干部,导致村干部队伍年龄老化、“青黄不接”。以荆州为例,全市现任村干部年龄大多都在50岁以上。特别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聚集,留守农村种田的农民以老弱为主,他们大多没有受过系统农技培训,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普遍不强。实施“以钱养事”制度后,乡镇原有农技推广人员大量分流,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边缘,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成为“卡脖子”问题。

三是机制不活。首先是传统经营机制不优。土地二轮延包后,农村土地确权到户,虽然较好地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但依然没有改变小而散的农业传统经营模式。其次是农业投入机制不优。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空前,对农村公益性事业设施的投入更是前所未有,但从投入的方式上看,是多头管理、多管分流的分散式投入,难以发挥资金整合使用的“拳头”效应。

四、转型发展,必由之路

推动农业转型是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战略任务,是强农富农的战略举措。遍观当代中国,农业大市往往是“工业弱市”、“财政穷市”。既要“粮食”,又要“经济”,做到“鱼”

与“熊掌”兼得,必须探索管用、实用的新办法,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

要倡导新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发展的新路径,给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按照“四化同步”发展要求,倡导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的新理念,加快城镇化进程,让广大农民就业在“全产业链”上,居住在“新型城镇”里,生活在“均等公共服务”中。一是扶持产业发展。每当春节长假结束,“中国式离别”在全国各地上演,亿万农民为了生计,告别亲人,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路途。从依依不舍的离别中,折射出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告别“中国式离别”,关键之举是坚持产业立城、产业兴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城镇化进程中就地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二是创新土地经营。要树立经营土地理念,坚持以地生财、以地兴城。加强土地一级市场垄断和二级市场开发,引导、鼓励农民以流转土地换社会保障,以宅基地换住房,推动农民“洗脚上楼”、“转地进城”。三是加强公共服务。城镇化不是为了“造城”,不是让农民“被城镇化”,而是更好地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妥善解决就医、就学、社会保障、住房等现实利益问题,努力使城镇成为“优生活”的代名词,成为有“善意”的地方,真正让农民“进得放心,入得安心”。

要探索新模式。“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改革最基本的方法论。中国的改革发源于农村,新时期的“三农”工作也要大力弘扬改革精神,用市场的办法、群众的智慧,闯出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一是培育新型主体。农民合作社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选择一批管理好、实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在政策上倾斜,在资金上扶持,鼓励跨行业、跨区域联合经营。培育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要在“补、奖、贷、保”四个方面加以扶持:“补”就是新增农业补贴重点向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倾斜;“奖”就是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予以奖励;“贷”就是将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纳入金融机构信用贷款支持范围,并探索将农作物产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纳入抵押担保范围;“保”就是提高财政对农业保费补贴比例,增强抗风险能力。二是培育先进典型。“心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这是做好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方法。对于广大农民而言,“一个典型胜过一千次说教”。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成长的环境,挖掘典型、培育典型、宣传典型、推广典型,成功的典型自然会引来农民效仿和追随。三是培育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要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为平台,以阳光工程创业培训为抓手,开展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科技、善管理的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积极引导中职和高等学校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和农业科技人才扎根农村、投身农业。

要建设新生活。建设“美丽中国”一经提出,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它顺应了人民群众从“求温饱”到“优生活”的更高需求。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建设“美丽中国”,更要呵护“美丽乡村”,倍加关注农村生态环境。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抓好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等设施建设。对农村这些环保项目,要在城乡规划中明确布局,在涉农项目中予以倾斜。多方筹措资金,完善农村污水收集管网、垃圾转运配套设施建设,补助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营运经费,保障农村环保设施正常运行。统筹城乡规划和建设管控,完善生态镇村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扶持政策,建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让广大农村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让农村人口也过上城市现代文明生活。■ (作者系荆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转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李建明

2013年第9期 ——经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强调必须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这一新形势下对“三农”工作的新判断、新部署,必将对未来“三农”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面对新任务、新要求,如何抓机遇、探路径、促转型,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问题。

一、农业红利,仍然厚重

农业稳则天下安,农业兴促百业兴。无论历史如何演进,这一基本规律不会改变,永不过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农业的依存度高,不论是强调农业基础地位,还是确保耕地“红线”,都显示了对农业发展的强烈关注。作为一项基础产业、战略产业,农业具有二、三产业不可比拟的发展红利,转型发展的有利条件已经具备。

一是政策红利汇集。近十年来,中央每年下发的一号文件主题都是“三农”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和战略举措,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能动摇,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能减弱”。这表明,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投入力度越来越大,政策“红利”越来越多。荆州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必将在分享这些重大利好政策方面赢得先机,必将会争取更多的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可以说,“三农”工作大有希望,大有可为。

二是改革红利凸显。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鼓励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些关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顶层设计”,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遇、消费需求和增长空间。

