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

名词解释

1、人类行为的定义: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社会环境的定义: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3、本我(id):类似于无意识,与生俱来,是生物成分。遵守“快乐原则”。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大。

4、 自我(ego):是心理成分,派生于本我,负责与现实世界协调,控制本我的盲目冲动,遵守“现实原则”。

5、 超我(superego):象征着理想,是一种内化,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二方面组成,遵守“道德原则”。

6、依恋:指婴幼儿与照顾者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多数情况下发生在母婴之间,所以又称母婴依恋。

7、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是指激发并维持学习活动达到学习目标的动因和力量

8、同辈群体(peer groups)是一群年龄相仿、关系密切,并且在已建立的社会关系基础上进行互动的孩子所组成的群体。

9、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是指情绪的内容、强度、稳定性、概括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具有两极性。

10、心理性断乳:青少年从父母的保护、监督和依赖关系中摆脱出来,并追求在家庭中占有平等和独立自主地位的过程。

11、.专业荒废 一种专业在某人的实践领域之内就目前而言是可用的,但是在从事此后的业务时,知识、理论和技术就力不从心。

12、功能性文盲:指的是受过一定传统教育,会基本的读、写、算,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及图表,无法利用现代化生活设施的人。

导论

1、人类行为的定义: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社会环境的定义: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3、人类行为的特点:

• 适应性:适应环境,改变环境 可控性:人类能控制和调节自身行为 多样性:人类行为是个复杂系统 变化性: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 整合性:只有整合各方观点,才能理解

4、社会环境的构成:

(1).家庭

①教导:父母向儿童传授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

②奖惩:父母通过奖惩模式塑造儿童的行为

③榜样:儿童仿效父母,学习其行为方式

④支持:通过情感与社会支持帮助儿童成长

(2).朋辈群体

• 从偶然选择到主动选择

(3).学校、单位与组织

①个体成长约有1/4的时间在学校度过

②离开校园后,单位或组织对个体产生较大影响

(4).社区:通过价值与目标实现某种社会控制

(5).社会:个体在有规范和秩序的系统中展开互动

(6).文化:如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日本人拘泥于礼节、美国人活跃外向

(7).大众传媒: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1.行为变化贯穿于人的一生

2.社会环境可以改变人类行为

3.人类行为也会改变社会环境

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

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一、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理论

(一)无意识(潜意识)

是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包括:力比多(libido)和塞纳托斯(thanatos),二者相互对立。

1.力比多:代表生本能,关联吃饭、呼吸、性等

2.塞纳托斯:代表死亡本能,关联攻击、谋杀、自虐等

(二)人格结构理论

 本我(id):类似于无意识,与生俱来,是生物成分。遵守“快乐原则”。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大。  自我(ego):是心理成分,派生于本我,负责与现实世界协调,控制本我的盲目冲动,遵守“现实原

则”。

6、 超我(superego):象征着理想,是一种内化,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二方面组成,遵守“道德原则”。

(三)人格发展理论

1.口唇期:0~1岁

 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动。

 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即口腔性格。在行为上表现贪

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

2.肛门期:1~3岁

 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时所生的刺激快感。

 此时期卫生习惯的训练对幼儿是关键。如管制过严,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即肛门

格者,在行为上表现冷酷、顽固、吝啬等,可能就是肛门性格的特征。

3.性器期:3~6岁

 原始欲力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获得满足。

 幼儿在此时期已能辨识男女性别。出现男童以父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母亲的现象,称为恋母情

结,同理女童以母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恋父亲的对象,则称为恋父情结。

4.潜伏期:6~12岁

 此时期儿童兴趣扩大,由对自己身体和父母的感情,转变到周围的事物,原始欲力呈现出潜

伏状态。

 此时期的男女儿童之间,在情感上较前疏远,团体性活动多呈男女分离趋势。

5.生殖期:12~

 两性差异开始显著。

 性的需求转向相似年龄的异性,开始有了两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识,至此,性

心理的发展以臻成熟。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

1、婴儿前期 (0-1岁):

任务--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途径:给予婴儿适当的关心照顾。

2、婴儿后期 (1-3岁):

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途径:允许婴儿做力所能及的事。

3、幼儿期 (3-6岁):

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途径:耐心听取并解答儿童的问题。

4、童年期(6-12岁):

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途径:在父母与教师帮助下勤奋学习,形成进取和奋发的人格。

5、青少年期(12-20岁):

任务--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途径:与前几阶段关系密切,“我是谁?”

6、成年早期(20-40岁):

任务--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途径:建立正常的人与人的关系,如友谊、爱情、合作等。

7、成年中期(40-60岁):

任务--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途径: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工作。

8、成年后期(60岁以后):

任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途径: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

三、班图拉的观察学习法理论

理论观点:人类行为不仅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后者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

观察学习 :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

观察学习的过程

 注意过程:

注意榜样行为的重要特征,并正确地知觉。

 保持过程:

以印象和言语形态保存在记忆中。

动作复现过程

把保存在记忆中的行为表象转换成行为。

动机作用过程

人们并不把学到的行为全部表现出来。

示范行为 有价值的结果 增强产生同样行为

示范行为 无报偿的结果 抑制产生同样行为

四、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

1、生理需要: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

2、安全需要: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

3、归属和爱的需要: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

4、尊重需要:自我尊重、自我评价、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5、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

需要层次理论的结论:

1.人都潜藏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需要的迫切程度不同。人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2.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

第三章 胎儿发展与社会环境

1、影响胎儿生长的因素

①、遗传

三类遗传性疾病:

1.染色体异常

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而发生的疾病。

(1)常染色体异常

 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疾病——唐氏综合症

 主要表现:智力低下,平均智商为55分。嘴唇与舌头轻微突出、前额扁平、鼻塌、小耳、四肢

粗短等。

(2)性染色体异常

男性:

多1个X染色体(XXY)——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症,身体瘦长,第二性征弱。

多1个Y染色体(XYY)——身材高挑,容易生粉刺,攻击性强,部分患者有反社会行为。

女性:

多1条或以上X染色体(XXX)——无明显身体特征,有生育能力,不易建立良好人际关系。X染色

体越多,智力缺陷越明显。

单一X染色体(X0)——Turner综合症。身材矮小,缺乏第二性征,智力略低。

2.单基因遗传疾病

单对基因的突变。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基因性状显性。

常见:缺指、并指症、鱼鳞病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基因性状隐性。

常见:白化病

皮肤、毛发呈白色、对紫外线敏感、易患皮肤癌

(3)性连锁遗传病

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

常见:红绿色盲

3.多基因遗传疾病

两对以上基因共同作用造成

常见:唇、腭裂、高血压、糖尿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②、母亲

年龄

身高和体重(身高低于140cm、体重超过正常体重25%、体重低于正常体重25%)

营养(身材矮小、体重不足;高血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等等。 营养不良的部分后果可以在出生后得

到补偿。)

疾病(非细菌性感染——弓形体病 风疹病毒或者德国麻疹 巨细胞病毒

性传播疾病——梅毒、淋病、艾滋病

孕期并发症——妊娠剧吐 妊娠高血压 妊娠糖尿病)

用药(1.大剂量抗生素:链霉素、四环素,导致先天性耳聋、先天性白内障等。

2.毒品:可卡因、海洛因,导致早熟、大脑出血、猝死等。)

情绪(高压之下的孕妇,激素分泌会发生变化,导致早产、出生体重低以及其他出生并发症等。) 其它因素(酒精、吸烟、吸毒)

③、环境

1.家庭、群体、社区和支持系统

产前、产后

2.环境污染

辐射、化学物质、农药等有毒物质

④、出生

1.早产(早产视网膜疾病 运动肌协调不良)

