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探讨与研究

贷款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贷款诈骗罪的认定

(一)本罪与非罪的界限

l、“以非法右有为目的”是区别罪与非罪界限的重要标准。在认定诈骗贷款罪时,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贷款到期不能偿还,就以诈骗贷款罪论处。实际生活中、贷款不能按期偿还的情况时有发生,其原因也很复杂,如有的因为经营不善或者市场行情的变动,使营利计划无法实现不能按时偿还贷款。这种情况中,行为人虽然主观有过错,但其没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故不能以本罪认定。有的是本人对自己的偿还能力估计过高,以致不能按时还贷,这种情形行为人主观上虽然具有过失,但其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不应以本罪论处。只有那些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欺骗的方法取得贷款的行为,才构成贷款诈骗罪。

2、要把贷款诈骗与借贷纠纷区别开来。有些借贷人在获得贷款后长期拖欠不还,甚至在申请贷款时就有夸大履约能力、编造谎言等情节,而到期又未能偿还。这种借贷纠纷,十分容易与贷款诈骗相混淆,区分二者的界限应当把握以下四点:

(1)若发生了到期不还的结果,还要看行为人在申请贷款时,履行能力不足的事实是否已经存在,行为人对此是否清楚。如无法履约这一点并不十分了解,即使到期不还,也不应认定为诈骗贷款罪而应以借贷纠纷处理。

(2)要看行为人获得贷款后,是否积极将贷款用于借贷合同所规定的用途。尽管到期后行为人无法偿还,但如果贷款确实被用于所规定的项目,一般也说明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诈骗贷款的故意,不应以本罪处理。

(3)要看行为人于贷款到期后是否积极偿还。如果行为仅仅口头上承认还款,而实际上没有积极筹款准备归还的行为,也不能证明行为人没有诈骗的故意,不赖帐,不一定就没有诈骗的故意。

(4)将上述因素综合起来考察,通过多方做客观行为全面考察行为人主观心态,从而得出是否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这对于正确区分贷款诈骗与借贷纠纷的界限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罪与诈骗罪的界限

1、犯罪对象不同。本罪的对象仅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受害人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而诈骗罪的对象既包括货币,亦包括财物,对象不仅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其范围比贷款诈骗罪广泛得多。

2、发生的领域不同。本罪发生在金融领域进行贷款的过程中;而诈骗罪的领域范围则极为广泛,可以涉及任何领域,自然也包括金融领域在内。

3、侵害的客体不同。本罪不仅会对国家、公众贷款的所有权造成侵害,同时亦侵害了国家有关金融信贷的管理制度,其属于复杂客体;而诈骗罪的客体则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4,客观行为的表现方式不完全相同。两者行为的本质特征虽然都是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但本罪所使用的方法却是围绕骗取贷款进行的,所使用的具体方法都是与贷款所需的文件、文件有关,如虚构引进资金、项目;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等等就是如此;而诈骗罪的行为方式更多样化,有时仅凭其三寸不烂之舌便可达到骗取他人财物的目的。

5、犯罪的起点额不同。本罪的认定为犯罪的起点数额一般是l万元;而诈骗罪的起点数额一般是在3000元左右。

贷款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贷款诈骗罪的认定

(一)本罪与非罪的界限

l、“以非法右有为目的”是区别罪与非罪界限的重要标准。在认定诈骗贷款罪时,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贷款到期不能偿还,就以诈骗贷款罪论处。实际生活中、贷款不能按期偿还的情况时有发生,其原因也很复杂,如有的因为经营不善或者市场行情的变动,使营利计划无法实现不能按时偿还贷款。这种情况中,行为人虽然主观有过错,但其没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故不能以本罪认定。有的是本人对自己的偿还能力估计过高,以致不能按时还贷,这种情形行为人主观上虽然具有过失,但其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不应以本罪论处。只有那些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欺骗的方法取得贷款的行为,才构成贷款诈骗罪。

2、要把贷款诈骗与借贷纠纷区别开来。有些借贷人在获得贷款后长期拖欠不还,甚至在申请贷款时就有夸大履约能力、编造谎言等情节,而到期又未能偿还。这种借贷纠纷,十分容易与贷款诈骗相混淆,区分二者的界限应当把握以下四点:

(1)若发生了到期不还的结果,还要看行为人在申请贷款时,履行能力不足的事实是否已经存在,行为人对此是否清楚。如无法履约这一点并不十分了解,即使到期不还,也不应认定为诈骗贷款罪而应以借贷纠纷处理。

(2)要看行为人获得贷款后,是否积极将贷款用于借贷合同所规定的用途。尽管到期后行为人无法偿还,但如果贷款确实被用于所规定的项目,一般也说明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诈骗贷款的故意,不应以本罪处理。