三是产业红利较大。农业既是传统意义上的弱势产业,也是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万岁产业”。初级农产品价值较低,经过深加工,就会产生可观的附加值。以粮食为例,一斤大米售价2.5元左右,加工成饼干、膨化食品可以增值3—5倍,应用现代生物技术转化为多功能淀粉、植物蛋白,可以增值10—15倍。荆州福娃集团,立足以“糙米”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短短10年,就由一家小型粮食加工厂发展成为产值74.8亿元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即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农产品加工业也是“一枝独秀”。以荆州为例,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700亿元、同比增长31%,远高于其它行业增幅。可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有前景、大有奔头。

二、农业时代,悄然变化

长期以来,家庭经营在农业发展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业分散经营逐步转向规模经营,农村分散住户逐步向城镇社区集中,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农业转型发展已初见端倪。这标志着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积极变化,预示着新的“农业时代”已经来临。

一是农民职业化。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后,职业农民就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从提出“职业农民”,到支持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充分说明农民职业化将是大势所趋。农民职业化,不仅有效缓解日益增长的城乡就业压力,而且还将从根本上解决未来农村“谁来种地”的问题。

二是农业现代化。在国家鼓励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下,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实现由过去的家庭分散经营、粗放种养、低效作业向更加依靠科技进步、规模优势的效益型经营方式转变。以监利县为例,该县积极推广水稻种植“四代一管”模式,即代育秧、代耕作、代机插、代机收和田间全程管理,实行规模化经营、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专业化服务,水稻生产从育秧插秧到田间管理,从收割脱粒到市场销售的各个环节,都有专业公司或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服务,农民不出家门,只需一个电话就能享受“菜单式”、“托管式”农业生产服务,农民称现在种田是“市场服务”、“休闲种地”。所谓“现代农业”,必然是工农复合、市场农业、科技农业,这将更好地解决“怎么种地”的问题。

三是农村城镇化。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趋势日益明显。河南省大规模合并村组、迁村腾地,引导农村人口集中,一些新型农村社区人口规模达到1万多人,有的高达8万人。仙洪试验区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积极打造中心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成为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截至目前,荆州市建成新型农村社区116个(可容纳1.7万户),全市基本实现建制镇(场)总规和村庄规划全覆盖,改变了农村长期处于建设无秩序、建房无章法的“自然”、“自由”状况。蓬勃兴起的农村城镇化“大潮”,将有效解决农民“怎么居住”的问题。

三、农业瓶颈,依然突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千方百计加大惠农投入,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已经呈现积极的新变化、新趋势、新特点,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可小视,客观上对转型发展提出迫切要求。

一是资金短缺。当前,农村村级债务包袱沉重,村级集体经济内生性造血功能缺失,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基本上依靠借贷、集资或向本村在外成功人士“化缘”。一部分村为债所累、被债所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举步维艰,农村集体经济亟需“输血补氧”。同时,农村金融给力不足,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金融机构少、权限小,存在惜贷、惧贷现象,普遍存多贷少,导致支农作用弱化,不仅不能满足种养大户的资金需求,相反还抽走了大量的农村资金,农村金融亟需“活血化淤”。

二是人才匮乏。村干部任务重、待遇低、压力大,大多数“农二代”更愿意选择外出务工,而不愿意当村干部,导致村干部队伍年龄老化、“青黄不接”。以荆州为例,全市现任村干部年龄大多都在50岁以上。特别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聚集,留守农村种田的农民以老弱为主,他们大多没有受过系统农技培训,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普遍不强。实施“以钱养事”制度后,乡镇原有农技推广人员大量分流,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边缘,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成为“卡脖子”问题。

三是机制不活。首先是传统经营机制不优。土地二轮延包后,农村土地确权到户,虽然较好地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但依然没有改变小而散的农业传统经营模式。其次是农业投入机制不优。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空前,对农村公益性事业设施的投入更是前所未有,但从投入的方式上看,是多头管理、多管分流的分散式投入,难以发挥资金整合使用的“拳头”效应。

四、转型发展,必由之路

推动农业转型是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战略任务,是强农富农的战略举措。遍观当代中国,农业大市往往是“工业弱市”、“财政穷市”。既要“粮食”,又要“经济”,做到“鱼”

与“熊掌”兼得,必须探索管用、实用的新办法,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

要倡导新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发展的新路径,给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按照“四化同步”发展要求,倡导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的新理念,加快城镇化进程,让广大农民就业在“全产业链”上,居住在“新型城镇”里,生活在“均等公共服务”中。一是扶持产业发展。每当春节长假结束,“中国式离别”在全国各地上演,亿万农民为了生计,告别亲人,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路途。从依依不舍的离别中,折射出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告别“中国式离别”,关键之举是坚持产业立城、产业兴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城镇化进程中就地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二是创新土地经营。要树立经营土地理念,坚持以地生财、以地兴城。加强土地一级市场垄断和二级市场开发,引导、鼓励农民以流转土地换社会保障,以宅基地换住房,推动农民“洗脚上楼”、“转地进城”。三是加强公共服务。城镇化不是为了“造城”,不是让农民“被城镇化”,而是更好地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妥善解决就医、就学、社会保障、住房等现实利益问题,努力使城镇成为“优生活”的代名词,成为有“善意”的地方,真正让农民“进得放心,入得安心”。