2.出生并发症(缺氧症 胎位不正 产程过长)

3.辅助生育(剖腹产) (麻醉剂 运动协调 手术)

第四章 婴幼儿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发展主题

1.学会信任

2.形成一种自我意识

3.对照顾者形成一种依恋关系

4.开始获得关于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如何运转的知识

二、婴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幼儿的语言发展

 准备阶段:0~1岁(简单发音:0~3月 连续发音:4~10月咿呀学语:11~12月(babbling)) 理解阶段:1~1.5岁(1.单个字或单音重复 2.一词多义 3.以音代物 4.以词代句) 表达阶段:1.5~3岁(1.简单句阶段:1.5-2岁 2.复合句阶段:2-3岁

婴幼儿的依恋行为

1.依恋:指婴幼儿与照顾者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多数情况下发生在母婴之间,所以又称母婴依恋。

2.母婴依恋的表现

婴幼儿将其多种积极的行为,如微笑、注视、依偎、拥抱等都指向母亲,最希望与母亲在一起,在母亲身边感到安全,与母亲分离,就会寻找,会感到痛苦。

母婴依恋的发展(鲍尔比)

无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0~3月 表现出无选择地微笑,黏着任何人。

选择性的社会反映阶段3~6月 对母亲更为偏爱,但仍然能够接受陌生人的注意和关照。

特殊的情感联结6月~2岁 形成专门对母亲的情感联结,见到陌生人会表现出紧张甚至哭泣。 安心的情感联结3岁以后 有物体恒存性,虽然看不见照顾者,但也存在。安心与人交往。

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依恋60%~65% 母亲离开时显出不安,母亲回来高兴

反抗型依恋15% 母亲离开大哭大闹,回来拒绝母亲接触,但时不时地看母亲

回避型依恋20%~25% 母亲离开或母亲回来都表现无所谓,对陌生人没有特别的警惕

第五章 学龄前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发展主题

1.处于艾里克森所称的主动性与内疚感阶段

2.形成更为协调的总体运动技能

3.获得社会技能以增进关系

4.大幅提高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技能

5.所有一切都在游戏和玩耍中得到培养

二、认知发展

(一) 守恒缺乏

(二)去中心化缺乏

(三) 不可逆性

三、游戏活动

跳皮筋、骑马打仗、掰手腕、踢毽子、回忆童年的游戏、斗鸡、打弹弓、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翻绳、滚铁环、抽陀螺、吹泡泡、打仗

(一)关于游戏的理论

1.经典游戏理论

(1)斯宾塞:精力过剩论(energy theory)

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游戏是精力释放的最好方式。

(2)霍尔: 复演论(recapitulation theory)

游戏是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儿童通过游戏摆脱原始的本能动作,为当代的复杂活动做准备。

(3)提扎鲁斯: 娱乐论(recreation and relaxation theory)

游戏不是源自于精力过剩,而是精力不足,游戏可以恢复体力和脑力。

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弗洛伊德:补偿说(compensation theory)

游戏是对儿童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的补偿。

(二)游戏的分类

按认知发展对游戏进行分类

(1)练习性游戏(0-2岁)

 由简单的重复动作组成。

 如:反复摇晃拨浪鼓、把玩具来回推移

(2)象征性游戏(2-7岁)

 将其它物体作为符号来象征性地替代现实的客体。

 如:把竹竿当马骑。

(3)规则游戏(7-12岁)

 能够按一定规则开展游戏。

 学龄前期的儿童也能按一定规则游戏,但常常会因为外界刺激或个人兴趣而忘记乃至破坏规

则。

(三)学龄前期儿童游戏的发展

• 从游戏的内容:简单—复杂 从游戏的形式:无计划—有计划 从游戏的创造性:模仿—创造 从游戏的种类:少—多 从游戏的时间:短—长 从参加游戏的成员:独自—群体

第六章 学龄期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学龄期的学习活动

(一)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是指激发并维持学习活动达到学习目标的动因和力量。

分类:

1.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如“父母管得紧”

2.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如“长大后考公务员”

发展趋势:由近景性动机向远景性动机过渡

(二) 学习能力

1.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2.儿童学习障碍

案例

• 小明是个6岁的男孩,一清早睁开眼睛,就到冰箱拿牛奶喝。打开了冰箱,倒了牛奶;同时又看到牛奶旁的一盒蛋,他抽出蛋盒,却不小心将蛋盒摔在地板上,于是蛋盒里蛋洒了一地。 小明想拿拖把清理地板,到了储藏室时又注意到放在地下室的洗衣机,于是一时兴起,把自己的

衣服投入洗衣机中清洗,却把楼上地板的破蛋及脏东西忘得一干二净。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表现

主要表现是:

(1)活动过度。小动作多,课堂里坐不住,总是在椅子上来回挪动,甚至离开座位到处走动。与一般儿童的好动不同的是,他们的活动是杂乱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

(2)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时间短暂,易分心,做事有始无终,丢三落四,作业做了一会儿又去干别的。

(3)任性冲动。自控力不足,经常未经考虑就行动,做事冲动,不顾后果。在做集体游戏时,不能耐心等待。

(2) 儿童学习障碍的表现

阅读障碍

数学障碍(识别数字和符号 记忆数据和法则 排列数字 理解抽象概念,如分数(位置的意义)

书写障碍:眼-手协调

二、社会发展

(一)道德的发展

1. 形成自觉运用道德规范的能力

2. 从协调步向分化

 模仿的倾向性

 出于无意

 教育不一致

3. 自觉纪律的形成

(二)社会支持系统——1.家庭

(1)育儿规训

霍夫曼提出了三个策略:

权力肯定规训(power assertive discipline):身体处罚、处罚威胁来控制孩子的行为

关爱取消(love withdrawal):口头贬低、威胁赶走、不再爱;拒绝与孩子说话

诱导(induction):运用解释和推理来影响孩子的思维和行为

(2)婚姻冲突与离婚

卡特和施莱尔(Kalter & Schreier,1994):离婚对孩子的压力:

2 同辈群体

(1)定义

同辈群体(peer groups)是一群年龄相仿、关系密切,并且在已建立的社会关系基础上进行互动的孩子所组成的群体。

(2) 同辈群体的形成

儿童同伴团体的形成:

 孤立期(1年级上半学期)

 儿童之间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团体,各自正在探索与谁交朋友。

 水平分化期(1-2年级)

 由于空间的接近,如座位接近、上学同路等自然因素,儿童之间建立了一定的联系。

 垂直分化期(2-3年级)

 凭借儿童学习水平和身体能力的高低,分化为属于统治地位和被统治地位的儿童。

 部分团体形成期(3-5年级)

 儿童之间分化并形成若干小集团,出现了统帅小集团或班级的领袖人物,团体意识增强。  集体合并期(5-6年级)

 各个小集团出现联合,形成大团体,并出现统帅全年级的领袖人物,团体意识进一步增强。

3.学校

(1)有效的学校

(2) 师生关系和教师期待

师生关系的类型

亲子型 民主型 专制型

(3) 自我期待与学校表现

杜威克(Dweck,1986)

自主导向型→成就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

无助导向型→失败归因于运气差或任务困难

第七章

一、 生理发展

(一)生理发展的三大变化

1.身体外形改变:生长陡增

2.内脏机能健全

3.性的成熟

(二)身体意象

身体意象(body image)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即生理表象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主观看法等。 关心的是身体特征、服装穿着和修饰整洁。

1.女孩子主要关心长得太高、太胖、脸型不漂亮;