(3)要看行为人于贷款到期后是否积极偿还。如果行为仅仅口头上承认还款,而实际上没有积极筹款准备归还的行为,也不能证明行为人没有诈骗的故意,不赖帐,不一定就没有诈骗的故意。

(4)将上述因素综合起来考察,通过多方做客观行为全面考察行为人主观心态,从而得出是否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这对于正确区分贷款诈骗与借贷纠纷的界限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罪与诈骗罪的界限

1、犯罪对象不同。本罪的对象仅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受害人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而诈骗罪的对象既包括货币,亦包括财物,对象不仅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其范围比贷款诈骗罪广泛得多。

2、发生的领域不同。本罪发生在金融领域进行贷款的过程中;而诈骗罪的领域范围则极为广泛,可以涉及任何领域,自然也包括金融领域在内。

3、侵害的客体不同。本罪不仅会对国家、公众贷款的所有权造成侵害,同时亦侵害了国家有关金融信贷的管理制度,其属于复杂客体;而诈骗罪的客体则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4,客观行为的表现方式不完全相同。两者行为的本质特征虽然都是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但本罪所使用的方法却是围绕骗取贷款进行的,所使用的具体方法都是与贷款所需的文件、文件有关,如虚构引进资金、项目;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等等就是如此;而诈骗罪的行为方式更多样化,有时仅凭其三寸不烂之舌便可达到骗取他人财物的目的。

5、犯罪的起点额不同。本罪的认定为犯罪的起点数额一般是l万元;而诈骗罪的起点数额一般是在3000元左右。


相关内容

  • 诈骗贷款罪法律适用之探讨-毕业论文
  • 诈骗贷款罪法律适用之探讨 摘要:诈骗贷款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多可以听到的一个特殊罪名,那么这个罪名如何界定,构成本罪如何进行司法处理,现实中有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内容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探讨.本文研究旨在结合诈骗贷款罪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对其罪名的构成要件进行系统介绍,理清本罪构成后,引入典型 ...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
  • 中国网 | 时间: 2006-08-08  | 文章来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 法(200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全国地方各中级人民法院,各大单 ...

  • 论金融诈骗罪的犯罪目的
  • 论金融诈骗罪的犯罪目的 作者:石雯 来源:<今日湖北·中旬刊>2014年第04期 摘 要 金融诈骗犯罪,作为最常见的经济犯罪,研究其犯罪目的对司法实践中认定金融诈骗罪意义重大.其中,非法占有目的是金融诈骗罪的必备主观要件,其主观方面也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 关键词 金融诈骗罪 非法占有 直 ...

  •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刑法分析
  •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刑法分析 刘宪权 曹伊丽 [内容摘要]提高"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入罪门槛,既符合立法精神,又适应司法实际的需要.对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恶意透支行为的认定应作具体分析,"明知"产生的时间点是行为人使用信用卡透 ...

  • 商业银行票据管理问题探讨(学年论文)
  • 商业银行票据管理问题探讨 --以齐鲁银行金融诈骗案为例 [摘 要]:本文通过齐鲁银行金融诈骗案隐射商业银行票据管理中存在问题,从国家票据法对票据法相关规定入手,着重介绍我国商业银行票据管理的内特征并分析它可能存在的风险,最后罗列了商业银行票据管理的风险防范措施. [关键字]:齐鲁银行事件 商业银行 ...

  • [海南金融]2015年第1期摘要
  • 海南金融2015年第1期摘要 理论探讨 大数据信用征信:现实应用.困境与法律完善逻辑 李 真 作者简介:李 真(1987-),男,河北邢台人,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大数据征信为市场提供了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在优化征 信市场布局.促进传统征信业改造升级及推动差异化竞争格局的形成 ...

  • 法律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 北京大学(深圳柏泰)法律本科毕业论文 部分题目参考范围 民法部分 6. 1. 论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7. 2. 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 8. 3. 法人人格论 9. 4. 民事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表示 10. 5.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11. 6. 略论无效民事行为 12. 7. 效力未定行为之研究 ...

  •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若干问题探讨
  • 作者:刘仁文刘淼 中国法学 1997年09期 新刑法典中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构成了大刑法典中的一部小经济刑法典.本文着重从新罪名的增设.本章规定的主要特点以及有关条款的理解与适用等三个方面作了探讨.作者指出,新刑法从现实性和预见性相结合出发,编织了一张比较严密的经济刑事法网,并在立法技术上 ...

  • 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疑难.争议问题研究
  • 关键词: <刑法修正案(六)> 骗取贷款 票据承兑 金融 票证罪 罪刑模式 内容提要: 对于单位实施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行为,不能按照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论处,而是应当按照合同诈骗罪定罪处罚.如果单位在实施贷款诈骗行为时没有利用借款合同的形式,则应以贷款诈 ...