要探索新模式。“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改革最基本的方法论。中国的改革发源于农村,新时期的“三农”工作也要大力弘扬改革精神,用市场的办法、群众的智慧,闯出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一是培育新型主体。农民合作社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选择一批管理好、实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在政策上倾斜,在资金上扶持,鼓励跨行业、跨区域联合经营。培育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要在“补、奖、贷、保”四个方面加以扶持:“补”就是新增农业补贴重点向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倾斜;“奖”就是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予以奖励;“贷”就是将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纳入金融机构信用贷款支持范围,并探索将农作物产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纳入抵押担保范围;“保”就是提高财政对农业保费补贴比例,增强抗风险能力。二是培育先进典型。“心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这是做好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方法。对于广大农民而言,“一个典型胜过一千次说教”。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成长的环境,挖掘典型、培育典型、宣传典型、推广典型,成功的典型自然会引来农民效仿和追随。三是培育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要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为平台,以阳光工程创业培训为抓手,开展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科技、善管理的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积极引导中职和高等学校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和农业科技人才扎根农村、投身农业。

要建设新生活。建设“美丽中国”一经提出,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它顺应了人民群众从“求温饱”到“优生活”的更高需求。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建设“美丽中国”,更要呵护“美丽乡村”,倍加关注农村生态环境。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抓好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等设施建设。对农村这些环保项目,要在城乡规划中明确布局,在涉农项目中予以倾斜。多方筹措资金,完善农村污水收集管网、垃圾转运配套设施建设,补助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营运经费,保障农村环保设施正常运行。统筹城乡规划和建设管控,完善生态镇村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扶持政策,建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让广大农村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让农村人口也过上城市现代文明生活。■ (作者系荆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相关内容

  • 探索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转型途径
  • 2015-03-30 10:38 来源:共识网-作者赐稿作者:黄祖辉 311次点击:我要评论 包括产品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三位一体"的国家粮食安全,不宜停留在产品层面上,必须拓展到资源.生态和消费等层面上.中国农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必须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 中国农业大转型:发力供给侧 拓展价值链|农业
  •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的成就,稳国之基.安民之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 展,农业生产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农业发展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等方面的矛盾开始凸显.与之相应,中国农业也进入了 大转型时代. ...

  • 经济增长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 作者:曹新 学习与探索 1997年03期 内容提要 经济增长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及相互转换的作用,正推动着我国整个经济的增长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文章从我国经济制度结构转型的主要表现所有制结构的混合化.经济体制的市场化.产权制度的社会化这三个方面分析指出,我国经济制度结构转型的内在动力在于经济增长.农村 ...

  • 农村期刊发展策略研究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农村期刊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张玉梅 赵美慧 来源:<出版广角>2015年第02期 [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社会经济不断转型,农民阶层也在不断变化,现代农民迫切需要与农业转型相适应的农村期刊.农村.农民.农业始终是关乎我国社会 ...

  • 走基层·典型回访:记华西村的转型发展之路
  • 2011年12月19日 15:59:42 来源: 新华网 (走基层·典型回访)"一年更比一年好"--记华西村的转型发展之路 资料图片:华西村328米高的"黄金酒店".此前,有人指责高楼是"炫富工程".但在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的眼里,这是&qu ...

  • 中国农业发展的未来重心
  • 为什么中国农业面临着政府热而农民冷?中国农业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怪圈?中国农业未来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中国农业面临政府热而农民的冷的局面:中国农业仍处于弱势地位,中国农民仍是弱势群体. 毋庸置疑,中国农业的地位历来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共中央连续出台一号文件推动中国农业发 ...

  •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
  • 加 发 快 型推 速 展加 转 动 跨 [ 高原风采 ] 资源枯竭型城 市 的转型 之路 实现万 山特区转型发展和 " 十二五" 目标任务 ,要多措 并 举 ,加 强和创新社会 管理 .早 日建成 黔东园林新 城.贵州工业 重镇 .全 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示范 区. ■ 文 /汤 ...

  •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 摘 要:三农问题的存在,使中国经济社会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着中国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和现代化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 ...

  • 城乡融合共谋转型
  • 20101004经济日报 世博后滩公园内种植了多种植物,菖蒲.水芹.水葱.茭白.水稻.芦苇--一派田园风光.放眼望去,远方城市建筑依稀可见,呈现出"村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家园美景. 本报记者 赵 晶摄 ----道路.自来水.垃圾处理.超市.信息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拓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