2.男孩则担心身体矮小、太胖、没有力量等。

(三)生理危险

1.营养需求

2.神经性厌食症

3.粉刺

二、情感发展

(一)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青少年情绪情感最突出的特点是两极性。

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是指情绪的内容、强度、稳定性、概括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具有两极性。

1.情感的肯定与否定

2.积极的、增力的或者消极的、减力的

3.紧张或轻松的状态

4.激动或平静

5.程度上强弱

心态的不平衡性

 第一,热衷于有几小时、几天、几周或几个月精神过分旺盛的活动,然后走向反面——很容易疲倦,以至于筋疲力尽而无精打采。 第二,生活于快乐与痛苦的两极摆动之间:从得意洋洋、尽情欢乐到哭泣叹息,忧郁厌世。 第三,自我感增加了,于是出现所有形式的自我肯定(虚荣心、自信、自高自大),同时又怀疑

自己的力量,担心自己的前途,害怕自尊心受到伤害。 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 第四,生活不再是自我中心的,出现了自私与利他之间的轮换更替。 第五,良心已可以开始扮演主要的角色,出现迫切追求正义与说谎、犯罪等好坏行为的更替。 第六,许多社会性本能也有同样的情况:羞怯的、忸怩的、好孤独,沉浸于主观生活与不甘孤单,想搭伴结伙,崇拜英雄,对新的伟大思想的盲目崇拜,对文艺作品的过分倾向等交替。 第七,与此非常类似的变化是,从强烈的敏感到冷静,以至冷漠、无情或残忍。 第八,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求,理智的狂热有时变得简直过于热切。 第九,在知与行之间摆动:手不释卷、热心读书、想有学问与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到户外,欣赏

大自然、创一番事业的冲动。

(二)心理性断乳

成人礼

(puberty rite)

从家庭的羁绊里解放出来并成为独立的一员;

青少年自身的食粮必须通过自身努力去获得,即面临着职业的选择问题;

青少年现已达到性成熟并已具备了生殖能力这一事实获得确实的认定;

作为成熟的人必须具备世界观的形式。

心理性断乳:青少年从父母的保护、监督和依赖关系中摆脱出来,并追求在家庭中占有平等和独立自主地位的过程。

与婴儿期“生理性断乳”相对照,共同特点是:

断乳前形成的适当且必要的习惯,已与新的需要、冲动、行为不相适应并发生矛盾。

(三)逆反行为

彪勒(Charlotte Bühler,1920)的反抗期(period of resistance)理论

否定倾向为主的青春早期

肯定倾向为主的青春晚期

逆反行为的表现时机

1.心理性断乳受到阻碍

2.自主性被忽视

3.人格展示受到阻碍

4.被强迫接受某些观点

逆反行为的功能理由

1.社会生物学视角:保证了年轻人摆脱家庭身份的羁绊,而到生育群体之外寻觅伴友。

2.社会冲突视角:冲突有利于个体化过程。

3.认知发展视角:亲子冲突的最佳解决途径是父母和子女定义家庭规则、事件和调节的不同方式。

第八章 成年早期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婚姻生活

(一)择偶的理论解释

1. “父母偶像”理论

男性由于“恋母情结”会选择与其母亲个性品质相近的女性作为恋爱对象;女性相反。

2.“互补需要”理论

如:有支配欲的男性会选择那些依赖性强的女性为配偶。

3.“同类相婚”理论

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年龄、居住地、种族、宗教、教育、社会阶层等相近的异性为配偶。如中国的“门当户对”。

4.“婚姻梯度”理论

男性倾向于选择那些比自己年龄小、矮小、弱势、教育程度、职业阶层与社会地位较低的女性为配偶,女性相反。即“男高女低”模式。

(二)成年早期的婚姻调适

1.情感方面的调适

(1)学会给与和接受爱

(2)互相信任、体谅

2.个人习惯的调适

(1)调整作息时间与不良嗜好(吸烟、酗酒)

(2)协商与分担家务劳动

3.家庭管理与运作方面的调适

(1)家庭预算与投资

(2)经济事务的相互协商

4.人际交流方面的调适

(1)发展有效的沟通模式

(2)学会倾吐与倾听

(3)学会如何缓和冲突

(三)成年早期婚姻中的非正常现象

1.单身

大龄未婚人口中:

(1)低学历男性与高学历女性未婚率高

(2)体力男性劳动者与女性脑力劳动者未婚率高

2.同性恋

(1)男同性恋(Gay)

(2)女同性恋(Lesbian)

(3)双性恋(Bisexuality)

中国的同性恋人口大约在3600-4800万左右。

同性恋的成因:生物学因素可能较大些

二、职业发展

(一)职业生涯发展

1.唐纳德·舒帕(Donald Super)的职业生涯五阶段论

第一阶段:成长阶段(0-14岁)

1.幻想期(4-10)

2.兴趣期(11-12)

3.能力期(13-14)

第二阶段:探索阶段(15-24)

1.试探期(15-17)

2.过渡期(18-21)

3.尝试期(22-24)

第三阶段:建立阶段(25-44)

1.适应期(25-30)

2.晋升与稳定期(31-44)

第四阶段:维持阶段(45-64)

维持与提升现有的地位,面对新进人员的挑战。

第五阶段:衰退阶段(65- )

退出原有工作领域,从选择性的参与者到完全的观察者。

2.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

(1)性别(2)年龄(3)人格特征(4)教育与职业训练(5)健康水平

(二)职业的选择

人格类型分为R、I、A、S、E、C六种。

R:现实型 (Realistic)

这种类型的人喜欢身体的、运动的、技术性的活动。男性较多 。与抽象的东西相比,更喜欢处理具体的问题。倾向于以机器、物体为对象,室外活动为特点的工作。适合这类人的职业有机械工人、现场技术人员、驾驶员等。这类人往往缺乏社交能力。

I:研究型(Investigative)

这种类型的人擅长归纳思考类的活动。这种类型的特征是抽象的、分析型的。这类人倾向于从事专业研究工作,适合的职业有研究者、医师等。这类人往往缺乏领导能力。

A:艺术型(Artistic)

这种类型的人和他人的接触是间接的,他们通过音乐、美术等创作表现自已。适合的职业有作家、音乐家等。这类人往往缺乏办事员的能力。

S:社会型(Social)

这种类型的人喜欢社交活动,关心社会问题以及对教育活动感兴趣。他们主要的价值偏重于人道的、宗教的。适合的职业有教师、资询人员等。这类人往往缺乏机械能力。

E:企业型(Enterprise)

这种类型的人在指挥他人、监督他人或销售物品的场合下,具有使用巧妙的语言技术吸引人的能力。喜欢担任领导角色,爱冒险。适合的职业有企业策划、制片人、销售和经营方面的工作。这类人缺乏科研能力。

C:事务型(Conventional)

这种类型的人显示出对计算等活动的偏好,具有实际的、良好控制的、有条理的、友善的特点。适合的工作有事务管理方面的工作。例如,会计师、办事员、银行工作人员等。这类人往往缺乏创新的能力。

(三)职业适应

1.职业适应评价的两个标准

(1)工作成就

(2)满意程度:内在因素:主体自我实现的机会,潜力发挥的余地,获得赞许、责任与发展的程度,知足

的愿望程度

外在因素:上司的为人、公正性和期望,工作的环境、性质和条件,薪水与福利

2.职场中的人际交往障碍

(1)嫉妒(2)猜疑(3)自负(4)自卑(5)敌视

3 职业适应障碍

(1)上班恐惧症(2)职业安全感缺乏(3)“快节奏”综合症(4)职业厌倦综合症

第九章 中年期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认知发展

(一)认知发展的特点

中年期的智能是稳定的。较少关注技能的获得,更关注知识运用于现实世界。

• 成年期认知任务的转变(沙伊,1977)

 早期:“我应该知道些什么?”

 中期:“我应该如何运用我所知道的东西?”

 晚期:“为什么我需要知道这些?”

(二)认知危险

1.专业荒废

一种专业在某人的实践领域之内就目前而言是可用的,但是在从事此后的业务时,知识、理论和技术就力不从心。

专业荒废不是由于年龄的原因而引起的能力退化,而是由于不能再学习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

2.功能性文盲:指的是受过一定传统教育,会基本的读、写、算,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及图表,无法利用现代化生活设施的人。

以计算机为例,还不会使用这种通用工具的高素质人群,就是功能性的文盲。

二、家庭生活

(一)与老年父母的关系

1.抚养问题 2.遗产问题

(二)与成年子女的关系

1.心理性断乳的完成 2.空巢家庭

(三)中年夫妇双方的关系

1.离婚 我国离婚人口的绝对数量居世界首位,但离婚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我国离婚率攀升的原因:

(1)社会观念变革给婚姻带来冲击

(2)人们对婚姻质量期望值上升

(3)女性经济和精神独立

(4)结婚和离婚手续的简化

离婚的负面影响:

(1)经济收入减少

(2)社会角色(配偶、负面)丧失

(3)情感与社会支持下降

(4)孤独感与挫败感上升

2.再婚

绝大多数离婚人口会选择再婚。离婚率的上升并不意味着人们要否定婚姻本身。

再婚者的总体状况要好于离婚与鳏寡者,但必须面对许多调适问题。

如:多个家庭之间的关系和财务问题

3.家庭暴力狭义:夫妻间的暴力行为,所造成的伤害包括身体上的、精神上的,以及对当事人各类权利的限制与侵犯。

家庭暴力的三个阶段:

(1)紧张状态形成期

丈夫变得越来越狂躁,并表现出初步的言语及身体攻击行为,妻子则试图安抚或逃避该情境。

(2)暴力爆发期

• 身体虐待真正发生,可能持续几分钟至数小时。

(3)悔悟期

施暴者以自责与悔疚的态度讨好受害人,向其请求原谅,同时保证不会再有暴力行为。

家庭暴力的多种原因:

(1)社会性别不平等关系的体现

(2)传统文化对虐妻现象的接受和认同

(3)夫妻经济地位不平等

(4)不良的沟通模式和家庭内部不和谐的人际关系

(5)个人因素是造成家庭暴力发生的最直接因素(不良行为、人格缺陷、生活压力、社会地位低)

(6)缺乏专门的法律措施

第十章 老年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心理发展

(一)人格特征和类型

1.人格特征

(1)稳定、成熟、可塑性小

(2)自尊心强、衰老感及希望做出贡献传于后世

(3)自我中心、猜疑多虑、刻板性强,不易听取反面意见

2.人格类型

(1)成熟型

•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现实; 积极参与工作和社会活动; 满足自己一生已有的事业, 积极处理人际关系 承认和接受现实; 享受闲暇生活的乐趣; 对别人的帮助心安理得。 (2)安乐椅型

(3)防御型

• 不能正视老化,回避衰老; 不停地工作,参加社会活动; 对闲暇缺乏正确的理解; 对年青人看不惯、不满甚至嫉妒。

(4)易怒型

• 攻击性强,自我封闭,对事物失去兴趣; 千方百计回避衰老的现实; 充满偏见; 悲观失望。

(二)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的认知

(1) 老年意识出现的年龄

自我认定“老年人”的年龄比他人认定“老年人”的老龄晚

(2)老年人意识出现的根据

自我认定和他人认定“老年人”的根据也有差异。

自我认定的根据:体力衰退为中心的活动性的降低(51.9%);忘事等心理功能的降低(15.2%);身体疾病(12.7%)。

2.老年人的社会性自我

(1)幸福观

体会到幸福的还是占大多数。

(2)未来观

多数感到“没有自己愿做的事”“什么事也做不成”

(3)生活态度

“我已经老了”越来越深入

二、社会心理问题

(一)退休

1.对退休的心理反应

多数人存在着失落感和自卑感,原因是:

(1)工作是个人自我观念的核心

(2)失去社会赋予个人的权力和责任

(3)退休造成经济收入的下降

(4)失去朋友

2.退休的七个阶段

(1)远程期:工作期间尚未考虑退休问题

(2)近程期:开始为退休作准备

(3)蜜月期:刚刚退休,如释重负

(4)醒悟期:怀念工作的伙伴与生活

(5)重组期:重新定位自己,重组新的社交圈

(6)稳定期:开始接受退休的现实

(7)结束期:面临死亡

(二)丧偶

(三)再婚

1.“三多三少”:

(1)主观上有再婚需求的多,客观上能再婚成功的少;

(2)男性老人有再婚需求的多,女性老人有再婚想法的少;

(3)家庭,特别是子女对老年人再婚反对、阻碍的多,同情、支持的少。

2.“四性”:

(1)目的互助性;(2)对象的实惠性;

(3)年龄的差距性;(4)婚礼的简单性。

(四)死亡

1.对死亡恐惧的原因

• 无论日子多好,死亡是一个终结 死后的世界到底怎样,无人知晓 死后遗体会变成什么样子 无法在死后照顾子女 死亡可能给亲友带来打击 使自己想做的事半途而废 惧怕死亡时的痛苦与凄惨

2.死亡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库布勒-罗斯:人们面临死亡的5个心理阶段

• 5.接受期:确认死亡迫近,接受事实 “我几经准备好了 1.否认期:拒绝承认自己即将死亡 “不可能是我,你们弄错了!” 2.愤怒期:要死去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 “为什么是我!” 3.讨价还价期:祈求奇迹出现,做出许诺 “上帝啊!如果我能痊愈,以后一定每天向教堂捐献……” 4.抑郁期:为生命即将消失而哭泣 “啊!是的!就是我!我快要死了……”

3.临终关怀(Hospice)

(1)帮助濒死者回顾生命以及完成未竟事情,以此来缓解抑郁

(2)安慰濒死者,告诉他们说,他们已经做了所有需要做的事情

(3)运用视觉形象和放松技巧来处理濒死者对健康问题的焦虑感

(4)确保为病人提供充足的、适时的镇痛药物以缓和对死亡痛苦的恐惧

名词解释

1、人类行为的定义: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社会环境的定义: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3、本我(id):类似于无意识,与生俱来,是生物成分。遵守“快乐原则”。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大。

4、 自我(ego):是心理成分,派生于本我,负责与现实世界协调,控制本我的盲目冲动,遵守“现实原则”。

5、 超我(superego):象征着理想,是一种内化,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二方面组成,遵守“道德原则”。

6、依恋:指婴幼儿与照顾者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多数情况下发生在母婴之间,所以又称母婴依恋。

7、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是指激发并维持学习活动达到学习目标的动因和力量

8、同辈群体(peer groups)是一群年龄相仿、关系密切,并且在已建立的社会关系基础上进行互动的孩子所组成的群体。

9、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是指情绪的内容、强度、稳定性、概括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具有两极性。

10、心理性断乳:青少年从父母的保护、监督和依赖关系中摆脱出来,并追求在家庭中占有平等和独立自主地位的过程。

11、.专业荒废 一种专业在某人的实践领域之内就目前而言是可用的,但是在从事此后的业务时,知识、理论和技术就力不从心。

12、功能性文盲:指的是受过一定传统教育,会基本的读、写、算,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及图表,无法利用现代化生活设施的人。

导论

1、人类行为的定义: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社会环境的定义: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3、人类行为的特点:

• 适应性:适应环境,改变环境 可控性:人类能控制和调节自身行为 多样性:人类行为是个复杂系统 变化性: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 整合性:只有整合各方观点,才能理解

4、社会环境的构成:

(1).家庭

①教导:父母向儿童传授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

②奖惩:父母通过奖惩模式塑造儿童的行为

③榜样:儿童仿效父母,学习其行为方式

④支持:通过情感与社会支持帮助儿童成长

(2).朋辈群体

• 从偶然选择到主动选择

(3).学校、单位与组织

①个体成长约有1/4的时间在学校度过

②离开校园后,单位或组织对个体产生较大影响

(4).社区:通过价值与目标实现某种社会控制

(5).社会:个体在有规范和秩序的系统中展开互动

(6).文化:如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日本人拘泥于礼节、美国人活跃外向

(7).大众传媒: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1.行为变化贯穿于人的一生

2.社会环境可以改变人类行为

3.人类行为也会改变社会环境

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

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一、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理论

(一)无意识(潜意识)

是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包括:力比多(libido)和塞纳托斯(thanatos),二者相互对立。

1.力比多:代表生本能,关联吃饭、呼吸、性等

2.塞纳托斯:代表死亡本能,关联攻击、谋杀、自虐等

(二)人格结构理论

 本我(id):类似于无意识,与生俱来,是生物成分。遵守“快乐原则”。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大。  自我(ego):是心理成分,派生于本我,负责与现实世界协调,控制本我的盲目冲动,遵守“现实原

则”。

6、 超我(superego):象征着理想,是一种内化,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二方面组成,遵守“道德原则”。

(三)人格发展理论

1.口唇期:0~1岁

 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动。

 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即口腔性格。在行为上表现贪

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

2.肛门期:1~3岁

 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时所生的刺激快感。

 此时期卫生习惯的训练对幼儿是关键。如管制过严,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即肛门

格者,在行为上表现冷酷、顽固、吝啬等,可能就是肛门性格的特征。

3.性器期:3~6岁

 原始欲力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获得满足。

 幼儿在此时期已能辨识男女性别。出现男童以父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母亲的现象,称为恋母情

结,同理女童以母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恋父亲的对象,则称为恋父情结。

4.潜伏期:6~12岁

 此时期儿童兴趣扩大,由对自己身体和父母的感情,转变到周围的事物,原始欲力呈现出潜

伏状态。

 此时期的男女儿童之间,在情感上较前疏远,团体性活动多呈男女分离趋势。

5.生殖期:12~

 两性差异开始显著。

 性的需求转向相似年龄的异性,开始有了两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识,至此,性

心理的发展以臻成熟。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

1、婴儿前期 (0-1岁):

任务--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途径:给予婴儿适当的关心照顾。

2、婴儿后期 (1-3岁):

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途径:允许婴儿做力所能及的事。

3、幼儿期 (3-6岁):

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途径:耐心听取并解答儿童的问题。

4、童年期(6-12岁):

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途径:在父母与教师帮助下勤奋学习,形成进取和奋发的人格。

5、青少年期(12-20岁):

任务--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途径:与前几阶段关系密切,“我是谁?”

6、成年早期(20-40岁):

任务--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途径:建立正常的人与人的关系,如友谊、爱情、合作等。

7、成年中期(40-60岁):

任务--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途径: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工作。

8、成年后期(60岁以后):

任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途径: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

三、班图拉的观察学习法理论

理论观点:人类行为不仅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后者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

观察学习 :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

观察学习的过程

 注意过程:

注意榜样行为的重要特征,并正确地知觉。

 保持过程:

以印象和言语形态保存在记忆中。

动作复现过程

把保存在记忆中的行为表象转换成行为。

动机作用过程

人们并不把学到的行为全部表现出来。

示范行为 有价值的结果 增强产生同样行为

示范行为 无报偿的结果 抑制产生同样行为

四、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

1、生理需要: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

2、安全需要: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

3、归属和爱的需要: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

4、尊重需要:自我尊重、自我评价、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5、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

需要层次理论的结论:

1.人都潜藏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需要的迫切程度不同。人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2.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

第三章 胎儿发展与社会环境

1、影响胎儿生长的因素

①、遗传

三类遗传性疾病:

1.染色体异常

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而发生的疾病。

(1)常染色体异常

 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疾病——唐氏综合症

 主要表现:智力低下,平均智商为55分。嘴唇与舌头轻微突出、前额扁平、鼻塌、小耳、四肢

粗短等。

(2)性染色体异常

男性:

多1个X染色体(XXY)——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症,身体瘦长,第二性征弱。

多1个Y染色体(XYY)——身材高挑,容易生粉刺,攻击性强,部分患者有反社会行为。

女性:

多1条或以上X染色体(XXX)——无明显身体特征,有生育能力,不易建立良好人际关系。X染色

体越多,智力缺陷越明显。

单一X染色体(X0)——Turner综合症。身材矮小,缺乏第二性征,智力略低。

2.单基因遗传疾病

单对基因的突变。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基因性状显性。

常见:缺指、并指症、鱼鳞病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基因性状隐性。

常见:白化病

皮肤、毛发呈白色、对紫外线敏感、易患皮肤癌

(3)性连锁遗传病

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

常见:红绿色盲

3.多基因遗传疾病

两对以上基因共同作用造成

常见:唇、腭裂、高血压、糖尿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②、母亲

年龄

身高和体重(身高低于140cm、体重超过正常体重25%、体重低于正常体重25%)

营养(身材矮小、体重不足;高血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等等。 营养不良的部分后果可以在出生后得

到补偿。)

疾病(非细菌性感染——弓形体病 风疹病毒或者德国麻疹 巨细胞病毒

性传播疾病——梅毒、淋病、艾滋病

孕期并发症——妊娠剧吐 妊娠高血压 妊娠糖尿病)

用药(1.大剂量抗生素:链霉素、四环素,导致先天性耳聋、先天性白内障等。

2.毒品:可卡因、海洛因,导致早熟、大脑出血、猝死等。)

情绪(高压之下的孕妇,激素分泌会发生变化,导致早产、出生体重低以及其他出生并发症等。) 其它因素(酒精、吸烟、吸毒)

③、环境

1.家庭、群体、社区和支持系统

产前、产后

2.环境污染

辐射、化学物质、农药等有毒物质

④、出生

1.早产(早产视网膜疾病 运动肌协调不良)

2.出生并发症(缺氧症 胎位不正 产程过长)

3.辅助生育(剖腹产) (麻醉剂 运动协调 手术)

第四章 婴幼儿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发展主题

1.学会信任

2.形成一种自我意识

3.对照顾者形成一种依恋关系

4.开始获得关于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如何运转的知识

二、婴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幼儿的语言发展

 准备阶段:0~1岁(简单发音:0~3月 连续发音:4~10月咿呀学语:11~12月(babbling)) 理解阶段:1~1.5岁(1.单个字或单音重复 2.一词多义 3.以音代物 4.以词代句) 表达阶段:1.5~3岁(1.简单句阶段:1.5-2岁 2.复合句阶段:2-3岁

婴幼儿的依恋行为

1.依恋:指婴幼儿与照顾者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多数情况下发生在母婴之间,所以又称母婴依恋。

2.母婴依恋的表现

婴幼儿将其多种积极的行为,如微笑、注视、依偎、拥抱等都指向母亲,最希望与母亲在一起,在母亲身边感到安全,与母亲分离,就会寻找,会感到痛苦。

母婴依恋的发展(鲍尔比)

无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0~3月 表现出无选择地微笑,黏着任何人。

选择性的社会反映阶段3~6月 对母亲更为偏爱,但仍然能够接受陌生人的注意和关照。

特殊的情感联结6月~2岁 形成专门对母亲的情感联结,见到陌生人会表现出紧张甚至哭泣。 安心的情感联结3岁以后 有物体恒存性,虽然看不见照顾者,但也存在。安心与人交往。

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依恋60%~65% 母亲离开时显出不安,母亲回来高兴

反抗型依恋15% 母亲离开大哭大闹,回来拒绝母亲接触,但时不时地看母亲

回避型依恋20%~25% 母亲离开或母亲回来都表现无所谓,对陌生人没有特别的警惕

第五章 学龄前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发展主题

1.处于艾里克森所称的主动性与内疚感阶段

2.形成更为协调的总体运动技能

3.获得社会技能以增进关系

4.大幅提高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技能

5.所有一切都在游戏和玩耍中得到培养

二、认知发展

(一) 守恒缺乏

(二)去中心化缺乏

(三) 不可逆性

三、游戏活动

跳皮筋、骑马打仗、掰手腕、踢毽子、回忆童年的游戏、斗鸡、打弹弓、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翻绳、滚铁环、抽陀螺、吹泡泡、打仗

(一)关于游戏的理论

1.经典游戏理论

(1)斯宾塞:精力过剩论(energy theory)

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游戏是精力释放的最好方式。

(2)霍尔: 复演论(recapitulation theory)

游戏是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儿童通过游戏摆脱原始的本能动作,为当代的复杂活动做准备。

(3)提扎鲁斯: 娱乐论(recreation and relaxation theory)

游戏不是源自于精力过剩,而是精力不足,游戏可以恢复体力和脑力。

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弗洛伊德:补偿说(compensation theory)

游戏是对儿童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的补偿。

(二)游戏的分类

按认知发展对游戏进行分类

(1)练习性游戏(0-2岁)

 由简单的重复动作组成。

 如:反复摇晃拨浪鼓、把玩具来回推移

(2)象征性游戏(2-7岁)

 将其它物体作为符号来象征性地替代现实的客体。

 如:把竹竿当马骑。

(3)规则游戏(7-12岁)

 能够按一定规则开展游戏。

 学龄前期的儿童也能按一定规则游戏,但常常会因为外界刺激或个人兴趣而忘记乃至破坏规

则。

(三)学龄前期儿童游戏的发展

• 从游戏的内容:简单—复杂 从游戏的形式:无计划—有计划 从游戏的创造性:模仿—创造 从游戏的种类:少—多 从游戏的时间:短—长 从参加游戏的成员:独自—群体

第六章 学龄期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学龄期的学习活动

(一)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是指激发并维持学习活动达到学习目标的动因和力量。

分类:

1.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如“父母管得紧”

2.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如“长大后考公务员”

发展趋势:由近景性动机向远景性动机过渡

(二) 学习能力

1.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2.儿童学习障碍

案例

• 小明是个6岁的男孩,一清早睁开眼睛,就到冰箱拿牛奶喝。打开了冰箱,倒了牛奶;同时又看到牛奶旁的一盒蛋,他抽出蛋盒,却不小心将蛋盒摔在地板上,于是蛋盒里蛋洒了一地。 小明想拿拖把清理地板,到了储藏室时又注意到放在地下室的洗衣机,于是一时兴起,把自己的

衣服投入洗衣机中清洗,却把楼上地板的破蛋及脏东西忘得一干二净。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表现

主要表现是:

(1)活动过度。小动作多,课堂里坐不住,总是在椅子上来回挪动,甚至离开座位到处走动。与一般儿童的好动不同的是,他们的活动是杂乱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

(2)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时间短暂,易分心,做事有始无终,丢三落四,作业做了一会儿又去干别的。

(3)任性冲动。自控力不足,经常未经考虑就行动,做事冲动,不顾后果。在做集体游戏时,不能耐心等待。

(2) 儿童学习障碍的表现

阅读障碍

数学障碍(识别数字和符号 记忆数据和法则 排列数字 理解抽象概念,如分数(位置的意义)

书写障碍:眼-手协调

二、社会发展

(一)道德的发展

1. 形成自觉运用道德规范的能力

2. 从协调步向分化

 模仿的倾向性

 出于无意

 教育不一致

3. 自觉纪律的形成

(二)社会支持系统——1.家庭

(1)育儿规训

霍夫曼提出了三个策略:

权力肯定规训(power assertive discipline):身体处罚、处罚威胁来控制孩子的行为

关爱取消(love withdrawal):口头贬低、威胁赶走、不再爱;拒绝与孩子说话

诱导(induction):运用解释和推理来影响孩子的思维和行为

(2)婚姻冲突与离婚

卡特和施莱尔(Kalter & Schreier,1994):离婚对孩子的压力:

2 同辈群体

(1)定义

同辈群体(peer groups)是一群年龄相仿、关系密切,并且在已建立的社会关系基础上进行互动的孩子所组成的群体。

(2) 同辈群体的形成

儿童同伴团体的形成:

 孤立期(1年级上半学期)

 儿童之间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团体,各自正在探索与谁交朋友。

 水平分化期(1-2年级)

 由于空间的接近,如座位接近、上学同路等自然因素,儿童之间建立了一定的联系。

 垂直分化期(2-3年级)

 凭借儿童学习水平和身体能力的高低,分化为属于统治地位和被统治地位的儿童。

 部分团体形成期(3-5年级)

 儿童之间分化并形成若干小集团,出现了统帅小集团或班级的领袖人物,团体意识增强。  集体合并期(5-6年级)

 各个小集团出现联合,形成大团体,并出现统帅全年级的领袖人物,团体意识进一步增强。

3.学校

(1)有效的学校

(2) 师生关系和教师期待

师生关系的类型

亲子型 民主型 专制型

(3) 自我期待与学校表现

杜威克(Dweck,1986)

自主导向型→成就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

无助导向型→失败归因于运气差或任务困难

第七章

一、 生理发展

(一)生理发展的三大变化

1.身体外形改变:生长陡增

2.内脏机能健全

3.性的成熟

(二)身体意象

身体意象(body image)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即生理表象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主观看法等。 关心的是身体特征、服装穿着和修饰整洁。

1.女孩子主要关心长得太高、太胖、脸型不漂亮;

2.男孩则担心身体矮小、太胖、没有力量等。

(三)生理危险

1.营养需求

2.神经性厌食症

3.粉刺

二、情感发展

(一)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青少年情绪情感最突出的特点是两极性。

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是指情绪的内容、强度、稳定性、概括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具有两极性。

1.情感的肯定与否定

2.积极的、增力的或者消极的、减力的

3.紧张或轻松的状态

4.激动或平静

5.程度上强弱

心态的不平衡性

 第一,热衷于有几小时、几天、几周或几个月精神过分旺盛的活动,然后走向反面——很容易疲倦,以至于筋疲力尽而无精打采。 第二,生活于快乐与痛苦的两极摆动之间:从得意洋洋、尽情欢乐到哭泣叹息,忧郁厌世。 第三,自我感增加了,于是出现所有形式的自我肯定(虚荣心、自信、自高自大),同时又怀疑

自己的力量,担心自己的前途,害怕自尊心受到伤害。 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 第四,生活不再是自我中心的,出现了自私与利他之间的轮换更替。 第五,良心已可以开始扮演主要的角色,出现迫切追求正义与说谎、犯罪等好坏行为的更替。 第六,许多社会性本能也有同样的情况:羞怯的、忸怩的、好孤独,沉浸于主观生活与不甘孤单,想搭伴结伙,崇拜英雄,对新的伟大思想的盲目崇拜,对文艺作品的过分倾向等交替。 第七,与此非常类似的变化是,从强烈的敏感到冷静,以至冷漠、无情或残忍。 第八,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求,理智的狂热有时变得简直过于热切。 第九,在知与行之间摆动:手不释卷、热心读书、想有学问与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到户外,欣赏

大自然、创一番事业的冲动。

(二)心理性断乳

成人礼

(puberty rite)

从家庭的羁绊里解放出来并成为独立的一员;

青少年自身的食粮必须通过自身努力去获得,即面临着职业的选择问题;

青少年现已达到性成熟并已具备了生殖能力这一事实获得确实的认定;

作为成熟的人必须具备世界观的形式。

心理性断乳:青少年从父母的保护、监督和依赖关系中摆脱出来,并追求在家庭中占有平等和独立自主地位的过程。

与婴儿期“生理性断乳”相对照,共同特点是:

断乳前形成的适当且必要的习惯,已与新的需要、冲动、行为不相适应并发生矛盾。

(三)逆反行为

彪勒(Charlotte Bühler,1920)的反抗期(period of resistance)理论

否定倾向为主的青春早期

肯定倾向为主的青春晚期

逆反行为的表现时机

1.心理性断乳受到阻碍

2.自主性被忽视

3.人格展示受到阻碍

4.被强迫接受某些观点

逆反行为的功能理由

1.社会生物学视角:保证了年轻人摆脱家庭身份的羁绊,而到生育群体之外寻觅伴友。

2.社会冲突视角:冲突有利于个体化过程。

3.认知发展视角:亲子冲突的最佳解决途径是父母和子女定义家庭规则、事件和调节的不同方式。

第八章 成年早期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婚姻生活

(一)择偶的理论解释

1. “父母偶像”理论

男性由于“恋母情结”会选择与其母亲个性品质相近的女性作为恋爱对象;女性相反。

2.“互补需要”理论

如:有支配欲的男性会选择那些依赖性强的女性为配偶。

3.“同类相婚”理论

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年龄、居住地、种族、宗教、教育、社会阶层等相近的异性为配偶。如中国的“门当户对”。

4.“婚姻梯度”理论

男性倾向于选择那些比自己年龄小、矮小、弱势、教育程度、职业阶层与社会地位较低的女性为配偶,女性相反。即“男高女低”模式。

(二)成年早期的婚姻调适

1.情感方面的调适

(1)学会给与和接受爱

(2)互相信任、体谅

2.个人习惯的调适

(1)调整作息时间与不良嗜好(吸烟、酗酒)

(2)协商与分担家务劳动

3.家庭管理与运作方面的调适

(1)家庭预算与投资

(2)经济事务的相互协商

4.人际交流方面的调适

(1)发展有效的沟通模式

(2)学会倾吐与倾听

(3)学会如何缓和冲突

(三)成年早期婚姻中的非正常现象

1.单身

大龄未婚人口中:

(1)低学历男性与高学历女性未婚率高

(2)体力男性劳动者与女性脑力劳动者未婚率高

2.同性恋

(1)男同性恋(Gay)

(2)女同性恋(Lesbian)

(3)双性恋(Bisexuality)

中国的同性恋人口大约在3600-4800万左右。

同性恋的成因:生物学因素可能较大些

二、职业发展

(一)职业生涯发展

1.唐纳德·舒帕(Donald Super)的职业生涯五阶段论

第一阶段:成长阶段(0-14岁)

1.幻想期(4-10)

2.兴趣期(11-12)

3.能力期(13-14)

第二阶段:探索阶段(15-24)

1.试探期(15-17)

2.过渡期(18-21)

3.尝试期(22-24)

第三阶段:建立阶段(25-44)

1.适应期(25-30)

2.晋升与稳定期(31-44)

第四阶段:维持阶段(45-64)

维持与提升现有的地位,面对新进人员的挑战。

第五阶段:衰退阶段(65- )

退出原有工作领域,从选择性的参与者到完全的观察者。

2.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

(1)性别(2)年龄(3)人格特征(4)教育与职业训练(5)健康水平

(二)职业的选择

人格类型分为R、I、A、S、E、C六种。

R:现实型 (Realistic)

这种类型的人喜欢身体的、运动的、技术性的活动。男性较多 。与抽象的东西相比,更喜欢处理具体的问题。倾向于以机器、物体为对象,室外活动为特点的工作。适合这类人的职业有机械工人、现场技术人员、驾驶员等。这类人往往缺乏社交能力。

I:研究型(Investigative)

这种类型的人擅长归纳思考类的活动。这种类型的特征是抽象的、分析型的。这类人倾向于从事专业研究工作,适合的职业有研究者、医师等。这类人往往缺乏领导能力。

A:艺术型(Artistic)

这种类型的人和他人的接触是间接的,他们通过音乐、美术等创作表现自已。适合的职业有作家、音乐家等。这类人往往缺乏办事员的能力。

S:社会型(Social)

这种类型的人喜欢社交活动,关心社会问题以及对教育活动感兴趣。他们主要的价值偏重于人道的、宗教的。适合的职业有教师、资询人员等。这类人往往缺乏机械能力。

E:企业型(Enterprise)

这种类型的人在指挥他人、监督他人或销售物品的场合下,具有使用巧妙的语言技术吸引人的能力。喜欢担任领导角色,爱冒险。适合的职业有企业策划、制片人、销售和经营方面的工作。这类人缺乏科研能力。

C:事务型(Conventional)

这种类型的人显示出对计算等活动的偏好,具有实际的、良好控制的、有条理的、友善的特点。适合的工作有事务管理方面的工作。例如,会计师、办事员、银行工作人员等。这类人往往缺乏创新的能力。

(三)职业适应

1.职业适应评价的两个标准

(1)工作成就

(2)满意程度:内在因素:主体自我实现的机会,潜力发挥的余地,获得赞许、责任与发展的程度,知足

的愿望程度

外在因素:上司的为人、公正性和期望,工作的环境、性质和条件,薪水与福利

2.职场中的人际交往障碍

(1)嫉妒(2)猜疑(3)自负(4)自卑(5)敌视

3 职业适应障碍

(1)上班恐惧症(2)职业安全感缺乏(3)“快节奏”综合症(4)职业厌倦综合症

第九章 中年期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认知发展

(一)认知发展的特点

中年期的智能是稳定的。较少关注技能的获得,更关注知识运用于现实世界。

• 成年期认知任务的转变(沙伊,1977)

 早期:“我应该知道些什么?”

 中期:“我应该如何运用我所知道的东西?”

 晚期:“为什么我需要知道这些?”

(二)认知危险

1.专业荒废

一种专业在某人的实践领域之内就目前而言是可用的,但是在从事此后的业务时,知识、理论和技术就力不从心。

专业荒废不是由于年龄的原因而引起的能力退化,而是由于不能再学习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

2.功能性文盲:指的是受过一定传统教育,会基本的读、写、算,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及图表,无法利用现代化生活设施的人。

以计算机为例,还不会使用这种通用工具的高素质人群,就是功能性的文盲。

二、家庭生活

(一)与老年父母的关系

1.抚养问题 2.遗产问题

(二)与成年子女的关系

1.心理性断乳的完成 2.空巢家庭

(三)中年夫妇双方的关系

1.离婚 我国离婚人口的绝对数量居世界首位,但离婚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我国离婚率攀升的原因:

(1)社会观念变革给婚姻带来冲击

(2)人们对婚姻质量期望值上升

(3)女性经济和精神独立

(4)结婚和离婚手续的简化

离婚的负面影响:

(1)经济收入减少

(2)社会角色(配偶、负面)丧失

(3)情感与社会支持下降

(4)孤独感与挫败感上升

2.再婚

绝大多数离婚人口会选择再婚。离婚率的上升并不意味着人们要否定婚姻本身。

再婚者的总体状况要好于离婚与鳏寡者,但必须面对许多调适问题。

如:多个家庭之间的关系和财务问题

3.家庭暴力狭义:夫妻间的暴力行为,所造成的伤害包括身体上的、精神上的,以及对当事人各类权利的限制与侵犯。

家庭暴力的三个阶段:

(1)紧张状态形成期

丈夫变得越来越狂躁,并表现出初步的言语及身体攻击行为,妻子则试图安抚或逃避该情境。

(2)暴力爆发期

• 身体虐待真正发生,可能持续几分钟至数小时。

(3)悔悟期

施暴者以自责与悔疚的态度讨好受害人,向其请求原谅,同时保证不会再有暴力行为。

家庭暴力的多种原因:

(1)社会性别不平等关系的体现

(2)传统文化对虐妻现象的接受和认同

(3)夫妻经济地位不平等

(4)不良的沟通模式和家庭内部不和谐的人际关系

(5)个人因素是造成家庭暴力发生的最直接因素(不良行为、人格缺陷、生活压力、社会地位低)

(6)缺乏专门的法律措施

第十章 老年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心理发展

(一)人格特征和类型

1.人格特征

(1)稳定、成熟、可塑性小

(2)自尊心强、衰老感及希望做出贡献传于后世

(3)自我中心、猜疑多虑、刻板性强,不易听取反面意见

2.人格类型

(1)成熟型

•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现实; 积极参与工作和社会活动; 满足自己一生已有的事业, 积极处理人际关系 承认和接受现实; 享受闲暇生活的乐趣; 对别人的帮助心安理得。 (2)安乐椅型

(3)防御型

• 不能正视老化,回避衰老; 不停地工作,参加社会活动; 对闲暇缺乏正确的理解; 对年青人看不惯、不满甚至嫉妒。

(4)易怒型

• 攻击性强,自我封闭,对事物失去兴趣; 千方百计回避衰老的现实; 充满偏见; 悲观失望。

(二)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的认知

(1) 老年意识出现的年龄

自我认定“老年人”的年龄比他人认定“老年人”的老龄晚

(2)老年人意识出现的根据

自我认定和他人认定“老年人”的根据也有差异。

自我认定的根据:体力衰退为中心的活动性的降低(51.9%);忘事等心理功能的降低(15.2%);身体疾病(12.7%)。

2.老年人的社会性自我

(1)幸福观

体会到幸福的还是占大多数。

(2)未来观

多数感到“没有自己愿做的事”“什么事也做不成”

(3)生活态度

“我已经老了”越来越深入

二、社会心理问题

(一)退休

1.对退休的心理反应

多数人存在着失落感和自卑感,原因是:

(1)工作是个人自我观念的核心

(2)失去社会赋予个人的权力和责任

(3)退休造成经济收入的下降

(4)失去朋友

2.退休的七个阶段

(1)远程期:工作期间尚未考虑退休问题

(2)近程期:开始为退休作准备

(3)蜜月期:刚刚退休,如释重负

(4)醒悟期:怀念工作的伙伴与生活

(5)重组期:重新定位自己,重组新的社交圈

(6)稳定期:开始接受退休的现实

(7)结束期:面临死亡

(二)丧偶

(三)再婚

1.“三多三少”:

(1)主观上有再婚需求的多,客观上能再婚成功的少;

(2)男性老人有再婚需求的多,女性老人有再婚想法的少;

(3)家庭,特别是子女对老年人再婚反对、阻碍的多,同情、支持的少。

2.“四性”:

(1)目的互助性;(2)对象的实惠性;

(3)年龄的差距性;(4)婚礼的简单性。

(四)死亡

1.对死亡恐惧的原因

• 无论日子多好,死亡是一个终结 死后的世界到底怎样,无人知晓 死后遗体会变成什么样子 无法在死后照顾子女 死亡可能给亲友带来打击 使自己想做的事半途而废 惧怕死亡时的痛苦与凄惨

2.死亡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库布勒-罗斯:人们面临死亡的5个心理阶段

• 5.接受期:确认死亡迫近,接受事实 “我几经准备好了 1.否认期:拒绝承认自己即将死亡 “不可能是我,你们弄错了!” 2.愤怒期:要死去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 “为什么是我!” 3.讨价还价期:祈求奇迹出现,做出许诺 “上帝啊!如果我能痊愈,以后一定每天向教堂捐献……” 4.抑郁期:为生命即将消失而哭泣 “啊!是的!就是我!我快要死了……”

3.临终关怀(Hospice)

(1)帮助濒死者回顾生命以及完成未竟事情,以此来缓解抑郁

(2)安慰濒死者,告诉他们说,他们已经做了所有需要做的事情

(3)运用视觉形象和放松技巧来处理濒死者对健康问题的焦虑感

(4)确保为病人提供充足的、适时的镇痛药物以缓和对死亡痛苦的恐惧


相关内容

  • 论环境侵害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 135 doi:10.11835/j.issn.1008-5831.2014.04.0192014年第20卷第4期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 ...

  • 环境正义的三重属性
  • 环境正义的三重属性 刘湘溶 张 斌 天津社会科学 2008 年第2 期 内容提要 环境正义是环境伦理学应对自身理论缺陷和现实实践困境而提出的新理论, 主要是思考和探索解决环境不公和环境危机的可能性途径.环境正义是关于环境主体的环境行为的伦理系统, 主要包括环境正义理念.环境正义规范.环境正义德性三个 ...

  • 2017离线环境规划与管理(本科) (3)
  • <环境规划与管理>平时作业 一.简答题(总分100分) 1.请简单阐述三种生产理论对环境管理学的重要作用. 答:三种生产理论对环境管理工作和环境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 三种生产理论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三种生产环节间的物质联系关系表明 ...

  • 环境法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 环境法 环境: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的关系:环境.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他们在性质上本属于自然存在. ...

  • 论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刘国涛)
  • 论环境法的调整对象 刘国涛* (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系,250014) 环境法除了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之外,是否及如何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一个长期以来颇有争议的环境法学基础理论问题,法理学界也十分重视,是一个需要澄清的热点问题. 概括地讲,当前关于环境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环境 ...

  • 城市空间形态中的人类行为
  • 第21卷第3期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uagiaO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 VOl . 21NO . 32000年7月 文章编号Jul . 20001000-5013(2000) 03-0296-06 城市空间形态中的人类行为 陈力关瑞明 ...

  • 生态经济消费理论
  • 内容提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理论把经济消费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标准,造成过度消费的病态,加剧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生态经济学研究者发现人类基本需求从古至今是不变的,人类福利与经济消费并不相关,经济消费有可能降低生活满意程度,因此生态经济学开始关注消费理论.本文总结了生态经济学者的消费理论研究,在发现 ...

  • 环境艺术的多学科交叉性
  • 第15卷 第2期2002年4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15 No.2April2002 环境艺术的多学科交叉性 易西多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通 ...

  •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考作业一
  •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成性考核作业(一)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一次小组讨论.在了解"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的中心就在于分析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围绕性别.家庭.社区.组织.社会政策(五个中选取一个即可)等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所产 ...

  • 生态伦理学何以可能
  • 作者:肖巍 复旦学报:社科版 2000年04期 当今世界的环境状况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人类几乎无限的建设与创造能力产生了同样巨大的破坏力量.人的需要不断增加,促使他在开发自然资源之时,采取一种只顾眼前利益的态度,由以造成的损失已十分明显.第二,所有行动都具有全球性的相互关系,以及全球为之承担责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